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棉花的历史

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棉花

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的传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边疆种植。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关于棉花传入中国的记载是这么说的:“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从此可以了解,棉花的传入有海陆两路。泉州的棉花是从海路传入的,并很快在南方推广开来,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

我国现有栽培品种有:斯字棉、德字棉、岱字棉、柯字棉等,最近育出的高产品种,在北方有鲁棉一号。原产美洲墨西哥。十九世纪末叶始传入我国栽培。

棉花的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

大约9世纪的时候,摩尔人将棉花种植方法,传到了西班牙。15世纪,棉花传入英国,然后传入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而其实,中美洲原住民,也早已懂得用棉花纺织衣服和毯子。16世,西班牙人进入墨西哥和尤卡坦半岛,发现当地植棉业已很发达,岛工将彩色棉纺成土布,做成当地人的服装。中国在2000年以前,在广西、云南、新疆等地区,已采用棉纤维作纺织原料。9世纪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在今天北京地区所见到的棉花,还是在花园里被作为“花”来观赏的。

《梁书。高昌传》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由此可见,现今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棉花,最初是被我国古人当作花、草一类的东西看待的。棉花传入我国,大约有3条不同的途径。

根据植物系结合史料分析,一般认为,棉花是由南北两路,向中原传播的。

南路,最早是印度经缅甸传入云南,时间大约中秦汉时期。

第三条途径,是非洲棉,经西亚传入新疆、河西走廊一带,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

北路,即古籍“西域”。宋元之际,棉花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由于非洲棉和亚洲棉质量不好,产量也低,所以到了清末,我国又陆续从美国,引进了陆地棉种。现在我国种植的,全是各国陆地棉及其变种。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中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远比中原早。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珍贵,唐宋时期,棉花开始,棉花开始向中原移植。

目前中原地区所见到的最早的棉纺织品遗物,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发现的一条棉线毯。也就是从这时期起,棉布逐渐替代丝绸,成为普通百姓主要的服饰材料。

元代初年,政府设立了木棉提举司,大规模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每年多达10万匹,后来又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棉)之首,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的纺织衣料。

元以后的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书籍,劝民植棉。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知明代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在中国的棉花栽培历史上,先后种植过四个品种:海岛棉(长绒棉)、亚洲棉(粗绒棉)、陆地棉(细绒棉)和草棉(粗绒棉)。

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的主要栽培品种也不一样,亚洲棉引入历史最久,种植时间最长,同时栽培区域较广;陆地棉引入我国的历史较短,但发展很快,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即取代了亚洲棉。

目前广大棉区所种植的棉花多为地网地棉种(细绒棉),新疆还种植有少量海岛棉(长绒棉)。

在2017年6月8日召开的2017国际会议上,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做了

题为“中国农业与农业政策的发展趋势”的主题演讲,主要对棉花40年发

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发表了看法。柯炳生表示,过去18年棉花产业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是由一系列外部因素变化所致。一是中国加入WTO,主要影响

了棉花的贸易、棉花的需求(包括纺织品的出口),以及引领了整个国家

的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二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人均GDP不

断快速增长,拉动了纺织品需求进而拉动对棉花的需求。三是农业生产成

本地提高,主要体现在土地及劳动力成本。劳动力价格升高之后,难以降低

增加的刚性特点使得未来机械化是农业发展地必然趋势。四是政策的变化。五是科技创新,尤其是转基因技术,使棉花单产大幅度提高。

对未来棉花发展趋势,柯炳生表示要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影响因素看。国际的因素是三个方面:一是全球经济的变化影响对纺织品的需求。二是石

油价格的变化,未来石油价格地持续走高或促使棉花的需求有所加大,另外

随着经济的发展,喜欢棉织品的还会是主流。三是贸易自由化进程,在世

界上有一些潮流孤立主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趋向又有所抬头,这些

因素都影响到中国棉花产业发展的发展。国内因素大概有两个方面:短期

内市场与补贴政策的影响,长期内是劳动力、土地等农业成本的影响。

棉花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一是东部地区的面积会继续减少,产量会继续

减少;二是若真正实现“脱钩补贴”政策,会对新疆棉花面积产生一定的不

利影响,棉花面积会趋于稳定或者有所下降,而产量会稳定或略有上升;

三是国内棉花总产会继续下降;技术进步(品种、机械化)会有重要减缓作用。在国际贸易方面,除了会继续大量进口棉花外,国内生产能力下降和

纺织品需求变化是最主要影响因素。

中国栽培棉有4个栽培种,即起源于亚非大陆的亚洲棉(也称树棉、中

棉,Gossypium arboreum)和草棉(即非洲棉,G.herbaceum);起源于美洲大陆及其沿海岛屿的陆地棉(G.hirsutum)和海岛棉(G.barbadense)。中国古代无“棉”字,只有“緜”或“绵”字,原指丝绵;后来棉花传播,借用称为“木绵”。到南宋《甕牗闲评》中才出现“棉”字。元代《王祯农书》中尚“绵”、“棉”混用,到明代则多作“棉”。

中国植棉的历史,大约可分为4个阶段。

多年生木棉的利用中国最早提到棉花的古籍是在《尚书·禹贡》篇,其中说:“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所述“卉服”,常被解释为

用棉布做的衣服。此外,记述棉花的文献,还有《后汉书》、《蜀都赋》、《吴录》、《华阳国志》、《南州异物志》和《南越志》等。其中说的木绵树、吉

贝木、古贝木、梧桐木、橦树、古终藤等可能指的是棉花。有些古文献中记述

的白或白叠,指的也是棉花,有时也指用棉织的棉布。上述名称,多从古代梵语、阿拉伯语、马来语、古突厥语等音译而来的。“古贝木”,先见于《南州异物志》,南州指今华南的一些地方。《吴录》称木绵树产在交趾安定县,即今广西和越南北部一带。《华阳国志》所述梧桐木产地在永昌郡,即今云南省西部,可见5世纪前的棉花产地主要在今华南和西南一带。关于棉的形态,据《吴录》说:“……高丈,实如酒杯,口有绵,……”是指多年生棉。又“古贝木”、

“梧桐木”等都以木字命名,华南、西南地区冬季气候温暖,棉在这里可以经

冬不凋,因此可信5世纪以前文献中所指的棉是多年生木棉。

一年生棉的引种一年生棉在西北地区最早见于新疆。据唐初纂修的《梁书·西北诸戎传》说:“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高昌为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地方。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