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岘篆刻印章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金石篆刻与印章文化

中国古代的金石篆刻与印章文化


印章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作为历史、文化、艺术等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印章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作为电子签名、数字证书等现代科技的应用
金石篆刻与印章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影响
国际交流:金石篆刻与印章文化在古代丝
影响:金石篆刻与印章文化对日本、韩国
绸之路上得以传播,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
等国家的印章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

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印章开始广泛使用,成为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演变:秦汉时期,印章开始用于公文和契约,成为官方文书的重要凭证

影响:印章文化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与章金
意文石
义化篆
的刻
价与
值印
历史价值
历史见证:金石篆刻与印章文
化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报人:Fra bibliotek区的文化艺术
其印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 承 : 金 石篆刻与 印 章 文 化 在 现 代 国 际 文
创 新 : 金 石 篆 刻与 印 章文 化在 现代 国际
化交流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成为中华文
文 化 交 流 中 不 断创 新 ,与 现代 艺术 相结
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合 , 形 成 了 新 的艺 术 形式 和表 现手 法
文石中
化篆国
刻古
与代
印的
章金















目录
C O N T E N T S

(完整word版)吴昌硕西泠印社记赏析01

(完整word版)吴昌硕西泠印社记赏析01

吴昌硕《西泠印社记》赏析已打印一、吴昌硕简介吴昌硕,诞于清道光廿四年(1844),殁于民国十六年(1927),享年84岁。

年轻时曾从俞樾、杨岘学艺(两人分别为道光进士、咸丰举人,著名学者和书法家),结交名收藏家、画家,多见历代名迹,心追手摹,书画篆刻皆卓而不凡,成为中国近代一大书画篆刻名家。

书法着力于《石鼓文》,参以草法,篆书凝练遒劲,气度恢弘,自出新意;楷书从颜真卿入,又取法钟繇;隶书以《祀三公山碑》为主,遍习汉碑;行书初学王铎,后冶欧阳询与米芾于一炉。

晚年以篆隶笔法作狂草,苍劲雄浑,恣肆烂漫。

篆刻融会皖、浙两派风格,更吸纳秦汉玺印、封泥、瓦匋等文字,独创以厚刃钝刀冲切入石,雄浑苍劲,别于浙、皖成规,自成一派。

作画以花卉为擅长,效法陈淳、徐渭、朱耷、任颐,融合篆书笔意入画,气酣墨饱,气势磅礴,不落前人窠臼。

综观其书画艺术,皆以雄浑苍劲为显著特点。

特别是晚年,在挥洒自如中毫无柔滑、甜熟姿态,将气势的酣畅与笔画的苍茫、涩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风中残荷,傲骨凸显。

昌硕在书画篆刻方面的艺术成就,既是他多年勤奋耕耘的结果,也与他的文学修养、立身气度密不可分。

早年从艺于俞、杨,苦研辞章、训诂,中晚年则显其诗才敏捷,援笔立就。

昌硕也曾遵循当时多数文化人读书做官的道路,53岁时曾任江苏安东县令,但为官一月后,深感统治者压迫百姓之不公,即弃官而去,终身以艺术为业。

昌硕在世时,已是誉满天下的艺坛巨匠。

晚年寓居苏州、上海,传人众多,形成名扬天下的海派书画篆刻艺术,为中国的艺术领域注入新的气象,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枝繁叶茂的重要组成部分。

赏析吴昌硕撰写的《西泠印社记》,应对其习篆的历程进行一番分析。

吴昌硕的篆书,甚得益于对《石鼓文》的反复研习。

他在65岁时自记:“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早年昌硕临《石鼓》,循守绳墨,点画毕肖(见其46岁临写的《石鼓文》)。

石鼓文据考证是战国时期秦地的文字,唐张怀瓘称石鼓文为“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一方面它与商周金文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它又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所厘定的小篆的始祖。

明清安徽印学述略

明清安徽印学述略

明清安徽印学述略许庆君1995印章之道肇于先秦,盛于两汉,⾃觉于元代,明清以降,流派纷呈,名家迭出。

徽藉印⼈崛起于明清,最为世⼈嘱⽬。

⼀、明代安徽印⼈明代印坛名⼿,⽂彭以下,多属徽⼈,不仅印风各异,且于印学理论多所建树。

清初周亮⼯《印⼈传》称:“⾃何主⾂继⽂国博起,⽽印章⼀道遂归黄⼭。

久之⽽黄⼭⽆印,⾮⽆印也,夫⼈⽽能为印也。

⼜久之⽽黄⼭⽆主⾂,⾮⽆主⾂也,夫⼈⽽能为主⾂也。

”⾜见⼀时印学之盛,传承之⼴,影响之巨。

此期印⼈,成就、影响最⼤的当数何震、苏宣、朱简、汪关四家,与⽂彭并称“明代五⼤家”。

在师法渊源上,多得⼒于汉⼈,对宋元朱⽂印亦颇多继承,⽽各开门径。

在印风上,何震稳健流畅;苏宣雄强朴厚;朱简清新古劲;汪关温润妍雅,各⾃擅胜。

其中,何震、苏宣与⽂彭“三桥派”以“雪渔派”,“泗⽔派”⿍⾜⽽⽴于万历中期印坛。

明代印学的兴盛,对于清⼈的影响并不圃于印学⼀道,清代较东汉以降历代篆、⾪书作⽔平的巨⼤提⾼,⾦⽯碑版之学的促进,碑派书法的形成,晚清印学空前的成就都与此不⽆关系。

但此期印⼈恪守秦汉印制者颇多佳品,间有运以⼰意,⽴异标新者,虽属名家、亦多沾染薄俗之习,不⾜为训。

何震:(约1530——1604)字主⾂,号长卿,别署雪渔,休宁⼈。

(旧藉载何震为婺源⼈,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版新编《休宁县志》定为休宁县城县前街⼈。

)篆刻初师⽂彭,后孜孜于汉印,尤得⼒于汉凿印。

何震篆刻,在万历年间尤享盛名,⼏有超越⽂彭之势,李维桢在《鸿栖馆印选》题辞中称其“⼀时⽆辈,没⽽⼈益重之,⽚⽯与⾦同价”。

其传世作品中最能代表其艺术风格者,当属仿汉凿印⼀路,此类作品多单⼑直⼊,酣畅泼辣,颇能救其章法板滞之弊。

何震的另⼀个颇具特⾊的成就是其往往以单⼑刻治印款,⼀改前⼈旧习。

何震篆刻当时追随者颇多,朱简《印经》称:“沈千秋、吴午叔、吴孟贞、罗伯伦、刘卫卿、粱千秋、陈⽂叔、沈⼦云、胡⽈从、谭君常、杨长倩、汪不易、邵潜夫及吾徽、闽、浙诸后所习,雪渔派也。

砚贵有铭——北京翰典艺术馆藏铭文砚赏析

砚贵有铭——北京翰典艺术馆藏铭文砚赏析

◆周同祥( 北京 )有铭——北京翰典艺术馆藏铭文砚赏析中国特有的文化和漫长的历史造就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艺术品流传下来,大部分已经进入国家级博物馆陈列展览,当然也因为各种历史原因有很多珍贵的艺术品在民间流通,在今天这个全民收藏的大时代,有的人喜欢收藏瓷器,有的人喜欢收藏字画,还有的人喜欢收藏家具等等,不胜枚举。

砚台的收藏一般会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和材料的选择分几个阶段:首先是汉唐宋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砚台是如何从简单的研磨器演变成实用砚台。

接着是明清阶段,这个阶段里古人开始注重材料的选择,并且由于文人的介入,砚台渐渐被融入到金石体系里,被文人当作一种记录、抒情、馈赠、自勉的载体,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墨客无不捉刀代笔,在砚台上镌刻文字绘画,从而千古流传。

今将十方馆藏铭文砚做一展示,其中有释文和考证不准确的地方,烦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清代端砚长15.5厘米 宽8.3厘米 高3厘米铭文:铁耕斋藏雷悦(1882—1933),字怡甫,一作彝甫,号虚公、锲公、铁耕山人、壶盦外史,室名铁耕斋,长沙人。

工山水、花鸟、人物、佛像,精鉴赏。

清代端砚长17.5厘米 宽12.7厘米 高2.2厘米铭文:作外吏难免俗毋饮贪泉重为尔辱 云麓自铭判牍之砚高振霄(1876-1950),字云麓,别署闲云,又号顽头陀,别署洞天真逸,鄞县人。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进士,官编修,善书,宗二王参以南北。

民国后寓沪教授书法,鬻书自给,间画墨梅,每日临碑读书,至老不衰。

子高式熊,中国著名书法家、金石篆刻家。

清代天成端砚长14.5厘米 宽11.3厘米高2厘米铭文:暝秦馈汉斋书画砚 乙未夏五题于宣武坊南寓庐 素人朱本 素人印朱本(1761—1819),清代人,字素人,号溉夫、竹西,江苏扬州人。

山水画法学文伯仁,笔墨秀润古雅。

花卉、人物笔致简淡恬静。

游寓京师(今北京)时,与其兄文新、泰州朱鹤年并称“三朱”。

清代庙前洪歙砚长宽14.8厘米 高3.8厘米铭文:庙前洪者龙尾石之良也今亡其处言如端溪之有青花者然铭曰庙前洪在何许产此石谁适主有美如斯勿用何居 癸未春让泉过客制程瑶田(1725—1814),清代经学家,字易田,又字易畴,号让堂、让泉过客,安徽歙县人。

清代杨沂孙篆书《在昔篇》【典藏】

清代杨沂孙篆书《在昔篇》【典藏】

清代杨沂孙篆书《在昔篇》【典藏】清代杨沂孙篆书《在昔篇》【典藏】杨沂孙篆书《在昔篇》(翻墨本)《在昔篇》是杨沂孙苦心结撰的一篇重要书学论文,以四言诗的形式,讲述了古文字书法的历史,讨论了文字学与古文字书法的关系,评点了历代重要的古文字学家和古文字书法家,提出了自己在古文字书法方面的独立见解。

杨沂孙擅长古文字书法,他非常重视这篇用韵文形式写成的书学论文,所以亲自用篆书写出。

他的儿子在杨沂孙身后将它刻板锓木,以字帖的形式流传。

杨沂孙(1812或1813-1881),清代书法家。

字子舆,一作子与,号泳春,晚号濠叟,江苏常熟人。

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举人,官至凤阳知府。

工钟鼎、石鼓、篆、隶与邓石如颉颃。

气魄不及,而丰神过之。

偶刻印,亦彬雅迈伦。

著印印。

卒年七十。

工篆书,融会大、小篆。

篆法精纯,学力深厚。

杨沂孙工篆书,融会大、小篆。

篆法精纯,学力深厚。

自唐李阳冰之后,无能有继承者,孙氏以篆书著称于世,行书较罕见,但也写得很好。

乾、嘉时期的金石考据学者,在研究古文字的过程中,对典雅的小篆书体产生兴趣。

清代早期的篆书家如王澍、孙星衍等都是金石考据家。

王澍的篆书“法李斯,为一代作手”。

后来被“特命充五经篆文馆总裁官”。

此外,乾隆朝的宫廷画家董邦达也“力学篆隶,深得古法”。

还有如钱坫、洪亮吉等,也都以篆书擅名。

他们的作品,仍然都是所谓斯、冰的“玉箸篆”法。

均匀的细线,全无变化,有如线描图案,毫无书意。

偶有企图破格者,又流于形式的故意做作,稍一过份,便如道家的符书,杨法的作品就如此。

总之,由于篆书已长期脱离于书法艺术发展进程之外,乾隆初期的篆书,仍然与当时的书坛,在时代上有一种格格不入之感。

杨沂孙书名虽高,但其身后的生平资料却很少。

《清史稿·邓石如传》后附有百多字的简传,后采研究评介杨沂孙者多依此。

兹引录全文:“杨沂孙,字泳春,江苏常熟人。

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官安徽凤阳知府。

父忧归,遂不出,自号濠叟。

少学于李兆洛,治周秦诸子,耽书法,尤致力于篆籀。

金石拓本中的章钰专藏-nlc

金石拓本中的章钰专藏-nlc

文津流觞十周年纪念刊【总第36期】金石拓本中的章钰专藏冀亚平最近,国家图书馆新入藏了周绍良先生出让的拓片538种571件,其中绝大部分是章钰旧藏。

章钰的拓片在国家图书馆被列为专藏。

所谓专藏,是图书馆专门为某一人的藏品单独立类排架或建库的藏品。

它的设立是对该人和该人所藏藏品的重视和认同。

我认为,专藏应该具有以下特点:藏品主人为名人,藏品收藏量较大并具有一定的文献和文物价值,藏品装裱一致并有本人题签、题跋和钤印等。

专藏是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金石拓本组藏品中颇具特色和占有重要地位的藏品之一。

近百年来,国家图书馆通过采访、传拓及社会名流捐赠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的金石拓片,其中不乏名人收藏者。

截止2001年底,在所藏的21万件拓片中,专藏类计有4661种8910件。

如以版本见长的顾千里专藏(1115种1972件),以藏经幢见长而自名为“五百经幢斋”的叶昌炽专藏(314种1180件) ,曾任我馆馆长的梁启超专藏(599种688件)以及缪继珊专藏(1102种3051件)。

另外,还有各地类中的陆和九藏品(1067种1137件),裱本类中的王锡棨、丛兰溪藏品(654种708件)。

而章钰专藏则是最具特色的专藏之一。

据《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章钰字式之,江苏省苏州市人,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民国二十六年(1937) 卒于北京,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甲第十四名进士。

曾历任刑部湖广清吏司行走,南洋、北洋大臣幕僚,京师图书馆编修,1914年任清史馆纂修。

其号、别称、室名有坚梦、茗理、蛰存、长孺、愻闇、复翁、曙戒学人、晦翁、老式、北池逸老、蛰存斋、四当斋、霜根老人、茗理簃、全贫居士等。

1993年顾廷龙先生所撰章钰之墓碑云: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章钰进士通籍后,返乡举办初等小学堂四十所以启发民智,是苏州开办小学的创始人。

晚年侨居京津,精研古籍,尤擅校勘之业。

著有《读书敏求记校证》、《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宋史校勘记》、《四当斋集》等。

明清时期甘肃私人刻书考述

明清时期甘肃私人刻书考述

[作者简介]王江东(1987-),女,汉族,甘肃武山人,硕士,图书馆员。

研究方向:古籍整理和西北地方文献。

李军强(1986-),男,汉族,甘肃秦安人,本科,图书馆员。

研究方向:图书馆阅读推广。

杜鹏姣(1989-),女,汉族,甘肃平川人,硕士,图书馆员。

研究方向:古籍整理和西北地方文献。

明清时期甘肃私人刻书考述王江东1李军强2杜鹏姣3(1.甘肃省图书馆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甘肃兰州730000;2.甘肃省图书馆典阅部,甘肃兰州730000;3.甘肃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甘肃兰州730000)[摘要]明清时期,甘肃私人刻书活动受到经济、地域与交通等因素的限制,刻书史实鲜为外界知晓。

通过后世传本及各家书目钩稽明清时期甘肃私人刻书的史料,能够客观反映甘肃私人刻书发展的历史面貌与特点。

虽然明清时期甘肃私人刻书活动较之同时代的江南地区明显滞后,不具典型性,但甘肃士人学者的著述通过刊刻的方式得以流传,这不仅保存了甘肃文献,也延续了甘肃文脉。

[关键词]明清时期;甘肃;私人刻书[中图分类号]K87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23)01-0101-07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起源于唐,发展、繁荣于宋,明、清时期更加普及与流行。

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雕版印刷术尚未发明以前,图书出版业曾数度辉煌,两汉、三国时期,敦煌、张掖、武威等地已相继出现译场,专门从事佛经翻译。

宋以后,中国政治、经济东移,丝绸之路往来中断,图书出版业一落千丈。

明清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甘肃的雕版印刷得到长足的发展。

私人刻书,是指私人出资或主持刻印的书本。

私人刻书的出版主体多为士人学者,所刻书籍的牌记多刊刻自己堂号、宅名或书斋名等,其刻书多以崇尚学问、传播文化、繁荣学术为目的。

明清时期,随着科举制的广泛推行和地域经济环境的好转,甘肃文教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甘肃士人学者的数量大增,优秀的作品不断问世,带动了甘肃的私人刻书,一批优秀的著作得以刊刻。

闲章印钮皆文化

闲章印钮皆文化

闲章印钮皆文化作者:王家年来源:《金融经济》2019年第08期印章『三美』,指印面篆刻美、印钮雕刻美及印材美。

每一方老闲章大多有印钮,因它的传承经历不同,或被小心地秘藏,或在街角陋肆间辗转。

每当我把它捏在手里,细细品味它坎坷的皮壳,就仿佛体会到了这方老闲章的数百年身世。

如乾隆帝拥有的闲章藏印最多,多达1800多方,三大印石皆有琢制,有一方乾隆“敬胜怠”玺印,以昌化鸡血石琢制,苍龙教子钮,属鸡血石中的藕粉冻,带有黄色俏色,血色非常稀少。

元代画家王冕用花乳石篆印,被视为开创了文人治印的风尚。

明弘治年间,书画家文彭将青田灯光冻引入制印,正式诞生了文人篆刻艺术。

明万历年间,周应愿著《印说》一书中明确提出:“文也、诗也、书也、画也,与印一也。

”首次将篆印与诗文书画相提并论,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

印石讲究石材美、工艺美、篆刻美,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材质美是基础,印石有六德:细、腻、温、润、结、凝。

强调质地的柔而易攻,又强调色彩艳丽、纹理美观。

明清印石材质的取用主要是浙江的青田石、昌化石及福建的寿山石。

寿山田黄石、昌化鸡血石、寿山芙蓉石又有“印石三宝”之说,为印人和藏家所称道,三者质色各具特点,田黄高贵温润,鸡血鲜艳亮丽,芙蓉素净如玉。

田黄石是产于溪土中的独石,质地温润通灵,色泽高贵富丽,以黄金黄和橘皮黄最佳,大材难得。

印石用于治印,最有文人气息和艺术价值的,要数闲章藏印。

闲章最早是从秦汉时的吉语印演变而来,闲章的内容包罗万象,包括吉语、诗文、箴言、记事、鉴赏、藏室等,最能体现主人公的学识、修养与心迹。

闲章以方寸之地见大千世界,向来有“闲章不闲”之说,几乎历代所有书画名家都留下了各种闲章藏印。

画家傅抱石也是一位篆刻家,为现代对篆刻理论、篆刻史倾力最多的学者。

他自刻有多方印章,用于书画钤印,包括“印癖”等闲章。

有一方闲章“往往醉后”,画家平生嗜酒如命,曾自言酒后的微醺是作画的最佳状态,所谓“往往醉后见天真”,语出画家最崇拜的清代画家石涛《与友人夜饮诗》中佳句“每于醉后见天真”,也是画家得意之作的一个旁证。

“奇正相生”与“守正出奇”—秦私印艺术风格分析

“奇正相生”与“守正出奇”—秦私印艺术风格分析

图1 志纵
图2 冷贤
图3 王兵戎器
间的印非常之少,不像编古玺或汉印一样材料非常丰富;二是对秦印界定的原则尚比较
从众多摩崖刻石、诏版刻辞、砖瓦陶文等可以看出类小篆体的字形在秦统一前就存在于当世,诏版、陶文等文字形态出现要先于秦统一后的小篆,所以就目前存世的“秦印”实物而言,由于没有明确的款识纪年,其年代很难遽下结论。

即便是出土于秦统一后15年间墓葬中的印章,由于墓主人生活周期远远超过15年,所以墓主人之印章仍有可能制作于战国晚期。

“在考古学上把统一前后的秦印明确划分是困难的,所以我们认为秦印应包括秦统一六国前的数十年
正是秦印演变的这种连续性,使秦印在文字形式上显示出极大的丰富性,金文遗韵、战国古风、先秦古隶、秦摹印篆,乃至诏版字体、规整小篆,在秦印中都可以找到
图4 封陵津印图5 公孙矰图6 游光图7 上官得
图8 将师
图9 司马狄图10 殷耳图11 司马结图12 □志。

许承尧旧藏碑拓文物研究

许承尧旧藏碑拓文物研究

近世诸刻推此第一。”钤“乔木春华”朱文 公书、元王叔明书、元饶介之书、明张弼书 本,剪贴成册,1册46页,每页纵24厘米,
方印。
等,许承尧仅在元代饶介之书处题一跋: 横15.2厘米。封面许承尧题签:“旧拓淳化
内裱边多有许氏题跋,有些内容较短, “元虞堪《鼓枻集》有《读饶介之遗徐允中 阁帖肥本,仅存四十六页。”
篇题跋两页,介绍此拓本来源,并较之黄易
《唐兴福寺半截碑》又称《吴文碑》, 《戏鸿》《郁冈》上,末卷自书者神采尤奕
摹本,竟毫发无异,残损亦同,并经当时名 为唐代开元九年(721)兴福寺僧人大雅等 奕。钱梅溪云《停云帖》乃文氏父子手镌,
流徐识耜、黄宾虹、汪律本、夏剑丞、李宣 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行书所刊碑刻,徐思忠 又得门客温恕、章简父佐之小楷卷,最工。
仅一句话,如“《绝交书》前半缺”“千文 书》七律一首,自注云:介之善张旭、怀素
首页有许承尧题跋两则,其一:“此
末页缺”“杨少师书前损”等。还有补所缺 书,其得意超迈之笔妙一时,人得之以为奇 《阁帖》肥本,西溪汪梅景旧藏,多存拙
漏者,如“‘建中三年六月十六日下’,缺 玩,徐所蓄尤多。”
致,与近日通行本不同。《阁帖》重刻本最
册》“首末行‘夏’字不缺,第二行‘会’ 1992),歙县人,是我国现代围棋界的老 乃竭数日力,整理手装,残逸者仍附存,不
字不缺,右上无损,第三行‘宝’字不 前辈,亦爱好诗词、书法、绘画,与许承 忍弃也。周栎园云李北海、颜鲁公碑石多自
缺”[1]。册后附许承尧癸未年(1943)长 尧、黄宾虹等友善。
开,近帖惟《停云》出待诏手勒,故声出
许承尧颇费心思购得此《明拓明停云
瞻,号梅壑散人、懒老。徽州休宁人,明 边多有其题跋题记。
馆帖册》4册,原散乱不堪,乃经数日整理

意园写铜,盒拓互见——侯汝承写铜史实钩沉

意园写铜,盒拓互见——侯汝承写铜史实钩沉

80铜,盒拓互见◆杨未君( 石家庄 )近代书画铜刻艺术发轫于150年前,由清代同光年间京师琉璃厂刻铜艺人陈寅生挥写序章,继而民国初年北方画坛领袖姚华、陈师曾吉金染瀚,领军发扬,众多书画名流积极参与,蔚然成风,终于形成了文人铜刻艺术的华彩乐章,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不可忽视的史实。

最早对这一美术史现象予以关注的,是收藏圈,是收藏墨盒、镇尺等铜刻文房的铜刻爱好者,正是因为这一小众收藏群体的持续研究、深入发掘,名家亲笔书画铜刻艺术引起了愈来愈广泛的关注。

在铜刻爱好者的收藏实践中,对名家亲笔的鉴赏、品评,有一个有趣的话题,我们姑且称之为“盒拓互见”。

互见,即交互出现、互相参见的意思。

“盒拓互见”,即一件刻铜实物(墨盒和镇尺等)和这件实物的老拓片(旧拓)先后都出现了,藏友们往往把实物和旧拓一起谈论、欣赏、把玩,以丰富鉴藏的乐趣——有旧拓存世(或拓本有著述),墨盒实物也出现了,能够吸引多方面的关注,也丰富了交流、讨论的话题。

据粗略估算,目前发现的近代名家书画铜刻的拓本(包括著录于文献、出版物中的)应有数千之数,而实物和拓本都存世而相互佐证、交相辉映的,仍屈指可数。

最近,有一组“盒拓互见”的藏品,不仅老拓、墨盒相继出现,而且书画铜的作者为笔者首见,或者说,是这位书画名家的写铜作品第一次被发现,填补了我们美术史学习的知识空白,增加了我们对近代书画铜作者(参与者)队伍的认知,还是颇有研究价值和鉴赏趣味的。

这组“盒拓互现”的藏品,就是《侯意园摹金农野梅图墨盒》及其旧拓。

侯意园摹金农野梅图墨盒侯意园摹金农野梅图墨盒(图1)精白铜制,品相完美,正方形,9×9×1.9(厘米)。

底铭“淳菁阁 工”。

这类超扁的墨盒一般都是定制的,其功用把玩、观赏大于实用。

盒面精工绘刻高图1 侯意园摹金农野梅图墨盒(医诚斋藏)81士赏梅图,左上有题跋文字曰:野梅瘦得影如无,多谢山僧分一株。

此刻闭门忙不了,酸香咽罢数花须。

乙丑秋日仿冬心并录其诗,汝承画。

吴昌硕专题

吴昌硕专题

吴昌硕专题本期我们推出了吴昌硕印――“?^泉小筑”、“作蕃长寿”(附边款)的竞临。

“沏泉小筑”宽32mm×高32mm,“作蕃长寿”宽22mm×高22mm。

临摹范本如左图:范印为郑鸿麟先生提供的珍贵原拓,原作精彩之处毫发毕现。

我们对郑先生的无私提供表示衷心的感谢!所选二印为吴昌硕的代表作。

朱文带有界栏,笔意极浓,临刻难度大。

因为是原拓,可以看到很多用刀细节,与粗朱文有明显不同:一是向线行刀,二是先冲后切,造成自然崩残的艺术效果。

若是控刀不好,容易出现伤及筋骨的状况,如“小”字竖画处理很难,弄不好整个字形就软化了。

另外,此印还有一个细节,“筑”字左下部“木”右侧笔画尖端上翘,明显不自然,很多人临摹时着意表现这一点,我推测很可能是钤印时印泥中的棉丝粘上去了。

临摹时可以考虑―下。

白文为“汉印模式”,四角破三角而留一角,但残破方向各不相同,“蕃”字“米”部残断粘连,强化疏密对比,左侧印边竖向留红,“作”字单人旁以及“寿”字下方三处留红形成鼎足之势,极为关键。

二印可用一词来概括――从容,所以临摹难得是从容。

评选说明:此次投稿人数相对少一些,没有限定入选名额,按照网站和杂志的要求,以临摹作品的整体质量为准。

有少数作者因边款不佳而未选,有些图片制作过度。

所以有两个细节提醒注意:一是尽量按照原大临摹,二是石材和印泥配套。

经过最终的评选,7位作者的作品入选。

本期“竞临”入选作者是(括号内为网名):李树恩(寿牛)、王有军(归汉室主人)、赵景生(老井)、放飞(周迎春)、谢吉昌(xiejichang)、刘建(田斋)、杨永卫(杨永卫)李树恩临印感言:第一次临缶翁的经典之作,太难了……世人皆知吴昌硕是近代在国内外影响深远的书法、绘画、篆刻大家,其篆刻为世所叹服。

此二印是缶翁宗古玺、秦汉印的典型之作。

布局书法意趣浓厚,刀法冲切结合轻松自如,章法既有古玺、秦汉印的痕迹,又有令人称绝的破残手法,使得印章纵收自如,虚实相生,苍劲不失秀丽,朴厚尽显流畅。

明代镌刻家王子卯的四件象牙佳作

明代镌刻家王子卯的四件象牙佳作

70刻家王子卯的四件象牙佳作◆ 李杰森( 昆明 )前言2021年4月,“妙手文心·南京博物院藏竹木牙角珍贵特展”在南京开展。

一枚该院所藏的明代象牙印章尤其醒目,该印章印面硕大,长8.3厘米,宽4.3厘米,高4.4厘米,配民国楠木盒一个。

印钮高浮雕,刻二螭龙蛰伏于印章之上,双目圆睁,尾巴相互缠绕,有动态,刀法粗犷古拙。

印文阳刻双行篆书:“濮阳李廷相双桧堂书画私印”。

印主李廷相,字梦弼,明濮阳开州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

好藏书,多方收集古籍、名画,建有藏书楼“双桧堂”,卒谥文敏,著有《南铨稿》。

濮阳李廷相双桧堂书画私印寅日记》 ,多次提到原君锡,如“午后原君锡来看铜器,赞赏不置”“早起,摹挲古泉而原君锡至,与之审定铜印”“昨日原君锡与我之金拓片粘于本子上,讫,钟已一下矣”,可知早在壬寅(1842)即道光二十二年,原君锡就已在京师了。

陈寅生是铜刻收藏爱好者熟知的刻铜名家,其真品铜刻作品如墨盒、镇尺等,已成为收藏者竞相追逐的珍宝。

陈寅生纸绢书法作品中,为古物拓本题跋而传世的,占有相当的比重,目前多收藏在公藏博物馆。

例如陈寅生跋《卢氏涅金古币拓本》,原件藏上海图书馆(载《书法》2014年9月《铲币中的巨无霸——文物真伪评定又一例》,作者松门);陈寅生跋潘祖荫藏大克鼎拓本,装在《陈乾藏吉金文字册页》内,原件为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参见拙文《陈寅生与大克鼎——陈寅生题跋是大克鼎最早进京时间的重要著录》,载《艺术中国》2022年第4期);陈寅生跋《胡石查手拓甲骨文拓本》(参见拙文《陈寅生与甲骨文——陈寅生收藏过甲骨,年代不一定比王懿荣晚》,载《艺术中国》2020年第12期);这件山东博物馆收藏的《陈寅生跋父甲卣全形拓》又是一例。

品读陈寅生为古物拓本的题跋,不仅能欣赏到不同时期陈寅生的书法艺术,为鉴定陈寅生的铜刻真品提供参考依据,而且陈寅生题跋的内容也有其时代特色,其恪守法度、言之有物,为诸多知名文物的考证提供了难得的佐证。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刻石时间考辨二则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刻石时间考辨二则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刻石时间考辨二则章红梅
【期刊名称】《江海学刊》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对石刻镌刻时间一般都明确标示,甚好,只是所标时间尚有一些失误.本文补考两处,以求教于方家.
【总页数】1页(P64)
【作者】章红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著录校正
2.《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著录校正
3.《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勘误
4.《北京
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勘误5.《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碑拓著录考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岘篆刻印章
杨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使用篆刻印章代表了他的个人风格和艺术造诣。

杨岘的篆刻印章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著名。

在篆刻艺术中,印章是用来代表一个人的身份或特定目的的印章。

杨岘的篆刻印章以其古朴典雅、精致细腻的特点而备受赞誉。

他的印章不仅代表了他的个人风格,也展现了他对篆刻艺术的深入理解和精湛技艺。

杨岘的篆刻印章在形式上讲究平衡和对称,同时注重线条的流畅和韵律感。

他善于运用各种篆刻技巧,如刻划、磨砺、雕刻等,使印章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杨岘的篆刻印章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代表了他的个人风格和艺术造诣。

通过欣赏杨岘的篆刻印章,人们可以领略到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