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印与版本鉴定
版本学(版本鉴定)

⑶ 根据讳字鉴定版本
避讳的两种类型: (A)国讳(公讳) (B)家讳(私讳) 避讳的历史 《礼记· 曲礼上》:“礼不讳嫌名,二名不遍讳。”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本来魏晋时,对于父母之礼是很繁多的。比方想去 访一个人,那么,在未访之前,必先打听他父母及 其祖父母的名字,以便避讳。否则,嘴上一说出这 个字音,假如他的父母是死了的,主人便会大哭起 来——他记得父母了——给你一个大大的没趣。
一、版本鉴定
• 1、基本方法举例 • ⑴ 根据牌记鉴定版本 • 牌记,俗称书牌子,又叫墨围、碑牌、木记、 条记。牌记在书中的位置不确定,可以在内封 面、扉页,在序跋后、目录凡例后、校刊人姓 名后、音图后、附录后,卷端、卷一末,某卷 末、全书末,甚至一书当中会有几块不同的牌 记。
• (A)一部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牌记,要进行综合 分析。 明嘉靖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吴郡袁褧嘉趣堂刻本《六家 文选》(5个牌记) 第一个在序后: 此集精加校正,绝无舛误,见在广都县北门裴氏 宅印卖。 第二个在卷三十后: 皇明嘉靖壬寅四月立夏吴郡袁氏两庚草堂善本雕。 第三个在卷四十后: 此蜀郡广都裴氏善本,今重雕于汝郡袁氏之嘉趣 堂。嘉靖丙午春日。 第四个在卷六十后: 吴郡袁氏善本新雕
• ⑾ 根据体例鉴定版本 • 古书版本时代不同,其编纂体例也会有 改变,最常见的是经部书,其经、注、 疏或分或合。如《春秋公羊经传何休解 诂》十二卷、《释文》一卷,北宋刊 本,释文附于经传后;南宋刻本,则散 入逐条注下。
⑿ 根据衔名、尊称、谥号鉴定版本
• 古代官修书常常开列纂修官姓名,其姓名前面 便冠有他们当时正担任的长长的职衔,这些结 衔便可反映成书或刊版年代。 • 中国古代帝王、皇族、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 迹由礼官议定谥号;另外还有“私谥”,是士大夫 卒后由其亲旧门生故吏为其拟立的。如苏轼卒 于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其身份是 刚赦还的逐臣,为其平反昭雪追加谥号已是南 宋孝宗隆兴初年的事情了,故但凡称为《苏文 忠公文集》的,就知其不会是早于孝宗时的刻 本。
古籍鉴别真假的学问技巧

古籍鉴别真假的学问技巧古书鉴别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技术性强,是一门专门的学问。
尽管如此,要鉴别古籍的优劣真伪,还是有一些基本的常识和规律可以遵循。
一、封面。
古书封面为四周单线边栏,分为三行,右行为编著撰选者姓名,中行为书名,左行为刊印人或斋、堂名。
二、装订。
古书装订在宋以前均为卷轴形式和折叠页装。
册装书的出现是在宋代以后,册装最初是蝴蝶装,后来进到了包背装。
线装书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才有的。
三、版式。
古书的版式,北宋和南宋前期刻本基本上是白口,南宋后期出现黑口,元末至弘治年间通行粗黑口。
明正德,嘉靖年间又出现白口书,之后一直到清代,黑白两种书口同时流行。
四、字体。
古书字体主要有两种,一种宋体字,另一种是元体字。
尽管时有非欧非颜,非柳非赵的所谓“馆阁体”出现,但那并非主流。
五、纸张。
宋代印书多用麻纸和以竹为原料的玉扣纸。
元刻本常用竹纸或皮纸,比宋版用纸稍黑。
明代印书,前期多用江西棉纸,后期多用竹纸,晚期盛行毛边纸。
清代大多采用开花(又称桃花纸),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以前所用的各种纸张,清刻本中都在运用。
六、讳字。
避讳讲究自周代始,官名、人名、地名均随帝王名字的改变而改变,这对判断古籍年代极有参考价值。
历代避讳常见的有改字、空字、缺笔。
秦汉时大多采用改字和空字避讳,讳名不讳姓。
用缺笔字代讳字发端于唐,又在宋版书上特多。
金元刻本无讳字,多俗体、简体。
明前、中期亦不避讳,明刻讳字始于明光宗朱常洛。
清刻本避讳尤其苛严。
此外,古书鉴别还要细审书中内容,注意书后的序文跋语,以及墨色、藏书印章、刻工记载等。
现将各代的古籍要点记录如下供大家参考(部分转载):一、古籍版本与古籍版本学1、古籍的定义:(一)以装订形式作为标准(二)以语言表达形式为标准(三)以著者时代作为标准(四)以成书年代作为标准2、古籍版本学研究内容第一,古籍版本学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内容,古籍版本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和方法等。
论古籍藏书印的辨识方法

论古籍藏书印的辨识方法伪印辨别方法1952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曾在北京琉璃厂购到解放前长期用于作伪的藏书印一千多方。
看来当时南北都一样,不管是上海的古书流通处还是北京的琉璃厂,或者全国其他的地方,书商们都充分利用藏书印作为古籍鉴定的依据这一条件,肆意制造“新善本”,大大增加了后代古籍鉴定的难度。
不能看到名家藏书印就断定其价值,要结合书籍的其他形式,对有疑问的文献中的名家藏书印可以多方查考,辨明真假。
藏书印作伪都不是独立进行的,多为配合其他方式方法伪造版本,所以辨别其真假也可以结合多方面综合考虑。
第一,参考所钤文献相关内容判断:看书版式、字体、避讳、纸张、墨色与藏书印反映出来的年代是否相符;看书前书后关键部位有无割板拼接痕迹。
伪钤藏书印之书,盖为纸墨精良、刻工隽秀之本,可比宋版。
且多半于卷前书后、目录、序跋之处,同时伪刻前朝刻书时、地、人。
若采用割去原板,补接半叶等作伪方式来作伪,则字体差异较大,用心考究,必能分清作伪之本。
如清华图书馆所藏抄本《李元宾文编》中钤有“翰林院印”,似乎是清初或者更早的本子,但此书中遇“玄”、“泫”、“弘”、“胤”诸讳字时避时不避,避则缺末笔。
抄工简陋,字亦粗鄙,且多用简化字,无论用纸和字体风格,全然不是明抄本风貌。
由避讳不严可知,此本至少是清末抄本,既是书商有意作伪,抄写时代甚或更晚。
那么清末抄本中根本不可能钤此作为四库底本唯一证据的“翰林院印”关防,此印伪作无疑。
再如《枝山野记》一书上“翰林院印”与“凝晖堂”印部分重叠,“凝晖堂”为清代光绪间俞钰的堂号,俞氏不可能得到此珍贵的进呈本后在“翰林院印”上加盖自己的藏书印。
显系“凝晖堂”印钤在前,众所周知,“翰林院印”只能钤于首页上端正中,所以造伪时只能令其叠钤在一起。
如此,光绪年间以后的不可能是真的四库进呈本了。
此印真伪立判。
第二,如果是仿造名家藏书印,则可找到其人所钤真印,直接对比,真伪立现。
“乾隆御览之宝”也有伪作,单独钤印,不易发现其假。
古籍版本鉴定方法

古籍版本鉴定方法
古籍版本鉴定可是一门大学问啊!这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珍贵的宝藏。
那古籍版本鉴定到底有哪些方法呢?首先得仔细观察古籍的外观,这就包括纸张、墨色、字体、版式等等。
纸张是不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呀?墨色均匀不均匀呀?字体有没有特点呀?版式合不合理呀?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来。
还要看看有没有前人的批注、题跋,这些可都是重要的线索呢!同时,对比不同版本也是很关键的一步,找出差异,分析原因。
注意啊,可不能马虎,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影响判断呢!这过程不就像是侦探在破案嘛,得细心再细心。
在这个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也非常重要啊!对待古籍得小心翼翼的,可不能因为鉴定把古籍给弄坏了呀,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就像呵护宝贝一样,轻拿轻放,保证它们的安全。
而且整个鉴定过程要稳稳当当的,不能毛毛躁躁,不然得出的结论可能就不准确了呀。
古籍版本鉴定的应用场景那可多了去了。
在图书馆、博物馆里,鉴定古籍可以帮助更好地整理和保护藏品呀。
对于收藏家来说,能准确鉴定古籍版本,那可太重要了,不然花大价钱买个不值钱的版本,那不就亏大了嘛!它的优势也很明显呀,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还能让珍贵的古籍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呢。
比如说,有一次在一个古籍展览上,有一本古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专家们通过仔细的鉴定,发现它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版本,这可让大家兴奋不已呀!这不就体现出古籍版本鉴定的实际应用效果了嘛。
所以呀,古籍版本鉴定真的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把这门学问好好传承下去呀!。
[藏书诀窍]如何鉴定明刻本?怎样分辨是清刻本还是明刻本?
![[藏书诀窍]如何鉴定明刻本?怎样分辨是清刻本还是明刻本?](https://img.taocdn.com/s3/m/0b52865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22.png)
[藏书诀窍]如何鉴定明刻本?怎样分辨是清刻本还是明刻本?展开全文[藏书诀窍] 如何鉴定明刻本?怎样分辨是清刻本还是明刻本?有明一代二百七十余年,刻本极多,古至今在民间流传的也不少,其数量也大大超过宋元刻本。
虽说一般碰到的,多是明代后期刊印的习见之书,但偶有稀见者,有时会被误认为宋元本;清初刻本又很难和明末刻本相区别;而作伪者往往将明末刻本冒充宋元本,或将清代甚至民国覆刻本冒充明本的情况,也时或遇见。
可见,鉴定明刻本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大致来说,要比较准确的鉴定明刻本,首先需要对明刻本的基本特征有一个完整、深入的认定,此外对明刻本逸出常规的类别与特例,也要有基本了解。
常规明刻本的特征,大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字体。
明人刻书字体,自洪武至成化、弘治间,仍是承接元本风尚,多用赵孟頫字体。
到了正德、嘉靖年间,开始发生变化,因推崇宋本,创造出一种所谓宋体字,笔画劲硬,既与赵体字完全不同,也与其着意模仿的宋本欧体字相异。
隆庆、万历间,宋体字刻本一起的字体,又变而为一种横轻竖重的非颜非柳体字。
至天启、崇祯,这一路本子的字体,又由方正变为狭长了。
2.版式。
成化以前,刻本多为黑口,赵体字。
这种刻本,藏书家多很重视,认为它们不比元本差。
不过有一种出自经厂,因校勘不精,有脱文讹字,尽管外观漂亮,却不为当时藏家所重视。
自正德、嘉靖以后,刻本多是白口,黑口极少见,万历、天启就更少了。
3.纸张。
明人印书在嘉靖以前,多用白棉纸,棉纸有厚有薄,以结实洁白者为上。
万历以后,印书多用竹纸,白棉纸比较少见。
竹纸色黄,有帘纹,其中以细薄结实者为佳。
4.墨色。
明嘉靖以前印书用墨较讲究,尤其是江浙一带的私家刻本,有使用一种稍淡的墨刷印文集,墨色既不刺眼,又十分清晰,颇为藏家所珍爱。
但万历以后坊间所印之书中,有一类以煤屑和面粉、胶水来代墨汁者,成本减少了,质量却大大降低。
这类书若胶水搀和得少,则煤屑吸纸不牢固,以手翻书,手便触煤。
5.避讳。
浅论鉴藏印

872023/04 No.254一、鉴藏印的起源中国古代藏书章对于后人了解文献的收藏、流传以及鉴别古籍版本等都具有重要价值,是图书收藏者用以标明图书所有权和表达其个性爱好的一种印迹,又称藏书印。
有人认为中国西汉时期就已出现藏书章,但是没有确切的资料印证[1]。
在西汉时期,纸张的使用并不广泛,简牍使用较多,而简牍不易钤印,即使用印也只是盖在泥制器物上。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称鉴藏印始于东晋[2]。
鉴藏印的实物印迹有南齐或隋代写经所钤之“永兴郡印”。
大多数学者认为在书画作品上盖鉴藏印始于唐代。
目前所见最早的鉴藏印是北京图书馆收藏的南北朝写本《杂阿毗昙心论》(简称《杂心论》)卷中所钤朱文方形官印《永兴郡印》(图1)。
藏书印是我国发明的,它随着藏书事业和篆刻艺术的发展,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后来传到日本、朝鲜,甚至也为近代某些西方人士所接受。
藏书印不仅能证明藏主拥有该书,而且表达了藏主的人生信念、生活情趣,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二、鉴藏印的发展鉴藏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书画鉴赏、审定与收藏的印章;一类是用于图书收藏的印章。
自唐宋以来,同一幅书法或绘画作品经过历代收藏家的鉴藏,上面会留下大量的鉴藏印章,这些印章也就成了鉴定书画真伪的参照物。
汉代以后,唐代以前,不管是官府人士还是一般文人,在鉴定书画真迹之后,通常是在鉴定的书画作品或其副页上签名,这叫押署。
押署有点麻烦,于是,后来人们就把押署简化成盖个章、打个印。
这个用于书画鉴定和收藏的印章,称鉴藏印。
鉴藏印使印章真正跟书画作品相结合,印章从此走向艺术(此时还不是独立的艺术形式,只是开始走向艺术)。
据徐浩《古迹记》记载:“太宗皇帝肇开帝业,大购图书……命起居郎禇遂良排署如后。
”李世民一当皇帝,就当即下令搜访民间书法家、画家的真迹,老百姓收到通知以后,都来献宝。
收上来之后,李世民一看,好的、坏的混在一起,于是就下旨让褚遂良等书画大家负责鉴定,鉴定完了,就盖上印章,这就是著名的《贞》(图2)、《观》(图3)小玺[3]。
16第十六课时 文献的版本(五)版本的鉴定

一、版本鉴定
(一)鉴定古籍版本的总原则: 鉴别古籍版本,首先必须对留存的古书有一个 总的了解。尚在民间的古籍版本情况大致如下: 第一,唐、五代以及以前的版本基本不存在。 第二,宋元版本,年代久远,十分难见,偶有 出现的往往是赝品,以明清本冒充宋元。 第三,明清版本。这是现今藏于民间的古籍版 本的主体,尤以清本为多。 第四,古籍版本流传下来的绝大部分是雕版印 本,活字印本和写本、抄本都极为罕见,偶有 真品,定要小心查看。
读 史 杂 记
》 牌 记
桐 城 方 宗 诚 《
宗光 诚绪 述刻 ,本 光: 绪读 四史 年杂 六记 月一 开卷 雕, 桐 城 方
(2)看序跋
古籍多有序跋,序(叙)有自序、他序两种。 跋(跋尾)约始于唐,为置于篇后或卷后之 文字,为序言之补充。跋置后则序居首,渐 成惯例。一般年代最晚的序跋与该书刊刻时 间较近,因此可以作为鉴别版本的参考。但 要注意序跋是否完整,是否覆刻,是否伪造 序跋。
汲 古 阁 刻 本
年毛皇 之氏明 交鐫崇 (”禎 屠,改 維乃元 大是歲 荒刻在 落于屠 为崇維 崇祯大 祯元荒 二年落 年与古 )二虞
(三)版本鉴定的具体方法:
牌记
牌桐 记城 方 宗 诚 《 读 诸 子 诸 儒 书 杂 记 》
桐光 城绪 方刻 宗本 诚: 述读 ,诸 光子 绪诸 四儒 年书 四杂 月记 开一 雕卷 。,
(4)考刻工
利用刻工断代,是极复杂的。不同刻工,其姓名有 偶同现象,还要参照其他证据予以分析。另外,要 注意翻刻本书籍可能会把原底本中的刻工姓名照样 翻刻,在两个历史朝代的交替时期,某些刻工在改 朝换代之后仍从事刻工工作,其在后一朝代所刻的 书中也会记录他们的名字。 利用刻工推断古籍的刊刻地点时也应注意,刻工常 被外地请去刻书,有的因为生活工作关系迁居他乡。 这样,根据刻工来推断刊刻地点,就多有差误。
古籍真假辨别收藏全解

古籍真假辨别收藏全解来源:桑布梅朵的博客网上卖古籍(包括古物),许多骗局令你防不胜防。
首先提示大家,市场上早就有假古籍了,主要有两大系,一是假得稍有常识就知道是假,主要是各古玩市场地摊儿上及网上叫卖蒙骗为最多。
1。
装订线不自然。
2。
拍照故意小、模糊、不正面、关键的部位回避3。
用图像软件调色或者作旧4。
书口处浸色太重太鲜明5。
故意卖缺本,头本没有6。
卖书同时卖旧(作旧)纸张及相关造假古籍材料用品者7。
假的旧物品当古老的卖,这种人什么都可能是假的;有例子,潘家园子批发20元的东西在网上标价2800元。
在我们家路对面个人摊上要价500元,你故意嫌价钱高而起开时,降价至150元,你说想要但认为价高,还价50元往往和就会成交。
当然了,他还赚了30元。
8。
玩文字圈套9。
和刻本或者民国书容易仿,更加难鉴别大家收藏古籍时,要慎重。
在旧时代,与新型印刷方法非常不同,印制书籍所用的墨质,与现在差异较大,主要用松烟或油烟炼成的的精细炭粉末作原料,用水调和,掺上相应量的植物胶和制而成,可以称作水溶质印刷胶墨。
用这种胶墨印制而成的书籍,纸张上的墨所含水份挥尽,胶质也会很快老化挥发,最后只有松烟或油烟粉末的碳墨素附着在上面了。
现代人仿印古籍时,往往不通旧技艺,或者只是为了以小本试小“市场”,不懂鉴别的人为多数,他们的销售对象就对准了这样的群体,所以采用现代设备仿制木刻等,甚至,用扫描仪扫描后制成胶版,或者用纸版8开小型印刷设备来完成,其印刷速度是传统手工印刷的无数倍,所多采用油墨(即使是胶墨)印刷。
因此,鉴别仿制古籍的真伪就容易多了。
现代机械印刷所用墨,是有气味可以凭我们的嗅觉闻到,我们就可以通过墨的气味来辨别古书与现代仿制品。
辨别古籍真假时,除看纸张纤维和老华程度、印刷着墨效果、装订效果及诸多如版本、目录、序等重要章法外鉴别,以我们的嗅觉来鉴别墨的味道也很容易断定结果。
而在网上淘古籍,可能更需要多方面鉴别能力了。
方法另文:在使用文献资料时,有一个用书真伪的问题。
收藏古籍要先分清版本

收藏古籍要先分清版本图书收藏以古籍图书最受青睐,那么,作为收藏者,应该收藏什么样的古籍图书呢?我国的古籍图书总体上是以雕版印刷形式为主,根据不同情况,古籍图书可分为原刻本、翻刻本、写刻本、套色刻本等不同的版本系列。
所以,收藏古籍先要会辨识版本。
一是原刻本,也称祖本,是后印本的源头,收藏者往往十分偏爱,尤以原刻本中精工细刻、纸墨讲究、版面字迹清朗者为重。
一般而言,原刻本印刷数量不会很大。
二是翻刻本,也称重刻本或复刻本。
存世古籍中的绝大多数都属此类。
翻刻本与原刻本相比,虽然基本相同,但往往因为政治、文化或技术原因,而人为地有所增删、改变。
三是影刻本,这是一种能够最忠实于原书原貌的古籍版本。
古时影刻宋元版古籍最多也最精的是明末毛晋的“汲古阁”,这些影刻本的价值要大大高于一般的翻刻后印本。
四是写刻本,这是指由擅长书法的人书写上版,有时也有作者自己书写上版的。
这类刻本数量很少,属木刻本中的精刻精印本,也是古籍收藏中的上乘佳品,甚为难得。
五是套色刻本,又称套印本。
这类刻本是在同一书页上,分次印上颜色不同的文字和图画。
这种套色印刷技术最早出现在元代,至明万历年间发展成熟。
这些套印本的价值,往往高于同时期墨本价值的数倍,为收藏者所钟爱。
但是,历经千百年的变迁,流传下来的古籍比较有限,而且也并非所有的古籍都有收藏价值,所以,收藏时还应精于文本内容的审别。
一般来讲,古籍图书收藏应着重收藏以下四种版本图书:一、宋朝元朝时的古籍善本。
研究发现,宋元两朝的印刷品技术很高,此外存世量极少,因此,自明朝中后期以来,这类善本就成为收藏家争取收藏的珍品。
然而,这类善本通常相当昂贵,现在一册宋版古籍善本的估价大约在数十万元。
二、内府刊本。
什么是内府刊本呢?即:皇宫内建立的专门刻书机构所刻印的图书。
现今发现此类古籍以明朝与清朝为主,价格一般在数万元。
三、名家批校本。
这是指在一部书中有名人的点校、题跋、批语等。
如果这类古籍中留有名人的墨迹,则更为宝贵,如此以来,这类图书的价位要高出原书数倍甚而是数十倍。
古籍收藏的鉴赏标准

古籍收藏的鉴赏标准
目前,虽然古籍市场最高价格达到了上千万元,但是与同档次的书画或瓷器等艺术品相比较,古籍的价格并不高,也算是古籍收藏的好时机。
“刻本优于印本,初刻优于翻刻,套色优于单色,图画优于文字”也简洁而恰当的说出了古籍收藏的标准。
首先,要确定古籍版本和年代。
古籍的年代很重要,俗话说“一张宋版,一两黄金”,如今宋版的价值早已超过黄金,但这句话却充分显示了宋版书在市场中的价值,宋元刻本的价值与明刻本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
此外,要辨别古籍是原刻本还是翻刻本,如果没有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这种辨别并不容易。
原刻本刻工精细、纸墨运用讲究,颇受藏家青睐,但是因为原刻本与翻刻本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或者此前的藏家有意将这种差别模糊,以提升自己藏品的价值,这让普通藏家的对古籍的鉴赏存在一定的困难。
除了原刻本和翻刻本之间的差别,还有抄本、印本等之间的差别。
抄本又可以从写作者书法水品、年代、保存情况等反面进行考证,印本又有初印本和后印本等多个版本,不同版本的价值大不相同。
比如套印本,通常会运用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颜色分版印刷,常见的有朱墨两种颜色,此外还有三色套印本、四色、五色套印本等。
2002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一册八色套印本清代绘像三国志成交价达到了50万元。
不过,由于宋元古籍在市场上已经非常少见,所以明清古籍就成为了藏家追捧的对象,甚至民国刻本也表现出了非常强劲的潜力。
所以在古籍收藏的过程中,藏家也不一定要对藏品的年代、版本等要求过高,不如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入手,形成自己的收藏风格和特色,发现藏品的特殊价值。
沈津:?辨认古籍作伪的十一种手段

沈津:辨认古籍作伪的十一种手段版本鉴定,实在是一门学问,想古人得书不易,所以才有节衣缩食,竭力营求之举。
更有穷书生,雨夕风晨,手抄各本,亦苦差事。
如若不知鉴识真伪,不去检点卷数,也不辨別纸张字体,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购得张冠李戴之书,淆乱耳目,則又为大不值之亊,至少是心理上不平衡,因为有受骗之感觉。
是以藏家必须具备目录学、版本学之知识,多有实践,去经眼不同版本,不断积累经验,当能逐步识别古籍图书被人为造假的手段。
过去我写过几篇关于版本鉴定的小文,长者万馀字,少者三二千字,都是揭露不良书估之恶行。
但这种例子实在太多,枚不胜举,我也知道,要想理出一个头绪,不是简单之亊,加上工作繁重,也沒时间去细细思考,故先将笔记本中所记书估作伪的小例罗列于此,尽量避免与过去所举之例相同,或可使有兴趣此道者有所参酌。
作伪之风,自明代即有,在已印成的本子上想方设法作假,以伪造宋本,而清代佞宋之风盛极,伪宋本者更多。
明高濂的《遵生八笺》之《燕闲清赏笺》论藏书篇曰:“近日作假宋板书者,神妙莫测。
将新刻模宋板书,特抄微黃厚实竹纸,或用川中茧纸,或用糊褙方帘绵纸,或用孩儿白鹿纸,筒卷用槌细细敲过,名之曰刮,以墨浸去臭味印成。
或将新刻板中,残缺一二要处,或湿霉三五张,破碎重补。
或改刻开卷一二序文年号,或贴过今人注刻名氏,留空另刻小印,将宋人姓氏扣填。
两头角处,或装茅损,用砂石磨去一角,或作一二缺痕,以灯火燎去纸毛,仍用草烟熏黃,俨然古人伤残旧跡。
或置蛀米柜中,令虫蚀作透漏蛀孔。
或以铁线烧紅,锥书本子,委屈成眼。
一二转折,种种与新不同。
用纸裝衬,绫锦套殼,入手重实,光膩可观,初非今书,仿佛以惑售者。
”这些方法一经使用,必使初习无经验者入套。
清蒋光煦《拜经楼藏书题跋记》,更是对不良书估历数罪状,大加挞伐:“光煦少孤,先人手泽半為蠹魚所蚀,顾自幼即好购藏。
三吳间,贩书者皆苕人,来则持书入白太安人,请市焉。
辄叹曰:昔人有言,积金未必能守,积书未必能读,若能读,即为若市。
(1)[转载]説藏書印的鑒定
![(1)[转载]説藏書印的鑒定](https://img.taocdn.com/s3/m/bd6f72e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a.png)
(1)[转载]説藏書印的鑒定説藏書印的鑒定七十年代中,我曾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古籍训练班授课,有一课讲的是「藏书印」,但当年如何开讲,却一点印象也不存在,三十年過去,連編的讲义也不見踪影了。
近日也不知怎么,竟然想写一篇关于鑒别藏书印的小文,因為覺得,过去曾读过多篇介绍藏书印的文章,但写如何鑒别藏书印的似未見,于是找了四本关於古籍版本的專著,想获得点啓示或灵感。
但实在不巧的是,翻了一下《古籍版本鑒定丛談》(僅舉《巴西文集》例)、《版本学概论》(有「偽造偽鈐名家藏書印鑒」一節,但無例証)、《古書版本學概論》(有「偽造偽鈐名家藏書印鑒以抬高版本身價」一節,也無具体例証)、《古書版本鑒定》(照抄《古書版本學概論》),看來,如何鑒别藏书印,是版本鑒定中不易忽視的課題,也正是不易說,故上述几本書的作者多采取迴避的態度。
不要小看方寸的印章,那可是「取信于人」的物件,將印章鈐在書上、字畫上都是十分鄭重的事。
書畫家鈐于作品之上,用以表示自己的創作;鑒賞家則用以表示自己的慎重鑒別。
对於藏書家來说,在书上鈐上自己的名印或收藏印記,表示曾為己有,当然另一层的说法就是「曾为我经眼」,有鑒定的意思。
先民的著作,傳至今天,大是不易。
古人節衣縮食,竭力營求,雨夕風晨,手抄亦苦,故一重要的善本圖書,有些打開就是鈐印滿頁,如將藏書印細細一排,則可以考出收藏者的時代和來龍去脈,所謂「流傳有緒」就是指此。
四十年前,我在做《翁方纲年谱》時,曾將宋刻本《金石録》(存十卷)细细揣摩了一番,纸墨古樸,行式整齐,字大悦目,刊印精洁,硃痕满紙,动人心目,翁氏鈐印具在,的是一部流傳有緒的难得之本。
您也别说,藏書必有印記。
後人得之著名藏書家收藏之書也是視若珍本,這一點是自古皆然的道理,也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名人效應」。
宋本《孔子家語》以有蘇東坡折角玉印,其書遂價重連城。
葉德輝先祖菉竹堂藏書,每抄一書,鈐以歷官關防,至今收藏家資以考證。
就拿現代的名人舉例,不說党政軍,就是重要文化人,如書上鈐有魯迅、茅盾、田漢、錢鍾書等人的印章,收藏家必定另眼相待,珍護有加。
古籍版本鉴定初探

古籍版本鉴定初探第一篇:古籍版本鉴定初探中国藏书家张祖仁说古籍版本鉴定初探张祖仁嗜好古籍版本线装书的收藏,已有二十年头了,购买大量的版本鉴定书籍,并参加了许多场的书籍拍卖会,我收藏了一千多册的线装书。
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好的线装书我不惜重金买下,如我收藏的清同治年间汲古阁版本司马迁著《史记》,全套书残卷8册,以及清仿宋本《李太白全集》,全套书残卷4册,算是我花了400元捡漏之物。
好的线装书经历史辗转相传,日积月累,保存至今已相当不容易,古籍从印刷装帧来认定,即有印本书、学本书、帛书等,所谓版本指书籍制作的各种特征的,如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年代、版次、字体、行款、纸墨、装订、内容的增删修改以及一书在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如藏书、印证、题识、批数等,各种版本有重刻、翻刻、官刻、私刻、坊刻、初刻、石印、补板等,从现存的古籍书主要有写抄本、雕刻本和活字本,他对古籍版本的鉴定经验如下几点:一、版本的类型:根据时代的不同可分为:1、唐秦子本。
2、宋本,字体多仿欧阳修、颜真卿体。
3、金元本,元体多仿赵孟书法。
4、明本,出现铜字体,全套印书籍开始出现,其中有三色、五色等。
5、清本,有内府本和殿本即武英殿本。
二、古籍版本的鉴定1、唐、五代版本基本已不存在,能传下来的只是一些手写经卷,也早为国内外大图书馆收藏,民间很难碰见。
2、宋元版本,由于年代久远,现也十分难见,偶有出现往往是赝品,此明清冒充宋元。
3、明清版本,这是现今藏于民间的古籍版本的主体,尤以清本为多,由于总体数量并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书籍的价值将越来越高。
4、古籍版本流传下来的绝大部分是雕版印本、活字印本和写本、抄本都是微乎其微,偶有真品定要小心。
5、依据牌记、本记、条记鉴定版本,历代刻本,多在书前内封面刻印一页有关书名、著者、刊刻年月、雕版堂室等,说明版刻情况,称牌记。
6、依据原书序跋鉴定版本。
7、依据后人是跋识语,名家藏章来鉴定。
如绘有“毛晋”“汲古主义”“开卷一乐”即为毛晋所收藏过。
课件9:版本鉴定

6、看字体:古代刻书字体受到时代风气与 传统习惯的影响,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所刻 书,其字体往往呈现不同特色。 北宋:字体方正,笔画匀称,多欧体。
南宋:通行欧、颜、柳体。有地区差异。 杭州欧体,阁本变柳体、蜀大字本颜体。 元及明初多用赵体。明中叶渐成宋体。晚 明普遍宋体。清刻本多用宋体。 注意(1)元初有宋金遗风。(2)地方刻本 仍保持原传统。(3)覆刻本保留原字体。
(5)地名:地名随时代发展而有所沿革, 因其具有时代烙印,故可据以鉴定版本。 因避讳而改地名反映在著作里,当然也有 助于鉴定版本。 (6)年代:书籍内容中所涉及的年代对鉴 定版本有用。注意书中纪事到哪一年止。 (7)官名:历代官制不尽相同,官名时有 改易。 (8)体例:书籍编撰体例代有不同。 (9)史实:与版刻年代是否相符。
9、题识与藏印:这里所谓题识是指藏书 家或其他人在一些书籍的卷首或卷末或 前后空白处所写的题跋识语。 名家题识不仅有助于版本鉴定而且提高 了古籍的文物价值。 藏书家还喜欢在自己所藏书卷端或卷内 钤上藏书印,从藏书印中可了解该书曾 被哪些收藏家鉴藏过,版本时间下限当 早于藏书家收藏时间。 注意:书商伪造识语与藏书印现象。
(3)书口:书籍装订采用包背装或线装后, 版面对折的中线处在书册开合一边,叫书 口。有时,书口一上鱼尾之上、下鱼尾或 横线之下加一条黑线,以更便于折叠,在 上者叫上黑口,在下者叫下黑口,线特别 粗的叫大黑口,线特别细的叫小黑口、细 黑口或线口。不加线的叫白口。
书耳:用来刻篇名或篇名简称,为蝴蝶装 时代特有。除个别覆刻,包背装、线装无 书耳。
4、看版式:不同时代的书版式有不同特 点。同一种书,各种版本版式也有许多 各不相同。 (1)边栏:翻刻本与原刻本版框高广长 度一般有差别,可据此判断非同版。 (2)行款:行款指每页雕版书版面的行 数和字数,通常以半页计。不同版本行 款往往有差异。宋元刻本每行字数多寡 不一,明清刻本则相当整齐。 江标、刘肇隅《宋元本行格表》 缪荃孙《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
教你如何收藏古籍——古籍版本的鉴定方法

教你如何收藏古籍——古籍版本的鉴定方法版本鉴定的目的主要是确认一个本子刻(或抄写、排印)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刻的,是否稀见,是否完整,在现存各本中处于何等地位。
版本鉴定主要可以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明确撰写年代,即要弄清待鉴别的是什么书,根据书的成书时代和著者可以确定成书上限,这是判断版本最基本的依据。
2、细读前后序跋,序跋中往往会记叙此书从撰述到刊刻、抄写、再版的过程,另外撰写时间最晚的序跋,有可能与此版本的年代有关。
3、检验牌记。
牌记是刻书的专门识语,直接说明刻书时间、地点或刻书人、刻书铺等等,这是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但应在识别时应注意牌记的真伪。
4、查避讳。
考察一部书的避讳情况能为判断版本下限提供材料,但要注意,并非所有朝代、所有年代都有避讳的现象,因此以此为据时要注意区分。
5、考刻工。
有明确刊刻年代的书中,如果有记载了刻工姓名,则可以用这些被定下大概时代的刻工,判断书籍的大概年代。
6、核校阅人年代。
古籍中往往记录了校勘人和评阅者姓名,这能帮助我们判断刻书时间与地点。
7、看字体。
不同朝代刻印的古籍,刻书时采用的字体也有不同,对印刷书体风格的分析,有助于判断古籍成书的年代。
8、看版式。
和字体一样,不同时代的古籍也有各自的版式风格,甚至同一时代不同地区刻印的书籍版式也不一样,因此同期、同地相对较固定的版式风格,也是判断古籍版本的重要依据。
9、看纸张。
随着造纸和印刷工艺的发展,书籍所用的纸张也不断变化,而在某朝或某地,流行使用的纸张多为固定的几种,比如说较晚出现的纸张类型,自然不可能用于早期的书籍刻印中,因此纸张的种类、成份是书籍版本依据中不可缺少的一项。
10、看装潢。
古籍装帧形式是随着书籍制作材料、制作方法、翻阅习惯和图书保护等方面的变化而不断演化的,某种特定的书(例如佛经)还会有特定的形式。
每种装帧形式的演化,几乎都有各自的文化或历史背景,因此熟悉古籍装帧形式,对分析、判断古籍版本有重要的作用。
从字体、刀法、墨色、装帧和版式行款来鉴别佛藏版本

从字体、刀法、墨色、装帧和版式行款来鉴别佛藏版本
北宋开宝藏木刻本佛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
字体:《开宝藏》仿欧书;《崇宁万寿大藏》仿柳公权书;《毗卢大藏》仿欧书,为宋刻的标准体;《恩溪圆觉藏》仍仿欧书,但已兼虞世南的笔法;《思溪资褔藏》笔划比《圆觉藏》要粗;《碛砂藏》初仿柳书,入元后,又兼有赵子昂秀丽的笔意;《普宁藏》字体在欧赵之间,行楷间错;《南藏》字体,写欧体,刚劲有力;《北藏》写赵体,与《南藏》迥然有别;《龙藏》字比《北藏》大一些;《正续道藏》字体横轻竖重,方正规范。
刀法:宋元本从《开宝藏》到《碛砂藏》,多遒劲有力,横竖撇捺丝毫不苟,刻得很精致。
元末刻本,字画刀法有些软弱纤巧,多简体及行书,字的起草落笔多有锋芒。
明初仍有元刻风味,正统至嘉靖以前,刻版有些滞,如《南藏》者是。
万历以后形成整齐的直精横细的老宋体字,如《径山藏》者是。
一般讲来,明刻的字体笨拙,不如清刻秀丽。
墨色:宋浓厚,元稍浊,墨色稍旧。
装帧:《开宝藏》犹承唐末五代之风,为卷子本,《径山藏》为
线装,大多为经折装。
版式行款:即每一种经每版多少行,每行多少字。
如《北藏》每版二十五行,每面五行,每行十七字,和《南藏》每版三十行,每面六行,每行十七字者有别,据此一点,即可判知为何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书印与版本鉴定一玺印和符节一样,最早是用做取信的标识。
从何时起,把玺印钤盖在书籍上,作为收藏、校读、鉴赏等等的印记,不可确知。
唐王建《宫词百首》中有:“集贤殿里图书满,点勘头边御印同,真迹进来依数字,别出锁在玉函中。
”王建是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进士,初为渭南尉,历秘书丞、侍御史,太和中出为陕州司马。
其《宫词》当成于元和长庆年间①。
可见藏书用印,早在雕版印书之前。
在书籍上钤盖印章的习尚,以明清两代为最盛。
当时的一些比较知名的藏书家,差不多都有几方,甚至几十方,各种形制,不同印文的印章。
这些藏书家,很多人又是当时的知名学者。
他们学有专长,精于鉴别。
因此,他们的印章被后人认为是认定、鉴别版本的重要根据之一,很受目录学家、版本学家和藏书家的重视。
过去编制的许多藏书目录,都把印章作比较详细的著录。
印章和版式、行格、字体、纸张、墨色、讳字、刻工、序跋、牌记等等一样,都是鉴定版本的根据,但是又有不同。
版式、行格等条件是先天的,是在成书过程中产生的,是鉴定版本的主要根据。
印章则是后天的,是在图书流传过程中钤盖上去的,对于鉴定版本只能起辅助作用。
但是印章却有一个独到之处,即凭藉它可以考查出一本书的流传源流。
这一点,对于确定一本书的版本,也是很重要的。
书商射利,伪造版本,也往往是在这一点上露出马脚。
就印章本身来说,也自有其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印文作为史料,可用以考查一个人的异名别号、生年行第、氏族乡里籍贯、家世门第、仕途经历、学行师承、癖好志趣等,也可用来考查一个时代的职官、玺印制度和谊里关系。
关于这一方面,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图书用印,源远流长,但以明清两代为盛,大概与宋元以降,文人喜欢治印,明代文(三桥)何(雪渔)而后,文人治印技巧逐渐走向高峰有很大的关系。
明清两代的藏书印,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很多是篆刻俱佳的艺术精品。
特别是清人印,从风格上看,有凝重的浙派印,有秀逸的皖派印,也有莆田派和其它游离于各派之间,而独树一帜的名家作品,可以说是集一代篆刻艺术之大成,是研究我国篆刻艺术的重要资料。
印章的形制和印文的内容,明清两代也都有新的发展。
一本雕印精美的善本书,钤盖上几方朱白得宜的藏书印,朱墨灿然,古色古香,还会进一步提高书的身价,使它成为艺术珍品。
这大概是历代藏书家,喜欢在藏书上用印的又一个原因。
二藏书印,就印文的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二十类:(一)名号印:印文直刻藏书人的姓名字号,分为名号印与别号印。
或直文或横文或回文;文或白或朱或朱白间用。
如“季振宜印”、“沧苇”;“钱曾之印”、“遵王”;“乾学之印”、“健庵”等②。
明代以前多用单印,或刻姓名,或刻字号。
清以后多用双印,一颗印刻姓名,一颗印刻字号。
两颗印大小一致,文或俱白或俱朱,或一白一朱,名上号下,钤盖在一本书上。
也有单刻一个姓的,如赵松雪有“赵”字方圆二印,缪荃孙有八分书朱方“缪”字印。
或者把姓名字号全部刻入一印,如“刘承干字贞一号翰怡”、“王禹声遵考甫一名卓字昭回”、“张氏秋月字香修一字幼怜”等。
像“海宁查慎行字夏仲又曰悔余”、“杨以增字益之又字至堂晚号冬樵行一”两印,或冠以籍贯,或缀以行第,但以姓名字号为主,仍属名号印。
名号印中,有一种别具一格的联珠印,是把姓名拆开,每个字自成一方,几颗印连缀钤盖,姓名方才完整。
顾蒙、孔继涵等,都有这种印。
我国古代文人,往往喜欢在正式名号之外,起上一个别号,表述个人的志趣情操或某一方面的特点,并用以入印,这种印叫别号印。
如赵松雪的印“水晶宫道人”,文彭的印“渔洋子”,唐寅的印“六如居士”,阮元的印“研经老人”,黄丕烈的印“佞宋主人”等。
(二)堂号印:我国古代文人,还习尚于把个人起居、游憩、读书、藏书等处所,据其特点题上一个堂号并用以入印,这种印叫堂号印,也有人叫做斋馆印。
如文征明的印“停云馆”、“辛夷馆”、“悟言室”、“玉兰堂”、“翠竹斋”、“梅华屋”、“梅溪精舍”;项元汴的印“天籁阁”、“退密斋”、“世美堂”、“世济美堂”;毛晋的印“汲古阁”、“目耕楼”、“弦歌草堂”;丁丙的印“善本书室”、“八千卷楼”;杨以增的印“海源阁”、“宋存室”、“四经四史之斋”;瞿镛的印“铁琴铜剑楼”;张金吾的印“爱日精庐”;黄丕烈的印“百宋一廛”、“士礼居”、“陶陶室”、“读未见书斋”、“学耕堂”等等。
以上举例,是印文比较简单的。
有一些名号印或堂号印,或者在名号前冠以籍贯、乡里、氏族、官职,或者在名号下缀以“珍藏”、“秘籍”、“收藏印”、“书画印”等尾词,如“浙右项笃寿子长藏书”、“长白敷槎氏堇斋昌令图书”、“汪士钟字春霞号朗园书画印”、“当湖小重山馆胡氏遽江珍藏”、“苏州常熟虞山精舍至乐楼主人河南道御史陈察元习之记”、“古槜李江山风月主人子渊项元深氏世济美堂收集书籍印”,以及“八千卷楼珍藏善本”、“桐凤庼所收清儒著注选戢校刻书印”、“曾在南云蔡氏犹半轩群签之内”等,文字虽然多所变化,但以藏书人的姓名字号或堂号为主体,仍属名号印或堂号印。
由于藏书人的境况不同,堂号印多少不一。
如文征明有不同称号的堂号印十颗,项子京六颗,毛晋、黄丕烈各七颗,上面提到的几颗,是善本书上常见的。
堂号印和前面提到的名号印,是藏书印中使用最多,最常见的一种。
(三)鉴别印:这种印多见于宋元刻本书,用者多数是精于鉴别的名家,印文用语以简单肯定的居多。
如“沅叔审定”(傅增湘)、“艺风审定”(缪荃孙)、“芙川鉴定”(张蓉镜)、“杨绍和鉴定”、“叶名琛名澧兄弟同鉴定”、“苏斋真鉴”(翁方纲)、“完彦景贤精鉴”,以及“高氏鉴定宋刻版本”(高濂)、“贵阳陈氏审定宋本”(陈渠);“毛晋秘箧审定真迹”、“张之洞审定旧椠精钞书籍印”、“长白马佳氏宝康审定宋元旧椠并元明旧抄旧校之记”等。
当然,印文也有含蓄一些的,如“谭元庆学看元本书籍印”。
有些名藏书家,如项元汴、毛晋、季振宜、席鉴、杨守敬等人,更在所藏善本书上,加钤“宋本”、“元本”、“赵宋本”、“甲”、“乙”或“神品”、“稀世之珍”、“天下无双”、“人间孤本”等圆方小印,以为版本品位高低的标识,这种品评性质的印章,也属于鉴别印的范围。
(四)校读印:这是对善本书上常见的校勘印与阅读印的通称。
校勘印如“益之手校”(杨以增)、“喜孙校本”(汪喜荀)、“惠定宇手定本”(惠栋)、“又玄斋校阅过”(秦四麟)、“曾经燕庭勘读”(刘喜海),以及“张海鹏校正图书记”、“南陵徐海昌勘误鉴真记”、“颖川陈氏校定典籍之章”(陈子龙)等。
阅读印如“彭兆荪读”、“深柳读书”(金元功)、“赵凡夫读残书”(赵宦光)、“曾经筠川读”(刘筠川)、“吴岫尘外轩读一过”,以及查岐昌的印“巢经阁读古记”、吴翌凤的印“枚庵流览所及”、“丁福保三十以后读书记”等。
从上面的印文看,校勘印和阅读印似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印章,但实际上校读相因,二者往往不能截然分开。
钱谷的印“白发抄书”和“钱谷手抄”,沈与文的印“吴郡沈辨之野竹斋校雠记”等,也可归人校读印一类。
钞书与刻书,也不能和校完全分开。
明清两代很多的藏书家,也是钞校名家和刻书家。
校勘印和钞书印,多用于钞本和批校本,在刻本书中也往往见到。
(五)观赏印:这种印的印文多种多样。
有的称“观”,如“方若蘅曾观”、“正(汪士)、“橘里清赏”(何良俊)、“翰怡玩赏”(刘承干)、“梅花庵鉴赏”(王时敏)、“芙川张蓉镜心赏”、“克文与××夫人同赏”,以及“莫云卿赏识”、“桂坡安国赏鉴”、“茅斋赏玩”(冯文昌)等。
有的称“经眼”,如“受珊经眼”、“陈彰经眼”、“白堤钱听默经眼”;有的称“过眼”,如“三松过眼”、“惕甫过眼”;有的称“过目”,如“云孙过目”、“仲鱼过目”、“古本过目记”(王晋卿);有的称“阅目”或“目击”,如“锡庚阅目”、“柱尊目击”;有的称“眼福”,如“瞿安眼福”、“良士眼福”等。
还有的称“缘”,如“结缘”(沈岩)、“苏斋墨缘”(翁方纲);称“玩”,如“刚主秘玩”(谢国桢)、“培芝秘玩”(戴植)等。
观赏印的印文样式,实际上不止这些。
我国古代藏书家对待善本书,大体上持两种态度:一种是秘不示人,不仅自己身体力行,甚至在书页钤上“鬻及借人为不孝”的印章,告诫子孙。
另一种多数人是持开放态度,同好之间可以传观,观者可以在书页上题识,也可以钤盖印章。
因此,在善本书上,观赏印比较多见。
(六)记事印:定名为记事印,是从印文内容的性质来说的,印文的字数并不一定很多,所记内容多数和书籍有关系。
如“甲子丙寅韩德钧钱润文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是记同治三年和五年,太平天国战争中,夫妇两度携书避难出走。
鲍廷博的印“老屋三间赐书万卷”,是记乾隆年间开四库馆时,他因献书七百种,被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辟堂三楹贮之,并颜其堂日“赐书之阁”。
吴骞的印“临安志百卷人家”,是记他先后得到宋咸淳本《临安志》九十一卷,乾道本《临安志》三卷,淳祐本《临安志》六卷,合为百卷,欣赏之余,治印留念。
韩泰华的印“金石录十卷人家”,是记他得到阮元旧藏宋椠《金石录》十卷。
他如杨守敬的印“星吾日本访书之记”、郁松年的印“郁泰峰己酉年所收书印”、王受珊的印“受珊六十以后所得书画”、马思赞的印“衎斋师友遗传之物”、朱锡庚的印“笥河府君遗藏图书”,以及“两江总督端方为江南图书馆购进”、“光绪戊子湖州陆心源捐送国子监之书匮藏南学”、“前分巡广东高廉道归安陆心源捐送国子监书籍”等印,记一家一地一书之得失的,都可归诸记事印。
有徐勃一印,“义溪方伯陈公某,精于谶纬多奇篇,厥后散失如云烟,末学徐勃收得焉,重加装饰师前贤,是为崇祯甲午年。
”③在记事印中别具一格。
记事印,也有的是记际遇、生辰等,和书籍并无关系,如阮元的印“臣元奉敕审释内府金石文字”,朱彝尊的印“我生之年岁在屠维大荒落月在橘壮十日癸酉时”等。
(七)仕履印:这种印是在印文中记个人的官职和仕途经历。
明以前已有,如宋江正有“越州观察使者”印。
明以后,这种印大为增多,如明都穆有“乙卯举人已未进士”印,王鏊有“大宗伯”印,郑晓有“大司寇章”印,文震孟有“两月平章”印,陆琛有“国史经筵讲官”印,唐寅有“南京解元”印,范钦有“古司马氏”印,吴宽有“古太史氏”印,孙克弘有“汉阳太守”印,范大澈有“典属国”印及“典客侍从”印,袁忠彻有“尚宝少卿袁氏忠彻”印等。
人清之后,这种印更有发展,一个人甚至有几颗内容不同的印,记载仕途经历和际遇。
如翁方纲有印三颗,一颗是“秘阁校理”,一颗是“内阁学士内阁侍读学士翰林侍读学士”,一颗是“恩加二品重燕琼林”。
宋筠也有三颗,印文是“己丑进士”、“太史图书”、“三晋提刑”。
朱彝尊两颗,“南书房旧讲官”、“七品官耳”。
孙星衍两颗,“东方廉使”、“东鲁观察使者”等等,一颗者更多。
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到,仕履印的印文有两种,一种是以当代的职官名入印,一种是以古代的职官名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