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基础化学完整版

合集下载

大学基础化学课件PPT幻灯片

大学基础化学课件PPT幻灯片
⊿P = K·CB
难挥发电解质稀溶液的拉乌尔定律变化
对于难挥发的电解质稀溶液,由于电解质 会解离,溶液中实际的自由移动的溶质质 点数目会增加,因此,需要对拉乌尔定律 进行校正。方法是乘以校正系数。
⊿P =i·K·bB
强电解质的拉乌尔定律
对强电解质,因为每个电解质都会解离,因此 溶液中实际的自由移动的溶质质点数目仅需乘 以简单的倍数即可。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原因
当纯溶剂中溶有难挥发性的溶质后,部分溶质分子会占 据溶剂的部分表面,因此在单位时间逸出液面的溶剂分 子数就比全为纯溶剂时少,同时溶质分子对溶剂的吸引 作用也使凝结程度加大。
溶液蒸气压下降的依数性
温度一定时,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 压下降与溶质摩尔分数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 性无关。称为拉乌尔(Raoult)定律。
P0>P
P0
P
溶质
结论
当液体溶剂中溶解一种难挥发性的物质成为 溶液后,该溶液的蒸气压总是低于同温度下 纯溶剂的蒸气压。
这种现象称为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注意:蒸气压均由溶剂分子组成。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示意图
同温度下溶液的蒸气压总是低于纯溶剂的蒸气压
蒸气压
纯溶剂 溶液
P0 P
T
⊿P = P0- P 温度
蒸气压下降,凝固点下降,沸点升高等;
而引起这一溶剂物理性质变化的原因与溶质的 本性无关,仅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颗粒数的多 少有关。
2-1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蒸气压下降是溶液的依数性中最重要的性 质。凝固点下降、沸点升高的原因都能从 这一性质得到解释。
纯物质蒸气压
在一定的温度下把纯液体注入一空的密闭 容器中,一段时间后气相和液相间将达到 动态平衡,这时气相分子的密度不再发生 变化。

(完整版)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整理考试必备

(完整版)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整理考试必备

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提纲(一)绪论共价键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共振论.共价键的属性:键能;键长;键角;键的极性.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分子的偶极矩.有机化合物的特征(二)烷烃和环烷烃基本概念烃及其分类;同分异构现象;同系物;分子间作用力;a键,e键;构型,构象,构象分析,构象异构体;烷基;碳原子和氢原子的分类(即1,2,3碳,氢;4碳);反应机理,活化能.对于基本概念,不是要求记住其定义,而是要求理解它们,应用它们说明问题.命名开链烷烃和环烷烃的IUPAC命名,简单的桥环和螺环的命名.烷烃和环烷烃的结构碳原子sp3杂化和四面体构型;环烷烃的结构(小环的张力).烷烃的构象开链烷烃的构象,能量变化;环烷烃的构象:重点理解环己烷和取代环己烷的构象及能量变化,稳定构象,十氢萘及其它桥环的稳定构象.烷烃的化学性质自由基取代反应—卤代反应及机理;碳游离基中间体—结构,稳定性;不同的卤素在反应中的活性和选择性;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环烷烃的化学性质自由基取代反应(与烷烃一致);小环(3,4元环)性质的特殊性—加成.(三)烯烃烯烃的结构特点碳的sp2杂化和烯烃的平面结构;键和键.烯烃的同分异构,命名碳架异构,双键位置异构,顺反异构(Z,E).烯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烯烃的亲电加成及其机理,马氏规则;碳正离子中间体—结构,稳定性,重排.其它加成反应:催化加氢(立体化学,氢化热);硼氢化—氧化(加成取向,立体化学);羟汞化—脱汞(加成取向);与HBr/过氧化物加成(加成取向);其它游离基加成.氧化反应:羟基化反应—邻二醇的形成;KMnO4/H+的氧化,臭氧化反应,烯烃结构的测定.α-位取代反应:烯丙基型取代反应(高温卤代和NBS卤代)及机理—烯丙基自由基.(四)炔烃和二烯烃炔烃①结构:碳的sp杂化和碳-碳三键;sp杂化,sp2杂化和sp3杂化的碳的电负性的差异及相应化合物的偶极矩.②同分异构体③化学性质:末端炔烃的酸性及相关的反应;三键的加成:催化加氢,亲电加成,亲核加成;碳—碳三键与H2/Lindlar催化剂反应(顺式烯烃);碳—碳三键与Na/液氨的反应(反式烯烃);加卤素;加HX(马氏规则);加H2O(羰基化合物的形成);加HBr/过氧化物;硼氢化—氧化;加HCN及乙炔的二聚;氧化反应:KMnO4氧化和臭氧化.二烯烃①共轭二烯烃的稳定性:键能和键长平均化,共轭效应.②二烯烃的化学反应:1,2-加成和1,4-加成(反应机理);反应的动力学控制和热力学控制(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烯丙型碳正离子的稳定性(p-共轭);Diels-Alder反应.(五)波谱分析紫外光谱理解各种跃迁(,n,,n)和各自的吸收能量波长;发色团和助色团;溶剂效应;最重要的是能够从一张UV谱图中得到有用的信息(判断结构)(不要求利用经验规则去计算某化合物之吸收波长).红外光谱理解IR光谱之基本原理,最重要的是利用IR光谱(结合其它波谱)推测有机分子的结构,这就要求对各类官能团的红外吸收范围有清楚的了解,并清楚影响峰位置变化的因素.核磁共振谱(1H NMR)(碳谱不要求)了解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化学位移,内标,外标,偶合,偶合常数,屏蔽,去屏蔽等.清楚不同类型的枝质子的化学位移范围及影响因素;最重要的是利用NMR谱(结合其它波谱)推测有机分子的结构.质谱了解基本原理;几种重要的开裂方式(包括重要的重排开裂如麦氏重排,逆Diels-Alder重排等);最重要的是利用MS得出的分子离子峰(并结合其它波谱方法)推测有机分子的结构.本章最重要的是利用几种波谱方法结合推测有机分子的结构.(六)芳香烃苯的结构和芳香性理解芳香性的概念和判断芳香性的Hückel规则,能用此规则判断一给定的分子(或离子)是否是芳香性的.苯的异构,同系物和命名苯及其同系物的物理性质和波谱性质主要了解其波谱特征,例如芳香烃的NMR谱学特征,不同取代苯在IR指纹区的特征等.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及机理;傅氏反应的特点及局限;氯甲基化反应;Gatterman-Koch反应;芳香环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其它反应:侧链氧化;侧链取代;芳香环上的还原:催化加氢,Birch还原.萘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七)立体化学基本概念对映异构(体);手性分子;镜像;旋光性,旋光度;对映体;非对映体;差向异构体;内消旋体;外消旋体;手征性;手性中心.对映异构体构型的表示法R/S法(次序规则).熟悉各类手性分子含1—3个手性碳原子的手性分子;不含手性碳原子的手性分子;环状化合物.立体异构体的制备和反应熟悉能产生立体异构体的化学反应及机理,象烯烃与卤素的反式加成,环氧乙烷的开环,羰基化合物的加成(Cram规则)等等.(八)卤代烃异构,分类,命名波谱性质,尤其是NMR谱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及机理(SN1,SN2);影响亲核取代及机理的因素;亲核试剂的亲核性;SN2反应的立体化学;SN1反应中的重排;邻基参与.消除反应及机理(E1,E2,E1cb):消除反应的取向(Saytzeff规则)和立体化学;消除反应和取代反应的竞争.卤代烃与Mg,Li,Na等的反应:Grignard试剂,有机锂试剂及其应用.(九)醇,酚,醚结构,分类,命名醇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氢键对其物理性质的影响;IR光谱和NMR谱的特征.醇的化学性质醇的酸性(与其它类型化合物如H2O,酚,羧酸酸性的比较);与酸性有关的反应(与金属如Na,Mg,Al的反应);醇的氧化(形成醛/酮,羧酸);熟悉各种氧化剂;醇的成酯反应:与无机酸成酯,与有机酸成酯(机理);卤化反应;用SOCl2卤化的立体化学及机理;用HX的卤代反应(Lucas试剂用来区别六个碳原子以下1,2和3醇);Wagner-Meerwein重排.醇的脱水反应:反应机理/扎依切夫规律;反应活性;重排;分子间脱水成醚.多元醇的反应:与HIO4或Pb(OAc)4的反应;片呐醇重排反应及机理.酚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酚的化学性质酸性及与之相关的反应;Fries重排;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卤代,硝化,磺化;其它亲电取代:与醛的作用;与CO2的作用;Reimer-Tiemann反应;酚的氧化反应.酚的制备方法异丙苯氧化法;氯苯水解法;苯磺酸碱熔法.醚的反应与HX的反应(醚键断裂)及机理;Claisen重排;环氧乙烷的反应.醚的合成方法Williamson合成法.(十)醛和酮醛酮的反应①加成反应,亲核加成以上反应适用于醛,脂肪族甲基酮和八个碳原子以下的环酮.②—碳原子上卤仿反应:③氧化和还原醛酮的制法①烃类氧化②醇的氧化及去氢③Friedel-Crafts酰化反应3.,—不饱和醛,酮的反应:(十一)羧酸及其衍生物羧酸的反应:①酸性:羧酸的酸性比碳酸强,比无机酸弱.②羧酸中羟基的取代反应③还原羧酸的制法①氧化法②水解法③Grignard试剂与二氧化碳作用羧酸衍生物的反应①水解都生成羧酸②醇解酰氯,酸酐和酯的醇解都生成酯,酯与醇作用生成原酸酯或酯.③氨解酰氯,酸酐和酯的氨解都生成酰胺④酸解生成平衡混合物羧酸衍生物的制法①酰氯:羧酸与无机酰氯作用;②酸酐:酰氯与羧酸盐作用;③酯:直接酯化: ④酰胺:羧酸的铵盐去水或酯的氨解;⑤腈:酰胺去水或卤代烃与氰化钠作用.(十二)取代羧酸卤代酸的反应①与碱的反应,产物与卤素和羧基的相对位置有关.-卤代酸羟基酸-卤代酸,-不饱和酸或-卤代酸内酯②Darzen反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醇酸的反应①去水,产物与羟基的相对位置有关-醇酸交酯-醇酸,-不饱和酸-醇酸内酯②分解: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①合成甲基酮:②合成酮酸丙二酸酯在合成上的应用①合成一元羧酸②合成二元羧酸(十三)胺和含氮化合物胺的化学性质①碱性②烃化③酰化(Hinsberg反应)④与亚硝酸的反应胺的制法①硝基混合物的还原②氨或胺的烃化③还原烃化④Gabriel合成法⑤Hofmann重排:芳香族重氮盐的反应①取代反应②还原反应③偶联反应(十四)含硫,含磷化合物硫醇的制备和性质①酸性和金属离子形成盐,还原解毒剂;②氧化反应,二硫化物,磺酸;③和烯键及炔键的加成反应.磺酸基的引入和被取代在合成上应用了解磺胺药物一般制备方法.磷Ylide的制备及Wittig反应在合成中的应用.(十五)杂环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呋喃,噻吩,吡咯的结构和芳香性.芳香性: 苯>噻吩>吡咯>呋喃离域能(kJ/mol—1) 150.6,121.3,87.6,66.9呋喃,噻吩,吡咯的性质①亲电取代:卤代,硝化,磺化,乙酰化;②呋喃易发生;Diels-Alder反应;③吡咯的弱碱性;④吡啶的碱性;⑤吡啶的氧化,还原性质;⑥Fischer吲哚合成法和Skraup喹啉合成法.(十六)周环反应在协同反应中轨道对称性守恒电环化反应的选择规律电子数基态激发态4n 顺旋对称4n+2 对旋顺旋环化加成反应的选择规律(同一边)电子数基态激发态4n 禁阻允许4n+2 允许禁阻迁移反应的选择规律(同一边)i+j 4n 4n+2基态禁阻允许Cope重排Claisen重排(十七)碳水化合物单糖的结构与构型①Fischer构型式的写法:羰基必须写在上端;②构型:编号最大手性碳原子上OH在竖线右边为D-型,在左边为L-型;③Haworth式:己醛糖的Haworth式中C1上的OH与C5上的CH2OH在环同一边为位异构体.单糖的反应①氧化:醛糖用溴水氧化生成糖酸,用稀硝酸氧化生成糖二酸②还原:用NaBH4还原生成多元醇③脎的生成:糖与苯肼作用——成脎.(十八)氨基酸,多肽,蛋白质1.①氨基酸的基本结构天然的-氨基酸,只有R取代基的差别.②等电点:等电点时氨基酸以两性离子存在,氨基酸溶解度最小;③氨基酸-茚三酮的显色的反应;④Sanger试剂及应用;⑤氨基酸的制备:a. -卤代酸的氨解,b. 醛和酮与氨,氢氰酸加成物水解,c. 二丙酸酯合成法;⑥多肽的合成方法.(十九)萜类和甾体化合物①掌握萜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碳骨架由异戊二烯单位组成的;会划分萜类化合物中的异戊二烯单位.②掌握一些重要的萜类天然产物常规性质:如法尼醇;牛儿酮;栊牛儿奥;山道年;维生素A;叶绿醇;角鲨烯.-胡萝卜素.③了解甾体化合物的四环结构和命名.④了解萜类和甾体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础知识1、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它研究的是物质的微观世界。

2、物质的基本分类物质有元素和化合物两种基本分类。

元素是由原子构成的最简单的物质,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成分。

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一定的化学方式结合而成的物质,它们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

3、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原有物质消失,新物质形成的过程。

化学反应一般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

在化学反应中通常涉及到原子之间的重组、分子的断裂和生成等变化。

4、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简写方法。

它包括反应式、生成物和反应物等元素。

同时,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也要保持平衡。

5、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

物理变化是指改变物质的外在性质,如形状、颜色、状态等,而原有物质的化学性质并未改变。

化学变化是指原有物质消失,新的物质形成,这是一种微观世界的变化。

6、化学量和化学计量化学量是用物质的质量表示的,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概念。

而化学计量是在实验中通过实际计量计算出来的化学量。

在化学反应中,各种物质的摩尔数以及化学量的匹配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

7、原子结构和周期表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则以云层方式围绕着原子核。

同时,元素根据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排列在周期表中,同族元素具有相近的化学性质。

8、离子和化合物离子是由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的带电粒子,它们有正离子和负离子之分。

而化合物则是由离子按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其特点是具有电中性和不稳定性。

9、原子结合和分子原子通过化学键形成原子结合,如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

而分子则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以共价键相互联系而形成的。

10、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状态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物质会发生相变,如气体变成液体(液化)、液体变成气体(汽化)等。

大学普通化学大一知识点

大学普通化学大一知识点

大学普通化学大一知识点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以及相互作用。

在大学普通化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一些重要的实验技术,并了解与化学相关的一些应用知识。

以下是大学普通化学大一知识点的总结。

1. 原子与分子结构1.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电子绕着核运动。

1.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1.3 周期表和元素周期性: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将元素排列,并揭示了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 化学键和化学反应2.1 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是常见的化学键类型。

2.2 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转化为产物,满足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2.3 反应速率和平衡:反应速率受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影响,反应最终达到平衡状态。

3. 化学计量和化学量3.1 摩尔质量:摩尔质量是指物质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质量。

3.2 摩尔计算:通过摩尔质量可以进行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转换,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物和产物的计量分析。

3.3 溶液浓度: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摩尔浓度、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等来表示。

4. 酸碱和盐4.1 酸和碱的性质:酸呈酸性、能与碱中和生成盐和水,碱呈碱性,能与酸中和生成盐和水。

4.2 pH和pOH:pH和pOH是指溶液中氢离子和羟离子浓度的对数值,用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4.3 酸碱滴定和中和反应:酸碱滴定是利用滴定计来测定溶液中酸碱的浓度。

5. 氧化还原反应5.1 氧化还原的概念: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5.2 氧化还原电位:氧化还原电位用来描述物质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亲和力。

5.3 电解和电池:电解是利用电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能量形式的过程,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6. 有机化学基础6.1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元素,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和石油等自然物质中。

基础化学大一知识点

基础化学大一知识点

基础化学大一知识点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理工类学生而言是必备的一门学科。

大一学习化学,主要是建立起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为以后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将介绍大一学习化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

1. 原子结构原子是化学元素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中含有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电子绕原子核的轨道上运动,带负电。

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将所有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的增序排列,可以分为周期和族。

周期表示元素的电子层(能级)数量,族表示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3. 化学键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

共价键是由共享电子而形成的。

金属键是金属元素中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4. 物质的状态物质可以存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的距离较远。

5.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发生的转化过程。

化学反应的表达式一般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和置换反应等。

6.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具有酸性质,能产生氢离子;碱具有碱性质,能产生氢氧根离子。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同时生成盐。

7. 化学平衡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会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一定比例不变。

化学平衡可以用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平衡常数来表示。

8.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的电子在氧化和还原过程中的转移。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大一普通化学的知识点

大一普通化学的知识点

大一普通化学的知识点在大一学习化学科目时,我们会接触到许多基础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是我们学习化学的基础,对我们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原理和应用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大一普通化学的知识点。

1. 基本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变化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的科学。

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2. 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则围绕原子核运动。

3. 元素及周期表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元素根据其原子序数排列在周期表上。

周期表是一种按照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排列的表格,可以揭示元素的规律和周期性变化。

4.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用来稳定化合物的结构。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共价键是通过共用电子对来形成的,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金属键是金属元素之间的电子云的共享。

5.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转化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物在左侧,生成物在右侧,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用箭头(→)分隔。

6. 摩尔和化学计量摩尔是表示物质量的单位,摩尔质量是物质1摩尔的质量。

化学计量是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的摩尔比例关系,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

7. 气体状态气体的特征是具有较低的密度和可被压缩性。

理想气体的状态可由理想气体定律描述,包括压强与体积、温度之间的关系。

8. 溶液和浓度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将溶质溶解其中的物质。

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溶质的质量、体积或摩尔数与溶剂的质量、体积或摩尔数的比值来表示。

9.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质子(H+)从酸转移到碱,形成水和盐。

10.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达到稳定状态的反应。

2024版全新基础化学ppt课件

2024版全新基础化学ppt课件

酸碱反应的实质与特点
中和反应
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 为中和反应,其实质是氢离子与
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酸碱反应的特点
酸碱反应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且反应速率较快。
酸碱反应的应用
酸碱反应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 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调节溶液酸碱性、制备盐类等。
离子反应的类型与规律
化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原子、分子、 离子等微观粒子以及由它们构成的 宏观物质。
化学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古代化学
古代化学主要以炼金术和 医药学为代表,积累了一 些关于物质变化的经验性 知识。
近代化学
近代化学以原子论和分子 学说的创立为标志,开始 从微观角度研究物质的组 成和结构。
现代化学
现代化学在理论、实验手 段和应用方面都有了飞速 的发展,形成了多个分支 学科。
02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原子与分子
原子的概念与性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 粒子,具有相同的化学性 质。
分子的概念与性质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的最小粒子,由组成的原 子按照一定的键合顺序和 空间排列而结合起来。
原子与分子的关系
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通 过化学键结合成分子。
元素的分类与周期表
元素的分类
置换反应
一种元素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元素 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常见于 金属与酸、盐溶液之间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 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反应前后
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影响因素
反应速率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 物浓度的增加,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 快慢。
影响因素

大专基础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专基础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专基础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组成、变化规律以及物质内部能量变化的科学。

它是自然科学中最广泛应用的一门学科,也是许多其它科学的基础。

本文将系统地总结大专基础化学的知识点,包括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以及一些重要的化学原理。

一、基本概念1. 物质物质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具有一定体积和质量的各种实物的统称,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状态。

根据物质的组成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2. 元素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是所有化合物的组成部分。

目前已知的元素共有118种,其中92种是自然界稳定存在的元素,剩余的是人工合成的元素。

3.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以一定的化学方式结合而成的纯物质,在化学上有固定的化学式,包括水、二氧化碳、氨等。

4.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其成分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分离。

常见的混合物包括新鲜空气、海水以及巧克力牛奶等。

5. 质量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惯性和受到的引力作用的量度,是物质固有的属性。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

6. 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结合而成的最小、最简单的存在单位,在化学反应中不会发生改变。

例如,氧气(O2)分子由两个氧原子组成,二氧化碳(CO2)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

7.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原子量、元素符号等特性排列的一张表格。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家们对元素性质和结构规律总结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预测性。

8. 原子原子是构成化合物和化学反应的基本单位,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原子的结构是由核和电子云组成,核中含有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质子带正电,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中的核,电子在核外围围绕核运动。

9. 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是用拉丁文字母简写或者来表示元素的符号。

元素符号的首字母是大写的,如果元素符号是由多个字母组成,在第一个字母后采用小写字母,例如氧气的元素符号是O。

2024版全新基础化学课件

2024版全新基础化学课件

2024全新基础化学课件contents •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无机化学基础知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分析化学基础知识•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技能培养目录01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物质的元素组成物质的分类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晶体与非晶体物质组成与结构介绍元素周期表,阐述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阐述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根据物质的性质、组成和结构,对物质进行分类,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等。

介绍晶体的基本特征和非晶体的概念,比较两者在结构上的差异。

介绍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阐述其特点和实例。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阐述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吸收和释放,介绍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阐述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移动原理。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实例,阐述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介绍三种基本化学键的形成原理、特点和实例。

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分子间作用力物质的熔沸点与溶解性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阐述范德华力、氢键等分子间作用力的产生、特点和影响因素。

介绍物质的熔沸点和溶解性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关系,解释相关现象。

阐述分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如极性、酸碱性等。

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介绍溶液的定义、组成和表示方法,阐述溶质和溶剂的作用。

溶液的概念和组成介绍溶液的配制方法和稀释原理,解释相关计算。

溶液的配制与稀释阐述胶体的定义、性质和制备方法,比较胶体与溶液、浊液的区别。

胶体的性质与制备介绍溶液和胶体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溶液与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溶液与胶体性质02无机化学基础知识0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预测元素性质、指导新元素的合成等01元素周期表的组成与结构周期、族、元素分区等概念02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原子半径、电负性、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元素周期表及元素性质酸碱反应与盐类水解酸碱反应的定义与分类强酸强碱反应、强酸弱碱反应等酸碱平衡与pH值酸碱指示剂、缓冲溶液等概念盐类水解的原理及应用水解平衡常数、影响水解的因素等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基础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数、氧化剂与还原剂等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与计算半反应法、离子电子法等电化学基础原电池、电解池、电极反应等概念无机物分类及性质无机物的分类氧化物、酸、碱、盐等无机物的性质物理性质(熔点、沸点、密度等)和化学性质(稳定性、反应性等)无机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陶瓷、玻璃、肥料、合成材料等03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介绍IUPAC 命名法,包括基团、取代基、官能团等命名规则。

大学化学基础课件

大学化学基础课件



3、有机化学是碳化合物的化学或碳氢化合物 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是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合成 及其有关理论的科学。有机化学的重要分支有 元素有机化学(Element Organic Chemistry)、 天然有机化学(Oranic Chemistry Of Natural Products)、有机固体化学(Organic Solid Chemistry)、有机合成化学(Organic Synthesis Chemistry)、有机光化学(Organic Photochemistry)、物理有机化学(Physical Organic Chemistry)、生物有机化学 (Biorganic Chemstry)、立体化学 (Stereochemistry)、理论有机化学 (Theoretical Organic Chemistry)和有机分析 化学(Ornagic Analytical Chemistry)。
• 反应进度 ,单位是mol 如上述反应消耗了1.5mol N2 4.5molH2 生成了3 mol的NH3 则该反应进度为=- 1.5mol /-1 = - 4.5mol/-3 = 3 mol/2 = 1.5mol
• 注意:对不同反应式有不同的进度;如 同样反应消耗 1.5mol N2 对上述反应进度 为1.5mol,但对于 • 下式反应 1/2N2(g) + 3/2H2(g) = NH3(g) 反应进度为3 mol

(三) 要加强全面的科学素养。 (四) 提高课堂效率:
1、 课前预习,浏览一遍今天老师要讲 什么,在心理上有个准备; 2、 课堂上,准备一笔记本,注意听记, 这是提高听课效率确保不走神,能跟上 讲课思路的最佳方法;其二,笔记内容 为课后复习以及期末的复习重要依据; 3、 下课时,请静坐1分钟时间,回顾一 下本节课讲了什么; 4、 课后复习总结,包括做习题、看参 考书等,希望对每一单元以自己的方法、 思路能总结一页,期末时只要看自己的 总结就能复习全书。

大学基础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基础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基础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自然科学。

它是物理学的姊妹科学,而与生物学、地质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大学化学教育中,我们将学习并掌握一系列的基础化学知识,这些知识将成为我们理解并解释自然界现象的基础。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一些大学基础化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以便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一、化学元素与周期表1. 化学元素化学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

每个元素都具有独特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

目前已知的元素共118种,其中92种是自然发现的,其他的是人工合成。

2. 周期表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一张表格,它按照元素的化学性质将元素分类,从而便于人们理解和记忆。

周期表的布置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量以及其他一些性质进行的分类。

周期表的主要分区有主族元素、次族元素、过渡金属元素和稀土元素。

二、化学键1. 原子间相互作用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化学反应的基础。

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分子和化合物。

在化学键中,原子通过共价键、离子键或金属键相互结合。

2. 共价键共价键是一种通过原子间共享电子而形成的化学键。

通常,元素的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分子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单位之一。

共价键的性质取决于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异,电子的共享方式和键的长度。

3. 离子键离子键是一种通过正负离子间的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

通常,金属原子会失去电子成为正离子,而非金属原子会得到电子成为负离子。

正负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离子晶体。

4. 金属键金属键是一种通过自由电子在金属原子之间的弥散而形成的化学键。

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高度流动和活动,形成了一种自由电子气态,使金属具有典型的导电、热导和延展性等性质。

三、酸碱反应和溶液1. 酸碱理论酸碱理论是描述溶液中酸碱反应的理论。

按照质子转移的方式,酸碱理论包括了布朗斯特-劳里理论(质子转移)和刘易斯理论(电子对转移)。

大学基础化学知识点

大学基础化学知识点

化学基础知识点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⑴金刚石、石墨:C⑵水银、汞:Hg(3)生石灰、氧化钙:CaO(4)(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5)(5)盐酸、氢氯酸:HCl(6)(6)亚硫酸:H2SO3(7)(7)氢硫酸:H2S ((8)8)熟石灰、消石灰:Ca(OH)2(9)(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10)(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11)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12)(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13)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14)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15)(15)酒精、乙醇:C2H5OH(16)(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 醋酸根离子) 具有酸的通性(17)(17)氨气:NH3 (碱性气体)(18)(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19)(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硫:淡黄色▲Cu2(OH)2CO3为绿色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

(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普通化学大一知识点及公式

普通化学大一知识点及公式

普通化学大一知识点及公式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是学习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

对于大一学习化学的学生来说,了解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公式,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和解决化学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普通化学大一知识点及公式。

一、原子结构1. 原子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绕核运动。

2. 质子数和电子数在一个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也等于电子数,原子中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

3. 原子序数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是准确描述一个元素的标志。

二、化学键和分子1.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由于电子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常见的化学键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2. 共价键共价键的形成是由于原子间电子的共享。

共价键又可分为单键、双键和三键。

3. 分子分子是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连接形成的一个电中性粒子。

分子的化学式可以用来表示分子的组成。

三、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来描述化学反应,显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变化。

一个完整的方程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和反应的反应条件。

四、摩尔与化学计量1. 摩尔摩尔是化学物质中的基本计量单位,摩尔的数量可以用阿伏伽德罗常数(6.02214076×10^23 mol^-1)来表示。

2. 化学计量化学计量是指在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的摩尔比例关系。

从化学方程式中可以得到摩尔比例关系。

五、溶液和浓度计算1. 溶液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其中溶质为被溶解的物质,溶剂为溶解溶质的物质。

2. 浓度计算浓度通常用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浓度表示,摩尔浓度可以用溶质的物质的摩尔数除以溶液的体积来计算。

六、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热学1. 化学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一定比例,称为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可以用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物摩尔浓度来表示。

2. 阿伦尼乌斯方程阿伦尼乌斯方程描述了化学平衡条件下,反应物摩尔浓度与反应平均速率的关系。

七、酸碱和溶液的pH1. 酸碱酸和碱是指溶液中所含的化学物质,酸具有酸性,碱具有碱性。

大学基础化学第三节酸碱理论

大学基础化学第三节酸碱理论
性物质。纯水的离解,实际上是质子的转移过 程。即:
H2O + H2O
+
H3O
+
OH -
+
H 这种将质子从一个分子转移给同类物质的另一个
分子的反应,叫做质子自递反应(proton self-
transfer reaction)。
24
[H ][OH ] K
[H2O]
[H ][OH ] Kw
[H 3O ] [Ac -] [HAc]
_
Ac + H2O
HAc + OH _
[HAc] [OH -]
Kb
[Ac - ]
29
Ka,HAc Kb,Ac

H3O Ac HAc

OH HAc Ac
则可以得到
Ka·Kb = [H3O+]·[OH-] = Kw
优点 立论于电子,更具有普遍性,更能体现物质的本性。
局限性
•对酸碱的认识过于笼统,因而不易掌握酸碱的特性;
•不能对酸碱的强弱定量。
22
§3.4 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
Dissociation equilibrium of Water and pH of Solution
23
一、水的解离平衡
水是一种既能接受质子,又能释放出质子的两
一种酸释放一个质子后形成其共轭碱 (conjugated base),或者说一种碱结合一个质 子后而形成其共轭酸(conjugated acid),酸比它 的共轭碱多一个质子。
共轭酸碱对的关系:酸中有碱,碱 可变酸。知酸便知碱,知碱便知酸。
5
(1) 质子理论的酸与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 对的。有的物质在某个共轭酸碱对中是酸, 但在另一个共轭酸碱对中却是碱。这些物 质称为两性物质(amphoteric substance)。

大学基础化学第一章

大学基础化学第一章
qV,m q / 9.69kJ / 0.0156mol 621.2kJ mol 1
2 热化学方程式
表示化学反应与热效应关系的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 程式。其标准写法是:先写出反应方程,再写出相 应反应热,两者之间用分号或逗号隔开。例如:
qV,m 620kJ mol 1 N2H4(l)+O2(g)=N2 (g) +2H2O (l);
∵ qP =△U + p(V2 – V1)
令H = U + p V 则qp =H2 – H1=ΔH H 称为焓,是一个重要的热力学函数。
思考:焓是状态函数吗?能否知道它的绝对数值? 是状态函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但不能知道它的绝对数值。
公式qp =ΔH 的意义:
等压热效应即为焓的增量,所以可以通过ΔH的计算求出qP 的 值。
w体 p外V 50000 (44.8 22.4) 103 m3 1120 Pa J
6.热力学能的组成部分和波谱分析概要*
(1)平动能 Ut:质点在三维空间的平动运动有关的 能量。通常只有流体质点具有该能量。 (2)转动能Ur:质点环绕质心转动所具有的能量。单 原子气体没有该能量。 (3)振动能 Uv:与分子或多原子离子中的组成原子间 相对的往复运动有关的能量。物质具有零点震动能。 (4)电子能 Ue: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所 具有的能量。它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部分。 以上形式的能量依次增大,且它们均是量子化的。
教材:《普通化学》 (第五版)
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
王明华 徐端钧 周永秋 张殊佳 修订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出版年:2002年7月
第 章
1
热化学与能源
学习要求:

大学化学基础重点知识详解

大学化学基础重点知识详解
(2) Ag (s)+ 1/2Cl2(g) = AgCl(s) Sm (Jmol1K1) 42.55 222.96 96.2
rS m (2 9 8 .1 5 K )9 6 .22 2 2 .9 6 1 /24 2 .5 5 5 7 .8 3 Jm o l 1K 1
求下列反应的热效应:
△rHm㊀.3=-571.6kJ/mol
(4) N2(g)+ 5O2 (g) = 2N2O5 (g)
解:对以上四个方程式进行进行计算
(4)= 2× [ (1) –(2) ]–(3)
根据盖斯定律:

△rHm.4
=

[△rHm.1


△rHm.2
]×2–△rHm㊀ .3
= [–414.8 –(–140) ]×2–(–571.6)
解:由热力学第一定律 △U = Q - w代入已知 数据得:
(1) △U = 500J - 400J =100J (2) △U = 500J – (-400J) =900J
6.反应:N2(g)+3H2(g)=2NH3(g) 在恒容量热器中进行,生 成2molNH3时放热82.7KJ,求反应的 △rUm Ө和298K时反应 的 △rHmӨ 。根据
要使反应自发进行,则
rG m rH m (2 9 8 .1 5K ) T rSm (2 9 8 .1 5K )0 9 1 .0 kJ/m o l T (1 0 8 .2Jm o l 1K 1) 1 0 30
T841K
12. 查表求下列反应:2Fe2O3 (s)+3C(s) = 4Fe(s) + 3CO2 (g) 在什么温度下能够自发进行?
Sm (Jmol1K1) 5.74 188.72 197.56 130.57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基础化学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大学基础化学》复习复习内容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 第三章 定量分析基础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一.气体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 分压定律二.溶液浓度表示 1. 物质的量浓度 2. 质量摩尔浓度 3. 质量分数 一.气体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子本身的体积忽略 pV=nRT 变换形式 RTpVm =M r 求相对分子量RTpM =ρr求气体密度 2. 分压定律分压概念:在一定温度和体积下,组分气体单独占据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对容器产生的压力。

道尔顿分压定律:∑1Kp p ==i i 总p i = p 总 x i1==∑1Ki ixi x n n V V ==i i 总总 i x n np p ==i i 总总 二.溶液浓度表示1. 物质的量浓度cVn c BB =B BB M m n =2. 质量摩尔浓度b ABB m n b = 3. 质量分数mm w BB =4. 几种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 BB B M ρw =cρb =c B B习题:P221-1、有一混合气体,总压力为150Pa ,其中N2和H2的体积分数为和,求N2和H2的分压。

解:i x n nV V ==i i 总总 PaPa5.11215057.05.3715025.0i i H i i N 22=⨯=====⨯====总总总总总总p V Vp n n p x p p V Vp n n p x p i i 总总总总1-3、用作消毒剂的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为,这种水溶液的密度为1.0gmL-1,请计算这种水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摩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和摩尔分数。

解:质量摩尔浓度bABB m n b =物质的量浓度 V n c BB =摩尔分数nn x B B =解:1L 溶液中ρV w m w m mmw B B B B B ===m ( H2O2) = 1000mL ′1.0g ×mL-1′ = 30gm ( H2O) = 1000mL ′1.0g ×mL-1′ = 970g n ( H2O2) = m /M =30/34=n ( H2O) = m /M = 970/18=54mol b ( H2O2)= n/m=0.97kg = ×kg -1 c ( H2O2)= n/V=1L = ×L -1 x ( H2O2) = n/n 总= +54)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 基本概念 热化学 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 一、基本概念状态 由一系列表征系统性质的物理量所确定下来的系统的一种存在形式。

重点掌握状态函数特性:1、状态一定,则体系的状态函数一定。

状态改变,状态函数也改变2、状态函数变化值仅决定于系统的初态和终态,与变化途径无关。

二、热化学1、化学反应热效应定义: 在恒温恒压或恒温恒容且只做体积功的条件下,化学反应所吸收或放出的热称为化学反应热效应(反应热)。

注意: 主要讨论恒温恒压只做体积功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热效应。

1、化学反应热效应解决化学反应热效应的大小,引入了焓。

焓 H 焓变 D H 标准摩尔反应焓 Om r H ∆标准摩尔生成焓 θmf H ∆ 标准摩尔燃烧焓θm c H ∆焓 H由热力学第一定律:D U = Q + W体积功:W = - p (V2-V1) = - p DV Qp = D U + p DV焓定义为: H= U + pV ΔH=D U + p DV焓变: ΔH = H2 - H1 = Qp标准摩尔反应焓变 Om r H ∆化学反应中,任何物质均处于温度T 时的标准状态下,反应的摩尔反应焓变。

θm r ΔHθ标准状态 m1mol 的热效应r Reaction 反应 热化学标准状态对物质的状态作统一规定:气体 —— p θ(100kPa )压力下,处于理想气体状态的气态纯物质。

液体和固体 —— p θ压力下的液态和固态的纯物质。

溶液——p θ压力下,溶液的浓度为1mol×L -1。

θmf H ∆定义 在标准状态下,由最稳定单质合成1mol 化合物时的标准反应焓。

推断:最稳定单质的0=∆θm f H注意:(1) 最稳定单质为:C(石墨),Cl2 (g) ,Br2 (l) ,I2 (s),S (菱形),P (白磷)等(2) 生成物为1mol(3) 与聚集状态有关θm c H ∆定义:在标准状态下,由1mol 化合物在O2中完全燃烧时的标准反应焓。

注意:1、完全燃烧的最终产物:C →CO2(g),H →H2O (l),S →SO2 (g),N →N2 (g), Cl →HCl (aq)2、θm c H ∆与物质聚集状态有关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1) 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效应(2) 由 θm f H ∆ 计算反应热效应(3) 由 θm c H ∆ 计算反应热效应(1) 由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热效应在等容或等压条件下,若一个化学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的代数和与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相同。

实际应用:热化学方程相加减,对应的相加减。

(2)由标准摩尔生成焓 计算化学反应热效应反应aA + bB xX + yYθθθθθmBf mA f mY f mX f m r b a y x H H H H H ∆∆∆+∆=∆-- ∑)(Bm f B m r B θθH νH ∆=∆例1:298K 时反应Na(s)+ Cl2(g)→NaCl(s)的θm r H ∆=·mol -1,即该温度下NaCl(s)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mol -1。

√ 例2:所有气体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都为零。

× 例3:下列各种物质中,298K 时标准摩尔生成焓不为零的是. (C )。

(A)C(石墨);(B)N2(g);(C)Br(g);(D)I2(s)习题:P66:2-21. 利用附录III 的数据,计算下列反应的 : (1) Fe3O4(s)+4H2(g)3Fe(s)+4H2O (g)(2)2NaOH(s)+CO2(g)Na2CO3(s)+H2O(l) (3)4NH3(g)+5O2(g)4NO(g)+6H2O(g)(4)CH3COOH(l)+2O2(g)2CO2(g)+2H2O(l) 解:(1) Fe3O4(s)+4H2(g)3Fe(s)+4H2O(g)θm H f ∆ 0 0(1) θm r H ∆ =[4′ - ]= kJ ×mol-1(2) θm r H ∆= ×mol-1(3) θm r H ∆ = ×mol-1 (4) θm r H ∆= ×mol-1习题2-31. 已知下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C2H2(g) + 5/2O2(g) 2CO2(g) +H2O(g) θm r H ∆= kJ ×mol-1(2)C(s) + 2H2O(g) CO2(g) + 2H2(g);θm r H ∆= + kJ ×mol-1(3)2H2O(g) 2H2(g) + O2(g);θm r H ∆= + kJ ×mol-1求乙炔(C2H2,g)的生成热 。

解:乙炔(C2H2,g) 生成热的反应为: 2C(s)+H2(g)C2H2(g)1. 已知下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C2H2(g) + 5/2O2(g) 2CO2(g) + H2O(g)(2)C(s) + 2H2O(g) CO2(g) + 2H2(g); (3)2H2O(g) 2H2(g) + O2(g); 解:乙炔(C2H2,g) 生成热的反应为: 2C(s)+H2(g)C2H2(g) 反应2′(1)+5′(3)为:2C2H2(g)+8H2O (g)4CO2(g)+10H2(g) (4)反应[4′(2)- (4)]为:4C(s)+2H2(g)2C2H2(g) 解:反应[4′(2)- 2′(1)-5′(3)]/2为: 2C(s)+H2(g)C2H2(g)θm H f ∆(C2H2,g)=2′θm r H ∆(2)-θm r H ∆(1) ′θm r H ∆ (3)=[2′ ′] = kJ ×mol-1 习题2-4求下列反应的标准摩尔反应焓变 K): (1)Fe(s)+Cu2+(aq)Fe2+(aq)+Cu(s)r ∆)3θθθ)3()2()1(m r m r m r H H H ∆+∆=∆(2)AgCl(s)+Br-(aq)AgBr(s)+Cl-(aq) (3)Fe2O3(s)+6H+(aq)2Fe3+(aq)+3H2O(l) (4)Cu2+(aq)+Zn(s) Cu(s)+Zn2+(aq) (1) Fe(s)+Cu2+(aq)Fe2+(aq)+Cu(s)θm H f ∆ 0 0 θm r H ∆ (1)= [ = kJ ×mol -1 θm r H ∆ (2)= kJ ×mol-1 θm r H ∆ (3)= kJ ×mol -1 θm r H ∆ (4)= kJ×mol -1三、 化学平衡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2. 化学平衡常数3. 影响平衡移动因素1. 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1)化学平衡针对可逆反应而言 2)达到化学平衡时的特征3)正确书写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 4)化学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 对可逆反应: 逆正νν= 达化学平衡组分浓度不随时间变化b B a A y Y x X )()()()(θθθθθcc c c c c cc K = b θB a θA yθY x θX θ)()()()(pp p p pp p p K =K θ值越大,表示反应程度越大,反映越完全(1) K θ表达式中p 、c 是平衡分压或浓度,分别除以p θ、c θ,得相对分压或相对浓度(2) 固体、液体的纯物质或溶剂水的浓度视 为常数,均不写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 (3) 同一反应的正逆反应,平衡常数互为倒数θθ逆正K K /1=(4) 若同一方程式,化学计量系数变化n 倍则: n O O)(12K K = 2.熟练进行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1) 根据已知条件求算平衡常数; 2)根据平衡常数及已知条件计算平衡浓度(分压)、初始浓度及转化率; 3)判断反应的方向; 4)多重(同时)平衡。

规则:温度不变时化学反应式相加,相应平衡常数相乘化学反应式相减,相应平衡常数相除3. 化学平衡移动1) 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向移动。

2) 压力: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同,则增加p ,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方向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