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明史_职官志_看明代监察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1期2009年2月柳 州 师 专 学 报Jour nal of L iuzhou T eachers College Vo l 124N o 11Feb 12009

[收稿日期]2008-10-12

[作者简介]张金虎(1979)),男,湖北谷城人,中教二级,2007级专门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

从5明史#职官志6看明代监察体系

张 金 虎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其许多做法仍然对今天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本文试从5明史#职官志6的历史记载中对其监察机构的构成、职责、运行原则等方面作一初步的考察。 关键词:监察体系;都察院;给事中;御史

中图分类号: K 2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020(2009)01-0081-03 监察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中的重要一环,是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政治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监察制度的设立上也经历了一个由初创到完善的漫长过程,其历史最早可溯源于殷商和西周。秦代开始,正式设置御史府,以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东汉初,以御史中丞为首的御史台的设立,标志着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魏晋以后,监察制度日臻完备,至隋唐时期,监察制度开始法律化、定型化,日趋成熟。宋元时期,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到了明朝,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日益向极端的君主专制方向发展,封建监察制度也更为完备和严密。现在,我们就从5明史#职官志6来一窥明代监察体系的概貌。

首先,从监察体系的设置来看,有明一代凡职责所系,涉及监察职能的机构与官吏众多。就机构而言,主要有御史台、都察院、提刑按察使司、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等,吏部由于具有对官吏进行考核的职能,所以说它实际上也具有了对官吏的监察的权力。主要史载如下:=职官一>/其纠劾则责之都察院0[1]1729,/吏部,,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0

[1]1734

=职官二>

/初,吴元年置御史台,,(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御史台。十五年更置都察院,设监察都御史八人。0/大理寺,,卿,掌审谳平反刑狱之政令。少卿、寺丞赞之。左、右寺分理京畿、十三布政司刑名之事。凡刑部、都察院、五军断事官所推问狱讼,皆移案牍,引囚徒,诣寺详谳。0

[2]1781

=职官三>/提督东厂,,掌

刺缉刑狱之事。,,其贴刑官,则用锦衣卫千百户为之。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廷元辅;掌东厂,权如

总宪。,,提督西厂,不常设,惟汪直、谷大用置之。刘瑾又设西内厂。寻俱罢革。0[3]1821=职官四>/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0[4],=职官五>/锦衣卫,掌侍卫、

缉捕、刑狱之事,,,盗贼奸宄,街途沟洫,密缉而时省之。0[5]在上述监察机构中,都察院是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代替原御史台而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是专门负责维持封建国家机关以及官吏纲纪的部门,/职责纠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0,也是全国最高监察机关,总揽全国监察事务。提刑按察使司则为地方最高监察机构,行政设置上虽隶属于中央的都察院,但其行事有一定的自主权。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则为有明一代在不同时期特设具有监察职能的特务机构,从属于内廷,合称厂卫。他们都是明代独立于朝廷官僚机构以外的、直属皇帝的专设监察系统。从监察官的设置来看,除了专门监察机构的官吏如各种御史理所当然地具有监察职能外,有明一代还有很多特色监察官的设置,如六科给事中。=职官三>/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都给事中一人,,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0[2]1802,/假如说,督察院的御史着重监察全国官吏和一般机关的,那么,六科则是对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0[6]。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清代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总督、提督、巡抚,在它于明代最初设立之时,实际上也是监察官吏,负有重大的监察职能。=职官二>/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十人,,其在外加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衔者,有总督,有提督,有巡抚,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及经略、总理、赞理、巡视、抚治等员。0[2]1767此外,还有临时监察官员的设置,如军

81

队出征时的监军,以及处理重大事务时的特派钦差等。=职官一>/初,领五都督府者,皆元勋宿将,军制肃然。永乐间,设内监监其事,犹不敢纵。,,既而内监添置益多,边塞皆有巡视,四方大征伐皆有监军0[1]1730。这样以来,/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监察主体之间可以相互监督,互相纠举,以保证监察体系的内部纯洁、稳定以及办事的高效与高质0[7]。有明一代独特的中央监察与地方监察相互配合,常规监察与特种监察相互独立,全面监察与专业监察相互补充,常设监察与临时监察相益得彰的严密监察体系就此建立。

其次,从监察体系的运行来看,鉴于国家监察职能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监察机构本身腐败的担心,明代的统治者自始自终都未曾将监察权限赋予某一个特定机构,总是想方设法将监察权分散在各个不同的监察机构,并使监察权在各个监察机构之间和监察机构内部进行相互牵制。其主要做法有三种,一是设立多个具有监察权力的机构,分散监察权[8]。如在中央,既有专门负责维持封建国家机关以及官吏纲纪,主管监察的都察院,也有行使特种监察权力的锦衣卫与东西厂等机关。至于地方监察,既有直属中央都察院的按地区划分的十三道御史,也有省一级的负责地方监察的提刑按察使司。二是使各监察机构各监察人员的监察权相对独立的同时又相互制约。如=职官三> /而主德阙违,朝政失得,百官贤佞,各科或单疏专达,或公疏联署奏闻。虽分隶六科,其事属重大者,各科皆得通奏。但事属某科,则列其科为首。0/凡大事廷议,大臣廷推,大狱廷鞫,六掌科皆预焉。0[3]1830这样以来,就打破了各科给事中只负责各自监察领域的限制,各科的监察权力的得到了延伸,实现了相互渗透与相互牵制。甚至用司法权对监察机构进行制约,再如=职官二>/大理寺之设,为慎刑也。三法司会审,初审,刑部、都察院为主,覆审,本寺为主。0[2]1783大理寺,刑部与都察院三司会审,既体现了对刑狱公正性的重视也使司法权力与监察权力形成了制约。即使在特种监察机关中,相互的牵制也无处不在。如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东厂除此之外,还可以侦察锦衣卫,内行厂则将东厂与锦衣卫都纳入自己的侦察领域,从而在特殊的厂卫系统中也形成了相互牵制与监察。三是在某一监察机构内部的相互制约。明代在各个独立的监察机构内部,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下级仍具有监察名义上的上级的权力,如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形式上要受都察院的节制,但行使职权时,往往可以撇开它而独立行动,直接受皇帝节制。监察御史则为都察院直接行使监察权的骨干专职官吏,既受都察院的管辖,又可以不受都察院的统制而独立行事,有事可单独进奏天子。

再次,从监察人员的选拔来看,明代对监察官吏的选拔与任用十分重视。=职官二>/庶吉士,自洪武初有六科庶吉士。十八年(1385年)以进士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侍者,俱称庶吉士。永乐二年(1404年),始定为翰林院庶吉士,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三年试之。其留者,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不得留者,则为给事中、御史0[2]1788=选举二>/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考选庶吉士者,皆为翰林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0[9]。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在监察官吏的最初选拔中,早在明太祖初年就在科举考试之后入翰林院深造以待重用的庶吉士中又抽出一部分人培养为六科给事中,这部分人名为六科庶吉士,专门作为监察人才进行对口培养,可见对其十分重视。另外,在监察官员的实际任用过程中,明代也有特殊规定。=职官二>/以秀才李原名、詹徽等为都御史,吴荃等为试监察御史。试御史,一年后实授。又有理刑进士、理刑知县,理都察院刑狱,半年实授。0[2]1772=选举一>/宣宗以教官多缺,选用监生三百八十人,而程富等以都御史顾佐之荐,使于各道历政三月,选择任之,所谓试御史也。0[10]可见在实际的任用过程中,监察官员的任用也是与众不同,具有试用期,从三月到半年不等,而作为中央官的监察御史则长达一年之久。

另外,从监察体系的监察范围来看,明代的监察是全方位的。就等级身份而言,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民间匹夫,无一不在监察之中;就监察领域而言,凡行政、司法、军政、财政、教育、考试及一切朝令和祭祀的典礼,都要受到监察[11]。对于这一点,以监察御史为例,=职官二>明确载其职责为,/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0在外职权有/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0,/往各处清理军役,每年八月末仍具请解过军数,回京具奏。0/敢有枉道回家,及年限未满,捏造册籍回京,本院严加考察,奏请黜退0;/兼理盐法,巡视禁约,巡捕禁革私盐,催督盐课0;巡漕、巡关,如守备等官有疲软疾弱不堪任事之人,指实具奏替换;监军,/师行则监军纪功,各以其事专监察0[2]1768-1769,等等。

最后,实行以小监大,以卑监尊的原则。/以小驭大,权力互相制约是统治阶级加强官僚机构自身管理、澄清吏治的重要手段。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0[12],=职官二>/(洪武)十五(1382年)年更置都察院,设监察都御史八人,秩正七品。分监察御史为浙江、河南、山东、北平、山西、陕西、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十二道,各道置御史或五人或三、四人,秩正九品。0/十六年,升都察院为正三品,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正三品,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正四品,左、右佥都御史各二人,正五品,经历一人,正七

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