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艺课程的参考文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茶艺课程的参考文献
下面是为你准备的中国茶艺课程的参考文献,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茶艺课程的参考文献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孔宪乐.中外茶事.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3童启庆.习茶.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张科.说泉.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阮浩耕,沈冬梅,于良子.中国古代茶叶全书.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陈彬藩,余悦,关博文.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姚国坤,胡小军.中国古代茶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陈文华.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童启庆,寿英姿.生活茶艺.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林治.中国茶艺.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钟敬文.中国礼仪全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范增平.中华茶艺学.北京:台海出版社,2000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阮浩耕等.茶之初四种.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1朱世英,王镇恒,詹罗九.中国茶文化大辞典.北京: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余悦.中国茶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赵关印.中华现代礼仪.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日]高野健次著,詹龙骧译.新手泡杯好红茶.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詹罗九.名泉名水泡好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蔡荣章.茶道基础篇.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3陈文华,余悦.茶艺师——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董学友.茶叶检验与茶艺.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刘菂.普洱茶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蔡荣章.说茶之陆羽茶道.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鸿宇.说茶之日本茶道.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阮浩耕.中国茶艺.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乔木森.茶席设计.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夏涛.中国绿茶.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蔡荣章.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北京:中华书局,2006朱燕.现代礼仪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郑培凯,朱自振.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香港:商务印书馆,2007宛晓春.中国茶谱.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丁以寿.中华茶道.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刘勤晋.茶文化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黄志根.中华茶文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蔡荣章.茶道入门——泡茶篇.北京:中华书局,2007夏涛.中华茶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马守仁.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陈文华,余悦.茶艺师——技师技能、高级技师技能.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陈栋,凌彩金,卓敏.茶艺与茶叶审评实用技术.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蔡荣章. 茶席·茶会.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朱红缨.中国式日常生活:茶艺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静清和.茶席窥美:九州出版社,2015陈文华.茶艺·茶道·茶文化.农业考古,1999(4)陈文华.论当前茶艺表演的一些问题.农业考古,2001(2)陈文华.论中国茶艺及其在中国
茶文化史上的地位.农业考古,2005(4)陈香白,陈再粦.“茶艺论释.农业考古,2001(2)丁以寿.中国饮茶法源流考.农业考古,1999(2)丁以寿.中国茶艺概念诠释.农业考古,2002(2)丁以寿.中国饮茶法流变考.农业考古,2003(2)丁以寿.苏廙《十六汤品》考评.茶苑,2004(2)丁以寿.新世纪中华茶艺发展问题的思考.茶苑,2005(2)马守仁.中国茶道美学初探.农业考古,2005(2)马嘉善.茶艺美学漫谈.农业考古,2005(4)范增平.茶艺美学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2)覃红利,覃红燕.表演型茶艺解说的美学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5)余悦.中国茶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农业考古,2002(4)余悦.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农业考古,2006(2)余悦.中国古代的品茗空间与当代复原.农业考古,2006(5) 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

《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述了牛首人身的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萘解之的传说(萘即茶)。

而古巴蜀国地区是最早种植茶树和饮用茶叶的地方。

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记载说,3000年前的古巴蜀国已有种植茶树,并进贡天子周武王。

早期的茶最初、原始人将茶作为蔬菜来食用,后来人们发现茶叶具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于是将茶叶单独煮成菜羹,以后又将其熬煮成茶水作为饮料。

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茶叶的苦中有甜,苦后回甘,令人回味,广泛受到普通人和王公贵族的喜爱。

此时,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并有优良品种进贡中央朝廷。

春秋战国时期,茶叶传至黄河中下游地区。

到战国末期,黄河流域饮茶之风开始流行。

在中国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如荼、诧、苦茶、茗、皋卢、茶等。

用的最多的是荼字,自唐以后才,茶字成为通用名称。

两汉、魏晋、南北朝--南方饮茶成风到汉代时,茶的保健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视,已经有专门的茶市,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所需的商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流传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会用茶。

文人雅士多喜喝茶,并有诗文反映茶事。

更有晋代文人杜育专门歌颂茶叶的《chuǎn赋》,涉及茶之性灵、生长情况及采摘、取水、择器、观汤色等各个方面,可以看出饮茶已不仅仅是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

因此,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饮茶史上又一个重要阶段,也可以说是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时期。

中国茶艺课程的参考文献相关文章:1.中国茶文化参考文献2.选修课的茶文化论文欣赏3.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4.日本茶道的论文参考文献5.日本茶道论文的参考文献6.有关于茶艺与茶道的论文鉴赏7.中国茶艺的分类论文8.茶道课程简介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