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与金融调控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与金融调控解析
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与金融调控解析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稳健发展,金融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依然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尤其是在美国推出第二次量化宽松(QE2)之后。
我国应当积极应对,通过政策基调转向中性势、加强监管跨境投机资本、央票发行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常态化、清晰化人民币汇率制度、增发新股及金融产品等金融调控手段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经济运行金融调控
一、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成效明显近年来,我国经济稳健发展,金融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根据《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年报》显示:2009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27.7%,比上年提高9.9个百分点;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59万亿元,同比多增4.69万亿元。
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9.14万亿元,同比增长32.3%;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4.4万亿元,同比增长30.1%;西部地区贷款余额7.08万亿元,同比增长37.6%。
中国人民银行灵活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加大货币信贷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在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萎缩、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情况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在短期内扭转我国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并实现回升向好,提供了强有力的货币信贷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面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项措施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着力提高信贷政策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有
效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央投资项目的配套贷款投放,做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金融配套服务。
出台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抑制产能过剩、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等金融服务指导意见。
大力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灾后重建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
增加对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支农再贷款额度100亿元。
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提示,引导商业银行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
不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改进外债管理,支持“走出去”战略;强化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监测评估;密切监测交叉性金融工具风险。
健全银行间市场债券发行管理、托管结算制度,完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制度,全面推广商业汇票转贴现制度;推进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做市商制度;稳步扩大发债主体范围。
继续发展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开展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发行试点;2009年累计发行金融债券14758亿元、短期融资券4627亿元,中期票据6950亿元。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提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政策主张;积极探索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金融组织中的话语权;推动基金组织发行票据,增发特别提款权;正式加入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等国际标准制定机构;积极参加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英高层财金对话、中欧央行工作组对话、中日经济高层对话等多项重大机制化活动;顺应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需求,签署多份双边本币互
换协议;正式加入泛美开发银行并进入实质合作阶段;全面深化东亚及太平洋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组织(EMEAP)合作,推动构建东亚地区金融稳定安全网;香港人民币业务发展稳步推进,澳门人民币业务试点范围适当扩大;进一步推动两岸金融合作;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自2009年7月初正式启动以来进展顺利。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建成运行;银行账户实名制进一步落实;大力推动农村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推进金融统一征信平台建设,大力开展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网上金融业务、现金业务等案件多发领域的反洗钱检查力度;积极开展反洗钱国际合作,恢复在亚太反洗钱和反恐融资工作组(APG)的活动。
二、当前货币政策解析
当前,我国经济已从年初的增速下滑进入逐步企稳阶段,但是物价水平仍保持一定高位。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0年10月19日时隔近3年首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加上今年以来的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我国的货币政策正在向常态回归。
以美国推出第二次量化宽松(QE2)为标志,全球步入量化宽松时代,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而言,这意味着量化宽松将进入常态化阶段;对于我国而言,却意味着宏观政策选择将在出口竞争力与资产泡沫之间面临两难,作为一种备选方案,适度的资本管制以及鼓励资本流出、发展本土金融市场等,将会成为我国的折中路线,以货币对冲为目标的提高准备金率、央票发行等货币政策操作会重新活跃运用起来。
1、政策基调转向中性势
在全球量化宽松条件约束下,我国试图回归2%左右的历史常态水平的通胀目标,面临较大的压力,考虑全球流动性充足、低利率以及量化宽松的基本预设条件,我国在未来几年考虑接受3至4%左右的通胀水平应说更为现实。
由于2010年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的高起点,2011年处于“十一五”与“十二五”的衔接期,再附加一个政治周期的叠加影响,那么如果在现在地方政府行为模式、财政支出模式难做明显调整的情况下,虽然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行渐成趋势,但地方政府能否主动接受并实现较低的增长水平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因此考虑到政治周期的影响,预计2011年的增长水平难以回落,或将保持与2010年一致增速,甚至不排除2011年个别季度出现偏热的可能。
考虑到量化宽松与政治周期的叠加影响,预计2011年的政策基调将以回归常态化的稳健与中性为线索,以此避免潜在的偏热与通胀风险。
2、势加强监管跨境投机资本
随着美国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资金涌入我国在所难免,因此,央行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遏制热钱流入将成为必然趋势。
而且考虑到我国已有的资本管制基础及行政手段的特殊有效性,我国在引入更严格资本管理的操作难度,明显小于其他新兴市场,而且效果也会相对较好,最大的有确定性,则来自于我国的利差目前在加息后已处于历史高点,而且经济的较好表现以及人民币的升值预期,预示着我国有可能成为短期资本流入的首选之地,这将明显加大资本管制的难度。
为此,央行有可能重点加强对外汇贷款的控制,以及对外债规模实
施额度指标管理。
此外,作为一种对称性管制措施,我国或将在加强资本流入的同时,逐步放松对资本流出监管,加大鼓励金融机构与居民对外投资。
从这个意义上说,香港资本市场可能在这段时期跑赢内地市场。
3、央票发行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常态化
货币工具的公开操作方面,央行票据发行规模扩大与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将成为常态化的对冲外部流动性的工具。
目前来看,我国的M2构成中,银行信贷可以进行较为有效的总量与节奏控制,但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外汇占款的增加。
从总量对冲的角度看,银行信贷的收缩是其中一种可选方案,但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更为直接,特别是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会产生明显冲击。
相反,央行票据发行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作为另外一种总量对冲方案,其对冲的主要是基础货币,因此,其影响的范围更为全面,但也更间接。
4、清晰化人民币汇率制度
在量化宽松的背景下,我国适度温和的汇率调整不可避免,这既有经济上的合理性,也是升值压力加大,资本流入冲击下的主动选择。
从汇率制度转换的趋势上看,我国未来或将考虑的一个政策选择可能是:逐步从参考一篮子货币,转向直接或紧或松的直接盯住一篮子货币,从而给国际市场一个清楚的预期,确定相对稳定的升值幅度,这个制度转换的完成将有助于稳定货币与金融条件。
5、增发新股及金融产品在量化宽松与货币充足的条件下,货币作为一种财富累积的方式,吸引力已明显下降。
在货币总量不断扩大的
情况下,货币需要寻找回报率更高、价值更为稳定的流向。
理论上,古玩、字画等均可成为潜在的“财富池”中的一种,但由于总量有限,其吸收货币资金的能力也较小。
此外,房地产作为目前居民积累财富的重要渠道,由于调控因素的影响,吸收能力也将暂时受到抑制。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潜在的政策选择就是最大程度地扩大“财富池”的种类,如扩大金融产品的数量与规模,加快上市公司的发行、放开对服务性行业的准入、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等都可发挥类似作用。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与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
—刘明康主席在《财经》“2008:预测与战略”年会上的演讲
(2007年12月10日)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全球经济发展和国内宏观经济运行中都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问题、新趋势,一年一度的《财经》盛会,为回顾2007年经济发展成就,展望2008年发展前景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一、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和启示
从国际环境看,目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但不确定性明显增大。
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及其影响表明,随着金融创新和全球
化的发展,金融风险的隐蔽性、突发性、扩散性大大增加。
从今年3月开始,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出现震荡,债券价格大幅下跌,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多家知名金融机构纷纷倒闭或出现流动性危机,股市、汇市、商品市场异动频繁。
国际金融市场在短短几个星期之内,从资金过剩逆转为信用紧缩。
虽然欧美的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采取了降息、注资等一系列补救措施,但次贷危机的影响冲击远未结束,其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后续的发展趋势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归纳起来,次贷危机从三个方面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深刻的警示作用:
一是经济上行周期中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弱化。
近年来,在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上涨的形势下,一些金融机构简单解读市场信号,纷纷降低贷款标准,贷款质量大幅下降。
随着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这些由于非审慎借款而造成的巨大风险暴露无遗。
二是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次贷危机爆发前,投资机构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打包证券化,并在此基础上创建大量衍生产品,包括信贷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被分散、转移到资本市场,却没有把与风险相关的准确和全面的信息传递给投资者,评级机构也未能准确评估资产风险和及时调整结果,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
三是金融监管体系存在重大缺陷,主要体现在:对金融机构放松借贷标准的行为没有及时制止;对中介机构,如SIVs、投资银行、评级公司等缺乏有效监管;对于对冲基金等重要的市场投资者缺少监管手段,过于信赖新型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评估模型和管理能
力。
从目前来看,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局势动荡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冲击虽然并不很大,但是,金融服务和资本流动日益全球化使得金融危机的蔓延性大大增强。
中国当前流动性过剩、房价大幅上涨的形势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有很多类似之处,前车之鉴,足以令人警醒。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金融体系还不完善,抵御突发性风险的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
因此,在应对危机方面,我们应该做更为积极、更加充分的准备,将外部冲击的潜在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今年以来,国内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形势又好又快,但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目前,大家尤其比较关心的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上升。
1-10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涨幅达到4.4%,同比扩大3.1个百分点。
CPI单月涨幅从3月份开始连续八个月超过3%,10月当月达到6.5%的历史高位。
我们对于通货膨胀的问题,要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
首先,目前国内的通胀体现为结构性、阶段性上涨,主要受食品价格上涨拉动:10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7.6%,推动CPI上涨5.7个百分点;若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变动的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仅比去年同月上涨1%。
由于我国大多数消费产品及工业产品市场供求平衡,价格总体水平仍在可控范围内。
其次,外部因素对国内粮食价格上涨起到显著推动作用。
我国粮油和能源商品的国际依存度较高,2006年,国内石油消费的47%从外部进口,作为食品油原料的
大豆70%产自海外,棉花的进口依存度将近50%。
今年,由于原油价格高位上涨,全球粮食减产和生物燃料工程在西方兴起,全球主要农产品进入供求紧张阶段。
9月份以来,玉米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47.3%,小麦价格上涨112%,大豆价格上涨75.1%。
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上涨通过贸易渠道带动国内粮食价格走高。
第三,通货膨胀上升早已是新兴经济体当前的普遍现象。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6年全球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平均通胀率为5.1%,超出中国3个多百分点。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全球发展中国家平均通胀率将上升至5.9%左右,由于有效的宏观调控,预计中国的通胀率仍将显著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实际上,面临全球粮食及石油价格水平影响,我国抵御通胀的能力相对是增强的。
今年,我国的粮食生产有望实现连续四年丰收,预计产量达到1万亿斤以上,国内粮食储备充裕,在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我国这几年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将防止价格结构性上涨向全面通货膨胀演变列为明年工作重点,将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把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国内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另一个显著风险是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加大,资产价格迅速攀升。
近年来,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造成了国内流动性过剩,其中大量资金涌向股市、房市等热点投资领域,推动资产价格不断上涨。
十月份上证综指一度突破6000点,近期虽有所回落,但估值标准仍超过国际市场平均水平。
同时,房价增幅屡创新
高。
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上涨9.5%;其中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涨幅超过15%的城市有5个:宁波19.1%、乌鲁木齐18.5%、北京17.8%、北海17.7%、深圳16.8%。
一些内地城市房价也开始出现持续走高态势,重庆、宜昌、西宁等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都超过了4%。
应该看到,股市、房市资产价格的快速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内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影响,同时也反映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财富性收入上升的普遍特点。
例如,2003年以来,全球开始步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在实体经济强劲的拉动下,多数国家资本市场都出现了大幅上扬。
从2003年初至2007年11月末,俄罗斯的股票市场指数上涨了631%,巴西、印度则分别上涨了576%和596%。
同期,中国A股市场上证综指上涨了325%,与香港、韩国的涨幅大致相当,在“金砖四国”中,中国股市上涨的幅度相对较小。
另一方面,此轮房地产价格上涨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的都非常明显。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提供的数据显示,1997-2004年间,南非房地产价格上涨了227%,爱尔兰的房价涨了187%,西班牙同期上涨149%。
过去七年里,英国房价累计上涨幅度是139%。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矛盾才有发展。
我们要全面、清醒地认识当前的形势,既要看到我们已取得的宏观调控的成绩,但又不可掉以轻心。
当前,应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灵活运用货币和财税政策工具,防微杜渐,防止通胀蔓延或资产价格大幅波动引发金融风险。
三、我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这与国家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分不开的。
2003-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各年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速,年平均增长率10.4%,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5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
人均国民收入逐年稳步提高,2006年历史性地突破2000美元,达到2010美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在此期间,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经济发展的环境更加复杂,但是,由于加强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态度坚决、调控果断,中国经济基本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的态势,没有出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大起大落的现象。
实践证明,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日臻成熟,宏观调控成效非常显著:
第一、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2004-2007年,粮食产量实现了1985年以来的首次连续4年增产。
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取得突破,彻底取消农业税,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三项补贴政策。
三是开展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由2002年的4.8%,提高到2005年的6.2%和2006年的7.4%,进入新的较快增长期。
第二、经济结构不断改善。
近年来,为了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善经济结构的政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化率稳步提高;重点基础设施
建设取得长足进展,能源、交通等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服务业发展加快,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与投资增速差距趋于缩小;区域经济增长更加平衡,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取得积极进展。
第三、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
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十一五”规划纲要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今年以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包括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度调整出口退税政策,降低或取消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加大污染防治投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环境法律建设。
这些综合性调控政策正逐步显现出效果,今年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生产、投资和出口增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改变了前几年连续上升的趋势,在去年下降1.33%的基础上,今年1-9月下降3%。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也出现近年来首次下降,节能减排效果初步显现。
第四、社会民生显著改善。
随着改善民生各项政策逐步落实到位,收入分配格局不断优化,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持续增加。
就业人数持续扩大,今年前三季度,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920万人,预计全年超过1000万人。
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高中专院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加强;以廉租房为重点的社会住房
保障体系开始确立,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初步改善。
第五、金融业改革与发展成绩卓著。
过去的几年,中国银行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
一是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资本充足率达到8%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有136家,而2003年仅有8家银行达标。
二是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从2004年以前高达两位数,到2007年三季度末下降为6.63%。
三是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农”贷款、小企业贷款业务发展迅速。
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问题,去年底,银监会调整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原则,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政策发布后,社会各界反响积极,各类资本踊跃参与。
截至今年9月底,6个试点省共核准23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总额3.2亿元,累计发放贷款2.2亿元,初步起到了将社会资金引向农村地区、支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近期,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决定将试点省份从现在的6个省(区)扩大到31个省(区、市)。
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稳步、有序推进。
从2003年开始,中行、建行、工行等先后实施了股份制改造,并在H股和A股上市。
按照市值计算,目前这三家银行均跻身全球十大银行之列;而英国《银行家》(The Banker)的银行实力排名中,我国银行在前十家也榜上有名。
这些银行在公司治理、发展战略、
经营绩效等方面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不断缩小。
农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改革也正在稳步推进。
同时,中国银行业的开放程度大大提高。
从去年12月11日开始,人民币业务对外资银行完全开放,中国政府已经庄严履行了加入WTO的所有承诺。
外资银行进入不但强化了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在提高中国银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上也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
上述这些成绩得之不易,表明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社会各界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更加深刻、贯彻更加自觉。
四、进一步加强完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今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更趋复杂,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从国内来看,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压力依然存在,外贸顺差过大、投资增长过快的矛盾仍很突出;受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影响,资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从国际上看,次贷危机的影响尚不明朗,国际金融市场潜在风险加大;受供求矛盾和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国际石油和粮食价格持续走高;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在汇率、贸易和对外投资政策方面面临着更大的国际压力。
这几年的改革实践使我国政府不断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下调控宏观经济的经验。
中国的经济已经深深地融入世界经济,这一趋势不可逆转。
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球化过程变得越发复杂,全球投资与贸易体系日新月异。
我相信,经济和金融的全面、协调、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