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活动案例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案例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案例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案例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
加直观地感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案例一,种植实验。

在学习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种植实验。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种子、土壤
和小花盆,让学生们亲自动手种植。

他们可以观察种子的发芽、幼苗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每一天的观察结果。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案例二,简单机械制作。

在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时,可以进行一些简单机械的制作活动。

比如,可以让
学生们用纸板、绳子等材料制作简易的滑轮、杠杆等简单机械,并观察它们的作用。

通过动手制作,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案例三,实地考察。

在学习地理、生物等知识时,可以进行一些实地考察活动。

比如,可以组织学
生们到附近的公园、湖泊等地方进行生物调查,观察各种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繁衍情况。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自然界的美妙,加深对生物、地理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动
手能力、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希望老师们能在教学中多多引入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体验科学的乐趣。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案例分享与总结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案例分享与总结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案例分享与总结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践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科学的奥妙,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本文将分享几个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总结和评价。

案例一:植物生长观察在小学三年级的生物课中,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生长观察实验。

每个学生都会收到一盆小花,他们需要仔细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每天浇水、施肥,并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植物生长的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耐心。

总结:这个案例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的方式了解了植物生长的过程,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同时,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升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案例二:水的三态转化实验在小学四年级的物理课中,老师进行了水的三态转化实验。

通过加热水、冷却水和观察水的蒸发、凝华等现象,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水的三态转化的过程,并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也提升了他们的实验技巧和观察力。

总结:这个案例通过实践操作直观地展示了水的三态转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了物质的性质和相变规律。

通过参与实验,学生培养了科学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案例三:小动物观察在小学五年级的自然课中,老师带领学生观察小动物。

学生们前往校园或者公园,观察并记录他们看到的小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

通过亲身观察,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了小动物的生态习性,并对生物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结:这个案例通过实地观察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同时,这个案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结论:小学科学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通过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动手能力,适时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针对每个实践活动,教师还需要设置合适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导言】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分享几个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旨在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实验一】空气的存在实验目的: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特点。

实验材料:一张纸,一杯水。

实验步骤:1.将水倒满一杯。

2.将纸完全贴紧杯口。

3.迅速将杯子颠倒,保持杯子垂直,纸不掉落。

4.将杯子斜倾,把纸拿掉。

实验结果:纸不掉落,水并不溢出杯子。

实验原理:空气压力抵抗水的倾斜,使纸不会掉落,水不会溢出。

【实验二】植物的吸水能力实验目的:观察植物根部的吸水能力。

实验材料:白色鲜花,食盐。

实验步骤:1.将水倒满一杯。

2.加入适量的食盐,使盐水呈现浓度。

3.将花枝端放入盐水中。

4.观察数天后,记录花叶的变化。

实验结果:花叶逐渐枯萎。

实验原理:过高的盐浓度会破坏植物细胞的渗透平衡,导致水分无法正常吸收,从而导致植物枯萎。

【实验三】水的气态转变实验目的:了解水的三态转变。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冰块。

实验步骤:1.将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冰块。

2.观察冰的变化。

3.记录冰块逐渐融化的时间。

实验结果:冰块逐渐融化成水。

实验原理:水的三态转变是指固态(冰)、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之间的相互转变。

【实验四】声音传导的实验实验目的:了解声音的传导过程。

实验材料:一根细而长的绳子。

实验步骤:1.请两名同学拉紧一段绳子,保持绳子的平直状态。

2.其中一名同学用手指敲击绳子一端。

3.观察另一名同学能否听到声音。

实验结果:另一名同学能够听到声音。

实验原理:声音通过绳子传导,使得另一端的同学能够听到声音。

【实验五】自然光的折射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材料:一杯水,一支笔。

实验步骤:1.在杯子中注满水。

2.将笔放入杯子中,看光线经过水的折射。

实验结果:在水中,看到的水面上的笔会出现一个折射的画面,与实际笔的位置不同。

实验原理:光线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使得看到的物体位置发生偏移。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案例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案例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案例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下面我将介绍一个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

案例,小学三年级“水的循环”实践活动。

在小学三年级的自然科学课上,老师组织了一次“水的循环”实践活动。

活动开始前,老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表径流等内容。

然后,老师布置了一个实验任务,让学生们通过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探究水的循环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按照老师的指导,将一些水倒入一个容器中,然后放在太阳下暴晒。

通过观察,学生们发现水慢慢蒸发成水蒸气,然后在容器的壁面凝结成水滴,最后滴落到容器底部。

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学生们深刻理解了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体会到了水的循环是如何发生的。

接下来,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到学校的植物园进行实地考察。

在植物园里,学生们观察到了植物叶片上的水珠,了解到这是因为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土壤中的水吸收到植物体内,然后释放到空气中的结果。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们对水的循环过程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老师组织了一个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们分享他们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和感悟。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积极发言,表达了自己对水的循环过程的认识和体会,还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和疑惑。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水循环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次“水的循环”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在实践中理解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同时,学生们也增强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科学的热爱,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的分享,能够给广大教师和家长一些启发,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

小学科学教研组活动案例(3篇)

小学科学教研组活动案例(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我校小学科学教研组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

本文将以一次“科学实验课教学研讨”为例,介绍小学科学教研组的活动案例。

二、活动目标1. 提高小学科学教师对实验课教学的认识,明确实验课教学的目标和方法。

2. 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科学实验课教学中的问题。

3. 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三、活动时间与地点时间:2021年3月15日(星期一)下午2:00-5:00地点:学校会议室四、活动流程1. 开场致辞教研组长介绍本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流程,强调实验课教学的重要性。

2. 主题研讨(1)实验课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师们围绕实验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共同探讨如何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2)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探讨教师们针对实验课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操作规范、学生实验兴趣培养等,进行深入探讨。

(3)实验课教学评价的研究教师们共同研究实验课教学评价的方法,探讨如何通过评价来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3. 交流分享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实验课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心得体会。

4. 总结与反思教研组长对本次研讨活动进行总结,对教师们的发言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活动内容1. 实验课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师们认为,实验课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动手操作等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 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探讨教师们针对实验课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1)优化实验器材准备,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规范实验操作,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3)设计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4)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1. 水循环实验目的: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展示水的循环过程。

材料:一个玻璃杯、水、一块塑料薄膜、一根细棍子。

步骤:1. 在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2. 用塑料薄膜盖住玻璃杯,并用细棍子将薄膜轻轻按住。

3. 将玻璃杯放在太阳下,待一段时间后观察薄膜上的水滴。

结果:随着太阳的照射,玻璃杯中的水会被加热蒸发成水蒸气,然后凝结在薄膜上形成水滴,展示了水的循环过程。

2. 种子发芽实验目的:通过种子发芽实验来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

材料:玻璃瓶、棉花、水、豌豆种子。

步骤:1. 在玻璃瓶中放入一些湿润的棉花。

2. 将豌豆种子均匀地摆放在棉花上。

3. 每天给种子喷水保持湿润。

结果:经过几天的观察,学生可以看到豌豆种子开始发芽、生长,并最终成为豌豆植物,从而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3. 人体骨骼系统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材料:白色塑料管、彩色塑料圈、胶水。

步骤:1. 将白色塑料管剪成不同长度,代表人体不同部位的骨骼。

2. 在白色塑料管上粘贴彩色塑料圈,代表关节。

3. 拼接成一个模型,展示人体的骨骼系统。

结果: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构造,以及骨骼与关节的作用。

4. 磁力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磁力的作用。

材料:铁钉、磁铁。

步骤:1. 将磁铁靠近铁钉,观察铁钉的反应。

2. 将磁铁移开,观察铁钉的变化。

结果:学生可以看到磁铁对铁钉有吸引作用,当磁铁移开时,铁钉会脱离磁铁,展示了磁力的作用。

5. 声音传播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声音的传播过程。

材料:一根绳子、一个铃铛。

步骤:1. 将铃铛系在绳子的一端。

2. 用手拉动另一端绳子,使铃铛摆动产生声音。

3. 观察铃铛的声音传播情况。

结果: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看到铃铛的声音可以通过绳子传播,感受到声音的传播过程。

6. 阻隔光线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光线的阻隔情况。

材料:一个密闭的容器、一块黑色纸板。

步骤:1. 在容器里放一盏灯,使灯光亮起。

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00例

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00例

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00例1. 题目:吃下肚的勺子概要: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食物在进入人体消化系统时经历的过程,提高学生对食物消化的认识。

实验材料:碗、勺子、面粉实验步骤:1. 将面粉倒入碗中,用勺子搅拌均匀。

2. 让学生用勺子舀起一小口面粉,放入口中。

3. 学生观察面粉在口腔中的变化,然后咽下。

4. 学生用手指按压喉部,模拟食物进入食道的感觉。

5. 学生描述食物进入胃部的感觉。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食物在进入人体消化系统时的变化过程,强化学生对食物消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面粉在口腔中被唾液混合后形成糊状物,然后进入食道被推送至胃部。

学生描述食物进入胃部的感觉有压力和舒适感。

2. 题目:利用光学原理制作望远镜概要: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光学原理,提高学生对视觉的认识。

实验材料:两个空的纸板筒、塑料袋、剪刀实验步骤:1. 将一个纸板筒剪成长条状,将另一个纸板筒剪成短条状。

2. 将长条状纸板筒对折,固定在短条状纸板筒的一端。

3. 在长条状纸板筒的另一端贴上塑料袋,用橡皮筋固定。

4. 调整塑料袋和纸板筒的位置,使其能够看清远处。

5. 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比较使用望远镜和不使用望远镜的视觉效果。

实验目的:通过制作望远镜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原理,提高学生对视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结果:通过使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学生发现使用望远镜能够放大物体,使其更清晰可见。

相比之下,不使用望远镜时,物体看起来较小且模糊不清。

教学实践案例科学(3篇)

教学实践案例科学(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科学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光的传播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本案例以小学三年级科学课程“光的传播”为主题,通过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科学教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传播规律,能够区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展示阳光透过树叶的景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光的传播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光的传播。

”2. 教学新课(1)光的直线传播①教师出示一根激光笔,让学生观察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提问:“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并演示光的直线传播实验。

③学生分组进行光的直线传播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2)光的反射①教师出示一面镜子,让学生观察镜子中的景象,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光的反射原理,并演示光的反射实验。

③学生分组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光的折射①教师出示一个装有水的玻璃杯,让学生观察玻璃杯中的景象,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光的折射原理,并演示光的折射实验。

③学生分组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的传播规律。

(2)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4.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课后进行光的传播现象观察,并记录下来。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多样化。

小学科学优秀案例

小学科学优秀案例

小学科学优秀案例1. 简介这份文档旨在展示小学科学中的一些优秀案例,以启发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以下是一些突出的案例。

2. 案例一:小小发明家学生A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对科学充满了好奇,经常提出各种问题并试图找到答案。

在一次科学实验课上,他注意到球在斜面上滚动时会变快,便产生了一个想法:能否制作一个能够提高球速的装置?于是,学生A在家中利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自行设计了一个小型滑槽,通过调整滑槽的角度和长度,他成功地实现了球在滑槽上加速滚动的效果。

他将这个发明命名为“加速滑槽”,并在科学展览会上展示给其他同学和老师们,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赞赏。

这个案例鼓励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创新能力,并展示了科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的重要性。

3. 案例二:观察昆虫生长学生B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对昆虫的生长过程非常感兴趣。

为了更好地观察昆虫的生长变化,他养了一些蚕宝宝,以及一些蛾子和鳞翅类昆虫的幼虫。

学生B每天细心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观察到的变化。

他还了解了蚕宝宝的饲料和生长环境对其生长的影响,并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实验。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B不仅加深了对昆虫的了解,还培养了观察和记录的能力,同时也体验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和成果。

4. 案例三:制作简易太阳能手机充电器学生C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对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非常关注。

在了解到太阳能是一种可以转化为电能的可再生能源后,他产生了一个想法:能否制作一个简易的太阳能手机充电器?学生C经过一番调研和试验,利用太阳能电池板、电线和充电器等材料,成功制作了一个可以利用太阳能为手机充电的装置。

他将这个发明称为“太阳能充电宝”,并在班级分享会上向同学们演示了它的使用。

这个案例展示了学生C在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探索和创新能力,同时也鼓励了学生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和使用。

5. 结论以上是小学科学中的一些优秀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学生们在科学领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第一篇:小学体育教学案例我觉得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

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

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

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层场心理而退出比赛。

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

这时,我就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游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

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学校举行一个篮球比赛,就因为争一个球,就准备打架了,我马上跟他们两个人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不然就请先离场休息。

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

第二篇:小学体育教学案例教学内容:1、并脚跳、单脚交换跳、双脚并腿跳2、游戏:甩尾比赛指导思想和理念: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跳绳为主教材,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改”字,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

借助多种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和优生的演示,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跳绳的多种跳法和相关知识。

不但让学生学会多种的跳绳方法,而且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跳法进行自由创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将自己的跳法大胆的向其他同学展示,增强其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

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能力。

师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1. 主题:观察水的性质目标: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了解水的密度、表面张力、蒸发和凝结等特点。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实验的主题,让学生思考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实验1:密度实验。

老师准备一碗水和一些物体,让学生猜测哪个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个会沉下去,并进行实验验证。

3)实验2:表面张力实验。

老师让学生观察水滴在硬币表面的现象,并解释表面张力的原理。

4)实验3:蒸发和凝结实验。

老师让学生用手摸水,然后将手放在风口处,观察手上水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评价: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水的性质,还能够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2. 主题:发现植物生长的奥秘目标:通过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线、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给学生展示一颗正在生长的小苗,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思考。

2)实地调查: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植物园或花园,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种植小苗。

老师让学生分组,每组种植一颗小苗,观察它们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记录生长数据。

4)总结: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植物生长的原因和需要的条件。

评价: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

3. 主题:探索天气现象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天气现象的原因和预测方法。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请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讨论天气现象的原因。

2)实验1:模拟降雨。

老师为学生准备一个有水的罐子和一个喷雾器,让学生用喷雾器向罐子中喷水,观察模拟降雨的过程。

3)实验2:气压实验。

老师准备一个气压计,让学生观察不同气压下的水面高度变化,并理解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4)预测:老师让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评价:通过这些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了解天气现象的原因和预测方法,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精神。

小学科学课案例6则

小学科学课案例6则

小学科学课案例6则篇一:小学科学教学案例故事我的小学科学教学故事学校安排我接手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这对刚刚从事教学工作的我来说,是一个考验。

开始我认为小学科学课就是引领学生自己随便谈一谈,说一说,做一做。

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因为科学课有很多实验,这要求老师要很好地组织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实验、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记得我在讲授《蜡烛的变化》这一课时,刚开始布置实验没有几分钟,正当别的同学都安安静静地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着手做实验时,突然在王飞宇同学的位置处冒出了黑烟。

吓得旁边的女同学大叫,“老师,王飞宇冒烟了。

”我赶紧走过去,查看原因??可是这时,他早已吓得藏起了作案工具,黑烟也已渐渐散去,我明白这个黑烟是如何冒起的。

我看了一会儿,说:“王飞宇,你的实验相当成功,只是你刚才又给同学演示了一个新的实验——“纸张燃烧了”,你能不能给咱们同学和老师说一说,纸张燃烧了是产生新物质变化还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啊?”王飞宇一看,我没有批评他,反而想听他的想法。

这时,他的胆子大了起来。

他走到讲桌前,给我们师生当起了临时的小老师。

他一边讲解,一边操作,说:“其实,我刚才也是按照老师讲的方法来做的,只是我手中还有一张废纸,没什么意思,就随手点着了,然后火势有些大了(他有些不好意思了)。

就这样了,就起了浓浓的黑烟!”。

我随机鼓励他,“你的一次捣乱,让我们每个同学,包括老师都很清楚地看到纸的燃烧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还得向你学习这种精神呢!你知道吗?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就是敢于突破常人的思维,用别人没有用过的东西来做的实验,你很有科学家的天份呀!”“谢谢老师!”第二天,我一到学校,王飞宇同学就找到我,说:“老师,我知道了。

其实不管是蜡烛的燃烧还是纸张的燃烧,都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你真棒!通过自己努力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以后要更努力呀!”??我想说,科学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它要求每位科学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备好一节课,然后全身心地投入每节40分钟的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在科学课堂上学有所获!让更多的学生喜欢科学课!篇二: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小学科学教学案例这6分钟值不值温州市瓯海区教师教育与科研中心(筹)周琼莉一堂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内容是《淀粉的踪迹》,执教的是一位年轻的刘老师。

小学科学案例分析 精选10篇

小学科学案例分析 精选10篇

小学科学案例分析精选10篇1. 案例一:植物的生长过程这个案例描述了一颗植物从种子到成长的过程。

通过观察植物的各个阶段以及它们对光线、水分和土壤的需求,学生们可以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

2. 案例二:温度对水的状态的影响这个案例通过对水在不同温度下的观察,让学生们了解温度对水的状态的影响。

学生们可以发现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并理解水的凝固、熔化和蒸发过程。

3. 案例三:物体的浮沉原理通过浸泡不同物体于水中的实验,这个案例展示了物体的浮沉原理。

学生们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密度与是否浮在水上的关系,并通过这个实验研究到物体的浮力和密度的概念。

4. 案例四:空气的存在和压力这个案例介绍了空气的存在和压力的概念。

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观察到气球被吹起和放气的过程,并理解到气体的体积变化与压力的关系。

5. 案例五:光的折射与反射这个案例通过实验展示了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学生们可以通过把光线照射到不同材质的界面上观察到光的弯曲和反射,从而理解到光的传播规律。

6. 案例六:电流的流动与电路的连接通过搭建简单的电路实验,这个案例让学生们了解了电流的流动和电路的连接方式。

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验中的灯泡亮起来与否来理解电流的流动规律。

7. 案例七:声音的传播与强弱这个案例通过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和强弱,让学生们了解声音的基本特性。

学生们可以通过不同材质的障碍物对声音的影响来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和强弱程度。

8. 案例八:磁铁和磁场的实验这个案例通过实验展示了磁铁和磁场的特性。

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验中的吸附和排斥现象来理解磁铁和磁场的相互作用规律。

9. 案例九:阻尼和摩擦力的实验这个案例通过实验展示了阻尼和摩擦力的作用。

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验中的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减速现象来理解阻尼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0. 案例十: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这个案例介绍了一些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杠杆、轮轴和斜面等简单机械的作用原理,并探索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搭支架》一课的教学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

科学教研活动案例(3篇)

科学教研活动案例(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科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开展了以“植物生长”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使教师深入理解植物生长的原理,掌握植物生长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2. 培养教师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教学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活动内容1. 主题讲座:邀请植物学专家为教师进行“植物生长”主题讲座,使教师对植物生长有更深入的了解。

2. 观摩示范课: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植物生长”主题示范课,学习其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方面的经验。

3. 教学研讨:分组进行教学研讨,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植物生长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4. 实验操作:组织教师进行植物生长实验操作,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5. 教学反思:教师们撰写教学反思,总结自己在“植物生长”主题教学中的收获与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四、活动过程1. 主题讲座讲座开始,专家首先介绍了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吸收和运输等。

接着,专家详细讲解了植物生长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如种子发芽实验、植物生长素实验等。

最后,专家针对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

2. 观摩示范课教师们观摩了优秀教师的“植物生长”主题示范课。

课堂上,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具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植物生长的探究活动中。

课后,教师们对示范课进行了点评,交流了各自的教学心得。

3. 教学研讨教师们分成小组,针对“植物生长”主题进行教学研讨。

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将植物生长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作业设计:实用与有效的案例

小学科学作业设计:实用与有效的案例

小学科学作业设计:实用与有效的案例案例一:水的循环目标:了解水的循环过程,掌握水的存在形式和变化过程材料:- 一个玻璃杯- 一块透明的塑料薄膜- 一些小石子- 水步骤:1. 在玻璃杯中倒入一些水,约占杯的三分之一。

2. 将透明的塑料薄膜覆盖在杯口上,并用橡皮筋固定住。

3. 将一些小石子放在塑料薄膜的中央。

4. 将整个装置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5. 等待一段时间后,观察塑料薄膜上是否出现水滴。

结果: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发现水滴会在塑料薄膜上凝结出来,形成水滴。

这个过程模拟了水的循环过程中的蒸发和降水。

案例二:植物的生长条件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条件,掌握植物对光线、水和土壤的需求材料:- 三个小花盆- 适量的土壤- 三颗相同的植物种子- 水- 太阳光步骤:1. 将土壤均匀地分配到三个小花盆中。

2. 在每个花盆中分别种下一颗植物种子。

3. 给第一个花盆适量的水,确保土壤湿润。

4. 将第二个花盆放在充足的阳光下,但不浇水。

5. 将第三个花盆放在充足的水源旁,但不暴露在阳光下。

6. 每天观察并记录每个花盆中植物的生长情况。

结果: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发现只有同时满足光线、水和土壤三个条件,植物才能健康地生长。

如果其中一个条件缺失,植物的生长将受到限制。

案例三:简单机械-斜面目标:了解斜面的作用,掌握简单机械的基本原理材料:- 一块光滑的木板- 一个小车- 一段绳子- 一些小物体(如小球)步骤:1. 将木板从一端垫高,形成一个斜面。

2. 将小车放在斜面上,并用绳子穿过小车上的孔,将其固定在斜面上。

3. 在小车上放置一些小物体。

4. 轻轻松开小车,观察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5. 重复实验,改变斜面的角度和小物体的重量,观察其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结果: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小车在斜面上向下滑动的现象。

他们可以发现斜面可以减小物体受到的重力作用力,并转化为沿斜面方向的运动能。

同时,他们还可以了解到斜面的角度和物体重量对运动的影响。

2024年小学科学活动方案精编案例(2篇)

2024年小学科学活动方案精编案例(2篇)

2024年小学科学活动方案精编案例一、主题:探索生态环境活动一:观察植物生长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观察植物的习惯,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活动步骤:1. 学生每人领取一盆植物,记录下植物的外貌特征。

2. 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植物的高度变化、叶片的数量、颜色等。

3. 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细节特征,例如叶脉、花瓣等。

4. 学生总结观察结果,并展示自己的观察日记。

活动评估:观察日记的记录是否准确,是否有对观察结果的总结和归纳。

活动二:观察鸟类生态活动目的:培养学生对鸟类生态的兴趣,了解鸟类的习性和食物链关系。

活动步骤:1. 在校园内安装鸟巢和鸟食盒,吸引鸟类飞来觅食。

2. 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鸟类,记录下它们的颜色、体型、飞行方式等特征。

3. 学生观察鸟类的食物来源,包括采食昆虫、果实等。

4. 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并制作鸟类饲料,观察鸟类对不同饲料的喜好。

5. 学生总结观察结果,并展示自己的观察日记。

活动评估:观察日记的记录是否准确,是否有对观察结果的总结和归纳。

活动三:参观自然保护区活动目的: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保护工作。

活动步骤:1. 学生从学校出发,前往离校近的自然保护区。

2. 在保护区内,学生跟随导游参观不同的生态区域,例如湖泊、森林、河流等。

3. 学生观察和记录保护区内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并了解其保护等级和面临的威胁。

4. 学生参与保护区的环保活动,例如清理垃圾、植树造林等。

5. 学生回到学校,总结参观经验,并展示自己的观察日记和活动照片。

活动评估:学生对保护区的观察和记录是否详细准确,是否能够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保护工作有所了解。

二、主题:科学实验探索活动一:水果电池实验活动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活动步骤:1. 学生将柠檬、苹果等水果切成两半,取出果肉。

2. 学生将水果的一半铝箔包裹,另一半用钉子插入。

3. 学生将两个水果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串联的电池。

小学教育科学案例小故事(3篇)

小学教育科学案例小故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就读于我国某小学三年级。

他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异,但在与人交往、情绪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害怕与人交流;遇到挫折容易沮丧,情绪波动大;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独立完成任务能力强,但在团队中难以融入。

这些问题引起了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希望通过教育科学的方法帮助小明克服这些困难,让他快乐地成长。

二、案例分析1. 小明缺乏自信,害怕与人交流的原因小明之所以缺乏自信,害怕与人交流,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1)家庭环境:小明的家庭环境较为紧张,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导致他在家庭中缺乏安全感,无法得到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2)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小明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同学的排斥,使他产生了自卑心理。

(3)自身因素:小明可能因为性格原因,较为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导致他在与人交往中显得自卑。

2. 小明情绪波动大的原因小明情绪波动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缺乏情绪管理能力:小明可能因为年龄较小,尚未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导致情绪波动大。

(2)挫折承受能力差:小明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沮丧、失望等负面情绪,难以自我调节。

(3)心理压力:家庭、学校、同学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小明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波动大。

3. 小明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的原因小明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家庭教育:家长过于注重小明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团队合作的培养。

(2)学校教育:学校可能过于强调个体成绩,忽视了团队合作的培养。

(3)自身因素:小明可能因为性格原因,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导致在团队中难以融入。

三、教育科学方法的应用1. 家庭教育指导(1)家长要关注小明的情感需求,多陪伴他,给予关爱和支持。

(2)家长要教育小明正确对待挫折,培养他的抗挫折能力。

(3)家长要注重培养小明的团队意识,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

2. 学校教育改革(1)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小学科学新教学实践案例(3篇)

小学科学新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科学教育也在不断变革。

为了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以学生为本,注重实践,强化探究”的科学教学理念。

在这种背景下,我校开展了小学科学新教学实践,旨在探索一种更加科学、高效、有趣的教学模式。

二、案例实施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了解自然现象,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教学内容以小学科学教材为依据,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如植物、动物、地球、宇宙等。

3.教学策略(1)情境导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观看科学纪录片、开展科学实验等。

(2)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科学素养。

4.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播放科学纪录片,展示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探究学习以“植物生长”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探究活动:①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记录观察结果。

②分析植物生长的原因,得出结论。

③尝试改变实验条件,观察植物生长的变化。

(3)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实验项目,如“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植物生长的光照条件”等。

各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4)反思总结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科学素养。

三、案例评价1.学生评价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接受度较高,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实验,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2.教师评价新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师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小学教育故事科学案例(3篇)

小学教育故事科学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科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实验、创新的能力。

本案例以一堂小学科学课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案例描述1. 课题:《奇妙的植物世界》2. 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3. 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认识常见的植物;(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植物世界的兴趣,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

4.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组美丽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植物叫什么名字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新课讲授教师讲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有细胞结构、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等。

同时,结合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的形态和生长习性。

(3)课堂活动活动一:观察植物教师发放植物标本,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植物的特点。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二:植物分类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植物的特点进行分类,如:按生长环境分类、按用途分类等。

通过分类活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活动三: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如何制作植物标本,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工具,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

(4)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分享自己的收获。

最后,教师强调保护植物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关爱大自然。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亮点(1)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展示美丽的植物图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对植物世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思考、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体现科学教育的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植物的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小学科学活动案例:班级认领校园植物2活动指导:黄陂小学德育处、校外办3策划和组织:邓允祥4一、活动背景:在3-6年级小学科学课程中,有许多关于植物的教学内容,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等,而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中的“校园的树木”,更是特意引导学生认识和关注校园的花草树木。

遗憾的是,学生对校园植物缺乏了解,很少知道这些植物的名字。

去问老师吧,校园里花草树木的品种太多了,老师也常被问得措手不及。

学校的花草树木的维护浇水等,怎么办呢?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报道《认领小树》,于是学校德育主任和大队辅导员建议可以开展一些调查实践活动。

受到启发后,决定举行校园植物认领活动,从认识校园的花草树木入手,了解它们的形状、分布、习性、用途,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与大脑,经过倡议、讲座、调查、收集、制牌、展示认领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校园环保意识,逐渐形成校园绿色文化。

5活第一阶段:查阅资料,制定方案(2011年9月)德育处和科学教师,首先要制订好活动方案,根据科学教学工作计划的安排,我们在9月下旬商议如何举办校园植物认领活动,大家畅所欲言,特别是对参与对象、参与方式以及如何开展等事项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形成以下几点共识:1、活动对象:1-5年级学生。

可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研究小组的形式来参与,每个研究小组成员不能超过3人。

2、参与方式: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任选校园内的树木或有一定种植面积的花草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花草的名称、特性、用途、如何培育。

3、认领活动:本次活动分设计名片和班级认领两个大环节。

在此基础上,我们制订了《校园植物调查活动方案》,方案中还强调在活动中一定要注意保护校园的花草树木,严禁攀折或践踏。

第二阶段:初步调查,讲座倡议(2011年10月)学校到底有哪些植物呢?作为活动组织者,首先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做到心中有数。

那几天,我一有空余时间就在校园里到处转悠,拿着相机对着各种植物进行全景和局部拍摄,还邀请燕山公园熟悉苗木、花卉专家到实地指导辨别,终于把校园的大部分花草树木的名称给确定下来了。

向阳小学校园植物汇总表(2011年12月)序号名称归属种植地序号名称归属种植地1 紫玉兰木兰科轮滑场西边20 含笑木兰科中学2 荷花玉兰木兰科操场21 红叶李蔷薇科中学 3 紫薇千屈菜科花坛、22 水杉杉科小学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2 4 紫荆花苏木科花坛、中学23 桂花木犀科花坛、中学5 樱花蔷薇科花坛24 海桐海桐科花坛、小学、中学 6 樱桃蔷薇科花坛25 大叶黄杨卫矛科花坛、小学、中学7 腊梅腊梅科花坛26 金边黄杨卫矛科中学8 杨梅杨梅科中学27 雀舌黄杨黄杨科花坛9 桃树蔷薇科花坛28 杜鹃花杜鹃花科花坛10 夹竹桃夹竹桃科花坛、中学29 红花继木金缕梅科花坛、小学11 龙爪槐豆科花坛、中学30 龟甲冬青冬青科花坛、小学12 雪松松科中学31 水腊木犀科花坛、操场13 罗汉松罗汉松科中学32 铁树苏铁科花坛、小学14 竹柏罗汉松科中学33 海芋天南星科花坛15 龙柏柏科中学34 芭蕉芭蕉科中学16 扁柏柏科中学35 棕榈棕榈科中学17 山茶山茶科花坛36 沿阶草百合科中学18 苦楝楝科中学37 马尼拉草禾本科花坛19 樟树樟科中学、操场38 迎春花木犀科小学全体教师会议上发起倡议,并专门作了题为《“校园植物名片大赛”攻略》的讲座。

在讲座中,我们利用幻灯片向广大老师介绍了校园的各类植物和主要分布情况,并详细说明了本次活动的要求和意义,特别是为什么强调要让学生亲手做名片,因为只有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才是最有价值的,而且学生的作品往往富有童趣更吸引人,同时这样的活动可以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美好记忆!另外,我们还例举了一些植物名片范例,并对植物名片的制作提出十分具体的要求:(1)外形自由设计,大小合适,样子美观;(2)内容自由选择,简洁和儿童化很重要;(3)文字最好用电脑打印,有照片就更好;(4)外面必须塑封,以便能经受风吹雨打;(5)悬挂展示由作者完成,考虑植物特点;(6)上交一式两份,一份悬挂,一份存档。

第三阶段:收集资料,设计评比(2008年12月—2009年1月)接下来是本次活动最重要的环节——收集资料,设计评比。

因为前期的宣传工作全面到位,各班主任纷纷利用班队活动时间进行动员和指导,给学生布置了调查校园植物搜集相关资料的任务。

学生接受任务后,连续几天穿梭于校园的每个地方,挑选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行调查和资料收集。

有的奔进了图书室,有的敲击键盘,到网络世界寻找答案,有的当起了小记者,采访了学校植物知识丰富的老师,还有的学生利用双休日到花木市场进行咨询。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学生基本完成了任务,然后我们科学老师拿出课堂教学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汇报。

课堂上,孩子兴高采烈地介绍自己的搜集与观察的结果,有的拿来了文字资料,有的拿来了自己家中的百科全书,有的拿来各种植物的图片,还有的同学用自己的画笔画出柏树、桃树,还配上了文字介绍……大家畅所欲言,好不热闹,都想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看。

然后,老师和同学一起进行严格审查,发现有错误的知识介绍就要重新查实,确保植物资料准确无误。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这次植物名片的设计活动除了一些必要说明外,名片的样式、选取的内容以及文字的组织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

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尽了自己全部的力量把名片设计得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以下就是部分学生设计的植物名片:之后,我们在班级推荐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校植物名片评比。

我们先按照类别把植物名片进行分类,再根据参赛作品的数量和植物的分布情况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若干名,还结合各班3 级参赛作品的质量和数量评选了班级组织奖。

第四阶段:悬挂展示,总结评议(2009年2月)考虑到本学期工作马上结束,我们决定把悬挂展示阶段放在2009年2月份,也就是下个学期初,等开学报到之后,我们把所有获一等奖的植物名片在对应植物上进行悬挂展示,相信焕然一新的绿色校园一定会在全校师生中产生强烈的反响。

而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认识了全校的花草树木,学生更是兴奋、激动和富有成就感。

届时我们还将邀请新闻媒体一起来宣传本次活动,我们还把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总结,撰写活动经验总结,争取发布在科普杂志上并在我区其他学校进行推广。

三、活动反思:课外实践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又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如何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走出了封闭的书斋,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获得活动的激情、创新的喜悦,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是我们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

“我给校园植物做名片”就是符合这一理念的校园实践活动。

为校园植物设计名片的活动,不仅仅是一次对学校植物的大检阅。

参与的班级、学生为了设计一张满意的名片,在植物分类知识、植物形态特点、名片构图技巧、反复推敲的“动人物语”都下了许多功夫。

学生通过这次调查,不但认识了全校的树木和花卉,而且了解了很多关于花草树木的知识。

一张张在风中飘曳的校园植物名片,外表不一定精致却意味深长,这些童趣的作品已经远远超越了广告公司制作的专业标牌。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名片制作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资料的整理与汇总,还能亲自设计制作,使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但学生的收获不只是这些。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遇到了不少困难,也正是这些困难,促使他们努力去寻求答案,使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充分锻炼。

他们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不断成熟,这种经历应该是他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2、深化了教师的认识体会这次活动,融教育、教学、科研、科普为一体,精心策划、严密组织、辅导实施、开拓创新、坚持不懈,创建科技实践活动特色,形成绿色实践活动亮点,使我们看到指导教师的特长和组织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为教师,只要做了有心人,利用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留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我给校园植物做名片”这一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其亮点和新意自不必多说。

如果我们继续深化拓展,进行绿色主题的系列研究,使活动趋向规范性、完整性、持续性,让保护地球、绿色家园、改善环境的生态意识,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思想中,让更多的人从内心深处来关注环境问题,其收效不可估量。

4 小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作者:李蓓璇(小学科学荣昌县、壁山县、潼南县、大足县、双桥区小学科学联合班) 评论数/浏览数:0 / 88 发表日期:2011-12-18 16:34:07 谁“拿走”了小蝌蚪的尾巴活动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 1.通过饲养小蝌蚪,让学生亲眼发现小蝌蚪生长发育变成青蛙的过程。

2.了解青蛙卵生、两栖的特点。

3.了解小蝌蚪饲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科学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和持久研究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3.能持之以恒地坚持长期观察,并做好记录。

三、实施方案(一)活动准备 1.组织学生讨论,开展这次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梳理学生心中疑惑,让学生了解自己对小蝌蚪变成青蛙过程的已知和未知的知识。

2.确定活动的内容及活动重点。

3.准备《致家长一封信》,介绍本活动的内容、方法、注意的事项以及家长应该协助事宜。

4.通过家校联系,学生根据自家的具体情况和与同学家之间的远近,自由组成饲养观察小组,讨论具体分工,确定组名、组长、组员等。

(二)活动方案: 1.活动方式:(1)以小组为单位或个人为单位,采取集中采卵或个人采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养殖观察活动。

(2)开展访问、实地考察、饲养、观察、记录、分析、发倡议书、社区宣传、放生等科学实践活动。

2.活动过程:收集资料→记者访问→实地考察→饲养观察→交流总结→社会调查→成果展示→放生。

3..活动计划: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步骤与内容活动方式第一阶段(三个周) 1.网络教室 2. 图书馆 3.访问本村农民 1.成立小组,制定活动计划。

2.提出要研究问题。

3.小组合作,搜集资料,归纳出所要研究的问题的顺序。

4.设计观察记录表。

5.准备养蝌蚪的器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