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黄龙病病原培养及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柑橘黄龙病研究进展

柑橘黄龙病研究进展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年第4期试验研究柑橘黄龙病研究进展李 翔1,胡德波1,周应彪1,鲁素君2,杨静康1,王 灿1,朱世银1(1.昭通市农业科学院,云南昭通 657099; 2.昭通市苹果产业发展中心,云南昭通 657000)摘要:近年来黄龙病的危害不断加剧,严重威胁着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从柑橘黄龙病病原特征、病害特点出发,论述了柑橘黄龙病的防控策略,为黄龙病的科学防控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柑橘;黄龙病;防控策略0 引言中国柑橘产业规模位居世界首位,产量占世界的1/3左右[1]。

柑橘在我国南方地区栽培面积最广、经济地位最重要,已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好产业,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重大重用。

然而,柑橘黄龙病是目前柑橘生产中最为严重的检疫性病害,也是柑橘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在柑橘的整个生长季节都可以发病,据统计,我国已有10个省份遭到柑橘黄龙病危害,受害面积占柑橘总栽培面积的80%以上[2]。

本文主要从柑橘黄龙病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分类、传播方式、症状表现,论述了柑橘黄龙病的防控策略,以期为有效防控柑橘黄龙病提供参考。

1 柑橘黄龙病病原特征1.1 病原生物学特性柑橘黄龙病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属变形菌门,α-变形菌纲,根瘤菌目,根瘤菌科,韧皮部杆菌属;其形态主要为圆形或椭圆形,也有少数呈不规则形状,大小为(20~600)×(170~1 600)nm;两层外膜厚度约为17~33 nm,平均25 nm。

该病原菌是韧皮部专一性寄生细菌,可侵染柑橘属、金橘属、枳属等多种芸香科植物。

1.2 黄龙病致病机理由于黄龙病病原难以分离培养,故对病原菌致病机理的认识十分有限。

柑橘黄龙病由黄龙病菌通过维管束传输至根部,危害根部造成其腐烂,进而导致根部不能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和水分,植物代谢废物不能从根系排出,植物汁液循环障碍,叶片和果实因缺乏养分和水分而产生病变[3]。

施雅曼等[4]采用XRF、ICPMS分别测定了健康和感染黄龙病叶片养分分布及含量,黄龙病病原菌主要定植在叶中脉,导致碳水化合物和Ca、Fe运输受阻,叶肉细胞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叶肉、叶中脉中淀粉、可溶性总糖含量显著升高。

梅州地区柑橘黄龙病的常规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梅州地区柑橘黄龙病的常规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梅州地区柑橘黄龙病的常规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梅州地区是广东省著名的柑橘产区之一,柑橘种植业在当地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柑橘黄龙病成为了梅州地区柑橘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柑橘黄龙病是由念珠病菌引起的一种植物病害,主要侵害柑橘类植物,导致柑橘叶片出现黄化、叶缘卷曲、果实变形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柑橘的产量和质量。

及早检测和控制柑橘黄龙病对于保障梅州地区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成为了检测植物病原体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作为PCR技术的两种主要变种,分别具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应用范围。

本文将探讨梅州地区柑橘黄龙病的常规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在病原体检测与疾病防控中的应用,为柑橘黄龙病的早期监测和有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一、柑橘黄龙病的病原体柑橘黄龙病的病原体为念珠病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其主要传播途径为柑橘落叶介壳虫。

念珠病菌在柑橘树中引起内生细菌病,导致植物出现黄化、叶片卷曲、果实变形等症状,严重影响柑橘的生长和产量。

目前,柑橘黄龙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柑橘病害,对柑橘产业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常规PCR技术在柑橘黄龙病检测中的应用常规PCR技术是通过DNA扩增的方法来检测特定的基因序列,其操作流程相对简单,灵敏度较高,通常用于病原体的快速检测和鉴定。

在柑橘黄龙病检测中,常规PCR技术可以利用念珠病菌特异性基因序列进行扩增,从而实现对念珠病菌的检测。

常规PCR技术的操作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提取植物组织中的DNA样本、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电泳分析扩增产物等。

通过常规PCR技术检测,可以快速获得样品中是否存在念珠病菌的信息,为疾病的早期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一种将PCR反应与荧光探针结合的新型PCR技术,其具有高度灵敏性、准确性和高通量性的特点。

柑橘黄龙病的研究进展怎么样了

柑橘黄龙病的研究进展怎么样了

柑橘黄龙病的研究进展怎么样了提起我国的柑橘产业可谓是响彻中外,无论是欧洲还是南美洲都可以看到我国的柑橘身影,就因为我国生产的柑橘甘甜可口,在外国也打响了名号,可是说到种植柑橘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农民伯伯们需要天天在园区内观察,比对就怕这些柑橘被侵染上什么病,其中当属最可怕的柑橘黄龙病,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柑橘黄龙病的研究进展怎么样了。

柑橘黄龙病的研究进展怎么样了呢?首先我们先明确一下柑橘黄龙病是由一种寄生细菌所引起的病害,柑橘黄龙病可以说是世界上的柑橘毁灭性病害,不仅分布位置广泛而且还严重影响到了柑橘产业的发展,该病害的传播途径主要以柑橘木虱为媒介,所以可以有效的控制柑橘果园内柑橘木虱的数量就能大幅度的控制好园区内柑橘黄龙病的爆发几率,而且也要检查好是否有带病苗木侵入无病区。

就目前的柑橘黄龙病的化学防治方面,其实还没有找到较理想的化学防治药剂,有些国家曾经也尝试过很多办法,想通过防治柑橘木虱的方法从而阻断柑橘黄龙病的发生,但最后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效果,像一些注射化学药物也只是改变一下现状,做不到根除效果。

其实防治柑橘黄龙病的根本是在于种植无病的柑橘苗木,对于现已经患病的柑橘种植园区,挖除掉患病苗木和处理掉患病的枝梢和病叶,才是最有效的途径。

这样不仅可以消灭掉柑橘黄龙病的病源,也可以销毁柑橘病木虱的生活场所,从而减少了柑橘黄龙病的二次传播,对新种植的柑橘园区,一定要严格检查外来嫁接的柑橘苗木流入。

所以近年来我国其实在控制柑橘黄龙病上面是取得了比较显著的防治成效,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选择无病种植园区或隔离条件比较好的园区,来栽培柑橘进行种植。

二是利用脱菌苗和无病柑橘苗木来进行繁殖。

三是对已经发病柑橘黄龙病的种植园区,进行全面挖除统一烧毁,然后在园区内改种其他的水果之后隔2年左右看情况再进行栽培种无病苗木。

四是可以适当的增施一些有机肥料,合理的搭配一些微量元素化肥的比例。

使柑橘苗木可以健康的生长,增强抗病性。

柑橘黄龙病病原培养及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柑橘黄龙病病原培养及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柑橘黄龙病病原培养及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宋晓兵,彭埃天,陈霞,程保平,凌金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摘要: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由韧皮部杆菌属细菌(Candidatus Liberobacter sp.)侵染引起,是柑橘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当前正在世界柑橘产区迅速蔓延,已成为制约柑橘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介绍了柑橘黄龙病的症状以及病原的分离培养研究进展,阐述了病原的分子检测技术,包括PCR、双重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和LAMP快速检测技术,并对病害的防控进行展望。

关键词:柑橘黄龙病;韧皮部杆菌属细菌;病原培养;检测技术中图分类号:S43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74X(2013)23-0065-05 Research advances of Citrus Huanglongbing pathogenculture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SONG Xiao-bing,PENG Ai-tian,CHEN Xia,CHENG Bao-ping,LING Jin-fe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High Technology for Plant Protection,Guangzhou510640,China)Abstract:Citrus greening disease(Huanglongbing)caused by bacterial(Candidatus Liberobacter sp.),is a devastating disease of citrus production,is currently spreading rapidly in citrus producing areas of the world and has become a key constraint factor of the citrus industry.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symptoms of citrus Huanglongbing disease and pathogen isolation and culture,a detailed molecular pathogen detection technology,including PCR,double-PCR,real-time PCR and LAMP rapid detection technology,and made the prospect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Key words:Huanglongbing;Candidatus Liberobacter sp.;pathogen isolation;detection technology黄龙病是柑橘产业上极具毁灭性的病害,能侵染各种柑橘类植物,尚无有效的治疗性药剂,也没有抗(耐)病品种可供应用。

柑桔黄龙病病原培养及免疫诊断

柑桔黄龙病病原培养及免疫诊断

柑桔黄龙病病原培养及免疫诊断
该技术针对柑桔的毁灭性病害黄龙病,对黄龙病类细菌进行分离培养,研制半合成培养基的配方,制定了从病叶叶脉分离BLO的培养方法,建立了BLO分离培养技术。

用人工培养的BLO活菌或BLO蛋白免疫小鼠(或家兔)制得单克隆抗体及免疫血清,并创立了下列4种免疫诊断方法:①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即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单克隆抗体,以联苯二胺为显色剂,将柑桔叶子的匀浆作材料,3天内可得正确结果;②酶标免疫定位法,即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单克隆抗体,以联苯二胺为显色剂,将柑桔叶子的叶脉徒手切片作材料,此法为定性分析,l.5天内可得结果;②荧光抗体检验法,即用培养病原的免疫血清或单克隆抗体作第一抗体,以异硫氰荧光素(FITC)标记的IgG(羊抗鼠或羊抗兔)作第二抗体,将柑桔叶子的叶脉作徒手切片为材料,此法属定性分析方法;④胶体金一银标记免疫检测法,即用胶体金标记免疫血清或单克隆抗体,以硝酸银作染色剂,将柑桔叶子的叶脉徒手切片作材料,也属定性分析方法,在6小时内完成检测。

上述技术实现了柑桔发病前的预知诊断,防止了病害流行,提高了果树的生产能力。

- 1 -。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简称HLB),又称黄龙病、柑桔黄龙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破坏性柑桔类疾病。

该病害主要通过黄龙虫传播,严重影响柑橘产量和品质,已成为全球柑橘产业的主要威胁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各地一直在努力研究柑橘黄龙病的防控对策,以期找到有效的措施来遏制这一疾病的传播。

本文将就柑橘黄龙病的研究进展和防控对策进行探讨。

一、柑橘黄龙病的病原柑橘黄龙病的病原菌为“卡氏杆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它主要通过黄龙虫传播,侵入柑橘树体内并繁殖,导致柑橘树出现黄龙病症状。

黄龙虫主要以柑橘树叶的汁液为食,同时在取食的过程中通过唾液传播病原菌,加速了病害的传播。

柑橘黄龙病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叶片慢性黄化、树体逐渐萎缩和果实畸形发育。

受害的柑桔树叶片常呈现不规则的黄化斑点,叶片边缘和叶脉出现类似斑驳的绿化现象,整株树体逐渐衰弱,果实呈现畸形、小型化,内部质地粘腻,口感变差。

由于这些症状的出现,已成为柑橘产业的重大危机。

1. 病原菌基因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已经对柑橘黄龙病病原菌的基因组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分析病原菌的基因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对病原菌生存、生长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的基因,这为今后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 抗病树种筛选与培育研究人员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对不同柑橘品种进行了抗病性筛选和培育。

通过长期的育种工作,已经研发出了一些对柑橘黄龙病较为抗性的品种。

这些品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病害的发展,为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希望。

3. 黄龙虫生物学研究黄龙虫作为柑橘黄龙病的传播媒介,对其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对于疾病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关黄龙虫生物学研究涵盖了其生活史、取食习性、传播病原菌的方式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控制黄龙病传播起着积极的作用。

1. 农业防控措施为了控制柑橘黄龙病的传播,农业部门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柑橘黄龙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柑橘产业的病害,是由黄龙病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该病害在柑橘产区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给柑橘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防控柑橘黄龙病,各国科研机构和农业部门一直在进行着相关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柑橘黄龙病的研究进展,以及防控对策,旨在提高人们对柑橘黄龙病的认识,促进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柑橘黄龙病的研究进展1. 病原菌研究柑橘黄龙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细菌,属于α-细菌,主要是由“博朗甘露糖异生菌”引起的。

病原菌主要通过媒介昆虫传播,主要是黄龙虱。

目前科研工作者通过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的研究,已经初步掌握了黄龙病菌的传播规律和传播途径,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2. 抗性品种筛选为了寻找对柑橘黄龙病具有抗性的品种,科研人员对各种柑橘品种进行了大量的筛选和鉴定工作。

通过遗传育种和遗传改良,已经选育出一些具有较强抗性的柑橘品种,为柑橘黄龙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

3. 防治方法研究针对柑橘黄龙病的传播途径和病原菌的特性,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防治方法研究。

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综合防治体系,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利用。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和传播,还可以减少对农作物的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 防控技术推广为了让更多的农民朋友了解柑橘黄龙病的防控知识,科研机构和农业部门积极开展了相关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工作。

他们开展了柑橘黄龙病的防控技术培训班,邀请专业人员为农民朋友开设讲座,普及相关防控知识,提高农民朋友的防控意识和技术水平。

二、柑橘黄龙病的防控对策1. 加强病害监测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季节性,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病害的传播,农民朋友应该加强病害的监测和调查工作,定期巡视柑橘园,及时发现病害的初期症状,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采用防御性培育技术农民朋友在柑橘栽培管理中,可以采用防御性培育技术,通过选用抗性良好的品种,优化地块土壤,合理施肥,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柑橘树的生长状况,增强植株对病害的抵抗能力。

中国柑橘黄龙病研究

中国柑橘黄龙病研究
1、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与遗传机制:深入研究病原菌的变异规律、传播途径 和致病机理,对抗性品种的选育和防治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2、抗性品种的选育与改良:针对不同柑橘产区和品种特点,开展抗性品种的 选育和改良工作,提高柑橘抵抗黄龙病的能力。
3、疫情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一步完善疫情监测和防控体系,通过科学 合理的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柑橘黄龙病的传播和危害。
中国柑橘黄龙病的发现与研究现 状
柑橘黄龙病最早于20世纪初在印度被发现,之后迅速传播到全球柑橘产区。在 中国,最早的柑橘黄龙病报道见于1985年,此后疫情逐年加重。柑橘黄龙病主 要由韧皮部居氏杆菌引起,病菌在柑橘树体内与菌体共生,通过嫁接、昆虫传 播,对柑橘产业构成巨大威胁。
中国柑橘黄龙病研究方法与成果
未来,柑橘黄龙病的防治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方向应包括:1)发掘和 利用抗病基因资源,提高柑橘品种的抗病性;2)深入研究病害发生与传播的 分子机制,为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3)开发新型防治药剂和生物防治技术,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障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
总之,柑橘黄龙病的防治研究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才能更好 地应对这种病害带来的挑战,保障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柑橘黄龙病研究
目录
01 中国柑橘黄龙病的发 现与研究现状
02
中国柑橘黄龙病研究 方法与成果
03
柑橘黄龙病的应用前 景与挑战
04 结论
05 未来研究方向
06 参考内容
中国柑橘黄龙病研究:30年的历 程与挑战
柑橘黄龙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柑橘产业的全球性病害,自20世纪初发现以来,一 直受到广泛。在中国,柑橘黄龙病的研究已经走过了30年,本次演示将回顾这 一历程,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梅州地区柑橘黄龙病的常规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梅州地区柑橘黄龙病的常规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梅州地区柑橘黄龙病的常规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柑橘黄龙病是由黄龙病菌引起的柑橘病害,主要通过亚洲柑橘际植物单胞菌传播,造成柑橘树叶片黄龙状、芽梢生长迟缓、果实变形、果实裂纹等严重症状,严重危害柑橘生产。

目前,梅州地区柑橘黄龙病已成为威胁柑橘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黄龙病检测方法通常采用病斑样品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这些方法存在着检测灵敏度低、结果准确性不高等问题,不能完全满足对黄龙病的快速、准确诊断需求。

基于常规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其他领域已广泛应用且具有高灵敏度和准确性的特点,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两种技术在梅州地区柑橘黄龙病检测中的应用,从而提高柑橘黄龙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控水平。

通过研究常规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的原理、比较以及在柑橘黄龙病检测中的具体应用,为梅州地区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梅州地区柑橘黄龙病防控中,常规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的应用效果。

通过比较两种技术的原理和优缺点,确立更为准确、快速的检测方法,为该地区柑橘黄龙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探究常规PCR检测技术在柑橘黄龙病检测中的应用情况和效果;2. 研究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其对柑橘黄龙病的检测敏感性与准确性;3. 比较常规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在柑橘黄龙病检测中的优劣之处;4. 分析柑橘黄龙病的常规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研究成果,探讨其在梅州地区的实际应用前景;5. 最终旨在提高柑橘黄龙病的防治水平,为梅州地区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1.3 研究意义梅州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柑橘产区之一,柑橘黄龙病是严重危害柑橘生产的病害之一。

柑橘黄龙病是由杆菌共生体传播的一种病害,能够引起植物严重的光合作用障碍,导致柑橘树叶片黄化、叶缘翘曲、树势下降、果实生长受损等严重问题,严重影响了柑橘产量和品质。

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黄绍华 黄萍 周璇 胡玉伟*(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广东广州 510520)摘要: 柑橘黄龙病是我国柑橘产业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果树一旦感染黄龙病,若未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病情将迅速蔓延至整个园区,导致显著减产甚至大面积的果树死亡。

目前,黄龙病被公认为我国柑橘产业的“头号威胁”。

为有效防控黄龙病,需要因地制宜,发展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控技术。

分析黄龙病的染病原因和特点,揭示病媒传播的分布情况,并总结针对黄龙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以及病树处理等方面的综合防控技术,以供柑橘种植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 黄龙病 柑橘木虱 快速检测 综合防控技术中图分类号: S436.6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3791(2023)23-0166-04Research Progress on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Technologies for HuanglongbingHUANG Shaohua HUANG Ping ZHOU Xuan HU Yuwei*(Gu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Guangzhou,Guangdong Province, 510520 China)Abstract: Huanglongb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itrus indus‐try in China. Once a fruit tree is infected with Huanglongbing, if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not taken in time, the disease will quickly spread to the entire garden, leading to the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production and even the widespread death of fruit trees. At present, Huanglongbing is recognized as the "foremost threat" to the citrus industry in China.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ntrol Huanglongbing,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develop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uanglongbing, reveals the distribution of vector transmission, and sum‐marizes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for the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uan‐glongbing and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d tree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itrus growers.Key Words: Huanglongbing; Citrus psyllid; Rapid detection;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 ),原名绿化病,是由韧皮杆菌侵染柑橘植株引起的一种具有高传播力和强破坏性的柑橘病害。

柑桔黄龙病病原培养及免疫诊断

柑桔黄龙病病原培养及免疫诊断

生物农药的应用
在柑桔黄龙病的防治中,使用生物农药进行 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农业防治措施的优化与实践
要点一
农业防治措施的优化
通过合理的施肥、浇水、修剪等农业措施,增强柑桔 树的抗病能力。
要点二
农业防治实践
在果园中实施优化的农业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柑桔黄 龙病的发生和蔓延。
05
展望与建议
柑桔黄龙病防治的研究展望
感染黄龙病的柑桔树产量下降,果实品质降低,给果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黄龙病病原在柑桔树体内繁殖,并通过柑桔树之间的相互传播,使得病害迅速蔓延 ,给防治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柑桔黄龙病的病原及传播途径
柑桔黄龙病的病原是一种细菌,名为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该细菌可在柑桔树韧皮部内繁殖, 并可随树体水分流动传播到其他部位。
通过免疫学实验技术,如ELISA、Western blot等,对抗体进行筛选与鉴定,挑选出高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的抗体。
免疫诊断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免疫诊断方法的建立
基于筛选得到的特异性抗体,通过建立间接ELISA、斑点ELISA、Western blot等免疫诊断方法,实现对柑桔黄 龙病的快速诊断。
免疫诊断方法的优化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分析病原菌代谢产物的成分和性质,了解其对植物的 致病作用。
抗原性
研究病原菌的抗原性,为免疫诊断提供依据。
03
柑桔黄龙病免疫诊断方法
抗体的制备与筛选
抗原的选择与制备
选择柑桔黄龙病菌的特异性抗原,通过化学合成、基因克隆等方法制备得到。
抗体的制备
利用抗原免疫动物或细胞免疫技术,制备得到特异性抗体。

柑橘黄龙病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柑橘黄龙病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柑橘黄龙病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作者:卢乃会李强有张曼其何红黄勤知赵丽宏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2期摘要柑橘黄龙病是世界范围内极具破坏性的危险性病害,可防可控但不可治,加强黄龙病早期诊断,探索快速、准确、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技术对防止该病害的传播蔓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柑橘黄龙病分子生物学检测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该领域各检测方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主要介绍了PCR检测技术,提出了大批量黄龙病样品检测适宜选用巢式PCR检测方法。

关键词柑橘黄龙病;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S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2-130-02Abstract Citrus Huanglongbing is a devastating disease in the world,which is preventable and controllable but incurable.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spread,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early diagnosis,explore the fast,accurate,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methods. Recent advances in molecular detection technique of Cirus Huanglongbing,as well as the featur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different methods in this paper were summarized,and the focus was on the PCR detection technique. Using the Nested-PCR to detect numerous samples had been proposed.Key words Citrus Huanglongbing;molecular;detection technique;reseach progress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是一种世界性的毁灭性病害,主要发生于东南亚和非洲的40多个国家,严重阻碍了这些国家和地区柑橘产业的生产和发展。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柑橘黄龙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柑橘产业的病害,它主要通过昆虫传播,引起柑橘叶片变黄、落叶、果实畸形等严重危害,严重影响柑橘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防控柑橘黄龙病,科研人员一直在进行着持续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介绍近年来柑橘黄龙病研究的进展情况以及相关的防控对策。

一、研究进展1. 病原鉴定近年来,科研人员通过多种手段对柑橘黄龙病的病原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柑橘黄龙病的病原主要是由一种名为“杆菌”的细菌引起的。

这种杆菌通过媒介昆虫传播,侵入柑橘植株内部,引起植株内部组织的坏死和腐烂,从而导致柑橘出现黄龙病症状。

2. 宿主抗性科研人员还对柑橘黄龙病的宿主抗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某些品种对柑橘黄龙病具有一定的抗性。

通过对这些抗性品种进行深入研究,科研人员可以培育出更具抗病性的新品种,从而为柑橘黄龙病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际技术支持。

3. 防控技术在防控技术方面,科研人员通过对柑橘黄龙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控技术。

科研人员研究了柑橘黄龙病的传播媒介昆虫,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并研究了柑橘黄龙病的发病规律,提出了适时的病害防治方案。

二、防控对策1. 环境治理在柑橘黄龙病的防控过程中,环境治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科研人员建议,要加强柑橘园的环境治理工作,保持园区内的卫生清洁,及时清除病株和病虫,减少病害传播源,从而降低柑橘黄龙病的发病率。

2. 栽培管理在柑橘黄龙病的防控过程中,科研人员还建议采取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提高柑橘树的整体健康水平,增强其抗病能力。

包括合理施肥、科学浇水、适时修剪等措施,都可以有效减少柑橘黄龙病的发生。

3. 抗病品种选育4. 化学防治在柑橘黄龙病的防控过程中,化学防治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科研人员建议,可以选择合适的农药对柑橘园进行定期喷洒,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但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进行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柑橘黄龙病是一种由黄龙病菌引起的严重柑橘疾病,最早于1906年在中国广东省发现。

该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柑橘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黄龙病引起的柑橘树叶片变黄、落叶、果实早熟、果实变小、品质下降,最终导致树木死亡。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贸易活动的增加,柑橘黄龙病的传播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给柑橘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柑橘黄龙病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柑橘黄龙病的病原、传播途径、防控措施以及最新研究进展。

一、黄龙病的病原和传播途径柑橘黄龙病的病原为一种细菌,属于α-变形杆菌科。

该病原细菌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柑橘植物蚜虫唾液传播、柑橘植物嫩枝嫩叶传播和柑橘植物种子传播。

蚜虫是柑橘黄龙病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之一,这主要是因为黄龙病菌进入柑橘器官中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蚜虫叮刺,即柑橘黄龙病菌进入柑橘植物体内是通过蚜虫咬刺注射的唾液传播的。

受感染的树龄较小或幼树枝叶嫩,被蚜虫叮刺后极易感染黄龙病。

受蚜虫传播进入植物体内后,黄龙病菌会在植物体内长期寄居,并最终导致病变。

柑橘的嫩枝、嫩叶都是黄龙病菌的重要寄主,如果柑橘树长期受到蚜虫的叮刺,枝、叶长期处于幼嫩状态,那么如此若长期受蚜虫叮刺注射黄龙病菌,树木便极易发病。

一旦柑橘树患病,病情会持续发展,直至柑橘树死亡。

二、柑橘黄龙病的防控措施为了防止和控制柑橘黄龙病的传播,科研人员和农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首先是通过加强对柑橘黄龙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和传播趋势,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其次是加强对柑橘种苗的检疫和管理,防止患病种苗的扩散传播。

农民应致力于加强柑橘树的养护管理,及时清除枯枝败叶,修剪整形,保持柑橘树的健康生长。

农业部门也推广了一些化学防治方法,如喷洒杀虫剂和杀菌剂等,以阻止蚜虫传播黄龙病菌。

由于常规化学防治方法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一定风险,因此有必要寻求更加环保、健康的防治方式。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柑橘黄龙病是由黄龙病杆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柑橘类病害,是柑橘类栽培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该病害主要通过柑橘类植物的茎叶、果实和根部传播,严重影响柑橘类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目前,柑橘黄龙病已经成为危害柑橘产业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科研人员不断加强对柑橘黄龙病的研究,不断探索新的防控对策,努力降低柑橘黄龙病给柑橘产业带来的危害。

本文将对柑橘黄龙病的研究进展和防控对策进行详细介绍。

一、柑橘黄龙病的病原菌与传播途径柑橘黄龙病的病原菌是黄龙病杆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属于革兰氏阴性菌,该病原菌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柑橘类植物嫁接、柑橘类植物激夜蛾传播和柑橘类植物的舟蛾传播。

柑橘类植物嫁接是主要传播途径,辅以激夜蛾和舟蛾传播,这三种途径共同导致了柑橘黄龙病在柑橘园中的快速传播。

二、柑橘黄龙病的危害柑橘黄龙病主要危害柑橘类植物的叶片、果实和根系。

叶片表现为黄化、萎缩、曲卷等症状,果实则表现为小而呈畸形,根系则会出现根结线蚜、根霉等病害。

柑橘黄龙病的严重危害导致柑橘类植物生长不良,产量减少,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柑橘产业的发展。

针对柑橘黄龙病的研究,科研人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工作,主要包括黄龙病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柑橘类植物与黄龙病杆菌相互作用的研究、柑橘类植物抗性基因的挖掘和应用、黄龙病杆菌的鉴定和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1. 黄龙病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2. 柑橘类植物与黄龙病杆菌相互作用的研究科研人员通过对柑橘类植物与黄龙病杆菌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柑橘类植物对黄龙病的抗性机制,同时也揭示了黄龙病杆菌侵染柑橘类植物的病原机制。

这为培育抗病品种、筛选抗性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柑橘类植物抗性基因的挖掘和应用科研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方法,挖掘柑橘类植物的抗性基因,进而利用这些基因培育抗病品种。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1. 引言1.1 柑橘黄龙病的危害性柑橘黄龙病,又称柑桔黄龙病,是一种由黄龙病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病害,主要侵害柑橘树,包括柚、橙、柠檬等品种。

该病以其剧烈的传染性和极高的致死率而闻名,严重威胁着柑橘产业的发展和生产。

柑橘黄龙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柑橘植株受感染后会出现黄龙病症状,如叶片发黄、小枝弯曲、果实畸形等,严重影响果树的生长和产量。

2. 黄龙病杆菌的传播途径复杂,主要通过介壳虫传播,易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有效控制病害的扩散。

3. 目前还没有发现特效的化学药剂来治愈柑橘黄龙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柑橘黄龙病的危害性不容忽视,只有加强研究和防控工作,才能有效阻止病害的蔓延,保障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柑橘黄龙病是柑橘树上一种由黄龙病细菌引起的严重疾病,已经成为柑橘产业发展中的一大障碍。

这种病害会导致柑橘树叶片出现黄化、落叶、果实变形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柑橘的产量和品质。

探究柑橘黄龙病的病原及其防控对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深入研究柑橘黄龙病的病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病害的传播规律和发病机制,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探讨病虫害防控技术、抗病品种选育、农药防治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为柑橘黄龙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和方法指导。

总结各种综合防控措施的效果,可以为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通过对柑橘黄龙病研究的深入和系统,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促进柑橘产业的发展,保障柑橘生产的稳定和质量。

【2000字】2. 正文2.1 病原研究柑橘黄龙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体的鉴定和病原机制的解析上。

黄龙病的致病菌是由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该菌主要通过黄龙病蝉传播,感染柑橘树木并导致植物枯萎死亡。

在病原研究方面,科研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黄龙病病原体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基因组结构、代谢途径和致病机制等重要信息。

研究发现,黄龙病病原体具有复杂的适应性和传播策略,在树木内部形成菌丝体和生物薄膜,对抗宿主的防御机制。

柑橘黄龙病病原菌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柑橘黄龙病病原菌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柑橘黄龙病病原菌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柑橘黄龙病是柑橘树的一种严重病害,由细菌引起。

该病症最初在20世纪30年代在亚洲被首先发现,并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造成了广泛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柑橘黄龙病病原菌的研究开展,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成熟,分子检测技术已成为当前最有效的诊断工具之一。

一、黄龙病的病原菌特性柑橘黄龙病的病原菌为一种类芽孢杆菌属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命名为“卡西坦革兰氏阴性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 CLas)。

该细菌形态为弯曲的不定形棒状或螺旋状,大小在0.2~0.4微米之间。

它无法被简单的培养方法所分离和培养,因此只能通过传统的诊断方法或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其存在。

二、检测技术的发展黄龙病一度被誉为柑橘业的“绝症”,为了准确快速的检测病情,发现病原菌,多位专家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次上面展开了检测技术研究。

其中,分子检测技术由于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它主要通过检测病原菌特定基因的扩增反应来确定病菌在体内的存在情况和数量。

目前包括PCR在内的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已经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在病疫监测、疾病诊断精准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例如,研究发现,PCR扩增反应能够检测出柑橘叶片中纯化的病原DNA浓度为100 fg/μL的样本,这表明PCR技术可以非常敏感地检测病害样品。

而通过PCR扩增、血凝素基质吸附、半吸附管酶联免疫吸附法、原位杂交等方法对病原菌检测,分别为黄龙病三个种类病原体的检测提供了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方案。

三、分子检测技术的优点(一)比传统检测法更准确传统的黄龙病检测方法包括了多种技术,包括光学检测法、半定量依据文献技术、生物感应技术等。

虽然这些技术依然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但是它们不同于分子检测技术,仅能检测病害的症状,而无法直接检测病原体,其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

而PCR和相关分子检测技术在特异性、灵敏性和快速性方面均占据明显的优势,能够用极其高的准确性检测出黄龙病的病菌。

柑橘黄龙病快速诊断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柑橘黄龙病快速诊断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农业部华中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防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 (2017ZTSJJ3);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项目(2017-620-003-001);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项目(2016-620-000-001-070)。 作者简介:肖翠(1988-),女,湖南武冈人,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柑橘危险性病原检测以及柑橘溃疡病的抗病分子机理 研究。E -m ail:690213712@ 通讯作者:孙中海,男,教授。E -m ail:hbfruit@
பைடு நூலகம்
分子检测等。
像的无损黄龙病检测技术。大多数研究者们都是通
1 田间症状诊断
过采集正常健康叶、不同症状的黄龙病感染叶片以
柑橘黄龙病会引起柑橘叶片黄化、果实畸形且 及各种缺素症状的叶片的高光谱图像后,利用不同
着色不均等病症,其中斑驳型黄化和红鼻子果的黄 的软件通过优化数据处理方法来建模,从而区分这 龙病检出率最高,因此在田间可根据此症状进行初 些具有不同症状的叶片[11-14]。该检测方法虽然便捷,
[6]陈小青,潘志新,石美宁,等.广西桑椹菌核病发生的原因分 析及其防治措施[J].广西蚕业,2017(1):52-53.
状诊断、指示植物鉴别、基于淀粉-碘反应的诊断、基 它在可见光近红外光谱范围内的光谱反射率也会随
于高光谱成像的无损检测、免疫学检测、基于核酸的 之变化,研究者们根据此原理开发了基于高光谱成
步诊断。然而柑橘黄龙病的症状复杂多变,随季节变 但易出现误判,只能作为初步诊断。
化而表现不同症状,且易与缺素等生理性病症混淆, 5 免疫学检测
增加了田间症状诊断的不确定性。此外柑橘黄龙病
由于柑橘黄龙病病原难以培养,因此难以根据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柑橘黄龙病是由一种名为“立克次体”(Liberibacter spp.)引起的病害,对柑橘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该病最早在20世纪初于中国广东省发现,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柑橘产业最为致命的病害之一。

柑橘黄龙病在感染的初期,植株多数没有特殊症状,但在病菌进入植物的中枢组织后,病害将迅速发展。

一旦感染,柑橘会出现叶缘波浪状并向下卷曲,叶面泛黄、蔫软,最终萎缩。

立克次体通过它的传播媒介华蝽传播病害。

华蝽是一种食蝉科昆虫,被认为是该病在亚洲、非洲和美国的主要传播媒介。

华蝽在摄取柑橘植物汁液时可以将病原体传至植物体内。

除了华蝽外,另一种蚜虫也可以作为病害的传播媒介。

在国内,该病的主要危害物种为柑橘、橙子、柚子等柑橘类作物。

这些年来,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研究人员们投入了大量的研究时间和精力。

他们通过对柑橘黄龙病病原体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各种分子学方法的研究,来探究该病的发病机理和进一步防治该病的方法。

1. 病原菌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学研究病原菌的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是该病追根溯源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们不仅有助于了解病原菌分子机制,同时也有助于开发针对病原菌的有效防治策略。

一项独立研究团队在2010至2011年间,开展了柑橘黄龙病立克次体Huanglongbing (HLB) XiangChang(HLBX)的基因组序列分析与功能分析。

他们发现该病原体具有全基因更新,且存在多样性分组。

该研究还发现,病原菌的依赖性载体质粒的出现,可能对病原菌在寄主中或变异和适应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

同时,针对该病的转录组学研究表明,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生物学响应包括基因表达谱调节、代谢途径与信号转导,进一步展示了柑橘黄龙病的致病机理与立克次体适应主机的生理机制。

2. 生物学控制研究目前,针对柑橘黄龙病的治疗方法并不多。

不过,生物学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优势,因为它们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柑橘黄龙病的治疗方案有许多,其中一种方法是利用益生菌阻止其传播和复制,其通过两种机制来防止病原体传播,即通过降低病害菌生存所需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抗菌素的产生。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 HLB)是柑橘类植物的一种严重疾病,由革兰氏阴性细菌依卡氏假单胞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等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柑橘类病害之一,对柑橘果树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果树的死亡。

目前,柑橘黄龙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对其研究进展和防控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柑橘黄龙病的研究进展1. 病原菌的鉴定柑橘黄龙病的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细菌依卡氏假单胞菌,是一种传播速度极快,对柑橘果树具有极大威胁的病原菌。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科学家们成功地鉴定出了引起柑橘黄龙病的病原菌,并对其基因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繁殖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 宿主植物的病理学研究柑橘黄龙病的宿主范围极广,几乎包括所有的柑橘属植物,如柚、橙、柠檬等。

科学家们对柑橘黄龙病对不同柑橘类植物的病原性和危害程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不同柑橘类植物对病害的感病性差异,为今后选择易感品种和研究抗病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3. 传播途径的研究柑橘黄龙病主要通过黄龙虫传播,这是一种寄生在柑橘树上的病媒昆虫。

科学家们对黄龙虫的生态习性和传播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黄龙虫在不同生长季节和不同气候环境下的传播特点,为今后的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柑橘黄龙病的防控对策1. 检疫管控严格检疫出入境柑橘类植物和苗木,禁止黄龙虫携带的柑橘黄龙病的传播,有效地阻断了柑橘黄龙病的传播途径,降低了疫情的风险。

2. 栽培管理合理调整柑橘类果园的密度和结构,减少黄龙虫的栖息地,有效降低了柑橘黄龙病的传播风险。

3. 生物防治通过发布黄龙虫天敌,如寄生蜂、蜈蚣等,控制黄龙虫的数量,从而降低柑橘黄龙病的传播风险。

4. 化学防治采用杀虫剂对柑橘树进行喷雾防治,杀死寄生在树上的黄龙虫,有效地降低了柑橘黄龙病的发病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柑橘黄龙病病原培养及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宋晓兵,彭埃天,陈霞,程保平,凌金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摘要: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由韧皮部杆菌属细菌(Candidatus Liberobacter sp.)侵染引起,是柑橘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当前正在世界柑橘产区迅速蔓延,已成为制约柑橘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介绍了柑橘黄龙病的症状以及病原的分离培养研究进展,阐述了病原的分子检测技术,包括PCR、双重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和LAMP快速检测技术,并对病害的防控进行展望。

关键词:柑橘黄龙病;韧皮部杆菌属细菌;病原培养;检测技术中图分类号:S43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74X(2013)23-0065-05 Research advances of Citrus Huanglongbing pathogenculture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SONG Xiao-bing,PENG Ai-tian,CHEN Xia,CHENG Bao-ping,LING Jin-fe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High Technology for Plant Protection,Guangzhou510640,China)Abstract:Citrus greening disease(Huanglongbing)caused by bacterial(Candidatus Liberobacter sp.),is a devastating disease of citrus production,is currently spreading rapidly in citrus producing areas of the world and has become a key constraint factor of the citrus industry.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symptoms of citrus Huanglongbing disease and pathogen isolation and culture,a detailed molecular pathogen detection technology,including PCR,double-PCR,real-time PCR and LAMP rapid detection technology,and made the prospect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Key words:Huanglongbing;Candidatus Liberobacter sp.;pathogen isolation;detection technology黄龙病是柑橘产业上极具毁灭性的病害,能侵染各种柑橘类植物,尚无有效的治疗性药剂,也没有抗(耐)病品种可供应用。

当前柑橘黄龙病正在全球柑橘种植区逐步蔓延,如亚洲、非洲、阿拉伯半岛、毛里求斯、留尼旺和马达加斯加等地[1-2],是世界柑橘产业的重大威胁。

鉴于林孔湘教授对黄龙病嫁接传染性所做的突出贡献,1995年在福州召开的国际柑橘病毒学家组织(IOCV)会议议定以黄龙病(Huanglongbing)作为该病害的统一名称[3]。

目前,柑橘黄龙病一致被认为是由局限于韧皮部的革兰氏阴性细菌侵染所引起,但至今尚未获得广泛认可的纯培养[4]。

至少3种α亚纲相关的病原菌导致柑橘黄龙病,根据病原菌16S rDNA和β-操纵子基因的序列特征,以及传播媒介和病原的热敏性,将柑橘黄龙病菌分为亚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非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fricanus)和美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mericanus)3个种,直到它们可以人工培养,才可以被正式命名[5-6]。

现将国内外柑橘黄龙病病原的分离培养以及病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害症状及危害柑橘感染黄龙病后形成均匀黄化型或斑驳型黄梢,叶片黄化表现为多种症状,可能是均匀一致的黄化,也可能是黄绿相间的斑驳,后期呈现缺锌状花叶等一系列典型症状[7]。

影响柑橘黄龙病潜育期的因素较多,其变化范围可由几个月到几年[8]。

染病的柑橘树开花早且花多,只有少数能结果,果实偏小,无光泽,果脐常偏离一边,果皮颜色黄绿不均,有的蒂部为橙黄色,其余部分为青色,因而感染黄龙病的病果常称“红鼻子果”[9]。

柑橘黄龙病症状复杂,容易与一些生理性病害相混淆,早期难以仅凭症状作出准确的诊断,感病的柑橘植株患病后可在3~5年内丧失结果能力,甚至枯死,最收稿日期:2013-06-21基金项目:广东省农业科技重大技术研究项目(201201127)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粤财农[2009]380号);广东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12A020200016)作者简介:宋晓兵(1980-),男,在职博士生,助理研究员,E-mail:xbsong@通讯作者:彭埃天(1962-),男,研究员,E-mail:pengait@21cn.com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第23期65终导致全园毁灭。

2病原细菌的分类鉴定主要包括表型鉴定法和分子遗传学鉴定法两大类,国际上原核生物分类鉴定的最重要方法是对16S rDNA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根据国际细菌学分类委员会的规定,在细菌中16S rDNA基因差异大于3%以上,可定为不同的种[10]。

Villechamoux等[11]克隆了亚洲黄龙病菌的1个DNA片段(In-2.6),并测定了其序列,该片段编码共4种核糖体蛋白,与高度保守的细菌GrplKAjL-rpoBC操纵子一致,比较其它细菌的操纵子序列,发现其属于真细菌。

Jagoueix等[5]将亚洲和非洲的黄龙病病原菌16S rDNA分别克隆测序,进行序列比对后,发现两者均属于变型菌纲,根据两者16S rDNA的二级结构将其归为α-亚纲,根瘤菌目,根瘤菌科,命名为韧皮部杆菌属(Candidatus Liberibacter),随后Garnier等[12]将病原划分为亚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和非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fricanus)。

2005年,在巴西圣保罗州发现一种新的柑橘韧皮部杆菌,用细菌通用引物fD1/rP1扩增其16S rDNA,发现其序列与黄龙病亚洲种、非洲种16S rDNA的相似性分别为93.9%和93.7%,被命名为黄龙病美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mericanus)[13]。

国内学者对柑橘黄龙病原的16S rDNA同源性分析,表明侵染我国柑橘的黄龙病菌皆为亚洲种,序列测定与多重比对结果也显示,在不同的地域病原菌没有发现分子变异[14-16]。

3病原菌培养一直以来试图分离难养菌纯培养的进展相当缓慢,柑橘黄龙病的分离培养同样是学术界的一大难题,有关黄龙病病原菌的纯培养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国内外也陆续有黄龙病病菌成功培养的报道。

在国内,赵鸿燕等[17]进行了黄龙病菌的培养,将感染黄龙病的柑橘叶片消毒、匀浆,用细菌过滤器无菌抽滤后,接种于改良的液体培养基中,置于30℃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培养物随后涂布固体培养基,培养48h后,形成直径1~24mm的“煎蛋形”菌落,并进行了抗菌素敏感性试验和生物感染试验,证实病原菌对四环素有高度敏感性以及对长春花具有侵染性。

培养的病原菌回接长春花获得成功,但回接柑橘试验未见后续报道。

张景宁等[18]以感病的柑橘叶脉浸出液,在自配的培养基上培养出黄龙病病菌。

电镜下观察,菌体呈杆状,两端钝圆,大小为200~600nm×670~2000nm,菌壁呈波纹状,胞壁厚16~25nm。

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3d 后,菌落无色至淡褚红色,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状。

分离培养的病原菌以虫传、针注、剥皮接种、浸根等方法接种健康的柑橘幼苗,均表现出典型的黄龙病症状,接种发病的植株再次分离获得与原分离物相同的细菌。

在国外,Davis等[19]利用放线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与黄龙病病原共培养,成功的培养了黄龙病病原菌。

感病的佛手柑韧皮部组织,接种至肉汤AD培养基2~3周后,管底可见一层增厚的薄膜,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为小的球杆形状细菌,培养物挑取至BBM3培养基在微需氧条件下孵育,接种1周后,在BBM3培养基上获得单克隆,直径1mm左右,不透明,凸状,边缘圆形。

共培养的体系相对稳定,可以将单克隆分离物重复转接到新鲜培养基上,培养物经PCR检测黄龙病菌为阳性。

Sechler等[20]成功分离纯培养了柑橘黄龙病的亚洲种、非洲种和美洲种3个种,利用自制的培养基Liber A (包含柑橘叶柄和中脉提取物),采用挤压滴液法和碎片浸渍法两种方法均分离出病原菌,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呈不规则形状、隆起,直径0.1~0.3mm。

将获得的病原菌以“渗透法”接种到柑橘幼苗叶片,接种后2~3个月,幼苗出现了典型的黄龙病症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在接种的叶柄韧皮部细胞中观察到了病原菌,呈卵圆形、杆状,大小为0.3~0.4nm×0.5~2.0nm,多数带有纤毛状附属物,再次分离培养该病原菌并利用PCR 检测、16s rDNA测序验证为柑橘黄龙病菌。

4病原菌分子检测目前已建立和发展了常规PCR、巢式PCR、半巢式PCR、荧光定量PCR、LAMP等技术来检测黄龙病病原菌,不断地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率。

目前的检测主要针对扩增病原菌的16S rDNA、23S rDNA、16S-23S rRNA ITS、外膜蛋白OMP基因、β-operon基因、DNA聚合酶基因等。

4.1PCR检测根据黄龙病亚洲种以及非洲种16SrDNA序列,Jagoueix等[21]设计引物OI1/OA1/OI2c,扩增的特异性片段大小为1160bp,用XbaⅠ酶切可产生不同大小的片段,可区分黄龙病亚洲种和非洲种。

同样依据16S rDNA序列,Teixeira等[6]设计的GB1/GB3引物能特异检测黄龙病美洲种,扩增片段大小为1027b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