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激活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和反思-由上《祖国的统一大业》而引起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活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和反思-由上《祖国的统一大业》而引起的思考
[摘要] 本文结合新教材《祖国的统一大业》一课,提出高中历史教材应该多一些体现时代要求,人文关怀和情操熏陶的内容。中学历史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以及获得历史见解的一种方式、途径和过程。
[关键词] 时代要求、人文关怀、国共合作
在上《祖国的统一大业》这一课,在谈到台湾问题时,多媒体展现叶剑英在1981年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同学们反映强烈,于是就迸发了一场第三次国共合作能否实现的大讨论。而在这时才发现历史课原来就应该这样上,下面就此谈一些我的不成熟的看法。
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贯通
于世荣在谈《关于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几点意见》中提到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应服务于时代要求的标准①,这点在历史新教材第四单元第三课《祖国的统一大业》中得到充分体现。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流和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这些知识,既属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又属于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既属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绝好素材,又属于近几年高考历史及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模式示意图:
在导入新课时,首先展示中国地图并且结合一些时事新闻并结合图片如:今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代表团参访大陆,坚持一个中国。5月5日至13日,中国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参访大陆,明确提出承认“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因为毕竟这些事情刚发生不久,这就又让我想起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张荫麟在其《中国史纲》这部著名中国历史高中教科书的“自序”中提到“笔削”的五条标准,其中一条就是“现状渊源的标准”,他说:“我们的历史兴趣之一是要了解现状,是要追溯现状的由来,众史事和现状之‘发生学的关系’有深浅不同,至少就我们所知是如此。”历史知识多如烟海,那么如何在这么多的历史中选择好内容来进行教学呢?我认为就是能与现实贯通,能让学生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认为学了能够有用!所以如果历史只是泛泛而谈,讲些空洞的历史概念我认为是在浪费时间!为什么学生喜欢看科幻、看考古、探密等书籍但就不喜欢看历史书,上历史课呢?因为历史书太枯燥,历史课太无味了!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如果把历史只看作过去的记录,就很难看出有任何根据主张它在初等教育课程中该起任何大的作用。”②历史就应该“鉴古知今”。据浙江省一次调查表明:“学生在课堂语言交往过程中,回答教师提问占91.3%,学生提问占0.9%,学生发表异议占3.4%,其它占4.4%。也就是说,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听师由命’的非自主过程。③上这样的课,学生的感觉只剩下索然无味了。“据调查,在中学生对学什么学科感到兴趣时,历史排在中学各科的第七位。”④而《祖国的统一大业》这课里边有很多的“热点”问题,通过学习这课让学生体会学史有所值。
课堂大讨论——第三次国共合作能实现吗?
在讲到第三部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时,我首先提了一个问题“2005年春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一部什么法律?”绝大多数学生都异口同声是《反分裂国家法》,于是我又问“这部法律是针对什么的呢?学生很明确的告诉我是针对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势力,企图将台湾从我国领土中分裂出去的行为。很自然的接着我向学生展示了台湾的地理位置,告诉他们宝岛台湾是我国的第一大岛,并且回顾了台湾问题的由来。学生告诉我是国共内战遗留问题,顺势我打出“20世纪20年代——40年代国共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国共关系的变化呈现出怎样的特征”的问题?学生回答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第二次国共合作——再分裂”的四个阶段。于是在此基础上我用多媒体展示了1981年叶剑英发表的《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关于建议举行国共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谈话。并请同学进行讨论“第三次国共合作能否实现”。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一方面通过讨论发表了同学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我认为这是一次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如同学谈到“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并且还加以分析认为“不管两党在其性质上差别有多大,所走的路如何不同,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大变革面前,总会面对一些共同的困难,总会出现一些眼前共同存在的利益平衡点,总需要有一些相互利用的地方。两党代表着近代中国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方向,而历史的道路不会笔直一条,弯弯曲曲也会相交,于是两党的第三次国共合作出现了可能。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因为双方在某种历史机缘中出现了共同的利益(如北伐)或面临着共同的危机(如日本侵华),同为革命党,都是炎黄子孙,在找到了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后,完全有可能携手并进,开创未来”。学生的一席话引起的大家的共鸣。我也被感染了,据此我结合地理知识讲了台湾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讲到了美国太平洋战区司令麦克阿瑟把台湾比喻为“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和潜艇基地”,讲到了台湾海峡之于日本重要性,讲这些内容都不是我备课的内容,但是经过这堂课,我深刻的体会到历史教学要改革,关键在于历史课堂的生成与开放。学生的很多回答绝不可能课前预设,而只能随着教学内容的铺展,随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生成,这样的课堂是动态的,更是原生态的,是富有魅力的,更是富有活力的。在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教师的作用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
教学与做人
本着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宗旨,我在课堂上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教学如:演讲“我看中日关系的走向”(这是上了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后组织的);辩论“文革的发生是否必然”;播放录象(南京大屠杀)。平时尽量用多媒体教学,因为形象化大于空洞说教。尤其像历史、政治、语文等课程,无不体现人文关怀、情操熏陶,学习这些科目的目的我认为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知道时代赋予他们的职责。
总之根据历史新教材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尽量下放学习任务,如课前给学生学案,布置预习任务,课堂上穿插一些调动学生的游戏或活动。埃尔莫尔讲过“学生从我们的课当中学到的主要不是这门课的知识,而是一种对学习的热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把历史教好,要想学生学好历史,首先得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他们爱上你的课,如果他们期望天天有历史课那么说明你的课已经成功了。
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课堂教学过程应该充满人文精神,做到:一是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实际相联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二是与课堂以外现实世界相联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不仅学到历史知识,而且从中体会到其乐趣。通过多种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提高每个45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不仅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而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并运用历史知识去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