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论马克思的人权观
论马克思的人权观
马克思的人权观
一、历史唯物主义
1、人权是历史产物。
马克思认为,人类和人权都是历史发展和进化的
产物,他把人权置于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在先进社会的形
态中体现出来。
2、唯物性理论。
马克思主张唯物论,他认为,人的存在取决于客观现象,人权也是一样,必须建立在客观社会环境中,反映着人们之间的
权利和义务。
二、对社会关系的分析
1、分析劳动关系。
马克思把社会关系看作是一种劳动关系,他认为,
劳动关系解决一个社会的本质问题,要实现人权,就要保护劳动者的
权利,也就是实现人权的基础。
2、反映劳动者的意志。
马克思认为,要实现更好的人权就必须反映劳
动者的意愿,无论是对劳动的认可,还是重视劳动的人的权利,都要
被正确的体现出来。
三、对经济制度的反思
1、经济自由。
马克思认为,要完善人权,就要建立一种经济自由制度,保证和促进经济发展。
这种经济自由制度体现了一种可以鼓励劳动主
义的制度,促进社会正义,并有利于实现人权。
2、持久的社会正义。
马克思认为,社会正义是人权的基石,他主张推行持久的社会正义,即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以及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完善社会的基础。
四、改革思想的涌现
1、知识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知识 is power,对于社会的改革,保护劳动者的权利,也就是人权的传播,都需要知识的普及。
2、改革的实践。
马克思提倡以实践为主,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来推进人权,这样才能使人权得到有效的保障,有助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关于社会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理论。
而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中,人权观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以及实践意义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强调的是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自由。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人的自由与解放应当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的,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个体层面上。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权的实现要通过彻底的社会变革来达到。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人权观相比,突出了人的社会属性和阶级立场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历史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奠基人。
他们认为,真正的人权应当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的,这是一个无阶级社会,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能。
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自由受到剥夺和限制,因此他们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打破旧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实现人权的真正价值。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得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倡导和实践。
例如,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层都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作为指导理念。
他们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的人权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强调社会公平正义,追求人民的福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自由和权益受到剥夺和压迫,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的幸福和全面发展。
第二,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阶级立场。
传统的人权观往往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和阶级立场对于人权的影响,而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认为,只有通过改变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才能真正实现人权的价值。
第三,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注重集体权利和社会责任。
传统的人权观往往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而忽视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认为,个体的权利应当与集体的权利和社会责任相结合,只有在集体的福祉和社会发展中,个体的权利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社会主义人权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社会主义人权观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囊括了社会主义人权观的核心概念,即人的自由和平等的实现应该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社会主义人权观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人权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实现的机会,旨在消除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并提供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人权观认为,人的基本权利不仅仅包括政治权利,还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这一观点与传统的自由主义人权观相比更加全面和深入。
二、社会主义人权观与经济权利的关系在社会主义人权观中,强调经济权利的重要性。
经济权利包括就业权、社会保障权、住房权等,旨在保障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劳动者享有公平的工资和劳动条件,这是社会主义人权观的具体实现。
三、社会主义人权观与社会权利的关系社会主义人权观还强调社会权利的保障。
社会权利包括教育权、卫生权、环境权等,旨在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参与。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得到完善的医疗保障,这是社会主义人权观的体现。
四、社会主义人权观与政治权利的关系在社会主义人权观中,政治权利仍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与自由主义人权观不同的是,社会主义人权观更加强调全体人民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而不仅仅是个体的私人政治权利。
社会主义国家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方式,使人民自己管理国家事务,确保他们的政治参与权利得到保障。
五、社会主义人权观的实践社会主义人权观在20世纪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了一定的实践。
例如,中国通过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教育体制、推进法治建设等方式,努力实现社会主义人权观的目标。
同时,中国还根据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特点,将人权观与改革开放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六、社会主义人权观的局限性尽管社会主义人权观在某些方面具有先进性和优越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马克思的人权理论及其启示
【内容提要】马克思通过对人权的产生、人的二重性、人权与公民权的分离、目的与手段的颠倒以及人权与人类解放的关系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人权是普遍形式与特殊内容的统一、国家是人权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人类的彻底解放是实现普遍人权的根本途径等理论。
马克思的人权理论对推动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人权/人权进步/人类解放【正文】199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人权状况》(又称“中国人权白皮书”)的开篇写道:“享有充分的人权,是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理想”。
人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普遍要求,成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
但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政治制度不同,道德伦理、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对人权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
今天,重温马克思的人权理论,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人权、追求人权、发展人权、实现人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人权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和对资产阶级人权思想、人权制度批判的基础之上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法律地位的确立,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人权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了十分详尽的考察,进而也对近代人权观念的产生、性质及其实然形态的出现作了精辟的论述。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特别是商品经济中,形式上存在着某种普遍利益。
马克思指出,社会分工以及个人及其需要的自然差异使交换成为必要,比如说,个人B用商品b为个人A的需要服务,个人A用商品a为个人B的需要服务。
在这儿:每个人为另一个人服务,目的是为自己服务;每一个人都把另一个人当作自己的手段而互相利用。
“因此,双方都知道,共同利益恰恰只存在于双方、多方以及存在于各方的独立之中,共同利益就是自私利益的交换,一般利益就是各种自私利益的一般性。
”[1](P197)利益的共同性决定了利益要求或主张的某种共同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这种共同要求就是交换者的资格平等、选择自由及人身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权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人权是每个人应当享有的尊严、价值和权利、自由,包括生存权、发展权,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通过对资产阶级人权观的批判,强调了人权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的联系,指出了人权的具体性、历史性和阶级性,并把人权同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从而为人权的真正实现找到了出路。
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解放观认为:“人权的作用和目的不仅在于使人获得权利,而且在于使人明确自我解放的目标和获得实现自我解放的手段。
”譹訛无产阶级才是人权的真正倡导者和捍卫者。
无产阶级把自己的历史使命归结为建立“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
”譺訛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譻訛无产阶级始终把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作为自己革命的起点和归宿,把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权利、实现人的价值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人的解放观,最符合人权的精神和本质。
实现人类解放,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图景,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核心内容。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的内涵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了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全面发展。
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被概括为:(一)人的劳动实践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即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段话揭示了:首先,“本质不是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其次,人是社会的产物,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
个人必须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在交往中形成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从而不断丰富人的本质。
(三)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和人权保障
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和人权保障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变革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权观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概念与传统的资产阶级人权观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和人权保障,探究其与传统人权理念的差异,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权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与传统的资产阶级人权观存在区别。
传统的资产阶级人权观强调的是个体主义和法律保护,主张将人权与私有财产、自由权利等绑定在一起。
而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则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和社会保障,关注的是全体人民的利益和权益。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是实现人权的基本前提。
只有在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公平社会中,每个人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潜力,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正等手段,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权保障1. 社会经济权利保障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社会经济权利被视为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对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例如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
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国家的力量,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援助,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生活权益,进而实现真正的人权平等。
2. 政治权利保障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权利不仅仅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应该是全体人民的权利。
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中,民主制度是实现政治权利的保障机制。
通过普选、代表制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方式,确保各个社会群体都有参与政治决策和行使权力的机会。
3. 社会文化权利保障马克思主义强调对社会文化权利的充分保障。
这包括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宗教自由等。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通过建立公平的教育体系、文化体系,增加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为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实践体现1. 全民健康保障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中,政府致力于建立全民健康保障体系,为每个公民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医疗服务。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人”的法理
肇始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人权概念,最具有影响的理论基础莫过于“天赋人权”学说,而其对人权之“人”理解的缺陷使人权常常流于政治口号。
人权的主体是人权的基础问题,科学地认识人权之“人”是人权理论构建和人权保障实践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在批判资本主义人权的个人本位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人权主体理论。
本文拟从法理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人”的核心要义,以期揭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重要意义。
一、“现实的个人”是人权的逻辑起点个人观念的产生是现代人权的前提。
二战期间,资本主义国家开展的人权运动催生了现代人权。
17世纪古典权利学说的基础是当时政治哲学中出现的“至高无上的个体”观念。
几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权文件,例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虽然没有直接表明人权的哲学基础,但是往往借助自然法、自然权利以及自由主义的个人观念为基础。
17、18世纪奠基人权发展的诸多著作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现代个人观念的描绘。
例如: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描绘了自然状态中人与人的敌对和孤立状态;洛克则设想了人在自然状态都是平等和独立的自由状态。
总体而言,西方古典权利学说的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意志和利益;重视个人的道德价值和人格尊严,将人从中世纪以来的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于人权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人”的理解构成了人权理论的基础。
人、人性、人的需要和人的本质的不同理解塑造了迥异的“人”之观念,进而形成了人权观的分野。
资本主义人权观中的“人”是孤立的、抽象的个人。
“人权概念中的人,是一个几乎没有人性的抽象物,因为他已经放弃了所有构成人类个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人”的法理*■王曼倩【提要】“人”作为人权的主体是人权的基础。
在西方“天赋人权”已经显示出理论和实践缺陷的当下,挖掘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人”的法理对发展人权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以“现实的个人”作为人权的逻辑起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的方法论,揭示出人权之“人”是个体的存在、社会中的存在和历史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及其对我国人权建设的意义-精选文档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及其对我国人权建设的意义人权问题是一个当今世界上最能够引起人们关注也最能够引发国际纷争的问题。
“在今天,无论哪一个国家都无法堂而皇之地否认人权,人权已经成为神圣的观念,全世界都在提倡对人权的保障和尊重。
”人权是这个时代一个十分敏锐且极具争议性的论题,在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权观中,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以其严格的科学性而被大家推崇,并成为了我国人权事业建设的理论指南。
一、人权观的含义人权作为一个普遍的政治概念,最初是在17世纪由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神权、君权和等级特权而提出来的。
人权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
它提倡“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
人权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普适性和道义性。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是与资产阶级根本对立的关于人权的科学思想和理论。
他强调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人权必须通过革命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获得。
二、马克思人权观的发展(一)马克思的早期人权思想。
马克思从他的《博士论文》到《莱茵报》这一段时间内所产生的人权观点形成了马克思的早期人权思想。
马克思的人权思想源于黑格尔的哲学,并且与青年黑格尔运动紧密联系。
就人权问题而言,黑格尔不认同天赋人权理论,强调人权是历史上形成的。
黑格尔还将个人、社会和国家联系起来,认为个人所享有的自由和权利同他所应负的对国家的责任是一致的。
马克思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理解基本上源于黑格尔法哲学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具有双重属性,即肉体的自然属性和理性。
马克思认为在市民社会中,人追求各自的私人利益,因此还不是真正的人,国家的自觉的公民才是真正的人。
但因为不同的政治立场,马克思的思想又区别于黑格尔的人权思想。
他认为普鲁士制度并不是历史的终点,因为普鲁士制度并不完善,只有通过自我意识的积极能动作用,现实才能达到完善。
(二)马克思的科学人权思想。
马克思经过革命实践意识到要实现普遍自由和普遍平等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能的,这也推翻了他信奉的黑格尔法哲学。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权理论的述要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权理论的述要摘要:当今世界,人权问题日益被西方某些发达国家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不断地利用人权问题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指责,成为他们推行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重要武器之一。
面对这些光怪陆离的人权问题指责,我们必须拥有冷静的头脑,清晰的思维,深入地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的初衷和别有用心所在。
本文主要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权概念的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权发展状况以及如何运用马克思人权理论对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人权问题的指责给予强有力的回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权问题;资本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权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权问题进行分析,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要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从宏观上加以分析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权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权的内容、形式和人权的实现状况,归根到底要受到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的制约。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权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权观的科学阐述是在分析批判资产阶级人权观的过程中实现的,他把人权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人权不是永恒、单一的概念,而是有待历史消解的多样性概念,突破了近代学者对人权的解释范式,把人权视为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从而为人权的真正实现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涉及了关于人的理解,它以复归人性、全面占有人的本质为尺度,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人的劳动异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批判,剖析了劳动异化形成的原因及其后果,阐释了扬弃异化的途径和目标,开启了对人的哲学层面的思考。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首先对人的本质进行科学的界定;其次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最后又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人的本质。
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1.1深刻揭露资本主义人权本质一方面,马克思承认资本主义人权观取代封建主义神权观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人权保障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人权保障人权保障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权保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人权保障的关系,并阐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人权保障方面的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对人权保障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权是一切社会制度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利益所在。
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的是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还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等多个方面。
人权保障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社会生产关系和消除剥削压迫,使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自由和尊严的发展条件。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权保障是有限的。
资本主义制度下,少数人相对富裕而广大人民则贫困潦倒,这导致了人权的不平等。
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剥削压迫和社会不公现象,使人们难以真正获得自由和平等的发展机会。
因此,马克思主义者主张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来实现人权的充分保障。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权保障特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权保障具有以下特点:1. 经济权利的保障:社会主义制度追求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保障人们的经济权利。
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享有稳定的就业、公平的收入和基本的社会保障,全社会资源和财富得到合理分配。
2. 社会权利的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以消除剥削和压迫为目标,通过国家的政策来保障人们的社会权利。
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受到重视,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教育、医疗和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权益。
3. 政治权利的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享受一系列的政治权利。
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普选、选举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手段实现人民的政治参与,保障人们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 公民权利的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的基本公民权利得到保障。
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法律和法制建设来保障人们的言论、出版、结社、宗教信仰等基本权利。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宣传人权问题,是当前理论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
树立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对澄清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中的模糊认识,充分肯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在争取和改善人权方面所做的历史性的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自觉地健全有关人权方面的法制,切实保障中国人民的人权,在意识形态和有关方面的工作上,掌握主动权,同一切利用人权问题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做有效的斗争,都有重要意义。
一、人权观的历史考察列宁在讲到马克思主义学说之所以有力量、之所以能够掌握"千百万人的心灵"这个问题时,明确指出,这是因为"凡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评的态度加以审查,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
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批判过,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于是就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得不出的结论。
"[1]关于人权观,也是这样。
从认识论上说,人权观是从权利观逐渐演化而来的。
当人类第一次从个体的角度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及其需要时,便本能地萌生了自利感。
马克思主义诞生前,西方学者把这种以满足人类自我最低层次需要为直接目的的自利感概括为原始的、道德意义上的权利要求。
也就是说,权利意识最早是作为朦胧的道德概念而存在的。
在国家和法律出现以后,某些道德权利逐渐转化为法律权利。
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权利便沿着道德和法律两种规范形态的轨道分别向抽象和具体两方面发展。
权利源于拉丁文"JUS",其本意是公平、正义和法。
在古希腊哲学中,权利基本上被归结为正义,即道德意义上的权利。
作为法定的权利,最早发端于罗马法,即梅因所说的"概括的权利"。
这种权利一开始只是出现在与财产的私人占有关系紧密相连的法律中,通常用来表达四种意义:(一)受到法律支持的习惯或道德权威,例如家长的权威;(二)权力,即一种受到法律支持的习惯或道德权威,例如所有人出卖其所有物的权力;(三)自由权,即一种受到法律承认的正当自由;(四)法律地位,即人在法律秩序中的地位。
论马克思恩格斯双向度的人权主体观
论马克思恩格斯双向度的人权主体观
1马克思恩格斯双向度人权主体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双向度人权主体观是一种基于权利主体(rights bearers)理论的人权观,它以权利受益者和权利履行者之间有着深厚关系的双重性和可替代性为基础,从而使权利受益者和权利履行者之间保持相互主宰、协调、協商、协作、和谐的关系,以避免权力滥用、不当操作和非正常行为,从而实现社会法制的平衡。
换句话说,它强调的是权利受益者和权利履行者之间的双向尊重,它重视两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并且认为权利受益者不应受到侵犯或歧视,而是应该受到保护、尊重和全面的参与。
2其他人的思路
马克思恩格斯双向度人权主体观也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理解,例如用受益者/履行者(beneficiaries/conformers)、权利持有者/义务履行者(rights holder/duty bearers)和特权者/被禁制者
(privileged/deterred)等方式来表示。
同时,恩格斯还强调,双向度的视角是构建一种有效的权利主体体系的关键,主张全面的参与、平等的尊重,实现互补服务和责任共担。
3我的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双向度人权主体观是有助于建立权利平等、全面参与及正当尊重的重要视角。
中国1982年修改宪法,将“社会主义法治”确立为立宪制度的基石,享有法律保护的权利受益者是全体公
民,而权利履行者是国家机构和社会机构,它们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以保护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双向度的考量还要求社会成员互相尊重,共同分担责任,从而赋予权利受益者及履行者有效的参与。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及对中国人权观的启示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及对中国人权观的启示浅析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及对中国人权观的启示摘要: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是最科学、最正确的人权观,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批判地继承了以往人权理论中的合理因素,揭示了人权的本质。
所以,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权问题,促进人权保障事业不断向前开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启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法学说的重要组成局部。
一、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根本内涵马克思的人权思想代表了最广阔的劳动者,具有普适意义。
他摒弃了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片面性与虚伪性,强调“人权〞不是资产阶级的“特权〞,理应成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享有的权利;人权不是“口号〞,不是“天赋〞,它根植于社会生活实际,并伴随着生产力的开展、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而逐步拓展。
正确理解和认识人权问题,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人权观,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主要包括:人权的民主性,人权的历史性,人权的法制性,人权的整体性和人权开展的过程性。
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内容十分丰富,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和认识,只有正确理解、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理论,才能使我们运用这个思想武器来同一切来自国内、国际上反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理论的各种错误思潮做坚决斗争,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体系,为全人类最终实现真正的平等、自由而奋斗!二、资产阶级人权观和无产阶级人权观人权问题,已成为现代民族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最富争议性的话题之一。
从其阶级归属看,区分为资产阶级人权和无产阶级人权。
无产阶级人权观与资产阶级虚伪的人权观的重要区别,在于对人和人的权利是否作辩证的唯物的理解。
资产阶级单纯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把人的权利看成是人生而俱有的绝对的东西,这在社会历史观上不仅是唯心主义,而且是形而上学。
根本无法说明人权的享有与被剥夺的现实原因。
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那么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而为人,并不在于人具有生物性的自然属性,其本质的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在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实实在在的人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存在的,任何超越、脱离社会关来的孤立的人都是没有的。
马克思人权观的_生存实践论_解读
〔收稿日期〕2005-10-03〔作者简介〕苗贵山(1970-),男,河南辉县人,博士研究生,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马克思人权观的“生存实践论”解读苗贵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关键词〕马克思人权观;生存实践;人的全面发展 〔摘 要〕马克思人权观以生存实践为现实基础,以对劳动本质的异化的揭示为基础,批判了资本主义人权观的现实,颠覆了西方近代人权观以抽象的、普遍的人性为基础的形而上学,解构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劳动异化及其人的丧失之间的关系,建构了以生存实践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人权观,即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一个立足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过程。
只有把劳动者的生存实践由维持自身的生命存在变成人的自由自觉的追求个性的活动,真正的人权才能得以实现。
〔中图分类号〕A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6)01-0023-06 马克思人权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生存实践去寻找人之为人的基础,阐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把人的生存实践,即人自己的本质变成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使人丧失了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利。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消灭异化劳动,从而发展人的自主活动,全面丰富人的自由个性,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的人权。
由此,我们可以说,生存实践论构成了马克思人权观生成和发展的基础。
本文试就马克思人权观的生存实践论进行解读。
一、生存实践:马克思人权观的现实前提 西方近代人权观是在反对宗教神学奴役和封建专制压迫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它摒弃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差别,立足于人人都享有共同的自然理性,以自然法为基础,来设定人的自然的普遍的权利,通过构建社会契约论,从理论上来反对和颠覆封建制度,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摇旗呐喊。
马克思致力于从唯物史观的彻底颠覆和政治经济学的激烈批判两个角度来解构这个“人权理想国”的本质。
论马克思的人权观
论马克思的人权观在当今社会,人权成为一个众所关注的话题。
在马克思的人权观里,马克思从人的本质论出发,指出人权具有社会性、阶级性、历史性、发展性等基本特性,并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人权理想。
标签:人;社会;阶级;人权在当今社会,人权成为一个众所关注的话题。
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权等等问题,在经济社会的近现代众说纷纭。
早在启蒙时代,洛克将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视为最基本的人权;卢梭认为人权是天赋的,并引申出政治权利;潘恩指出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天赋权利,人权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等等。
在资本主义发展年代,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梳理与思考,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人权的实质,并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人权本质观。
1唯物史观对人的界定在马克思生活的资本主义年代,物质经济的发展引来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英国李嘉图的经济思想、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青年黑格尔学派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发扬,以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及其唯物论等在激烈的学术争鸣中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确立提供了思想源泉。
马克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对进步经济学说的吸取、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思考、德国思辩哲学的甄别以及结合自己的思考与考察,树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
在唯物史观中,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成为马克思人权观的哲学基础。
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不同于以往的思辩哲学家,而以现实的社会实践中活动的人为研究基础,摒弃了以往哲学家对人研究的抽象性、孤立性。
关于“现实的人”,马克思提出了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规定:物质活动和活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认为,个人首先是一个物质的自然存在物,他需要一个外部对象来证实和实现自己的个体性,人也只有凭借现实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
个人又必须在同他人的相互依赖协作中从事活动。
因此,社会性就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属性,个人也由此成为一定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成为现实的社会的个人。
解析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下
更多相关资料请加扣扣1-6-3-4-1-8-9-2-3-8更多相关资料请加扣扣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下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权的基本观点诚然,马克思、恩格斯未对人权做过界定,也未从正面系统地阐述过人权的概念,但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人权观的批判中,从他们对无产阶级争取权利斗争的论述中,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权的一些基本观点:(一)人权的经济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权无论是作为一种要求,一种政治主张,还是作为法定权利,它的产生、实现和发展,都必须以一定社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31]近代资产阶级人权是资产阶级商品经济产生与发展的产物;而社会主义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条件的内在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使人与劳动相异化,使劳动者与资本家相对立。
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则在本质上提供了人与人平等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为人权的保障和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可能。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物质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经济发展不平衡,必须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所有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这种经济的现实条件,与马克思主义理想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去甚远,这就决定了在中国现阶段经济基础上的人权建设,应当从国情出发,立足现实,按照轻重缓急,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权利的路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人权。
在各种人权当中,除生存权、发展权等应优先考虑外[32],对于那些诸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民基本自由等对经济和物质条件依赖相对少的人权(即所谓“消极人权”),也应当优先发展和实现;而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即所谓“积极人权”),则应当按照联合国的要求-竭力“逐渐达到”(实现)。
[33](二)人权的历史观在对待人权的本原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资产阶级自然权观的区别在于,资产阶级认为人权是自然的范畴,是天赋人权;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人权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与人权
马克思主义与人权马克思主义与人权是两个不可忽视的概念,它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以其对社会不公和剥削的批判而闻名,而人权则是对每个人享有尊严和自由的保障。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人权的看法,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
一. 马克思主义对人权的看法1. 马克思主义对人权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分化和不平等现象,人权被压迫者所剥夺。
资本家阶级通过剥削工人阶级来获得巨大的财富和权力,而工人阶级则处于劳动和贫困的困境中。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无法真正保障人权,因为它基于利益的最大化和阶级压迫。
2. 马克思主义对人权的追求然而,马克思主义并非完全否定人权的意义。
相反,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一种更为全面和公正的人权观念。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真正的人权应该保障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如食物、住房、教育和医疗等,而不仅仅是权利的形式化保护。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消除贫穷和不公正,使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二. 马克思主义与人权的关系1. 马克思主义对人权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人权的批判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人权理念的发展。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人们开始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不平等和剥削问题,进而开始重视社会正义和公平。
现代人权的观念不再仅仅局限于政治和法律层面,而是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和文化权利的保障。
2. 人权对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同时,人权的观念也对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启示。
人权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尊重和自由,这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目标,即在实现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在现实中,马克思主义国家也越来越注重人权问题,力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权益的保障。
三. 马克思主义与人权的平衡1.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权的平衡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人权理念之间的平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改变社会和经济结构,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权利和公平机会。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当代的人权问题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当代的人权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理论工具,对当代的社会现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代,人权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当代的人权问题,并分析马克思主义对人权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马克思主义对人权问题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和调节。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认为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人权被理解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目标。
马克思主义对人权问题的理解基于对社会生产关系、生活条件和社会结构的研究,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当代的人权问题当代的人权问题多种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政治方面,存在着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人权状况不尽如人意,民主和言论自由受到限制,政治异议遭到压制。
在经济方面,贫富差距日益加大,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在文化方面,文化多样性受到侵犯,少数群体的权益受到忽视和歧视。
这些问题都对人的自由和尊严造成了威胁,需要找到解决的办法。
三、马克思主义对人权问题的解决方案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解决当代人权问题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 实现经济的公平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解决经济不平等和贫困问题是实现人权的基础。
要通过改革和调整经济体制,建立符合公正原则的分配制度,保障每个人基本的生活权益。
这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贫困人口的脱贫,减少贫富差距。
2. 维护政治的自由马克思主义强调民主和政治自由,认为人民应该有参与和监督国家事务的权力。
解决政治上的人权问题,需要加强民主制度建设,确保人民的选举权和言论自由。
政府应当倾听人民的意见和诉求,尊重不同政治观点的存在,保护公民的政治权益。
3. 促进文化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类的全面发展,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平等。
解决文化上的人权问题,需要尊重各种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解读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2011年6月刊改革与开放解读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刘雯君(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抚州344000)摘要:人权问题的斗争,始终是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一个焦点,在政治博弈的过程,国际资本主义将人权作为推行其和平演变的把戏,这是不科学的。
为此,我们解读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努力使彼此的价值观达到历史性的统一,争取更为和平的国际环境。
Abstract:The human rights question's struggle,is an international domestic ideology domain struggle's focal point throughout, in the political gambling process,the international capital principle carries out the human rights achievement its peaceful evolution the acrobatics,this is unscientific.Therefore,we explain the Marxism human rights view,enables each other's values to achieve the historical diligently unification,strives for a more peaceful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关键词:人权人权外交马克思主义人权观Keyword:Human rights human rights diplomacy Marxism human rights view作者简介:刘雯君(1986-),女,江苏无锡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A8【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6-0048-011.1人权观的历史考察“人权”起源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是近代欧洲资产阶级首先提出来的关于人类天生一律平等的人文主义主张,后经由经格劳修斯、斯宾诺莎、洛克、卢梭、杰佛逊和潘恩等发展,开始逐渐丰满。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摘要:人权是每个人应当享有的尊严、价值和权利、自由,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人们分清在人权问题上的是非曲直,为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同时也为维护国家主权服务。
我们既要保证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深度和广度,又要让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具有生动活泼的形式和不拘一格的方式,让它真正融入到高校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关键词:人权观思想政治教育民主政治依法治国人权法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人们分清在人权问题上的是非曲直,认识社会主义人权的优越性,了解我国人权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以及明白如何在人权建设中正确发挥人的作用。
1 进行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的必要性(1)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与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相结合的原则,把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工作目的,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根本任务,所有这些都包含着尊重人权,发展个性,维护人格平等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即人类的解放,而人类的解放就是人权的彻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要进行时事教育、国际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而人权又是这些教育工作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可见,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无疑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这表现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最终是为了实现、发展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各项权利。
人权属于政治文明的范畴,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人权事业就是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6月刊
改革与开放
解读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刘雯君(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抚州344000)
摘要:人权问题的斗争,始终是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一个焦点,在政治博弈的过程,国际资本主义将人权作为推行其和平演变的把戏,这是不科学的。
为此,我们解读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努力使彼此的价值观达到历史性的统一,争取更为和平的国际环境。
Abstract:The human rights question's struggle,is an international domestic ideology domain struggle's focal point throughout, in the political gambling process,the international capital principle carries out the human rights achievement its peaceful evolution the acrobatics,this is unscientific.Therefore,we explain the Marxism human rights view,enables each other's values to achieve the historical diligently unification,strives for a more peaceful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关键词:人权人权外交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Keyword:Human rights human rights diplomacy Marxism human rights view
作者简介:刘雯君(1986-),女,江苏无锡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A8【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6-0048-01
1.1人权观的历史考察
“人权”起源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是近代欧洲资产阶级首先提出来的关于人类天生一律平等的人文主义主张,后经由经格劳修斯、斯宾诺莎、洛克、卢梭、杰佛逊和潘恩等发展,开始逐渐丰满。
人权本是属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范畴的一个伦理概念,所表达的是一种伦理价值。
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观念,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
这种伦理价值如今被某些西方学者纳入所谓“普世价值”(在哲学上,普世价值指把一些有限的,所有人类都认同的观念集合在一起。
代词。
“民主,自由,法制,人权”的另一种说法[2])范畴,成为了当下所说的“人权外交”“人权高于主权论”的理论源泉。
但是我们该如何看待此理论?
1.2资产阶级人权本质的局限性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每个人取得了独立平等的主体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没有“产品”的无产阶级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各种自由、平等的权利.资产阶级在享有资本贸易自由、发展自由等自由的同时,无产阶级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资本的遮盖下,资产阶级人权的民主、自由、平等与其本质相悖。
首先,资本主义的人权是特属于资产阶级的。
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资产阶级所建立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及经济关系,但是这只是在富人和穷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简直就是把不平等叫做平等”[3]。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本质即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这种“不同于公民权的所谓人权无非是市民社会的成员的权利,即脱离了人的本质和共同体的利己主义的人的权利[4]。
”
其次,资本主义的人权过于理想化。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人生而平等、自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且天赋人权;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平等、自由、被限定为是资产阶级的特权,真正能否做到是有待商榷的。
总之,资产阶级的人权只是少数资产阶级的阶级特权,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是资本和金钱的特权,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财富的增加,其表象会有所改善但其本质是无法改变的。
1.3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人权,哲学上一般规定为对已存在的有关人的种种权利的抽象概括,是个人作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5]。
世界上除了个别在其主权归属上尚存争议的地区以外,每一
个地方的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主权国家中的。
人权也就很自然的被引入了政治;从伦理的角度出发,用人权来要求他国做出改善、妥协是否真的合情合理呢?
1.4“人权外交”的马克思主义思考
人权外交的中心思想是,以人权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将对别国人权状况的判断作为是否与其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标准,并尽力向别国推行美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
其实质是借口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人权高于主权论”不过是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名正言顺”的政治干预和主权侵犯的工具。
西方国家在国际政治中加入了“人权”的概念,将人权作为世界各国均应遵守的普遍的规定之一,通过制定出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条款,并以本国人为出发点提出“人权高于主权论”。
这显然是对他国主权极不尊重的。
事实上,当今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确实是把自己国家的主权看得低于人权的。
西方政治家不过是打着尊重人权的幌子来达到其政治目的,实现其经济利益罢了[6]。
当然,对某些西方的“人权”价值观的不认同并不代表完全的排斥和否定。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它将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必然也应当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普遍享有的权利。
撇去政治上的博弈、斗争、胜负,在摩擦与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人权与主权的历史性的统一,达成彼此共同认可的历史性的“普世价值”,也惟有如此,中西方之间和谐的国际关系才是可以设想的。
但当前条件并不成熟。
而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使彼此的价值观达到历史性的统一,争取更为和平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孟轲.《孟子全书》[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
[2]周书俊.正确理解和把握普世价值及其实质[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P7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P647-648
[4]科斯塔斯·杜兹纳(美).人权的终结[M].郭春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P17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P54
[6]刘玉生周世兴.《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两个基本方法问题》[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P16
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