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发展
社会的进步发展带来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其本质面貌在新的环境中渐渐同化甚至异化,原有的生存环境
和土壤逐渐地消失。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应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文化部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首次将民族文化传承在职业教育领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高职教育扮演了重要角色。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在实践技能方面具有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多的是一种技艺的传承,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符合高职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1、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目前主要靠师徒传、家族传,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以手工艺为主,目前年轻人都不愿去学习,当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在高职教育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对工艺的传承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不仅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就业渠道,还可以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断层现象并培养具有技术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工艺在高职教学中
的路径设计
2.1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专业
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铜陵市铜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建设“世界铜艺之都”的战略目标。铜陵铜工艺铸造“传统失蜡法”工艺可以追溯到青铜器时代,已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2013年铜陵职院申
报招生铜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传统失蜡法)专业。由于专业特殊性改变了原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师徒制小班教学。聘国家级二级美术
师张延明为该专业的指导老师,结合大师工作室系统地学习“传统失蜡法”泥塑、翻模、浇铸等技能知识。
2.2建立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铸造工艺,需要通过对项目的真实训练、反复操作才能掌握。“工作室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将项目案例带人课堂,教师通过把项目分解成各个任务单,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来,了解工作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在学校内部成立大师工作室。“工作室化”教学载体就是在学院内设置大师工作室。并聘请大师教学,为大师提供必备的创作空间、展示空间。完全模仿企业工作室进行设计,让学生体验职业情境化空间。工作室大师根据学院的教学计划,按时定期到工作室对学生进行技术创新设计辅导。
(2)构建“工作室化”教学体系。以大师工作室的项目任务为载体,项目的来源分为企业项目、设计大赛项目、大师工程项目等,大师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按照职业要求、技术要求提出教学要求并形成不同的任务单,
学生根据职业要求,按照工艺设计制作流程完成任务单,大师根据工艺流程对学生进行指导示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掌握工艺技能。
(3)建立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项目。“工作室化”项目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作室引进了具体的实训项目后,根据工作过程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把一个项目分解成不同任务单体。在课程教学上采用分解项目的手把手教学模式,从动物泥塑设计、头像泥塑写生、半身像泥塑写生、铜工艺品设计等课程都设置具体的项目实施。学生在老师的要求和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通过对不同工作任务的完成,学生从而掌握必要的工艺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2.3优化专兼职教学团队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相关人才招聘条件的限制,很难引进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工艺的专业教师。为解决师资问题,学院聘请了铜陵红星铜艺有限公司技术骨干祝飞跃(泥塑岗位)、张家林(制模岗位)、曹长忠(沾浆岗位)、盛益斌(修饰岗位)、徐千红(着色岗位)担任课程改革建設指导工作。从而充实了学院专业教师队伍,特别是弥补专业教师的不足。
3、总结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不仅仅是培养现代艺术设计类人才的摇篮,更应是传播、继承、延续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基地。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体系、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改造原有的课程教学和艺术设计手段,通过“工作室化”项目教学,形成独具一格的教学模式,立足本地域的文化元素,充分发掘利用本地
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