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成语常用常新,千万不要敬而远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涨姿势】成语常用常新,千万不要敬而远之!

中国成语大会》栏目完美收官,然而,成语将继续活

跃在我们的生活中。成语是古代生活的活化石,成语里保留了上至君王开疆拓土的建国历程,下至凡夫走卒的平凡生活。

既有古代先贤如孔子的高谈阔论,也有不知名的平头百姓的片段事迹。成语留给我们的精彩故事和广博的智慧,值得我

们细细品味与思索。“筚路蓝缕”是去干什么?筚路蓝缕,以

启山林。左丘明《左传》

智慧之源公元前597 年的春天,楚庄王率领军队攻打郑国,郑国弱小,很快就被楚军包围。郑国国君郑襄公只得向楚国求和。当时,地处郑国北方的晋国也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晋国与位于郑国南方的楚国都想吞并郑国,因此,晋、楚两国之间的矛盾很深。这一次,晋国听说楚国马上就要攻破郑国的消息后,立即出兵攻打楚军援救郑国,其根本目的是要将郑国据为己有。可是,晋国的队伍正在进发的途中,还没有渡过黄河的时候,郑国已经屈服于楚国,而楚军也准备得胜而归。此时,晋军内部对要不要继续进军意见不统一,所以暂时驻扎在山间。

弱小的郑国既害怕楚国,也不敢得罪晋国。于是,郑国派人到晋国的军营,说:“我们郑国之所以向楚国求和,只不过是害怕亡国而已,丝毫也没有背叛晋国的意思。如今,楚军轻

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他们一定会为此骄傲而放松了戒备。

如果晋国能够趁此追击,再加上我们郑国从旁助战,一定能战胜楚国。”

晋军副将先穀听后高兴地说:“对!现在正是打败楚军夺回郑

国的最好时机!”下军副将栾书却极力反对,他说: “楚王灭

庸以后,经常告诫全国军民不要忘记楚国先君开创基业时筚路蓝缕的生活。楚国的祖先驾着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发荒山野林,辛辛苦苦才创建起国家,后人更要发扬祖先勤俭建国、发愤图强的精神。所以,有什么理由说他们骄傲了,放松戒备了呢。更何况郑国劝我们攻打楚军也是别有用心的,

如果我们打胜了,他固然会讨好我们;可要是楚军胜利了,

他们还是会向楚国求和。郑国的话是不可信的啊! ”但先穀不听劝告,他率领军队渡过黄河,继续前进,结果晋军被楚军打败了。

“筚路蓝缕”原指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创业艰辛。

智慧解码有人以为万事俱备,才能有所成就。其实,古今中外所有伟大的事业,往往都是在艰难困苦中开启的。大至

国家的创立,小至个人创业,无不如此。艰辛是肯定的,就

像唐僧西天取经一样,必定要经过九九八难,闯过重重

险关,才能取得真经。

开创事业的关键是要有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必定是有关民

众的,高尚的,值得为此奉献和牺牲的。还要有百折不挠万 死不辞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纵有千 难万险,一定要千方百计,勇敢前进。要相信,办法总比问 题多。

除此之外,更要有坚强的意志。读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的

故事,艰苦困苦中,那些教授、大师们的条件可以用“筚路蓝 识分子的确称得上中国真正的脊梁。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研究员 傅秋爽

智慧语林“筚路蓝缕”一词中的“筚路”指的是用荆竹、树枝编 成的非常简陋的车,因此“筚”有竹字头,不要写成“毕”。“蓝 缕”指破衣服,不要写成“褴褛”。

栉风沐雨”与“筚路蓝缕”意思相近,“栉”指梳头发,

头。以风梳发,以雨洗头,形容辛苦奔波。“栉风沐雨”出自 《庄子•天下》:“沐甚雨,栉疾风。”说的是大禹治水。大禹为 了疏浚江河,四处奔波。他亲自提着筐,拿着镐,东奔西走, 连腿上的汗毛都被磨掉。他风里来雨里去,以风梳发,以雨 洗头,是为了使百姓都得到安宁。

“栉风沐雨”与“筚路蓝缕”的区别在于“筚路蓝缕”单指创业的 艰辛,而“栉风沐雨”形容四处奔波的艰辛,不单指创业。 手起家”也是形容创业艰苦,但强调的是创业没有基础, 条件 艰苦。“敬而远之”可要分清对象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缕”来形容,但他们依旧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奋斗着,

那些知

“沐”指洗

“白

可谓知矣。《论语》

智慧之源樊迟是孔子的学生,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也是孔门七十二贤弟子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孔子去世以后,他继承孔子兴办私学的做法,与闵子、宓子在棠地(今鱼台县境内)办学,积极传播儒学。在《论语•雍也》中记录着樊迟向孔子请教“智”和“仁”的故事。

樊迟首先请教孔子怎么样算是聪明,孔子回答说:“能够致力于做符合人民利益的事情,提倡老百姓应当遵从的道德。对鬼神敬奉,但是要离他们远一些,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明智的了。”樊迟又向孔子请教怎么样算是有仁德,孔子回答道:

“有仁德的人,对于困难的事情,做在人们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样便可以说是具备仁德了。”在这段对话中,孔子针对“智”和“仁”这样的重大问题从现实出发,围绕现实社会和人生进行了精辟的阐释。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于

“鬼神”的态度是“敬奉,但是要离他们远一些”,成语“敬而远之”便是由此而来的。

从原始社会的巫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占卜,“鬼神”的观念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并且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了。而孔

子对于“鬼神”的态度,我们可以在《论语》中找到一些相关

的论述。在《论语•乡党》中,孔子说:“即使是吃粗粮、喝

菜汤、吃瓜的祭祀,也一定要像斋戒了那样郑重。”“朋友赠送的礼物,即使是贵重的车马,如果不是祭祀用的肉,接受

的时候就不拜。”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祭祀是非常重视

的。在《论语•先进》中,季路向孔子请教侍奉鬼神的事,孔

子回答说:“还没有侍奉活人,又怎能侍奉鬼神呢?”孔子认为人的事情比鬼神的事情更加重要,这一点与《论语•雍也》中“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的观点是一致的。孔子的思想由关注鬼神转向关注人本,这种人本思想的发展是具有时代进步性的。

今天,“敬而远之”这个成语是指尊敬某人,却不跟他接近也指不得罪某人,又跟他保持着距离。

智慧解码“敬而远之”这个成语包含着很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说“敬鬼神而远之”呢?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不谈鬼神崇拜的,所以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更多是一种祖先崇拜。

后来,这个成语多被用作形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而不再涉及鬼神之事。有时候,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米用敬而远之的方式反而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尴尬。所以说,敬而远之的核心其实是一个适度的问题,要与一个人保持尊敬而又有距离的关系,不会过分亲密或过分冷漠。但是,当你对别人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时,相比“敬”而言,对方会更加突出地感受到“远”。所以,在保持距离的同时,也要有足够的尊敬。

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南京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