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三章

合集下载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 郝吉明 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 郝吉明 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 郝吉明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 郝吉明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大气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控制和减少大气污染,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不断努力,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研究和创新。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是一本系统而详细地介绍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教材,本文将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大气污染的背景和概述。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体、颗粒物和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累积和传播,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

其中,大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对于理解大气污染的性质和控制技术至关重要。

第二章介绍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与传输。

大气污染物主要通过排放源释放到大气中,然后通过大气界面过程和大气循环进行传输和转化。

排放源可以分为点源、面源和线源,它们对大气污染的贡献不同。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受到风、湍流、扩散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模型计算可以预测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浓度分布。

第三章介绍了大气污染物的测量与监测。

为了了解大气污染物的浓度、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需要进行测量和监测。

大气污染物的测量方法有激光雷达、质谱仪、气象遥感等。

监测站的建设和布局也是重要的环节,合理选择监测点位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当地的大气污染状况。

第四章介绍了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控制技术。

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排放、交通排放、生活排放等。

控制大气污染需要选择合适的控制技术,如减排措施、过程优化、清洁生产等。

通过改变污染物排放方式和采用先进的控制设备,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浓度。

第五章介绍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包括烟气净化和尾气处理,其中选取合适的净化设备对于处理烟气和尾气中的污染物至关重要。

此外,大气污染控制还涉及到大气中的化学反应、气候变化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等问题。

第六章介绍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的案例和实例。

大气污染教案-第三章5.6节

大气污染教案-第三章5.6节

C=C实+C虚,即
2 2 2 y ( z H ) ( z H ) q ( C x, y, z ) exp ) exp exp 2 2 2 2 2 z 2 z 2 y z y
H-Z

O′
O O″
0
H+Z

0
实源的供献:P 点在以实源为原点的坐标 系中的垂直坐标(距离烟流中心线的垂直距 离)为(H-z)。当不考虑地面影响时,它 在P 点所造成的污染物浓度为
2 2 y ( z H ) q ( C x, y, z ) exp ) 2 2 2 2 y z 2 y z
又称高斯扩散模式
式中:H——污染源离地面的高度, m。
高架连续点源模式在几种特殊情况下的形式
(1)地面浓度模式:
2 y q H C x, y,0, H ) exp( ) exp 2 2 2 2 y y z z
2
(2)地面轴线浓度模式:
今后对模型将进一步完善并运用CFD手段来进行实 时、动态的模拟,避免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
5、有上部逆温时的扩散模式
(1)上部逆温的气象特点:上部逆温是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 上部逆温层就象一个盖子使污染物的铅直扩散受到限制,扩散 只能在地面和逆温层之间进行。所以又称为封闭型扩散。 (2)高斯扩散模式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整层大气具有同一 稳定度的扩散,对于不接地逆温层(逆温层接地几百米到2千 米)的情况并不适合。 (3)有上部逆温时的扩散模式:可在高斯扩散模型的基础上, 用反射原理来对其扩散公式进行推导,即此种情况下污染物的 浓度可看成是实源和无穷多对虚源作用之和。空间任一点浓度 如下:

(完整word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三章

(完整word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三章

第三章大气扩散为了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除需采取安装净化装置等各种技术措施外,还需充分利用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能力.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扩散过程,与排放源本身的特性、气象条件、地面特征和周围地区建筑物分布等因素有关。

本章主要对这些因素特别是气象条件、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估算以及厂址选择和烟囱设计等问题,作一简要介绍.第一节气象学的基本概念一、大气圈垂直结构大气层的结构是指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情况,如气温、气压、大气密度和大气成分的垂直分布等。

根据气温在垂直于下垫面(即地球表面情况)方向上的分布,可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层最低的一层。

平均厚度为12公里。

自下垫面算起的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1)对流层虽然较薄,但却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主要的大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中,它是天气变化最复杂、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层;(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 m平均降温约0.65℃;(3)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大气垂直混合很激烈。

主要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及其本身特性不同造成的.(4)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对流层的下层,厚度约为1—2km,其中气流受地面阻滞和摩擦的影响很大,称为大气边界层(或摩擦层)。

其中从地面到100m左右的一层又称近地层。

在近地层中.垂直方向上热量和动量的交换甚微.所以温差很大,可达1-2℃.在近地层以上,气流受地面摩擦的影响越来越小。

在大气边界层以上的气流.几乎不受地面摩探的影响,所以称为自由大气。

在大气边界层中,由于受地面冷热的直接影响,所以气温的日变化很明显,特别是近地层,昼夜可相差十儿乃至几十度。

出于气流运动受地面摩擦的影响,故风速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大。

在这一层中.大气上下有规则的对流和无规则的湍流运动都比较盛行.加上水汽充足,直接影响着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和转化。

2.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0~60km高度的一层称为平流层。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140124学时:56学时学分:3.0学分授课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适用专业:环境工程教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郭静阮宜纶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主要参考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赫吉明马广大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second edition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本课程以成熟的常用技术为主,适当地介绍国内外新技术,并结合实验和课程设计,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学习的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无机化学、环境监测、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原理、物理化学等课程。

三、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主要介绍大气污染成因,大气污染物产生及其特性,以及中国大气污染特点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和工程措施,包括大气扩散作用,颗粒物分离技术、设备计算和设计选型,气态污染物控制工艺与设备,管道系统等。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包括除尘、颗粒粒径检测,吸收,吸附等实验。

此外,在课堂教学和实验的基础上完成课程设计教学环节。

四、学时分配学时第一章大气污染基本知识6学时§1 大气污染定义,分类,历史与现状§2 大气污染物与污染源§3燃料利用与大气污染第二章气象与大气污染6学时§1 大气结构与气象要素§2 大气稳定度§3 大气扩散模式§4 烟囱高度设计与厂址选择第三章粉尘性质及除尘器性能4学时§1 粉尘的粒径和分布、粉尘的物理性质§2 尘粒在流体中的动力特性、除尘器性能第四章机械式除尘2学时第五章湿式除尘2学时第六章过滤式除尘2学时第七章静电除尘2学时第八章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3学时第九章催化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1.5学时第十章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1.5学时第十一章净化系统中管道设计4学时§1 流动气体的能量方程,压力损失,管道检测§2 局部排气罩的设计,气体管道的设计计算与风机选型第十二章典型大气污染物的净化工艺8学时§1 烟气除尘脱硫脱硝工艺技术§2 有毒有害气态污染物的净化第十三章专题训练6学时§1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与控制技术§2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及控制技术第十四章实验8学时1、碱液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硫2、活性炭吸附气体中的二氧化硫3、旋风除尘器的性能4、粉尘分级合计:48学时(教学)、8学时实验。

大气污染控制及设备运行3-2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大气污染控制及设备运行3-2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大气污染控制及设备运行
第三章 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
第2讲 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一、粉尘的粒径 ——单一粒径
1、投影径:投影径是用显微镜观测颗粒时所采 用的粒径。
(有五种表示方法:长径、短径、定向直径、定向面 积等分径、圆等直径 )
2、几何当量径:取与颗粒的某一几何量(面积、 体积)相同的球形颗粒的直径为其几何当量径。
dg n d1 d2 dn 平方根
粒径分布
蒸发、各种粒径的 比较
吸收、吸附、能见 度
平均立 方根粒

nd 3
d3 3
n
将总体积除以总个数取其 立方根
二、粉尘的粒径 ——平均粒径
名称
计算公式
物理意义
应用范围
平均立 方根粒

nd 3
d3 3
n
面积长度 平均径
nd 2
d sl
l-称量盘,2-沉降瓶,3-天平横梁,4-光源, 5-反光镜,6-光电二极管,7-放大镜, 8-驱动装置,9-记录装置,10-加载装置
沉降曲线
四、粉尘粒径分布的测定方法
4.液体沉降法:仪器分析结果部分显示
四、粉尘粒径分布的测定方法
5.气体沉降法:
使尘粒在气体介质中进行沉 降的测定方法。
离心分级机带有一套节流片, 可以改变分级机的风量。
d p
(3)筛上累积频率分布R(%):简称筛上累积分布。
指百大分于数某R 一 d粒dmpaxg径 dddmppax的 全gdp 部 颗dp 粒 d质dmpax f量 占dp 尘样总质量的
(4)筛下累积频率分布R(%):与筛上累积分布
三、粉尘的粒径分布
2.图示法
三、粉尘的粒径分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地位、任务和基本要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

本课程主要讨论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理论、各种控制方法的过程分析及典型控制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问题的能力。

结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其它教学环节,为学生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科研及技术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包括:1.了解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发生源,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综合防治措施;2.掌握有关除尘技术的基本理论,具有选用除尘设备、设计除尘系统的能力;3.掌握气态污染物控制的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能进行一般气态污染物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典型设备的工艺计算;4.了解大气扩散的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估算大气污染物浓度和烟囱高度。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第一章绪论(2学时)1.大气污染及其分类2.大气污染的影响3.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与标准体系4.中国的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第二章燃烧过程中污染物形成机理(6学时)1.燃料性质2.燃烧过程3.燃烧过程计算4.燃烧过程硫氧化物的形成5.燃烧过程中颗粒污染物的形成6.氮氧化物的形成7.燃烧过程中其他污染物的形成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2学时)1.大气圈结构与气象要素2.大气的热力过程3.大气的运动和风第四章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4学时)1.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基本描述2.箱子模式3.高斯扩散模式4.污染物浓度的估算方法5.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6.城市及山区扩散模式7.烟囱高度设计8.空气质量模式的新进展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4学时)1.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2.粉尘的物理性质3.净化装置的性能4.颗粒捕集理论基础第六章颗粒物污染控制技术(8学时)1.机械式除尘器2.电除尘器3.湿式除尘器4.过滤式除尘器5.除尘器的选择与发展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4学时)1.气体吸收2.气体吸附3.气体的催化净化第八章硫氧化物污染控制(4学时)1.硫循环及硫排放2.燃烧前燃料脱硫3.流化床燃烧脱硫4.高浓度二氧化硫尾气的回收与净化5.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脱硫6.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控制策略第九章氮氧化物污染控制(4学时)1.氮氧化物的性质、来源及影响2.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3.烟气脱硝技术4.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5.固定源氮氧化物控制技术评价6.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控制策略第十章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控制(2学时)1.VOCs的定义与排放源2.蒸气压及蒸发3.VOCs污染预防4.燃烧法控制VOCs污染5.吸收法控制VOCs污染6.冷凝法控制VOCs污染7.吸附法控制VOCs污染8.生物法控制VOCs污染第十一章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2学时)1.机动车污染概述2.内燃机排放控制3.机动车排气净化技术4.车用燃料改进和燃料替代5.交通规划与交通管理第十二章大气污染与全球气候(2学时)1.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变化2.臭氧层破坏问题3.致酸前体物与酸雨4.大气棕色云三.考核、教科书和参考书目1.考核:作业12次15%Project 15%实验及报告20%期末考试(开卷)50%2.教科书:1)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主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Noel De Nevers, 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Edition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郝吉明第三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答案完整版

郝吉明第三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答案完整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答案(第三版)主编: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目录第一章概论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六章除尘装置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八章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第九章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第十章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第十一章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第一章 概 论1.1 干结空气中N 2、O 2、Ar 和CO 2气体所占的质量百分数是多少? 解:按1mol 干空气计算,空气中各组分摩尔比即体积比,故n N2=0.781mol ,n O2=0.209mol ,n Ar =0.00934mol ,n CO2=0.00033mol 。

质量百分数为%51.75%100197.2801.28781.0%2=⨯⨯⨯=N ,%08.23%100197.2800.32209.0%2=⨯⨯⨯=O ;%29.1%100197.2894.3900934.0%=⨯⨯⨯=Ar ,%05.0%100197.2801.4400033.0%2=⨯⨯⨯=CO 。

1.2 根据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求出SO 2、NO 2、CO 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体积分数。

解: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如下:SO2:0.15mg/m 3,NO2:0.12mg/m 3,CO :4.00mg/m 3。

按标准状态下1m 3干空气计算,其摩尔数为mol 643.444.2210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SO 2: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ppm 058.0643.44461012.03=⨯⨯- CO :ppm 20.3643.44281000.43=⨯⨯-。

1.3 CCl 4气体与空气混合成体积分数为1.50×10-4的混合气体,在管道中流动的流量为10m 3N 、/s ,试确定:1)CCl 4在混合气体中的质量浓度ρ(g/m 3N )和摩尔浓度c (mol/m 3N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是多少千克?解:1)ρ(g/m 3N )334/031.1104.221541050.1N m g =⨯⨯⨯=-- c (mol/m 3N )3334/1070.6104.221050.1N m mol ---⨯=⨯⨯=。

(完整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第三版课后答案郝吉明

(完整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第三版课后答案郝吉明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答案(第三版)主编: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目录第一章概论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六章除尘装置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八章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第九章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第十章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第十一章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第一章 概 论1.1 干结空气中N 2、O 2、Ar 和CO 2气体所占的质量百分数是多少?解:按1mol 干空气计算,空气中各组分摩尔比即体积比,故n N2=0.781mol ,n O2=0.209mol ,n Ar =0.00934mol ,n CO2=0.00033mol 。

质量百分数为%51.75%100197.2801.28781.0%2=⨯⨯⨯=N ,%08.23%100197.2800.32209.0%2=⨯⨯⨯=O ;%29.1%100197.2894.3900934.0%=⨯⨯⨯=Ar ,%05.0%100197.2801.4400033.0%2=⨯⨯⨯=CO 。

1.2 根据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求出SO 2、NO 2、CO 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体积分数。

解: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如下:SO2:0.15mg/m 3,NO2:0.12mg/m 3,CO :4.00mg/m 3。

按标准状态下1m 3干空气计算,其摩尔数为mol 643.444.2210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SO 2: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ppm 058.0643.44461012.03=⨯⨯- CO :ppm 20.3643.44281000.43=⨯⨯-。

1.3 CCl 4气体与空气混合成体积分数为1.50×10-4的混合气体,在管道中流动的流量为10m 3N 、/s ,试确定:1)CCl 4在混合气体中的质量浓度ρ(g/m 3N )和摩尔浓度c (mol/m 3N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是多少千克?解:1)ρ(g/m 3N)334/031.1104.221541050.1N m g =⨯⨯⨯=-- c (mol/m 3N)3334/1070.6104.221050.1N m mol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版) 课后习题答案:Unlock-3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版) 课后习题答案:Unlock-3

dP = −g ρ ⋅dZ (1)
将空气视为理想气体,即有
PV = m RT 可写为 ρ = m = PM (2)
M
V RT
将(2)式带入(1),并整理,得到以下方程:
dP gM = − dZ
P RT
假定在一定范围内温度 T 的变化很小,可以忽略。对上式进行积分得:
gM ln P = − Z + C
=
−0.72K
/
100m
,故γ
2
= −G2
= 0.72K / 100m < γ d ,稳定;
G3
=
∆T3 ∆z3
=
8.9 −15.6 580
= −1.16K
/100m ,故γ 3
= −G3
= 1.16K / 100m
> γ d ,不稳定;
G4
=
∆T4 ∆z4
=
5.0 − 25.0 2000
= −1K / 100m ,故 γ 4
放后陆续发回相应的气温和气压记录如下表所给。1)估算每一组数据发出的高度;2)以高
度为纵坐标,以气温为横坐标,作出气温廓线图;3)判断各层大气的稳定情况。
测定位置 2
3
4
5
6
7
8
9
10
气温/。C 9.8
12.0 14.0 15.0 13.0 13.0 12.6 1.6
0.8
气压/hPa 1012 1000 988 969 909 878 850 725 700
=
3.33m / s
u5
=
u
0
(
Z Z
5 0
) 0.15
=
2 × ( 400) 0.15 10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II(防毒)教学大纲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II(防毒)教学大纲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II(防毒)》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303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48讲课学时:40 实验(上机)学时:8学分:2适用对象:环境工程专业先修课程:物理化学一、教学目标《大气污染控制II(防毒)》是一门有关工业防毒的专业必修课,是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专业课。

本课程旨在介绍工业防毒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有关设计计算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工业毒物及危害、综合防毒措施、有害气体的燃烧净化、有害气体的吸收净化、有害气体的吸附净化、工业防毒技术的现状与发展等。

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应对环境问题时具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理念。

目标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业毒物控制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工业毒物控制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标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工业防毒以及相关的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本课程细讲综合防毒措施、有害气体的燃烧净化、有害气体的吸收净化、有害气体的吸附净化,粗讲工业毒物及危害、工业防毒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对于重点、难点内容,除了课堂讲授以外,加强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采取课堂讲授、研讨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以实验为主;有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提高学生对于重点、难点内容的掌握。

本课程介绍工业防毒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有关设计计算问题,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知识,能将所学知识用于解释本专业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现象和问题,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并使学生能够应用本学科基本原理、方法对本专业领域及相关领域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并形成解决方案,使学生达到相关毕业要求。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章工业毒物及其危害第一节工业毒物的概念、分类与识别1.毒物2.工业毒物3.工业毒物的分类4.工业毒物的识别第二节工业毒物的毒性及危害1. 中毒与职业中毒2. 毒物在人体的过程3. 工业毒物对机体的作用4. 工业毒物毒性指标与分级5. 影响毒性的因素第三节职业中毒的分类及诊断1. 职业中毒的分类2. 职业中毒的临床表现3. 职业中毒的诊断4. 职业中毒的治疗第四节有毒化学物质职业接触限值1. 制定原则2. 种类3. 应用第五节常见的工业毒物1. 金属与类金属2. 刺激性气体3. 窒息性气体4. 有机溶剂5.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6. 高分子化合物7. 农药实验某企业厂区内工业毒物种类及危害鉴别教学重点、难点:毒物与工业毒物的概念、中毒与职业中毒的概念、工业毒物的分类与识别、影响工业毒物毒性的因素、有毒化学物质职业接触限值。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火电厂烟气净化系统设计系别: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班级:环本1315姓名:刘超指导老师:郝艳红设计日期2016年12月_26_日至2016年_\2_月_3£日目录前言 (1)课程设计任务书 (3)第一章原始设计资料计算 (8)1. 锅炉排烟量的计算 (1)2 .烟尘,NOx和SO浓度及去除效率 (1)3. 烟气净化系统的总体设置方案. (2)第二章脱硝系统1. 脱销工艺说明 (3)2.SNCR (3)3 .SCR (5)第三章除尘系统 (6)1. 除尘工艺 (6)2. 烟气量计算 (11)3. 电除尘器计算 (14)4. 布袋除尘部分 (16)第四章脱硫系统 (19)1. 脱硫系统工艺流程说明 (19)2. 脱硫剂耗量 (19)3. 相应工艺水耗量及氧化空气量 (20)4. 吸收塔本体尺寸计算 (20)5. 浆液池计算 (20)6. 喷淋系统设计 (20)7. 吸收区高度 (20)8. 除雾区高度 (20)9. 石膏脱水系统 (20)10. 风机选型 (20)11. 泵的选型 (20)第五章烟囱的计算 (2)第六章阻力计算 (26)第七章小结 (27)主要参考文献. (27).、八、一前言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1S0)作出的定义,“空气污染:通常系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介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非常多,根据其存在状态,可将其概括为两大类:气镕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

气体状态污染物种类极多,主要有五个方面:以二氧化硫为主的含硫化合物、以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主的台氮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及卤素化合物等。

关于大气污染物的危害,在这里主要介绍粉尘和二氧化硫的危害。

粉尘的危害:粉尘的危害,不仅取决于它的暴露浓度,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粒径和生物活性等。

粉尘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是对人体危害的主要因素。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2、难点;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3、学生应注意的问题。大气成分体积组成与质量组成差异。
教学
方法
教师讲授、课堂讨论、提问式教学。
讨论
练习
作业
1、选择讨论题:教材例题(例1-1、例1-2)及教材P27习题
2、安排作业见P27第1-6题。
3、讨论思考题。合肥市发布大气污染指数是如何计算的?
教研室
主任
审批意见
教学
方法
教师讲授、课堂讨论、提问式教学。
讨论
练习
作业
1、讨论题:教材例题(例4-1——例4-7)及教材P125习题
2、作业:见P125第4-2,4-8题。
教研室
主任
审批意见
教学
后记
教学内容要点
(可附另页)
见附页。
周15-18次
第8周至第10周
授课时间
8学时
章节
名称
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第一节颗粒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审批意见
教学
后记
教学内容要点
(可附另页)
见附页。
周8-10次
第5周至第6周
授课时间
6学时
章节
名称
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
第一节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
第二节大气的热力过程
第三节大气的运动和风
授课
方式
课堂教学
教学
时数
6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主要介绍与大气污染相关的气象学基本知识,包括大气圈的结构、主要气象要素、大气热力过程、大气稳定度和逆温、大气的运动和风场等知识点,熟练运用风速廓线模式。
第六节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模型;
第七节烟囱高度的设计;
第八节厂址选择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_郝吉明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_郝吉明

污染气象学第三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3.1 一个登山运动员在山脚处测得气压为1000hPa ,登山到达某高度后又测得气压为500hPa ,试问登山运动员从山脚向上爬了多少米?由气体静力学方程式,大气中气压随高度的变化可用下式描述:(1)将空气视为理想气体,即有m PV RT M = 可写为 m P M V R Tρ== (2) 将(2)式带入(1),并整理,得到以下方程:dP gM dZ P RT=-假定在一定范围内温度T 的变化很小,可以忽略。

对上式进行积分得:ln gM P Z C RT =-+ 即 3) 假设山脚下的气温为10。

C ,带入(3)式得:5009.80.029ln10008.314283Z ⨯=-∆⨯得 5.74∆=Z km即登山运动员从山脚向上爬了约5.74km。

涉及到知识点:3.3 在气压为400hPa 处,气块温度为230K 。

若气块绝热下降到气压为600hPa 处,气块温度变为多少?K P P T T 49.258)400600(230)(288.0288.00101===3.5 某市郊地区地面10米高度处的风速为2m/s ,估算50m 、100m 、200m 、300m 、400m 高度处在稳定度为B 、D 、F 时的风速,并以高度为中坐标作出风速廓线图 解:稳定度B ,m=0.070.070.07110050()2() 2.24/10Z u u m s Z ==⨯=,0.070.072200100()2() 2.35/10Z u u m s Z ==⨯= 0.070.073300200()2() 2.47/10Z u u m s Z ==⨯=,0.070.074400300()2() 2.54/10Z u u m s Z ==⨯= 0.070.075500400()2() 2.59/10Z u u m s Z ==⨯=。

稳定度D ,m=0.15 s m Z Z u u /55.2)1050(2)(15.015.00101=⨯==,s m Z Z u u /82.2)10100(2)(15.015.00202=⨯== s m Z Z u u /13.3)10200(2)(15.015.00303=⨯==,s m Z Z u u /33.3)10300(2)(15.015.00404=⨯==s m Z Z u u /48.3)10400(2)(15.015.00505=⨯==。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前言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因素,构成了环境系统的大气环境子系统。

一切生命过程,一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离不开大气。

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它的状态和变化,时时处处影响到人类的活动与生存。

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

造成大气污染的物质主要有: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一氧化氮NO、臭氧O3以及烟尘、盐粒、花粉、细菌、苞子等。

酸雨对人类产生着最直接、最严重的危害。

形成酸雨的根本原因是燃煤过程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硫氧化物等酸辛气体。

我过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量逐步上升,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相应增加。

而就我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就我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及能源的结构来看,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状况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我国的大气污染仍将以煤烟型污染为主。

因此,控制燃煤烟气污染是我国改善大气质量、减少酸雨和SO2危害的关键问题。

目前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主要是通过工艺改造和设备优化组合来实现脱硫除尘的目的,很少有人来通过改良脱硫除尘剂的配方来实现这一目的。

假如能够在现有的成熟的高效率脱硫工艺的基础上,在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都不高的情况下,通过一些工艺的改良和脱硫药剂的改善来提高其除尘效率,使得该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既有良好的脱硫效果,又能获得较高的除尘效率。

这种技术的研制和开发一定会有很好的推广价值,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录前言第一章总论 (5)1.1 概述 (5)1.2 设计任务书 (6)1.3 设计依据和原则 (8)第二章除尘系统 (9)除尘技术简介1 机械除尘器 (9)2 袋式除尘器 (10)3 电除尘器 (12)4 湿式除尘器 (13)第三章烟气量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的计算 (14)3.1烟气量的计算 (14)3.2 烟气含尘浓度的计算 (15)3.3 烟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计算 (16)第四章除尘器的选择 (16)4.1 除尘器应达到的除尘效率 (16)4.2工况下的烟气量 (16)第五章脱硫装置的选择 (17)5.1概述 (17)5.2湿式石灰脱硫 (18)第六章确定除尘器、风机和烟囱的位置及管道的布置 (19)6.1各装置及管道布置的原则 (20)6.2管径的确定 (20)6.3烟囱的设计 (21)6.4系统阻力计算 (22)6.5风机和电动机的选择及计算 (25)6.6 系统中烟气温度的变化 (27)第七章设备及系统布置图 (28)7.1设备一览表 (28)7.2通风除尘系统布置图 (28)参考文献 (29)设计小结 (30)第一章总论1.1 概述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燃煤锅炉排放的二氧化硫严重地污染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瓦解阶段:烟体不断膨胀过程中使得大气湍流作用明显加强,烟体结构瓦解,逐渐失 去抬升作用的;
变平阶段:在环境湍流作用下,烟流继续扩散膨胀并随风飘移的。
烟囱高度的计算
计算方法2:按地面绝对最大浓度计算
Cmax
2q ( z uH 2e y
)
(4-10)Cmax
u
H H (3 21) Cmax
的技术方法》
(P点源排放控制系数,表4-9,4-10)
二、烟囱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对于设计的高烟囱(大于200m),若所在地区上部逆温 出现频率较高时,则应按有上部逆温的扩散模式(封闭型 或熏烟型模式)校核地面污染物浓度
烟气抬升公式的选择也是烟囱设计的重要一环 优先采用国家标准中的推荐公式
气象参数的选取 多年平均值;某一保证频率的值
1. 大气稳定度的概念 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即是否易于发生对流。
定性理解:
外力使气块上升或下降 气块去掉外力
气块减速,有返回趋势,稳定 气块加速上升或下降,不稳定 气块停在外力去掉处,中性
不稳定条件下有利于扩散
大气稳定度与烟流 型的关系
波浪型(不稳) 锥型(中性or弱稳) 扇型(逆温) 爬升型(下稳,上
考虑地面轴线浓度模式
c(x,
y,
z,
H
)
q
u y
z
exp(
H2
2
2 z
)
上式,x增大,则 、y 增z 大,第一项减小,第二 项增大,必然在某x 处有最大值
第三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 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扩散的要素
水平方向:风(平流输送)为主 垂直方向:湍流(脉动风速) 风速越大,湍流越强,大气污染扩散速度越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大气扩散为了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除需采取安装净化装置等各种技术措施外,还需充分利用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能力。

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扩散过程,与排放源本身的特性、气象条件、地面特征和周围地区建筑物分布等因素有关。

本章主要对这些因素特别是气象条件、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估算以及厂址选择和烟囱设计等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节气象学的基本概念一、大气圈垂直结构大气层的结构是指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情况,如气温、气压、大气密度和大气成分的垂直分布等。

根据气温在垂直于下垫面(即地球表面情况)方向上的分布,可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层最低的一层。

平均厚度为12公里。

自下垫面算起的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1)对流层虽然较薄,但却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主要的大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中,它是天气变化最复杂、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层;(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 m平均降温约0.65℃;(3)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大气垂直混合很激烈。

主要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及其本身特性不同造成的。

(4)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对流层的下层,厚度约为1—2km,其中气流受地面阻滞和摩擦的影响很大,称为大气边界层(或摩擦层)。

其中从地面到100m左右的一层又称近地层。

在近地层中.垂直方向上热量和动量的交换甚微.所以温差很大,可达1—2℃。

在近地层以上,气流受地面摩擦的影响越来越小。

在大气边界层以上的气流.几乎不受地面摩探的影响,所以称为自由大气。

在大气边界层中,由于受地面冷热的直接影响,所以气温的日变化很明显,特别是近地层,昼夜可相差十儿乃至几十度。

出于气流运动受地面摩擦的影响,故风速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大。

在这一层中.大气上下有规则的对流和无规则的湍流运动都比较盛行.加上水汽充足,直接影响着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和转化。

2.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0~60km高度的一层称为平流层。

主要特点是:(1)从对流层项到35—40km左右的一层,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称为同温层;从这以上到平流层顶,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高,称为逆温层。

(2)几乎没有空气对流运动,空气垂直混合微弱。

3.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5km高度的一层称为中间层。

这一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因之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垂直混合明显。

4暖层从中间层顶到800km高度为暖层。

其特点是,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再度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

暖层空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存在着大量的离了和电子.故又称电离层。

5散逸层暖层以上的大气层统称为散逸层。

它是大气的外层,气温很高,空气极为稀薄,空气粒子酌运动速度很高,可以摆脱地球引力而散逸到太空中。

二、主要气象要素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统称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主要有:气温、气压、气湿、风向、风速、云况、能见度等。

1.气温气象上讲的地面气温一般是指距地面1.5m高处在百叶箱中观测到的空气温度。

2.气压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强。

气象上常用的气压单位是百帕hPa,它与其它气压单位的关系1atm=101326Pa=1013.26hPa=760mmHg3气湿空气的湿度简称气湿,反映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和空气的潮湿程度。

常用的表示方法有:绝对湿度、水汽压、饱和水气压、相对湿度、含湿量、水汽体积分数及露点等。

(1)绝对湿度:在1m3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kg),称为湿空气的绝对湿度。

(2)相对湿度:空气的绝对湿度与同温度下饱和空气的绝对湿度之百分比。

(3)含湿量:湿空气中1kg干空气所包含的水汽质量(kg)称为含湿量,气象中也称为比湿。

(4)水气体积分数: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混合气体中某一气体的体积分数等于其摩尔分数。

(5)露点:在一定气压下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湿度。

4风向和风速气象上把水平方向的空气运动称为风。

风是一个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例如,风从东方来称东风。

风向可用8个方位或16个方位表示。

也可用角度表示,如图3—2所示。

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运动的距离,单位用m/s或km/s表示,通常气象台站所测定的风向、风速,都是指一定时间(如2min 或10min)的平均值。

若粗赂估计风速.可依自然现象——风力大小来表示。

根据自然现象将风力分为13个等级(0—12级),则风速υ(单位km/s)为υ≈3.023F5.云云是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现象、它是由飘浮在空中的大量小水滴或小冰晶或两者的混合物构成的。

云的生成,外形特征,量的多少、分布及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状态,而且预示着天气演变的趋势。

云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起反射作用,反射的强弱视云的厚度而定。

云层存在的效果是使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减小。

从污染物扩散的观点看,主要关心的是云量和云高。

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的成数。

我国将天空分为10等分,云遮蔽了几分,云量就是几。

例如碧空无云,云量为零;阴天云量为10。

国外将天空分为8等分,云遮蔽几分云量就是几。

两者的换算关系为国外云量×1.25=我国云量云高:指云底距地面的高度,根据云底高度可将云分为:高云:云底高度一般在5000m 以上,它由冰晶组成,云体呈白色,有蚕丝般光泽,薄而透明。

中云:云底高度一般在2500~5000m 之间,由过冷的微小水滴几冰晶构成,颜色为白色或灰白色,云体稠密。

低云:云底高度一般在2500m 以下,不稳定气层中的低云常分散为孤立的大块,稳定气层中低云云层低而黑,结构稀松。

6能见度能见度是在当时的大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景下看到或辨认出的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单位用m 或km 表示。

能见度的大小反映大气透明或混浊的程度。

三、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1.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在绝热上升过程中,每上升单位距离(通常取100m )的湿度变化称为干空气的绝热垂直递减率,简称干绝热直减率。

以γd 表示,定义式为:γd =-di dZ dT ⎪⎭⎫ ⎝⎛ i —表示空气块d —表示干空气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推导出:γd =-d i dZ dT ⎪⎭⎫ ⎝⎛≈g/C p =0.98k/100m ≈1k/100m 因此干空气在作绝热上升或下降运动时,每升高(或下降)100m,温度约降低或升高1k 。

2.位温一干空气块绝热升降到标准气压(1000hPa )处所具有的温度称为它的位温,以θ表示。

Θ=0T 288.000/010001000⎪⎪⎭⎫ ⎝⎛=⎪⎪⎭⎫ ⎝⎛P T P Cp R3.气温的垂直分布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可以用气温垂直递减率γ来表示,简称气温直减率。

它指单位高度(通常取100m )气温的变化值。

若气温随高度增加时递减的,γ为正值,反之,γ为负值。

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分布,可以在一张坐标图上用一条曲线表示出来,如图3-4所示。

这种曲线称为气温沿高度分布曲线或温度层结曲线,简称温度层结。

大气中的温度层结有四种类型:(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即γ>γd ,称为正常分布层结或递减层结;(2)气温直减率等于或近似等于干绝热直减率,即γ=γd ,称为中性层结;(3)气温不随高度变化.即γ=0,称为等温层结;(4)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即γ<0,称为气温逆转,简称逆温。

4.大气的垂直稳定度(1)定义:大气稳定度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即是否易于发生对流。

对于大气稳定度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如果一空气块由于某种原因受到外力的作用,产生了上升或下降运动后,可能发生三种情况:(I)当外力去除后,气块就减速并有返回原来高度的趋势,则称这种大气是稳定的;(2)当外力去除后,气块加速上升或下降,称这种大气是不稳定的;(3)当外力去除后,气块被外力推到哪里就停到哪里或作等速运动,称这种大气是中性的。

(2)大气稳定度的判别那么,大气是否稳定如何判断呢?根据气块的受力分析,可推导出气块运动时的加速度为:由上式可知:当γ-γd>0时,a>0,气块加速运动,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当γ-γd<0时,a<0,气块减速运动,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当γ-γd=0时,a=0,大气处于中性状态。

因此,γγd可作为大气稳定度的判据。

5.逆温辐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也向空中辐射能量,这种辐射主要是长波辐射。

大气吸收短波辐射的能力很弱,而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却极强。

因此,在大气边界层内特别是近地层内,空气温度的变化主要是受地表长波辐射的影响。

近地层空气温度,随着地面温度的增高而增高,而且是自下而上的增高;即气温随高度是垂直递减的,也就是γ>0,但在特定情况下,也会出现γ=0或γ<0的情况。

一般将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层的存在,大大阻碍了气流的垂直运动、所以也将逆温层称为阻挡层。

由于受污染的气流不能穿过逆温层而积累在它的下面,则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

事实表明,有许多大气污染事件多发生在有逆温及静风的气象条件下,所以在研究污染物的大气扩散时必须对逆温给予足够的重视。

逆温可以发生在近地层中,也可能发生在较高气层(自由大气)中。

根据逆温生成的过程,可将逆温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及湍流逆温等五种。

(1).辐射逆温这种逆温与大气污染的关系最为密切。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当风速较小(<3m/s)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为强烈,较高的气层冷却较慢,因而形成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

图3—6示出辐射逆温在—昼夜间从生成到消失的过程。

图中(a)是下午时递减温度层结;(b)是路落前1小时逆温开始生成的情况;随着地面辐别的增强,地面迅速冷却,逆温逐渐向上发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中的(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逐渐增温,空气也随之自下而上的增温、逆温便自下而上的逐渐消失(图中(d));大约在上午10点钟左右逆温层完全消失(图中的(e))。

辐射逆温在陆地上常年可见,但以冬季最强。

在中纬度地区的冬季,辐射逆温层厚度可达200一300m,有时可达400m左右。

冬季晴朗无云和微风的白天,由于地面辐射超过太阳辐射,也会形成逆温层。

再有云层遮盖时,辐射逆温强度将减少,这是因为云层吸收了地面辐射射来的能量,重新辐射到地面上的缘故。

另外,强烈的压力梯度所引起的风使湍流增加,因而使逆温强度减弱。

6~9m/s的风速,可以完全制止逆温的出现。

(2)下沉逆温由于空气下沉受到压缩增温而形成的逆温称为下沉逆温。

即当上层空气下沉时,落入高压气团中,因受压而变热,使气温高于下层的空气。

下沉逆温多处现在高压控制区,范围很广,厚度也很大,一般可达数百米,下沉逆温一般达到某一高度就停止了,所以下沉逆温多发生再高空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