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商品交易市场是我国商品流通的一种重要业态形式,经过30多年
的发展,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历经多年的培育发展和规范调整,我国起源于路边、河边、墙边等原始形态的集贸市场已经形成了经营规模分层、方式分化、主体
多元、运营相对规范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2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治理理念的转变,商品交易市场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功
能进一步提升,其发展已进入到了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1.多层次多元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形成,产业带动功能增强我国商品交
易市场不但数量众多,而且不同发展水平的交易市场同时存有。2011
年底,全国共有64141家市场交易,其中,批零兼营和零售市场57142家,批发市场6999家,亿元以上市场有5089家,占比分别为89.09%、10.91%和7.91%,3呈现出以大型亿元交易市场引领、中型批零市场为
联结以及小型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共存的纵向结构。4在纵向层次化的同时,市场横向分工也日益细化。全国各类交易市场中有综合市
场50336家,专业市场13805家,占比分别为78.48%和21.52%;消费
品市场59256家,生产资料市场4885家,占比分别为92.38%和7.62%。5整体上,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纵向表现为露天集贸市场、大棚市场、室内市场、商场式市场、商城式市场、国际商贸城式市场多层次共存,
横向表现为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农产品市场与工业消费品市场、商
品市场与物流及服务市场多元并存的立体式、金字塔型的市场体系。6
随着我国立体式交易市场体系的形成和稳定,我国商品交易市场进入
到了硬件基础设施改善、商品集散和价格形成功能增强、服务意识强化、规章措施完善、运营规范提升的新阶段,商品分拣、配送、物流、信息传递功能明显提升和强化,交易市场的诚信和品牌打造等综合服
务功能增强。特别是在十八大以来,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商品集散、
价格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信息传递和商品配送的功能得到
进一步提升,交易市场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持续提升。交易市场、
商户和生产企业之间呈现出产业链内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价值和竞
争力的合作发展的态势,强化了交易市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功能。
2.规模化专业化态势明显,实体和网络融合发展在规模化方面,我国
孕育出了一批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占交易市场总数的7.91%;且交易市场内的平均摊位数、交易市场平均营业面积、摊位平均营业面
积持续增加,交易市场平均成交额和单位面积平均成交额持续增长。2009年到2013年,交易市场的平均摊位数和平均摊位营业面积分别由638.95个和77.57平方米增加到685.43个和82.76平方米;7亿元以
上交易市场平均成交额由2011年的10.4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4.29亿元。8在专业化方面,亿元以上交易市场中专业交易市场有3316个,占比高达72.67%。9在规模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态势下,
竞争压力导致市场开始出现分化,一部分基础设施滞后、管理粗放、
服务水平较低的交易市场开始走下坡路,而综合管理服务能力较强、
具有创新能力的市场开始转型升级,走上了由大到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互联
网应用的普及,我国商品交易市场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趋势日益凸显。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购物方式。在电子商
务和网络市场平台的冲击下,传统商品交易市场纷纷启动场内商品价
格发现、分析和发布系统,开发在线交易和物流配送服务功能,促进
了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信息化进程。特别是多数亿元以上交易市场逐
步摒弃了现场、现金、现货的“三现”交易方式,开始向电话或网上
下单、货到付款或先付款后发货、交易市场担保下付款和发货同时进行、客户收到货物确认无误后担保支付平台再划账等多种交易支付方
式转变。总之,众多实体交易市场正在依托自身的实体优势,利用信
息和互联网技术搭建网上市场,启动信息发布、商品展示、订单交易、资金交割以及物流配送的相关功能,呈现出信息化加快、线上和线下
融合发展的态势。
3.经营主体稳定增加,运营效益改善商品交易市场内的经营主体是企
业单位法人,其数量情况是交易市场发展的基本反映和市场繁荣的保证。2009年以来,我国限额以上批零企业法人单位数持续增加,5年
间年均增长14207家。102013年底,限额以上批零企业法人单位数量
增至171973家,比上年增加了33108家,其中,批发企业法人单位增
加18663家,零售企业法人单位增加14445家。交易市场内的从业人
员是具体从事交易活动的主体,从业人数的变化也是交易市场繁荣和
萧条转换的重要体现。2009年以来,我国批发和零售企业就业人数持
续增加,5年间年均增加80多万人,其中,批发业年均增长33.77万人,零售业年均增长46.65万人。经过2011年的市场低迷和2012年
的市场缓慢复苏后,2013年底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数达到了1140万人,比上年增加154万人,其中批发业就业人员增加了73.81
万人,零售业就业人员增加了80.12万人。11交易市场内单位法人数
和从业人数的稳定增加说明我国商品交易市场正逐步恢复活力。在市
场经营单位法人主体和从业人员交易主体稳定增加的基础上,我国商
品交易市场运营效益良好,具体体现在购销差额、库存占比和利润率
等方面。购销差额反映的是购货和销售情况,是企业毛利的基础,购
销差额越大,经济效益越好,企业的生存空间就越大,交易市场的活
力就越强,交易市场就越繁荣。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9年我
国限额以上批零业购销差额下降到了21963.3亿元;但在国家各项措
施的推进下,2010年批零业的购销差额提升至28594.8亿元,2011年
和2012年均稳定在3.2万亿元以上,到2013年批零业购销差额大幅
升至45338.7亿元。近年来,在购销差额平稳增长的基础上,我国批
零业的利润率自2009年以来呈持续下滑态势,但2013年开始回升。
具体来看,批发业的利润率自2009年开始下滑,由2008年的7.82%降至2012年的5.97%,但2013年回升到了6.27%;零售业的利润率近几
年一直在低位徘徊,2013年回升至11.44%。同时,随着批零业购进和
销售额的增加,批零业库存也持续增加,但库存所占比重却逐年下降:库存由2009年的1602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32422亿元,占比由
7.97%降低到2013年的6.53%。
二、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存有的问题
1.概念不清,开办无标准目前,国内对商品交易市场的概念没有明确、权威、统一的界定,对这种特殊经济组织形式的属性认识也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