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男是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男是女

女儿满17岁了,时而出去会朋友,不在家吃饭。这天,为了制造机会与她共进晚餐,我做了她酷爱的盐水毛豆。看她用女孩子家特有的纤纤细指,用心将毛豆一个个剥开,吃得有滋有味的模样,我不禁问她:“女儿,你怎么看待性别?如果要你定位你的性别,你会毫不犹豫地说,自己是个女孩,对吧?”

“嗯?”女儿似乎没听懂我要说什么,只用美丽的眸子看看我。

“哦,我是问,你不会说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女孩还是男孩吧,或者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双性别、无性别、变性人、液态性别、全性别、异性别……”

“妈妈!”女儿突然打断我,很明确地回答,“我就是我,不需要那些框框来套。”

我大惊失色,不知该如何理解这个答案。正纳闷,女儿突然好奇

地问:“咦,你什么时候对性别定义感兴趣了?”

我拿出新出炉的一期《时代周刊》递给她。在那期杂志的“社会栏目”里,有一篇题为《无限身份》(Infinite?Identities)的文章。

“这篇文章把我读得晕头转向!它说脸书为用户设置的性别选项,竟多达60种;说高达30%的美国年轻人认为,他们处于异性恋和同性恋之间;还说年轻人认为在男与女这两个性别间,起码有100到200个灰色层面,”我的情绪显得有些激动,“要不你也读一下?”

女儿把最后一个盐水毛豆剥开后,一边吃,一边读起了文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满足于性别和性取向只有两种选择的传统观念“妈妈,”女儿读完后,泰然自若地说,“这回我明白了,《时代周刊》是为你们老一代人写的,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一代人阅读。比如这篇文章,毫无新意,对于我来说,都是些最基本的概念,有啥可读的,还写得那么长!”

我目瞪口呆。

“那……你看了这篇文章,能不能再回答一遍我的问题:你怎样定位自己的性别?你认为自己是女孩还是男孩,或者是……”

“很简单,我是你生出来的女儿,目前,我只喜欢男孩子。更多的,我还不知道。”女儿一脸真诚。

“什么叫你还不知道?”

“因为我还是处女,我不知道今后的我到底会不会喜欢男孩子。”

天啊,难道言外之意,她今后也可能喜欢上女孩,或者男女都喜欢?

我的心里像揣進了一只很不安分的小兔。但我强压小兔儿的蹦跳,故作镇定地继续说:“哦,好!不过我想知道,你觉得这篇文章里描

述的美国年轻人,是否与欧洲的有所不同?那些词汇,什么queer,什么demi-girl,什么pangender,什么gender?fluid,你都听说过,都知道?”

“对啊!这是网络媒体的时代,妈妈!通过脸书这些社交平台,不止在美国,全世界年轻人都在用同样的词汇。我两周前刚参加过一

个聚会,在一个叫Rosa?Lila?Villa的俱乐部。那晚都是十几岁的女孩子,就谈这个话题。”她怪怪地看着我,觉得我太落伍。我怯怯地看着她,觉得她太超前。

“你……你去那样的俱乐部参加活动?愿意说说那次活动吗?”我努力做腹式呼吸,“她们具体都谈什么?”

“谈LGBTQ啊,谈自己的性取向,谈性别定位,谈老一代人如何避讳这个话题,谈今后一代应该会更加开放,更加真实。”女儿说。

原本对LGBT都毫无概念的我,如今又要面临LGBTQ的挑战。Q

所代表的Queer(权且译作“异性别”)究竟是什么,我一头雾水。或许,自我性别定位在Queer的人们,很享受这个有些模糊化的概念,因为它既可能是双性别、无性别、变性人、液态性别或全性别中的一种,又可能不同于上述任何性别的定位。重要的是,它挑衅传统,奇异而不同寻常。

“你不是现在只喜欢男孩吗?为何去那个俱乐部?”我问。

“因为我有不少这样的女朋友,我想支持她们。”女儿很坦然。

“你说今后一代会更加真实,怎么理解?”我感觉自己在正式采访女儿了。

“我觉得谈这个话题,对于我们这代人,还像个Trend而已,不是很主流。所以虽然比你们这代人少了些顾虑,大家面对LGBTQ,还是很自敛,说话不会放肆。在那个女孩俱乐部里,我发现她们都小心翼翼、文质彬彬地谈论,基本做到政治正确,做到不带情绪,”女儿娓娓道来,举手投足间的那份平静和成熟让我很是吃惊,“今后一代会怎样自我表达,就不好说了,可能会十分张扬,大肆宣泄呢!其实,这又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不就是同性恋吗?为何几千年后,人类才又开始公开谈论这个话题?”

的确,古希腊的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个不漏,统统是同性恋者。柏拉图在《会饮篇》里讲过一个神话故事,说天地间本就存在三种人,男人、女人和阴阳人。后来,宙斯把人一劈为二,所以被劈成两半的人,总要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具体看来,男人被切开,就成为男同性恋者,女人被切开,就成了女同性恋者,

阴阳人被切开,就成为男女恋人。

这么看来,所谓男女相爱,不过是阴阳人在彼此寻找另一半。而且这种寻找,仅仅限于肉体层面,不是古希腊人推崇的爱情概念。古希腊人真正的爱情,讲求灵与肉的高度统一。那么,在女人毫无权益,缺乏社交场合的年代里,男女之爱如何上得了厅堂?女人大约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与性相关,与爱无缘。唯有酒足饭饱后的男性们,才能在吟诗作画、指点江山的场所,找到心灵的知音,实现灵与肉的共鸣。再说了,中国古代不是也曾“男风炽盛”,留下断袖分桃、龙阳之好等传闻吗?

几千年过去了,人类社会的家庭规范,从母系社会到一夫多妻,再发展成一夫一妻,早有一套与时俱进的道德观。这些约定俗成的道德观成为家庭的权柄,爱情的墓穴,自由的骷髅。千禧年后的一代,与网络世界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代,终于不认账了。少男少女借脸书等社交平台之便,或隐姓埋名,或开门见山,开始畅所欲言。对LGBTQ 的探讨,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成了势不可挡的热门话题。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也在自我寻找嘛,”见我一副百思不得其解的落魄相,女儿略表慰藉地说,“不要紧张,妈妈!这个性别的定位也不全是生理上的,比如你说我有点假小子的性格,我也可以认为,你在把我的性别模糊化。我是个女孩,是个有男孩性格,喜欢穿T恤和长裤,背着你剪了短发的女孩。在学校,因为我是学生会主席,不能像小女生那样闹小脾气,别人也希望我的表现有魄力,有霸气,这是社会层面的性别定义,对吧?再说了,有时候你还骂我没心没肺,像只白眼狼呢!”

嘿,球扔到我这边来了。

今年元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布最新法令,要求自新法令颁发之日起,新生儿的出生证明和新考生的驾照上,性别选项增加到三项,即男、女、无(nonbinary)。在我看来,这个“无”字的性别定位,可以理解成Queer。美国的相关法令,还包括在各地城市的公共通用浴室门上,将字样逐步更换为Genderneutral或All-gender。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美国新颁布的性别法令,是否会产生连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