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诸子百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诸子百家

通过对诸子百家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在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种思想争辉夺目,各流派智慧的奇葩大放异彩。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的思想交相辉映,共同营造出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站在管理的角度,我们亦可以欣赏到传统思想所绽放的灼灼光华。

诸子百家在中国思想史上流传千古,众多的思想大家胸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构建出了不同的治国方略,在几千年之前便站到了管理思想与领导艺术的高峰。诸子百家之中,对华夏文明影响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儒、道、法三大家。此外,墨家,释家、兵家等亦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从管理思想的角度出发,我将对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的核心思想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人性化的管理

(一)儒家管理思想核心

儒家思想亦称孔孟之道,以圣人孔子和有亚圣之称的孟子为代表。以"仁义"为核心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儒家的"仁义"思想是中国管理史上人性管理的发源地,儒家在中国管理史上首创了人性化管理。儒家的人性化管理思想可以简要概括为通过“礼治”、“德治”和“人治”构建和谐社会。

在管理方式上,儒家主张"以和为贵",通过“礼”与“德”两种手段,实现人性化管理。儒家“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数千年来一直被奉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儒家以“亲亲”、“尊尊”为立法原则,在各正其位的基础上主张“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在社会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华夏历史上长期被国家统治者奉为正统。

《论语》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之用,和为贵。治国以礼,而礼之功用和礼之运用,是以和为贵”。由此也可见,儒家治国和管理思想的核心在于“以和为贵”,其管理思想的出发点与归宿,都在一个“和”字。这也恰恰印证了我们当今疾呼人性化管理的初衷所在——在天时地利之外求得人和。

(二)儒家人性化管理思想体系

儒家以治国为平台,形成了完整的人性化管理思想体系。

1、“仁”是管理思想的核心

“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指爱人,他集中反映了孔子本人的哲学观点。从“有教无类”到“德治”,从“亲亲”推及到博爱,莫不体现了孔子博施济众的仁爱思想。儒家以“仁”为管理思想的核心,站在较高的管理层次上突出了管理对人的关爱,强调了人本理念。

2、“五伦”是管理规范

儒家将五伦思想作为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依据天尊地卑、阳主阴从的理念明确了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朋友之间、与外人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处理彼此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准则,从而形成相对较为完整的处理不同主体之间关系的管理规范,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伦理。从此处也可以看出,西方管理学重视制度,强调硬性化的管理,而儒家比较重视伦理,善于运用软约束。

3、“五常”是行为准则

儒家提出“五常”之道作为君子的行为标准。从儒家的观点出发,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应当符合“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谨守“忠恕”之理。在开展管理工作

或者与人沟通时,爱人当为尊重他人,是彼此交往的基本前提,有仁心讲义气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有礼有节是取得良好交往效果的催化剂,忠信是人际关系不断稳固发展的基本保障,恕道是化解人际交互危机的重要法宝。

4、理解与信任是协作之道

孔子以“恕”道为核心。向我们阐述了如何确立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协作关系。在孔子看来,遵从“恕”道,一方面体谅尊重他人,站在对方的立场,将心比心;另一方面当有容人之雅量,能合理宽恕他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各正其位是管理的基本前提

儒家将正名郑伟、明晰权责作为管理的基本条件。孔子在如何治理好国家的根本问题上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在儒家看来,治理好一个国家,首要条件是君臣各正其位、各尽其道。

事在人为,儒家思想抓住了“人”这个根本的因素,在管理体系构建方面没有将具体事务的操作规程作为研究重点,而将事务的执行主体“人”作为管理的重点研究对象。

二、道家的管理艺术——无为而治

(一)道家管理思想核心

道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在于循道、无为。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主张“道法自然,清静无为”,视“道”字为宇宙万物的根本,倡导由“无为”——循道、效法自然而至“无不为”的境界。在道家思想体系中,最大的“仁”莫过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在老子看来,政令繁多并不是好的管理,最好的统治者不会无端干扰民生,而是让人们自由生息。

(二)道家的管理艺术

1、无为而至无不为

道家管理思想传承了太极的思想理念,“无为”实际上具有两层含义:第一,“无为”当有为,唯有有为,方能至无为之境界;第二,“无为”当无为,人应该效法自然,不可逆天行道,不可多为。这与孔子的天命论—“尽人事以听天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而,道家的“无为’并非毫无作为。依循道家管理思想的理念,“无为”本意在于不要超越自然规律的人为因素。老子在《道德经》中向我们阐述了治国的几种不同的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很显然,在老子看来,最高的治国境界就是“无为而治”。老子并非主张万事不做,而是告诫我们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同时,老子也以物极必反的道理向我们阐述了不可多为的思想主张——“弓满则折,月盈则亏”。

2、柔弱胜刚强

道家管理思想的另一个特色在于以柔克刚、以弱胜强。道家对为人处事的阐述与打太极颇为相似。与“无为”思想一样,老子贵“柔”处“弱”的思想实际上也具有两层含义:第一,人应当守“柔”巨“弱”;第二,守“柔”“巨“弱”的前提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充实、发展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坚“、“强”是“柔”、“弱”的基本前提,守“柔”巨“弱”的思想为管理者开创了一个“无忧”的,能得以长久成长的生存发展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管理者往往具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效果。

3、深藏的管理品质

道家“无为”、“贵柔”的管理艺术,隐含了“深藏”的品质。

“无为”不等于无能,管理者之所以能纳器于身、深藏不露,原因在于此时无为胜有为。不争不等于不力,管理者之所以韬光养晦、与世无争,因为他已经有足够的实力来掌控整个局面,而不需要为名利而头破血流。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唯有真正的有为者才能做到真正的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