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教育路径探析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数育路径探析研老
朱丽丽12
(1.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2.天津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222)
【摘要】“青马工程”作为培养和塑造青年的系统工程,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实践的重要平台,是党团联动机制的重要体现。

梳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实践中的成效与不足,探索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教育路径,着力推进社会化整合、增强生活化色彩、提升文化属性,使青年真正成为党执政的坚实的依靠力量、强大的支持力量和深厚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青马工程;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J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166(2019)07-0095-04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9.07.017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始终坚持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十九大报告中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明确提出新时代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这一伟大事业是由一代又一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创造成就的。

新时代,如何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尤其在青年一代得到传承、创新,实现代际传递?“青马工程”作为培养和塑造青年的系统工程,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着力推进教育路经社会化整合、增强教育路径生活化色彩、提升教育路径文化属性,使青年真正成为党执政的坚实的依靠力量、强大的支持力量和深厚的社会基础。

1新时代“青马工程”的价值引领作用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2007年5月由共青团中央启动,并于同年10月份制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青马工程”着重在青年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中选拔一批骨干作为培养对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开设党性教育、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工作锤炼、对外交流等方面的课程,着力培养一批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始终是“青马工程”开展实施的前沿阵地,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摇篮”,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重要平台。

1.1高校“青马工程”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
“青马工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如一地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成为思想上引领青年的关键所在。

这种教育目标的导向与培养以中华民族伟
收稿日期:2019-05-22
基金项目:2017年天津科技大学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项目“习近平青年观视域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2017ZX01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朱丽丽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天津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国
家需求精准对接,体现了高校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的清醒认识。

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实现过程,恰好是当代青年奋斗的过程,他们不同的人生际遇和机缘使他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权利等方面有着全新的理解和更为迫切的需求,青年的这些新变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有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叫实现新使命、开启新征程需要依靠青年身上蕴藏着的巨大的创造能量,更能成就青年创造出彩人生。

“青马工程”恰在青年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引领青年打开心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帮助广大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确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不忘初心跟党走,奋勇建功新时代。

1.2高校“青马工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实践的重要平台
“青马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疏导、统摄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发展,促使青年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并内化为价值信仰、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

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反传统性及求新心理尤为明显,对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和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见解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实用主义、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等都在不同程度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青马工程”则强调实践决定主体价值观的生成、发展与实现,改变过去强调“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话语”而无视“日常 生活的价值话语”局面。

它围绕学生成才成长需要和利益展开,关注青年学生梦想,帮助青年学生发展,支持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寻求社会力量支持,强化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青马工程”始终鼓励学生走进社会接受教育,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回归了生活,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转化,学生能够在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践行。

1.3高校“青马工程”是党团联动机制的重要体现
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作。

高校党委肩负着培养和塑造青年,占领青年信仰阵地的使命和职责。

“青马工程”则是高校共青团组织担负的一项服务党政大局的重要品牌工作,两者有着共同的教育使命,统一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中。

开创新时代青年工作新局面,应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青马工程”作为规划的十大重点项目之一,需要各级团组织探索如何适应新时代青年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要求,扎扎实实转观念、转方式、转作风,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另一方面,高校党委要将团的建设纳入党建总体格局,推行团建与党建同规划、同部署,支持并指导“青马工程”建设。

通过党建与团建之间最终目标的一致性,利用好阵地建设、教材建设、人员配备等方面的工作联结点,最终形成高校“青马工程”党团联动长效培养机制。

2高校“青马工程”实践探索的成效与不足
从2007年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的出台,到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成为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中排在首位的重点项目。

砥砺前行十余年的“青马工程”,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质变,丰富和提升了青马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储备了优秀后备人才。

2.1高校“青马工程”实践探索的显著成效
“青马工程”理想价值照进了现实。

一方面,团中央联合全国学联组建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10年来,全国、省级、校级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共培养100多万名大学生骨干叫“青马工程”在全国高校落地生根,已有1000余所高校设立了相应的培养平台,分别制订了符合自身实际的“青马工程”建设方案,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另一方面,“青马工程”不仅培养骨干,更使骨干发挥出“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带动作用,影响了成千上万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

通过研读经典原著使青马学员的理论水平获得很大提升,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认同,通过社会实践使他们对社情民意的理解更真切深刻,达到了“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青马工程”不断引领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自己的青春梦。

它注重对大学生个体优秀潜能和素质的塑造和尊重,把服务与成才紧密结合,让青年有了更多获得感。

“青马工程”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工作锤炼+对外交流的培训模式充分尊重了青年敢想敢干、富有梦想的特质,激发了青年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活力,引导青年以积极、务实、理性的态度面对职业选择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自觉把人生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

通过社会实践、基层锻炼,青年学生感受到了中国的国情,以小见大,透过基层社会的现象看到整个社会的运转、机制和规律所在,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立场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加快了政治上的成熟。

2.2高校“青马工程”实施探索中的发展瓶颈
在教育目标的导向问题上,高校“青马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课程的导向性设计实现其价值目标,但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更注重在学业学术发展、实践技能提升、评优奖励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培训,更像是用各类学生社团的“旧瓶”来装“青马工程”的“新酒”,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暴露出“青马工程”更倾向如何培养领导力、塑造领导者的目标导向。

在人才培养的机制问题上,主要表现在“两个不均衡”上。

一是培养对象类型不均衡,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是青年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马工程”陌生感较重、认同感较低,特别是部分非中共党员的高校青年教师,更是长期游离于党的教育培训体系之外;二是选拔推
荐与跟踪培养不均衡,高校将较大力量集中在各级“青马工程”的选拔上以确保公平公正,对学生骨干在不同级别、不同时期培训的持续反馈跟踪培养差强人意,存在青马学员毕业后发展情况获取不详,种子库人才信息更新迟缓等问题。

在育人方法的实践问题上,高校教育者在教育载体遴选、教育过程引导启发、教育方法灵活多样、教育局面把控等方面还缺乏周密设计。

有些高校强调社会实践资源少,为学生提供的有效基层锻炼平台从数量、频率到分布范围等都明显不足,把社会实践变成了随意性地走马观花式的参观。

高校青年学生对基层群众理解度、对基层问题复杂性、对基层工作能力要求的认识更多是纸上谈兵。

3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教育路径探析
教育路径具有方向性、方法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在共同成长理念下使“本质上超出全部感觉领域的精神内容被翻译成可感觉的形式,成为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东西”⑶。

就高校“青马工程”而言,其路径提升主要在于用生动的形式、鲜活的内容、大众的语言、科学的手段,深入浅出研究、解释和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使其为广大青年学生理解和掌握,并内化为价值信仰、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⑷。

3.1推进“青马工程”教育路径社会化整合
着力推进高校“青马工程”路径的社会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属性的要求,也是路径主体性的深化与表现,有助于改进“青马工程”在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不足。

一是构筑社会化路径网络。

在横向上,打通高校各相关部门彼此不畅通,无交叉的格局,理顺各部门间的关系,形成“青马工程”一盘棋思想。

在纵向上,始终遵循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强化各部门间的前后呼应,最大程度地避免各部门、各阶段在教育时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重叠、遗漏和矛盾。

二是加强重点主体与载体建设。

高校“青马工程”要动起来、活起来,成为“智慧青马”,实际上就是将数字化的成果转化为更加有效的教育生产力,改变“青马工程”在激励引导机制与评价跟踪机制的“短板”。

通过互联网+评价,学生出勤情况、理论课学习成果、基层实践经验等各项综合指标数据通过网络平台共享,为进一步推荐更高级别“青马工程”培训提供跟踪培养的基础数据,对青马学员参与选调生、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项目给予政策倾斜,最终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

三是拓宽基层实践规范科学。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基层社区锻炼将会成为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路径的基本形式。

基层实践要善于与学生成才紧密结合起来,与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改革有效融合,建立思想教育实践学分制度,探索“一班一街村、一班一品牌”的实践模式。

按照课程化模式设计实践活动,在实践项目设计、组织管理、集体备课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与实践,深入推进实践教育的导师库建设和课程建设,形成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实践教育课程。

四是打造定点化、常态化的校地实践服务体系。

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知识优势,拓展教育路径资源,把地方政府的优势资源引进校园,利用所辖机关社区、行业领域、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优势,为学校提供充足的实践岗位和锻炼平台。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要突出特色性、具备多样性、注重城乡并重⑸。

这也是目前解决“青马工程”
实践基地数量与分布不足不均的创新途径。

例如:2017年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组织高校党委和天津市各
区委政府签署共建协议,集中投入600万支持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实践育人共同体为高校“青马工程”深入基
层提供了纵深培养空间,天津工业大学13个学院与西青区10个街镇、西青开发区逐一对接,重点建设“青马工程”书记助理计划、红色联盟区域党建计划等6个实践育人特色计划。

3.2增强“青马工程”教育路径的生活化色彩
习近平总书记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问。

这对高校“青马工程”的工作方法非常有启发意义。

“青马工程”教育目标的实现脱离不了现实的、直观的、预先存在的、不可忽视的生活世界;因此,高校要学会围绕学生成才、成长的需要和利益展开,增强教育路径的生活化色彩,隐形提升教育目标的导向,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社会的主流价值意识。

一是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高校长期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表明,在很大程度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能否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正当合理的需要,以什么姿态和方式面对学生的质疑,会深刻影响学生个人成长的价值观选择,乃至大学生对党的理论信仰、党的宗旨认同、党的先进性追求等不同层面;因此,以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立足点,这是高校提升“青马工程”有效性的切入点。

坚持解决理想信念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需要相结合,努力建构一个学习支持服务、心理健康服务、成才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经济困难生帮扶“四维一体”型的生活化服务路径,在学生合理诉求的“利益认同”和理想信念的“价值认同”中保持内在的逻辑匹配,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二是丰富教育的生活话语表达。

高校“青马工程”要从精英式讲述向大众化语态转变,摒弃过去居高临下式的说教口吻,生硬呆板的叙述方式,还应运用并善于用网络载体和网络思维旁敲侧击,进行“隐性教育”⑺。

高校要学会以“景”化人,通过官网、官微、论坛、直播等载体形成“场景设置”有效引导学生,用鲜活的故事、生动的内容吸引学生主动靠近、自动连接;学会以“情”化人,发挥优秀
“青马学员”朋辈示范作用,真实的事迹案例发生在广大学生群体之中,本身就是一本本生动的“教科书”,能够最大程度将“青马工程”的教育理念、行为准则和价值导向传递给受教育者。

三是增强教育解读生活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提高其现实“解惑”能力。

对于高校而言,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于教师。

正如列宁所言“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

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罔。

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为快捷的方式就是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叫因此,高校应重视优秀青年教师自身作为“青马工程”培养对象的价值,所谓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党委教师工作部与团组织形成联动,开展博士团服务地方、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下基层等活动,使教师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学生才能做到真学、真信、真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3.3提升“青马工程”教育路径的文化属性
文化作为人类精神的载体,实际上沉睡着或遮蔽着一个丰富多彩的价值世界、意义世界,其独特的整合功能,使其成为跨越分歧的最大公约数凹。

文化育人是“青马工程”育人方法上的新思路,以更隐性的文化手段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身人格特质中所具有价值观融合、全时空教化和社会化培育等特征汇集一体。

一是提高民族文化认同。

应对文化认同方面的新挑战,关键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广泛传播,将三者融为有机整体,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感召力冋。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龙去脉的准确认知、对革命文化诞生于血火交加岁月的感同身受,无疑会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例如,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将客家古邑家训文化有效融入“青马工程”培训全过程,通过开设客家古邑家训文化课堂、编写客家古邑家训文化教材、收集客家姓氏族事族谱、传颂客家古邑家训故事等形式,不仅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拓宽了道路,同时也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新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曲。

二是引领正确的文化心态。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凹。

学生中“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等文化现象或多或少依然存在,原本只是在不同历史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中西文化差异现象,却被当作文化差距来看待,学生中的很多思想问题、模糊甚至错误的结论,根源就在于此;因此,高校“青马工程”就需要摸准脉门,针对学生中存在这种“文化差异视为文化差距”的思想偏差展开工作,多讲鲜活故事、多做交流互动,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在国际比较中坚定信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更多学生认识到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

三是增强文化传播的价值支撑。

文化传播的价值追求在于必须引领社会思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最鲜亮的底色。

高校“青马工程”可以充分发挥挖掘校园文化超语言的育人功能,以校风、教风、学风、校训、校歌、校园景观等形式承载高校的历史传统和精神品格、彰显大学的价值目标,将这种文化渗透到多样教育载体上,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和感染。


参考文献
⑴团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强调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
九大精神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团、指导工作[N]•中国青年报,2017-10-27
(01).
[2]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结业暨及开班式举行[ED/
OL].(2017—12—12)..en/l/2017—12—12/doc—ifypnyqi3793548.shtml.
⑶青马工程十年育百万英才[N].中国青年报,2017-12-
28(01).
[4][德]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
店,1988:243.
⑸冯刚.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
的思考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35-38.
[6]张雅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机制研究[J].未来
与发展,2018(11):111.
[7]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三论学习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1(01).
[8]郭慧敏.“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困境与路
径出.未来与发展,2018(12):85.
[9]列宁.列宁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49.
[10]苟国旗.张思军.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教育方法
的优化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121-123.
[11]汪涌豪.文化跨越歧见的最大公约数[EB/OL].(2005-
06—09)./GB/49157/4916 5/3455544.html.
[12]刘同舫.在增进文化认同中坚定文化自信[N]•人民日
报,2018-04-25(07).
[13]黄志鹏,等.客家古邑家训文化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培养工程”中的运用和创新研究出.开封教育学院学
报,2018Q:195—197.
[14]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
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02).
(下转第112页)
Teaching Innovation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Based on Research Capacity Building
Wang Jianying
(School of Economics,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angzhou Zhejiang310018,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it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improve research ability of economics students i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olleges.Development economics is a core course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re insufficient.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capacity building,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cas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discussion-based teaching,research-based teaching and online classroom supplementary teaching are used to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 development economics so as to achieve three goals of knowledge,ability and quality.
Key WO r ds:r esearch ability,financial and economics college,development economics
CLC number:G642.0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0166(2019)07-0108-05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9.07.020
(上接第98页)
Research on Track Analysis of"Young Marxist n Project
at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1,2
Zhu Lili
(1.Nankai University,Marxism School,Tianjin300350,China;
2.Graduate School,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300222,China)
Abstract:The"Young Marxist"project at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raining talents for socialism in the new er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 platform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It is an universities are to review and reflect the achievements and flaws of the project,solve the bottleneck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Marxist"project.The"Young Marxist"project are needed to promote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path,and to elevate the life color an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track,making it easy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to master,helping it to be internalized into the students'values,beliefs,ways of thinking and life guidance.
Key WO r ds:new era,"young marxist"project,education track
CLC number:G641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0166(2019)07-0095-04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9.07.0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