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剧场灯光与演播厅灯光的相对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 2011 届 )

题目:浅析剧场灯光与演播厅灯光的相对差异

专业:艺术设计(舞台影视传媒设计方向)学生姓名: **** 学号:2007371129

指导教师: **** 职称:讲师

合作导师:职称:

完成时间:2011 年 5 月 25 日成绩: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专业学院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专业舞台影视传媒艺术设计

学生姓名**** 学号2007371129

指导教师***** 职称讲师

合作导师职称

论文题目浅析剧场灯光与演播厅灯光的相对差异

文献综述

1 灯光发展简史

任何演出都会借“光”作为传达形象的媒介,这是勿容置疑的。这并不等于有了演出灯光的“光”,就有戏剧灯光。我们所要追索的是能产生艺术灯光功能的“舞台光”。什么时候人们才意识到光的灯光功能,我们从1147年中国孟之老著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文字中找到答案,“北宋的都城沛梁,每逢元宵节演出歌舞百戏,宣德楼上重黄绿,内为皇帝看戏的地方,楼下用木坊垒成露台,既今之舞台,在两旁朵楼各挂灯球一枚,有丈余大,内有栋烛。”这段文字说明了12世纪的中国,室外演出就使用了灯光。

1.1 中国古代舞台灯光

据《中国戏曲通史》记载,宋代民间歌舞演出就出现光效特技“火彩”。而且在以后的戏曲程式化表演中也常出现这类火彩的表演形式,“弋阳诸腔还注重火彩的运用,以渲染演出气氛。《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中记载《抢锣》、《硬鬼》、《七圣刀》等节目的演出时,或‘烟火大起’,或‘口吐狼牙烟火’,或‘就地放烟火’,或人在烟火中涌出。于是火彩的意义,从单纯表现鬼神出没,发展为一种带情节性和气氛性的造型手段。

早期的中国戏曲不仅出现火彩的表演形式,而且“灯影”作为戏曲砌末运用,也很一早就出现在戏曲演出中。据《中国戏曲通史》一书中介绍:“明代已有人把舞台灯光戏剧化,成为带有情节性的抒情舞蹈,或者把它吸收到某一戏里来,作为剧中的一个歌舞场面,在这种歌舞场面中,道具往往是灯彩化了的。明末刘晖吉女戏演《唐明皇游月宫》,用羊角灯,“赛月明”等制造月宫景象,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少干端,这都是在地主的厅堂宅院里演出的。另外,在)“场演出的《目莲戏》中也有灯彩,各种纸扎的地域景物,里面都点了灯,造成阴森气氛,所以张岱说,“人心惴惴,灯下面皆鬼色”。这种表演方法后来发展成为一类灯彩戏(又称“灯戏”或“彩戏”),盛行在清末。

《中国戏曲通史》对这类灯彩戏的历史评价认为:岁“常以新奇彩戏炫人耳目,但从舞台艺术而言,也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只顾彩砌炫奇,而不注重表演艺术。王梦生在《梨园佳话》中有一段更详细的评述:“《大香山》一剧:诸天罗汉,貌皆

饰金,面具衣装,人殊队异,而戏中三皇姑之千手千眼,各嵌以灯,金童玉女之重,不贵物也。”王梦生最后总结到一点:“戏以人重,不贵物也”。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灯光弊端从揭开我国演出灯光史的第一页,以及在以后的演出史中屡见不鲜。从元代算起,到清代这段历史时期,中国的戏剧发展主要是戏曲主宰着历史进程,而戏曲的程式化又是那样的越来越凝固,构成中国戏曲艺术美得基本元素是象征性的舞蹈,节奏性的音乐和塑型性的服装与化妆,以及超越时空界限的表演,这些都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审美追求。至于“光”则是很明确的要求“照亮”,越亮越好,越亮越能展现人物形象的美。因此,一般认为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灯光长期处于简单的照亮。

1.2中国近代舞台灯光

清末中国京剧从传统的单本演出走向连台本演出走向连台本戏时,舞台灯光得到了较明显的发展。连台本戏是将一个故事如《西游记》、《水浒传》等,分成若干事件段连续演出,类似现代的电视连续剧。连台本戏非常重视演出的外部包装,利用灯光、布景、魔术、杂技等手段组织多变的演出效果,由此便逐渐形成机关布景的演出形式。龚和德《舞台美术研究》中介绍:“戏曲采用电光布景是先由上海开始的,开其端的是1908年建成的上海新舞台。“到了20年代末,上海除了荣记大舞台演出传统京剧外,新舞台,天蟾舞台,第一舞台等等,全靠演机关布景日子,据说可以做到风声呼呼,雷声隆隆;一云则有点,雨则有丝,使观众叹为观止。”

继连台本戏之后,有些追求高雅艺术的戏剧家为推进戏曲改革,在传统京剧演出中也尝试采用布景灯光,据龚和德《舞台美术研究》中介绍:从1914年起,“梅(兰芳)在一些新排的时装戏和古装戏中采用布景、灯光了,偶尔还在转同戏中用一点布景。”在戏曲演出中,最早的电光,一是用来灯光;二是用来突出名角,梅兰芳则把灯光的作用向前推进了一步。1945年他排《嫦娥奔月》,演出第十场采花,就用了一道白光追照嫦娥。这是追光在京剧舞台上“第一次的尝试”。其后,演《天女散花》,在《云路》、《散花》两场,都打五色电光,以制造神奇气氛。

从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初中国舞台灯光的进步已不是单纯的“照亮”,而进入了艺术灯光的开端。

中国舞台灯光艺术的繁荣时期是抗战戏剧兴起到抗战结束再到全国解放前。由于抗战宣传的需要,抗战戏剧运动遍及全中国城市和乡村,大后方和前线,抗战戏剧运动是一个大宣传大普及的运动,创造了各种演出方式,如晋察冀边区的“火线剧社“创造了蓬帐舞台,以几个车轮马车拼成为舞台,舞台灯光采用汽灯灯光,创造了灯光灯渐暗渐明的装置,设备也解决了实际需要。解放后到文化大革命,这段时期成为中国舞台灯光艺术的大发展时期,特别是1952年提出了“剧场艺术”和“专业化”以后,舞台灯光由游击战转化为阵地战,在舞台上不但出现雨雪雷电,日月星辰,还能够配合剧情,创造出各种浓郁的气氛,形成不同的演出风格。

1.2外国古代舞台灯光

16世纪以前的戏剧演出,基本上是在室外进行的,虽然已逐渐形成了舞台,但观众还是在露天中看戏。16世纪中,观众虽然可以坐在室内或廊下,砚面围绕这舞台看戏,但整个剧场观众厅设有了屋顶。那时演出主要要依考日光灯光,虽然设有人工光源簧灯,但只有在傍晚演出时才使用。

室内剧场使用人工光源始于17世纪的意大利。建筑艺术的发展筑造了室内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