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的成长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写作,
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我是从1978年,也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那一年开始读书写作的。1977年秋我在定远县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县党校)谋到一份差事,做图书管理员。单位里有个小小的图书资料室,除理论著作外,还有几本“文革”浩劫中幸存的文学名著,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文学。没想到几本文学书籍竟有如此魅力,我几乎消磨了全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来反复阅读。随着拔乱反正的推进和深入,各地出版社又新版和重版了一大批文学名著。这对刚品味到文学妙趣的我来说,简直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尽管当时月工资只有36元,我还是从每月的工资中挤出半数来买书。前后两三年时间,我的小屋内竟堆放有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梅里美、雨果、莫泊桑、高尔基、鲁迅、巴金、茅盾、曹禺、丁玲等一大批中外名家的著作。有了这些书籍,我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久而久之,读书成了我生活的习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一天不读书就觉得生活少了点什么。真正体会到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先贤、大师之间展开一次心灵对话,感受他们高尚的人格力量。我在长期读书自学中坚持写读书笔记,抄格言,记典故,有感而发,长短不论,真正做到脑勤、眼勤、手勤,有时兴之所至,还画点尾花和小插图来点缀,然后分类整理。就这样读着、写着、思考着,一股创作的欲望涌上心头,沉淀的记忆和现实生活的碰撞,迸发出文学创作的火花。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非得宣泄不可,于是我真地动笔写了起来。
谁知写文章根本不是想像的那么回事,几年间我接到各地报刊编辑部的100多封退稿信,当有人看
回顾我的成长历程068
到编辑部统一印制的“版面有限”“原稿退回”的退稿信时,竟说什么“小金投稿,版面有限”,“小金投稿,完璧归赵”。接连碰壁,他人嘲讽,一时间,我处在极其痛苦和彷徨之中。一天,我在资料室里无意翻到茅盾先生为高尔基逝世10周年所写的一篇祭文,才晓
得高尔基这位举世闻名的大文豪童年生活竟如此艰辛。他8岁失去父母,到处流浪,白天在轮船上打工收盘子,受尽凌辱,晚上则在轮船里读书自学,又屡次患病,而大部分作品就是在这样困苦颠沛的环境中写出来的。高尔基的苦难童年与我很相似,尤其是他刻苦读书与生活抗争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不仅激起了我创作的热情,而且给了我战胜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让别人去说吧,走自己的路!”几年后,我的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频频见于报端,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1982年我有幸被调至省城新闻
单位任编辑、记者。我在农村采访中,耳闻目睹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给这块古老贫穷的江淮大地所带来的
勃勃生机和天翻地覆的变化,广大农民终于有了饭吃,有了衣穿,有了房住,从此告别了“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修正主义苗”的荒唐岁月。关于这一点,像我这样从三年困难时期熬过来的人感受最真切,最强烈,也最有发言权。于是我怀着一颗无比激动和感恩的心奔波大江南北、淮河两岸,大书特书改革开放后的新农村、新变化、新人物。凡是能表达思想情感的文体,不论是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或是小说、散文、评论我都写。在后来的10多年间,先后有数百篇长短不等、体裁不同的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艺报》《安徽日报》《新华文摘》《清明》《安徽文学》《飞天》等近百家
报刊上发表。与此同时,我还结集
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右三)视察农家书屋,作者(左三)向他介绍近年来农民读书成果
069
出版了《校园微型小说》《自鸣钟》《龙腾江淮》等文学专著。
1998年,在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我打算写一本反映安徽20年改革全貌的大书。当该书策划报告送至省委宣传部领导的办公桌上时,领导表示既惊喜又担心,惊喜的是该书选题好,又非常适时;担心的是该书的工作量太大,时间又紧,一个人很难胜任。可我决心已定,说干就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终我说服了领导,使他打消了担心的念头。我只身一人踏上了采访的征程,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风里雨里、爬山涉水,抢时间、争速度,日以继夜,连续奔波。我想,该书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全貌”上下功夫,所谓全貌,就是要反映全安徽的新面貌,反映全安徽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当时安徽有17个地市、66个县,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要在短时间内走遍安徽,写遍安徽谈何容易!但如果不这样做就没有说服力和权威性。为了节约时间,在采访的途中我遇车就坐,拉货车、农用车、拖拉机、三轮车……至于无路无车时,那只能迈开大脚向前走了。采访也不是一帆风顺,如事先联系好的采访对象突然因事失约,这就需要等待或第二次、第三次再来。还有事先决定采访的典型,当你马不停蹄满怀信心赶到时,却发现与事实不符,结果只能放弃,重找新典型,白白浪费了宝贵时间和精力。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打击是1998年6月20日,在夜间火车上,我的手机、照相机、现金、证件还有写好10万多字的书稿全部被盗,真是欲哭无泪!怎么办?别无选择,只能咬着牙重新开始……在全书的采访中,记不清采访过多少人,走了多少路,也记不清得到多少好心人的帮助。因此,我在书的后记中写下一段话:“本来作者想在这里列上一份感谢名单,但发现这份名单太长太长,有一大批朋友和熟人都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是他们一起帮我写完了这部书。”
1998年12月,一本32万字的大型纪实文学集《安徽大采风》如期出版了。12月17日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新闻出版局等单位在合肥联合举行了该书的首发式。随后又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于12月29日在北京召开了“首都文学界《安徽大采风》座谈会”。中国作协领导张锲、高洪波以及著名作家、评论家周明、鲁光、袁厚春、杨匡满、傅溪鹏、何西来、缪俊杰等40余人参加座谈会。参加首发式和座谈会的与会人员特别是首都文学界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安徽大采风》一书,真实
070
地记录了江淮大地20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展现了安徽儿女艰苦奋斗的风雨历程以及他们的创业风采,给首都文坛吹来一股清新的风,送来了一份原汁原味的精神食粮。使广大读者看到一个全新的安徽,锦绣的安徽,希望的安徽,是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2004年6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金兴安作品100篇》(下文简称《100篇》),这本书被看作为是《安徽大采风》的姐妹篇。所不同的是《安徽大采风》是侧重采写安徽各地的先进典型事件,而《100篇》则是侧重报道安徽各类先进典型人物。该书收录的人物有省、市、县的领导干部,有奋战在第一线的普通劳动者,有企业家,乡村教师,养殖业和种植业能手等等,尽管他们的职务不同,经历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追求和信念,他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有评论称“收入这本集子的所有文章,集中表达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这个主题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全书始终。”
为纪念《安徽日报》创刊60周年,我将30多年来发表在《安徽日报》上的157篇文章,精选出60篇结集出版,书名《原上草》,由著名
新闻学者,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邵华泽题写。这60篇文章中有多篇获国家和省市级奖项,有多篇被报刊转载和电台播放,又有多篇被选入多种文集版本出版。时任《安徽日报》党委书记、社长汪家驷写道:“以‘一个作者、一家党报、一本书’的独特形式,来纪念《安徽日报》创刊60周年,实在是难能可贵!”
2011年我退休后,有了大把的时间干自己的事,几年间我又连续出版了《我曾飞过》《火红的晚霞》《播种希望》《中国钟馗》以及农家书屋纪念册《十年同坚守》《春天的问候》等等。
算起来,我的读书写作是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的,至今整整坚持了40余年。我结集出版了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10多部,约400万言。先后被吸收为安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被安徽省人事厅批准为正编审,被安徽出版集团聘任为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回忆我的成长历程,是读书写作改变了我的人生。
感恩家乡父老,
创办全国第一家农家书屋
我的家乡定远县蒋集镇地处定
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