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植物区系地理讲述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中国是一个植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其中种子植物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植物类群之一,其分布和组成具有显著的特点和重要的生态意义。
本文将概述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基本情况,以期为未来的植物研究提供参考。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概述中国的种子植物分布广泛,涵盖了多种不同的生态环境。
从寒温带针叶林到热带雨林,从高原草甸到平原农田,都能找到种子植物的踪迹。
据统计,中国有约种种子植物,其中许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有物种。
在这些种子植物中,有许多著名的优势植物种群,如松科、杉科、柏科、杨柳科等。
这些优势植物种群在中国的分布广泛,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为中国的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许多独特的种子植物种类,如银杏、水杉、金钱松等。
这些特有物种不仅是重要的生态资源,还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生态保护意义。
结论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具有显著的特点和重要性。
其分布广泛,特有物种丰富,优势植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突出。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种子植物的分布和组成可能会发生改变,这为未来的植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调查和了解种子植物的生态习性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2)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种子植物分布和组成的影响,预测其未来趋势;3)探讨人类活动对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政策;4)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进全球种子植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总之,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的集成方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以推动其在生态、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应用和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饮食文化历史的国家,其八大菜系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围绕中国八大菜系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展开,介绍八大菜系的特点和代表菜品,阐述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
中国八大菜系是指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和徽菜。
植物区系

世界植物分区
❖ 泛北极植物区(全北植物区)
北方亚区 古地中海亚区 马德雷亚区
❖ 古热带植物区
非洲亚区 马达加斯加亚区 印度-马来西亚亚区 玻利尼西亚亚区 新喀里多尼亚亚区
❖ 新热带植物区 ❖ 开普植物区 ❖ 澳大利亚植物区 ❖ 泛南极植物亚区
世界植物区系的时空演变
(1)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 带性质
(2)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温 带成分
(3)具有一定比例的古地中 海和泛地中海成分
(4)特有属丰富 4.各种地理成分联系广泛,分布交
错混杂
5.特有植物丰富
类型 科数 世界分布 46 热带分布 168 温带分布 77
古地中海 或泛地中 7 海分布
中国特有 3
4 9
0
中国植物区系概述
中国植物区系组成
科属种数 类别
蕨类和拟 蕨类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合计
中国 科数
52 10 291 353
世界 科数
65 11 544 620
中国 占世
界 %
80
99.9 53.5 56.9
中国 属数
204 34 2 946 3 184
世界 属数
中国 占 中国
世界 种数 %
世界 种数
逐渐降低。
侏罗纪时 早白垩纪 早第三纪始新世 晚第三纪时 第三纪末与第四纪初 距今11000年前 侏罗纪时 早白垩纪 早第三纪始新世 晚第三纪时 第三纪末与第四纪初 距今11000年前
中
中
中
中
世
国中
世
国中
世
国
科属种数
国
界
占
国
界
占
树木分布区与中国树种分布概况

第二章树木分布区与中国树种分布概况第一节树种分布区的基本概念一. 树种分布区:(1)分布区: 指某一树种或分类群, 在地球表面上所占有一定范围的分布区域. 也就是说,由于每一个树种生态习性不同,与所处环境长期适应而形成具有一定范围的分布区域.(2)影响分布区形成的因素:气候,土壤,地形,生物,地史变迁,人为活动等多方面(3)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水平分布区:由于各地经纬度不同而影响气候条件的变化,致使树木在地平面向四方扩展形成的一定范围的分布区。
(4)自然分布区和人为分布区根据树种来源分类自然分布区(天然分布区):在树种的祖先定居的地域,经历地史的变迁和在生态因子的作用下,经过长期适应,繁衍和迁移的结果,人为分布区(栽培分布区):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生活需要,从原产地引进新种,在新地区栽种成功而形成的分布区。
(5)分布区的划定:二. 树种迁移的障碍:(一)气候条件: 如温度, 降水(二)地理条件: 海洋, 河流, 山脉. 如: 秦岭(加图)(三)土壤和土质的障碍:三. 连续分布和间断分布:连续分布: 一种在起分布区中是相当连续的. 也就是说大量个体广泛普遍地分布在产区内. 如马尾松(加图)间断分布: 种在区内不连续, 各部分彼此分离. 如台湾杉(加图)四. 特有分布中心和特有现象.分布中心: 树种分布起源的原始地区, 多为1个, 也可有几个(为多起源). 如杜鹃花科植物, 世界800多种, 我国600多种.(加图).树种的特有现象: 仅分布于单个有限地理区域的分类群. 如水杉.五. 树种分布区的区式:点图法; 轮廓法; 点轮廓合用法第二节中国树种的区系成分和特有树种中国树木种类繁多, 区系成分复杂, 参照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1991), 将中国木本植物属的区系成分进行了统计. 根据恩格勒系统统计, 中国木本植物包括引栽种共计207科,木本蕨1科2属, 裸子植物11科41属, 被子木本植物195科1221属, 属的区系成分以热带亚洲成分所占比例最大, 为26.54%.一.中国特有树种中国特有树种主要是指仅在我国境内分布的树种, 但也包括少数以我国境内分布为主少量分布到国外邻近地区的树种. 据统计中国特有树种的科有5科, 86属(种很多未作详细统计). 其中裸子植物特有科为银杏科, 含1属1种. 松科的特有属为金钱松属Pseudolarix和银杉属Cathaya各只有1种. 杉科有水杉属Metasequoia, 水松属Glyptostrobus, 台湾杉属Taiwania,各属只有1种, 杉木属有3种, 其中除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少量分布到越南北部外其余均产我国. 紫杉科白豆杉属只1种白豆杉Pseudotaxus chienii为我国珍稀特有树种. 裸子植物中中国特有种在有些属中所占比例很大, 如冷杉属Abies全世界有50多种,中国特有种占15种,油杉属Keteleeria全世界有11种,中国特有种占9种. 被子植物中国树种特有科有4科, 即杜仲科EUCOMMIACEAE, 珙桐科DA VIDIACEAE, 伯乐树科BRETSCHNEIDERACEAE, 大血藤科SARGENTODOXACEAE; 大血藤科有2种, 1种为三出复叶, 另一种为单叶, 均可分布到秦岭以南. 被子植物中树种特有属有78属, 包含在37科中. 木兰科有华盖木属Manglietiastrum等3属, 金缕梅科有牛鼻栓属Fortunearia等5属,山茶科有圆籽荷属Apterosperma等5属, 无患子科有茶条木属Delavaya等4属, 竹亚科有筇竹属Qiongzhuea等16属. 被子植物中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特有树种有杜仲Eucommia ulmoides, 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蚬木Excentrodendron hsienmu,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 猥实Kolkwitziz zmabilis等等. 分布到北方的特有树种还有蜡梅属Chimonanthus, 虎榛属Ostriopsis, 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金钱槭Dipteronia sinensis, 蚂蚱腿子Myripnoica dioica等等. 被子植物中国特有种在各个较大的科, 属中均占有很大数量, 最突出的如樟科, 中国有420多种, 其中特有种就有192种.第三节中国树种分布区概况中国树种分布区主要受水, 热条件限制, 反过来说中国树种的分布区可以反映各区的水, 热等自然环境. 参照吴征镒主编的<<中国植被>>(1980)分区, 将中国树种分布区区分为7个区. 树种分布区与行政区不一致.一.东北区本区范围: 北自黑龙江漠河, 南至辽宁沈阳至丹东一线, 西至东北平原, 东至国境线, 约由北纬40.30℃-53.30℃, 分为4 个小区.(一)大兴安岭区大兴安岭位于黑龙江西北部, 海拔700-1100m, 最高海拔1529m. 年均温-2℃--5.6℃, 极端低温-52℃, 年降水量360-500mm, 无霜期90-100天, 气候寒冷干燥.主要树种是落叶松; 组成大面积落叶松林. 其次是樟子松, 山顶有偃松匐伏生长; 阔叶树种有白桦, 黑桦, 山杨和蒙古栎. 灌木有越橘, 笃斯越橘, 毛蒿豆等. 越橘称为北国红豆, 已作为饮料资源开发. 在大兴安岭北部漠河生长着少量西伯利亚红松.(二)小兴安岭, 长白山区包括小兴安岭, 完达山脉, 张广才岭和长白山. 小兴安岭海拔500-700m. 张广才岭达1760m. 长白山达2691m . 水热条件比大兴安岭好, 年降水量500-800mm , 气候寒冷湿润. 植物生长期100-150天.据《黑龙江树木志》记载, 黑龙江省有木本植物41科, 94属332种. 主要以红松为代表树种, 与其混生的针叶树种有沙冷杉, 臭冷杉, 红皮云杉, 鱼鳞云杉, 落叶松和紫杉, 朝鲜崖柏, 阔叶树有蒙古栎, 白桦, 黑桦, 硕桦, 紫椴, 黄檗, 水曲柳, 胡桃楸, 五角枫, 大青杨, 香杨等. 灌木种类较多, 有刺参等, 在吉林珲春有野生玫瑰, 刺五加等.本区最高的山是长白山, 树种垂直分布明显, 分为5带.海拔250-550m, 一般都在城市边缘和居民点附近. 原生的红松阔叶混交林植被完全破坏, 现以落叶阔叶树为主, 以蒙古栎为代表树种, 其他有白桦, 黑桦, 黄檗, 水曲柳, 糠椴, 怀槐, 槭树, 柳树, 钻天杨等, 长白松(美人松)分布在二道白河是本区特有树种.海拔550-1150m在植被上属于红松阔叶混交林带. 以红松和蒙古栎为主, 树种较复杂, 针叶树还有沙冷杉, 臭冷杉, 紫杉, 阔叶树有水曲柳, 黄檗, 紫椴, 槭属等9种, 柳属种类很多.海拔1150-1700m 为云,冷杉林带, 云杉属有鱼鳞云杉, 红皮云杉, 冷杉属主要是臭松. 在火烧迹地和皆伐迹地上有次生白桦林.海拔1700-2200m 为亚高山岳桦林带, 属于长白山的森林上限. 岳桦因长期适应高山风大的影响, 呈多主干的矮曲林. 还有偃松, 蓝靛果忍冬等.海拔2000-2691m 属高山冻原带, 由于山高风大, 气候寒冷, 乔木不能生长, 只有低矮小灌木, 主要种类不越橘, 圆叶柳, 牛皮杜鹃, 苞叶杜鹃等.二.华北区本区范围北自沈阳, 东一线, 南至甘肃天水, 武都, 沿秦岭山分水岭, 伏牛山, 淮河主流, 安徽凤台, 蚌埠, 江苏江坝, 盐城至海滨. 西界由辽宁彰武, 阜新, 河北围场, 沿坝上南缘, 山西恒山北坡, 兴县, 过黄河进入陕西志丹, 吴堡, 安塞沿子午岭至天水, 约北纬32.30℃-42.30℃, 东经103.5-124.5℃.本区从地形上明显分为丘陵, 平原和山地3部分。
(完整版)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讲解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一、作物的起源(一)栽培作物的起源和意义为了生存,古人类主要是通过采集野生植物和渔猎来获取食物。
当未食完的植物器官被遗弃或被埋藏在其临时住地后,发现其能不断繁衍,于是人类开始注意并将其果实、种子、块根、块茎等收集起来集中种植,且就近获取食物。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选取那些果形大、生产多、成熟后脱落损失少、易保存的植物进行集中小规模栽培。
随着人类长期地种植野生植物,对野生植物的生长习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则不断改进栽培技术,创造适合植物生长发育的条件,同时进行选择和培育。
伴随着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使野生植物逐步驯化、演化成为有经济价值的栽培作物。
而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祖先相比,其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产品有用成分大大改进和提高;成熟期一致,生长整齐;传播手段退化以及休眠性减弱或缩短,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等。
野生种变为栽培种的动力首先是有机体的变异能力,其次才是人工选择有利的变异类型。
通过研究作物的起源,人类可以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为人类所利用;同时通过了解作物起源地的生态地理条件,达到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
不仅如此,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
如不少文字中将“文化”和“栽培”视为同义词,英文中的文化为“culture”,也是栽培含义。
业已研究表明,人类通过作物的栽培,形成了四大类农耕文化,它们分别是中东地区兴起的地中海农耕文化,非洲兴起的农耕文化,东南亚、马来半岛为中心的农耕文化以及中美洲、南美洲兴起的新大陆农耕文化。
至今发现,地球上大致有50万种以上的植物,其中被人类利用的约在5000种以上,被人类栽培种植的约1500种,属大面积种植的约200种。
中国种植的作物约有600种,其中粮食作物30多种,经济作物70种,蔬菜110多种,牧草约50种,花卉130余种,药用作物50余种。
植物的植物区系

汇报人:XX
2024年X月
录
第1章 植物区系的意义 第2章 世界植物区系 第3章 中国植物区系 第4章 植物区系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5章 植物区系的未来展望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01
第1章 植物区系的意义
植物区系对生态平衡的重要 性
植物区系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同地区的植物区系对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具有影响。植物的多样性和分布情况直接影响着 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06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植物区系的重要性总结
植物区系作为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 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维持着生态平衡。保护 植物区系不仅仅是一项必要的生态行为,也关乎 着人类未来的发展和生存。
未来发展展望
01 重大挑战
未来植物区系保护工作仍面临着重大挑战, 包括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等多方面问题。
生物多样性
植物区系是地球 上生物多样性的 重要组成部分, 对维持生态平衡 和稳定性至关重
要。
物种互补
不同类型的植物 相互作用,形成 复杂的生态网络, 维持着生物多样 性和生态系统的
平衡。
生态系统稳 定性
植物区系的多样 性对于维持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至 关重要,影响着 整个生态系统的
运行。
保护和管理植物 区系
植物区系保护挑 战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 扩展,植物区系面临 着诸多挑战。气候变 化、生态破坏等问题 亟待有效应对,是当 前植物区系保护的重 要课题。
科技与创新在植物区系保护中的应用
科技创新推 动植物区系
保护
提升效率和水平
利用先进技 术手段
应对挑战
植物区系与人类和谐共生
01 密切互动关系
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

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一、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我国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和特点是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和植物界本身发展演化的结果。
其特征主要可归纳以下五方面。
1.植物种类丰富据统计,我国现有维管束植物有353科,3184属,27150种,在世界植物区系中占重要地位(表7-1)。
按我国植物区系所包含种的数目,与世界植物区系丰富的国家相比较,仅次于马来西亚(约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植物种类丰富,还表现在一些大科,特大科含有大量种类。
世界种子植物中4个含万种或万种以上的特大科,在我国都含千种以上,即兰科1040种、菊科2170种、豆科1080种、禾本科1160种。
另外还有50个大科,在我国各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912种)、唇形科(793种),杜鹃花科(792种),毛茛科(687种);玄参科(687种)等。
这54个科我国共含有19700多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种数的80%,广布全国,是我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2.起源古老根据古地理研究,我国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大部地区气候暖热。
第四纪冰期,也仅受到寒冷气候影响或一些地方受到山地冰川影响。
由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加之地形复杂,便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或新生孤立类群的发源地。
因此,我国具有许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及系统演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
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980属中,单型属(只含1种)422属、少型属(含2—6种)713属,合计占全国属数的38%。
我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型属和少数型属的比例更高达97%。
只含1属1种的科也有16个之多。
这些种类多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或更古老的成分。
如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号称活化石。
此外还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i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柳杉(Cryptomeria,2种)、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2种)等古老的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中钟萼树(Brctuhneidera,1-2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槭(Dipteronia2种)、杜仲(Eucommia ulmoides)、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ense),等等。
植物地理学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区系

植物地理学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区系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球上分布与演化规律的学科。
地球上各个地理区域因气候、地形和地貌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植物区系。
本文将重点探讨植物地理学中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区系特点。
一、热带雨林地区的植物区系热带雨林地区的植物区系以热带雨林植物为主,这些地区通常位于赤道附近,气候湿热,降水充沛。
由于气候条件的优越,热带雨林地区拥有丰富的植物多样性。
例如,亚马逊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之一,拥有超过40000种植物。
乔木大多高大挺拔,树干笔直,树冠茂密,形成了森林层次分明的景观。
热带雨林地区的植物区系对地球的生态平衡和气候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草原地区的植物区系草原地区的植物区系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适应了干燥和寒冷的气候条件。
草原地区通常位于高纬度或内陆地区,降水较少,气温较低。
草原植物的特点是根系发达、茎细长、叶片硬化,以适应干旱和风沙侵蚀。
草原地区的植物区系对于维持大气的湿度和保护水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三、沙漠地区的植物区系沙漠地区的植物区系以耐旱植物为主,这些地区通常位于地势低洼或内陆地区,缺乏水源和高温炎热。
沙漠植物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如深刻的根系、刺毛覆盖的茎叶等。
它们能够有效地利用稀缺的水源,抵御高温和沙尘暴的侵蚀。
沙漠地区的植物区系对于保持沙漠生态平衡和土壤保持具有重要作用。
四、山地地区的植物区系山地地区的植物区系受到海拔、气候和地形的影响,呈现出垂直分布的特点。
高山植物适应了恶劣的高山环境,如低温、强风和高反射紫外线。
山地地区的植物区系以灌木、针叶树和高山草甸植物为主,分布在不同的海拔带上。
山地植物的分布对于保护土壤和水源具有重要的作用。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使我们更加了解地球上的植物多样性,探索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区系特点。
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区系形成原因复杂多样,通过对其研究,可以促进保护和合理利用植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地球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植物区系地理

意义;孑遗种不仅有分类上的含义,而且还有地理上的含义。
注意:(1) 分类学孑遗种又称为活化石 (2) 地理孑遗种与分类学关系不大
鹅掌楸
(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 Sarg)
鹅 掌 楸
鹅掌楸
本种和北美洲的北美鹅掌楸是著名的姊妹孑遗植物。早在地 质年代的白垩纪,在欧洲、格陵兰和日本都有鹅掌楸属植物 的化石发现,新生代冰河时代之前本属植物曾广布北半球, 经过冰河的侵入之后绝大多数灭绝,当今只留下这两个间断 分布的种类。因而鹅掌楸对古植物学、植物系统学和植物地 理学研究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本种被定为国家二级保护植 物。
代表种:银杏、水杉、水松;金凤藤
类型:根据起源、分布历史和环境条件 , 特有种可分为 : ⑴ 古特有种 ⑵ 新特有种 (3) 生态特有种
意义:确定任何特有种或特有现象都是很有意义的 , 因为它 们是植物区系的历史或演化的重要指标。
水杉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
高山唐松草:间断分布在北极和亚洲和欧洲、北美洲的高山。 我国分布在新疆、西藏的高山。
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
毛茛的北极-高山式间断分布区
猪笼草属分布于马 来群岛、马达加斯 加和中国的西南部 地区
猪笼草
猪笼草是最典型的 食虫植物,它形态构 造奇特,捕虫能力很 强,是消灭各种蚊蝇、 蚁类等家庭卫生的绿 色屯士,以是观赏价 值多年生的半木质长 绿藤木植物,分布十 分稀少
全株有毒危害畜牧业等解放草破坏草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原产中美洲现广泛分布于我国香港澳门和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严重危害68米以下的天然次生林人工速生林经济林和风薇甘菊豚草ambrosiaartemisiifolia为一种恶性杂草原产北美洲1935年发现于杭州在我国见于东北华北华东和湖北豚草水花生喜旱莲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原产南美洲现几乎遍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loliumtemulentum原产欧美洲中海地区现广布世界各地是我国限制检疫对象我国除西藏和台湾外各省区都曾有过报道spartinaalterniflora原产美国东南部海岸1979年引入我国分布于我国上海浙江福建广东香港香泽兰eupatoriumodoratum原产中美洲1934年在云南发现现分布于我国台湾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危害多种植物和牧场
第2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27
km2)
属/ 科
1.71
1.56 1.45 1.38
1.44
241.5 1.88
种/属
2.23
2.76 2.76 2.72
2.56
3.5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阿拉善高原
分布多度: 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在各省分布的多度
二、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地理成分:按照现代植物区系成分的地理分布特点、分布 区类型以及海拔高度等,分布区内或多或少重合的植物可 以联合成一定的植物区系成分,称为地理成分。凡自然分 布区大体一致,或现代分布中心相近的所有类群均合并为 同一地理成分。
➢ 被子植物化石最早见于早白垩世的热带地区。 ➢ 在中白垩世(1.1—1.0亿年前)的岩层中发现有木兰科、水
青树科、无患子科、山龙眼科、小蘖科、毛茛科、防己科、 以及类似樟科、莲科的化石或花粉。
➢ 晚白垩世(8000万年前)裸子植物已居劣势,苏铁类只残留 少数,而被子植物约有六、七十科,跃居植物界首位。
一、植物类群的统计和分析 科、属、种数目的统计 分布多度分析
西北干旱区水生植物的分类多样性
科数目 属数目
塔里木 盆地
31
准噶尔 盆地
32
柴达木 盆 地
20
河西走 廊
21
阿拉善高原 25
所有干旱地 区
34
53
50
29
29
36
64
种数目
118
138
80
79
92
224
面积(104
105
72.8 25.6 11.1
温带或以温带分布为主的科属
植物地理学2 植物区系空间分布与环境演变

间断分布区类型
北极高山间断分布区:分布于北极地区和温带的高山地区;
北大西洋间断分布区:分布于北美和欧洲,被北大西洋分隔;
北太平洋间断分布区:分布于北美东部和东亚。我国这一类间 断分布区的植物有115属,分属61科。其中最典型的有栲属、石 栎属和鹅掌楸属等;
间断分布区
地中海间断分布区:如悬铃木等分布。
世界种( cosmopolitan species )少数种类植 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成为世界种。
特有种(endemic species):各种植物的分布 都限于某一地区范围内,成为特有种。通常可以 分为大陆特有、省域(provincial)特有,地方特 有和局地(local)特有。
偃松(Pinus pumila )连 续分布区(东北亚)
再如:马尾松与云南松虽东西相临,但亲缘较远,这是由 于气候原因形成的假替代现象。
兴安
黄花
替
代
种
分
布
区
• 2、同地物种形成(sympatric speciation)
• 在非地理隔离状态下,多倍体的出现可以导致新种就地 形成。
星散分布区
一个分布区形成若干个 很孤立的部分,且没有 明显的中心,它们所在 地区的气候又不一致, 这种分布区称为星散分 布区。
间断分布区
欧亚大陆间断分布区:如唐松草分布。
种的间断分布
世界种(广布种)大车前(Plantago major)的分布范围
中国特有种的分布
(二)属和科的分布区
1.分布中心:多度中心、发生中心、变异中心、残遗 中心
2. 间断分布(科属) 3. 分布范围
分布中心:属的分布区内部如果出现若干种的
分布集中现象,可以据此绘制种数的等值线。其 中种数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 性中心。但分布中心也可能超过两个。
植物地理

第一章植物类群特征1、分类单位:按等级高低顺序生物分类单位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每个等级内如果种繁多还可细分一个或二个次等级,如亚门、亚纲、亚目、亚科等。
种以下可有亚种、变种和变型。
2、种:同种植物的个体,起源于共同的祖先,有极近似的形态特征,且能进行自然交配,产生正常的后代。
既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特征,又不断的发展演化;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也是各级单位的起点;种间生殖隔离使各个物种成为独立的进化单位。
3、、品种:是基于经济意义和形态上的差异,而不是植物分类中的一个分类单位,它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培育或为人类所发现的。
不存在于野生植物中。
品种是物种适应性的倒退,满足了人们的经济需求,导致了物种与环境协同进化过程的中断。
4、植物的命名:双名法由林奈创立。
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属名(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斜体)+种名(种加词,形容词,形容该植物的主要特征,第一个字母小写;斜体)=命名人姓氏(缩写;正体)5、植物们的划分1)孢子植物(细菌门蓝藻门绿藻门轮藻门金藻门甲藻门褐藻门红藻门裸藻门粘菌门真菌门地衣门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2)种子植物(裸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原核生物(细菌门蓝藻门)真核生物(绿藻门轮藻门金藻门甲藻门褐藻门红藻门裸藻门粘菌门真菌门地衣门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高等植物——有胚植物(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低等植物——无胚植物(细菌门蓝藻门绿藻门轮藻门金藻门甲藻门褐藻门红藻门裸藻门粘菌门真菌门地衣门)6、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主要区别:低等植物⑴大部分生活在水中潮湿处;⑵植物体结构简单,为单细胞体或多细胞体,无根、茎、叶的分化。
无维管束构造;⑶雌性生殖器官常为单细胞的;⑷生殖过程简单,有性生殖的合子萌发不形成胚而直接形成植物体。
高等植物⑴多数陆生,少数水生;⑵植物体形态结构复杂,有根、茎、叶分化(苔藓植物具假根,无真根),除苔藓外有维管束构造;⑶雌性生殖器官为多细胞的;⑷有性生殖的合子发育成胚,再长成新植物体。
中国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

中国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中国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非常丰富,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从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
以下是对中国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详细介绍:1. 北方植物区系:* 地理分布:北方植物区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包括寒温带和温带区域。
* 主要特点:寒温带的北方植物以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如红松、云杉等;温带地区则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如榆树、槐树等。
2. 南方植物区系:* 地理分布:南方植物区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和热带区域。
* 主要特点:南方植物以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如南方红豆、榕树、杜英等。
3. 西部植物区系:* 地理分布:西部植物区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藏、新疆、青海等地,以高寒、高海拔地区为主。
* 主要特点:西部植物区系以高寒植被为主,包括高山草甸、高山沙漠等,植物适应严寒、高原等极端环境,如高山旗杆、冷杉等。
4. 草原植物区系:* 地理分布:草原植物区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新疆等地,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区域。
* 主要特点:草原植物以禾草、灌木为主,适应干旱和寒冷的气候,如羊草、刺槐等。
5. 水域植物区系:* 地理分布:水域植物区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江河湖泊、海岸线等水域。
* 主要特点:水域植物包括水生植物和湿地植物,如芦苇、荷花、莲花等,适应水中生长的特殊环境。
6. 喜马拉雅植物区系:* 地理分布:喜马拉雅植物区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藏、四川等喜马拉雅山脉地区。
* 主要特点:喜马拉雅植物区系以高山植被为主,包括高山草甸、高山灌丛等,植物种类多样,如红景天、岩蕨等。
中国植物区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得益于其广泛的地理分布和复杂的生态系统。
各个区系之间形成了独特的植被景观,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植物地理学课件 第二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热带地区
南北直径较大
岛屿状分布
四、植物分布区的类型
广域分布区与狭域分布区 连续分布区与间断分布区 残遗分布区
(一)广域分布区与狭域分布区
广域分布区(世界分布区 )
世界种
种类
第二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1 植物分布区
一、植物分布区的概念
分布区是一 种的分布区
个中系或任何分 属的分布区 布单位(种、属、 科的分布区
科等)在地表分 布的区域。
①世界分布科 ②热带分布科 ③温带分布科
④间断分布科
⑤特有分布科
⑥特殊分布科
二、分布区的表示方法
点图法 能够直观地表示植物分布的特点。
特有分布的成因 古特有种 新特有种 生态特有种 岛屿特有现象
中国特有种的分布
连续分布区(continuous areal)
连续分布区是指某一植物种(或属、 科)连续分布在某一完整区域内。
世界分布 (cosmopolitan)
环极地分布 (circumpolar)
环北方分布 (cicumboreal)
五、分布中心
多度中心 发生(起源)
中心 变异中心 残遗中心
几个属的分布中心
南半球分布的山龙眼科
泛热带分布 (pantropic)
Pinus pumila 连续分布区
间断分布区(discontinuous areal)
概念
如果某一植物分 类学单位占有两个以 上相互分离的地区, 并且它们之间不可能 凭借现在的自然因素 传播种子,这种分布 区称为间断分布区。
植物地理分布区

C、动物传播 D、人为传播
钩着传播——鹤虱、鬼针草 被食传播——各类果树,有鸟播、虫播、兽 播等 蚁播——堇菜、报春花、紫堇等(蚂蚁一年 搬进蚁巢中的种子数为36480粒)
4.限制种分布区扩展的因素 (1)海洋——陆生植物不能生长, 繁殖体散布距离不够。 (2)高大的山脉——改变了气候条 件,不适宜有些植物的生存。 (3)特殊土壤——多数植物生长受 到抑制。 (4)其他——如昆虫传粉、共生等。
第二章 植物的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分布区的概念
区系成分概念
分
分
布 分布区的类型 布 属的分布型
区
型
分布区的形成
科的分布型
植物区划——原则、单位、系统
第一节 植物的分布区及其形成 一、分布区的概念 (一)定义
植物界任何分类学单位(类群)在地 球表面的分布区域。通常只研究科、属、 种的分布。
种分布区、属分布区、科分布区。
世界分布的植物,严格来讲够不上 遍布全球的程度,其中多是伴人植物和 淡水、盐生植物。
2.特有分布:除世界分布以外,分 布区域相对狭小,局限于某一地区范围, 称该地区的特有植物。
其范围有大有小,如热带特有、亚 洲特有、中国特有、山西特有等。
三、植物分布区的形成与变化 (一)物种形成与地理分布
1.物种的单元发生论:一个物种只 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
(四)间断分布的形成 1.陆桥说
美国舒克特(C.Schuchert,1932)提出, J. van Steenis完善。
(1)海陆位置固定不变;(2)各大 陆地之间是相连的;(3)地壳上升或海 面下降,大陆相连部分露出,形成陆桥。
不同的地质时期,先后出现六个陆 桥和一个地峡:
(1)跨越太平洋,连接南美与南亚的热带地区陆桥; (2)跨越大西洋,连接南美与非洲热带地区的陆桥; (3)连接南美与大洋洲温带地区的陆桥; (4)跨越印度洋,连接马达加斯加和斯里兰卡的陆桥; (5)连接北亚和北美的白令陆桥; (6)连接亚洲和澳大利亚的马来西亚群岛; (7)连接南、北美洲的巴拿马地峡。
植物的生物地理分布和植物区系

植物区系
区系概念
植物区系是指 在一定区域内, 由各种植物组 成的一个整体。
植物区系研究 包括植物种类、 分布、起源、 演化等方面的
内容。
植物区系与气 候、土壤、地 形等因素密切
相关。
植物区系是生 物多样性的重 要组成部分, 对于生态保护 和资源利用具 有重要意义。
区系特点
植物区系是指在一 定区域内,植物种 类、分布和相互关 系的总和。
促进科学研究:植 物区系是科学研究 的重要对象,保护 植物区系有助于促 进科学研究。
提供生态服务:植 物区系为人类提供 多种生态服务,如 净化空气、美化环 境等。
保护现状与问题
保护现状:全球范围内,许多植物区系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 问题:非法采伐、过度开发、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植物区系受到威胁 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可持续利用、加强法律法规等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适应性进化:不同植物区系 中植物适应性进化方向不同
物种多样性:不同植物区系 中物种丰富度不同
物种迁移:不同植物区系中 物种迁移模式不同Βιβλιοθήκη 植物区系的分布 格局与地理环境
的关系
分布格局
纬度地带性:植物区系沿纬度方向分布,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和植被类型
经度地带性:植物区系沿经度方向分布,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和植被类型
保护措施与建议
实施生态修复:恢复受损生 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加强科学研究:研究植物区 系的生态价值、保护策略和
利用途径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 濒危植物及其栖息地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宣传教 育,提高公众对植物区系保
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利用价值与可持续利用途径
生态价值:植物区系在维护生 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 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地理学中的植物区系与分布规律

植物地理学中的植物区系与分布规律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分布及其成因的学科,涉及到植物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形成植物区系的原因。
植物区系是指特定地理范围内的植物群落和物种组成。
通过研究植物的区系和分布规律,可以揭示大地构造、气候、土壤、海陆变迁等因素对植物群落和物种的影响,为生态学、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植物区系的分类植物区系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体系进行划分,常见的分类有全球植物区系划分、洲际植物区系划分和局部植物区系划分等。
1. 全球植物区系划分:按照全球范围内的植物分布特征,将植物区系分为热带区、亚热带区、温带区和寒带区四大类。
热带区植物区系特点是物种多样性高、竞争激烈;亚热带区植物区系则受季风气候和温度带变化的影响;温带区植物区系则具有四季明显和温度变化大的特点;寒带区植物区系则以苔藓植物和低矮植物为主。
2. 洲际植物区系划分:根据地理位置和植物类型的差异,将世界各大洲的植物区系分为北美洲区系、南美洲区系、欧洲区系、非洲区系、亚洲区系和大洋洲区系等。
3. 局部植物区系划分:按照地理范围的不同,将各大洲或各国家地区内的植物区系进行划分。
例如,在中国可以将植物区系划分为北方区系、南方区系和高原区系等。
二、植物区系的形成原因1. 大地构造因素:地球的大地构造对植物的物种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山脉的形成会引起气候和土壤的变化,从而导致植物区系的形成。
2. 气候因素:气候是植物地理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有着明显的影响。
例如,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草原则多分布在温带和寒带地区。
3. 土壤因素:土壤的类型和养分含量也对植物的分布产生影响。
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合不同类型的植物生长,从而形成不同的植物区系。
4. 海陆变迁:地球上的海陆变迁也会对植物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海平面升降、陆地与海洋之间的变化都会导致植物的迁移和分布变化。
5. 生物因素:动物的迁移和传播也会对植物的分布产生影响。
植物区系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植物区系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植物区系学是生物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特定地域内的植物种类、数量、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对植物区系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各地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特点。
植物区系学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也对生态学和保护学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植物区系学的定义、历史发展以及其在生态学和保护学中的应用,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为读者提供整个文章的框架和导航。
本文的文章结构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首先概述植物区系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然后介绍本文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最后明确阐述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分为三小节来详细探讨植物区系学。
首先,我们将阐述植物区系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介绍其起源和演变过程,为读者提供对植物区系学的基本理解。
其次,我们将讨论植物区系分类的基本原则,揭示其分类方法和原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植物区系的组成和分类。
最后,我们将探讨植物区系学在生态学和保护学中的应用,分析其在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展示植物区系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植物区系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同时,我们将展望植物区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为读者展示其在未来研究和实践中的潜力和前景。
最后,我们将对全文进行简要的结论总结,回顾植物区系学的主要观点和论证,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
1.3 目的植物区系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生物学科,其研究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种类和分布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
这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
其次,通过植物区系学的研究,可以为生态学和保护学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支持。
第二章:分布植物地理学

南美-新西兰、南美-澳洲-新西兰、南美-太平洋诸岛的属、 种分布。
(3)泛热带间断分布
包括热带美洲、热带非洲、 热带亚洲和热带大洋州,揭示大 陆和古代岛屿具有热带和亚热带 气候,并在区系上近亲性。美人 蕉科、棕榈科、芭蕉科、胡椒科、 樟科、红树科、姜科、含羞草科、 桃金娘科、爵床科的部分属为此 类型。
(14)亚洲——大洋洲间断分布
为较大的不连续范围,约400属,如坡垒属、南五味子属、番龙眼 属等。有人猜测第四纪冰期海退及大构造运动使澳洲、马来群岛、亚 洲大陆互相连接,或短距离的外力传播作用使植物有了连续。
2、地方性和局部性区域的间断分布
(1)海南岛——雷州半岛间断分布 (2)新疆——地中海间断分布 (3)华东——日本间断分布 (4)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间断分布 (5)黑海间断分布 (6)加拿大盐生植物间断分布 (7)北美子午线间断分布(北美大西洋部 分森林区系与北美太平洋部分森林区系 的联系,相同种很少,共同属很多,起 源共同的祖先类型。) (8)阿斯图里亚(Astruria)间断分布
布种。(见吴征镒:第二章-分布区的学说)
第二章:植物地理分布区
二、分布区的大小(见吴征镒:第二章-分布区的学说) 1、广域分布:世界分布和普遍分布(7洲或5洲、5洋)
所谓世界分布属(菊属、苔草、蓼属) 所谓世界分布种“世界种” (大多水生植物种, 如芦苇、眼子菜、水茫草,其次是湿生植物和伴人植物)
第二章:植物地理分布区
第二章:植物地理分布区
三、带状分布
往往在一个种系的分布区边缘形成,这种情况就是边界的所在。 如东西走向的天山、秦岭山脉、祁连山、喜马拉雅山; 如南北走向的横断山峡谷、大小兴安岭、萝宵山脉; 及古北区和印度——马来植物区系成分的分布区环带状分布明 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植物的分布状况,分布区内可分为若干种群
(population):植物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内属于同种植物 的个体集群。
适宜部分
根据植物的生态适应特点,有时可分为若干生态型 (ecotypes or ecological races):
即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分布于不同的环境中由于对 不同环境的长期适应而形成了在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 上具有一定差异的不同类群。
第二章
植物区系地理
第二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
植物区系地理:是研究各种植物的分布规律、各地区植
物种类的组成、分布、起源和演化历史的科学。 目的:掌握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
法;正确理解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形成与植物和自然环境之 间的关布区(概念、类型)及其形成、 植物区系及其分析方法、世界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中 国植物区系概况、岛屿植物区系、人类活动对植物分 布的影响等。
植物区系是构成植被的基础,是植被分类和植被区划 的重要依据之一。
植物区系又是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形成机制与 保持的重要基础,因此植物区系研究对生物多样性和生 物资源保护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节 植 物 分 布 区
一、植物分布区的静态特征
植物分布区的概念:
分布区(distribution range,areal)是指某一植物分类单位 (种、属、科)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然分布区域,亦即任一植 物分类单位的所有个体所占据的地域。
鸭跖草:鸭跖草科一
年生草本;高20— 60厘米,茎多分技, 基部匍匐而节上生根, 上部上升。单叶互生, 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 叶无并或几无柄。
花蓝色。果椭圆形。 花果期6—10月。
生于路旁,田埂, 山坡、林缘阴湿处。
全草为清热、利尿 药;嫩茎、叶可炒食 ,也可做饲料。
3. 分布区范围
1)世界种(cosmopolitan species)——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的植
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其中没有明显主分布区而呈星散状的,又叫 星散分布。
根据间断的地理位置,可以划分多种间断类型,如:
北极—高山间断分布:一部分在北极地区,另一部分在温带高山
地区。
西欧-东亚间断分布:一部分在西欧,另一部分在东亚,其间大
多以西伯利亚相隔。
东亚—北美间断分布:一部分在东亚,另一部分在北美
大车前
车前:车前科
芦苇 香蒲
芦苇 香蒲
2)特有种(endemic species),——仅分布于某一
如不同的气候生态型
土壤生态型等。
2. 分布区的形状
1)连续分布 区(continuous areal) ——分布区是一块完整区域, 区内各部分之间的种群没有被不可逾越的障碍隔断而失去交流基 因的可能性。
2) 间断分布区(不连续分布区,disjunction areal)——分布区 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离的区域,彼此之间的种群因有天然障碍而
具有多分枝的根茎。叶 2—3枚,基生,卵圆形, 具光泽。花钟状,下垂, 总状花序,着花6—10 朵,乳白色。浆果暗红 色,有毒。
铃兰喜凉爽、湿润及 半阴的环境。耐严寒、 忌炎热干燥。喜肥沃排 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夏 季休眠。
东亚—北美间断分布:一部分在东亚,另一部分在北
美,如鸭跖草、珠光香青、鹅掌楸属等。
物种。这样的分布称世界性分布。 数目极为有限。估计分布区占地表一半的不足100种(或认
为仅30种左右),占地表四分之一的也不到200种。 大多是盐生植物、淡水生植物或者是外来的伴人杂草。 如盐渍土上的盐角草(Salicorniaherbacea)、碱蓬(Suaeda maritima) 等。 水生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香蒲(Typha)多种、浮
重点:分布区(概念、类型)及其形成、植物区 系及其分析方法、世界植物区系空间分异及我国植物 区系概况。
第一节 植物区系基本概念
什么是植物区系?
植物区系(Flora)是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内所有植物 种类的总称。
有时也是某一类群或某一植被的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研究植物区系有什么意义?
植物区系是植物界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特别是自 然历史条件下长期发展演化的结果,因此,研究一个地 区的植物区系有助于对该区自然环境尤其是古地理环境 的深入研究。
西欧-东亚间断分布:一部分在西欧,另一部分在东 亚,其间大多以西伯利亚相隔。其中铃兰 (Convallaria majalis)分布于日本,朝鲜,中国的 东北和华北。然后跳跃到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 克,再度中断后见于乌拉山以西整个欧洲。
铃兰(Convallaria
majalis)百合科。
铃兰高20厘米左右。
根据分类的等级单位不同分布区有种分布区、属分布区、 科分布区等之分,但最主要、最基本的研究对象是种(属)
的分布区(因它是构成属、科分布区的基础)。
分布区都有一定的形状、范围(大小)和分布中心等。确 定和解释各种植物的分布区是植物地理学研究的任务之一。
油松:分布于我国冀、鲁、晋、陕、宁、辽西、内蒙 古中南部、甘肃中南部、青海东北部以及川北等地。
油松
植物分布区的制图方法:
点图法、 轮廓法(周界法)、 涂斑法
偃
松
东
东亚
亚 特 有
特 有
种种
分
布
(一)种分布区
它是分布区研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对象。
1.分布区结构
根据环境的差异,分布区可划分出两部分(适宜的
部分,不完全适宜的部分)。 某植物分布区内,个体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地
区,称该植物分布区的多度中心(种分布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