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 痛(教材)-针灸治疗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多属寒证。
者,多属热证。
(3)辨气与血
气滞
血瘀
➢凡痛呈窜痛、胀痛者,多属气滞。 ➢凡病程较长,疼痛持续,固定不移, 刺痛者,多属血瘀。
实证
寒邪客胃: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不渴,喜 热饮,或伴恶寒怕冷,苔薄白,脉弦紧;
饮食停滞:胃脘胀痛,暖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或矢气 后痛减,或伴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陈健采用针刺补泻手法及电针治疗胃脘痛200例,针灸主穴: 中脘、足三里、内关、胃俞、脾俞、肝俞,其中肝木犯胃型配 章门、阳陵泉;食滞不化型配上脘、下脘;脾胃虚弱型配梁门; 中气下陷配百会、加艾灸;瘀血伤络型配膈俞。分为手法组和 电针组,手法组根据实证泻之,虚证补之,虚实夹杂平补平泻 法,侧重手法行针,电针组用G6805电针治疗仪通电15~ 20min。结果:手法组12O例,痊愈98例,占81.5%;电针 组80例,痊愈40例,占50%。手法组优于电针组(P< 0.05) 。
• 张生芝治疗急性胃脘痛120例,采用针刺主穴内关、中 脘、足三里。肝气犯胃型配阳陵泉、太冲,并在肝俞、 脾俞、胃俞、胆俞拔罐;脾胃虚寒型配三阴交、公孙, 针后用艾条在胃脘部施温和灸,并在大椎、脾俞、胃 俞拔罐;气滞血瘀型配膈俞、脾俞拔罐。结果:痊愈 35例,显效49例,好转3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 %。
内关—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配穴
寒邪犯胃者,加胃俞; 饮食停滞者,加下脘、梁门; 肝气犯胃者,加太冲; 气滞血瘀者,加膈俞; 脾胃虚寒者,加气海、关元、脾俞、胃俞; 胃阴不足者,加三阴交、内庭。
操作
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疼痛发作时,持续行针1~3分钟, 直到痛止或缓解。
注入药液1毫升,每日或隔Biblioteka Baidu1次。 贴压。
【经验介绍】
• 隔药饼灸:大小茴香、高良姜、浦黄、香附、吴茱萸 各适量共研末,加适量蜂蜜、面粉调和做成铜钱大小 面饼,取脾俞、胃俞施灸。治疗虚寒胃痛效果好。
• 埋线疗法:取①中脘、胃俞,②足三里、脾俞,交替 取穴,每次选1组,每周1次。急性痛甚宜俞募配合, 针感气至病所效佳。
病性
病理性质有虚有实,久病亦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辨证分型】
01 辨证要点
02 证候分型
(l)辨虚与实
虚证
实证
➢一般来说,凡病程长,痛处喜按, ➢病程短,痛处拒按,饥时痛轻,纳 饥时痛著,纳后痛减者,多属虚证。 后痛增者,多属实证。
(2)辨寒与热
寒证
热证
➢凡胃脘冷痛,饮食喜温,泛吐清水 ➢凡痛呈灼痛,饮食喜凉,泛吐酸水
胃痛
• 胃痛,又称胃脘痛, 是指上腹胃脘部经 常反复发作性疼痛 为主的症状。
【概述】
病名含义
• 胃痛是一个症状,又称胃脘痛。胃,位于膈 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 连于小肠。脘者,胃腔,胃之上口贲门部为 上脘,胃之中部为中脘,胃之下口幽门部为 下脘。
病名沿革
• 因胃痛部位常见于上腹部剑突下,临近心窝处,俗称心 口痛,古代文献中称“心痛”、“心下痛”,与真心痛 在名称上往往混淆,自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中论: “心痛,即胃脘痛”后,至明·虞搏在《医学正传》中 又作了肯定性论述,后世医家对胃痛与心痛始有了明确 的区分。胃痛与真心痛,在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 及其预后方面有明显的区别,不难鉴别。
【小结】
胃痛是指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的症状而言。
导致胃痛的常见原因有饮食不调、情志郁怒、 素体阳虚和外感寒邪等,其发病机理是胃气 失于和降,气机郁滞不通而痛。
临床辨证当分清虚实、寒热,同时审证求因。
针灸治疗以理气和胃为基本原则,取胃之俞、 募穴和下合穴为主,随证配穴。实证、热证 针宜泻之,寒证、虚证则宜灸之补之。
肝气犯胃: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频,每因情 志不畅而诱发,或伴心烦易怒,吞酸太息,苔薄白,脉弦;
气滞血瘀: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食后痛 甚,或见吐血便黑, 舌质紫暗,脉涩。
虚证
脾胃虚弱:上腹胃脘部疼痛隐隐,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 痛减。兼见泛吐清水,喜暖,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 温,舌淡苔薄,脉虚弱或迟缓;
胃阴不足:胃脘灼热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咽干口燥,大便干 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或细数 。
治疗
治则
和胃止痛。以足阳明、手 厥阴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主穴
中脘 内关 足三里
方义
中脘(近取)—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健运中州,调理 气机;
足三里(远取)—足阳明胃经合穴,“合治内腑”,可疏 调胃气,导滞止痛。
【附注】
疗效评价 针灸治疗胃痛,以寒凝、食积、肝郁者取效迅速, 虚痛和血瘀者取效较慢,灸法的应用十分重要,坚持治疗, 可收到较好的远期疗效。
明确诊断,警惕危候 辨证和辨病结合,明确诊断,排除恶 性病变,并注意与肝胆病和胰腺炎相鉴别。要警惕溃疡出血、 穿孔等重症,采取中西医综合措施治疗,积极抢救。针灸治 疗可参照“出血”篇。
内关、中脘均用泻法。 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寒气凝滞、脾胃虚寒者,可用灸法。
2.其他治疗
01 穴位注射法
02 耳针法
选中脘、足三里、肝俞、胃俞、脾 选胃、肝、脾、神门、交感、
俞。每次选2穴,诸穴可交替使用。 十二指肠。毫针刺用中等强度,
以黄芪、丹参或当归注射液,每穴 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
与现代医学相应的病症
• 本症见于现代医学之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 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等以胃脘部 疼痛为主要症状者。
【病因病机】
病因
病因可由寒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体虚久病所致。
病机
基本病理变化为胃失和降,气机郁滞,不通而痛。
病位
病位在胃,而与肝、脾关系密切。因脾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 和为后天之本,两者在功能上相辅相成、脾升胃降,燥湿相济; 病理上互相影响,胃病及脾,脾病及胃。肝为刚脏,性喜条达 而主疏泄,脾胃之升清降浊,有赖肝之疏泄有常,肝气郁结则 易于横逆犯胃。
【思考题】
试述胃痛的治则、处方、方义及随证配穴。
感谢观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