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前前后后》教学设计、修改说明、及教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前后后》设计作品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4.三年级的学生怎样学习透视知识。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剪刀、彩纸、作业纸、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让学生观察、欣赏图片等影像资料,并让学生讨论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中熟悉的景色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锻炼记忆能力。

教师问:同学们以前有没有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呢?

学生回答:长长的马路,看向远方,变得越来越窄。一排排的街灯,往远处看去会越来越矮了。飞机是很大的,升上天之后就变得很小了。

教师总结,肯定学生们都说得非常好,生活中这种现象无处不在,到我们的身边找一找。

二、启发探究:

1、带领大家走出教室到校园中找一找,我们的校园里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呢?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寻找,看哪个小组哪位同学观察的最仔细。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激发兴趣。

2、图片展示、动手操作:把一张卡片放在另一张卡片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课件演示:出书多幅图片,让学生感受近大远小的规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总结:同样的物体离我们近了就会感觉大一点,而离我们越远就会变得小了一些,这一“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粗远细”等规律就是美术学所说的“透视3、欣赏美术作品中表示近大远小现象的图片。

4、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三、学生创作:绘画或者剪贴一幅前前后后的作品。

四、作品展示,交流、讲解

五、收拾与整理:要让学生养成将剪下的废纸屑随手放进纸篓的习惯,这样课后的收拾与整理就比较便当。

六、课后拓展: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板书设计:

前前后后

大小

近高远低

宽窄

粗细

《前前后后》修改说明

《前前后后》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他们走出了一二年级的象形期,绘画不再天马行空,而是要在遵循一定绘画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创作。课标中对三年级学生在造型与表现领域的要求是这样的:初步认识行、色、肌理等美术语言,通过绘画、拼贴等手法积累视觉和触觉经验。所以本课程的设计不能太难,不能讲解透视学中的平行透视与成交透视,但又要引申一部分这样的知识,让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语言——(近大远小)这个美术语言的渗透。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前后事物的表现规律,及前后遮挡和近大远小规律,并按照这样的规律去创作,从中体验创作的欢乐。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的寻找到这一规律,也就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发现并积极运用成为我这节课设计的一个主线条。《前前后后》反思

启发探究环节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本环节分三步,第一步、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苹果的演示,复习用遮挡法表现前后关系的事物,并提出质疑:还能用什么方法表现事物的前前后后呢?第二步,通过图片的演示让学生感受远近事物的例外,从而通过思考发现事物近大远小的规律,总结出前后关系的第二种表现方法:逐渐缩小事物的尺寸的方法来表现。第三步:生活中的发现,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要在学生心中种下仔细观察生活的种子,引导他们通过交流发言学会做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

创作表现环节首先我让同学们欣赏学生作品,这些学生作品的选取是我精致择优的,有剪贴、有线描、有水墨、有油画棒、有彩笔等,多种表现形式的作品大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欲望,我们都知道课堂40分钟的时间是无限的,我们要做的不是让他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多么好的作品,我们要做的是一个兴趣的引导,只要他对这节课的设计和内容产生了深

刻的兴趣,他会在课余时间继续并出色的完成的。所以在创作环节我没无限制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用绘画、剪贴等多种形式表现自定主题。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估量的。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从备课到讲课,我深深的体会到要讲好一节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课堂的最终立脚点应该是“实”,课堂应该是真实的、变化的、生成的,课堂更应该是有实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