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相关内容

合集下载

概括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概括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概要:“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我国历史上知名的典故之一,源自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陶恭祖的故事。

他因为不愿意为了名利改变自己的原则,最终选择了以死相殉的方式守护自己的信念。

这个故事被后人用来形容一个人坚持原则不为利益放弃的高尚品质,并成为了民间传说的一部分。

具体内容:1. 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当时楚国内乱,国君相继被杀,陶恭祖作为楚国大夫,面临着选择效忠新君还是维护自己的信念的压力。

2. 陶恭祖的困境:陶恭祖面对着新君的招降,以及希望他效忠的压力,但他坚守自己的原则,不愿向新君效忠。

3. 陶恭祖的决定:面对新君的压力,陶恭祖选择了以死相殉,他挺身而出,选择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态度。

4. 故事结局:陶恭祖最终为自己的信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也因此留下了坚守原则不为利益放弃的榜样。

意义与影响:1. 高尚品质的典范:陶恭祖的故事被后人奉为高尚品质的典范,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人。

2. 传承价值观:这个故事也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人们坚守原则,不畏艰难。

3. 社会启示:故事也提醒着人们,应该珍惜和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利益放弃。

结语:“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陶恭祖在面对新君的招降与压力时,坚守自己的信念,最终选择以死相殉,不屈不挠地维护自己的原则。

这个故事的意义深远,不仅成为了道德品质的楷模,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希望人们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利益放弃,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不为五斗米折腰。

4. 陶恭祖的决定:陶恭祖深知自己的决定可能会面临着不幸的结局,但他心怀坚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死相殉。

他在面对新君的压力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原则,而是坚定地选择了维护自己的信念。

他深知自己的决定会给自己的家人带来不幸,但他认为,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道义和原则是值得的。

陶恭祖在这个决定中展现出了坚定的意志力和高尚的品德,他的决定体现了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君子气质,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注音】bùwèi wǔdǒu mǐzhéyāo【解释】不能因为这区区五斗米而向这个乡里小人折腰。

主要是赞扬有骨气,不趋炎附势·品格高尚的人。

【出处】《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人有骨气------------陶渊明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县吏一定要陶渊明穿官服去见督邮,陶渊明就决定辞职了,不为五斗米折腰多用来赞扬有骨气,不趋炎附势·品格高尚的人。

朱自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故事

朱自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故事

朱自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故事1. 朱自清的背景朱自清,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他是民国时期的一位文学大家,特别以《背影》这篇文章著称。

可是,除了他动人的文章,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那就是他拒绝了当官的机会,因为他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

要说朱自清,那可真是有气节的人。

你要知道,在当时那个年头,官场上的诱惑可是非常大的,谁会不心动呢?不过,朱自清的坚持可真让人佩服!2. 五斗米的诱惑咱们先说说这“五斗米”是个啥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很小的贪图福利的象征。

那时候,有些地方的官职虽然不高,但能拿到一点点俸禄,也算不错了。

有人可能觉得,哎,反正也不是什么大官,混点小钱也无妨。

但朱自清却觉得,这种小钱是为了“卖身”,违背了自己的良心和尊严。

他宁愿靠自己的笔杆子吃饭,也不愿意低头看五斗米的诱惑。

要知道,这样的选择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3. 朱自清的选择与坚持朱自清的坚持可不是空话。

他真的把写作当成了自己的使命,生活虽然拮据,但他却从未后悔过。

他常常为了写好一篇文章,通宵达旦地在灯下奋笔疾书。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哎呀,这样的日子真是太苦了,哪有时间享受生活啊?但朱自清的选择却让他赢得了更多的尊重。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宁可穷得肚子饿,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尊严和理想。

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朱自清的选择无疑是“鸡口”的那一派。

4. 从个人到社会的影响朱自清的坚持不仅影响了他自己,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

他的故事告诉大家,一个人要有骨气,要有理想,不要因为一点点小利而出卖自己的灵魂。

正因为他的这种坚守,使得他在文学界占有了一席之地。

他的文章里充满了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这些都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有良知、有情怀的人的本质。

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这样的精神可谓弥足珍贵。

5. 总结与感悟说到底,朱自清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些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他的坚持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在精神层面的满足。

陶渊明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陶渊明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陶渊明生性淡泊,在他生活的年代,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虽然他是官四代,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但家境相对贫困。

年幼时,家庭衰微。

九岁(373年)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

而陶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所以他的个性、修养,都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

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陶渊明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不过,家庭生活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陶渊明仍然坚持读书作诗。

使得陶渊明关心百姓疾苦,怀有“大济苍生”的愿望。

东晋末年,朝廷曾请他做著作郎的官,他没有去,因此人们又称他为陶徵士、陶徵君。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29岁的陶渊明才出任江州祭酒。

30岁那年,陶渊明的前妻生了一个儿子便去世了,他便辞官回家。

继娶翟氏后,江州刺史召他去作主簿,他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36岁已有四个儿子的陶渊明,可能是为了家累,他到江陵,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

当时,桓玄在做荆州和江州两州的刺史,驻扎在江陵,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陶渊明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合污,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

于是在隆安五年冬天,37岁已有5个儿子的陶渊明,遂借庶母奔丧辞职回家守孝。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简介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

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扩展资料人物评价: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

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

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

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

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

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

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

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

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大文豪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另一种解释范文一份

大文豪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另一种解释范文一份

大文豪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另一种解释范文一份大文豪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另一种解释 1有一天,上级派督邮来彭泽县检查工作,按照官场的常规,所到之处县令要好好招待,然后多多打点银子。

以求督邮大人向上级美言。

陶渊明没有钱打点督邮,只好准备空手去见督邮。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手下提醒说,陶__啊,你得穿官服,带银子去见督邮的。

陶渊明终于忍耐不住了:我不能为五斗米向小人折腰。

意思是我不能为当这个县令、为这点俸禄向__屈服。

于是,一甩袖子,扔下官印,辞职还乡了。

由此,历史上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陶渊明画像一、诗人,不喜欢做官。

陶渊明生于公元352年,属老鼠的,胆子小,怎么可以做官呢?他很适合写诗,特别是田园诗歌写的好极了。

写下了《饮酒》、《归田园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千古不朽的诗篇。

属于文人气质,信仰文学,蔑视官场,这样的人是做不好官的。

二、喜欢__恬淡,做不习惯官。

陶渊明在彭泽做县令只做了80天,就辞职了。

他的'血统里有做官的遗传因子,其祖父做过太守。

公元415年,也就是陶渊明辞去县令10年后,朝廷找他做著作左郎,他称病不出。

干什么呢?在家种地,亲自躬耕。

陶醉于恬淡的田园生活。

固守自给自足的原始农民意识。

后来檀济道带了许多粱肉(__),去拜访陶渊明,请他出来做官,他还是没有出来。

三、工资太低,又不会__,无法做官。

陶渊明说“不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的俸禄是多少呢?每一个月五斗米,就是62.5斤米。

按照现在每斤大米3块钱计算。

陶渊明做彭泽__的工资是187.5元__。

即使不折合__,62.5斤米,仅仅够两个人吃一个月的口粮。

可见当时县令的工资是很低的。

陶渊明想要的是仅仅挣这一点工资,还让陶渊明为督邮点头哈腰,阿谀奉承,陶渊明当然不甘心了。

县令,乃地方的父母官,肥缺呀,天高__远,土__任意出台,__大的很。

比如,可以增加赋税、收刮地皮、勒索当地土豪、借办案之机收受贿赂、巧取豪夺。

不为五斗米折腰文言文

不为五斗米折腰文言文

不为五斗米折腰文言文前言五斗米折腰,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民谣《木兰诗》中的一句诗句。

这句诗折射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人们应当有自己的尊严和追求,并不为外物所动摇。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句诗的寓意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不为五斗米折腰。

一、古代背景1. 《木兰诗》的背景《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民歌中的一首传世之作,通过诗中的木兰形象,表达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因此广为流传。

诗中的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意味着木兰不愿为物质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尊严。

2. 五斗米的象征意义在古代社会,五斗米是一种主要的粮食单位,代表着物质生活的保障。

不为五斗米折腰,意味着不为了物质利益而违背自己的原则。

二、现代寓意1. 追求精神境界如今,物质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但同时也伴随着物质主义盛行和功利心强化的问题。

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要告诉人们,物质生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追求精神境界同样重要。

2. 独立思考与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也代表了独立思考和独立选择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会受到各种利益的诱惑,但只有保持独立思考,不轻易为外物所动,才能真正拥有自主权。

3. 张扬自我价值不为五斗米折腰还意味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不被他人左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价值,只有坚守自己的立场,才能展现自己的魅力。

4. 追求真理和美好不为五斗米折腰鼓励人们追求真理和美好。

物质利益是短暂的,而真理和美好是永恒的。

只有不为外物所动,才能更好地追求真理和美好。

三、实践意义1. 职场发展中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在职场中,不为五斗米折腰代表了坚持原则和诚信的态度。

面对各种诱惑和利益,只有坚守底线,不妥协自己的原则,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2. 教育中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和美好的能力,帮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为外物所动。

3. 家庭教育中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石,父母要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不为5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5斗米折腰的故事

饮酒(其五)陶渊明(东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辞赋家,中国田园诗派第一人。

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

他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

陶渊明出生在四分五裂的两晋南北朝时期。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外祖父孟嘉是当代名士;其父陶逸也是官至太守,但到他这里,八岁丧父,十二岁母亲又去世。

家境急转直下,穷困落魄。

为了养家糊口,长大成人的陶渊明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建威参军等职务。

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想有一番作为,但由于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时不时就萌生退意、辞官而去。

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时陶渊明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愁得转圈。

而去当官还有300亩官田归自己用,吃的喝的就都解决了。

于是为了生计,他再次走马上任。

没想到,干到第八十一天,州郡派了一位督邮下来检查工作,这位督邮贪婪凶狠,欺压百姓,素有恶名。

陶渊明向来看不起这样人,称其为“乡里小儿”。

手下人提醒陶渊明:“这位督邮可不是好惹的,他在太守面前的三两句话可就关系着您的官帽子和前程呢,所以您一定要穿戴整齐了,跪着迎接他”。

陶渊明一听,心中多年的郁结终于爆发了,他拍案而起,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翻译过来就是,为这么几粒粮食,让我跪他?不可能,去你的,老子不干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这次辞官,是陶渊明此生最后一次辞官。

从此,他隐居在庐山脚下,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还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被后人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不为五斗米折腰【精选】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不为五斗米折腰【精选】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不为五斗米折腰高考作文经典素材:不为五斗米折腰东晋诗人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

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品,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来迎接。

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

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些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辞官回家了。

分析:没有高尚的品德和气节就无法做出这样的举动。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代相传,这正是人们对高尚品德和气节的追求与向往。

话题:“品德与气节”“人生的追求”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

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

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上课关。

()作业关。

首先要控制学生作业的量,本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要在作业批改上狠下工夫。

()考试关。

以确保给学生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环境。

()质量关。

、加强教研组凝聚力,培养组内老师的团结合作精神,做好新教师带教工作。

二、常规教学方面:加强教研组建设。

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导读:【出处】《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原文】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着《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

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历史典故】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

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他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

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的传奇经历。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管仲的人。

管仲原是齐国的贫苦士族,但他机智勇敢,有着非凡的才华和胆识。

他不愿为了五斗米而折腰,最终成为了齐国的宰相,为齐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管仲年轻时,曾经在齐国的一家豪门做过佣人。

这家豪门主人非常富有,但对待佣人却极其苛刻,管仲受尽了委屈。

有一次,主人让管仲去给猪喂食,管仲看到猪吃得饱饱的,而自己却饿得慌。

他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甘,于是决定离开这个家庭,去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在离开豪门后,管仲开始四处奔波,寻找机会发展自己。

他到处学习,结识朋友,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他还结识了孙膑、鬼谷子等著名的学者和军事家,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后来,管仲成为了齐国国君的宰相。

他以其高超的才能和智慧,使得齐国在短短的时间内变得强大起来。

他不仅在内政上有着出色的表现,还在外交和军事上展现了非凡的才华。

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齐国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管仲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管仲不愿为了五斗米折腰,一直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妥协,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努力奋斗,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管仲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的人们,他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管仲,不为五斗米折腰,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努力奋斗,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这是管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应该铭记的精神。

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名人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名人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名人故事》【最新版3篇】目录(篇1)1.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背景2.故事的主人公陶渊明3.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4.故事的启示和影响正文(篇1)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个流传已久的中国古代名人故事,出自《中国名人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东晋时期著名诗人陶渊明坚守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不为名利所动的事迹。

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世称靖节先生。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由于家道中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陶渊明从未为生活压力所屈服,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质和追求。

在故事中,陶渊明因生活所迫,接受了一个官职。

然而,在上任不久后,他发现这个官职与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相悖。

陶渊明不愿意为五斗米的微薄俸禄而折腰,放弃自己的尊严。

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决定辞去官职,回归田园生活。

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坚守道义、不为名利所动的崇高品质。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传颂千古,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

它告诉我们,在金钱和利益面前,我们应该学习陶渊明,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坚守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这个故事启示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不为名利所动,追求真实的自我。

总的来说,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陶渊明崇高的品质和坚定的人生信仰。

目录(篇2)1.陶渊明的生平简介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的故事背景3.陶渊明的品格和气节4.陶渊明的诗词创作5.陶渊明的影响和后人的评价正文(篇2)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他一生坎坷,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一生都在贫困中度过。

不为五斗米的故事发生在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

有一天,县里来了一位督邮,他是上级派来检查工作的。

督邮骄横跋扈,县里的官员们都非常害怕他,然而陶渊明却不愿向他低头。

他觉得为了五斗米的薪水而向这样的人折腰,实在是有失尊严。

于是,他毅然决定辞去官职,归隐田园。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句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句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句
1. 我可不会为了那点小钱弯腰,就像那高洁的荷花不会为淤泥折腰!你看陶渊明,不就是坚决不为五斗米折腰嘛!
例子:同事让我帮他做些私事就给我点小好处,我不屑地说:“我才不干呢,我可不会为了这仨瓜俩枣弯腰!”
2. 别想用那点好处让我低头,我才不会为了五斗米折腰,这就好比让老鹰去捡地上的米粒!
例子:老板说只要我阿谀奉承就给我加薪,我直接回道:“哼,我才不要呢,我才不会为了五斗米折腰。


3. 我的腰板挺得直直的,才不会为了那点利益弯腰呢,就如同那苍松不会轻易弯腰!
例子:有个客户想贿赂我让我给他走后门,我严词拒绝:“我绝不会为了这点蝇头小利就折腰。


4. 我怎能为了那微不足道的东西就低头,切,我可不是会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例子:朋友劝我为了一点奖金去讨好领导,我摇摇头说:“我才不做这种事呢,我咋会为五斗米折腰。


5. 我绝对不会轻易弯腰,哪怕是为了那众人追逐的五斗米,这就像那翠竹宁折不弯!
例子:面对权势的压迫,我依然坚定:“我不会为了五斗米折腰向你们屈服的!”
6. 哼,我是不会为那点破东西而折腰的,这和那些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可不一样!
例子:别人用小恩小惠想让我违背原则,我坚定地说:“我才不会像他们一样为五斗米折腰!”
我的观点结论:人要有自己的气节和底线,不要为了一点利益就轻易弯腰,要像那些有骨气的人一样,坚守自己的内心。

[总结范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总结范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 总结范文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精选阅读(一):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古代有很多因保护人格,连续季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此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出名的东晋大司马。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杂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理想根本无法实现。

加之他性格爽直,清明清廉,不愿奴颜媚骨依赖权贵,所以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计,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政界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

此后,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当官,是义熙元年(405 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 (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状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方派下来的人,应当衣着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但是八十多天。

他此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走开了政界。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

此后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

但他向来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走开人间的。

他原来能够活得酣畅些,最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平和节为代价。

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

在为后辈留下难得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重的精神财富。

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辈有志之士的典范。

精选阅读(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晋书·陶潜传》。

饮酒中抒发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的心志的句子

饮酒中抒发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的心志的句子

饮酒中抒发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的心志一、概述饮酒是一种释放压力、抒发情感的方式,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在饮酒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借酒消愁、畅谈人生,甚至抒发自己的理想和心志。

而“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的情怀,则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一种追求自由、返璞归真的愿望。

二、五斗米折腰的内涵1. 五斗米折腰,源自《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句话,意指不愿意为了物质利益而低头顺从,而是追求内心的自由和高尚的品质。

2. 在现代社会,五斗米折腰的含义已经不局限于物质利益,更多的是指为了权力、地位、金钱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违心违性,奴颜婢膝地迎合他人的要求。

三、回归田园的向往1. 回归田园,不仅是对纯朴、自然生活的向往,更是一种内心追求自由、平和的愿望。

2. 在现代社会的高压竞争中,人们常常被工作、生活所迫,渴望逃离城市的喧嚣,回归田园,过一种简单、自由的生活。

四、饮酒中抒发自己的心志1. 饮酒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往往能够放松身心,让人更容易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心志。

2. 在这种情境下,人们往往会谈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向往田园生活的渴望。

五、对现实生活的反思1. 酒后的抒发往往能够反映出个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追求自由、平和生活的渴望。

2. 正确认识和反思饮酒中抒发的心志,有助于人们更清醒地认识现实生活,找到合适的方式和途径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是通过酒精来逃避现实。

六、实现理想的途径1. 不为五斗米折腰,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2. 回归田园,需要通过实际行动去逐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简单、自由、健康的生活。

七、结语饮酒中抒发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的心志,是人们追求自由、返璞归真的一种表达。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这种表达,通过实际行动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实现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也需要理智对待饮酒,不将其作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而是用合适的方式和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_45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_45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_450字不为五斗米折腰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国家叫做楚国。

这个国家的国王非常贪婪,他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对百姓们十分苛刻。

他要求百姓们每年必须向国家纳税,而且数额越来越大,百姓们负担不起。

有一天,一个姓田的百姓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前来交税。

经过一番计算后,田家只缴纳了八斗米的税款。

国王听说后十分愤怒,他认为百姓们都在漏税,所以秘密派探子监视他们。

第二年,田家再次来纳税。

国王派探子悄悄地站到一旁观察。

田家缴纳的税款还是八斗米,国王非常生气,赶紧调查原因。

经过询问,国王发现田家生活十分清贫,收入确实无法再多缴纳税款。

于是,他决定让田家每月从国库领取粮食,以缓解他们的困难。

如此,每个月,田家都准时去国库领取五斗米。

有一次,国库的官员来告诉田家说,国库的粮食不够了,只能给他们四斗米。

田家并没有生气,十分感谢国库的官员。

国王得知后,对田家非常感动。

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过去对百姓们太过苛刻。

从那以后,国王开始关心百姓的生活,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改善他们的生活。

这个故事形成了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意思是指不为了少许微薄的利益而违背原则、低头屈服。

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关心百姓们的生活,而不是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苛待他们。

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农民阶级的经济状况和贵族统治者的贪婪。

通过田家的故事,揭示了帝王好战扩张、榨取百姓,以及个别统治者者关心民众的悲惨现象。

也展现了普通百姓们的高尚品质,不为少数微利而屈从于权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了利益而妥协。

不要因为一时的小利而放弃对自己的要求,要有自己的底线。

同时也提醒我们,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更关心民众,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统治他们。

成语故事的精髓是通过简短的寓言故事,以生动的人物形象、详细的情节,传达主题思想和道德思想。

它们经过长期的使用和传承,已经成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汉字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不为五斗米不折腰典故

不为五斗米不折腰典故

不为五斗米不折腰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晋书·陶潜传》。

这个成语原指陶渊明不会为了五斗米的官俸向权贵屈服,后来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典故:东晋末年,时局动荡不安。

当时有一个诗人,名叫陶潜,又叫陶渊明。

他因为看不惯当时政治的腐败,便在家乡隐居。

后来,陶渊明的生活越来越穷苦,仅靠耕种田地,实在养活不了一家老少。

亲戚朋友都劝他出去谋个一官半职,迫于生计,他只好答应了。

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很有文才,不久就推荐他在大将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

但陶渊明看到那些官员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心里十分厌恶,便请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今江西彭泽县)当县令。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县视察。

这个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平时倚仗太守的宠信,在乡里作威作福。

他一到彭泽县的官驿,就趾高气扬地让陶渊明去拜见他。

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

当时,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听说督邮来了,十分扫兴,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大人,督邮来了,您应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你这样有失体统,他会在郡太守面前说你的坏话的。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向来看不惯这种倚官仗势的人,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对这个督邮行拜见礼,就更受不了。

他长叹一口气,高声说道:“我宁可饿死,也不愿为了这五斗米的官俸,去向那种势利小人鞠躬作揖。

”说完,他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封好,并且写了一封辞职信,一并交给了小吏,离开了只当了83天县令的彭泽,辞官归田了。

就这样,陶渊明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很有名。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

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

”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

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然而,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十分艰辛的,不劳作就没有收获,遇到天灾人祸,即使劳作也是一无所获。

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特别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毁于一旦之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到六十三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陶渊明的最大成就,在于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以自己卓越的诗歌才华,极大地丰富了农事和田园题材的创作。

以前诗中罕见的桑、麻、鸡、狗等平凡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无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写大自然的亲切,常常能激起人们的无限向往。

除诗之外,他还给后人留下不少精美的散文,其中最著名的有《桃花源诗并记》等。

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在那里没有动乱,没有朝代变更,没有国家君臣,没有徭役赋税,百姓过着丰足、与世无争的美好生活。

作者以优美的语言,使这篇作品产生了永久的魅力,以至后世人们一直把这种空想的社会称作“桃花源”。

官场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也常常说“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
郭亨渠
夜翻阅史书,读《陶渊明传》,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自古以来,多数文人有傲气,或有骨气,而陶渊明则是兼有傲气和骨气的文人,他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一千多年来被视为至理名言。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文学家,他的家乡桑植(今属湘西)是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其曾祖父是晋代名将陶侃,可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了。

当时,好多人劝他去做官,但他看不惯官场腐败,宁愿在家种田,闲时写诗做文,自得其乐,可是种田养活不了一家老少,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朋友极力推荐这位名将后代和当代大文人去做官,先在刘裕手下当个参军,后又被委任为彭泽县令(在今江西省)。

他为官清廉,一心为民办事,却没有钱物孝敬上司,上司不满,派“督邮”到彭泽视察,衙吏劝他小心谨慎,孝敬上司,以保乌纱帽。

陶渊明说:“我不为五斗米折腰!”说完把身上的印绶交给小吏,辞官而回柴桑老家,当农夫了。

当农夫的生活是艰辛的,诚然比当县令苦得多,但从陶渊明的诗作和文章中,仍可感到这位大文人并不后悔,而是充满乐趣。

笔者在中学念书时,曾读陶渊明被选进语文课本的诗《种豆南山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如今重温诗作,更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乃出于肺腑之言。

在艰苦的环境中,这位大文人对家乡充满憧憬和希望,传扬千古的散文《桃花源记》,正是反映了这位大文人希望广大民众过着富裕、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不为五斗米折腰”,道出了正直文人的心声,一千多年来,陶渊明的傲气和骨气仍在许多文人身上得到体现。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任兴化县令。

期间,他清廉为官,对重金送礼的财主严加训斥,最后辞官归里,以卖书画为生。

在现代文人中,鲁迅是
傲骨铮铮的代表人物,据周建人先生在《回忆鲁迅在上海的几件事》一文中记述,1930年,鲁迅在上海组织了“中国自由运动大联盟”,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时任行政院长兼教育部
长的蒋介石曾企图以重金和高职拉拢感化鲁迅,都被鲁迅坚决拒绝;梅兰芳先生是京剧表演艺术的泰斗,在舞台上柔情脉脉,但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拒绝日伪政权的重金贿赂,蓄起胡子,不愿为日寇和伪政权演戏;大画家齐白石在抗日战争时期闭门谢客,日伪要
人多次登门,重金索画都遭拒绝。

这些文化名人的往事,至今还被广为传颂。

读古鉴今,一千多年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名言,在我们今天来说还有其现实的意义。

时下,的确有“为五斗米折腰”,见利忘义,把党纪国法抛于脑后的小人,这些人理所当然地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和广大民众所不齿。

我们在谴责这些人的同时,更加怀念为革命倾家荡产、舍死忘生的革命前辈,敬佩不受高官高禄诱惑,不怕牺牲,坚持正义的人们,推崇在建设和保卫祖国中涌现出来的各行各业先进人物。

诚然,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和一千多年前的陶渊明时代不同,但正义和真理是可以跨越时空,不受时代限制的,为人民利益而坚持真理,坚持正义的人,始终被人们吟颂千古!
妈妈的话:辩论时你可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你的观点。

首先举正面的例子证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如鲁迅、梅兰芳、齐白石、“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投降以掩护八路军主力成功转移而英勇跳崖;杨靖宇忍饥受冻与敌人周旋,孤身奋战至死,当敌人剖开他的胃,里面全是树皮草根与棉絮;再如赵一曼,鞭打竹签昼夜提审逾月,当严刑拷打得连敌人都战栗了,始终坚口不吐一个字等抗日英雄为取得抗战的胜利作出积极的贡献;其次再举反面的例子,即“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为社会带来的坏的影响,甚至是极大的危害,例如:抗日战争中的卖国者、汉奸,现实社会中为钱犯罪的抢劫犯、贪官等等。

从而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观点的正确性。

与不为五斗米拆腰意思相近的名言
1、“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戚戚,忧虑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于,介词,由于、因为,的意思。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3、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李白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诸葛亮《出师表》
5、不食嗟来之食。

--鲁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