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陶渊明,号五柳居士。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原文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不为五斗米折腰【六字以上成语】典故释义相近词成语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六字以上成语】典故|释义|相近词|成语故事
【注音】bù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典故】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晋书·陶潜传》
【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有骨气
【结构】复句式
【相近词】不为斗米折腰
【相反词】趋炎附势
【押韵词】袖里藏刀、水长船高、视远步高、廉远堂高、分道扬镳、福寿年高、异代之交、夜月花朝、结驷连镳、舌敝唇焦、......
【年代】古代
【英语】donotbendthebackforfivebushesofrice
【成语故事】晋朝时陶潜(字渊明)先后做过几次官,因当时吏治非常腐败,他不愿同流合污,更不愿为五斗米官俸而自取屈辱,就辞官归隐。
他隐居山涧,穿粗麻布衣,自己劳作,晚年贫病交加,江州刺史檀道济请他去做官,他婉言拒绝
【成语示例】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五。
儿童必读成语益智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童必读成语益智故事-不为五⽃⽶折腰的故事 不为五⽃⽶折腰是⼀个汉语成语,读⾳是bú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意思是⽐喻为⼈不庸俗,有⾻⽓,不为利禄所动。
下⾯⼩编给⼤家带来⼉童必读成语益智故事-不为五⽃⽶折腰的故事,请⼤家阅读欣赏。
不为五⽃⽶折腰 陶渊明,⼜名陶潜,是中国古代着名的⽂学家,也是我国最早的⽥园诗⼈。
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然景物和农村⽣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前说话好⽍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傲慢的⼈。
他⼀到彭泽的旅舍,就派⼈去叫县令陶渊明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
不料被⼀个⼿下拦住,⼿下说:“参见这位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带,不然有失体统,他会在郡太守⾯前说你坏话的。
” ⼀向正直清⾼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声说:“吾不能为五⽃⽶折腰,拳拳事乡⾥⼩⼈邪!”意思是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折腰。
”说罢,他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的家乡种⽥,过起了⾃给⾃⾜的⽥园⽣活。
在⽥园⽣活中,他找到了⾃⼰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园诗歌。
他写农家⼈⽣活的悠然⾃得:“暧暧远⼈村,依依墟⾥烟”,他写⾃⼰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他也写农⼈劳作的⽢苦:“种⾖南⼭下,草盛⾖苗稀”“不⾔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然⽽,⽥园⽣活既是美好的,也是艰⾟的,不劳作就没有收获,遇到天灾⼈祸,即使劳作也是⼀⽆所获。
晚年的陶渊明⽣活贫困,特别是⼀场⼤⽕把他的全部家当烧毁后,全家⼈的⽣活更是雪上加霜。
不为五斗米折腰历史典故
不为五斗米折腰历史典故【出处】《晋书·陶潜传》。
【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
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陶侃,但到他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陽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陽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
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于是,陶渊明在出任彭泽令八十多天后,就离开衙门,收拾行装,返回家乡,从此过起隐居生活。
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
他每天饮酒写诗,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清闲生活。
名利本为身外物,却让许多人乐此不疲地执著追逐,正所谓“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
但是,陶渊明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名利并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们不应为名利而活,被名利驱使。
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对待生活与人生的欲望和诱惑。
在顺境中不得意忘形,身处逆境时不枉自菲薄,宠辱不惊,悉由自然。
这样就会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淡泊中充实自己。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成语故事解释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成语故事解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成语故事解释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做人态度清高,不愿屈服,有骨气。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谢谢。
【汉字书写】:不为五斗米折腰【汉语注音】:bù wéi wǔ dǒu mǐ zhé yāo【成语出处】:《晋书.陶潜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成语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人有骨气。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意思】: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指微薄的收入;折腰:弯下腰跟对方下拜行礼。
不能只是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从此屈身事人。
比喻做人态度清高,不愿屈服,有骨气。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近义词】:嗟来之食、不吃嗟来之食、堂堂正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反义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阿其所好、阿谀逢迎、低三下四、低声下气;【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晋代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经过他人的举荐曾经在县衙里任过职,公元405年,他被任命为彭泽(现地属江西省)县令。
有一年冬天,上级派来的督邮督察的`时侯来到彭泽县,这名督邮手上握着权利,但却是个品味很差的人,而且做人傲慢粗俗,刚一在彭泽住下来就马上叫县吏要去把县令找来见他。
陶渊明平日里就不屑于功名利禄,也不肯对他人趋炎附势,像督邮这种狐假虎威利用上极权利对他人发号施令的人就更加看不起了,但是身为县令却又不得不处理这种事务,只好动身前去应对。
此时身边的县吏对他说这:“大人,面见督邮的时侯一定要身穿官服的,还要把大带束上,这是朝廷的规矩,要不然督邮可能会借此小事做你的文章,对大人实属不利啊。
”陶渊明听后很生气,有种忍无可忍的感觉,他唉声叹气地说道:“我定不能为了五斗米向这种小人折腰。
”说完他写了一封辞职信,并取出官印,然后就走了,这一任陶渊明只在彭泽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
【不为五斗米折腰例句】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五:“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也逃不掉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需求,为了养家糊口,来到了离他家不远的彭泽县当县令,有一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要视察彭泽县的工作,这个督邮没有什么文化和本事是一个十分粗俗的人,而且架子大十分傲慢无礼,把一般人根本不放在眼里,这位督邮到了驿馆就通知手下叫彭泽县令陶渊明来见他,陶渊明得到消息,感觉心里不得劲,平时他就瞧不起这些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但也不得不见,正要动身去见他的手下人告诉他说大人您要见督邮大人要更衣宽带,穿上官服才能去拜见,一直刚正不阿的陶渊明再也听不下去了心中的怒火腾一下就点燃了,只听他长叹一声说:“我宁可饿死,也不能为了区区五斗米的官饷,向督邮这种人折腰。
”说罢便辞官回家种田谋生了,这官不做也罢,他在彭泽县令任期还不到80余天,从此再也没有踏入官场一步。
有关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有关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
这个词有什么典故呢?下面请欣赏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相关典故内容。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意思[释义] 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折腰:下拜,弯腰行礼。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语出] 《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近义] 不为斗米折腰[用法] 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人有骨气[例句] 古人~,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五)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20xx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用不为五斗米折腰造句1) 不为五斗米折腰士可杀,不可辱。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2)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在哪里都有。
你千万别伤害别人的尊严,尊严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任何的伤害。
3) 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一脉相通。
4) 陶渊明的坚守是宁可饿死路边,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5) 陶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
6) 年,贺民范决意“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后寄居长沙,“闭户读书”。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不吃嗟来之食,更有人甚是清高有骨气,不为五斗米折腰,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希望对你有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陶渊明,号五柳居士。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典故这个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20xx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原文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从本质上说,典故是隐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一种历史化隐喻。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文学家,也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20xx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
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派人去叫县令陶渊明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
不料被一个手下拦住,手下说:“参见这位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他会在郡太守面前说你坏话的。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意思是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
”说罢,他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
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然而,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艰辛的,不劳作就没有收获,遇到天灾人祸,即使劳作也是一无所获。
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特别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烧毁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到63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
陶渊明的最大成就,在于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以自己卓越的诗歌才华,极大地丰富了农事和田园题材的创作。
陶渊明的励志故事
陶渊明的励志故事导语:在中国文明五千年和汉语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成语故事璀璨夺目,蔚为壮观,它是文明的积淀,汉语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出处】《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原文】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着《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
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历史典故】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
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他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导读:【出处】《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原文】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着《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
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历史典故】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
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他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
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中华成语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
释义
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故事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2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君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
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着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下,陶渊明再也忍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80多天县令的彭泽。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导语:在中国文明五千年和汉语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成语故事璀璨夺目,蔚为壮观,它是文明的积淀,汉语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出处】《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原文】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着《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
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历史典故】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
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他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作文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注释: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
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事人。
不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屈身事人。
后用以表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故事: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公元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有位粗俗而傲慢的官员来视察,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他说:参见这位官员要身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
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
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造句: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文人乃至
所有中国人的楷模。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典故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历史典故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典故,希望你们会喜欢!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典故淝水之战以后,谢安趁前秦崩溃的时机,派谢玄收复黄河流域大片失地。
可是晋孝武帝却重用他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竭力排挤谢安,使谢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
到了谢安一死,东晋政权落在昏庸的司马道子手里,东晋的朝政就越来越腐败了。
公元399年,晋安帝在位的时候,会稽郡一带爆发了孙恩领导的农民起义,过了两年,起义军十几万逼近建康,东晋王朝出动北府兵,才把起义镇压下去。
这时候,东晋的统治集团内部又乱了起来。
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带兵攻进建康,废了晋安帝,自立为帝。
过了三四个月,北府兵将领刘裕打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打那以后,东晋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在柴桑地方,有一个出名的诗人,名叫陶潜,又叫陶渊明,因为看不惯当时政治腐败,在家乡隐居。
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一代,家境已经很贫寒了。
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不想求官,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做诗,自得其乐。
他的家门前有五株柳树,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了,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不活一家老少。
亲戚朋友劝他出去谋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
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
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当时的官员将军互相倾轧,心里很厌烦,又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
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当时做个县令,官俸是不高的。
陶渊明一不会搜刮,二不懂贪污,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里过的穷日子,当然要好一些。
再说,他觉得留在一个小县城里,没有什么官场应酬,也还比较自在。
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
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
典故:
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郡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来也用来比喻一个人有骨气,不受嗟来之食。
为人清高,有骨气。
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希望大家喜欢!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
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
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
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
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
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
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
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关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典故
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泊名利,自持清高姿态【出处】《晋书·陶潜传》。
【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历史典故: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
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他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
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于是,陶渊明在出任彭泽令八十多天后,就离开衙门,收拾行装,返回家乡,从此过起隐居生活。
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
他每天饮酒写诗,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清闲生活。
感言:名利本为身外物,却让许多人乐此不疲地执著追逐,正所谓“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
但是,陶渊明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名利并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们不应为名利而活,被名利驱使。
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对待生活与人生的欲望和诱惑。
在顺境中不得意忘形,身处逆境时不枉自菲薄,宠辱不惊,悉由自然。
这样就会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淡泊中充实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
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
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
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
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
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