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史第四章 当代世界军事及其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当代世界军事及其发展趋势
一、当代世界军事的演变
世界军事是主权国家、国家集团以及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交往中,以维护安全为根本目标,以军事力量为物质基础和手段,以打赢或遏制战争为中心,而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生活领域。

当代世界军事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一是两大军事集团相互对峙,形成“恐怖平衡”。

二是常规和核军备竞赛愈演愈烈。

三是局部战争是主要战争方式;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
二战结束后,南北朝鲜分裂成了两个制度不同的国家。

1948年8月15日,南朝鲜成立了大韩民国,以汉城为首都,李承晚为总统。

9月9日,北朝鲜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平壤为首都,金日成为首相。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美国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直接干涉朝鲜内政。

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
●麦克阿瑟查看韩国仁川
●仁川登陆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1950年10月初,应朝鲜劳动党和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的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派遣志愿军入朝参战。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敌人首次遭遇。

到1951年6月10日,五战五捷,共歼敌23万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美军战败,麦克阿瑟被免职,由李奇微接任。

●朝鲜停战协定
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开始举行,10月8日谈判移至板门店,战争进入边谈边打,谈谈打打的新阶段。

1953年7月27日,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
彭德怀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朝鲜停战协定》确定:以北纬三十八度附近的双方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自由此线后退二公里,以建立一非军事区;协定生效后三个月内召开双方高一级的政治会议,协商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以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四是军事结盟成为军事关系的常态。

第二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一是两大军事集团既激烈争夺又相互妥协;《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反导条约》;《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中导条约》
二是局部战争多样化;
美苏争霸或美苏操纵的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
原因:“六·五”战争的失败
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的发展,法塔赫成为巴解的主流派,阿拉法特当选巴解执委会主席。

美苏为了各自的利益在中东维持不战不和的局面。

埃、叙无法收复失地。

1970年,萨达特继任埃及总统,结束苏联军事顾问在埃及的使命,制定了作战计划。

经过:
1973年10月6日,埃、叙军队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10月9日,埃军控制了运河东岸10~15公里的狭长地带。

叙军收复了大部分失地。

10月10日,以军在美国“空中桥梁”运输线的帮助下开始反攻。

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要求双方停火。

影响:
阿拉伯国家用石油武器支持埃及、叙利亚,导致了西方的石油危机。

埃及与苏联的关系恶化,美国充当阿以间的调停人。

埃以开始直接的和平谈判。

1978年签订“戴维营协议”。

1979年,结束战争状态。

1980年,两国关系正常化。

民族、宗教、领土纠纷相互交织而引起的战争:第五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
第五次中东战争
黎巴嫩是由信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居民组成的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占人口的60%,基督徒占40%。

政府建立在教派结构之上。

70年代初,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的基地从约旦转移到黎巴嫩。

1975年4月13日,基督教长枪党民兵在天主教区打死10多名巴勒斯坦穆斯林,导致两大教派间的内战。

1976年5月,叙利亚以调解为名派军队进驻黎巴嫩。

10月18日,达成了停止内战的协议。

以色列认为叙军驻黎对其构成威胁,为了摧毁巴解组织领导机构和军事基地,以色列决定对黎巴嫩发动战争。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以其驻英大使被恐怖分子杀害为由,出动空军轰炸在黎的巴解组织。

8月19日,在美国斡旋下,黎、巴、以达成停火、巴解武装力量撤出黎巴嫩和部署多国部队的协议。

巴解组织在遭到严重挫折之后,将工作重点转向被占领区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

三是军事外交空前活跃。

第三阶段:冷战后时代。

两大军事集团对抗趋于终结,世界军事形势总体趋向缓和;
冷战时期积淀下来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
世界新军事革命全面展开。

二、当代世界军事的总体特征
第一,世界范围的新军事革命深入发展。

信息化成为新军事革命的核心;
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各国军事领域的所有方面。

世界各主要国家加快推进新军事革命的步伐。

第二,战争形态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

机械化战争:
工业革命的产物,作战主体是陆、海、空三军合成军队,武器装备主要是坦克、飞机、舰艇等机械化武器及作战平台。

作战样式主要是诸兵种进行宽正面、大纵深的协同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机械化战争的顶峰。

信息化战争:
作战样式表现为非接触、非线式、非对称的大纵深精确打击;
作战方式表现为陆、海、空、天、电一体化联合作战。

1991年的海湾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机械化战争的面貌,信息化战争的特征初步呈现。

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 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信息技术渗透到所有作战要素和全部作战进程。

第三,军事竞争的重点从数量转向质量。

伊拉克军队中军官的学历程度大大低于美英联军。

伊拉克军官的实际文化水平有一半左右只相当于高中水平,能达到大学水平的非常少。

伊拉克士兵上过初中的还不到40%,许多士兵甚至还是文盲。

而战场上的美英军官则98%以上拥有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占了1/3。

美英联军的士兵也有46%的人具有大专水平,全部是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

主要军事大国相继削减军队规模,提高军队质量;促使军队朝着技术密集型和精兵方向发展。

投入巨额军费开支,大力发展高技术装备。

第四,新型军备竞赛方兴未艾。

新型军备竞赛的核心是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的质量竞赛。

一是军事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

俄罗斯修正“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突出核武器的遏制作用,提高战略核力量的威慑和打击能力。

二是地区军备竞赛。

2007年7-10月间,埃及、约旦、沙特、阿联酋、科威特等温和阿拉伯国家共向美国购买了300多亿美元武器,包括“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

巴基斯坦为缩小与印度的军力差距,将建设重心放在增强核威慑能力上,加剧了印巴之间的导弹及其运载工具的竞赛
第五,国际军控与裁军取得进展,但形势依然严峻。

军控与裁军相继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多边军控与裁军条约的普遍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不断加强。

多边军控与裁军以及防扩散依然任重道远,核裁军步履维艰,抛弃重要军控与裁军条约的消极事态时有发生。

第六,国际军事合作日益多样化和制度化。

军事合作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大国之间对共同安全的需求明显上升,双边和多边军事合作有所增强,并趋于机制化。

第二节新军事变革及其影响
一、新军事革命的兴起和动因
新军事革命孕育在20世纪70年代的越南战争后期,奠基于20世纪80年代。

1979年,苏军总参谋长尼古拉∙奥加尔科夫率先提出“军事技术革命”的概念。

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精确制导武器大量涌现,必将从根本上打破军队旧的发展模式,推动和促进新的军事革命的发生。

20世纪90年代是新军事变革的全面发展阶段。

1991年的海湾战争被称为第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

进入21世纪,新军事革命深入发展。

新军事革命深入发展的重要成果在伊拉克战争中得到充分展示。

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人类社会由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的必然产物。

第一,高新技术的发展是根本动因。

第二,战略需求是内在动力。

第三,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是直接催化剂。

二、新军事革命的基本特征
第一,武器装备发生革命性变化。

精确制导武器智能化
作战平台信息化
C4ISR是军事术语,意为自动化指挥系统。

它是现代军事指挥系统中,7个子系统的英语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缩写,即指挥Command、控制Control、通信 Communication、计算机computer、情报Intelligence、监视Surveillance、侦察Reconnaissance。

C4ISR系统一体化
信息战武器系统多样化
第二,军事理论尤其是作战理论不断创新。

信息化时代的战争与战略理论:
太空、信息是陆地、海洋、空中三维战场之后的第四维和第五维的战争空间。

第二,军事理论尤其是作战理论不断创新。

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理论:
联合作战、非对称作战、信息作战的概念或理论。

强调军队的质量和能力建设,致力于建设信息化、数字化军队,提高作战部队及其武器装备的整体效能。

第三,编制体制调整改革日益深化。

军队规模小型化: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投入一线战场的作战部队只有12.5万人,担负地面进攻任务的陆军和陆战队大约6.5万人,基本上是以旅、团、营为基本作战单元,而作战效能却大大胜过以往以军、师为单位的大部队。

力量结构集成化;
指挥体制扁平化:垂直梯形的树状指挥结构;横宽纵短的扁平网状结构
第四,战争形态更加信息化。

海湾战争中,美军空袭从发现到攻击目标需要3天,若临时发现目标时很难及时调整空袭计划。

在科索沃战争中,这一时间缩短到2小时,使得相当一部分空袭任务可以在飞机升空后重新调整。

阿富汗战争时这一时间进一步缩短到19分钟,攻击的实时性大大提高。

而在伊拉克战争中,这一时间控制在1O分钟内。

信息传递实时化;
战场要素数字化;指挥控制自动化;作战行动精确化。

第五,非接触、非线性、非对称作战样式出现。

非接触作战强调远程打击;
非线性作战强调不明确规定战场上的作战战线;
非对称作战强调不同作战能力的部队之间的作战。

三、新军事革命的深刻影响
第一,军事力量对比不平衡进一步加剧。

美军拥有世界上最强大军事力量,在理论创新和信息化装备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美国还拥有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实战优势。

第二,军事手段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上升。

军事大国和军事强国凭借物质和技术优势,使用军事手段解决争端和危机等国际政治问题的欲望更加强烈。

第三,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往往首先被运用到军事领域并引发军事革命,而军事革命又反过来推动科技创新与发展。

新军事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两难困境。

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加速发展,既给中国带来新的挑战,又提供了历史机遇。

第三节世界主要军事力量的战略调整与转型
一、美国军事战略调整与转型
美国为维持其长期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谋求建立一支能力超强的新型信息化军队,以实现攻防兼备,威慑与实战兼顾的全面军事优势。

1、实施“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

在战略指导上,美军从重视威慑和遏制转向先发制人。

我们将会和其他国家进行合作以拒绝、控制和截断我们的敌人获取危险技术的努力。

而且,基于常识和自卫的需要,美国将会在这些威胁完全形成之前采取行动。

我们不能靠祈祷一切良好来保卫美国和我们的朋友。

因此,我们必须准备打败敌人的计划,使用最好的情报(人员),从容前进。

历史将会严厉审判那些看到危险出现却没有行动的人。

在我们进入的这个新世界中,通向和平与安全的唯一道路是采取行动。

在力量建设上,从倚重战略核威慑转为强调攻防兼备的战略威慑体系。

改变了核武器的用途
降低核武器使用门槛
在战略部署上,强调美安全利益的重心仍在欧洲,但把军事部署的重点日益投向亚太地区。

思考: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军事战略的转向?
《华尔街日报》3月20日文章:针对卡扎菲的空袭于周六开始,奥巴马似乎在实践他2008年竞选总统时首次提出的外交原则。

奥巴马政府似乎有意不过快采取行动,也不单独展开行动。

奥巴马强调国际社会对使用武力的支持,说攻击利比亚是“国际行动”,美国是与“广泛的联盟”共同行动,包括欧洲和阿拉伯世界的伙伴。

《每日新闻》3月20日文章:奥巴马总统称赞法英两国和阿拉伯联盟发挥了“领导作用”。

执政以来,奥巴马总统反复强调的一点是,国际社会共同承担责任的“新形式介入时代”。

在这个时代,尽管美国在军事和经济方面仍旧是超级大国,但是奥巴马总统坦率地承认美国已无法单独解决国际问题,将试图通过在实现国际合作上起到牵头作用来发挥其领导能力。

尽管有的时候使用武力是必要的,在战争之前我们会想尽其他办法,并且仔细在战与不战的消耗和风险上进行权衡。

当使用武力是必须的时候,我们会继续以反映我们价值观的方式行动,同时加强行动的合法性,我们还会寻求广泛的国际社会的支持,并与北约和联合国安理会之类的组织一起行动。

奥巴马政府的战略是以外交接触和国际结盟为基础,呼吁各国分担国际安全义务。

2、加强军事力量建设,谋求拥有无可匹敌的绝对军事优势。

一是投入巨额军费开支;
二是加快研制和部署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特别是导弹防御系统;
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
三是调整和强化海外军事同盟体系,加强海外军事存在,形成了一个囊括全球的军事同盟体系。

3、加速推进军事转型,进一步提升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作战能力。

一是创新作战理论;
陆军:全频谱作战理论
海军:网络中心战
空军:空天一体化作战理论
二是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
三是加快体制编制改革。

二、北约转型及其改革
北约是冷战的产物,是西方国家针对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军事同盟组织。

冷战结束后,北约不但没有因对手消亡而解散,反而不断强化,逐步实现职能多元化,由单一军事组织向综合型军事政治组织转变。

2009年8月,丹麦前首相安诺斯•拉斯穆森当选北约新任秘书长。

第一,实现东扩,即加快从北大西洋地区向东欧地区扩展。

冷战结束以来,北约先后实现了三次东扩,使其成员国由建立之初的12国扩展到目前的28国。

北约东扩的最终目标是将所有尚未加入其中的中东欧其他国家囊括其中。

第二, 实现职能转变。

从一个以北大西洋地区“共同防御”为主的军事组织发展成一个在全球事务中发挥重要影响力的军事政治组织。

第三, 推进内部改革,具备高效、快速、灵活的指挥与作战能力。

一是精简军事指挥机构;
二是加强快速反应和机动作战能力;
三是调整军事部署。

压缩驻德军事基地和军力规模,在匈牙利、罗马利亚、波兰和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建立一批新的军事基地,以应对中东、巴尔干、中亚等动荡地区出现的危机。

三、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与转型
2000年普京执政后,以重振军事强国地位为核心,启动新一轮军事改革,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一,大力推动军事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现代化军队。

到2006年初,俄军普通的义务役列兵月津贴已达80-170卢布(1元人民币约合3.3卢布),军校学员为170-230卢布;合同制士兵月收入约为4600卢布,中尉军官约为5270卢布,上校级军官则高达13800-16000卢布。

2007年元旦,俄军人的津贴又提高了10%。

一是加大军费投入。

普京声称,俄罗斯未来10年将花费23万亿卢布(约合7711亿美元),以使这个前超级大国的武装部队实现现代化。

二是精简整编,走精兵之路。

削减军队员额;
调整军队结构;
加快职业化改革
按照西方国家模式建立军队文官领导体制。

普京任命谢尔盖·伊万诺夫为国防部长,取消其将军军衔。

伊万诺夫成为俄历史上第一位文职国防部长。

第二,加强战略核力量优势,提高战略威慑能力。

俄军事战略调整的基本方针,是通过核力量建设实施战略威慑,强调使用核武器甚至首先使用核武器。

改进已有战略核武器的质量,对威力强大的核武器系统进行现代化改造。

第三,加速开发现代化常规武器,提高信息化作战能力。

俄罗斯已经研制并部署了一系列新型常规武器,力争“以火力换人力”,组建规模较小、装备精良、反应迅速、打击力强的部队。

四、日本军事战略调整与转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为实现其“政治大国”战略目标,在军事战略上不断突破“专守防卫”,强化日美同盟关系,大力推动军事力量建设,加快走向军事强国。

第一,大幅调整军事战略,突破“专守防卫”。

“专守防卫”:
是自卫队的基本战略、战术思想的主干。

即使有防御上的需要也不会对对方实行先制攻击,仅对真正攻击过来的敌军实行打击,并予以击退的方针。

对周边安全形势和“威胁”进行重新判断;制定若干法案以图能够在海外用兵。

第二,强化日美同盟关系,向“政治大国”迈进。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认识到日美同盟不仅依然是日本安全的最可靠保障,还是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必要途径。

三是加强统帅机构建设。

五、印度军事战略调整与转型
冷战结束以来,印度以争当“世界一流强国”为战略目标,根据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加快
调整军事战略和发展武器装备,军事实力和作战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第一,调整军事战略,谋求走出印度洋。

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控制了亚洲,21世纪世界的命运将在印度洋上见分晓。

——马汉战略目标是“立足南亚,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强国”
第二,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增强实战能力。

一是独立研制
二是联合研制
三是多元化国外采购。

第三,推进核威慑力量建设,具备战略攻防能力。

重视发展陆、海、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重点研制中远程导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