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新闻系课程学习心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使转型,新闻理想依然在

高中的时候,我对新闻传播专业并没有特别狂热,还天真地以为做新闻就是当记者采访写稿编辑文案,脑海里甚至时不时浮现出“狗仔队”这样的词汇。2015 年初,央视前记者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聚焦雾霾,沉重发问,让我第一次有了一种对新闻人的崇敬和憧憬。当年 3月,我报名了南京大学的文科新闻类自招,之后幸运地成为了新闻传播学院传媒实验班一员。

上大学之前,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都会看《扬子晚报》——因为家里订阅了全年的报刊。然而上了大学之后,仿佛就在一两个月间,一切都改变了。当我向新闻行业刚刚燃起强烈的探索求知欲,就不得不接受了“纸媒已死”、“传统媒体急需转型”“新闻业遭遇瓶颈期”等事实。我开始明白,原来经历百年辉煌的报纸,正在以一种可怕的速度衰落。正如刘鹏老师在讲座中提及的:“2002 年,美国的菲利普·迈耶教授写《正在消失的报纸》时,很多人认为这是耸人听闻,西方的问题我们不会遇到,我们的报纸能生存得很好。但是现在就不得不面对惨痛的事实,尤其是2014 年以来全国各大报纸(销量)断崖式下滑,也就是以 30%到 40%的速率走下坡路。”报纸没有发行量,就等于没有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废纸一张,广告商就不会投放广告,投放了要是没有产生效果,也会减少投放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对行业衰落的无力和迷茫,挥之不去。每一个人就像乘坐一辆驶向远方的火车,却不知道远方是何处,会不会随时机车抛锚,将人扔在旷野。除非是有目的地去图书馆找报刊杂志阅读,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接触不到报纸杂志,取而代之,我们学生了解所有的新鲜事物的渠道就是手机和电脑,最主要的还是手机。智能手机功能已经强大到使得我们不得不随身携带它,并且交付给它大多数的时间——因为它集电话、Message、电脑、阅读器、随身听、游戏机等设备等功能于一身。整个行业都在进行转型的各种尝试。去年在大一上学期“读新闻”课上我们就已经了解到关于新闻游戏、新闻网站“付费墙”、“大数据”等新闻媒体创新与转型案例,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新闻媒体行业的创新:曾经我从来没想到过,有一天手机应用中会有“XX 新闻”的客户端;也没有想到过微信公众号文章、微博文章、秒拍视频能称为我们阅读新闻内容的主要渠道。

在不经意间,逐步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改变了我们接受信息的习惯。新的媒介格局形式下,我们可以说主流媒体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报纸、电视,变成了互联网,变成了新媒体。如果说技术的发展使得纸媒的衰落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那么既然新媒体时代已经来领,新闻生产平台发生了变化,那么如何在新环境下继续生存尤为重要。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我没有正式参加社会媒体工作的经验,但是我采访过曾在央视实习的学姐,她的实习任务就是给央视的微博微信做运营。微博要做信息图,也就是就是放在每条推送里面的图片。为了迎合当下人们的快速阅读的习惯,每张图的配色、字体大小,内容的多少,表达的含义等因素都十分考究。换言之,原本出现在纸媒上的信息内容只是转换了发布平台而已,微信公众号文章同理。由于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新媒体平台上等信息更加“新鲜好看”。

不过,新闻生产依然要保证内容质量。例如刘鹏老师讲到的“澎湃新闻”,澎湃对自己有着清晰的定位——以严肃报道和思想为主打。这样一个定位就意味着它要用新闻专业主义的形式、手法、理念来完成国家的、政府的、党的政治任务的要求。它要提供严肃新闻和思想,确保新闻质量。此外,从商业性的市场策略来说,又和像新浪新闻、腾讯新闻、今日头条这样的聚合型的新闻客户端作区分。它是脱胎于传统媒体,并延续了传统媒体的运营模式的新兴媒体的代表。

无论环境有怎样的变化,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以及新闻对社会发展的重要的作用是永远存在的,新闻的意义和价值是不会改变的。无论外界环境怎样变化,作为一个好的新闻生产者,这样的值是不会变化的。新媒体时代已经欢歌来到。我们不应该否定它,否定它等于否定自己的过往和奉献,但它的历史使命真的已经或正在完成。如果转型成功,那已经不是原来的传统媒体,不是过去的商业模式。但是总有一天我们会适应,又或许有一天现在所谓的新媒体也会成为过去式。

我从来不认为新闻理想会因为一次转型而消失。理想还在,人们需要理想,只是在新的平台上,以新的力量生长。这或许就是我们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依旧一起努力做新闻实务、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原因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