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路径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金融依赖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金融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借助于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因此,金融发展必须面向实体经济,促进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7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将围绕供给测改革这条主线,促进金融服务经济列为金融工作的重要任务。在经济迈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作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二、实体经济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不畅问题困扰着我国的实体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三农”还有一些新兴产业领域的初创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门槛高、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成本高和资金缺口严重等问题。以中小企业为例,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到我国企业总数的99%,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占我国GDP总量的60%以上,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不仅如此,中小微企业还是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可以说中小企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政策措施,但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然没有有效解决。根据银监会测算,目前从银行贷款的覆盖面来看,大企业为100%,中型企业为

90%,小型企业仅为20%,而微型企业几乎没有。同时,中小企业的获得贷款的实际利率高达15%。

实体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背景下,企业的杠杆率攀升,债务负担加重。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外部市场需求不振。另一方面,国内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投资的边际递减效应导致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我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呈现了逐渐放缓的趋势。实体经济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实体经济的主要问题,将集中体现为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产能过剩、企业困难加剧等。与之对应,我国主要的金融风险,将集中体现为杠杆率攀升、债务负担加重和不良资产增加。因此,以处理不良资产为抓手,稳步“去杠杆”,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金融工作的中心任务。

实体企业债务风险高,特别是部分国企债务风险高,隐含风险值得关注。宏观层面的金融高杠杆率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环节。在实体经济表现为企业部门负债率过高,在金融领域表现为金融机构信用过度扩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

2016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47%,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65%,均超过国际警戒线。特别是部分国企债务风险高,国有企业由于各级政府的背书,大量“僵尸企业”不能破产,市场出清迟缓,产生了大量无效资金需求,并且占用大量信用资源,对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产生了挤出效应,形成了资源错配,抑制了企业利润的增长和企业的转型升级,导致实体经济效益不断下滑。

实体企业宏观税负率高。中国实体企业宏观税负率过高,不利于激发企业的经营活力。根据周天勇(2016)研究数据,1995年我国实体企业宏观税负率为16.5%,2005年上涨到26%,到2015年我国企业的宏观税负率已高达37%。参考国际经验,中低发展中国家企业宏观税负率水平在19%~21%之间,中高发展中国家国家企业宏观税负率水平在25%~30%之间,发达国家企业宏观税负率水平

新常态下金融创新服务实体

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路径探析

●李嗜成

摘要: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在实体经济潜增长率下降的背景下,企业的杠杆率攀升,债务负担加重,金融“脱实向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亟需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企业效益,探索企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径。金融创新作为供给作为供给侧的核心要素,对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实体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梳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现状,提出通过金融改革创新促进实体经济的对策,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为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关键词:实体经济;金融创新;资本市场;债务风险

42

--

在30%~40%之间。另外,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评价中,根据各个国家的各项税收,综合计算这个国家企业的税负率,据此统计我国企业的税负率是64%,而美国企业的税负率是34%。从以上数据综合来看,反应了我国企业的税负率已经达到了甚至是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另一方面,制造企业利润随着外部市场环境变化以及受其他产业资本的挤出效应变得越来越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断减少。据统计,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从

2010年是12%左右下降到2014年的4%。

还有,实体经济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目前我国实体经济结构面临三大失衡:一是实体经济供需关系结构失衡。一方面国内和国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实体企业利润率低,生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低迷,另一方面中低端产能大量过剩,企业转型升级压力大;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失衡。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我国金融市场上大量资金在体系内部循环,难以流向实体经济,这不仅制造了大量资产泡沫,也加大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难度;三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关系失衡。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推动了全国房价的快速上涨,因此,增加了实体经济经营成本。

三、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状况与问题

近年来,按照中央经济会议工作部署,我国金融系统围绕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创新,金融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金融整体服务水平与实体经济需求仍存在差距,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仍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我国的储蓄率和储量金额居世界前列,从信贷规模来看,我国资金总量充裕,实体经济领域却出现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

资金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低,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社会融资比例中间接融资占比过高,直接融资比例低,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实现的。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很多企业融资资金途径本来应该通过发行股票或者直接发债等直接融资的方式来实现。由于目前我们资本市场还不发达,整个社会信用体系还不是很完善,造成了企业融资途径不畅,很大一部分资金需求金实际上是用成本更高的间接融资方式解决的,这也是造成企业融资成本高和金融效率运行低的重要原因。

资金时间权限不匹配。由于我们的金融体系以国有和股份制大银行为主,相对缺乏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小微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我国大量存在的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时间期限更灵活的短期资金的需求,但是正规的金融机构更偏好于提供中长期贷款。此外,面对中小企业,尤其是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的大量资金需求,国有大型金融机构融资的门槛高,手续复杂,对于贷款企业的资质要求高。同时,大型金融企业期望的是企业规模大、风险低、期限长的融资对象,缺乏动力去满足小微企业的对于资金的迫切需求。因此,以大型金融机构去满足市场上数量众多的小型,甚至微型企业的贷款资金需求,本身就是效率比较低的表现。

此外,我国还存在主要依靠正规的金融机构来提供本应该由一些相对比较灵活非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例如农村农户的资金需求,如果直接从银行获得融资,面临着手续复杂,程序繁琐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显然对两者来讲,无论是资金的供给方还是需求方,造成了交易成本会提高,因此容易出现融资困难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金融“脱实向虚”不利于实体企业的创新发展。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出现本末倒置状况。当前我国金融发展迅速,利润高。制造企业由于国际出口市场环境变化,产业主要集中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和国内人力成本的不断提高等因素导致企业利润率不断下降。资本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流入金融行业,并且存在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难以进入实体经济;另一方面,金融行业过热和实体经济低迷。实体经济市场的资金不断被抽离,大量流向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等,产生了实体经济发展缺乏资金基础,导致实体经济发展呈现边缘化,实体企业扩大再生产和创新发展动力不足。同时,金融行业大量资金涌入,带来资产价格快速上升,从而容易引起产生“金融泡沫”,导致金融行业风险增大。例如,2015年时,中国的

M2规模是21万亿美元,而美国的M2规模是12万亿美元。从M2规模来看,我国比美国高出了约9万亿美元,而我国实体经济仍然面临资金短缺,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这从侧面反映出金融业“脱实向虚”的问题影响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金融机构在产品和模式上创新不够,无法满足实体经济差异化和多样化需求。我国银行以国有制和股份制银行为主,不同银行间相互竞争。但多数银行仍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银行产品研发同质性强、创新性差,导致客户的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银行根据“二八定律”,即银行八成的利润是由20%的银行高端客户创造的,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围绕着国有大企业等大客户展开,而市场上数量众多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却得不到有效关注。另一方面来看,因为缺乏对市场合理细分和对客户多样化需求的细致市场调研,银行推出的产品往往品种单一,针对性不强。难以根据客户差异化、多样化需求提供不同解决方案和提供定制化产品的能力。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逐利性,使得大量金融创新产品、融资工具,流向了短期、高收益、风险低的市场,资本市场短期逐利效应明显,而对于具有长远意义,不确定因素高的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缺少长期性和战略性投资。近几年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但由于法律规范制定的滞后性,出现了许多以金融创新为名,实为非法吸收公共存款,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现象,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

四、对策建议

4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