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之研究
近百年来出土文献与楚辞研究综述
近百年来出土文献与楚辞研究综述但仅仅过了数十年,我们今日却可以有信心地说,我们已掌握了可靠的资料,能够对楚史、楚文化及楚文学研究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我们这样说,是因为有了比较扎实的资料作为依据,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靠推测或想象来作为讨论和判断的基础。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当然是受赐于大量楚文物与各种文献资料的出土。
我们确实很幸运,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看到一批又一批先秦简帛的出土,而这些先秦简帛,竟然都出土于古楚国的地域。
20世纪初,当国学大师王国维为甲骨文、西北汉简和敦煌遗书的出现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楚地的文物和文献还只是零星地呈现在人们眼前,那就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些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如楚公逆镈等。
直至20世纪40年代(1942)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的出现,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楚帛文字。
那是一幅带彩绘图像的帛书,四周有12尊神像,中间有墨书文字900余字,据考证应为战国中期楚国数术家所使用的佚书。
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座战国中期楚墓中出土的一批竹简,被称为“最早的战国楚竹书”,其中有28支“遣策”(即记载随葬品的竹简)和数十支写有“周公”与“申徒狄”对话的佚文。
关于这些佚文,李学勤以为是《墨子》的佚篇,而廖名春认为其中还有属思孟学派的儒家著作,李零则认为是周公与申徒狄问对中的一种。
长台关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虽数量有限,但却开启了此后半个世纪大批楚简出土之先河。
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迄今,已先后出土了30多批先秦竹简,总字数达10万字以上。
有意思的是,它们均属楚简,尤以湖北这一原楚国核心区为多,湖南次之,河南又次之。
出土的这些楚简中,从其内容来区分,最重要的有3类。
(一)古代书籍目前竹简所见先秦古书主要出土有4批。
1.郭店简1993年冬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出土804支竹简,其中有字简730支,共13000余字,后经整理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为《郭店楚墓竹简》。
此墓葬时间约为公元前300年左右,其中既有道家著作也有儒家著作。
《楚辞》简介及屈原《离骚》
把现实与神话境界、神话人物融为一体,
构成变幻多彩的情节和诡奇的意境,具有
浓厚的浪漫色彩。
屈
原
《离骚》的艺术成就
• 3、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运用众
多比喻构成一连串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
离 骚
象,创造出一种寄托遥远,耐人寻味的意
境,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
言志的表现手法。
• 4、《离骚》中自始至终奔涌着火山爆发
楚文化
①中原与南方文化的融合;
②信巫鬼,重淫祀: 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
乐鼓舞,以乐诸神。
楚
辞
二、 “楚辞”的文体风貌
1.句式:灵活自由,参差错落, 较多部分采 用六言,亦参杂四言、五言、七言等形式
2.语言:
大量采用楚国民间的口语和方言,
大量使用虚字作语气助词,如“兮”;
词采缤纷华美。
楚
辞
二、 “楚辞”的文体风貌
屈 • “ 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原 形容枯槁。”
• ——感受人生的痛苦
•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为世界承担苦难
屈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原
【屈原的文化人格】
• ②恋美情结的执著者
• 自恋:
屈 原
• 对自身高洁人格的自信与坚守。
• 他恋:
• 美人之恋、美政之恋、美物之恋。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 名,可怜白发生!”
积累整合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离
骚 一首体制宏伟、富有 深度、充满想象与幻 想的政治抒情长诗。
屈原研究报告
屈原研究报告
屈原研究报告
一、研究目的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离骚》的作者屈原进行综合研究,了解其生平、作品特点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对屈原的生平和作品进行梳理和比较分析。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
1. 屈原的生平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字平原,楚国人,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屈原曾为楚怀王的重要官员,但由于与贵族内斗和政治斗争,被流放至沅、湘流域。
2. 《离骚》的主题和特点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主题围绕着他对楚国陷入困境和自身流亡的悲愤之情。
它以抒发情怀和表达思想为主要目的,风格辞章华丽繁复,运用了大量比兴手法和象征意象。
3. 屈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语言艺术和情感表达方式在后世文人中被广泛借鉴和模仿,成为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参考。
四、结论
通过对屈原的生平和作品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离骚》不仅代表了战国时期楚国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观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
楚辞论文——精选推荐
《离骚》“孰信修而慕之”中“慕之”义探析摘要:对于《离骚》中“孰信修而慕之”句,自东汉以来, 注家们所作解释一直存在歧义, 至今尚无定论。
本文主要概述了影响较大的几种训诂观点,并对其提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对前人观点的探析,加深自身对于《离骚》及其《楚辞》文学特征的理解;亦将训诂学应用于文学之中,加强自身综合学习的能力。
关键字:离骚慕之探析《离骚》:“索琼茅以筵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对于“孰信修而慕之”句的解释,古有疑问。
朱熹《楚辞集注》解为:“占之、慕之,两之字自为韵”,朱熹认为两“之”字叶韵,现大部分学者并不认同此种说法。
张德纯谓“篇中唯此韵不知所从,考古亦无据。
朱熹以为两之字自相叶,又无此例,今仍缺之。
”(《离骚正音》、《离骚本韵》) 闻一多先生云:“按慕与占不叶,义亦难通。
”姜亮夫先生在《楚辞通故》第四辑中有言:“占之于下句慕之当为韵而实不相协。
朱子遂以两之字为协说之,此在《诗经》中有此例,而在屈原赋中则无之,仍以占慕为韵为是。
然自来说者皆不甚可通。
”正由于现认为“占之、慕之”两之字并不相协,“于是此二韵乃成为注家聚讼之点。
”(郭在贻《楚辞解诂续》)对于“慕之”条列的解释,历来说法颇多。
王泗原先生将“慕”理解为“慕恋”之义,认为在楚地方言中“占”“慕”协韵,赞同朱熹的说法,“慕”字不宜改。
今人刘永济教授谓“疑占本作卜,卜慕为韵。
”姜亮夫先生言:“占字当为卜字之误,而慕字为莫字之误,二字皆衍字形之下部。
……。
信修者犹言真美,真美而莫之之字为代辞,指上文两美必合之事,言两美必可得合,岂有怎美而不得可者乎?莫字用法与《庄子·人世间》‘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之莫相同,其句法又与下文‘孰求美而释汝’亦通,是莫之较慕更为可通。
莫在入声铎韵,卜在屋韵,尤侯在鱼模本可合韵也。
”(《楚辞通故》)。
郭沫若认为“慕”当为“莫□”二字。
因下一字缺,写者不慎,致与莫误合为一而成“慕”字。
据出土文献校读《楚辞·九章》四则
据出土文献校读《楚辞·九章》四则作者:徐广才来源:《北方论丛》2020年第02期[摘要]根据出土文献用字情况,“憎愠惀之脩美兮”中的“脩”古本当作“攸”“”或“卣”,今本作“脩”或“修”乃是后人改动所致;“愿荪美之可完”中的“完”不必从一本作“光”,古代元阳二部关系较近;“蹇吾願兮”中的“願”当读为“前”,前行之义;“易初本迪”之“本”当为“不”字之误,“不”读为“背”。
[关键词]出土文献《楚辞》校读[作者简介]徐广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哈尔滨 150025)[中图分类号]I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20)02-0115-07《楚辞》中的疑难问题,经过历代学者的不断努力,能用传世文献解决的问题,前人基本上都已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新材料的发现,也难以有实质性的进展。
近年来,随着出土古文字材料的不断发现公布,尤其是战国时期楚国材料的不断发现,我们看到了与屈原生活时代大致相同的文字材料,这些新材料为我们解决《楚辞》疑难问题提供了基础。
一、《哀郢》:憎愠惀之脩美兮脩,洪兴祖引一本作修。
“脩”“修”多形成异文,如《离骚》“夫唯灵脩之故也”,黄省曾本、朱多煃本、庄允益本“脩”作“修”;《天问》“东西南北,其修孰多”,朱熹本、黄省曾本、明翻宋本、朱多煃本、庄允益本、毛晋本“修”作“脩”。
关于“脩”与“修”的关系,洪兴祖在“恐脩名之不立”下曰:“脩与修同,古书通用。
”[1]12姜亮夫在《楚辞通故》脩、修条下说:《楚辞》脩字,皆修字借,无用脯修一义者。
脩字凡四十余见,在屈、宋赋中,皆作脩,无作修者,汉人赋中则多作修,惟《天问》“东西南北,其修孰多”作修。
依屈、宋用字例之,则亦脩之误。
其义大抵不出修长、修美、修饰三义……《楚辞》修字凡十余见,皆在汉人赋中。
《楚辞》修字多训修饰,此字之本义也。
然屈、宋赋,皆以脩脯字为之,惟汉人赋乃作修……则吾人谓修乃汉人字法,而脩则屈宋字法也。
《离骚》与屈原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离骚与屈原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1. 屈原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年 - 公元前27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被誉为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诗歌代表了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化精神。
2. 文化背景:战国时期离骚所处的历史背景是中国战国时期,这是一个五雄争霸、割据混乱的时代。
当时各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着频繁而残酷的战争,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3. 《离骚》与政治境遇《离骚》是屈原在流亡途中写下的一首长篇抒怀辞。
在楚国陷入重重危机并将要灭亡之际,屈原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内心世界中对故土、对政治现实以及对人性善恶等问题的思考。
4. 环境因素对创作的影响在文化背景和政治境遇的双重影响下,屈原在《离骚》一诗中融入了大量的政治典故、自然景观描写和个人情感抒发。
这些元素深刻地反映了屈原对于时代困境和他个人命运的痛苦感受。
5. 离骚中所表达的情感《离骚》中流露出作者对即将丧失权势、土地和荣耀的沉痛失落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内心对于最高理想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屈原在诗中以极其细腻动人的描述,借助自然景观来寄托着他心灵深处的痛苦与希望。
6. 离骚对后世影响《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之一,它不仅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成为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声。
总结:离骚与屈原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使得屈原创作时表达出痛苦与希望的情感,流亡途中写下《离骚》这首抒怀辞。
通过充满想象力和独特笔触的描绘,屈原抒发了对国家、政治现实以及人性善恶等问题的思考。
《离骚》不仅在当时起到情志宣泄的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离骚》文学评价
《离骚》文学评价《离骚》文学评价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张正明《楚文化史》:老子学派的发展有两个趋向:其一是发展为庄子哲学,其二是发展为稷下精气说。
稷下精气说在南方的代表是屈子哲学。
郭沫若:“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
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毛泽东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
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
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
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
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陈志岁《屈原》:“浩气干霄汉,沉湘忠佞分。
材堪佐明主,无计事昏君。
”(《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中国文学史》作者龚鹏程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主编胡乔木评价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屈原负面评价班固:“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杨雄:过于浮、蹈云天。
拓展内容:关于《离骚》赏析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
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
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
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
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
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刘昌思:屈原的《离骚》浅析
刘昌思:屈原的《离骚》浅析一文学常识部分《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
关于离骚命题之意,据统计有66种说法,现举出有代表性的五种:①班固认为:“离,犹遭也。
骚,忧也。
明已遭忧作辞也。
”即离骚,遭忧。
②钱澄之认为:“离为遭;骚为扰动。
扰者,屈原以忠被馋(ch án),志不忘君,心烦意乱,去住不宁,故曰骚也。
”③游国恩认为离骚即楚国古曲名《劳商》。
④林庚认为离骚即“牢骚”,“离”“牢”是双声字。
⑤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因其距屈原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忧”或“离尤”之语,以此说法最可信。
《离骚》是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晚年的作品。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汉族,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zǐ)归,新考古发现可能实际为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他留下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录共25篇。
主要作品为《离骚》,《九章》,《九歌》,《天问》,《哀郢(yǐng)》,《怀沙》。
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二《离骚》原文与译文1层家世生平原文译文帝高阳之苗裔(yì)兮(xī):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朕(zhèn)皇考曰伯庸: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摄(shè)提贞于孟陬(zōu)兮:摄提那年正当孟陬啊,唯庚寅(yín)吾以降: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谁是“刘安作《离骚》”论的始作俑者?——评许笃仁的《楚辞识疑》
谁是“刘安作《离骚》”论的始作俑者?——评许笃仁的
《楚辞识疑》
黄中模
【期刊名称】《中州学刊》
【年(卷),期】1984(000)004
【摘要】<正> 一九三八年在上海孤岛出版的《楚辞研究》,收入了卫聚贤的《〈离骚〉的作者——屈原与刘安》、何天行的《楚辞新考》与丁迪豪的《离骚的时代及其他》等文章,集中宣扬了所谓的“刘安作《离骚》”论。
1948年,何天行之书又由中华书局再版,改名为《楚辞作于汉代考》。
此书流行于海外,近些年来被有的外国汉学家,称为“最周密、最系统”的“屈原否定论”,是何“提出‘屈原=淮南王刘安’的见解”。
我想,这果真是何天行提出来的吗?经过一些时间,在查其它资料的同时,终于查到一九三五年的《浙江省图书馆馆刊》第四卷第四期,上面刊登有一篇署名为许笃仁写的文章——《楚辞识疑》。
此文的第一部
【总页数】5页(P71-75)
【作者】黄中模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离骚》决不是刘安的作品——再评何天行《楚辞作于汉代考》 [J], 汤炳正
2.论《离骚》人物性别的寓意问题──兼评游国恩先生的“楚辞女性中心说” [J], 夏太生
3.当代楚辞学研究的重要贡献──评翟振业《离骚自我新论》和《天问研究》 [J], 黄震云
4.探幽索疑辨误立说——评龚维英的楚辞研究 [J], 周建忠
5.《史记·屈原列传》与刘安《离骚传》——兼谈及围绕楚辞文学的汉初文化情况[J], 谷口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之研究
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之研究摘要:20世纪以来,在楚辞研究的几次热潮中,《离骚》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争论的焦点。
众多地下考古文物与文献资料的发现,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从而使以往争议不休的问题得到了有说服力的结论。
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关系最密切者有五个方面:1、《离骚》的作者;2、楚国的族属;3、屈原的生年;4、巫文化内容及人物形象研究;5、关于龙凤意象与图腾崇拜。
关键词:出土文献;《离骚》;研究20世纪以来,在楚辞研究的几次热潮中,《离骚》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争论的焦点。
研究中提出的众多问题,如仅由传统的传世文献资料来讨论,往往难以说服对方。
新方法的运用,如民俗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却往往有隔靴搔痒之感。
然而,众多地下考古文物与文献资料的发现,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从而使以往诸多争议不休的问题得到有说服力的结论。
可是,由于这些研究成果散见于众多论著之中,读者往往难以窥见全貌。
为此,本文将广搜各种研究成果,分题作一综述,俾使读者可获得较为完整的信息。
出土文献与《离骚》关系最为密切者,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离骚》的作者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思潮在我国学术界盛行。
胡适在《读楚辞》中认为,屈原是一个“传说的”、“箭垛式的人物”,否定屈原的存在;而继后的许笃仁在《楚辞释疑》一文中进一步提出,《离骚》并非屈原所作,其作者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其后有何天行的《楚辞新考》、卫聚贤的《(离骚)的作者——屈原与刘安》以及建国初朱东润的《离骚底作者》、《淮南王刘安及其作品》等文章,均赞同许氏之论,将《离骚》的著作权判为刘安,从而影响到日本学者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屈原否定论”。
认为刘安为《离骚》作者的人,其根据主要是荀悦在《汉纪·孝武皇帝纪》中将汉武帝使刘安“为《离骚传》”(据《汉书·淮南王传》)写成“为《离骚赋》”,而此后高诱也在《淮南子·叙》中将《离骚传》写成《离骚赋》。
《楚辞》“乱曰”探源
《楚辞》“乱曰”探源作者:徐广才来源:《北方论丛》2015年第01期[摘要]《离骚》《招魂》等结尾处的“乱曰”是《楚辞》研究中的一个难题,其含义及得名原因,众说纷纭。
根据《楚辞》自身发展规律及出土文献材料,“乱”是古代乐歌体制的遗留,指乐歌的最后一章。
从训诂学、古文字学角度看,“乱”有“合乐”之义。
乐歌最后一章的演奏形式为合奏,所以乐歌的最后一章可称为“乱”。
[关键词]楚辞;乱;出土文献[中图分类号]207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5)01-0058-04《离骚》《九章》之《涉江》《哀郢》《抽思》《怀沙》,以及《招魂》等结尾处皆以一段短歌结束,且每一短歌前皆冠以“乱曰”二字。
“曰”字较好理解,而“乱”为何义,又因何而得名,学者意见较为分歧。
本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做出新的解释。
一、“乱”之含义关于“乱”之含义,传统上主要有五种说法:第一,“治理说”。
汉儒王逸为《离骚》之“乱”作注曰:“乱,理也。
所以发理词指,总撮其要也。
屈原舒肆愤懑,极意敶词,或去或留,文采纷华,然后结括一言,以明所趣之意也。
”洪兴祖亦曰:“《国语》云:‘其辑之乱。
’辑,成也。
凡作篇章既成,撮其大要,以为乱辞也。
《离骚》有乱有重。
乱者,总理一赋之终。
”[1] (p.47)第二,“乐之卒章说”。
很多学者认为“乱”与音乐有关,指乐曲的最后一章。
如李陈玉曰:“凡曲终曰乱。
盖八音竞奏,以收众声之成。
”[2] (p.700)高亨云:“乱,原是用在乐歌上的一个词汇,一个乐歌的末端叫做乱,等于后代所谓‘尾声’。
大概乐歌到了末端,是乐器杂作,大家齐唱,所以叫作乱。
”[3] (p.46)第三,“调合说”。
还有一些学者将上引二说结合起来考虑,如游国恩云:“乱为节乐之名,亦有整治之意。
”[4] (p.497)第四,“字误说”。
郭沫若认为,“乱”是“辞”字之误,“乱曰”即“辞曰”。
[5] (p.41)第五,“通假说”。
淮南王作《离骚传》考
淮南王作《离骚传》考淮南王作《离骚传》考 2006年l1月第6期古籍整理研究学刊JournalofAncicntBooksCollationandStudiCSNOV.20o6弛6淮南王作《离骚传》考张继海(北京中华书局,北京100073):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作的是《离骚传》还是《离骚傅》,摘要历来颇有争议.本文对王逸《楚辞章句》提供的材料进行了细致分析,并结合其他史料,论证了淮南王所作为《离骚传》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尹湾汉简《神鸟傅》的出土并不能证明刘安所作就是《离骚傅》o这一事例提醒我们应以科学和谨慎的态度对待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关键词:淮南王;刘安;离骚中图分类号:1222.4文献标识码:A《汉书》卷44《淮南王刘安传》日: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对文中《离骚传》的"传"字,颜师古注日:"传谓解说之,若《毛诗传))."意指刘安为屈原的《离骚》作了一篇传注.王先谦《汉书补注》提供了另一种看法: 王念孙曰:传(傅)当为傅,傅与赋古字通.《皋陶谟》"敷纳以言",《文纪》作傅, 僖二十七年《左传》作赋.《论语?公治长》: "可使治其赋也",《释文》:"赋,梁武云《鲁论》作傅"."使为《离骚傅'者,使约其大旨而为之赋也.安辩博善为文辞,故使作《离骚赋》,下文云安"又献颂德及长安都国颂". 《艺文志》有《淮南王赋》八十二篇,事与此并相类也.若谓使解释《离骚传》,则安才虽敏,岂能旦受诏而食时成书乎?《汉纪?孝武纪》云:"上使安作《离骚赋》,旦受诏, 食时毕."高诱《淮南鸿烈解序》云:"诏使为《离骚赋》,自旦受诏,日早食已."此皆本于《汉书》.《御览?皇亲部十六》引此作《离骚赋》,是所见本与师古不同.王念孙的这段话见于《读书杂志?汉书第九》. 他认为傅,赋相通,刘安作的应是《离骚傅(赋)》, 并指出刘安作《离骚赋》有多个版本上的证据.不仅如此,王念孙还否定了刘安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为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2145页. ?中华书局,1983年,1025页下栏.收稿日期:2004—10—22作者简介:张继海(1971一),男,河北邯郸人,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华书局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 -l2?《离骚》作传注的可能.但是,仍有学者坚持认为刘安作的是《离骚传》,如余嘉锡先生就不同意王念孙的看法?.此后,淮南王刘安作的是《离骚传》还是《离骚傅》便成了一桩历史疑案.现代学者中, 金开诚先生坚持刘安作的是《离骚传》,"传"的意思就是注解.1993年,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村西汉晚期墓葬中出土了写在竹简上的《神乌傅》,是一篇西汉时期的俗赋.《神乌傅》的出土为傅,赋相通之说提供了一件实证.裘锡圭先生据此又进一步讨论了刘安作《离骚傅》的问题.他首先转述了日本学者小南一郎的研究.小南认为从汉代开始就有武帝命淮南王安作"离骚传"或"离骚赋"两种说法,而且还有说武帝命他作"离骚经章句"的(见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后叙》).小南发现《楚辞章句》中有些注文采用四字一句隔句用韵的形式,它既是对离骚的训释,又兼有以《离骚》为素材的文学作品的性质, 所以既可称"传"或"章句",也可称"赋".不过, 小南对《汉书》原文到底作"传"还是作"傅"没有明确表态.裘先生则认为四字一句隔句用韵的训释"在形式上完全可以看作赋",与《九章?桔颂》的情况相似,而且"由于《神乌傅(赋)》的出土, 可以肯定王念孙的意见是正确的,《汉书》原文应作傅".目前多数学者接受裘先生的观点.?余嘉锡在《书仪顾堂题跋后》一文中有一个自注,概要阐明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见《余嘉锡论学杂着》,中华书局,1963年,625页.?金开诚:《论汉人对屈原及其辞作的认识和研究》,《文史》第25辑,中华书局,1985年,237—238页;《关于楚辞的几个问题》,《古籍整理与研究》第6期,中华书局,1991年,39页.?以上参裘锡圭《神乌傅初探》,连云港市博物馆等编:《尹湾汉墓简牍综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1—7页, 特别是6—7页.裘先生所引小南一郎一文题为《汉代章句之学的一个侧面——以王逸(楚辞章句)为中心》,笔者对此问题尚心存疑惑,因为如欲论证刘安所作是《离骚赋》,根据裘先生的推理过程,必须证明以下两点:第一,王逸《楚辞章句》中《离骚》篇注的特殊句式为赋体;第二,刘安作的《离骚传》或《离骚傅》中多数文字也是采用这种特殊句式. 事实上,要证明上述两点非常困难.先说第点,即《离骚》篇注中的特殊句式是否属于赋体.小南和裘先生举了"上事太阳,承天度也.……下奉太阴,顺地数也.动以神祗,白敕诲也"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这种句式"盖仿《周易?象传》之体".小南一郎还指出这种体裁在汉人章句之学中并不罕见,如《尔雅?释训》中的例子.笔者还可以举出更多例子,如《周易?乾卦》的《文言传》日:"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 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 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又口:"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那么,能不能说上述文字是赋体呢? 笔者认为不能.《象传》也好,《文言传》也好,其性质首先是一篇传注解释的文字,只不过其中有些句子整齐押韵而已.这与四字为句的《枯颂》性质不同.另外,《桔颂》中有语气词"兮",而《离骚》注和《易传》中没有"兮",只有"也"字,这个差别不可小视."兮"普遍用于楚辞和汉赋,作为语气词,在句子中起着调节节奏和韵律的重要作用,而 "也"字主要用于判断和解释,文字的意味因之有显着不同.如果我们承认《易传》和汉人章句中的文字是传而不是赋,那么《离骚》篇注中少量特殊句式的文字也不得称为赋,而只能认为是传或章句的一种形式.再说第二点,即使《离骚》篇注中这少量文字勉强可以称为赋,也还需要证明刘安所作的文字也是这种句式,并保存在王逸作的章句中.而根据王逸的叙可以知道,在王逸之前,至少曾经有刘安, 班固和贾逵三个人作过《离骚经章句》.班固和贾逵都是文辞之土,不能排除他们写这些文字的可能. 再把王逸本人算在内,那么刘安是这些文字作者的载《东方》第63册(1991).笔者按,小南一郎对此问题的更详细研究见于1987年他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译文刊于《卉籍整理与研究》第6期(277 —285贞).题为《王逸(楚辞章句)在汉代(楚辞) 注释史上的地位》小南的观点是:"关于'离骚传'的 '传'宁是'传'还是'傅',我暂不急于下结论,但我以为,刘安'离骚传'的内容基本上是对《离骚篇》的注释,是与于逸所说的刘安的《离骚经章句》有关的, 我不认为是像王念孙所说的取《离骚篇》大意而成的独 -L作品."(283页)也就是说,小南在总体仍倾向于认为刘安所作是"离骚传".可能性便很小,要证成其事显然非常困难.下面我们试对这个问题作一比较彻底的考索.笔者认为,要解决刘安写的是《离骚传》还是《离骚赋》的问题,最直接的材料还是王逸的《楚辞章句叙》.王逸在《离骚经章句》的后面写道: 而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 以相教传.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后世雄俊, 莫不瞻慕,舒肆妙虑,缵述其词.逮至刘向, 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孝章即位,深弘道艺, 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又以壮为状, 义多乖异,事不要括.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王逸是东汉中期人,仕于安帝,顺帝时.王逸对《楚辞》很有研究,为之作章句,并把自己作的《九思》附在全书最后.他在《离骚》篇注后有一个"叙",历述了前人为《离骚》作传注和刘向编辑《楚辞》的情况.王逸说,屈原亡后,楚人递相传习《离骚》等作品,"以相教传",这其中应包括对《离骚》的训释解说.汉武帝喜好文学,使淮南王刘安作《离骚经章句))c推寻其原因,当是因为《离骚》文词深奥,而淮南王刘安雅善文辞,熟悉楚辞和楚地文化(淮南国都寿春是战国末年楚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为《离骚》作传的合适人选.而刘安称《离骚》为经,是因为他认为《离骚》兼有《国风》和《小雅》之长,几乎可以和《诗经》比肩, 所以他的作品名为《离骚经章句》,其实就是《汉书》中说的《离骚传》.王逸接着说,到东汉章帝时,"班同,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 至此,共有刘安,班固,贾逵三家《离骚经章句》,而班,贾二人当是在刘安的基础上续有发明.班固作的章句虽已不存,但他的序还保存在王逸《楚辞章句》中,其大略日(节录):昔在孝武,博览古文.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滓;推此志,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斯论似过其真.又说"五子以失家巷",谓五子胥也;及至羿,浇,少康, 贰姚,有娥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然犹 ?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 年.48页.?金开诚认为,"刘安之所以要把《离骚》与《国风》,《小雅》扯到一起,大约也有迎合汉武帝尊崇儒术的意思". (《论汉人对屈原及其辞作的认识和研究》,《文史》第 25辑,237页)?13?未得其正也.故博采经书传记本文以为之解.? 班固说,刘安不仅为《离骚》作传,而且还写有一篇叙,对《离骚》给予很高评价,但班固认为刘安对《离骚》评价过高.刘安所作《离骚传》的具体内容,通过班固的序,我们还可以知其一二. 班固批评刘安为《离骚》作的一些解释不恰当,如 "(刘安说)五子以失家巷,谓五子胥也.及至羿, 浇,少康,二姚,有娥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 然犹未得其正也".再具体一点,就是刘安对羿,浇和二姚等人物的解释与《左传》不合.正因为此, 班固"以所见改易前疑","博采经书传记本文以为之解",重新为《离骚》作了章句.我们由此可以知道,刘安《离骚传》中至少有对历史人物的注释@. 班固的这段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汉书》原来写做"离骚传"还是"离骚傅",只有班固知道,而班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除了《汉书》外,恰恰就保存在这篇序中.班固是辞赋大家,精研楚辞.他不仅读过刘安为《离骚》作的注释,还挑出其中很多毛病,重又作了一篇《离骚经章句))0毫无疑问, 班固在这个问题上最有发言权,也最知情,而班固在他的《汉书》和《离骚经章句》序中都认为刘安作的是《离骚传》.王逸是研究楚辞的专家,他的意见也是重要依据.如前文所引,王逸认为刘安作的是《离骚经章句》,并且使《离骚》"大义粲然".王逸为《楚辞》作章句,在《离骚》篇之后也有一段叙,几乎可以看做是一个汉人的楚辞研究小史.王逸认为班固对《离骚》批评过苛,有失允当,故他在叙中也有评语,基本又回复到刘安对《离骚》评价的基调上, 只是更客观一些.我们可以看到,在汉人对《离骚》的注释和研究史上,刘安,班固(含贾逵)和王逸成为几个重要的关节点.从刘,班到王逸,对《离骚》的传注和训释(章句之学)逐渐丰富,而从他们各自的叙言中反映的对《离骚》的评价也经过一个迂曲的过程.班固和王逸作的是《离骚经章句》, ?前揭《楚辞补注》,49页.?《文心雕龙?辨骚》转述班固的序说:"班固以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羿浇二姚,与《左氏》不合."误以为班固后半句话是批评《离骚洪兴祖补注日:'离骚》用羿,浇等事,正与《左氏》合.孟坚所云,谓刘安说耳."?杨树达先生认为《汉书》原文应作《离骚传》,但颜师古对"传"的解释不确.他在《读汉书札记》卷四中指出,"古人所谓传者有二体:解释文字名字若毛公之于《诗》,此一体也;其他一体,则但记述作意,而不必解释文字名物".刘安所作的文字属于"传"的第二体. (转引自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年,50页)现在看来,杨先生的意见值得商榷,因为刘安《离骚传》中恰恰有对人名的解释. ?14?各有叙,刘安作的也是一篇注释性文字,也有一篇叙.刘安的这篇注释眭文字,班固称之为《离骚传》, 王逸在他的叙中称之为《离骚经章句》,是同一篇东西.可以说,在汉人为《离骚》作章句训释的历史上,刘安是开其端者,王逸是集大成者.时代较晚提到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一事者, 还有《文心雕龙》和《隋书?经籍志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日:"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 刘勰对文体很有研究,专门着有《辨骚》,章.他也认为刘安作的是《离骚传》.不过,《文心雕龙神. 思》篇却说"淮南崇朝而赋骚".记载的是同一件事, 但前后说法不,.范文澜最先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分析认为:"彦和(引者按,指刘勰)不应先后矛盾. 疑淮南实为《离骚》作传,略举其训诂,而'国风好色而不淫'云云,是安所作传之叙文.班固谓淮南王安叙《离骚传》,是其证.东京以来,《汉书》传本有作'传'者,有作'傅'者,彦和两采而用之耳."范文澜仍认为刘安作的是《离骚传》而不是赋,他推测刘勰兼采二说可能是由于见到了东汉以来《汉书》的不同传本.笔者认为,《汉书》流传既久,在传抄中出现文字错讹很容易理解.苟悦, 高诱和《御览》编纂者看到的是?"傅",颜师古等看到的是"傅".《隋书?经籍志》日:"始汉武帝命淮南王为之章句,旦受诏,食时而奏之,其书今亡." @这说明《隋志》修纂者看到的《汉书》版本作"传", 故云"为之章句".既然版本歧互,不能凭以判定是非,那么我们宁肯相信班固和王逸在《离骚经章句》后分别作的叙,因为他4f]_-人距离刘安的时代更近, 在楚辞方面是专家,更有发言权,而且班固还是当事人.在其叙中还透露了刘安《离骚传》的一些具体信息,是真正研读过刘安作品的人.相比之下, 处于东汉末三国初的苟悦和高诱毕竟隔了一层,他们既非楚辞专家,时代相隔又远,其所提供的资料又是辗转抄自《汉书》的第二手材料,因此其参考意义大为逊色.最后有一个问题需要解释,即王念孙已经提出的,刘安怎么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为《离骚》作章句呢?这个问题,以前的学者回答较简单.金开诚认为,"从班固所评的诸例来看,似乎《离骚传》所注的还主要只是《离骚》中的人物典故,所以一个上午就注完了".小南一郎则推测,如果刘安的注是采用韵文形式的固定句式,那么"对原作品精通的人是可以在短时间里完成的".笔者认为,章句可简可繁,比较灵活.《离骚》的篇幅不是很大,为它作章句,有几百或几千字均可.王逸为《离骚》作的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5O页.?《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1056页.章句可谓集汉人训释之大成,也不过15000字左右. 淮南王刘安在汉武帝时,还属于为《离骚》作注的草创期,凭依既少,字数不会很多.而且,汉武帝的文学修养很高,刘安应诏作这篇注释,也没有必要很详细,因为太详细反而有"自炫"之嫌.《汉书》说"旦受诏",表明武帝这道诏书下的比较急,天没亮诏书就发下去了,可能要的也比较急.综合考虑这些细微处,淮南乇刘安只能是就《离骚》中一些疑点和难点进行注释,比如名物典故.可能因为内容比较简略,刘安又作了一篇序来阐发《离骚》的大义.如果以上推论不误,则刘安完成这样一篇传注并不需要多少文字.其次我们来看,从"旦受诏" 到"食时而奏之"究竟有多长时间.根据学者对汉代时制的研究,西汉有十六时制和十二时制_两种制度,而以十六时制为主.以居延破城子简为例,从黎明开始计算的时段有平旦(鸡后鸣),日出,蚤食, 食时(食坐),东中(禺中),日中.从平旦到食时差3个时段,约4.5个小时.这是十六时制下的情况.云梦《日书》乙种中有关于十H,-t制名称的计述:"[平旦]寅,日出卯,食时辰,莫时巳,日中午."从平旦到食时差2个时段,约4小时.也就是说,淮南王有大约4—4.5个小时为《离骚》作章句.以他的才思和对《离骚》的熟悉程度,加之当时不无炫示才能的可能,用4小时写出两,三千字应当不成问题,或者可以更多.而作为对一篇文学作品《离骚》的注释,它完全可以称是《离骚传》或《离骚经章句》了.综上所述,我们有理南相信汉武帝命淮南王作的是《离骚传》,也叫《离骚经章句》.这部作品是刘安用4小时左右完成的,约有数千字,主要对《离骚》中一些人物典故作了注释,末尾有一篇"叙" 阐说《离骚》的大旨.本文费了很多笔墨辨析淮南王作的是《离骚传》还是《离骚傅(赋)》,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众所周知,近年出土的简帛文献大大推动了我们对古籍和古代思想文化的研究,在很多方面超过了前人. 但是我们也要警惕一种倾向,即过分相信出土文献, 或夸大出土文献的作用.本来王念孙已经举证了很多傅,赋相通的例子,尹湾汉简《神乌傅》的出土, 只不过为文学作品的赋可以写做"傅"增加了一个实证,可以补充王念孙的假说,但这并不能证明刘安写的就是《离骚傅》.因为傅,赋可以相通与刘安写的东西是什么是两个问题.新材料固然重要,但科学缜密的分析研究同样不可缺少.?尚民杰:《居延'?义简时制问题探讨》,《文物》1999年11 期,80—86页.顺便要指出,蚤食和食时在十六时制中是两个时段,如居延简505.2云:"六月廿四Lt 辛酉, 同蚤食时沙头亭长受驿北卒音,同食时二分,沙头卒宣付蛘马同."高诱将"食时"和"蚤(早)食"混而为一是错误的.AResearchontheWrittenofLiuan(刘安)'SLisaozhuan(离骚传) ZHANGJi-hai?(ZhonghuaBookCompany,Beijing100073)Abstraet-TherehavebeenmanydisputesontheworkofLiuan.thekingofHuainanstateinther eignofHanwuemperor.WasitanannotationworkoftheChuPoemsLisaooralyricodeconce rningit?AftercarefulanalysesofthematerialsinWangyi(~逸)'SChucizhangju(楚辞章句),theauthorarguesthattheworkwasLisaozhuanshouldbemorereasonableandconvincing.ThefoundofShenwufu(~乌傅)writtenontheYinwan(尹湾)westernHanbambooclipscouldn'tsupporttheviewthatLiuan'Sworkwasanod eonLisao.ThiscaseremindsUSthatweshouldbemoreprudentindealingwithunearthedmaterialsand traditionaldocuments.KeywordszthekingofHuainan;Liuan;Lisao(上接第4页)ArectificationtotheinterpretationsoftheY/bytheGua.qitheoryLIANGWei..xian(SchoolofSociologyandScienceofHistory,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 50007,China)Abstract:InthehistoryoftheY/studies.scholarssuchasXUNShuangandYUFanm adevariousinterpretationstoZhouyi(theBookofChange)bytheGua—qitheory(correlatingthetrigramsorhexagramstotheseasona1points).NeithercouldwefindtheevidencesintheancienttextofZhou yithatcouldsupporttheirinterpretationsbytheQua—qitheory,nordotheyconformtotheimplicationsconceivedinMZhuan(the CommentariesonY/,alsocalledTenWings)completedinthepre—Qinperiod.So,alltheirinterpretationsareattributedtoforcedanalogyandcouldnotbetenableatthesametime.Thisdemon stratesthatincomposingtheancienttextofZhouyi,therewasn'ttheconceptofQua—qiatal1.Keywords:Zhouyi;YiZhuanimage—numberY/ofHamGua—qi?15?。
出土文献与《楚辞·九歌》研究
21 0 0年 3月
云 梦 学 刊
J um a fYun o l o men g
Vo. 1 31. . No 2 Ma . 01 r2 0
出土文献与《 楚辞 ・ 九歌》 研究
郭常 斐
(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编辑 部 ,福 建 漳 州 3 3 0 ) 漳 6 0 0
凡 有类似 之处 , 就将前 者 的年代拉 后 , 对这些 材 那 而 料 何 以不 能产生 于战 国之时 则不再作 出解释 。 ” 否 同
文献 却提 供 了较 为丰 富 的研究 参 考 资料 , 九 歌》 为《
的研究 指 出 了新 路 向 , 《 使 九歌 》 中聚讼 不 已的 问题
得到 了很 好 的解 决 。 当下 的部 分学 者 已经 在此方 面 做 了大量 的工 作 , 充分 利 用地 下 出土 的新 材 料来 研
摘
要: 出土 文 献 的 大 量 发 现 与 整 理 给 《 歌 》 究提 供 了新 的 思路 。 往 常 在 注 重 考 据 的 层 面 上 更加 倾 向 于 思想 性 的 探 九 研 使
究 , 其 对 于《 尤 九歌 》 的作 者 、 作 意 图 、 神 关 系及 祀 神 观 念 方 面 出土 文 献 均 有 较 强 的 说 服 力 , 使 得 《 创 人 这 九歌 》 屈 原 所做 的错 非 误 观 点得 以澄 清 。 而 出 土 文献 与 《 九歌 》 神 体 系方 面 具 有 的 同构 性 , 明 了《 祀 标 九歌 》 主 题 性 质 是 国 家的 祀 典 , 的 由此 形 成 的较
《 真 人诗 》 胡 适 则认 为 《 歌 》 “ 江 民族 的宗 仙 ; 九 是 湘
教舞歌 ” 并 非屈 原所 作 。[ 人均 由否定 屈 原 的存 , 1 】 二
《离骚》在文学上的地位和影响具体体现
《离骚》在文学上的地位和影响具体体现
1. 文学史上的地位:《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第一次出现的长篇抒情作品,填补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长篇抒情作品的空白。
它的出现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2. 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离骚》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通过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离骚》还以其独特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离骚》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新性的语言表达方式,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它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感人至深的抒情力量,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深刻的思想内涵:《离骚》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表达了诗人屈原对于国家、人民的忧虑和关切,以及他对于理想和信念的追求。
这种崇高的情操和追求,不仅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影响,也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离骚》创作的历史背景
《离骚》创作的历史背景《离骚》创作的历史背景导语:《离骚》是中国第一部由文人创作的诗歌。
被收入西汉刘向所编的《楚辞》中。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
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作品共有25篇,篇目为:《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渔父》。
写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则当作于放逐以后。
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后,有说作于顷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离骚研究总结
离骚研究总结引言《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抒情作品,也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诗作内容丰富,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和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对《离骚》进行研究总结,以探索其内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背景《离骚》是屈原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首长诗,通过叙述屈原遭遇流放和黯然离去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个人命运和时代困境的思考和反思。
在楚国政治混乱和外部侵略的背景下,屈原感到历史命运的残酷和无奈,而《离骚》则成为了他抒发情感的窗口。
内容概述《离骚》全篇分为七篇,通过屈原的诗词抒发了他充满忧伤和痛苦的内心世界。
每一篇都展示了屈原对自我、对社会和对天地万物的深入思考。
以下是对每篇的简要概述:1.离骚篇:以自我之辞开篇,描绘了屈原内心的纷乱和痛苦,表达了离骚之情。
2.九辩篇:屈原通过对社会现状的观察和批判,再次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困境的思考和无奈。
3.演员篇:描绘了屈原作为政治家的困境和遭遇,以及对政治现实的不满。
4.远游篇:屈原表达了对流亡生活的思考和对祖国的思念,同时反思了个人命运的无常和不可控性。
5.大人篇:屈原以王者之辞,描绘了一幅异国流亡的图景,并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
6.耳目篇:屈原通过描述动物行为和自然景观,表达了对人性的触动和对社会道德混乱的不满。
7.说命篇:通过对自然和命运的思考,屈原对自己的遭遇进行了总结,并以豁达的态度面对未来。
内涵与价值《离骚》作为一部抒情作品,表达了屈原个人内心的痛苦和对时代困境的思考。
通过对社会政治现实的批判和对命运的抗争,屈原展现了个人的坚持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充满了情感的力量和真实的体验。
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了后来的许多作家和诗人创作出充满激情和反思的作品。
除了文学价值,离骚还具有一定的哲学内涵。
它通过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观察,探索了人生价值和命运的意义。
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些主题都具有普遍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
根据出土古文字材料校读《离骚》三则
士成言不行, 名弗得也。《 郭店 ・ 成之闻之》 1 简 3
凡城 日, , 大吉 利以结言 , ( ) , , ( ) , 取 娶 妻 嫁子 内 入 人 城 ( 言。《 成) 九店楚 简》 五十六号墓竹 简图版五 2 简下。 1 对《 成之 闻之》 1 的“ 言 ” 李 零先 生 先读 为盛 简 3中 成 ,
收 稿 日期 : o O 2 9一 2—1 O 8
作者简介 : 广才 (9 0一) 男 , 徐 17 , 黑龙 江呼兰人 , 讲师 , 博士。
一
10一 O
() 2 乃卉服等箬帽。上博二《 容成氏》 1 简 5
整理者谓“ 卉服 ” 草服 ” 即“ 。
洪兴祖《 辞补 注》 “ 作宅 , 与下韵 叶 。洪兴 祖 楚 日:若 则 ” 的意思是 , 如果 写作 “ ” 就 与下个 韵脚 “ ” 宅 , 恶 叶韵。宅 、 恶 古 皆为铎部字 , 相叶 自无 问题 。但 实际上 , “ 亦与“ ” 作 宇” 恶 叶 。宇古为鱼 部字 , 、 二 部 阴人对 转 , 鱼 铎 常相 叶。《 辞》 楚 本身就有这样 的例子 , 离 骚》 “ 如《 : 日月忽其不 淹兮 , 与秋 春
言, 后又读为成言 , 刘乐 贤先 生读为 “ 盛言 ” 。沈 培先生认 为应该读作成言 , 他说 , 初看起来 , “ 把 成言 ” 读为 “ 盛言 ” 似乎很 贴切 。古书 中 “ 通“ 的例子很多 , 盛” 是“ ” 成” 盛” “ 就 多 的意 思。但是仔细
一
今按 : 《 根据 说文 解 字》 “ ” , 是今 天草木 的 “ 的本 草” 字, 草” 而“ 的本义是栎实 。但 古 书 中常借 “ ” 草 来表 示草木
合; 而朱熹 的注释 比较可信 。
“ 成言” 即成说 , 成说 ” “ 即彼此约定 。《 诗经 ・ 邶风 ・ 击
《离骚》浅析
浅析《离骚》摘要:本文结合历代楚学界学者对《离骚》的研究,通过其结构、文体风格、意旨等对《离骚》进行分析鉴赏。
以揭示《离骚》所包含的艺术奥秘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屈原;离骚;结构;文体风格;意旨一、屈原与《离骚》1、诗国的一颗巨星——屈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后来遭到奸臣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2、《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长篇抒情诗。
它也是作者——屈原心灵的歌唱。
全诗整体展现了诗人“存军兴国”的“美政”理想,深沉执着的爱国感情,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和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在全诗的字里行间,都闪耀着诗人灿烂的思想文化。
《离骚》的艺术造诣也十分高,无论是在形象塑造、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形象、语言诸方面,都有开拓和创新,同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屈原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抒写,熔铸了自己的意识、情感、理想和人格,让读者更亲近主人公,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同时,《离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以浪漫主义为特色,两者的完美结合,标志着创作方法的突破与发展,也证明了屈原无愧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再有,《离骚》中比、兴手法的运用也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屈原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作出富于象征意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姜太公归周的不同说法考
姜太公归周的不同说法考作者:刘溪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6期刘溪(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要]关于姜太公归周的过程历史上并没明确的记载,各家说法不一。
本文对各家说法进行考证,归纳为垂钓说、屠于朝歌说、太公自归说,并对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姜太公;归周;托古言事[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6-0055-02[作者简介]刘溪,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关于姜太公归周的不同说法许多文献只涉及太公的出身和事迹,并不涉及其见文王的过程。
出土文献郭店书简《穷达以时》记录如下:“郘(吕)(望)为牂(臧)郘来郘,战监门天(地),行年七十而?(屠)牛于朝诃(歌),举以为天子帀(师),堣(遇)周文也。
”传世文献《楚辞·离骚》:“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楚辞·天问》:“师望在肆,昌何志?鼓刀扬声,后何喜?”《楚辞·九章·惜往日》:“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
”《楚辞·九辩》:“太公九十乃显荣兮,诚未遇其匹合。
”《战国策》云:“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文王用之。
”关于姜太公是如何归周的这个问题,各家说法存在分歧,现总如下。
(一)垂钓说许多学者认为姜太公得到文王赏识,是在太公垂钓之地,文王见太公垂钓,似钓非钓,与其交谈后大喜,拜为国师。
这种说法多包涵多文王梦遇天帝、占卜等神话传奇色彩的情节。
1.《庄子·田子方》篇相关记载: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
……文王欲举而授之政,……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瘤乎!”’诸大夫腻然曰:“先君王也。
”文王曰:“然则卜之。
”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
”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
……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
王逸注曰:“言太王始与百姓徙其宝藏,来就岐下,何能使其民依倚而随之也?太王,一作文王。
出土文献《楚辞》的艺术特色与历史地位解析
出土文献《楚辞》的艺术特色与历史地位解析引言你是否曾经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所了解?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中《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色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本文将介绍出土文献《楚辞》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并解析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楚辞》?《楚辞》是一部重要的古代文学作品,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歌遗产,以楚国的风情和民众的思想感情为主题,通过深情的抒发表达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子的哲思与情感。
文学流派与风格多样《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支重要流派,其中表达了丰富多样的风格和主题。
在《楚辞》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具有独特个性的文人,例如屈原、宋玉等等。
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到而深情的创作风格,同时也因为他们的作品而成为历史的文化瑰宝。
爱国主题的表达在《楚辞》中,最为突出的主题之一就是爱国主题。
屈原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中流淌着浓厚的爱国情怀。
他的作品《离骚》中表达了对楚国在战争中的苦难和痛惜,以及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这些作品展现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让人对爱国主义的力量有更深刻的感受。
围绕爱情的抒发除了爱国主题外,《楚辞》中也有许多围绕爱情的作品。
宋玉是《楚辞》中另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九辩》等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痴恋。
这些作品中表现出的情感和真挚的爱意令人动容,使人对爱情的力量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对自然的赞美和反思《楚辞》中还有许多关于自然的描写和反思。
文人们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仰和无尽的思考。
他们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这些描写充满了哲思,使人反思人生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楚辞》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首先,《楚辞》反映了古代中国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为后人研究了解这个时代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其次,《楚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之研究摘要:20世纪以来,在楚辞研究的几次热潮中,《离骚》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争论的焦点。
众多地下考古文物与文献资料的发现,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从而使以往争议不休的问题得到了有说服力的结论。
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关系最密切者有五个方面:1、《离骚》的作者;2、楚国的族属;3、屈原的生年;4、巫文化内容及人物形象研究;5、关于龙凤意象与图腾崇拜。
关键词:出土文献;《离骚》;研究20世纪以来,在楚辞研究的几次热潮中,《离骚》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争论的焦点。
研究中提出的众多问题,如仅由传统的传世文献资料来讨论,往往难以说服对方。
新方法的运用,如民俗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却往往有隔靴搔痒之感。
然而,众多地下考古文物与文献资料的发现,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从而使以往诸多争议不休的问题得到有说服力的结论。
可是,由于这些研究成果散见于众多论著之中,读者往往难以窥见全貌。
为此,本文将广搜各种研究成果,分题作一综述,俾使读者可获得较为完整的信息。
出土文献与《离骚》关系最为密切者,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离骚》的作者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思潮在我国学术界盛行。
胡适在《读楚辞》中认为,屈原是一个“传说的”、“箭垛式的人物”,否定屈原的存在;而继后的许笃仁在《楚辞释疑》一文中进一步提出,《离骚》并非屈原所作,其作者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其后有何天行的《楚辞新考》、卫聚贤的《(离骚)的作者——屈原与刘安》以及建国初朱东润的《离骚底作者》、《淮南王刘安及其作品》等文章,均赞同许氏之论,将《离骚》的著作权判为刘安,从而影响到日本学者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屈原否定论”。
认为刘安为《离骚》作者的人,其根据主要是荀悦在《汉纪·孝武皇帝纪》中将汉武帝使刘安“为《离骚传》”(据《汉书·淮南王传》)写成“为《离骚赋》”,而此后高诱也在《淮南子·叙》中将《离骚传》写成《离骚赋》。
“屈原否定论”者置《史记》、《汉书》、班固《离骚序》等可靠的文献资料于不顾,而强为说词。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古籍的竹简残片,其中涉及古籍十余种,如先秦的典籍《周易》近600片,《诗经》170余片,《吕氏春秋》40余片,《楚辞》作品中的《离骚》残文4字,《涉江》残文5字。
据考古工作者考证,此墓出土文物上有“女(汝)阴侯”铭文,其漆器铭文纪年最长为汉文帝“十一年”等资料,可推知此墓墓主为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
夏侯灶父亲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
夏侯灶卒于汉文帝十五年(前165)。
这一情况表明,《楚辞》应在西汉初期业已成书,并在社会上流传,这也与王逸在《楚辞章句序》中所说的“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而当其去世之后,“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的说法相一致。
而后,“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刘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
”(《楚辞章句序》)这段话,本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得十分清楚,《离骚经章句》也即《离骚传》,两者名异而实同。
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离骚》残片以无可辩驳的铁证说明,《离骚》早在汉武帝让刘安作传之前已存在并广为流传。
夏侯灶人葬的公元前165年,刘安(前179一前122)年仅14岁,而史籍所载的汉武帝让刘安作《离骚传》,则是发生于武帝建元二年(前139)的事,时间晚了26年。
因此,所谓淮南王刘安作《离骚》的说法,因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离骚》残简的出土而告终结。
汤炳正先生在《求索》1984年第2期发表了《(离骚)决不是刘安的作品——再评何天行(楚辞作于汉代考)》,对此作了有力的辨正。
二、关于楚国的族属问题古今中外的研究者大都认为,《离骚》第一部分中所描写的现实,应与屈原的生平事迹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正则”与“灵均”不过是屈原名字“平”与“原”的隐义。
因而有关楚国的先世族源以及屈原之生年,均可从《离骚》作品中探索。
作品一开头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
”高阳帝即五帝之一的颛顼。
屈原为楚王族,这就说明楚人出自中原的华夏族。
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也是如是记载的: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
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
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吴回生陆终。
陆终生子六人……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日鬻熊。
鬻熊子事文王,蚤卒。
其子日熊丽。
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我们从这段记载中可知,楚国的世系是比较清楚的。
但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有学者开始对楚人的族源表示怀疑,这可以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为代表。
他认为,楚为苗族,“苗族被禹战败后,退出黄河流域,据战国时人说,三苗曾在长江中游建立起一个大国。
这个大国当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是许多部落的集合体,其中较大的是荆楚。
……周文王时,周势力到达汉水流域,一部分苗族归附周国,接受周文化。
武王伐纣,有髳(苗)人参加周军作战。
成王封文武以来功臣后嗣,熊绎得封子爵,居丹阳。
熊绎的祖先,就是归附文王,从武王伐纣的髳人酋长”。
范氏在这里提出了楚国为三苗成员的观点,这是一个与传统古史记载完全不同的新论点,然而他却没有提供任何支撑这个新论点的依据,这实在不能说是慎重的。
比较一下《史记》的记述,我们知道,司马迁在撰写这部通史时掌握了大量自古至汉的史料,是在反复斟酌与筛选之后写成的。
在他的记述中,楚人的祖先祝融是黄帝族十分重要的成员。
而《国语·楚语》中在谈到楚人与三苗关系时,有这样一段话:及少皋之衰也,丸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
……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
以至于夏、商。
重黎即祝融,他是奉命来纠正九黎、三苗的“乱德”行为的。
因而,把楚人说成是三苗集团的成员,岂非缺乏考虑?过去,有些学者提出:楚人是南方土著民族,而楚人记载自己来自中原、是黄帝族的后裔,这是楚人有意抬高自己的身份而造作出来高贵的世系。
这种说法实在缺乏依据。
楚人奉颛顼、祝融为始祖,是有充分文献记载的。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夔子(楚之封君)不祀祝融与鬻熊,楚成王派兵灭了夔国;出土文献也表明,在楚人的祭祀中,祝融一直列于楚先祖的祭祀之首。
1965年以来,在原楚郢都纪南城附近相继出土了三批祭祀竹简。
它们分别是:(一)1965年在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166枚,商承祚先生在《战国楚竹简汇编·江陵望山一号楚墓竹简疾病杂事札记摹本》中对其作了考释。
该墓墓主为邵固,是楚悼王的曾孙、楚王的侍者,位居大夫,其下葬年代应为“楚威王时期或楚怀王前期”。
(二)1977年在江陵天星观一号墓出土的一批祭祀竹简,墓主人为楚邸殇君番(乘力),位居上卿、上柱国之属,其下葬年代“应晚于公元前361年,而在公元前340年前后,即楚宣王或威王时期”,惜该墓的竹简文字至今未见整理出版。
(三)1987年出土的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墓中出土约50枚保存较为完整的卜筮祭祷记录的竹简。
文物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了《包山楚墓》一书,对简文作了考释。
该墓墓主为邵(力它),其生前为楚国主管司法的左尹,是令尹的重要助手;其下葬年代“为公元前316年,而且下葬时其年龄约为四十岁左右”。
这三批祭祀竹简都记载了楚人对祖先的祭祀。
天星观一号楚墓墓主生前地位虽较高,但似非楚王族,其“祷告的祖先有‘卓公’、‘惠公’”等。
而望山一号楚墓与包山楚墓墓主均为楚王室成员,因此它们祭祀的祖先神就是楚国的先人。
望山一号楚墓祭祀的祖先为:楚先(当为楚族祖先之统称)、老童、祝融、柬大王、邵王等。
包山二号墓中祭祀的“先人包括远祖和近祖。
远祖有老僮、祝融、媸啻、熊经、武王等”。
这两座楚王室的祭祀竹简所记录的楚族先人从老童(又作僮、撞),到祝融、鬻熊(即媸盦)、熊绎、武王,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楚先人系列。
其中最早的先祖老童,即《史记·楚世家》中的“卷章”。
《史记》注引徐广曰:“《世本》云:老童生重黎及吴回。
谯周曰:老童即卷章。
”从上述祭祀竹简所载之楚先人系列,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楚人对于自己先祖在祭祀方面是十分严谨恭敬的,绝非像有些人所想象的是故意抬高身份。
这些祭祀竹简所载内容,也与《史记·楚世家》中的记载相同。
除楚墓祭祀竹简载有楚人祖先世系外,宋代曾出土西周晚期楚器——“楚公逆鎛”,其铭文中有:“佳八月甲申,楚公逆自作吴雷镩……逆其万年又寿……孙子其永保。
”楚公逆即楚国早期首领熊号(前800一前791在位);“吴雷”即“吴回”,也是楚人先祖祝融。
可知此鎛具有纪念楚人先祖的意义在。
祝融的后裔有八姓,大多分布于中原,这也为楚人来自中原说提供了佐证。
三、关于屈原的生年屈原的生年,《史记》和其他先秦史料均无记载。
推断屈原生年的资料,主要依据《离骚》开头所写的“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句诗。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云:“太岁在寅日摄提格。
……言己以太岁在寅,正月始春,下母体而生。
”但朱熹不同意王逸的说法,他认为“盖摄提自是星名……‘摄提贞于孟陬’,乃谓斗柄正指寅位之月耳,非太岁在寅之名也。
必为岁名,则其下少一格字,而贞于二字亦为衍文矣”。
这样,屈原的生年便难以考知。
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观点,历来争议不休。
1976年,陕西临潼县出土了一件“利簋”,器内有铭文4行,32字,记叙了周武王伐纣的过程。
铭文中有“岁贞克闻”几个字,文字学家考释意见不一。
汤炳正先生写了《历史文物的新出土与屈原生年月日的再探讨》一文,以他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夫,对此作了考释,指出“岁鼎克”三字是记述时间,“‘岁’指岁星,古人或称‘摄提’,即现在的木星……‘鼎’即贞字……‘克’与‘辜’同字,为月名,即《尔雅·释天》‘十一月为辜’的辜字……总地说,‘岁贞克’这句话是说:岁星正当十一月展出东方。
”汤先生比较了建国前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帛书,发现其中所标的十二月名,与《尔雅·释天》完全一致,不过文字的形体略殊,“如《尔雅》以正月为‘陬’,帛书则曰‘取’;《尔雅》十一月为‘辜’,而帛书则日‘姑’。
”因而,他指出:“称正月为‘孟陬’是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