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1-2)干扰与干扰生态学、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成因
人类干扰与生态恢复课件

生态学理论
恢复生态学应用的最主要的理论是生态学理论。 主要有:p315-316 限制性因子理论(寻找恢复的关键因子) 热力学定律(确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征) 种群密度制约及分布格局原理(确定物种空间配置) 生态适应性理论(采用土著种进行恢复) 生态位理论(合理配置物种及其位置) 演替理论(缩短恢复时间) 植物入侵理论(物种配置越合理,不可入侵性越强) 生物多样性理论(物种配置的多样性,提高稳定性) 斑块-廊道-基底理论(从景观层次即大尺度考虑问题)
人类干扰与生态恢复
2、理论研究内容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抗逆力、生产力、恢复力与可持续性研究 先锋群落与顶极群落的发生、发展机理与演替规律研究 不同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 生态系统退化的诊断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预警及预测研究 问题:既然是应用生态学,理论指导具备了,如何实现?
人类干扰与生态恢复
人类干扰与生态恢复
4、中国的脆弱生态系统
脆弱生态系统是指自身稳定性差、对外界干扰抵抗能力低的生态系统。 内涵:1. 这类系统的正常功能一旦被打乱,系统常发生不可逆变化而失去恢复的能力 2. 系统发生的变化不仅能影响当前或近期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甚至能长期改变一个地区的生产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 3. 系统退化后的恢复是比较困难的。 脆弱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极易成为退化的生态系统。但二者不是一个概念。
人类干扰与生态恢复
4、干扰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1)研究特定生态系统的干扰因子类型、干扰状况和干扰体系,即干扰因子及其存在规律和发生行为; (2)研究生物个体对干扰的适应行为及其机制; (3)研究生态系统各组分对干扰的反应; (4)研究干扰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进化; (5)研究干扰的生态学意义在生态管理中的应用。
第六章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脆弱生态系统是指自身稳定性差、对外界 干扰抵抗能力低的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系统 受到干扰后极易成为退化的生态系统。脆弱 生态系统有三种内涵;其一是这类生态系统 的正常功能一旦被打乱,系统常发生不可逆 变化而失去恢复的能力;其二是生态系统发 生的变化常常是深刻和全面的,它不仅能影 响当前或近期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和对自 然资源的利用,甚至能长期改变一个区域的 生产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其三是生态系 统退化后的恢复是比较困难的。
3、弃耕地 弃耕地是人类原始农耕方式而造成的一种退化类型。 4、沙漠及荒漠化 沙漠可由自然干扰或人为干扰而形成。这里讲的沙漠,是指 在人为干扰下,原来非沙漠的土地沙漠化的现象,主要是指 一些干旱地区,由于人为干扰所出现的沙漠化或原沙漠区向 非沙漠区的推进。所谓荒漠化,则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土地生产力衰 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的过程。 我国已成为世界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受害最严重的 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10亿hm2,占国土地总面积 近1/3。
从某种角度看,人类对生态系统干扰的作用力和影响范 围,远远超过了自然干扰。如农业生产为主的区域,主要 人为干扰是对森林植被的开垦和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草原区则是超载放牧和由此造成的“三化”使生态环境出 现恶性循环;林区是过量采伐及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水 域是过度捕捞及对水生生物资源的危害;环境污染如农药、 杀虫剂和各种大气污染的区域差异更大。 在这两种类型的干扰中,人为干扰无论从伤害强度、作 用范围、持续时间还是发生频率、潜在危害、诱发性等方 面,都常常高于自然干扰。因此,研究人类对生态系统干 扰作用的方式、机理和变化规律等,意义重大,且具有很 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3、干扰的类型
(1)按干扰动因划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 自然干扰是指来自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的干扰作用, 包括大气干扰、地质干扰和生物干扰等等。如火灾、 冰雹、洪水冲积、雪压、异常的霜冻、酸雨、地震、 泥石流、滑坡、病虫害侵袭和干旱等等。 人为干扰是区别自然干扰的另一种主要干扰方式, 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形成的干 扰体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施加的各种影响。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与生态系统的退化优秀课件

影响度 协和作用
对生物体、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对其他干扰的影响,如干旱和火、害虫和风暴等
❖ 2)离散性和周期性 洪涝灾害(频率高、危害小) 地震(周期长、危害大)
❖ 3)干扰的相对性:不仅取决于干扰本身,还取决 于客体,即干扰对象(如暴风)
❖4)异源性和相关性 干扰源多样,但往往具有相 关性 如干旱和火灾
人类对自然环境 的干扰与生态系 统的退化优秀课 件
第一节 干扰与干扰生态学
1.1 干扰及其特性 1.2 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 1.3 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1.4 干扰生态学及学科任务
1.1 干扰及其特性
影响群落结构和演替的重要因素。生态系统发 展变化的速度和方向,在很大程度上由干扰决定的。 干扰在大多数情况下阻碍植物群落演替的进展,甚 至使植物群落逆反到早期的演替阶段,只是在少数 的情况下,干扰有助于生态系统的进展。
多数因子为突发的,作用的效应具有滞后性,导致难以区分内源和外援 干扰。可看作是一个连续谱的两个端点。
❖ 3)破坏性干扰和增益性干扰 破坏性干扰:多数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会导致生态系统正常结构的破 坏、生态平衡的失调和生态功能的退化,有时候甚至是毁灭性的影响, 如各种地质、气候灾害、森林采伐和长期的过度放牧等掠夺性经营。
从生态因子角度的定义
❖ 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 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 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 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 发生改变。
❖ 扰动:偏重于过程 ❖ 胁迫:倾向于结果
二、干扰的特性
干扰体:干扰强度、作用频率、干扰范围和作用时间等干扰 特性在某一时间过程的综合称作干扰体。
害的过程,这种作用能直接或间接的为新的有机体定居提供机会。干 扰是一种突发事件,对个体或者群体产生破坏或毁灭性作用。 (Sousa,1984) 4)一种与其种群本身性质和原因无关,能够立即引起种群反应的敏感变 化,并且在景观水平上突然改变资源量的因素。(Bazzaz,1983) 5)干扰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 发生的自然现象。(Rykiel,1985) 6)干扰是生命系统(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各个水平)的 结构、动态和景观格局的基本塑造力,它不但影响生命系统本身,也 改变了生命系统所处的环境系统。(彭少麟,1996)
第六章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6、垃圾堆放场 垃圾堆放场或堆埋场,主要是家庭、城市、工业 等垃圾或遗弃废物堆积的地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不仅仅是对耕地的占用,更为严重的是对生活环境 的污染,包括对大气、地下水等的污染。 7、污染的水域 主要是来自未经处理的生活和工业污水,直接排 放到自然水域的人为干扰。其结果是使水源的质量 下降,水域的功能降低,包括对水中生物生长、发 育和繁殖的危害,甚至使水域丧失饮用水的功能。
3、采集 全球80%的人口口于传统医药,传统医药的 85%与野生动植物有关。一些经济、药用及珍稀 野生物资源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大肆掠夺式的采集, 甚至造成一些物种的灭绝。 4、采樵 在这种干扰中,人们的重要目的是为满足对能 源的需求,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则是破坏了物 质循环的正常进行。如对林下枯落物的利用,不 单单意味着生态系统能量和养分的减少,而且还 破坏了地被层及其土壤动物的生存环境。
第六章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 干扰与生态恢复
第一节 干扰与干扰生态学
一、干扰及其定义
1、干扰的定义 在经典生态学中,干扰被认为是影响群落 结构和演替的重要因素。 干扰较普遍和典型的定义是:群落外部不 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 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 用 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 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 害或发生改变。
三、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从积极的角度看,干扰的生态学意义主要有 以下三点: 1、干扰有利于促进系统的演化。 2、干扰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因子。 一般来说,经常处于变化环境中物种要比稳 定环境中生存的物种更可能忍受环境压力。 3、干扰能调节生态关系。
四、干扰生态学及学科任务
干扰生态学是研究各类干扰对生命系统作用规律的 科学,干扰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可概括为: 1、研究特定生态系统的干扰因子类型、干扰状况 和干扰体系,即干扰因子及其存在规律和发生行为。 2、研究生物个体对干扰的适应行为及其机制。 3、研究生态系统各组分对干扰的反应。 4、研究干扰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进化。 5、研究干扰的生态学意义在生态管理中的应用。
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管理

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管理海洋生态系统作为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生物多样性和海洋资源的丰富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但随着人类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如何保护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成为了当代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一、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干扰1. 渔业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渔业活动是海洋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但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渔业活动中的大规模捕捞、非法捕捞、过度捕捞等行为导致了海洋生物物种数量的快速减少和生态系统的恶化。
2. 工业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工业活动是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包括化学品、重金属等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相应的污染物质,直接威胁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健康。
3. 城市垃圾和污水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张导致了大量垃圾和污水的产生和排放。
这些垃圾和污水如果不及时处理,会直接进入海洋生态系统,对海洋生物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4.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海洋水位上升,海水温度增加,海水酸碱度变化等直接导致了海洋环境的改变和海洋生物数量的减少,其中更多的是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海洋生物。
二、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与保护为了解决海洋生态系统被破坏和干扰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1.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我们需要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促进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
通过加强海洋保护区的建设,扩大禁捕区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保护海洋生物栖息和繁殖的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多样性。
2. 加强海洋资源管理我们需要加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防止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
通过建立渔业合作组织、制定渔业法规、加强资源监管等措施,调整和规范渔业产业结构,实现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平衡。
3. 实施污水和固体废弃物治理我们需要通过建立城市垃圾处理中心、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等措施,将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进行处理,并实现固体废弃物和污水的减量化和无害化。
海洋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与保护

海洋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脆弱和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拥有广泛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我们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为干扰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以及应对策略。
一、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1. 污染和废弃物处理人类活动导致了海洋的污染,其中包括通过工业废水和农业径流输入的有毒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对海洋生物产生了毒性影响,破坏了生态平衡。
此外,废弃物的不当处理也造成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如塑料垃圾对海洋生物的伤害。
2. 过度捕捞过度捕捞是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严重威胁之一。
过度捕捞导致了渔业资源的枯竭,损害了海洋食物链的平衡。
粗放的捕鱼方式和不合理的渔业管理导致了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3. 沿海开发和海洋工程沿海开发和海洋工程的快速发展,如港口建设、海底资源开发和建设人工岛屿,破坏了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这些人为活动导致了海洋栖息地的丧失、生态链断裂,进而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二、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1. 污染防控应加强环境监测,建立和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和规章。
工业废水、农业农药和生活垃圾的治理需要得到加强,促使企业和个人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此外,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发展环保型产业,减少污染的排放。
2. 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应建立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的管理制度,包括限制捕捞数量和采用科学的捕捞方式。
同时,加强对非法捕捞的打击力度,提高对渔业从业人员的监管和培训。
3. 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加强沿海开发和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估,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开展生态恢复工作,包括建立海洋保护区、进行海洋植被的保护和修复,并加强对候鸟和海洋哺乳动物的保护。
三、应对策略1. 国际合作海洋生态系统是全球共享的资源,各国应加强合作,制定跨国界的管理机制,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国际组织和政府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至关重要,以加强对渔业资源的管理和对海洋污染的防控。
人为干扰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与修复

人为干扰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与修复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
人为干扰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不可忽视,而修复海洋生态系统也成为迫切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人为干扰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修复措施。
一、人为干扰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1. 污染物排放:工业废水、农业污染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海洋水质恶化,死亡海洋生物的数量不断增加。
有害物质的积累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的影响。
2. 过度捕捞:过度捕捞破坏了海洋生物的生态平衡,导致渔业资源枯竭,影响了整个食物链的运转,从而威胁到许多生物的生存。
3. 水下噪音:船只和人类活动产生的水下噪音对某些海洋生物,如鲸鱼和海豚等,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暴露于水下噪音中会干扰它们的交流和声纳导航能力。
4.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导致海洋温度上升、海平面上升以及酸化等问题,威胁到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二、修复海洋生态系统的措施1. 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培养更多人关注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 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工业和农业生产中的环境监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水质标准,防止有害物质积累。
3. 管理捕捞活动:制定合理的渔业管理政策,限制捕捞的数量和频率,保护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控制水下噪音:规范船只和人类活动的噪音产生,减少对海洋生物的干扰,采取措施保护鲸鱼和海豚等敏感物种。
5. 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研究适应气候变化的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6. 推动国际合作:加强跨国界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问题,制定和实施国际合作的保护和修复计划。
三、结语人为干扰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亟待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修复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只有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控制污染物排放,管理捕捞活动,降低水下噪音,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推动国际合作,才能实现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修复与保护。
第六章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生态恢复

2、干扰的特征 干扰体(disturbance regime): 干扰体 (disturbance regime):每一种干扰都有其 特性,如干扰强度、 作用频率、 特性 , 如干扰强度 、 作用频率 、 干扰范围和作用时 间等。干扰的这些特性(类型、频率和强度等) 间等。干扰的这些特性(类型、频率和强度等) 在 某一时间过程的总合。 某一时间过程的总合。 不同的自然景观各自的自然特性和干扰体不同。 不同的自然景观各自的自然特性和干扰体不同。
1.
2.
3.
Forman 和 Godron ( 1986 ) 定义 : 显著地 改 Godron(1986)定义:显著地改 系统正常格局的事件。 变系统正常格局的事件。 Sousa认为 Sousa 认为 “ 干扰是一个对个体或个体群产 认为“ 斩杀、 生的不连续的、 简短的斩杀 位移或损害, 生的不连续的 、 简短的 斩杀 、 位移或损害 , 这种作用能直接或间接为新的有机体的定居 创造机会。他认为(1984) 创造机会。他认为(1984),干扰是一种突 发性事件,对个体或群体产生破坏或毁灭性 发性事件,对个体或群体产生破坏或毁灭性 作用。 作用。 Bazzaz定义 景观基本表现单元的突然变化, Bazzaz定义:景观基本表现单元的突然变化, 定义: 这种变化通过种群反映的明显改变 明显改变而表述出 这种变化通过种群反映的明显改变而表述出 来。
一、干扰及其定义
干扰( disturbance) 干扰 ( disturbance ) 是自然界一个重要 而广泛存在的现象(west al,1981; white,1979) 而广泛存在的现象(west et al,1981; white,1979)。 Clements(1916) Clements(1916) 把干扰看作演替向平衡发展的 重要调节机制。 重要调节机制。 20世纪70年代开始作为一个有生态学意义 20世纪 年代 世纪70年代开始作为一个有生态学意义 的现象进行研究( Egler, 1977; Heinselman, 的现象进行研究 ( Egler , 1977 ; Heinselman , 197因
环境生态学课程习题集剖析

课外作业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寂静的春天》是哪位科学家所著?()A、Rachel CarsonB、Meadows DennisC、Lynn WhiteD、Baulding K K2、下列各项中哪一个不属于组成环境科学的三个主要学科?()A、环境物理学B、基础环境学C、应用环境学D、环境学3、最早给出“生态学”定义的是()。
A. 奥德姆B. 郝克尔C. 达尔文D. 高斯4、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生态学家?()A. OdumB. HaeckelC. ClementsD. Tansley二、填空题1、环境科学是研究和指导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中,正确协调人与()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途径与方法的科学,是由众多分支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总称。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3、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技术及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制的科学。
三. 简答题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1、沙漠狐的耳朵比极地狐的耳朵大得多,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阳光B.水C.温度D.食物2、北极狐的外耳明显短于温带的赤狐,而后者又明显短于热带的大耳狐,狐狸外耳的这种变异可以用()解释。
A. Bergman规律B. Allen 规律C. Jordan规律D. Gause假说3、从赤道到两极,光照强度随纬度的增加而()。
A.减弱B.增强C.不变D.略增强4、动物在低温环境中降低身体终端的温度,这种适应是()。
A.生理适应B.行为适应C.形态适应D.对高温的适应5、适合在强光照环境中生活的植物称为()。
A.湿生植物B.中生植物C.阳生植物D.阴生植物6、年轮是生物对()的适应表现。
推荐-第六章 干扰及恢复生态学3 精品

能,或恢复当地先前土地利用方
式。
2020/11/2
6
这些术语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恢复与重建的基 本意图。所谓生态恢复与重建是指根据生态学原 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 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 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 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及其时空秩序,使生 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地成功地 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
20世纪90年代:东北林业大学开展黑龙江退化森 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国林业科学院 开展海南热带林地的植被恢复研究;中国环科院、 中山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开展废弃矿地和垃圾场 的恢复对策研究。
V. 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及其评价指标体 系
VI. 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预 警及预测
2020/11/2
9
应用技术研究:
I.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
II.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与重构及其调 控技术
III. 物种、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 术
IV. 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
20世纪70年代:水体恢复研究
2020/11/2
13
2、恢复生态学的发展
1975年:在美国召开了“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国 际研讨会,首次探讨了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与 方法。
1980年:Cairns主编了《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 一书,8位科学家共同探讨了受损生态系统恢复过程 中重要生态学理论和应用问题。
❖ 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 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科学 (余作岳,1996)。
2020/11/2
4
2.恢复生态学中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
海洋环境生态学 期末复习内容

海洋环境生态学期末复习内容课程内容包括四大部分: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干扰、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理论和实践问题、海洋生态系统管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这四方面相互关联,体现了海洋环境生态学课程的“干扰、修复、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
(1)干扰:人类活动的干扰是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受损、退化的重要原因,课程内容包括干扰与干扰生态学;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成因;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海洋污染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
(2)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恢复生态学与生态修复;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生态工程与植物修复技术等。
(3)管理:海洋生态系统管理是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和保持生态系统健康最有效的途径。
课程包括: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及基本原则;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内容及途径;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生态规划与设计等。
(4)理念: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及特点;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新思考及行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
一、名词解释第一章海洋生物与环境1.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引起另一物种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反过来又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如此形成了种间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同的协同适应系统。
2.生物多样性:指栖息于一定环境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每个物种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称。
3.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光合作用速率随光强的逐渐增加达到最大值时的光强,即为光饱和点,也称饱和光强。
4.生物学零度:有机体必须在温度达到一定界限以上,才能开始发育和生长。
因此一般把生物开始发育的最低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或发育起点温度)。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5.种群: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6.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有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它包含空间和功能两层含义,空间含义是指物种的栖息空间即栖息地,功能含义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
环境生态学-6-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 生态恢复和重建发 展的方向 • 临界阈值理论
五个标准
பைடு நூலகம்
生态恢复原则
生态恢复机理
生态恢复标准
2009年6月7日
30
生态恢复与重建原则
自然法则 社会经济技术原则 美学原则
地理学原则
生态学原则
系统学原则
• • • •
• • • • • • • • 可 持 续 发 展 原 则 效 益 最 大 原 则 生 物 、 生 态 与 工 程 技 术 相 结 合 原 则 最 小 风 险 原 则 无 害 化 原 则 社 会 可 接 受 性 原 则 技 术 可 操 作 性 原 则 经 济 可 行 性 与 可 承 受 性 原 则
定义: 自身稳定性差、对外界干扰抵抗能力低的生态系统,受干扰后 极易成为退化生态系统 内涵:
• 正常功能一但被打破,易发生不可逆变化而失去恢复的能力 • 变化深刻而全面,影响人类近期或常用人的生活、生活和对自然资源的 利用 • 恢复困难
成因:
• 自然因素:地质脆弱因子、地貌脆弱因子、生物群体结构、气候脆弱因 • 人为因素:过度垦殖土地、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长期不合理的灌溉、 矿山开发、工业污染
2009年6月7日 22
第三节 恢复生态学及其基本理论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是研究生态恢复的科学
人口增长 工业化 城市化 资源过度利用
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森林减少 水体污染 空气污染
生态 恢复
生物多样性锐减
淡水资源短缺
23
2009年6月7日
第三节 恢复生态学及其基本理论
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
浑善达克、科尔沁、 毛乌素、呼伦贝尔 健康时的类型
海洋环境生态学-第6章 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干扰(1-2)干扰与干扰生态学、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成因

二、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
4. 沙漠及荒漠化
指在人为干扰下,原来非沙漠的土地沙漠化的现象,主要 是指一些干旱地区,由于人为干扰所出现的沙漠化或原沙漠 区向非沙漠区的推进。
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 环境遭到破坏,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 似荒漠的过程。
二、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
第六章 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干扰
第一节 干扰与干扰生态学 第二节 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成因 第三节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 第四节 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干扰
第一节 干扰与干扰生态学
一、干扰及其定义 二、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
三、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四、干扰生态学及学科任务
一、干扰及其定义
1. 干扰的定义 2. 干扰的特性
四、干扰生态学及学科任务
1. 学科任务
2. 基本研究内容
3. 干扰生态学进展
1. 学科任务
干扰生态学是研究各类干扰对生命系统作用规律的科学。
其学科任务:
( 1 )通过对干扰类型、方式、强度、频率、时间等特性的
研究,揭示不同干扰对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方
式、机制及其退化的影响原因。 ( 2 )对干扰的性质及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为受损生态 系统修复、重建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 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 生改变。
2. 干扰的特性 干扰强度 干扰特性
作用频率
干扰范围
作用时间
干扰的这些特性(类型、频率和强度等)在某一 时间过程的总和被称为干扰体(disturbance regime) 。
2. 干扰的特性 (1)干扰范围
的明显改变而表述出来”。 (4)Pickett和White(1985)将干扰定义为: 相对来说非连续的事件,它破坏生态系统、群落和种群的 结构,改变资源、养分的有效性或者改变物理环境。
海洋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恢复科学与实践

海洋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恢复科学与实践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退化问题。
此现象不仅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构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为了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态系统的退化原因、恢复方法以及科学与实践的角色。
一、海洋生态系统的退化原因1. 过度捕捞:过度捕捞破坏了海洋生物的生态平衡,导致了繁殖不足和种群减少。
渔业资源的持续开采使得海洋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2. 污染物排放:化学品、油污和塑料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伤害。
污染物会直接毒害海洋生物,破坏其生存环境,与此同时,污染物还会通过食物链向上积累,对人类的健康也带来潜在风险。
3.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引起的海洋温度上升和海平面上升,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造成了重大影响。
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如飓风、酸化等,破坏了海洋生活的稳定性。
二、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方法1. 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海洋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掌握海洋生态系统的状态和趋势,为制定恢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 生态修复:通过人工鱼礁建设、海洋保护区设立和海洋牧场建设等方法,恢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
此外,还可以采取回收垃圾、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措施,预防新的退化发生。
3. 可持续利用:制定合理的渔业管理政策,限制捕捞量和尺寸,维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推行环保渔业,开展生态旅游等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产业。
三、科学与实践的角色1. 科学研究: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深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演变规律,为制定恢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 政策制定: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和法律法规,为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3. 教育与宣传:加强公众环保意识的培养和宣传,提高人们对海洋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倡导生态文明理念。
4.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共同面对海洋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分享科学成果和经验,共同推动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小 大或积面、6 限期转周、4 隔间发重、3 度频、2 布分、1 性测预、5
义含其及念概的用常况状扰干 1-6表
目项要主
。响影种各的加施统系态生和境环然自对体扰 干的成形动活会社他其和活生、产生类人于由指是 �式方扰干要主种一另的扰干然自别区是扰干为人 � 。等等旱干和袭侵害虫病、坡滑、流石泥 、震地、雨酸、冻霜的常异、压雪、积冲水洪、雹冰 、灾火如。等等扰干物生和扰干质地、扰干气大括包 �用作扰干的力然自的拒抗可不自来指是扰干然自 � 扰干为人和扰干然自为分划因动扰干按�1� �
。等降下剧急量数群种�化型小体 个�前提龄年殖生群种使会则�捞捕量大的前殖 繁群种在�是但。用利续持的品产水持保可�捞 捕度适的源资物生生水对类人�绝灭的种物成造 至甚�衍繁和殖生的群种物动坏破重严会将�杀 捕的物动危濒的少很量数群种对是其尤�猎狩 性划计非的的目为用食和济经以类人。兽猛禽凶 等鹰和豹、虎、狮有�物动食肉等虫昆性食捕和 蛛蜘、狐、狼、类蛙、类鸟、蝠蝙、鼠田有�物 动食植等虫线和虫昆、象大有�物动生野的量 大着存生中林森�式方扰干的殊特种一是猎狩 � 捞捕和猎狩、5 �
� �
。能功的水用饮失丧域水使至甚�害危的殖繁和育 发、长生物生中水对括包�低降能功的域水�降下 量质的源水使是果结其。扰干为人的域水然自到放 排接直�水污业工和活生的理处经未自来是要主 域水的染污、7 。染污的等水下地、气大对括包�染污的 境环活生对是的重严为更�用占的地耕对是仅仅不 响影的境环态生对�方地的积堆物废弃遗或圾垃等 业工、市城、庭家是要主�场埋堆或场放堆圾垃 场放堆圾垃、6
。质性和征特等性 大放和积累、性同协、性在潜、性变多、性泛广 有具扰干为人�以所。胁威成构康健休身的们人 对而集富的质物害有对物生过通能还且而�全安 存生的物生生水了害危接直仅不染污的域水�化 变的布分源资水下地和分盐壤土着响影接间而变 改的况状被植因还时同�害危成造生再的被植原 草对接直仅不樵采�变改征特文水的流河使�响 影成造流径的域流个整流河对还且而�化变生发 境环态生的域区本使仅不伐砍的林森如�响影地 接间多许生产会还扰干接直的统系态生对类人 �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1]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dfc4564d26fff705cd170a87.png)
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怎样划分的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对象定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3.环境生态学产生与发展过程。
4.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5.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积化;政治化。
6.名词及术语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生态学,环境危机,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空洞,酸雨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反馈。
生态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环境危机: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地球温暖化:臭气层空洞: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酸雨:PH值小于的降水。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什么是生物的协同进化举例说明。
生物的协同进化主要是由于生物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而环境不公包括非生物因素,也包括其他生物。
生态干扰与恢复

▪ 3、弃耕地
▪ 弃耕地是人类原始农耕方式而造成的一种退化类型。
▪ 4、沙漠及荒漠化
▪ 沙漠可由自然干扰或人为干扰而形成。这里讲的沙漠,是指 在人为干扰下,原来非沙漠的土地沙漠化的现象,主要是指 一些干旱地区,由于人为干扰所出现的沙漠化或原沙漠区向 非沙漠区的推进。所谓荒漠化,则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土地生产力衰 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的过程。
▪ 在这两种类型的干扰中,人为干扰无论从伤害强度、作 用范围、持续时间还是发生频率、潜在危害、诱发性等方 面,都常常高于自然干扰。因此,研究人类对生态系统干 扰作用的方式、机理和变化规律等,意义重大,且具有很 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 (2)按干扰来源划分为内源干扰和外源干 扰
▪ 内源干扰是指由内源因子对系统发生的 作用。如森林生态系统中,内源干扰主要 包括树木的倾倒、机械摩擦、种间竞争和 生物相克作用等。
一、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及成因
▪ 退化生态系统是一类“病态”生态系统,它是指 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自然因素、人为 因素或二者的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 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 和质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状 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 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生物多样性下 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及生产力下降,故又称 为“受害或受损”生态系统。
▪ 2、污染
▪ 人类向自然环境排放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 垃圾、农药以及各种对环境有毒害性的污染物。 工业废水直接排放使许多水域被污染,水质下降 甚至丧失饮用水的价值;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以 及向大气排放的各种污染物,不仅使空气受到污 染,而且进入大气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与水 蒸气结合后形成极易电离的硫酸和硝酸,导致大 气酸度增加,许多地区甚至酸雨成灾,对生态系 统和土壤等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所有生态学组织水平(分子、基因、细胞、组织、个体、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系统层次)上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以上的层次上
1. 干扰有利于促进系统的演化
干扰作用特征首先是斑块化的。在斑块环境内,物种间的
相互关系会发生变化。
斑块增加环境的异质性,为物种特化和资源分配提供了有
利条件。
环境异质性可增加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系统的自然演化
第六章 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干扰
第一节 干扰与干扰生态学 第二节 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成因 第三节 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四节 恢复生态学及其理论 第五节 景观生态学及其基本理论
第一节 干扰与干扰生态学
一、干扰及其定义 二、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
三、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四、干扰生态学及学科任务
一、干扰及其定义
二、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
4. 沙漠及荒漠化
指在人为干扰下,原来非沙漠的土地沙漠化的现象,主要 是指一些干旱地区,由于人为干扰所出现的沙漠化或原沙漠 区向非沙漠区的推进。
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 环境遭到破坏,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 似荒漠的过程。
二、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
由于干扰因素的差异,定量分析要视具体干扰类型来确定 强度衡量的具体单位。 分为轻度干扰、中度干扰和重度干扰。
2. 干扰的特性 (4)时间尺度
指干扰发生的具体时刻及其持续的时间跨度。
不同时间的干扰作用,会产生不同的干扰效果。 如春季产卵期和秋汛期间捕捞海洋鱼类
3. 干扰的类型
(1)按干扰动因划分 火烧、冰雹、风暴、雪压、雪暴、 物理因素: 洪水、大潮汐、海啸、降水变化、 干燥胁迫、河岸和海岸冲击、沉 淀和地表运动过程等
自然干扰
生物因素:
捕食或放牧等。
人为干扰
人类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
3. 干扰的类型
(2)按干扰来源划分 内源干扰 由内源因子(群落内部的)对系统发生的作用。 如海洋生态系统中:种间竞争和生物相克作用等。
外源干扰 动因源于系统外部:火灾、风暴、沙暴、冰雹、霜冻、洪水、 雪压、干旱和人为砍伐、放牧和捕捞等。
规律。
2. 干扰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因子
不稳定的群落中常生活着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能承受
高死亡率的物种。 不稳定的生物群落常常具有较强的恢复力。 周期性的干扰能起到负反馈的作用。
3. 干扰能调节生态关系
干扰对生物群落中生物间各种生态关系的影响极其复杂, 也是多方面的。
如适度放牧即轻度干扰能促进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
二、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 5. 狩猎和捕捞
以经济和食用为目的的非计划性狩猎,尤其是对濒危动 物的捕杀 破坏动物种群的生殖和繁衍,甚至造成物种的 灭绝。 对水生生物资源的适度捕捞,可保持水产品的持续利用,
但捕捞过度,则种群数量将急剧下降。
三、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普遍存在于许多系统、空间范围和时间尺度上
然水域中的人为干扰。
三、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
(1)种类组成发生变化; (2)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 (3)生物生产力变化,生产力下降,生物量趋于减少; (4)生态系不断朝着异养演替方向发展,相应的功能也 不断衰退,正常的能流、物流渠道被阻断,系统的稳定 性不断减弱。
四、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的现状
我国是全世界人均资源缺乏的国家之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国各类资源 的人均值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加之历史上的诸多原因,我国的退 化生态系统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较大。
五、中国的脆弱生态系统
1. 脆弱生态系统的内涵 指自身稳定性差、对外界干扰抵抗能力低的生态系统。 因此,脆弱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极易成为退化生态系统。
五、中国的脆弱生态系统
1. 脆弱生态系统的内涵 ①其正常功能一旦被打乱,系统常发生不可逆变化而失去恢 复的能力; ②发生的变化常常是深刻和全面的; ③生态系统退化后的恢复是比较困难的。
的明显改变而表述出来”。 (4)Pickett和White(1985)将干扰定义为: 相对来说非连续的事件,它破坏生态系统、群落和种群的 结构,改变资源、养分的有效性或者改变物理环境。
1. 干扰的定义 从生态因子角度考虑,“干扰”较普遍和典型的
定义是:
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
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
四、干扰生态学及学科任务
1. 学科任务
2. 基本研究内容
3. 干扰生态学进展
1. 学科任务
干扰生态学是研究各类干扰对生命系统作用规律的科学。
其学科任务:
( 1 )通过对干扰类型、方式、强度、频率、时间等特性的
研究,揭示不同干扰对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方
式、机制及其退化的影响原因。 ( 2 )对干扰的性质及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为受损生态 系统修复、重建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显著地改变系统正常格局的事件”。
(2)Sousa认为:
“干扰是一个对个体或个体群产生的不连续的、间断的斩
杀( killing)、位移( displacement)或损害( damage)”,
这种作用能直接或间接为新的有机体的定居创造机会。
1. 干扰的定义
(3)Bazzaz的定义:
“景观基本表现单元的突然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种群反映
3. 干扰的类型
(3)按干扰性质划分 导致生态系统正常结构的破坏、生态平衡 破坏性干扰: 的失调和生态功能的退化,甚至毁灭性的。
根据中等干扰假说,适度的干扰可以增加 增益性干扰: 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的 增加又有益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提高。
二、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
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产生的效应和表现形式多
5. 采矿废弃地 采矿废弃地是指因采矿活动被破坏、不经治理而无法使用 的土地。
6. 垃圾堆放场
•垃圾堆放场或堆埋场,主要是家庭、城市、工业等垃圾或 遗弃废物堆积的地方; •占用耕地,污染生活环境,包括对大气、地下水等的污染。
二、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
7. 污染的水域
主要是来自未经处理的生活和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自
1. 干扰的定义 2. 干扰的特性
3. 干扰的类型
1. 干扰的定义 干扰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 在经典生态学中,干扰被认为是影响生物群落结构
和演替的重要因素。
怎样从正常环境变化中分出干扰的存在,为确切给
出干扰的定义带来一些困难。
1. 干扰的定义
(1)Forman和Godron(1968)定义为:
•地球自身的地质地貌过程(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泥 石流等自然灾害)
•区域气候变异(如大洋环境、洋流及水分模式的改变等)
人为因素:
人类社会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或 过程(如工农业活动、城市化、商业、旅游和战争)。
二、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
余作岳 裸地(包括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 森林采伐迹地 弃耕地 沙漠化地 采矿废弃地
五、中国的脆弱生态系统
4. 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空间分布
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 山地区、青藏高原区及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地区,行政区域涉及黑龙江、
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
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2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垃圾堆放场
水生生态系统的退化(如水体富营养化、干涸等)和大气
系统的退化(如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化等)
二、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
1. 裸地 其成因通常是极端的环境条件下,如较为潮湿、或较为干旱, 或盐渍化程度较深,或缺乏有机质或无有机质等。 2. 森林采伐迹地 人为干扰形成的退化类型,其退化状态随采伐强度和频度而异。 3. 弃耕地 人类原始农耕方式而造成的一种退化类型。
关于干扰生态学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有了长足的进展。许多重要
文献都是在这前后发表的。
1 9 7 9 年 , Caris 主 编 出 版 了 《 Recovery and Restoration of Damaged Ecosystem》一书。同年,White系统地综述了干扰生态学的发展。 1 9 8 0 年 , 美 国 斯 坦 福 大 学 的 Mooney 和 法 国 的 Godron 联 合 出 版 了 《Ecosystm and Disturbance》一书。
指干扰体作用的空间范围的分布特点
干扰可以发生在不同时空范围中 作用在不同生物类群和生态组织水平
2. 干扰的特性 (2)频率和周期
指同一空间范围或同一组织水平内,单位时间某一干扰发
生的次数。
其倒数为干扰周期,即某一干扰两次发生的时间间隔。
2. 干扰的特性 (3)干扰强度
指干扰发生时,干扰因素所表现出的能力值。
种多样。
人为干扰体已经被认为是驱动种群、群落和生
态系统演化的动力。
二、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 1. 对森林和对草原植被的砍伐与开垦
始于大约10000多年前的早期农业并持续到现在 植被的退化 加剧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问题: 区域环境的变化 生物生境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二、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 2. 污染
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 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 生改变。
2. 干扰的特性 干扰强度 干扰特性
作用频率
干扰范围
作用时间
干扰的这些特性(类型、频率和强度等)在某一 时间过程的总和被称为干扰体(disturbance regime) 。
2. 干扰的特性 (1)干扰范围
生活垃圾
工业垃圾 农药
各种对环境有毒害性的污染物
二、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 3. 采集
全球80%的人口依赖于传统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