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山居秋暝》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居秋暝》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难点:
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1.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2.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四、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一个人能画画又会做诗歌,是挺了不起的一个人,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
(老师可以介绍一个小典故: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
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五、诗中有画
1.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2.后人评价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3.诗中有画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①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明确】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③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A.两联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
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B.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明确】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C.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
原因。
【明确】
是。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
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④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
【明确】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教师把这四句写到画幅的中央)
⑤这四句作为画面太过简单,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
“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⑥总结画面内容
【明确】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⑦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假如为画取名,应是?
【明确】
山居秋暝。(教师在画幅的右上角写上“山居秋暝”四字,作为画的题目。)
再为这幅画的落款处补些说明,写上时间,可用哪些诗句?
【明确】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概括为“雨后秋晚”写在画的左侧)
还缺什么?
【明确】
作者。教师把“王维”写在“雨后秋晚”的下面。
六、画外之意
说到这儿,我们把握了诗中蕴含的画面,对“诗中有画”有了初步体会。学诗不但要把握内容,还应体味作者的感情。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山居秋景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向往,始终流露出诗人远离人世、回归田园的愿望。如此,我们还不能算是完全读懂了这幅画。因为这幅画不能把诗的尾联概括进去。
1.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看诗的尾联,我们有一个疑问:王维本在做官,为何向往隐居生活呢?做官是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