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实录及评析
观潮课堂实录(优秀6篇)
![观潮课堂实录(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3eb6d6fb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f8.png)
观潮课堂实录(优秀6篇)《观潮》课堂实录篇一一、教材分析《观潮》任教版小学第七册22课。
这是一片写景为主的散文。
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
景象。
自立行家按流露出喜爱之情。
是一片培养学生预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的好文章。
二、学生特征分析1、学生是东风东路小学四年二班的学生2、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能运用网络查询收集资料帮助学习。
3、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知识面较广,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借助网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水平的分析与确定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来时的情景。
2、学习本科抓住事物的特点的几方面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写作方法。
3、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接受反映能力:1、培养学生与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信息。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
3、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来时的情景,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秒潮水的语句,熟练成诵部分语句。
四、媒体的运用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类型媒体内容使用时间媒体的作用媒体使用方法知识理解网络潮的气氛10分创设情景提供观察资源浏览、观察能力应用网络潮的样子特点等壹五分提供观察资源制作简报浏览、制作情感接受、反应课件潮的壮观2分提供资源、情感渲染演示。
《观潮》教学实录篇二1、课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2、教学时,可以按照初读—研读—熟读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
很多学生对课文描绘的景象比较陌生,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3、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联系上下文体会生词在文中的意思;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观潮》教学实录(7篇)
![《观潮》教学实录(7篇)](https://img.taocdn.com/s3/m/c0e66f1b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46.png)
《观潮》教学实录《观潮》教学实录(7篇)《观潮》教学实录1老师:同学们,大自然是伟大的魔法师,它赋予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美,而作者又是神奇的画师,他用优美的语句,勾画出钱塘江大潮一幕幕有声有色、雄伟壮观的场面。
究竟是什么样的语言魅力,使大潮犹如在我们心中澎湃呢?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再次去感受钱塘江大潮那无法抗拒的美吧!(板书:观潮)老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谁能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学生: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老师:回想一下潮来前作者主要描写了那些情景?(师板书:潮来前)学生:潮来前写了观潮的时间、地点,以及观潮当日江边和江面的情景,还写了人们盼着大潮到来的急切心情。
老师:潮还没来,海塘大堤上就已经人山人海了,究竟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奇特景象,使人们如此焦急的等待呢?同学们赶快读读潮来时这一部分内容,找到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看看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观察、又是抓住哪一些特点把潮来时这部分内容写精彩的?板书:潮来时(学生自读感悟)老师:谁愿意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学生: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
老师:从这句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我知道了潮来时的声音像闷雷滚动,非常响。
老师:怎么样读最合适?学生:午后一点左右……学生:我还想读这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句是描写大潮形态的,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
老师:把白色战马去掉行不行?学生:不行,因为去掉这个词,就不能表现大潮很壮观了。
老师:这么重要的词该怎么样读?学生:声音响亮、有气势。
老师:试着读一读。
(学学生朗读)老师:还有哪句是描写大潮声音或形态的?最经典的词语是……学生:(边读边回答)老师:无论是声音的描写,还是形态的勾画,作者都运用了合理的观察顺序。
再细心读读课文,把这些词语按顺序重新说出来。
学生:描写声音的有,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描写形态的顺序是,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师板书: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形态: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老师:让我们观看一下潮来时的景象,看看大家排列得对不对?(播放图片)老师:看来大家排对了,从这些词语排列的顺序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吗?学生:从远到近的顺序 (教师板书:从远到近)老师: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潮从远处向我们移来,声音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宏伟、场面越来越壮观,那么我们再读这一部分时,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语调应该有什么样的变化。
《观潮》课堂教学实录
![《观潮》课堂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886add56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05.png)
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思考和练习作业,要求学 生独立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2023
PART 06
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REPORTING
学生反馈收集与分析
1 2 3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
通过课堂小测和课后作业,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 理解《观潮》的主题和情节,但对部分细节和深 层含义的理解还需加强。
海洋生物节律
潮汐对海洋生物的节律行为也有重要影响。许多海洋生物会利用潮汐的周期性变化进行觅 食、繁殖和迁徙等活动。例如,一些贝类动物会在高潮时张开贝壳觅食,而在低潮时则紧 闭贝壳以避免干燥。
海洋环流与气候
潮汐作用还会对海洋环流和气候产生影响。潮汐引起的海水流动可以促进海洋中的热量、 盐分和营养物质的交换和输运,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此外,潮汐还能通 过影响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等因素来间接影响气候。
月球赤纬较大的地方。
02
全日潮
一个月内,有些地方的潮汐只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这类潮汐称为
全日潮。全日潮主要出现在月球赤纬较小或赤纬为零(即月中天)的地
方。
03
混合潮
混合潮是指一个月内既有全日潮又有半日潮出现的现象。这类潮汐主要
出现在赤纬变化较大的地方。
潮涌现象对自然环境影响
海岸地貌塑造
潮汐作用会对海岸地貌产生显著影响。在潮差较大的地区,潮汐会加速海滩的侵蚀和堆积 过程,形成各种海岸地貌形态,如沙滩、岩滩、海蚀崖等。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自主探究 方面还可加强,如增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
教学互动与课堂氛围
教学互动良好,但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还可 进一步提升,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增加课堂互动 环节。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初中语文教案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初中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597927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2.png)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初中语文教案观潮是一篇以观察潮汐景象为主题的散文。
这篇文章曾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其语言简练,形象生动,蕴含着深刻的意义,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下面是一节《观潮》的初中语文教案,共分为导入、讲解、分析和巩固四个环节。
一、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主题,并对学生进行预习。
1.引出主题:潮汐景象老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潮汐景象?那潮汐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预习: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预习课文。
(1)老师:观潮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为什么会产生观潮的共鸣?(2)老师:潮水是怎样形成的?潮水变化有什么规律?二、讲解(30分钟)通过讲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
1.结构分析(1)导语:通过引用古代人的描写,以及对潮水的描绘,为文章打下基调。
2.语言解读(1)字词解读:解释文中一些生僻、难懂的字词,如“潮”、“涨潮”等。
(2)修辞手法解读:解释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三、分析(30分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并进行深入的分析。
1.主题分析(1)发散思维: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讨文中的主题是什么。
如“观潮的乐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感悟”等。
(2)证据分析: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所用的例子和描写,从中判断文章的主题。
2.意境分析(2)图像比喻:引导学生寻找文中的比喻和形象化的语言,分析其意义和作用。
3.语言特点分析(1)语言简练:引导学生发现文章语言简练,字数较少的特点,并分析简练的好处。
四、巩固(2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的方式巩固学生的理解。
1.小组讨论: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文章的主题和意境进行讨论,并在班上进行展示。
2.个人思考:让学生思考自然界的其他景象,用类似的方式写一篇散文,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be36a9a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63.png)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观潮”这个词组写话。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2)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观察自然、欣赏自然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2. 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2. 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3. 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观潮”这个词;(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3)学生再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情感。
3. 理解课文:(1)学生分小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4. 朗读体会:(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2)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5. 总结拓展:(1)学生谈对本课的收获;(2)教师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朗读评价:评价学生在朗读时的发音、语调、情感表达等,关注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情感投入。
3.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词语运用能力。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内容,并发音准确地朗读课文。
《观潮》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观潮》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60a5b8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35.png)
观潮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引言《观潮》是一部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学作品,它以生动的笔触和精彩的情节展现了一个小镇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本文将通过记录我在教授《观潮》时的教学实录,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这部作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
教学实录第一课:导入与概述在第一课中,我使用了多媒体投影仪将《观潮》的书籍封面展示在课堂的大屏幕上。
我提出以下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本书的封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这个书名有何意义?这种引导方式帮助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了他们对这本书的兴趣。
接下来,我简要介绍了《观潮》的作者、背景和主题,并引用了一段精彩的片段。
我鼓励学生在阅读全文之前,先思考一下他们对这个故事的预期和设想。
第二课:情节分析在第二课中,我组织学生对《观潮》的情节进行分析。
我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析一段情节,并汇报给全班。
在汇报过程中,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段情节揭示了哪些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次事件给你带来了哪些思考?此外,我通过学生的发言补充讲解了一些与情节相关的文学知识,例如,悬念的设置和角色的发展。
第三课:人物塑造在第三课中,我重点讲解《观潮》中的人物塑造。
我通过分析故事情节,解读人物的言行举止,帮助学生理解每个人物的特点和角色。
我还提供了一些例子,让学生思考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在讲解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引导他们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第四课:主题讨论在第四课中,我与学生展开了关于《观潮》主题的讨论。
我鼓励学生针对不同主题展开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我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让每个小组提出一个主题,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辩论。
通过这种方式,我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反思创设情境提高学习兴趣在本次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展示书籍封面和引导问题来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教学方法是有效的,学生在开展讨论时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976fb9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a4.png)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观潮》这篇课文;(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增长见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培养审美能力;(3)学会通过观察、描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表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观潮》这篇课文;(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增长见识。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2)通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的能力;(3)引导学生用观察、描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1. 课件: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图片等;2. 课文:《观潮》;3. 生字词卡片;4. 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色;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色;(3)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描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4. 实践练习:(1)学生分组讨论,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句型描述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鼓励。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观潮》;(2)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色的短文;(3)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色,用相机或者画笔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2. 课后作业:(1)家长协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鼓励孩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句型描述自然景色;(2)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及时与教师沟通。
观潮教学实录 《观潮》教学实录(精选6篇)
![观潮教学实录 《观潮》教学实录(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486104a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6.png)
观潮教学实录《观潮》教学实录(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本文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观潮教学实录的相关范文。
《观潮》教学实录篇一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
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生:潮来了!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生:想!师: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
**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生:大潮给我留下的较深印象是它的声音非常大,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大潮给我的印象是它气势非常的雄伟。
师:那你所说的气势是你听到的还是看到的呢?生:是我看到的!师:能看到气势吗?生1:我觉得气势是想到的。
生2:我觉得气势是感觉到的。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真不错。
生:我不明白的地方是课文中“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句话前面说白线很快地移来,后面又说它拉长变粗是逐渐的,我不明白这里前后是不是有点矛盾呢?师:她真会动脑筋!生:我不懂的地方是课文中为什么用白色战马,而不用别的什么马来形容大潮呢?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
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勾画。
)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嗯,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观潮听课记录及评析
![观潮听课记录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615e3c2d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0c.png)
《观潮》听课记录及评析听课记录:课程名称:《观潮》课程类型:语文课授课教师:张老师授课时间:XXXX年 XX 月 XX 日一、课堂导入(5 分钟)1. 张老师通过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引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张老师让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到的关于钱塘江大潮的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二、课堂讲解(30 分钟)1. 张老师详细讲解了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到潮汐现象以及地球自转、月球引力等自然规律。
2. 张老师通过解读《观潮》这首诗,让学生体会到大潮的雄伟壮观,以及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3. 张老师引导学生对诗中的关键字词进行赏析,如“滔滔”、“汹涌”、“奔腾”等,让学生了解词语在诗句中的表现力。
4. 张老师分析诗的结构,让学生了解五言绝句的特点,并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古诗。
三、课堂互动(15 分钟)1. 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对钱塘江大潮的印象。
2.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师生共同评议各组的表现。
3. 张老师挑选了一些描绘钱塘江大潮的古诗词,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课堂小结(5 分钟)1. 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及欣赏古诗的方法。
2. 张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钱塘江大潮的作文,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评析:1. 教学内容丰富,张老师精心设计了课堂讲解、互动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钱塘江大潮。
2.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视频、讲解、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课堂互动充分,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进行表达和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 教师引导得当,既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能适时给予指导,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知识。
5. 课程结构清晰,课堂小结简要明了,有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回顾和巩固。
建议:1. 在课堂讲解环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钱塘江大潮相关的传说或故事,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完整版)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915706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4f.png)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完整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
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生:(分组比赛读)生:(齐读)[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
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
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
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
教师朗读这一句。
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师:棒极了![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
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观潮》名师课堂实录
![《观潮》名师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6ea245d3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c0.png)
《观潮》名师课堂实录
(实用版)
目录
1.课堂实录的背景和目的
2.课堂实录的内容和方法
3.课堂实录的效果和启示
正文
一、课堂实录的背景和目的
《观潮》是一篇描绘钱塘江大潮的科普文章,通过详细描绘潮水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让读者对这一自然奇观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名师课堂实录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二、课堂实录的内容和方法
在课堂实录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特别是“潮来时”这一段,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
这样处理朗读,让学生更加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和美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解释潮水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潮水的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最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总结。
这样,学生在课堂实录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口语表达和团队协作的锻炼。
三、课堂实录的效果和启示
通过课堂实录,学生对《观潮》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潮水
这一自然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他们在课堂实录中锻炼了自己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课堂实录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48d3763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af.png)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观潮》的主要内容,掌握潮汐的基本知识。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通过观察、体验的方式,了解潮汐的变化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观潮》的阅读与理解。
2. 潮汐的基本知识和特点的讲解。
3. 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观潮》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潮汐的基本知识和特点的掌握。
(3)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潮汐的成因和变化规律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潮汐的景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潮汐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观潮》,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句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的交流和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潮汐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讲解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并进行示例分析。
5. 练习与巩固:(1)进行课文内容的填空、选择等练习题。
(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改进的建议。
五、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练习与巩固评价:对学生的练习和写作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内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观潮》教学案例
![《观潮》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c92b1b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6.png)
《观潮》课堂实录1一、教材分析《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
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非但要使学生增加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受到语文水平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
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照,特别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排山倒海之力。
为了充沛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
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烘托人们观潮的欢跃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澎湃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小朋友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宏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
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能够借鉴,不只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艰难。
所以,需使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动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貌》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相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浮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宛如“战马疾驰,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
录制两遍。
第一遍按由远和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晰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
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和近的推动变化、发展有一个联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三年级语文教案《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三年级语文教案《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372ff97e21af45b207a804.png)
三年级教案《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一、教学设计说明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
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
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
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
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
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
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
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
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
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
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
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
《观潮》教学实录
![《观潮》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453edb7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a.png)
《观潮》教学实录《观潮》课堂教学实录篇一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
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结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部分来写文章。
3、重点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能读懂些什么。
二、教学准备1、生字、词认读幻灯片。
2、钱塘江潮的录像片段。
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看课题《观潮》,你能想到什么问题。
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观潮的地点、时间、简单概括当时的情形)(二)学习生字词1、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2、重点交流的几个字:"若"为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右,不是古;"昂"的左下不要多一撇;"崩"的形近字区别,嘣,蹦,繃,漰等;"震"注意下面部分是辰字。
3、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4、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了解文章结构再读课文,自由找伙伴分工朗读课文。
集体评议哪种分工方法好。
可能的几种情况:1、四人小组朗读,每一个自然段,对此种读法加以肯定。
2、三个小组朗读,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分工,对此方法要表扬,是正真的读懂了课文。
老师点拨,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潮来前)1、明确钱塘江大潮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地点是在海宁市盐官镇;这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潮来前的情形是怎样的,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写。
一是周围的景物江面、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的小山(特点非常平静);二是当时的人们(人山人海、昂首、等着、盼着)3、指导朗读该段(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搜集课本以外有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观潮》教学实录及评析
![《观潮》教学实录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c1221682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4.png)
《观潮》教学实录及评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3、4 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大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 1:我看过大海,大海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
生 2:大海的波浪很大,声音很响。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领略一处与众不同的景观——钱塘江大潮。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观潮》。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课文主要写了作者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经过。
(三)精读课文,感受潮来前的景象1、默读课文第2 自然段,思考:潮来前,钱塘江的景象是怎样的?生 1:江面上很平静。
生 2: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师:“若隐若现”这个词用得真好,形象地写出了小山在云雾中的样子。
2、指导朗读,读出平静的感觉。
(四)学习潮来时的景象1、自由朗读第 3、4 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来时声音和样子的句子。
2、交流描写声音的句子。
生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生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这里把潮声比作闷雷滚动,形象地写出了潮来时声音的低沉、宏大。
3、交流描写样子的句子。
生 1: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生 2: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生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3077a0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6b.png)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观潮》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增长见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相关信息,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壮丽景象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观潮》的理解与欣赏。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用的一些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对钱塘江大潮成因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壮丽景象。
(2)提问:学生分享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引出课文《观潮》。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观潮》,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享讨论成果。
(2)小组分享:学生分组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强调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加以注音。
2. 写一篇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小练笔,可以描述大潮的景象,也可以分享自己对该景象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壮丽景象,增强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初中语文教案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初中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12842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86.png)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设计说明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
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
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表达出来。
比方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
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
还比方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
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
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情愿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表达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
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
所以教师必须认真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
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含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表达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累积和运用,强化言语文字的训练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
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言语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言语实践活动。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言语的累积和运用。
比方课文言语的累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根底上,比较轻松地到达累积课文言语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言语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潮》教学实录及评析导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观潮》课文全文描写了农历八月十八观潮日钱塘江观潮的壮观场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观潮》教学实录及评析,欢迎大家参考!【教学目标】1、学习三、四、五自然段,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和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潮来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的细致。
“浪潮越来越近,……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是全文的重点句,充分表现了大潮的气势。
2、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思路】“以读为本,以读促思”。
整堂课以学生的朗读、默读为主要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学结构疏密相间、有张有弛:大声自读──静心默读、勾画──同桌互读──感情朗读──激情朗读,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建立形象,在朗读中激发感情,在朗读中产生联想,在熟读中成诵。
【教学过程】一、导语揭题,激起情绪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作者一起登上海塘大堤,领略了潮来前的景色,潮来前江面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风平浪静。
)可是我们的心情却是不平静,我们怎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昂首东望。
)我们昂首东望,等着、望着,这一年一度的江潮怎么还不来?一直等到下午一点左右,江面上的情况又怎样呢?让我们再次和作者一到去──观潮(学生齐读课题)。
(评析:和学生一道复习上课时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四年级语文阅读要求,凭借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文的重难点,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确定观潮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从而让学生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丽,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1、大声自读、初步感知。
2、默读课文,把听到的潮水的声音和看到的潮水的样子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
3、再把标出的语句读给同桌听一听。
4、汇报:教师:请用上“先……然后……最后”把你听到的读一读。
学生回答:我先听到“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然后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
”(评析:教师出示“先……然后……最后……”的句式,旨在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大潮声音的变化是由小到大。
)5、出示小黑板,指导朗读:⑴学生自由读这三语句,体会声音的变化。
⑵指导第一句:师:谁来读第一句?(生读。
)师:声音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生:远处。
)师:“远处”应该读慢些。
“闷雷”的声音听过吗?生:感觉声音不响亮,就是“隆隆”的响声。
师:谁再来试读这句,声音是从远处传来,沉闷不响亮。
(学生个别读,齐读。
)⑶指导第二句:师:后来声音怎样了?请第一大组读第一句,二大组读第二句。
(重点词:越来越大。
)⑷指导第三句:师:最后那声音──(学生读第三句。
)师:(出示“山崩地裂”)谁来读一读?(个别读,重音在“崩”和“裂”上,词语读好后再放入句子体会。
) (评析:先读好重点词语,再读句子。
)⑸分小组、分男女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这些句子,体会声音越来越大。
(评析: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教学主线,教学主线清晰,教学过程就显得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难点易破,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课的教学主线是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潮来时”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气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大潮的气势呢?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强烈地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
”为此,我依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观潮”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中,设计了“紧扣主线,教给方法,自读自悟,集体讨论,点拨深化,落实重训”的教学结构。
首先让学生自读,感知全文之后,重点读读课文3、4自然段,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
其次是让学生把听到潮水声音和看到的潮水的样子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并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联成一段话。
最后教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读“潮水声音”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声音的变化。
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关键的词、句,通过看、议,有感情地朗读,感知声音的变化是由小到大。
如:第一句“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中的远处知道这声音是从远处,并且是隆隆的声音,不响亮;在第二句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越来越大”体会到声音的变化;在第三句中通过“山崩地裂”的理解,来体会声音大得如同大地都颤抖起来。
在指导学生诵读中,也要做到从“小──大”声音的变化来朗读,并且鼓励、引导学生要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的惊奇,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到自然美和语言美的完美统一。
教师在范读的时候,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脑海中勾勒出大潮的壮观美。
)6、用以上的学习方法体会潮水的气势越来越大:⑴学习刚才的方法,把你看到的读一读:师:请组织你的语言,把你看到的读一读。
生:我先看到“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接着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⑵教师出示小黑板,学生自由练读:师:选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等会儿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学生读哪句教师就指导哪句。
)⑶指导第一句:重点词:“水天相接”。
师:“水天相接”指的是哪儿?生:水和天相交界的地方。
非常远,我们的眼睛所能望到的最远的地方。
师:那这个词应该怎样读?(生读,个别读,齐读。
)师:咱们把它带进句子读一读,远远的地方终于看到一条白线,心情回怎样?生:非常地激动。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⑷指导第二句:师:那条白线怎样地向我们移来?生:很快地。
师:接着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边读一边作动作。
(生读,体会潮水变化。
)师:“横贯”就是──生:横着把江面贯满了。
⑸指导第三句:师:“两丈多高”有多高?(生用数学知识计算。
)师:大概有楼房的两层多楼那么高。
(生惊叹。
再指导生一边想象一边朗读。
)⑹指导第四句:抓重点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
采用赛读的方式读出气势来。
⑺作者写看到的潮水的景象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生读。
)生: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三、朗读体会1、朗读三、四自然段,体会声音和样子的变化。
2、同桌分别读声音和样子的句子。
3、师:请同学们把写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的句子联系起来想一想,谈谈自己的体会。
4、教师小结:⑴先闻其声再见其形。
⑵潮水的声音越来越大,它的气势也越来越雄壮;潮水的气势优越来越大,它的声音也越来越响。
⑶带着这种体会把三、四自然段自己大声读一读,想象那雄伟的气势。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师:霎时,潮头奔腾西去,你还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气势吗请同学们大声读读第五自然段并思考、体会。
生:“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这句话中的“还在”、“漫天卷地体会到大潮的雄伟气势一点都没有变。
朗读体会。
生:“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这句话中的“依旧”、“风号浪吼”也体会到大潮的气势没变。
师:你们还从那儿感受到大潮的气势?生:“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这句话中体会到大潮持续了很长时间。
朗读体会。
师:此时江面的平静与潮来之前的平静是否一样?生:不一样。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师:可见,潮水的水量之大。
我们把第五自然段连起来读,体会大潮的气势之壮,时间之长,水量之大。
(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所以钱塘江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师:课题“观潮”与“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意思是一样的吗?“奇”是什么意思?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观”。
“奇”是“奇特”的意思。
师:那钱塘江大潮到底奇特在什么地方?生:潮来之时气势雄伟壮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一年只有一次。
江面越往东越宽,大潮从东边来,特殊的地势使大潮来势凶猛。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早以人山人海。
师:作者用心观察,叙述有叙,从声音、气势、形态三方面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表现了大潮的气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评析:采用“自读自悟、讨论、点拨深化”的方法来学习“潮头过后”部分,体会出潮头过后依然壮观、雄伟,回扣主题“天下奇观”。
在这部分中,朗读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朗读“量大、质高、有指导”,通过抓住词语体会大潮的气势,同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如果是一名人流中的观潮人,此时此刻你的情感怎样?想说些什么呢?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给课文分段六、总结师: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七、拓展训练当小小导游员,向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仍紧扣了课文的主题,让学生当小小的导游员引导学生将自己融入到观潮的人群中,对于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就自然流露出来了,同时让学生当小小的导游员向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色,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知识、能力、人格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也能促进学生在生动实际活动中能自主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从而体现主体教育的思想,较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