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感染共49页
合集下载
细菌致病性与传染
![细菌致病性与传染](https://img.taocdn.com/s3/m/90d62a4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44.png)
带菌者或 带毒者
。
1、病原微生物的毒力与数量: 1).具有一定毒力,能破坏和抵 抗动物机体的防卫机能。 2).具有一定数量,可在动物机 体内生长繁殖。
第43页/共54页
。 1、病原微生物的毒力与数量: 1)具有一定毒力,能破坏和抵抗动物机 体的防卫机能。 2)具有一定数量,可在动物机体内生长 繁殖。 2、病原菌入侵门户 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必须有一定的 途径,否则即使有毒力、数量,亦不致 感染。 破伤风——创口(经消化道无害) 副伤寒——消化道(经创口无害)
dose,ID50)指病原微生物能对半 数试验对象发生传染的剂量
。
第37页/共54页
三、细菌致病。性的确定
1. 柯赫法则 是确定某种细菌是否具有 致病性的主要依据,其要点: 第一,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可 查见,在健康者不存在; 第二,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 种;
第38页/共54页
。
第二节 病原菌的传染
内毒素
存在部位 胞壁成分,裂解后释放
外毒素
G+及G-菌 胞浆内合成分泌至胞外, 细菌溶溃后释放
化学性质 脂多糖
蛋白质
稳 定 性 160℃,2-4小时破坏
60-80℃,30分钟破坏
毒性作用
较弱 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 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 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较强 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 起特殊临表现
第34页/共54页
二、毒力的测定
通常用来表示微生物毒力大小的单位有: 最小致死量(MLD) 半数致死量(LD50) 最小感染量(MID) 半数感染量(ID50)
第35页/共54页
最小致死量(Minimal lethal dose, MLD)能使特定的动物在
。
1、病原微生物的毒力与数量: 1).具有一定毒力,能破坏和抵 抗动物机体的防卫机能。 2).具有一定数量,可在动物机 体内生长繁殖。
第43页/共54页
。 1、病原微生物的毒力与数量: 1)具有一定毒力,能破坏和抵抗动物机 体的防卫机能。 2)具有一定数量,可在动物机体内生长 繁殖。 2、病原菌入侵门户 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必须有一定的 途径,否则即使有毒力、数量,亦不致 感染。 破伤风——创口(经消化道无害) 副伤寒——消化道(经创口无害)
dose,ID50)指病原微生物能对半 数试验对象发生传染的剂量
。
第37页/共54页
三、细菌致病。性的确定
1. 柯赫法则 是确定某种细菌是否具有 致病性的主要依据,其要点: 第一,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可 查见,在健康者不存在; 第二,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 种;
第38页/共54页
。
第二节 病原菌的传染
内毒素
存在部位 胞壁成分,裂解后释放
外毒素
G+及G-菌 胞浆内合成分泌至胞外, 细菌溶溃后释放
化学性质 脂多糖
蛋白质
稳 定 性 160℃,2-4小时破坏
60-80℃,30分钟破坏
毒性作用
较弱 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 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 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较强 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 起特殊临表现
第34页/共54页
二、毒力的测定
通常用来表示微生物毒力大小的单位有: 最小致死量(MLD) 半数致死量(LD50) 最小感染量(MID) 半数感染量(ID50)
第35页/共54页
最小致死量(Minimal lethal dose, MLD)能使特定的动物在
2022年医学专题—HIV的传染和致病
![2022年医学专题—HIV的传染和致病](https://img.taocdn.com/s3/m/ad5bfd1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47.png)
无症状潜伏期 无症状潜伏期(不定)
感染者无明显症状;
艾滋病相关综合征外周血中HIV抗原含量很低或检测不到;
艾滋病
少量病毒在细胞(xìbāo)内低水平持续复制,大部 分HIV以前病毒的形式整合于宿主细胞(xìbāo)的染 色体内;
持续6个月至10年。
第二十八页,共四十九页。
原发感染急性期
无症状潜伏期
传播途径比例分别为:静脉注射吸毒感染占69.8%, 性接触感染占6.9%,采供血感染占6%;余下的百
分之十几,为母婴传播和其它(qítā)特殊途径传播。 但目前,我国经性传播途径的比例已超过40%.
第八页,共四十九页。
不会(bù huì)引起感染的行为
• 只有带病毒的血液、精液(jīngyè)或阴道分泌物进入人体血
第四十三页,共四十九页。
病毒 多态 (bìngdú) 性
一个病人体内(tǐ nè i)病毒氨基酸序列的变化为 1-6% 变化最大的蛋白是gp120
HIV从感染患者到出现临床(lín chuá nɡ)症状,病毒已 发生很大变化
第四十四页,共四十九页。
(3)抗病毒治疗
(zhì对liáoH) IV感染的治疗,目前使用多种药物的综合治疗, 以防止耐药的发生。临床(lín chuánɡ)用于治疗艾滋病的药 物主要有三类:
1约9翰92逊年积美国极篮配球合(医lán生qiú的)国治家疗队,照依样靠征当召时他最参先加进巴的塞罗鸡那尾奥酒 运疗会法。将N病B情A1控99制5-住96,赛据季称的后,半他段身他上再已次经回检到测了不赛出场艾,滋为病 湖病人毒打。了他常成规立赛了剩魔余术了师32约场翰比逊赛基。金19会96,-9为7赛预季防中、,研究艾 J滋oh病n提so供n被资选金为。N他BA还50和大姚巨明星一之起一参。加防治艾滋病的宣传 活动。去年,在“魔术师”退役暨约翰逊基金会成立20 周年的纪念日上,“魔术师”仍然坚强地向外界宣布, 他会继续坚持与艾滋病抗争到底,绝不半途而废。
显微镜下微生物原
![显微镜下微生物原](https://img.taocdn.com/s3/m/eeeeac2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41.png)
第6页/共50页
球菌 (coccus)
八叠球菌(sarcina)
第7页/共50页
杆菌(bacillus)
不同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很不一致。
大
中
小
炭疽芽胞杆菌 3-10 μm
大肠埃希菌 2-3 μm
第8页/共50页
布鲁菌 0.6-1.5 μm
杆菌(bacillus)
杆菌的形态多样
两端齐平
两端尖细
CH4+2H2O C02+CH4
第41页/共50页
2.极端嗜盐菌(Extreme halophiles)
已知的均为革兰氏阴性,细胞壁不含肽聚糖,而被糖蛋白所代 替。此蛋白含有大量酸性氨基酸,可吸引外界的钠离子。
第42页/共50页
3.极端嗜热菌(Thermoacidophiles)
它们为革兰氏阴性菌,最适温度为70-80 0C,最适 pH2-3,细胞壁无肽聚糖,含有脂蛋白。
▼蓝细菌(Cyanobacteria)
● 形态 ● 生理特性 ● 常见的类群 ● 功能
第32页/共50页
Nonfilamentou s
Filamentous Cyanobacterium, Anabaena
cyanobacteria
一. 形态(shape)
sp.
(SEM x5,000)
蓝细菌形态差异极大,有单细胞和丝状体两类形态。细胞
炭疽芽胞杆菌
第9页/共50页
白喉棒状杆菌
杆菌(bacillus)
杆菌的形态多样
分枝杆菌
双歧杆菌
第10页/共50页
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
弧菌
螺菌
螺杆菌
第11页/共50页
球菌 (coccus)
八叠球菌(sarcina)
第7页/共50页
杆菌(bacillus)
不同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很不一致。
大
中
小
炭疽芽胞杆菌 3-10 μm
大肠埃希菌 2-3 μm
第8页/共50页
布鲁菌 0.6-1.5 μm
杆菌(bacillus)
杆菌的形态多样
两端齐平
两端尖细
CH4+2H2O C02+CH4
第41页/共50页
2.极端嗜盐菌(Extreme halophiles)
已知的均为革兰氏阴性,细胞壁不含肽聚糖,而被糖蛋白所代 替。此蛋白含有大量酸性氨基酸,可吸引外界的钠离子。
第42页/共50页
3.极端嗜热菌(Thermoacidophiles)
它们为革兰氏阴性菌,最适温度为70-80 0C,最适 pH2-3,细胞壁无肽聚糖,含有脂蛋白。
▼蓝细菌(Cyanobacteria)
● 形态 ● 生理特性 ● 常见的类群 ● 功能
第32页/共50页
Nonfilamentou s
Filamentous Cyanobacterium, Anabaena
cyanobacteria
一. 形态(shape)
sp.
(SEM x5,000)
蓝细菌形态差异极大,有单细胞和丝状体两类形态。细胞
炭疽芽胞杆菌
第9页/共50页
白喉棒状杆菌
杆菌(bacillus)
杆菌的形态多样
分枝杆菌
双歧杆菌
第10页/共50页
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
弧菌
螺菌
螺杆菌
第11页/共50页
6介绍几种新的感染性标志物1218太工讲课 共49页
![6介绍几种新的感染性标志物1218太工讲课 共49页](https://img.taocdn.com/s3/m/b63b9679cfc789eb172dc88b.png)
+
+
+
+
-
+
+
+
-
+
+
+
+
+
27
G试验在以下情况可出现假阳性
使用纤维素膜进行血透,标本或患者暴露于纱布 或其他含有葡聚糖的材料;
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白蛋白、凝血因子或血液 制品;使用多糖类抗癌药物。服用多粘菌素B,厄他培
能,头孢噻肟,吡肟,优力欣,磺胺等药物
链球菌血症; 操作者处理标本时存在污染、标本溶血;
CRP在炎症过程开始8~12h 后,才能从血清中检测出。
PCT PS IL- 1、IL- 6、TNF- α :稳定性好: PCT 的半衰
期较长( 20~24h) ;IL半衰期很短( 数分钟至几小时)。
E66851108
11.07.2019
11
内毒素检测
11.07.201912内毒 Nhomakorabea研究背景
是早期真菌感染的敏感生物标志
可鉴别致病菌和定植菌
11.07.2019
22
1-3-ß -Ð 葡聚糖(G试验)-北京金山川
酵母菌、丝状真菌细胞壁成分; 不仅检测曲霉菌,还可以检测念珠菌、镰刀菌、
毛孢子菌、支顶孢属; 不能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 美国FDA已批准,欧洲部分国家已注册; 敏感性、特异性:90%左右
11.07.2019
1
介绍几种新的感染标志物
无锡二院 胡锡池
11.07.2019
2
几种新的感染标志物
1、降钙素原(ProcalcitominPCT) 2、内毒素 3、(1→3)--D-葡聚糖(G试验) 4、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 5、呼吸道病毒7项检测(直接免疫荧光法)
临床常见微生物标本采集法及影响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因素
![临床常见微生物标本采集法及影响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d32cf71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5.png)
引子: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临床感染病原菌种类 不断发生变化,对抗微生物药物的耐药性 不断增强,因此,临床医生在抗感染治疗 中越来越重视病原学的检测,对微生物室 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微生物室任务越来 越爱繁重。
当前1页,共82页,星期日。
临床医生要求微生物室应做到:
菌种鉴定准确 药敏试验准确 回报结果快速及时 做好咨询与解释工作
当前36页,共82页,星期日。
粪便标本
送检目的:粪便标本病原学检查有助于对一 些肠道感染性疾病进行病原学诊断和鉴别诊 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的抗生素选择;及
对肠道菌群进行监测,预防菌群失调。
当前37页,共82页,星期日。
采集时间
总体原则:应在腹泻急性期(3天内)及用 药前采样。 1、腹泻患者于急性期,尽量在用药前采
当前8页,共82页,星期日。
• 标本留取是否正确 无菌部位的标本采集是要严格消毒,无菌操作,避免 污染。如:血液、无菌体液。主要注意两个方面,一 是穿刺部位的消毒,二是在将标本注入容器时的无菌 操作。
当前9页,共82页,星期日。
根据可疑感染的部采集相应的标本
如: 肺感染 ——痰
泌尿系感染——尿
脓肿——脓汁
(3)某些标本离体极易死亡,应在床边采取和接种或立即保温 送至实验室检验。室温放置或延迟送检,可使检出的阳性率降 低;不能使用冷藏的样本检验。
(4)厌氧菌样本采取必须隔绝空气,混入空气的样本影响检验结果, 不能使用。
当前15页,共82页,星期日。
血液标本
正常人血液是无菌的,血液标本病原学检查有助 于菌血症、败血症的诊断和疑由菌血症所致其他症 状,如皮疹、肝脾肿大、关节疼痛、昏迷休克等的 鉴别诊断。并通过药敏试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的 抗生素选择。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临床感染病原菌种类 不断发生变化,对抗微生物药物的耐药性 不断增强,因此,临床医生在抗感染治疗 中越来越重视病原学的检测,对微生物室 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微生物室任务越来 越爱繁重。
当前1页,共82页,星期日。
临床医生要求微生物室应做到:
菌种鉴定准确 药敏试验准确 回报结果快速及时 做好咨询与解释工作
当前36页,共82页,星期日。
粪便标本
送检目的:粪便标本病原学检查有助于对一 些肠道感染性疾病进行病原学诊断和鉴别诊 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的抗生素选择;及
对肠道菌群进行监测,预防菌群失调。
当前37页,共82页,星期日。
采集时间
总体原则:应在腹泻急性期(3天内)及用 药前采样。 1、腹泻患者于急性期,尽量在用药前采
当前8页,共82页,星期日。
• 标本留取是否正确 无菌部位的标本采集是要严格消毒,无菌操作,避免 污染。如:血液、无菌体液。主要注意两个方面,一 是穿刺部位的消毒,二是在将标本注入容器时的无菌 操作。
当前9页,共82页,星期日。
根据可疑感染的部采集相应的标本
如: 肺感染 ——痰
泌尿系感染——尿
脓肿——脓汁
(3)某些标本离体极易死亡,应在床边采取和接种或立即保温 送至实验室检验。室温放置或延迟送检,可使检出的阳性率降 低;不能使用冷藏的样本检验。
(4)厌氧菌样本采取必须隔绝空气,混入空气的样本影响检验结果, 不能使用。
当前15页,共82页,星期日。
血液标本
正常人血液是无菌的,血液标本病原学检查有助 于菌血症、败血症的诊断和疑由菌血症所致其他症 状,如皮疹、肝脾肿大、关节疼痛、昏迷休克等的 鉴别诊断。并通过药敏试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的 抗生素选择。
2011年生物安全培训(个人防护和操作规范)
![2011年生物安全培训(个人防护和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797fd44e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3b.png)
第9页,共49页。
个体防护的配备原则-4
BSL-3实验室 除符合BSL-2的要求外,还应该符合下列条件:
在进行感染性组织培养、有可能产生感染性气溶胶的操作 时,必须使用个体防护设备(两层防护服,两层手套,生 物安全专业防护口罩)。 当不能安全有效地将气溶胶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时,应使用 呼吸保护装置、佩戴眼罩等。
d)戴好手套后应完全遮住手及腕部,如必要可覆盖实验服衣袖 。
第31页,共49页。
4、手套的清洗和更换:
a)使用一次性手套,不可重复使用。用后立即进行高压灭菌 消毒然后丢弃。 b)不得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区域.
C) 工作人员在完成感染性物质实验,离开生物安全柜之前,应 该脱
去外层手套丢入生物安全柜内的高压灭菌袋中。然后用消毒液喷洗内层 手套,以避免污染门捏手、电灯开关、电话等(BSL-2和BSL-3实
分泌液以及排泄物等喷溅物
的污染 适用于--BSL-1或BSL-2实验室中使用
第19页,共49页。
——防护面罩 ——一次性面罩
第20页,共49页。
2、防护帽
在生物安全实验室中佩戴简易防护帽可以保护工作人员 避免化学和生物危害物质飞溅至头部(头发)所造成的污染。
一次性简易防护帽
无纺布制成的一次性简易防护
---应急消毒喷淋装置
在使用中可用大量冷水淋洗污染的部位,淋洗时间至少需要20分 钟。 如果为化学物品溅出污染,用大量急水冲洗。
当使用紧急淋浴装置后必须立刻填写事故报告单并立即 报告主管领导
第18页,共49页。
(三)头面部防护装备
1、口罩
普通口罩仅可以保护部分面部免受 生物危害物质如血液、体液、
1)在实验室工作中要一直保持戴手套状态并选择正确类型和尺寸的手 套; 2)将手插入手套后将手套口遮盖实验服袖;手套的手要远离面部。
个体防护的配备原则-4
BSL-3实验室 除符合BSL-2的要求外,还应该符合下列条件:
在进行感染性组织培养、有可能产生感染性气溶胶的操作 时,必须使用个体防护设备(两层防护服,两层手套,生 物安全专业防护口罩)。 当不能安全有效地将气溶胶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时,应使用 呼吸保护装置、佩戴眼罩等。
d)戴好手套后应完全遮住手及腕部,如必要可覆盖实验服衣袖 。
第31页,共49页。
4、手套的清洗和更换:
a)使用一次性手套,不可重复使用。用后立即进行高压灭菌 消毒然后丢弃。 b)不得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区域.
C) 工作人员在完成感染性物质实验,离开生物安全柜之前,应 该脱
去外层手套丢入生物安全柜内的高压灭菌袋中。然后用消毒液喷洗内层 手套,以避免污染门捏手、电灯开关、电话等(BSL-2和BSL-3实
分泌液以及排泄物等喷溅物
的污染 适用于--BSL-1或BSL-2实验室中使用
第19页,共49页。
——防护面罩 ——一次性面罩
第20页,共49页。
2、防护帽
在生物安全实验室中佩戴简易防护帽可以保护工作人员 避免化学和生物危害物质飞溅至头部(头发)所造成的污染。
一次性简易防护帽
无纺布制成的一次性简易防护
---应急消毒喷淋装置
在使用中可用大量冷水淋洗污染的部位,淋洗时间至少需要20分 钟。 如果为化学物品溅出污染,用大量急水冲洗。
当使用紧急淋浴装置后必须立刻填写事故报告单并立即 报告主管领导
第18页,共49页。
(三)头面部防护装备
1、口罩
普通口罩仅可以保护部分面部免受 生物危害物质如血液、体液、
1)在实验室工作中要一直保持戴手套状态并选择正确类型和尺寸的手 套; 2)将手插入手套后将手套口遮盖实验服袖;手套的手要远离面部。
49页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知识培训
![49页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知识培训](https://img.taocdn.com/s3/m/6d751fa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aa.png)
。
临床监测
通过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 查结果,及时发现感染病例,评估 感染发生率和病原体特征。
流行病学调查
对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 ,分析感染来源和传播途径,采取 针对性控制措施。
控制策略与措施
手卫生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要求医务 人员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 作前等情况下必须洗手或使用速
成功案例介绍
加强患者教育
通过开展健康宣教活动,提高患者对医院感染的 认识,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定期监测与评估
对医院感染高发科室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 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
优化诊疗流程
改进诊疗流程,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和医院内流动 ,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典型案例分析
某医院新生儿病房爆发感染事件
通过调查发现,感染源为一名携带耐药菌株的新生儿。针对事件,医院采取了严格隔离 、消毒等措施,并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手卫生规范。
06
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的实 践与案例分析
实践经验分享
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
医务人员应始终保持手部清洁,遵循洗手、手消毒的正确步骤, 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根据接触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口罩、手套、隔离衣等防护 用品,并正确佩戴。
实施隔离措施
对疑似或确诊感染的患者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 播途径。
一例手术部位感染的案例
患者在进行手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感染。经调查发现,感染原因为手术过程中未严格执行 无菌操作。医院对手术室进行了彻底清洁和消毒,并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了严厉处理。
THANKS
感谢观看
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可引起呼吸道感染。
肠道病毒
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可引起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临床监测
通过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 查结果,及时发现感染病例,评估 感染发生率和病原体特征。
流行病学调查
对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 ,分析感染来源和传播途径,采取 针对性控制措施。
控制策略与措施
手卫生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要求医务 人员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 作前等情况下必须洗手或使用速
成功案例介绍
加强患者教育
通过开展健康宣教活动,提高患者对医院感染的 认识,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定期监测与评估
对医院感染高发科室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 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
优化诊疗流程
改进诊疗流程,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和医院内流动 ,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典型案例分析
某医院新生儿病房爆发感染事件
通过调查发现,感染源为一名携带耐药菌株的新生儿。针对事件,医院采取了严格隔离 、消毒等措施,并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手卫生规范。
06
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的实 践与案例分析
实践经验分享
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
医务人员应始终保持手部清洁,遵循洗手、手消毒的正确步骤, 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根据接触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口罩、手套、隔离衣等防护 用品,并正确佩戴。
实施隔离措施
对疑似或确诊感染的患者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 播途径。
一例手术部位感染的案例
患者在进行手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感染。经调查发现,感染原因为手术过程中未严格执行 无菌操作。医院对手术室进行了彻底清洁和消毒,并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了严厉处理。
THANKS
感谢观看
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可引起呼吸道感染。
肠道病毒
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可引起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免疫
一、生理屏障
1、皮肤与粘膜:2.生理上的屏障结构
二、细胞因素
1、吞噬细胞(phagocytes) :2、自然杀伤细胞
三、体液因素
1、补体系统;2、干扰素;3、溶菌酶
四、炎症
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各部分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
机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 天然防御能力
(正常:对机体有利;异常:损害机体)
三、环境因素
四、传染后的表症 病原体
不同的个体 相同个体的不同生理状态
不同的结果
病原体侵入其宿主后,二者之间力量对比决定着传染的结局
隐性传染 带菌状态 显性传染
“伤寒玛丽”(Mary Mallon):
一个健康带菌者,被证实在美国 有7个地区多达1500个伤寒患者都 是她传染的。
1、隐性传染;2、带菌状态;3、显性传染
病原微生物对机体的感染及其致病能力
一、细菌的致病性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毒力
1、侵袭力(invasiveness):
侵袭力 毒素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侵袭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繁殖与扩散能力;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一、非特免疫器官
1、屏障作用(结构) 皮肤和粘膜——阻挡微生物进入 血脑屏障——阻挡微生物从血流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 盘屏障——母体内的病原物和有害产物不能进入胎儿
2、吞噬细胞: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 3、体液因素
补体系统、乙型溶素、溶菌酶、干扰素等。
二、补体
存在于人或动物的正常血液中,由多种组分构成的类似酶 原的物质(C1、C2、C3、C9、B因子、P因子、CR等)
在实验室
免疫功能的分类:
类别 功能正常
功能异常
免疫防御 抵御病原体的侵害和中和其毒素(抗 变态反应、反复感染或免疫缺陷综合
传染免疫)
症
免疫稳定 清除体内自然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 识别紊乱,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行免疫调节,以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相
对稳定性
免疫监视 某些免疫细胞发现并清除突变的自身 功能失调时,导致癌变或持续感染的
3)繁殖与扩散能力 a、透明质酸酶(旧称扩散因子)
水解结缔组织中透明质酸,透性增加,利于病原体迅速扩散 (链球、葡球等)
b、胶原酶
水解胶原蛋白,利于扩散(产气荚膜梭菌)
c、血浆凝固酶
凝固成纤维蛋白屏障,保护其免受宿主吞噬(金葡菌)
d、链激酶(血纤维蛋白溶酶)
激活血纤维蛋白溶酶原——血纤维蛋白溶酶
血浆纤维蛋白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
项目 产生菌
化学成分 释放时间 致病特异性 毒性 抗原性
制成类毒素 热稳定性
外毒素
革兰氏阳性菌为主 蛋白质 一般随时分泌 不同外毒素各不相同 强* 完全抗原,抗原性强 能 差
内毒素
革兰氏阴性菌 脂多糖(LPS) 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 不同病原菌的内毒素作用基本相同 弱 不完全抗原,抗原性弱 不能 耐热性强
*1mg肉毒毒素纯品可杀死2亿(2000万)只小鼠或一百万只豚鼠, 中毒的死亡率几近100%,但及时注射抗毒素及对症治疗可使之降 低。1mg破伤风毒素可杀死100万只小鼠,1mg白喉毒素可杀死1000 只豚鼠。
二、宿主的免疫力
经典:机体免除传染性疾病的能力。 目前:机体识别具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
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dysenteriae) 通过粘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质侵入表层下部组织或血液中
进一步扩散:溶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haemolyticus)
2)抗吞噬作用
肺炎链球菌:荚膜,避免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A族链球菌表面M蛋白:抗吞噬、抵御抗体等作用
(E.coli K抗原等)
1)吸附和侵入能力:
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 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 续侵入机体内部。
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被尿液冲走 变异链球菌、乳杆菌:牙齿表面粘连成菌斑,造成龋齿。
在原处生长繁殖并引起疾病:霍乱弧菌(Vibrio) 侵入细胞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细胞死亡,造成溃疡
各种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作用相似,且没有器官特异性。
测定方法——鲎试剂法
(马蹄蟹)—节肢门、肢口纲、剑尾目、鲎科、无脊椎
原理
LAL中的B因子 内毒素、Ca2+
(鲎变形细胞溶解物)
活化的B因子
凝固酶
凝固酶原
凝固原(可凝性蛋白)
凝固蛋白(凝固素) 凝胶
方法:试管法、微量载片法、产色底物法 优点:快速、简便(家兔试验 2~3天 1hr即可)
的外毒素为类毒素,常用来预防注射。
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马),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
抗毒素,作治疗用。
外毒素 0.3~0.4%甲醛 类毒素 免疫动物 抗毒素
脱毒
2)内毒素(endotoxin)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物质,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PS),于 菌体裂解时释放。
作用于白细胞、血小板、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等多种细胞和 体液系统,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血压下降及微循环障 碍,有多方面复杂作用,但相对毒性较弱。
水解、利于扩散
e、卵磷脂酶(毒素)
水解各种组织细胞,尤红细胞(产气荚膜梭菌、蛇毒液)
2、毒素 (toxin) 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
1)外毒素(exotoxin):
外毒素 内毒素
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如
破伤风痉挛毒素、白喉毒素等;也有存于胞内当细菌溶解后 才释放的如痢疾志贺菌的肠毒素。
特点:
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
器官,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 其毒性作用强,但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类毒素(toxoid)和抗毒素(antitoxin):
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0.3-0.4%甲 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
细胞(癌细胞)
发生
本章主要内容:
病原体对机体的感染
非特异性免疫
机体对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特异性免疫
重点:病原体的感染及机体的抗传染免疫作用
第一节 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性
1、感染的途径;2、感染的部位及方式
1、细菌的致病性: 1)侵袭力;2)毒素(toxin)
2、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