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之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之研究
摘要:20世纪以来,在楚辞研究的几次热潮中,《离骚》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争论的焦点。众多地下考古文物与文献资料的发现,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从而使以往争议不休的问题得到了有说服力的结论。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关系最密切者有五个方面:1、《离骚》的作者;2、楚国的族属;
3、屈原的生年;
4、巫文化内容及人物形象研究;
5、关于龙凤意象与图腾崇拜。
关键词:出土文献;《离骚》;研究
20世纪以来,在楚辞研究的几次热潮中,《离骚》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争论的焦点。研究中提出的众多问题,如仅由传统的传世文献资料来讨论,往往难以说服对方。新方法的运用,如民俗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却往往有隔靴搔痒之感。然而,众多地下考古文物与文献资料的发现,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从而使以往诸多争议不休的问题得到有说服力的结论。可是,由于这些研究成果散见于众多论著之中,读者往往难以窥见全貌。为此,本文将广搜各种研究成果,分题作一综述,俾使读者可获得较为完整的信息。出土文献与《离骚》关系最为密切者,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离骚》的作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思潮在我国学术界盛行。胡适在《读楚辞》中认为,屈原是一个“传说的”、“箭垛式的人物”,否定屈原的存在;而继后的许笃仁在《楚辞释疑》一文中进一步提出,《离骚》并非屈原所作,其作者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其后有何天行的《楚辞新考》、卫聚贤的《(离骚)的作者——屈原与刘安》以及建国初朱东润的《离骚底作者》、《淮南王刘安及其作品》等文章,均赞同许氏之论,将《离骚》的著作权判为刘安,从而影响到日本学者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屈原否定论”。认为刘安为《离骚》作者的人,其根据主要是荀悦在《汉纪·孝武皇帝纪》中将汉武帝使刘安“为《离骚传》”(据《汉书·淮南王传》)写成“为《离骚赋》”,而此后高诱也在《淮南子·叙》中将《离骚传》写成《离骚赋》。“屈原否定论”者置《史记》、《汉书》、班固《离骚序》等可靠的文献资料于不顾,而强为说词。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古籍的竹简残片,其中涉及古籍十余种,如先秦的典籍《周易》近600片,《诗经》170余片,《吕氏春秋》40余片,《楚辞》作品中的《离骚》残文4字,《涉江》残文5字。据考古工作者考证,此墓出土文物上有“女(汝)阴侯”铭文,其漆器铭文纪年最长为汉文帝“十
一年”等资料,可推知此墓墓主为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夏侯灶父亲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夏侯灶卒于汉文帝十五年(前165)。这一情况表明,《楚辞》应在西汉初期业已成书,并在社会上流传,这也与王逸在《楚辞章句序》中所说的“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而当其去世之后,“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的说法相一致。而后,“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刘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楚辞章句序》)这段话,本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得十分清楚,《离骚经章句》也即《离骚传》,两者名异而实同。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离骚》残片以无可辩驳的铁证说明,《离骚》早在汉武帝让刘安作传之前已存在并广为流传。夏侯灶人葬的公元前165年,刘安(前179一前122)年仅14岁,而史籍所载的汉武帝让刘安作《离骚传》,则是发生于武帝建元二年(前139)的事,时间晚了26年。因此,所谓淮南王刘安作《离骚》的说法,因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离骚》残简的出土而告终结。汤炳正先生在《求索》1984年第2期发表了《(离骚)决不是刘安的作品——再评何天行(楚辞作于汉代考)》,对此作了有力的辨正。
二、关于楚国的族属问题
古今中外的研究者大都认为,《离骚》第一部分中所描写的现实,应与屈原的生平事迹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正则”与“灵均”不过是屈原名字“平”与“原”的隐义。因而有关楚国的先世族源以及屈原之生年,均可从《离骚》作品中探索。作品一开头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高阳帝即五帝之一的颛顼。屈原为楚王族,这就说明楚人出自中原的华夏族。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也是如是记载的: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日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日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我们从这段记载中可知,楚国的世系是比较清楚的。但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有学者开始对楚人的族源表示怀疑,这可以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为代表。他认为,楚为苗族,“苗族被禹战败后,退出黄河流域,据战国时人说,三苗曾在长江中游建立起一个大国。这个大国当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
是许多部落的集合体,其中较大的是荆楚。……周文王时,周势力到达汉水流域,一部分苗族归附周国,接受周文化。武王伐纣,有髳(苗)人参加周军作战。成王封文武以来功臣后嗣,熊绎得封子爵,居丹阳。熊绎的祖先,就是归附文王,从武王伐纣的髳人酋长”。
范氏在这里提出了楚国为三苗成员的观点,这是一个与传统古史记载完全不同的新论点,然而他却没有提供任何支撑这个新论点的依据,这实在不能说是慎重的。比较一下《史记》的记述,我们知道,司马迁在撰写这部通史时掌握了大量自古至汉的史料,是在反复斟酌与筛选之后写成的。在他的记述中,楚人的祖先祝融是黄帝族十分重要的成员。而《国语·楚语》中在谈到楚人与三苗关系时,有这样一段话:
及少皋之衰也,丸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
重黎即祝融,他是奉命来纠正九黎、三苗的“乱德”行为的。因而,把楚人说成是三苗集团的成员,岂非缺乏考虑?过去,有些学者提出:楚人是南方土著民族,而楚人记载自己来自中原、是黄帝族的后裔,这是楚人有意抬高自己的身份而造作出来高贵的世系。这种说法实在缺乏依据。楚人奉颛顼、祝融为始祖,是有充分文献记载的。《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夔子(楚之封君)不祀祝融与鬻熊,楚成王派兵灭了夔国;出土文献也表明,在楚人的祭祀中,祝融一直列于楚先祖的祭祀之首。1965年以来,在原楚郢都纪南城附近相继出土了三批祭祀竹简。它们分别是:(一)1965年在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166枚,商承祚先生在《战国楚竹简汇编·江陵望山一号楚墓竹简疾病杂事札记摹本》中对其作了考释。该墓墓主为邵固,是楚悼王的曾孙、楚王的侍者,位居大夫,其下葬年代应为“楚威王时期或楚怀王前期”。(二)1977年在江陵天星观一号墓出土的一批祭祀竹简,墓主人为楚邸殇君番(乘力),位居上卿、上柱国之属,其下葬年代“应晚于公元前361年,而在公元前340年前后,即楚宣王或威王时期”,惜该墓的竹简文字至今未见整理出版。(三)1987年出土的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墓中出土约50枚保存较为完整的卜筮祭祷记录的竹简。文物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了《包山楚墓》一书,对简文作了考释。该墓墓主为邵(力它),其生前为楚国主管司法的左尹,是令尹的重要助手;其下葬年代“为公元前316年,而且下葬时其年龄约为四十岁左右”。这三批祭祀竹简都记载了楚人对祖先的祭祀。天星观一号楚墓墓主生前地位虽较高,但似非楚王族,其“祷告的祖先有‘卓公’、‘惠公’”等。而望山一号楚墓与包山楚墓墓主均为楚王室成员,因此它们祭祀的祖先神就是楚国的先人。望山一号楚墓祭祀的祖先为:楚先(当为楚族祖先之统称)、老童、祝融、柬大王、邵王等。包山二号墓中祭祀的“先人包括远祖和近祖。远祖有老僮、祝融、媸啻、熊经、武王等”。这两座楚王室的祭祀竹简所记录的楚族先人从老童(又作僮、撞),到祝融、鬻熊(即媸盦)、熊绎、武王,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楚先人系列。其中最早的先祖老童,即《史记·楚世家》中的“卷章”。《史记》注引徐广曰:“《世本》云:老童生重黎及吴回。谯周曰:老童即卷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