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认知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认知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就本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拙议如下: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9b12081567.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

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 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 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 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

_高级英语_教学中隐喻词汇的文化阐释_以_震撼世界的审判_为例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0年4月第31卷 第4期 Apr.2010Vol.31 No.4 《高级英语》教学中隐喻词汇的文化阐释 ———以《震撼世界的审判》为例邬德平,罗忠民,徐江清 (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衡阳421008) 收稿日期:2010-01-11 作者简介:邬德平(1970-),男,四川巴中人,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英语文化及英语教学研究。 摘要: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往往承载着显性和隐性双重文化信息。用文化阐释手法分析和揭示文本隐喻词汇的文化内涵是文化语言学者提倡的研究方法。在英汉对比前提下,将文化阐释手法运用到《高级英语》课堂教学,既可以丰富教学方式,又能增强教学互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对原著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关键词:英汉对比;高级英语教学;隐喻;文化阐释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0)04-0147-03 一、隐喻及隐喻的文化阐释论 隐喻是一种古老的语言现象。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时代。“隐喻是一个词替 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从逻辑的角度来看,隐喻中涉及到的两个主词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别。”[1]“由于两个事物在特征上存在某一类似之处,而用指一个事物的词来指另一个事物,这种词义的演变方式叫做隐喻。”[2]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隐喻理论研究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是对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而当今的隐喻研究已经超出修辞学的领域,成为一门跨学科的学问。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术界出现了隐喻研究热潮,语言学,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等学科都纷纷把隐喻作为研究对象。既然语言的表达有隐喻现象,隐喻的内涵(connotation )不可能是随意的,它“所涉及的是具有共性的人类经验的感知……”[3],才可能被语言的接收者理解。而人类共有的经历、相同的感知均属于文化范畴。因而对隐喻的解析必然触及文化现象的分析。 学者往往站在自己所熟悉的角度对隐喻研究提出各自的见解。词汇研究专家和文化语言学学者主张用文化的视角对词汇的隐喻进行阐释。如苏新春 在其《文化语言学》中主张将词汇背后的文化信息逐一揭示:“所谓阐释的方法就是指对语言结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说明,把隐匿、依附、蕴含于其中的社会、历史、民俗、观念、道德、思维、物质、自然等文化因素及文化意义揭示出来……把文化语言学定位为阐释性学科,这正表明文化语言学更为看重的是语言背后的东西,它就是要通过研究把蕴藏在语言内部、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挖掘出来。”[4] 二、《高级英语》文本分析中隐喻的文化阐释《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必修课,旨在让经历基础阶段后的学习者接触有一定难度的原著作品。经过多年的发展,该课程有了诸多版本,不过,三十年前由张汉熙编著的《高级英语》仍被学界奉为圭皋。无论版本如何,其教与学要求应该是一致的。然而调查表明,不少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有畏难情绪。主要原因有:生词量大,句式复杂,背景知识缺乏、教学方式单一等。笔者在长期讲授该课程的过程中发现,结合课文语境分析篇章中某些隐喻词汇的文化内涵,展示与引导给学生,会一改课堂沉闷的气氛。若再与汉语文化同类现象对比分析,同学们会倾注更多的精力去理解和欣赏课文,从而有效地激 147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的课题开题报告(研究计划与实施方案)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计划与实施方案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基本情况 1.课题名称: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2.课题来源:中高中英语教研组 3.课题研究类型:理论与应用研究 4. 课题负责人:高中英语教研组### 5. 研究时间:200@年3月至2012年8月 二、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由于词汇量大,学生原有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及部分教师未更新教育理念,违背教材编写意图和宗旨,依然采取陈旧的教学方法,力求面面俱到,致使不少学生因学习负担过重而对英语产生厌学情绪,不肯学、不肯读、不肯记,久而久之,学生英语水平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词汇的学习和掌握。 英语学习由词而句,由句而篇,勿庸置疑,词汇关过不了,对语句的理解记忆就会很吃力,更不用说文章阅读和语法理解。因此,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缓解学生英语水平的两极分化,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要保证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而这恰恰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难关。 目前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着三大误区: 第一,以单独背词汇书来代替常规的英语语言学习

这种情况在高三学生中尤为明显,妄图通过追逐词汇量,借以达到提高阅读水平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极不科学的。词汇学习需要的是音、形、意的统一与结合,只有把一定的音同可能对应的形和意联系起来,或把一定的形同可能对应的音和意联系起来,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在大脑中建立起音、形、意模式联系。企图在短时间内通过记忆单词的捷径取得英语学习质的飞跃是不可能的。 第二, 对词汇过于重视, 用过多的时间反复讲解词汇,个别词语讲解过多过深。有的教师在讲授词汇时,一味的扩展词汇,求深求全便成了他们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也是不可取的。 第三,忽视词汇教学,完全依赖学生自学。 令人遗憾的是, 由于现在英语高考中取消了单词拼写这一题目,更多注重的是阅读理解能力。所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既然英语考试越来越重视阅读理解,客观试题在考试试题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那么也许没有必要在词汇的学习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在教学实践中,他们把时间越来越多地花在培养阅读能力和应试技巧上,而花在词汇教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即使在教授词汇过程中,也显得缺乏足够的理论和令人信服的经验来指导词汇教学和学生的词汇学习。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忧。实际上,随着理解题和应用题在试题中越来越重要,应该说词汇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只能变得更重要,而不是不重要。端正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无疑是我们搞好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隐喻认知理论与医学英语词汇教学

隐喻认知理论与医学英语词汇教学 张文奕 (甘肃中医学院公共课部,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隐喻作为认知和语言的纽带,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把隐喻认知理论应用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可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提高其记忆效率。 关键词:隐喻隐喻认知理论医学英语词汇教学 传统的隐喻研究将隐喻仅仪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然而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一种修辞手段。它还是一种认知现象。Lakoff&Johnson在他们标志性的著作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指出,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一种称为“隐喻概念体系”的本体思维方式,是人们认知,思维,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1。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产生的源泉,与词汇有着密切的联系。 1隐喻认知观 I丑l【罐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metaphoricalconceptorconceptualmetaphor)o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在隐喻的认知推理过程中,人们总是先从隐喻的源域(本体)中提取反映事物规律性的、高一级的概念结构,然后把它投射到用以把握目标域(喻体)相应的概念结构中去.从而形成二者的映射关系。受话人依据此映射关系进行概念的跨空间投射和映射。由显性信息推导出隐含信息翻。这一过程即隐喻认知过程。如时间域TIME,映射到一个不熟悉,较为抽象的同标域,如金钱域MON—EY。人们常常会说“浪费时间,花费时间,节省时间”是因为人们把金钱域内的概念投射到了时间域,把时间作为金钱来对待,即时间是金钱TIMEISMONEY。 2医学英语词汇特点 医学英语文章中通常包含有三种词汇:普通词汇、半专业词汇和专业词汇。普通词汇即日常生活词汇.如:nune酣h动.跳动)、transformation(转变,变化)。半专业词汇就是在普通英语和医学英语中都能常见到的词汇,但词义不同,如以下两个例子,前面为普通英语词义,后面为医学英语词义。pupil(/b学生.瞳孔)、toilet(_卫_生间,洗涤创口)。专业词汇是指一般仅出现在与医学有关的文章中而且词义单一的词汇.这些词绝大多数都是名词。如:vascuk一血管的)、pm'itonitis(腹膜炎)。专业词汇中,还有许多药品名、以发现者命名的疾病名和用开发者命名的医疗技术名词,这些词的首字母一般都要大写。血ll:Stersne去氢氢化可的松(prednisolone泼尼松龙的商品名)。Hodgson’sdisease霍奇森病(主动脉起端部动脉瘤样扩张)。还有很多缩写词如:IgA(免疫球A)、WHO(世界卫生组织)。 医学英语文献以专业词汇为骨干。以半专业词汇为实体,以普通词汇为纽带,构成其独特的词汇文体特征;同时,熟悉词汇的构成和组合,是掌握医学英语的—个重要环节。 3隐喻认知理论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人类拥有的最具语言生成力的力最,是词义发展的重要方式。把隐喻的认知理论引入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必将会产生更为符合认知规律,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3.1重视基本范畴词汇 医学英语中大约有80%的专业词汇来源于日常英语基本词汇。虽然来源于基本词汇的专业词已具有新的词义,所表示的概 念与原词已不同,却常常仍不失其内在联系,如:bridge含义是 “桥”;医学上表示“《假牙上的)齿桥”,“plastic”在普通英语中意为“可塑的、塑料的”,在医学英语中意为“整形的”,而“tabour”在普通英语中意为“劳动”,在医学英语中意为“分娩”。 3.2深入讲解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英语语言中十分普遍,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现象(包括不同义项和不同词性)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隐喻和转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131。 一词多义指同一个词的各义项问存在着隐喻联系,如:a旷 pendix附录,阑尾、cataract瀑布,白内障、valve阀门,瓣膜、kt培焦点,病灶。它们的普通义是隐喻的本体,医学义是喻体。认识到多义词各义项之间存在的内在的联系,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种内在的联系进行分析,产生联想,充分认识人的隐喻思维发展在词义发展中的作用,指导他们循着隐喻思维规律,根据认知模式由词汇的本义推导其各个喻义。 3.3解释复合词和派生词 复合词和派生词多是由基本范畴词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模 式创造出来的,其词义一目了然。较长的医学术语主要由复合词 和派生词两种构词方式,前者如wind(风)和¥Ufl(太阳)分别加上stroke(打击)变成windstroke(中风)sunstroke(中暑)。后者如ten—sion(紧张)的前面加上前缀hyper-(亢进的)变成了hypertension(高血压)、加上hypo-(f氐下的)变成了hypotension“氐血雎)。 3.4讲解新兴词汇 在新词语或旧词新义的创造过程中。形象化的类比、想象、联想等多种隐喻思维方式起着很大作用。医学英语中的很多术语都是利用隐喻扩展语义得来的。如hospital原指“宗教人士开办的收容所”,现赋予新义为“临终关怀医院”。ableism“对残疾人的歧视”是仿racism(种族歧视)和B既i哪(性别歧视)类比构成的新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3.5注重跨文化异同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注意对医学英语词汇文化意义的介绍,让学生不但掌握其音、形、义,而且能恰当地使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符号的所指意义有时会出现空缺现象。如“13”在西方文化中有不吉祥的意义,病房和病床没有13号,而代之以“12B或14A”,请客避免13人,重要的活动避开每月的13日等等。而在中国病人忌讳…4’,因为和中文中的“死”谐音,所以病人很忌讳住尾数为“4”的病房和病床,重要的活动避开尾数为“4”的日子。 4结束语 隐喻认知是人类认知世界和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隐喻思维模式,采取有效的策略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成独自的词汇学习心理体系,学会正确使用词汇,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医学英语学习的整体成效。 参考文献: 【1】L止off,G.&Johnson,M.MetaphonWeLiveBy【M】.Chicago:The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2l王红孝.隐喻的空间映射与概念整合【J1.外语教学.2004,(6):9一12.【3】姜志芳.李佐文.从隐喻角度看词汇多义现象【J】.学术研究,2003,(8):100—103. 173  万方数据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b12081567.html,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作者:邱胜尧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5期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9b12081567.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

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_陈月梅

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 陈月梅 (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龙岩364012) 收稿日期:2010-10-15 作者简介:陈月梅(1971-),女,福建龙岩人,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及语言学研究。 摘要:从认知的角度讨论概念隐喻和英语学习的关系,探讨概念隐喻在英语词汇、句式教学中的应用。强调由于文化传统不同,反映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很多差异。深入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思维差异,对英语教学和学习都有很多帮助。 关键词:概念隐喻;英语教学;思维;认知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0)11-0123-03 一、引言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些文章明明没有什么生词,但为什么就是读不懂它的意思?我们会用英语和外国朋友进行交流,但两个外国朋友之间聊天时,我们有时却听得一头雾水。原因何在?仔细考虑,这些问题往往跟我们缺乏准确理解作者或说话者所使用的隐喻有关。那么,什么是隐喻?隐喻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有何影响? 二、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 从词义学范畴上讲,隐喻是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的引申方式。隐喻是词义引申的一种重要方式。从修辞学范畴上讲,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当代隐喻理论的代表人物Lakoff 和Johnson (1980)在他们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1]56。该理 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的一种认知工具。隐喻是在一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或谈论另一类事 物的心理、语言或文化行为,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2]。 概念隐喻强调隐喻的本质是以某一事物来理解、体验另一事物。它是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可分成三种基本类型,即方位隐喻(Orientation Metaphors)、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方位隐喻是指人们用与空间方位有关的 概念去理解情绪、感觉、质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实体隐喻是指人们将一些事件、活动、情感和思想等看作是具体有形的实体。最常见的实体隐喻是容器隐喻。结构隐喻是指借助一种事物的概念结构去理解或认识另一种事物。在语言上,它表现为可将谈论一种概念的所有词汇用于谈论另一概念[3]。 三、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的认知功能在辅助新知识的习得中起着独特的作用。随着认知语言学这一新的语言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同,隐喻在教学中的特有功能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英语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有效交际必须注意语言形式的准确,同时也要注意内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0年11月第31卷 第11期 Nov.2010Vol.31 No.11 123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全文详细〉

篇一: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英语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中,英语词汇是我们进行基本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牛津教材的普遍使用,词汇教学更是困难重重。牛津初中英语词汇量大,其中七年级上册有词汇700个左右,下册约450个,八年级上册约450个,下册约400个,九年级全册约500个,合计2500个。牛津教材的生词量大,呈现则不拘一格,大多都隐藏在课文中,学生不易察觉。因此对于刚进入中学的学生,特别是小学英语学习没过关的学生来说,词汇学习成了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自然这些也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预备年级时,区抽测结果有一半多的学生不及格,有些甚至只有十几分,两极分化严重,学生觉得难学,老师也觉得难教。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重视英语词汇学习,从而获得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一)检查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从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培养能力提高全面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增强学生的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具有良好的群体合作精神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三)通过让学生参与英语学习,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和课外活动,树立起能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背景 词汇是组成语言的最基本材料,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才能顺利进行听、说、读、写、译,进行英语交流。我们在英语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记不住词汇,影响学习进步。因此,我们想通过对于词汇教学的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 1.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重视英语词汇学习,从而获得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2.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英语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英语词汇教学是我们进行基本训练的重要容之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中生词量增大,词汇学习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困难,并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 三、课题研究的围和容: 1.研究词汇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2.研究词汇教学中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运用。 3.研究词汇教学的规律与基本策略。 加强学生的阅读,保证学生一定的英语阅读量,加强对英语词汇的感性认识,勤于思考,学会思考。 四、课题研究方法: 教学中采用形音结合法,反复重现法,列表记忆法,同时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词汇重现率。研究时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教育实践法等等。并想尝试一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对英语词汇产生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词汇。方法如下: 1、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习词汇。 2、猜谜语,词语接龙 3、使用图片,实物 4、把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标注英语,耳濡目染 5、看英语电影或听英语歌曲。 五、课题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确定课题,成立课题组,加强理论学习,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课程开发能力培训。明确目标,准备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方案,落实课题组成员分工。 2、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

隐喻与词汇教学

论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摘要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进行思维的工具。隐喻是词义发展、变化和引申的重要手段,也是英语新词产生的重要途径。因此,英语词汇的教与学不是简单地对词汇字面意义进行解读的过程,而是输入信息与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的动态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所接受的声音和文字符号进行分析、归纳和合成,从而实现词义的构建。在分析了隐喻在英语词汇中的重要作用后,本文试图探讨隐喻如何能更好地指导英语词汇教学。 关键词:隐喻;认知;词汇教学

1.引言 作为语言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 词汇学习应始终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然而,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句子和篇章的层面上, 注重进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词汇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多少受到了冷落和忽视。这导致了教师在教授词汇方面的方法和技巧不能随着时代变化而更新,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词汇方面的方法陈旧、低效,从而最终导致了在词汇的使用方面不能活学活用,在实际阅读和写作时往往束手无策。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词汇已经超出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例如:the head of a state(国家元首),the mouth of a stream(溪口)。词语“head”和“mouth”的使用已涉及到了语言的本质问题,即语言是具有隐喻性的。 隐喻在传统的语言学中被看作是语言的一种偏离现象,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常被忽视或不予研究。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逐渐发展,隐喻所具有的强大认知功能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成为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到了Lakoff & Johnson(1980)出版Metaphors We Live by时,隐喻更是明确地被认为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工具,被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现在,隐喻研究者们基本都接受了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的观点(束定芳,2008)。近年来,Cameron &Low(1999)合编了论文集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隐喻的研究与应用》),将隐喻研究引人了应用语言学领域;其中,Cameron还建构了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框架,但并未就隐喻与二语习得及语言教学的直接关系作具体讨论。 我国外语界对隐喻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集中于认知语言学领域,涉及隐喻的语用研究、语义研究,隐喻的基本工作机制及其理解过程等;除此之外,国内还发表了隐喻研究的专著(束定芳,2000),语法隐喻的研究也有涉及。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的积极指导作用体现于:“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束定芳,汤本庆2002)。但1990年以来国内刊物刊载的近百篇关于隐喻的文章里,对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却少有讨论。本文试图从隐喻对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促进英语词汇教学来探讨隐喻如何更好地运用到英语词汇教学之中 2.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

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 " 论文关键词: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隐喻教学 论文摘要:Lakoff 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概念隐喻理论得到了正反两方面的拓展。但是,这一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得到的重视更多地集中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很少涉及到与教学的结合。本文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特点进行简单综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其与教学相结合的可能性。希望可以为这一概念和教学的结合贡献有用的探索。 1. 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 然而,概念隐喻理论也并非十全十美。随着概念隐喻的提出和发展,其不足和缺陷也渐渐显露出来。John Taylor (2007)曾简要说明过概念隐喻中存在的两方面问题: 首先,死隐喻的问题。所谓死隐喻是指不再具有生成功能的隐喻。比如,“look forward”,这个表达实际上其概念隐喻就是“时间是空间”以及“看是期望”的结合。但这一表达已经不再具有隐喻所必需的生成功能,我们无法从这一表达中得到更多的隐喻表达。如“look toward” “see forward” 等虽然都是从这一表达中派生出来的,但是却已经无法真正起到概念隐喻的功能,更多接近于基本表达。所以,对于这一类隐喻的讨论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而Lakoff Johnson更多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类似领域,所以,在这一方面,概念

隐喻理论的发展面临挑战。 其次,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方式是隐喻的。正常的认知过程是通过具体的源域认识抽象的目的域。但是,人的情感是不必通过隐喻就可以感知的,关于这一领域的隐喻表达并不是为了让我们自己认识这些情感,而是让别人了解这些情感。所以,隐喻化了的到底是人的认知模式,还是人的交流模式。这一问题在根本上挑战隐喻的地位。但无论隐喻有什么样的缺陷,概念隐喻理论始终是一个重要概念。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之一,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对很多领域进行研究或拓展。 " 2. 概念隐喻理论和教学的结合 在概念隐喻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Lakoff 进一步拓展了概念隐喻的应用范围,这一概念可以被应用于包括数学、政治、文化等众多领域在内的学术研究。然而,这一理论在教学方面的探索尚不多见。 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感念隐喻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这一理论,在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注重对普通表达背后的概念隐喻原则的探索,并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众多纷繁复杂的表达进行有效的归类和总结,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根据已经总结出的概念隐喻创造更多新颖的隐喻表达。为学生的学以致用和学习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如在写作中,就可以鼓励学生在描写时间的时候,更多借鉴财富方面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在语言教学中也必然包含着文化的教学,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就有其必要性。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其文化知识的讲授应以适用性和相关性为原则。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应加强中西文化对比的教学,应多引入典故或俗语,应加大背景知识的介绍。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教学;原则;内容;途径 一、什么是文化教学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因此,只有深刻地了解某个国家或某个民族的文化,才能正确而恰当地使用该国或该民族的语言。胡文仲认为,在外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就必须使学生融入到目的语的环境之中,即同目的语民族语者进行亲密交流。那么,对我们中国的学生来说,如何才能使他们融入到目的语的环境之中呢?这就不能不涉及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外语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获得与国外人士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的的。外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所以“语言教学必然包含了文化教学” (胡文仲,1991)。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教学”?从狭义上讲,文化包括了文学、音乐、艺术、建筑、哲学和科技等人类创造出的一切文明成果;从广义上讲,文化还包括了人们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1]。文化教学的任务是教给学生以在不同国家或民族间进行交际的有关知识,是比较两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上的相同与相异之处,使学生对之有较高的敏感,并把它用于交际之中。Timothy Light曾指出,文化教学指的就是在外语教学中应向学生传授适当的目的语的文化,使学生了解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异同,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文化教学中应包括“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导入[2]。我们学习语言,必须同时也学习蕴藏在该语言之中或语言背后的东西,那就是文化。学习某种语言绝不能只停留在对该语言的词汇、语法及其语言结构的学习上,还要了解和掌握使用该语言的人他们是如何使用该语言的,还应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甚至世界观。马克思经曾说过:“只有通过对比,你才能够真正掌握语言。”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外语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而适度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教学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华。 二、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1.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用外语与人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不仅指能正确而流利地使用外语,还包括要恰当而得体地使用外语。而外语的使用是

外语教学中隐喻认知的发展及应用

外语教学中隐喻认知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运用概念隐喻、语法隐喻知识根据具体语境需要对语汇进行组合,使表达更精确、更得体、更富于变化,对于写作教学也颇有裨益。关键词:隐喻认知,学习机制, 语言发展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是隐喻性的( Lakoff&Johnson ,1980:4),所以隐喻性表达在语言交际中非常普遍。Weekley (1912:96)说:“除了那些与最基 本的物体和行为有关的表达外,我们所使用的每一个表达都是隐喻。” Richards ( 1965:92)深有感触:“在日常流畅的话语中,我们三句话少不了一个隐喻。”隐喻性表达在语言的实际交际中是不可或缺的。那么,作为人类思维方式的隐喻认知能否为英语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呢?本文将分析隐喻的认知机制与语言发展,以及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隐喻认知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1. 隐喻研究的发展 1.1 传统的隐喻研 究对隐喻的研究可分为三个传统:一是修辞学传统,二是哲学传统,三 是语言学传统。隐喻的修辞学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后人把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观概括为“替换论”,其基本观点是,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是词与词之间的替换。隐喻的哲学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但哲学家只关心隐喻与思维的关系,对隐喻的定义和范围都很模糊,对隐喻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不感兴趣。语言学中研究隐喻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本旺尼斯特( E.Benveniste )和英国的乌尔曼( S.Ullmann )。本旺尼斯特从符号学和语义学的区别出发,把隐喻作为一种词语的组合关系放在语义学中来考察,突破了传统修辞学把隐喻作为一种词汇层次的现象的局限,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话语现象。乌尔曼则从意义变化的角度来考察隐喻。他把隐喻看作是语言词汇意义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从心理学角度用相似性联想的理论来解释隐喻产生的基础。 1.2 隐喻的本质 及其认知观总而言之,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从Richards ( 1936)开始,隐喻被认为是思想之间的交流( intercourse ),语言中的隐喻被认为是派生的( derivative )。到了Lakoff 和Johnson( 1980)的《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隐喻更是明确地被认为是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喻被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现在,隐喻研究者们基本上都接受了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的观点。20 世纪80年代, Lakoff 和Johnson 将认知域(domai n)与映射(map pi ng)概念引入隐喻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隐喻认知机制,即用源域( sourcedomain )与目标域( targetdomain )之间的映射来阐释隐喻认知现象,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视角。他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去解释和体验另一种事物,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向图式。映射是指将某个认知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中去。具体地说,人们使用源域的结构及相关的知识或经验去谈论或思考目标域的概念( Lakoff ,1993)。我们日常的概念系统正是由成千上万个这样的隐喻或映射构成的,人们也正是通过这些隐喻或映射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新事物的( Lakoff&Johnson ,1980)。 2. 隐喻认知与外语教学2.1 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机 制著名哲学家康德早在1781 年就指出,一个人在接受新信息、新概 念、新思维时,只有把它们同脑海里固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意义(卢红梅,2000:3)。图式理论( schemathe-ory )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报告定稿版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研究课题报告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报告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研究的现实基础。 2.文献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3.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小学英语单词教学策略”方面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动态研究。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小学英语单词教学策略”的实施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和经验。 5.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提高单词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二、研究内容 (1)根据英语单词本身的基本发音规律归纳总结、选择和开发教学内容。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英语单词本身的基本发音规律开发出切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内容的开发”不局限于英语教材,但依托于现行小学英语教材,可以是学生经过自身努力能够自学探究的教学内容,或需动手实践的教内容等。所有单词教学内容的开发将追求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着力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 (2)小学英语单词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英语单词的教学体现在每堂英语课堂上。如果学生只是一味跟着教师反复朗读,是很难真正掌握和运用单词的读音规律的。故英语单词教学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英语教学的效益。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

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练习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力争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为促进小学英语单词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内容,从而让教师和学生更好的互动,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 (3)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英语课程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当前,学生在英语单词记忆的过程中机械练习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的,忽视了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学习方式的研究,即如何“学”、如何“练”的研究。学生在记忆单词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应该不是单一的,任何时候学生记忆单词都不应是被动吸收、机械地操练,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当然,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及学习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是有一定区别的,为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单词记忆的活动,我们将按英语课程标准的学段划分,并结合各学段具体学习内容,将努力探索不同学段的孩子记忆英语单词的有效学习方式,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而不是成为“简单机械地操练工”,教师应切实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并不是权威的讲授者。 (4)提高小学生单词拼读能力的研究。 英语课程要求学生在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能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并能根据语音辨别和书写不太熟悉的单词或简单语句。小学英语单词教学研究,旨在通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以迎合小学生性格心理特征为起点,致力寻求适合小学生心理、思维特征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和模式。实现培养小学生记忆英语单词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适合各自特点的主动学习方法的教学目标。分析和研究英语教学过程单词有效,快速记忆的可行性和主要实施方法,以及单词教学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力求从根本上为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探索一条切实可行、效果明显的有效的记忆单词的教学道路。 (5)单词教学活动设计及实施的评价。

关于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关于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论文摘要: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从隐喻入手学习词汇符合认知规律,可以突破传统学习词汇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词汇。 论文关键词:隐喻词汇学习文化意识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感知和体验现存社会的认知工具,它深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是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语言文化发展中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认知语言学家发现,随着人类认知过程的进展,英语的词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Ilenter,hit,memory,bus在日常生活中含义分别为“进入,打击,记忆,公共汽车”,而在现在的电脑术语中则为“回车,访问人数,内存,总线”。新词大量涌现,旧词被赋予更广泛的含义和新的内涵外延。事实上英语词汇的灵活性是其它语言无法与之相比的。英语中绝大多数词汇具有一词多义的特征,多义词大多都是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手段扩充和深化它的基本含义而实现的。新的词义经过反复使用得到普遍认可后就会作为该词的另一个义项确定下来。在词汇习得过程中有意识的认识词义之间的联系,增强学习者的隐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认知角度及文化内涵方面,对隐喻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1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语词汇都是由一些基本词汇演变而来,据统计显示,绝大多数隐喻词不仅是实体性隐喻词,而且都是生活中的常用词,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用法。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概念隐喻,帮助学生理解基本范畴词的隐喻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表达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如“theater”因其形状或功能的相似映射到其他实体域“阶梯教室,手术室”和抽象域“戏剧文学,戏剧效果”等。概念隐喻在英语中大量存在,了解概念隐喻有助于学生对词汇意义的深层把握。 (1)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多义词教学。认知语义学用意象图式及隐喻、转喻引申来说明一个词语相互关联的多个义项之间的关系,认知语义学认为人类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的意象图式,再通过隐喻和转喻模式映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结构中去。于是一个词的意义具有了用于不同的认知域的不同的而又有联系的义项。比如英语中的at,从物理空间影射到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等,从而形成at的多义网络:atthestation(处所),atfive01clock(时间),atwar(状态),aimat(方向),athighspeed(方式)等。介词beyond 的字面意义表示某物在某地或另一物的另一面,其物理意义转移到隐喻意义,则根据不同的语境而获得不同的动词含义。例如,①Thenew housingestatestretchesbeyondtheplaying—ifelds.新的住宅区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