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苏联经济史试题高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试题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
1.在所有制问题上,列宁提出俄国存在五种经济成分:
(1)宗法式的,即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农民经济
(2)小商品生产(包括大多数出卖粮食的农民)
(3)私人资本主义(4)国家资本主义(5)社会主义。
这种经济思想表明
A.俄共(布)认为无需过渡即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当时俄国大资本主义关系占据绝对优势
C.把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D.俄国国民经济恢复并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
2.历史课堂上老师组织同学们讨论: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
你认为下列哪个小组讨论的观点是正确的。
A. 第一小组的结论:两国革命目标相同,都是用武装斗争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 第二小组的结论:两国革命道路相同,都是由城市到农村,武装夺取政权
C. 第三小组的结论:俄国是无产阶级领导,中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D. 第四小组的结论:俄国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理解下列两幅图片,最确切的是( )
A.社会主义已成功地从理论变为现实
B.社会主义已从空想变为科学的革命理论
C.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
D.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
4.“十月革命震撼了帝国主义后方,他的革命首创性鼓舞了落后地区人民的奋斗,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十月革命的首创性具体表现为
A.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变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
C.第一次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
D.第一次在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5.丘吉尔曾说:“未能通过一种或另一种手段将当初已屈服了的俄国引入全面的民主制度之中——这一失败如今成为我们的沉重负担。
”对“这一失败”的准确理解是
A、《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B、苏联“二五”计划后工业超过英国
C、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D、美苏争霸导致世界长期动荡不安
6.俄国十月革命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导致两国革命道路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革命性质的根本不同 B.两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不同
C.革命依靠的革命力量不同 D.革命和反革命力量分布的地区不同
7.从人类文明演进史的角度看,俄国十月革命,其意义在于
A、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B、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C、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
D、促进了世界和平发展
8.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C.“开垦、开垦、再开垦”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9.列宁在晚年时指出:“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的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以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条件。
”这里“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
A.俄国进行“二月革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B.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C.苏联采用联邦制 D.苏联建立高度集中政治模式
10.在马克思墓碑上刻着一句著名的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是改变世界。
“改变世界”在19世纪70年代的典型表现为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第一国际的成立
C.巴黎公社运动 D.俄国十月革命
11.马克思曾说过:“俄国人民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
”马克思这句话的本意是
A.俄国是一个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B.俄国人民受封建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 C.封建农奴制残余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俄国工人阶级肩负反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任务
12.宋庆龄说:“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
”她话中的“国际局势”和“内部条件”是指A.日本侵略加深和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B.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共对孙中山的真诚帮助C.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和五四运动的爆发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蒋介石集团被判革命
13.尼克松说:“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
这种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
”“不满的种子”不包括()
A.一党执政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C.国际地位不高D.思想高度统一
14.“(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已经迅速向前发展,因为政府提取了大约40%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相比之下,美国只提取了大约20%的国民收入。
”材料强调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有效性B.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
C.二战前苏联的体制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D.国民收入水平低是苏联解体的原因
15.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
”有关材料中的“他的经济改革”不正确的是()
A.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B.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C.地方权力有所扩大D.推行“新经济体制”,以工业改革为重点
16.1926年,斯大林在《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报告中说:现在我们已进入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
……如果不及时供给农业机器、拖拉机和工业品等,农业本身就不能有进展。
因此,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依靠而且已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了。
此番讲话意在
A、继续执行列宁新经济政策
B、实现农业的机械化
C、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17.列宁在《莫斯科吟》中写道:十月革命,有如通天火柱一般,后面燃烧着过去的残物,前面照耀着将来的新途径。
下列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C.推动和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D.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8.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毹视为划时代的创举。
”材料中的“他”应是A.罗斯福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19.《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刻进行第二次革命。
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继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
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D.巩固苏维埃政府
20.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认为:“这件功业,与其说是威尔逊(当时的美国总统)等的功业,不如说是列宁的功业;……是马客士(马克思)的功业。
”“这件功业”是指()
A.二月革命终结了沙皇专制统治
B.巴黎公社沉重打击了法国资产阶级统治
C.《四月提纲》开创了俄国历史新纪元
D.十月革命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21.导致1917年11月7日俄国革命时“政权的更迭就像街头换岗一样,波澜不惊”的原因有()
①《四月提纲》指出了斗争的方向和策略,影响较大
②临时政府未能满足人民对和平和面包的渴望
③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④布尔什维克党日渐成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列宁在1920年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著名公式。
结合时代背景,对此公式合理的理解是
A.展望了苏联将在20世纪30年代建成社会主义
B.强调了现代化经济建设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
C.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电气化的发展
D.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有充分的优越性
23.美国记者约翰·里德(1888—1920)描述了一场战争中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情景:“没有人知道俄国是怎样度过那个冬天的,……外省的谷物储备足以养活全国……但却没法运输,彼得格勒一连几星期没有面包……在莫斯科一连好几星期没有一条街有电灯。
”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是
A.外国军队包围封锁,苏联军民坚壁清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C.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进攻社会主义国家
D.苏维埃政权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
24.有学者说:“我们可以把20世纪看成对现代社会结构弊病的反思以及对其价值系统的怀
A. 25
A C 26
A B C D 27
A.28
A 29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有计划经济建设 D.赫鲁晓夫改革
30.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一书中说,自伊斯兰创教征服各地以来,全球扩张能力最强的首推这股革命运动……不但造就了苏联,还“主导了日后所有继起革命的模式”。
霍布斯鲍姆所言的“这股革命运动”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苏联工业化成就 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31.有学者对前苏联的某领导人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他谴责了独裁,但未触及专横的权力;他抛弃了个人崇拜,但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个人崇拜的体制。
”在下列言论中能反映这位领导人的工作作风的是
A.“马克思认为理论符合于现实是理论的唯一标准”
B.“发展重工业,过去和现在都是苏联经济的不变原则”
C.“玉米能够使农庄像插了翅膀一样飞腾起来”
D.“用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32.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33.[美国]史密斯作品《俄国人》中有三段描述:“‘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们混日子的最好地方,一个俄国青年……向我说:“‘他们不能把我们解雇’”、“即使在苏联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供应比较充裕时,俄国人也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
”、“尽管排队是那样辛苦受罪,但是,一个俄国妇女一看到有人在那里站队,她的本能反应就是立即排了进去,甚至她不知道到底在卖什么!”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苏联是工人的乐园,工人生产积极性极高②苏联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差
③苏联的生活消费品缺乏④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结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34.“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粮食税制度
35.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人们有时问:不能稍微放慢速度,延缓进展吗?不,不能……恰恰相反,必须竭力和尽可能加快速度……延缓速度就是落后。
而落后者是要挨打
的……”。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苏联
①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②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 ③与西方国家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 ④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6.《俄国史文献》载:政府要恪守我国同其他大国结成同盟的义务,要坚定不移地执行签订的协定。
……政府要尽快召开立宪会议,会议要在普遍、直接、平等、秘密投票的基础上进行,要保证为保卫祖国而血溅战场的勇士参加选举。
文中提到的“政府”是
A.沙皇政府
B.工兵代表苏维埃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人民委员会
37.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38.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
A .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 .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 .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 .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群众不满
39.1921年,苏俄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顷,只及1913年的85%。
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面积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112%。
出现1921年和1925年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 ( )
①1921年现象主要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1925年现象主要是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③1921年现象主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④1925年现象主要是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40.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它反映出苏俄农民对哪一政策的不满?(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赫鲁晓夫改革 41.1921年,23岁的美国企业家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成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美国人。
哈默之所以能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主要得益于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工业化政策 D .计划经济体制
42.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 .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 .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 .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43.以下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效据。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广人稀 B. 自然灾害频发 C .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扩张 D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44.前苏联有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 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 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45.列宁于1921年指出:“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当时苏俄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重商主义政策
D.自由主义政策
46.如图,据表和图,导致下表苏俄(苏联)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产量提高和下图中苏1980年以后粮食产量差距扩大的政策因素分别是
A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
B .苏俄新经济政策 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
C .苏俄新经济政策 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中国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
第II 卷(非选择题)
47.(17分)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实事求是和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事业能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其次,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做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为止……。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
材料二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 到1921年,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
……如果一个国家大工业占优势,或者即使不占优势,但是十分发达,而且农业中的大生产也很发达,那么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可能的。
否则,就不可能。
如果硬要过渡,只能碰得头破血流。
”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 ——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纲领”发表于什么时间?作者认为导致“纲领有些地方过时”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2)材料二中的“迂回过渡”指的是什么政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列宁为什么放弃“直接过渡”而转向“迂回过渡”?(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其重大意义。
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列宁和邓小平对马、恩的主张有何类似的发展与突破?(6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人物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认识体现了怎样的共同精神品质?(2分)
4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苏联虽然号称 “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
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 (国民生产总值)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
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
——《全球通史》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新经济政策“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1分)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6分)(4)综合上述材料,苏联、中国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3分)
49.(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
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
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
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 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分)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4分)
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
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工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3分)
材料三经过1978—2002年25年的发展,工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已民可实现独立发展,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性则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自1993年后实施了保护价收购政策,其目标是减少粮食市场的波动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种粮直补和农业税减免等政策从2003年后得到逐步推行。
(4)1978年后中国的工农业建设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5分)
(5) 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发展经济过程中应注重的问题。
(2分)
50.(25分)在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
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
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
材料三如图,《1500—1820年欧洲各国农业种子的收益率》(单位:倍)
——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4分)?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5分)?你认为让罗曼·罗兰确信“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依据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70年代农村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2分)?请举2例说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4分)。
农民的这种自发修改如何促进中国的制度创新完善(2分)?
(3)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成就了农业革命”,也有人认为“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材料三的数据支持哪种观点(2分)?请说明理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