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刘大櫆作品精选精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大櫆作品精选精练
游三游洞记
[清]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
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
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
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
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
背有石如床,可坐。
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
下视深溪,水声涔然出地底。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①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①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
其后,欧阳永叔①及黄鲁直①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
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官名;提督学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
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
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
若予者,虽其穷幽徙险,与虫鸟之适②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③其光。
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 ①元微之、知退、欧阳永叔、黄鲁直分别为元稹、白行简、欧阳修、黄庭坚。
②适:随处。
③亲炙:亲自领略。
(1)本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三游洞景物特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游洞因何而得名?作者由此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游者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来写,表现石洞触目皆石、高大空旷的特点。
运用比喻手法,如“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背有石如床”“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写出造型奇特、深邃幽静的特点。
先见后闻,见闻结合,由外而内,从上到下,表现石洞奇特、空旷、幽深。
(2)“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
”可引原文,也可
用自己的语言。
①文人贤士往往因遭摈斥流离而寄情山水,有失有得,有不幸而幸。
②三游洞因乐天等来到过而出名,与乐天等伟人比,自己无异于虫鸟,为怀才不遇深感不平。
③三游洞处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美好的事物,往往因其处境不利而被埋没,杰出的人才也是如此。
作者为此深深惋惜。
游三游洞记
[清]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
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
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
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
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
背有石如床,可坐。
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
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①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②,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
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
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
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
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解:①微之:白乐天(白居易)好友元稹的字。
②知退:白乐天弟弟白行简的字。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可十二丈可:达到B.适自通州将北还适:刚好
C.山川之胜胜:美景D.美好不外见见:显现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穷山之巅B.留连不忍别去
C.相继而履其地D.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乳而下垂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B.①洞以此三人得名②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①而地得因人以显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①则好游者踵相接也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游记,手法与一般的写景游记不同,它既生动记述了游历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用相当篇幅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感慨。
B.文中写景,先写三游洞的地点,次写外貌,续写地势,最后写内景,把岩洞的景观写得特色鲜明,为后面的抒情议论铺垫。
C.文章以对三游洞得名原因的说明,作为第一部分记游和第二部分议论的过渡,颇具匠心。
它是记游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阐发本文主旨尤其有着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一句关于“不幸”的感慨,不仅仅是叹惜“美好不外见”的山川,也包含着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译文:
②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译文:
③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
译文:
答案: 1.A
2.A
3.A
4.B
5.(1)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从两崖之间发出的哗哗水声。
(2)(我们)便弯着腰从石头中间的空隙过去。
(3)(我)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来又有什么不同呢1.(可:大约)
2.( A.穷山:古意(文中)是两个词,穷,穷尽(走到尽头),山,山峰;今意形容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极差的地方。
B.留连:舍不得离开。
C.相继:一个接一个。
D.流离:流落。
)
3.(①②而:表修饰,地。
B.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凭……身份。
C.①动词,凭借;②动词,趁着。
D.①连词,那么;②副词,原来是。
)
4.(次写地势,续写外貌。
)
文言文参考译文: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的走陆路二十里,在江的东面,就是下牢关了。
路很窄,走不了,便下了车,上了船。
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从两崖之间发出的哗哗水声。
于是又下船从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上去直至山顶,又从上面下去,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当路挡住,便弯着腰从石头中间的空隙过去。
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平坦的一个大石洞,高六十多尺、有约十二丈宽。
洞口有二根石柱,把门分为了三部分,就像三开门的房子一样。
中间的室像客厅,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
洞中间有一岩石像钟乳一样地下垂着,敲击它会发出像钟声一样清脆的声音。
左室外有一块形状规则的小石突兀而立,敲击它就发出像磬声一般的声音。
这地方还有些石头夹杂着土,撞它就发出“逢逢”的鼓音。
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
我与二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
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
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的歌声缕缕不绝。
以前唐时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迁官为忠州剌史,而他的好友元微之(稹)也恰好从通州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十分高兴,都不忍离别,所以一起来此洞游玩。
三游洞因此得名。
后来,宋朝时欧阳永叔(修)及黄鲁直(庭坚)两个人都先后被贬到夷陵,相继来此洞游,有的还写了诗文来纪这件事。
此时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是谁斥责我赶走我的吗?谁把我贬到这里的吗?和我一起来游玩的,有本地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
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这次没有一起来,但是就算他来了,到底是有幸运还是有不幸呢?
像乐天、微之这样的人就是社会上(人世间)所说的伟人,名重一时,所以凡是他们到过的地方,都传到后世,这个地方也就有了名。
像我这样的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来又有什么不同呢?话是这样说,但山川之美,如果是在大的城市交通方便,则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
而放在荒凉偏僻的地方,则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人们也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封①大夫方君传
刘大櫆
封大夫方君讳祈宜,字亦桓,歙县人也。
方氏自君之曾祖、祖、父皆业贾于楚中。
君年十八,其祖年老家居,父不欲远离,而君之兄祈昌方入郡庠为弟子。
君虽天资颖异,而以远业需经理甚急,不得已而之楚游。
君于人无问智愚贤否,一皆推诚相结。
人或以其易与也,而因售其欺,以至逋千万,旁观者皆为之不平。
君第与校曲直而已,卒以不衔怨于中也。
至无故横逆之来,尤忍人所不能忍。
君家自上世以来多厚德长者,其生殖丰裕,能以惠利及人。
至于君则处己虽俭,而周人之急常恐其不及。
族姻之有丧而不能敛,有子女而不能婚嫁者,均受其庇荫。
乾隆辛未岁饥,于乡里倡为赈恤,又捐惠济仓谷至白金三千两。
郡邑劝输修城,亦且捐至千缗。
君之祖考尝建支祠而未就,君善继其志,晨夕营度,不避淫潦毒暑,勤劬过甚。
祠垂成,而君遂至得疾不起。
卒之岁,年五十有九。
君既性纯孝,笃于友恭,而所遭多不幸。
其尊府已见背,而祖母谢安人与其兄祈昌相随以没,逾年,嫂洪氏亦没。
君既执嫡母程恭人及继母吴恭人之丧,过哀至毁。
而有弟三人,弟妇二人,十数年间,后先殂丧。
君于其间,侍汤药,治丧殡,育孤幼,延师课读,以婚以嫁:备礼尽瘁。
盖君于世事尽心力而为之者多矣,而庭闱之内,荐遭闵凶,何以堪之?
有姊妹四人,其适程氏者,幼年守志,一子复早夭,其后家益落,而以垂白抚孤孙,君尤痛惜之。
临没时,命其子分产以济其困乏,且为其身后计甚谆且详焉。
论曰:世之儒者以诵说诗书自藩饰,而伦类之间,孝友睦姻任恤之行,多内省而惭。
至于方君者,既弃儒术而事机利矣,迹其平生所为,求之缙绅先生,何可易得哉?呜呼!可谓淳笃君子矣。
(节选自《刘大櫆集》,有删改)注:①封,即诰封,对五品以上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以皇帝的诰命赠予爵位名号。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第与校曲直而已第:只,仅
B.族姻之有丧而不能敛敛:收敛
C.荐遭闵凶,何以堪之荐:屡次
D.迹其平生所为迹:考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君对待他人,不管聪明与否,贤德与否,都一概以诚相交。
无故受到蛮横不讲理的对待,他也能忍受。
B.方君的同族姻亲中婚丧嫁娶有困难时他都资助。
灾荒之年,他在乡里提倡赈灾救恤。
府县修城,他捐助白银三千两。
C.方君的弟弟、弟媳先后去世,作为兄长,他办理丧事,抚育孤儿,聘请老师教育他们,乃至他们婚嫁,各种礼仪都尽心尽力做到。
D.方君有一嫁给程氏的姊妹,家庭没落,年老了还要抚养孤弱的孙子。
方君在临死时让儿子分出部分家产给她,还安排好她的后事。
8.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君虽天资颖异,而以远业需经理甚急,不得已而之楚游。
(4分)
(2)至于君则处己虽俭,而周人之急常恐其不及。
(4分)
9.文中三、四两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方君“淳笃君子”这一特点?请简要概括。
(4分)
6.(3分)B(“敛”通“殓”,指给尸体穿衣下棺,泛指安葬死者)
7.(3分)B(“府县修城,他捐钱白银三千两”与原文不符)
8.(8分)(1)(4分)先生虽然天资特别聪慧,但因为家中远方的生意(事业)急需经营管理,没有办法,他只好到楚地游历。
(“颖异”“远业”“经理”“之”各1分)(2)(4分)到了先生时,虽然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在帮助别人解决困急时常常担心自己帮助不够。
(“处己”“急”“其”“不及”各1分)
9.(4分)极节俭,重孝悌,睦亲族,勇担责,乐好施。
(答对4点即可)。
【参考译文】
封大夫方先生名叫祈宜,字亦桓,是歙县人。
方家自先生的曾祖、祖父、父亲以来都在楚地经商。
先生十八岁时,他的祖父年老在家闲居,他的父亲不想远离(祖父),而先生的兄长祈昌刚进入府学成为学生。
先生虽然天资异常聪慧,但因为家中远方的生意急需经营管理,没有办法,他只好到楚地游历。
先生与人交往无论(对方)聪明还是愚笨、有才能还是没有才能,全都用诚心和他们结交。
有人认为他容易对付,(在经商中)就趁机实行欺诈的手段,以至于拖欠债务达千万,旁观者都替先生愤愤不平。
先生只是和那些(拖欠债务的)人辨明是非曲直罢了,最终也没有怀恨在心。
至于无故受到蛮横不讲理的对待,先生更能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
先生家自祖上以来多是宽厚仁德的人,他们经商盈利丰厚,能够把获得的利益分给他人。
到了先生时,虽然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在帮助别人解决困急时常常担心自己帮助不够。
同族或姻亲中有人去世却没有能力安葬的人家,有子女婚嫁却没有能力操办的人家,都受到他的帮助。
乾隆辛未年间遇到饥荒,(先生)在乡里倡导以钱物救济贫苦受灾的人,又捐给惠济仓(救助百姓的粮仓)粮食折合白银达三千两。
郡县鼓励绅商捐资修城墙,(先生)又捐钱将近千缗。
先生的祖父曾经修建祠堂却没有完成,先生认真的完成他的志向,早起晚睡经营谋划,不避阴雨酷暑,劳累过度。
祠堂快要修成的时候,可先生最终病重不起。
去世的时候,享年五十九岁。
先生对长辈十分孝顺,又重视兄弟间相处,却遭遇很多不幸。
他的父亲去世后,接着祖母谢安人和他的兄长祈昌又相继去世,过了一年,他的嫂子洪氏也去世了。
先生接着又负责
嫡母程恭人及继母吴恭人的丧事,过度哀伤几乎损伤身体。
接着又有三个弟弟,两个弟媳妇,十几年间,后先去世。
先生于这期间,侍奉汤药,办理丧事,抚养失去父母的孩子,请老师教育他们,以及婚嫁,各种礼仪都尽心尽力做到。
先生对于社会上的事情竭尽心力做了很多,可是家庭之中,却多次遭遇不幸(丧亲之忧),(他内心)怎能忍受得了呢?
(方君)有四个姊妹,那嫁到程家的姊妹,年龄很轻就守寡(不改嫁),有一个儿子又过早去世,之后程家更加衰落,最终(姊妹)以年老之身抚养孤弱的孙子,先生十分心痛怜惜她。
先生快要去世时,让自己的儿子分出家产来解决他们的困难,并且为她的身后事考虑得十分恳切,并且考虑非常详细。
议论的人说:世上的读书人用诵读诗书来文饰自己,而在人伦道德,(诸如)孝、友、睦、姻、任、恤等方面的表现,反省自己大多会感到惭愧。
至于方君这样的人,已经放弃儒术以机巧牟利了;考察他生平所作所为,到官员那里寻找,哪里能轻易找到呢?唉!先生可以算是品行质朴厚重的君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