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的修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性的修持

无论是在《西游记》还是在《新西游记》中,“心性”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西游记》正是以修心证道为主题,《新西游记》以“心性”的出路为主题,几乎所有与“心性”的出路相关的命题,无一不与“修心”密切相关。观幻之术,虚灵大法虚灵的识觉,还有与幻“对话”的层级,皆面临修心的问题。心性的修炼关系着日后寻线来访导师的层级与位阶,关系着如何与导师取得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关系着如何在潜意识的指挥下,寻找到好的出路。《新西游记》在谈及心性问题时,首先对“心性”本身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心性中包含有佛性与魔性,人性是心性的反映,心性具有悟空、悟净、悟能等不同的层面。人生的烦恼与心性相关,只有突破窠臼锻炼心性的宽阔性与多元性,才能解放心性摆脱人生的烦恼,同时开发潜能。心性修持的过程中,应克服道德洁癖,培养宽恕与包容。传道者更应自觉锻炼心性的弹性与韧性,才能接纳众生,并导引众生,寻求出路。修炼真我,更是必须以“修心养性”为前提,以“正心正念”为根本。(一)静心的实质圣僧西天取经归来后,挂单于某寺庙,于此修行之际,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梦中的经历,正是《新西游记》前九十回的内容。九重天内的灵性,包括神仙佛道与妖魔鬼怪,面对世纪大变革的际遇,为了寻求自身出路,

在圣僧师徒四人的帮助下,开启了灵性之光,共赴取经之路。秉持传统修行观念的主持,不能理解圣僧在此的作为,就修心静心的问题,与圣僧展开讨论。这场讨论揭示了静心的实质。通常认为,修行是修炼自我的“心性”,端正自我的行为,并时时提醒自己学习佛法的精神。“心性”中潜藏着善与恶,修炼的目的便是要抑恶显善。贪嗔痴是引发万恶的根源,贪嗔痴的形成与思维意念活动有关。所谓静心,是指不受自我或外界思维意念的影响。修行者尤其是出家人,不仅要清心寡欲更应为善男信女提供良好的静心的处所。所谓清心寡欲是不思不想不求。不思不想是为清心,不求则是为寡欲。正是因为难以达到不思不想的境界,所以更不应该去洞悉内心及体察外界的变化。洞悉内心及体察外界的变化,便是动用了思维意念,只要是启动了思维意念,心境就难以清闲。不停地礼佛、读诵经书、抄写经文,以及不停地祝祷、祈福回向众生,则能断绝自身的思维意念活动,还能积累功德。事实上,“心性”中潜藏着善与恶,善与恶是思维意念的结果。善与恶往往在一念之间,而思维意念又是转变善与恶的关键所在。思维意念关系着“心性”的修炼,因此,修行者必须端正自身的思维意念。此外,还须清楚明白思维意念的本质是什么。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唯有能洞悉引发思维善恶的根本原因后,才能真正达到抑恶显善的修行目的。而不是采取强压手断,来控制思维意念的活动。思维意念长

期处于紧绷的状态将不利于修炼。一个清静到不思不想的僧侣,无法觉知众生的苦恼,一个毫无觉知能力的人,无法达到开悟的境界。静心的实质不是断绝所有的所思所想所求,而应当洞悉“心性”的思维意识和想法念头,同时体察外界的思维意念活动。(二)人性心性佛性心性是个复杂的问题,修心首先要对心性有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唯有先了解心性内的人性,才能抛下世俗烦恼,当心性之菩提心转起来时,灵光得以普照,人才能获得解脱。1、人性人性是多变的,如善与恶、好与坏、阴与阳等,这些特征又处于相互对立之中,相互矛盾,交替重迭。人的喜、怒、忧、思、悲、惊、恐等情绪,不仅多变而且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正是与此相关。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也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只是善与好及恶与坏的比率不同而已。若将此展开,就会发现是一个阴阳图。善与恶及好与坏,是阴与阳的相互转换关系,此转换关系又正好成为一个圆,是为零,也是空。举例说明,即使是十恶不赦的人,也有其光明面。人之所以无法成为完备的人,是因为孤阴孤阳难以存在。2、人性与心性人性所表现出来的善与恶及好与坏,属于心性的表层意识。心性彷佛是湖面,人的多变情绪及多重性格,则是湖面上的影像,当湖面产生波动时,湖面上的影像会随之扭曲变形,甚至相互重迭。心性深受天性影响,天性彷佛万花筒般包罗万象及变化多端,经常在不

明就里的情况下显露出来而不知。修心诚属不易,人性多变及无常,实乃受此影响。3、佛性性格是心性的表层意识,在心性的底层还潜藏着佛性。换言之,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有成佛的机会。佛性显露发扬出来前,必须先达到灵光普照的境界。达到灵光普照的境界前,必须先将湖面澄澈,唯有湖面处于澄澈状态,灵光才能从湖底浮现出来。灵光具有照拂湖面的功能力,才能看见潜藏、隐伏于湖底之影像。所谓明心见性,便是能清楚地看清潜藏、隐伏于湖底的影像为何。佛性的显露发扬,便是与潜藏、隐伏于湖底的影像有关。当修炼到能清楚明白潜藏、隐伏于湖底的影像时,更应该修心。修行者能修炼到此,诚属不易,同时也忽略了一件事,佛性显露与发扬的同时,也是萌生魔性的时刻。心性永远处于相互对立及矛盾状态,而佛性的对立面是魔性。因此,有许多修行者,在修炼到一定层级时,总是会遇上这样或那样的魔考现象,殊不知此魔考来自于自身心性,因佛性与魔性是相互对立的。(三)心性与悟空、悟净、悟能《新西游记》第九十一至九十四回,唐僧经过了自身心性与悟空悟净悟能的合灵,心性具有了智能。从古至今的修炼者,皆明白修炼“心性”的重要性,但往往只是一味地净化心灵。这也是灵性寻求不到出路的原因,不仅将对外交流的空间封锁,还将自身灵性的眼识耳目及智能也关闭起来。“心性”的开启只算是进入了修炼的门坎,入了门坎后还须继续修

炼,并赋予“心性”眼、耳、心及智能,“心性”才能发挥功能力。悟空是“心性”的眼及耳,唯有千里眼及顺风耳才能搜寻接收九重天内的信息。悟净则是“心性”的心及思维力,负责辨识所搜寻接收到信息的层级及真假,还有净心的功能,尤其是制衡悟空的急躁性,悟空的灵性刺激悟净的宽阔度。悟能是“心性”的智能所在,是“心性”的动能。“心性”动能不足时,便无法发挥功能力,此时,悟空便会有眼无识、有耳无闻,悟净不仅净不了心,还整天处于愚昧昏庸状态。悟空、悟能及悟净是三藏之神,是三藏形体的影像,更是三藏“心性”的缩影。神藏于形内,才能达成形影不离,影形相随是神主导形。三藏是悟空、悟能及悟净的形,悟空、悟能及悟净则是三藏的神与影。三藏唯有刻苦修炼,茎才能往下扎营,并能吸取大地的精华,然后往上输送能量给根及枝叶,在根茎同心护持下,才有春暖花开之日。悟空、悟能及悟净虚幻的影出现的先后顺序,与“心性”的眼、耳及智能的开发有关。一般而言,修炼者皆会先出现悟空的虚幻影像,是灵性先产生变化,其次才是悟能,最后才出现悟净的虚幻影像。修炼及开发“心性”时,悟净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但有许多修炼者终其一生,皆未能将悟净的功能及作用开发出来。悟空、悟能及悟净代表不同的功能,随着资质及机缘的不同,每个人出现幻影的顺序也有所不同。出现的顺序并不重要,重点是如何将其功能发挥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