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源于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科源于生活

一.教学中的发现

在我的教学中有一名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好语文,有些学生认为语文不用去学,天生就会,因为那是我们的母语。有些学生则认为很难,弄不明吧,理解不透彻。我想告诉他们的是,语文源自于生活。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要反映生活的内容。高中语文教学要从生活中入手,见微知著,从生活细节中学习语文。这无疑与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相一致的。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刻意为之。例如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解“赋”和“兴”手法时,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解“赋”时,我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用了歌曲《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小芳》的歌词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中“赋”。讲解“兴”时,我引用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结合生活内容,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不仅可以显得轻松风趣,又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语文走进生活的重要性

(1)是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不断丧失,这种丧失表现在学生越来越依赖于教师,依赖于课本,依赖于练习。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我们老师如果能主动地汲取当代最新的教育理论,勇于更新教学观念,并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估等环节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改变视循规蹈矩,恭顺温驯者为优秀的保守态度,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生活主动地学习,主动感悟,那么,我们就能为实施生活化语文教学打好基础。

(2)是教学相辅,教学合一。

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样,《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清晰地反映着这样一种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现在的高中语文在注重高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时,更强调高中语文课堂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中由“给自知识”转向“引起启动”,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体

验知识的再发现过程,使学生充分地享受语文、体会语文、发现语文、运用语文,进而得到语文方向的发展。高中语文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中体验“做”语文,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语文。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学生通过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扎根脑海。

(3)是高中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关注社会热点。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让生活时时处处伴随语文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整合,表现在两方面:联系生活,由生活导向新知;走向生活,由生活决定教学。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之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积极,更为活泼。

四.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1)拓宽课堂,走近生活。

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了,写作水平低了,其实根源主要不在学生,而在于学校教学。我们给了学生多少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读书看报呢?现在的学生有多少人有机会认真地去读几部文学名著呢?每学期我们开展了多少辩论、演讲、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呢?又曾几何时我们让学生真正走向社会,学习于生活呢?我们的教学常局限很小的圈子,施行的是封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又怎能教出水平高能力强的学生?有个老师曾作过一个极精妙的比喻,他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只是把学生当成马驹,关进马厩,拴上木桩,秣以干草,那么能指望他膘肥体壮吗?能指望它日行千里吗?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解开诸多束缚,拓宽教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进生活。

(2)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开展“自主阅读”建设“书香校园”,让语文学习植根于经典土壤。自主阅读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可以结合本年度的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目的的选择读物。通过浏览性的范读、探究性的速度、品味性的精读,加以指导。掌握摘抄、写体会等阅读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阅读兴趣,自主经历读书的过程,提高阅读品味。我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课外阅读的指导,“润物细无声”,学生将不知不觉地掌握阅读的各种方法。我确信他们能在语文、作文中体会到课外阅读带给他们的实实在在的意义。

(3)学科渗透,注重整体。

作为语文课本的主体是课文,其内容也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等各门学科,而各门学科知识又必须运用科学的准确的语言文字来表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联系就显而易见。再者,我们虽反对狭隘的应试教育,但并不要谈试色变,我认为瞄准考试这一种教学策略无可厚非。一方面,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通过语文训练,掌握学习其他学科的钥匙。另一方面我们要去引导学生在学习数理化史地生等学科的过程中,把这些教材也作为训练语文能力的“例子”。任何学科的教材都有其语言外壳,把这些材料当作训练的例子,事半功倍,一举两得。

(4)注重立体化,突出综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