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海燕》(郑振铎)教案

合集下载

郑振铎海燕教案

郑振铎海燕教案

郑振铎海燕教案教案名称:郑振铎海燕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郑振铎2.了解海燕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内容:1.课文《郑振铎海燕》2.海燕的鸟类特征和生活习性教学重点:1.掌握郑振铎的事迹2.理解海燕的鸟类特征和生活习性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隐含的意义和情感2.分析海燕的鸟类特征和生活习性教学准备:1.教材:《郑振铎海燕》2.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郑振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郑振铎的事迹,包括他治病救人的故事以及他对环境保护的贡献。

讨论(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讨论郑振铎的事迹和他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阅读(15分钟):教师将课文《郑振铎海燕》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默读并回答问题。

讲解(15分钟):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对课文进行讲解和解读,重点讲述鸟类特征和海燕的生活习性。

讨论(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海燕的鸟类特征和生活习性对其生存的适应性和价值。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进行总结,强调郑振铎的事迹和海燕的生活习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习性进行反思。

拓展活动:1.学生自主研究一种不同的鸟类,了解它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并写一篇简段介绍。

2.学生可以选择观察鸟类的行为和构造,写一篇观察报告。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郑振铎的事迹和海燕的鸟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学生通过讨论和阅读,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024年海燕教案一等奖【优秀7篇】

2024年海燕教案一等奖【优秀7篇】

2024年海燕教案一等奖【优秀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勤劳的帮大家分享的2024年海燕教案一等奖优秀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海燕教案一等奖篇一教学过程:课前:诗歌朗诵训练过零丁洋一、导入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博击狂风巨浪;当鸟儿们都躲避风雨的时候,它却高声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就是海燕!二、背景介绍1901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人们很早就把火车站挤满了,他们是为了给自己喜欢的作家高尔基送行。

沙皇政府这次破天荒的未经审讯就急匆匆的把高尔基放逐到库尔斯克去。

高尔基刚到来,人群中就爆发出了“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制度”、“消灭黑暗势力”的呼声。

示威者时而高唱革命歌曲,时而朗诵海燕。

一位演说者大声说道:“高尔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说出了真理并揭露我们生活中可怕的事情。

他有一件武器——他的笔,一种力量——他那在自由发表意见时所表示的思想……我们要用示威来表示我们是怎样的喜爱高尔基。

” 示威结束后,一位大学生激动的高呼:“暴君将要死亡,而伟大的有利的自由的人民将要兴起!”就因为他的一篇短短的散文诗——海燕。

海燕的写作背景:屏幕出示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

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

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三、听读多媒体播放海燕录音、图画提出问题:如果让你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你怎么家?要求:要切合文章的内容;要和标题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用语简洁,字数不可过多。

2024年《海燕》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

2024年《海燕》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

2024年《海燕》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状物绘景》,详细内容为郑振铎的散文《海燕》。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海燕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海燕的喜爱之情,并学会运用生动、贴切的词语描绘事物。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燕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海燕的喜爱之情。

难点:如何运用生动、贴切的词语描绘事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燕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海燕的特点,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燕的生活习性。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分享学习心得。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海燕》2. 知识点:海燕的特点、描绘事物的技巧3. 结构:总分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喜爱的动物”为题,写一篇描绘动物特点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课文内容。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郑振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提高阅读兴趣。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动物,学会运用生动、贴切的词语描绘事物。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海燕》优秀教案(精选7篇)

《海燕》优秀教案(精选7篇)

《海燕》优秀教案(精选7篇)《海燕》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燕》优秀教案(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燕》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3、教师准备录音带,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悟,赏析海燕形象。

教学步骤: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

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

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

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

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

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3、学生再进一步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和讨论:这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

以时间为序,文章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讨论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语文版郑振铎《海燕》教案

语文版郑振铎《海燕》教案

语文版郑振铎《海燕》教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海燕》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海燕》的作者郑振铎及其作品风格;2. 阅读并理解《海燕》的主要内容;3. 学习《海燕》中的生字汉字和词语;4. 能够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5. 能够运用课文知识进行写作和思考。

【教学重点】1. 学习理解作者的叙述方法,尤其是比喻的运用;2. 学习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较难的词语和句子;2. 分辨不同句子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老师告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谈论学生对《海燕》一课的了解和印象;3.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标题《海燕》猜测文章的主题。

二、阅读与讨论(30分钟)1. 通读课文,自由阅读;2. 学生独立或小组讨论,回答问题:a) 你认为《海燕》可能讲的是什么故事?b) 通过课文的描写,你可以想象出海燕的外貌和特征是怎样的?c) 课文中提到的“海燕悠悠荡荡”的句子中,有没有比喻的成分?三、课文分析(30分钟)1. 分析郑振铎的叙述方法,重点讲解比喻和象征;2. 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汉字和词语;3. 学生分组演示句子中的比喻意义,并分析象征意义;4. 教师带领学生回答问题:a) 为什么作者用“海燕”来比喻歌声?b) 句子“在百鸟欢歌的林间树梢上,海燕要展翅飞翔”中,为什么用“百鸟欢歌”的比喻?四、运用与拓展(20分钟)1. 学生个人写作:写一篇短文,比喻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2. 学生小组合作:找出身边生活中的比喻和象征的例子。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2. 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学习本课,你对比喻和象征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2. 继续阅读本单元课外拓展材料。

【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启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通过对《海燕》一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叙述手法,还培养了学生对比喻和象征的识别能力。

《海燕》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

《海燕》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

《海燕》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散文鉴赏》第三章《散文与自然》的第二节,主要内容为郑振铎的《海燕》。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将了解散文的写作技巧,感受作者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郑振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和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景物描写的细腻和生动,以及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打印稿、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种勇敢、自由的小鸟,进而引出本文的主题。

2. 阅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

3. 简介作者和背景:介绍郑振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4.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起承转合。

b. 逐段解析,关注作者对海燕的描绘,体会作者的情感。

c.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拟人、排比、比喻等。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述一次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体验。

6.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主题:《海燕》2. 结构:起承转合3. 写作技巧:拟人、排比、比喻等4. 课文要点:海燕的形象、作者的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眼中的大自然”为题,写一篇散文。

2. 答案要求:运用本文所学的写作技巧,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郑振铎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郑振铎《海燕》教学设计

郑振铎《海燕》教学设计

郑振铎《海燕》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文学阅读环节,选取的文本是郑振铎的小说《海燕》。

该文选自郑振铎的长篇小说《海燕》中的一个片段,讲述的是一个孩子因祸得福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起,富有启迪和感染力,对于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十分有益。

二、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了解《海燕》的基本情节、故事背景和人物性格特征;•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抒情语言、描写手法和历史背景。

2.能力素质目标•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并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够真切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抒情情感,并表达出来;•能够运用自己的阅读策略优化阅读效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深刻反思自己生活经验,感悟生命真谛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课堂引入教师播放一段短片,通过图像和背景音乐的感染,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状态,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然后教师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和表达。

2.阅读教学针对本文的自然风景描写、情感抒发等方面的特点,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认真阅读教师提供的文本,进行互动交流、讨论和总结。

•第一次阅读:要求学生以流畅的口语朗读出文本中的人物、地点、情节等要素,同时记录下来自己的阅读感受和问题;•第二次阅读:要求学生重点关注文学作品中情感的描写,比如爱、忧愁、惧怕等,以及作者运用的描写手法;•第三次阅读:要求学生从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主要棋子,包括主角和配角,以及他们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3.阅读交流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要求每个小组在5分钟内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通过互动交流和探讨深化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

然后教师依次从每个小组中挑选代表发言,在全班面前分享各自的心得和感受。

4.阅读笔记整理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笔记,自主整理出文学作品的概括性和深度的阅读笔记,并通过微信、QQ等应用程序分享给老师和同学,让他们进行集体讨论和策略整合。

初二下学期语文《海燕》教案

初二下学期语文《海燕》教案

初二下学期语文《海燕》教案你学过《海燕》这篇文章吗?对这篇文章有哪些自己的理解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二下学期语文《海燕》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初二下学期语文《海燕》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三)品味语言,并尝试通过朗读来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课时安排:2课时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积伶积俐:形容十分灵活。

劲俊:坚强有力且清秀好看轻颸:sī轻柔的凉风隽妙:juàn美妙隽逸:jùn俊秀飘逸粼粼:lín:形容水波明净的样子。

縠纹:hú:绉纱上的线条状的花纹。

縠:有皱纹的纱。

圆晕(yùn):1.环状波纹。

2.指波纹呈环状。

荡漾:dàng yàng起伏摇动:憩息:qì休息匾额:匾融融泄泄:yì和睦快乐光顾:旧时指商家用来欢迎顾客的敬辞,这里是到来的意思。

忧戚:(qī)忧伤嘉宾:佳宾,贵客。

蹇(jiǎn)劣:境遇不好。

浮宅:即浮家泛宅,本指以船为家,到处漂泊,本文指轮船。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皎(jiǎo)洁:明亮洁白,三、课文朗读:四、课文导语:五、常识(分发)燕子——鸟纲,燕科各类鸟的总称。

体型小,翼尖长,尾呈叉状,喙扁而短,口裂很深,飞行时捕食昆虫,为益鸟。

海燕——鸟纲,海燕科。

小型海鸟。

鼻孔呈管状,位于上嘴背面,左右相接。

中国所见海燕体长在30厘米以下。

较普通的为黑叉尾海燕,全身青灰近煤黑色。

尾羽呈叉状,捕食水生动物。

写作背景——1927 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前往法国,航行途中,作者放眼海天,发现了几只在海面上斜飞的海燕,勾起了作者的乡思.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中两种燕子的特征,并从它们的联系中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可向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推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设问题:
1、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几个层次?
2、课文的题目是《海燕》,为何一开始写的却是故乡的家燕?
3、比较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小燕子的各种特征,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它们联系起来写?
1、语言优美,引人入胜。
2、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燕子的外形进行仔细描绘。
3、寓情于物,情景交融。
4、内容衔接自然,前后呼应。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四”。
【教学后记】
三、练习。
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并解释。
2、反复诵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第二课时
要点: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色彩;体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写作技巧。
一、通过练习复习上节课内容。
(练习:略)
二、朗读课文某些句段,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把握作者的情感特征。
三、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语文版)《海燕》(郑振铎)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某些词语的使用。
3、进一步学习状物描写的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重点:感受本文的语言美,学习它多种表现手法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朗读课文,梳理全文结构,把握文章写作对象的具体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分组朗读课文,正音解字。
二、默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的散文,文章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全文分前两部分,一是对故乡小燕子的回忆;二是对海燕的细致描绘。正是出于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作者才把海燕和家燕这两种很不同的燕子联系在一起写,并发出感叹。
4、试说说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板书:
燕子外形活动背景飞翔栖息相同点不同点
故乡的小燕子乌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美妙的春天斜飞横掠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都是黑色的、姿势轻盈的燕子品种பைடு நூலகம்外形;栖息地
海上的小燕子似剪的尾与翼尖;乌黑的小水禽绝美的海天从容地斜掠展开双翼身子一落;随波漂浮
记叙线索——“乡愁”(作者对故土深刻的思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