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在酸溶液中的点腐蚀过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铝在酸溶液中的点腐蚀过程

摘要:文章在梳理了已有的关于铝与盐酸、硫酸反应的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动力学的角度分析了铝在盐酸中的点腐蚀过程。

关键词:铝与酸反应点腐蚀腐蚀机理

1.已有研究的概述

中学化学中,铝与HCl、H2SO4的反应是两个常见而且重要的化学反应,从离子角度分析,二者的反应实质相同,可表示为:2Al + 6H+=Al3++3H2↑。由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知,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Cl、H2SO4分别与铝反应时,由于H2SO4溶液中的H+浓度比HCl中的大,则后者的反应速率应该比前者大。但实验表明,铝与HCl反应非常剧烈,而与H2SO4几乎观察不到有气体放出。这种实验现象与理论推断的矛盾,给中学化学中关于“铝及其化合物”的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困惑,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基于此,近年来不断有教师在探究铝与酸反应的机理,试图找出导致铝与HCl、H2SO4的反应现象差异的根本原因。

梳理已有的关于HCl、H2SO4的反应的研究,发现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铝与HCl、H2SO4的反应快慢的实验研究,二是关于铝与HCl、H2SO4反应快慢的原因的分析。

1.1关于铝与酸反应快慢的研究

已有实验表明,除去氧化膜的铝片,分别加入到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HCl、H2SO4的溶液中,发现铝与HCl能够剧烈反应,而铝在与H2SO4溶液中,开始时有极少量气泡产生,但很快便会中止[1]。

对比实验表明,在铝与H2SO4反应的试管中,加入少量固体NaCl粉末则能够加快反应速率。说明Cl-参与了铝与H+的反应过程,使反应速率加快[2]。

1.2 铝与酸反应快慢的原因分析

关于氯离子影响铝与酸反应速率的原因,已有的解释主要有如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Cl-半径小,穿透能力强,故容易穿透氧化膜内极小的孔隙,到达金属表面,使金属发生腐蚀。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Cl-破坏氧化膜的根本原因是由于Cl-极易被金属吸附,优先被吸附在铝的氧化膜上,并把表面氧化膜中的氧原子排除掉 [3]。

对于为何除去氧化膜的铝片仍然很难与H2SO4反应,有研究者从热力学角度给出了如下解释。铝有很强的亲氧性,2Al+O2=Al2O3,

△f H ¢(Al

2O3 S)=-1669.7KJ/mol。所以除去氧化膜的铝一接触空气或氧气,其表面就立即被氧气氧化,重新生成氧化膜。把除去氧化

膜的铝片放入溶液中,铝也能夺去水中的氧重新生成氧化膜。

1.3 存在问题

通过综述,我们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只是笼统地说明了Cl-能够破坏铝表面的氧化膜,并没有具体地解释破坏的过程,更没有解释Cl-进入铝晶体表面后,是如何加快金属铝与酸反应的。此外,对于铝难以与硫酸反应的事实,除了热力学原因外,并没有在微观层面从动力学的角度解释SO42-为什么不能破坏铝表面氧化膜,及在溶液中阻止氧化膜的形成。因此,上述解释不够全面、深刻,难以令人信服。

2.铝在酸溶液中的点腐蚀过程

铝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是在固-液界面上进行的非均相化学反应过程,固-液非均相反应一般包括以下五个环节。①液体组份向固体反应物表面扩散;②液体组份吸附在固体反应物表面;③在界面上发生化学反应;④反应产物从界面上脱附;⑤反应产物由反应界面向溶液中扩散[4]。铝的表面有氧化膜,无法与H+直接反应。只有保护膜被破坏后,铝与酸才能顺利反应。那么,铝表面的氧化膜是怎样被破坏的,氧化膜破坏后的铝又是怎么被腐蚀的呢?

研究表明,铝在酸溶液中的腐蚀为点腐蚀。所谓点腐蚀,是指金属材料接触某些溶液时,铝表面的局部地方产生点状腐蚀小孔,并随时间的延续不断地加深的一种金属腐蚀方式,也称孔蚀。点蚀经常发生在表面有保护膜的金属上。整个过程一般可分为蚀核形成和蚀孔生成两个阶段[5]。结合前述非均相反应的特点,我们认为可以将铝在酸溶液中的腐蚀过程划分为如下四个主要环节,铝在盐酸溶液中的点腐蚀过程如图所示。

(1)竞争吸附。铝表面的氧化膜在酸性条件下带正电荷,溶液中的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和水分子都能够被吸附在金属铝的表面,某些阴离子在铝表面吸附后,能够破坏铝的表面氧化膜,而氢氧根离子和水分子的吸附则会使铝表面更加钝化。上述过程是一个竞争吸附过程,吸附的结果取决于阴离子、氢氧根离子和水分子的吸附能力。

Cl-、F-等活性阴离子由于离子半径小,穿透能力强,在与氢氧根离子或水分子的竞争吸附中处于优势。氯离子的吸附数量与氯离子浓度有关,氯离子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内单位面积上吸附的氯离子越多。而SO42-则在与氢氧根离子或水分子的竞争吸附中处于劣势,所以铝在H2SO4溶液中,表面的氧化膜难以溶解。即使除去氧化膜的铝片也会吸附氢氧根离子或水分子,重新生成氧化膜。

(2)氧化膜的溶解和小蚀核的形成。Cl-被吸附后,会与铝的氧化膜晶格中的Al3+发生反应,生成可溶性氯化物从而导致氧化膜溶解。保护膜破坏后,在新露出来的基体金属的特定点上产生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小蚀孔,称为蚀核,并成为活化中心。

(3)蚀孔的生长阶段。蚀核形成后,小蚀孔内的的金属表面处于活化溶解状态,电位较负;小蚀孔外的金属表面仍处于钝态,电位较正,于是蚀孔内、外构成了一个微型原电池。由于这种微电池具有负极小、正极大的结构特点,负极电流密度很大,因此蚀孔向深处腐蚀很快。电极反应如下,负极:2Al-6e-=2Al3+,正极:6H++6e-=3H2↑

(4)脱附环节。负极反应生成的Al3+大量地聚集在铝金属的表面,使铝电极发生了极化作用,极化作用使负极电极电势增大,电阻变大,反应变慢。同时,Al3+能够通过水化重新形成氧化膜,覆盖在铝表面,阻止进一步腐蚀。但在Cl-存在的溶液中,Cl-向负极迁移,能够与聚集在铝表面的铝离子等结合,生成易溶于水、不易被吸附的[AlCl2]+、AlCl3或[AlCl4]-、[AlCl6]3-,扩散到水溶液中,从而使负极去极化,加速了蚀孔的生长。

徐丽新[6]等人的研究指出,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铝表面的蚀孔数目,随溶液中Cl-浓度增大而增多。向铝与HCl反应的溶液中加入Na2SO4粉末后,可以减缓但不能阻止金属铝的腐蚀。这是由于铝的表面吸附了一部分SO42-,使得反应界面上的Cl-浓度降低,一方面阻碍了氧化膜的溶解和小蚀孔的形成,另一方面增大了脱附的难度,从而降低了腐蚀速率。

综上所述,可知铝与酸反应的实质是铝的点腐蚀过程。在竞争吸附的过程中,由于Cl-的吸附能力强于氢氧根离子和水分子,所以能够被铝或铝的氧化膜吸附,破坏氧化膜,并形成活化中心,从而加快了铝的点腐蚀;而SO42-的吸附能力比氢氧根离子和水分子弱,不能破坏铝表面的氧化膜,所以无法发生点腐蚀。相反,由于除去氧化膜的铝片在水溶液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或水分子,重新生成氧化膜,所以,即使除去氧化膜的铝片也难以与硫酸持续发生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