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11课《敬畏自然》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下11课《敬畏自然》知识点总结
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绝伦:精细巧妙,没有可比。
佳肴:精美的菜肴。
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不同于抒情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内容是议论性的,通篇有论述的理路,有论点有论据有论证,但是它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作者见解、观点、主张
论据:论证论点的材料(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整体感知
1,本文谈论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要征服自然的理念,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表现了作者具有一种忧患意识。
2,表达作者观点的是最后一段
论述结构
一(第1段)否定“征服自然”口号。
二(2—10段)论述我们为什么要敬畏自然。
1层(2—4)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2层(5—6)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人的智慧是大自然所赋予的。
3层(7—10)宇宙是个大生命,宇宙中处处有我们的弟兄。
三(11段)人应当敬畏自然。
本文问题:
1 、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因为人们常与自然对立,宣称要征服自然。人们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结果受到自然界
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因为人类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虽存在形式不同,却相互平等。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爱护我们自己。
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
1 、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掉入陷阱,就有危机。人类开采矿物留下无数矿坑,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拟人,说宇宙创造了人类是有目的的创造,好像宇宙有了大脑,能够认识自我,把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说成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反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
总结: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
首先,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进而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在是兄弟关系;最后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文章的最后一段就是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即作者思想观点的总结。
你知道人们干了哪些“征服自然”的蠢事吗?
1.毁林开荒
2.围湖造田
3.开山造田
4.过量捕鱼及其他野生动物
5.超采水资源
6.不合理开采矿产
……一切破坏自然生态和向自然过量索取的行为
环保寄语:
1. 保护绿化,人人有责。
2. 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3. 绿色让我们快乐,让世界美好。
4. 净化空气,美好环境,从我做起。
5. 手拉手整治母亲河,心连心保护大地球。
6. 生命诚可贵,绿色价更高。
7. 环保天天行,陪伴你我他。
8. 东西南北中,绿色在心中。
9.绿色是生命的源泉,植绿护绿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10.绿色是青春的活动,让地球到处充满绿色。
11.如果您想创造美好的家园,请您从现在开始保护我们现在的家园。
12.我们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呵护我们的明天。
名人寄语:
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步征服行动,都要遭到大自然加倍的报复。
——恩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