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散临床应用举隅

升降散临床应用举隅
升降散临床应用举隅

升降散临床应用举隅

【摘要】升降散具有升清降浊、平疫祛邪、解毒散结之功,对内科诸多疾病有疗效,笔者以咳嗽变异性哮喘、肠易激综合症、原发性高血压为例阐述了其具体临床应用。

【关键词】升降散;咳嗽;哮喘;肠易激综合征;高血压

Abstract:Shengjiang Powder can rise clear and lower turbid,remove pestilence and pathogeny,dispel toxin and mass,and has cure effect on many internal diseases.Here it expounds its detailed application exampled with cough variant asthma,IBS and primary hypertension.

Key words:Shengjiang Powder;cough asthma;IBS;hypertension

升降散出自《伤寒温疫条辨》,由僵蚕、蝉衣、姜黄、大黄组成。具有升清降浊、平疫祛邪、解毒散结之功,原为“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症不可名状者”而设。笔者用其治疗内科诸多疾病,疗效显著,现举数则如下。

1 咳嗽变异性哮喘

患者,男,35岁。2006年11初诊。主诉反复咳嗽1月。患者系饮酒后感冒风寒致咽痒咳嗽,呈阵发性干咳,且以夜晚咳嗽为多,不伴恶寒发热,饮食及精神状态良好。曾服抗菌消炎药及化痰止咳糖浆治疗,均未见好转。血常规、胸片检查正常。诊见颜面潮红,咳嗽阵作,呈单声咳嗽,乏痰,口干欲饮,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根微腻,脉弦数。本病为风邪恋肺,肺胃蕴热,气机升降失司。治以祛风宣肺,化痰止咳。以升降散加味,僵蚕、蝉衣、蜜麻黄、杏仁各10g,制大黄、姜黄、炒黄芩各10g,姜半夏、桑白皮各15g,蜜枇杷叶20g。1剂/d,水煎服。7剂后咽痒咳嗽减少,大便通畅,夜寐安,惟遇冷风仍有咳嗽,二诊加防风、干姜各5g调治2周,咳嗽消失。

按:各种原因引起气道高反应性,产生不伴有明显喘息的慢性咳嗽是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特点,临床较为常见。西医常规抗炎止咳化痰治疗收效甚微。本病属中医“咳嗽”范畴,肺之气机升降失常为其主要病机。《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不断地通过升降出入运动而达到宣降平衡。太过不及皆令人作咳喘息。故选升降散方,蝉衣、僵蚕、麻黄祛风宣肺;姜黄、大黄、黄芩、半夏、桑白皮清泄肺热,化痰下气;枇杷叶,杏仁宽胸润肺,共奏化痰止咳之功。使久咳顿然而除。 2 肠易激综合征

患者,男,29岁。2008年4月初诊。系贵州来本地务工之人。患者诉腹泻已3年。两次肠镜检查,已排除直结肠肿瘤。在当地服中西药治疗均无显效。证见形体瘦长,面色少华,头晕,倦怠乏力,腹满矢气,嗳气频作,辨证属脾胃气滞,气机升降失常,运化失司。选方升降散合四神丸加味:炒僵蚕、炒白术各15 g,姜黄、蝉衣、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各10g,制大黄、炮姜各5g,蜜升麻、焦六神曲各15g,1剂/d水煎,分2次温服,嘱忌油腻生冷。7剂后复诊诉大便渐成形,腹泻次数减少,惟腹鸣仍存,遂在上方加防风15g,大枣10g,再进14剂,患者胃纳佳,大便1次/d,成形,腹鸣基本消失。后拟参苓白术颗粒1袋,2次/d口服,调治3月未见复发。

按:本例患者实为日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气机不和,则升清降浊功能发生紊乱。脾胃同居中焦,乃气机升降之枢纽。叶天士指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胀”。僵蚕、蝉蜕、升麻升清疏风,辛凉解毒;制大黄、姜黄、防风降浊祛邪;辅以炒白术、炒白芍、肉豆蔻、补骨脂、炮姜健脾温肾,以助运化之力。诸药合用,使脾胃气机畅达,清阳得升,浊阴得降,腹鸣、嗳气、泄泻则除矣。

3 原发性高血压

患者,男,39岁,饭店厨师。2009年7月初诊。发现血压偏高,伴头晕胸闷,腰酸耳鸣6月。因工作繁忙,无暇进行体育锻炼,且说自己年纪轻恐惧口服降压西药,自己从药房购买“六味地黄丸”口服近二个月,其间血压仍偏高,时作头晕耳鸣,腰酸乏力,夜寐不安,此次就诊要求服中药调理。查血压140/100mmHg;辅助检查:空腹血糖5.6mmol/l;胆固醇4.58mmol/l,甘油三酯2.86mmol/l;肝功能除ALT102U/L外,其余指标正常范围;心电图正常。刻诊见形体肥胖,颜面潮红,神情焦虑,胁胀口苦,小溲微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中腻,左脉弦长,右脉细滑。辨证属肝胆气滞,气机升降失常。治以升降散加味:僵蚕、蝉衣、钩藤各15g,生大黄、姜黄、黄芩、川牛膝各10g,生石决明、生山楂、夜交藤各30g,杜仲、桑寄生各10g。1剂/d水煎,分2次温服。并嘱其低盐低脂饮食。1周后复诊患者主诉头晕改善,夜寐好转,测血压130/90mmHg,并诉服药后大便2次/d,复诊遂将生大黄改为制大黄5g,调治1月,诸症悉除,血压120~130/90mmHg。随访6月血压稳定。

按:本例患者因积劳所伤,脏腑气机失调,肝失条达,肝胆气逆,肝阳上亢,心肾蕴热致头晕耳鸣,面赤,血压升高。《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设肝之清阳不升,而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五脏六腑的气机皆赖于肝气之疏泄,肝升不及则木郁,木郁不达致化火生风而

会使肝升太过。僵蚕、蝉蜕、钩藤、黄芩散风清热,平肝潜阳。大黄、姜黄、牛膝、生山楂,石决明降逆泄浊,通络化痰;辅以桑寄生、杜仲、黄芩、夜交藤补益肝肾,清火宁心。故选方切中病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平衡,气血阴阳调和,血压稳定。

. .

中医经典理论临床应用举隅

中医经典理论临床应用举隅 作者:王素霞 作者单位:河北省平山县中医院中医内科,河北,平山,050400 刊名: 河北中医 英文刊名:HEBE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11,33(3) 参考文献(3条) 1.才项仁增历代经典巨著对藏医药学兴起和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甘肃中医 2009(07) 2.王洪图内经讲义 2002 3.刘炜;刘玉沽;张军升陷汤加味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河北中医 2010(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张华东.路洁.边永君.王秋风路志正教授论《伤寒论》口渴的辨证[会议论文]-2006 2.刘冰.姜树民姜树民教授研读《脾胃论》《兰室秘藏》及临证应用经验[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4) 3.周茂福读"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有感[期刊论文]-江西中医药2010,41(12) 4.王志意.王德华学习《伤寒论》体会[会议论文]-2002 5.刘军.周振坤.王顺"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举隅-针刺飞法取凉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4) 6.曲红伟.王东升"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症[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4) 7.王威岩.周振坤.梅成"读经典、做临床"应用举隅-针刺十三鬼穴治疗癫痫[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1,08(18) 8.梅成.章一鸣"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举隅-针刺循经感传合龙虎交战手法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4) 9.张翠红.张海蒙.张潮.徐平徐平教授"解"医经[会议论文]-2006 10."读经典,学名著"大型读书活动辅导试题答案[期刊论文]-河北中医2007,29(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9b9341776.html,/Periodical_hbzy201103033.aspx

升降散临床应用

升降散临床应用 升降散升清降浊(降浊,姜黄,僵蚕,蝉蜕,大黄) “用方者,不贵明其所当然,要贵明其所以然。”杨栗山如是说。 《伤寒温疫条辨》中对升降散有较为详细的方解:“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能辟一切怫郁之邪气。”“蝉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蛮人生啖,喜其祛邪伐恶,行气散郁,能入心脾二经建功辟疫……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盖亢甚之阳,非此莫抑,苦能泻火,苦能补虚,一举而两得之。人但知建良将之大勋,而不知有良相之硕德也……米酒性大热,味辛苦而甘……驱逐邪气,无处不到……和血养气,伐邪辟恶……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主治丹毒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欲其清热润燥,而自散温毒也……” 僵蚕“清化而升阳”,蝉蜕“清虚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姜黄辟邪而靖疫,大黄定乱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绩建焉。酒引之使上行,蜜润之使下导,引导协力,远近通焉。补泻兼行,无偏胜之弊;寒热并用,得时中之 宜。”“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杨栗山称僵蚕、蝉蜕“为温病之圣药”。 值得注意的是,姜黄的性味,古今本草书中俱有不同认识,有谓性温,有谓性寒。升降散中所用姜黄是以“大寒”使用的。“姜黄(广产),性味与郁金相似,然较烈。下气最捷,破血立通,调月信,消瘴肿。但稍损真气,用宜慎之”。至于后人有用片姜黄者,性温,与原方广姜黄有别。

关于蜂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本方中当为生用。 杨栗山对升降散的评语:“可与河间双解散,并驾齐驱耳。名曰升降,亦双解之别名也。”当代医家蒲辅周对升降散的评语:“温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 近人总结升降散组方所体现的治法为升降相因法。那么,方中僵蚕、蝉蜕之升,可否用别的升药代替,就这一问题,笔者在北京参加“2011年国际经方论坛”时请教过李士懋前辈,李老的答复是僵蚕、蝉蜕轻清化浊,别的升清药无此作用。 升降散临床应用(2012-08-04 15:42:25) 升降散临床应用验案 王业龙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黄泥卫生所 升降散乃清代杨栗山所创,由僵蚕、蝉蜕、大黄、姜黄组成。方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杨栗山谓:“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名升降,亦双解之义”。四药相合,有升降相因,表里双解,寒温并调之妙。其方虽为瘟疫而设,然其应用已超出此范围,兹举验案于下。 解毒化痰乳蛾消 陈某,女,4岁。患儿于4天前发病,初起精神不振、口角流涎、不欲饮食、发热、声音嘶哑,诊断为扁桃体炎,曾用抗生素治疗三日无效,又投玄麦甘桔汤之类无效。来时症风精神疲倦、昏昏欲睡、口流清涎、吞咽困难、哭音微弱、不欲饮食,大便三日未行,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咽喉充血水肿,肛温40.8?。辨为风热上攻咽喉,清窍闭塞。遂投升降散加减治之,僵蚕、蝉蜕各3克,射干、山豆根各5克,姜黄、大黄各6克,煎取浓汁,蜂蜜为引,昼夜分次徐徐喂服,2剂药

升降散应用心得体会

升降散应用心得体会 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义》改分量变服法,名为赔赈散,用治温病,服者皆愈,以为当随赈济而赔之也。予更其名曰升降散。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方由白僵蚕(酒炒)2钱,全蝉蜕(去土)1钱,广姜黄(去皮)3分,川大黄(生)4钱。为末,病轻者分4次服,病重者分3次服,最重者分2次服。蜂蜜、黄酒调匀冷服。杨栗山用升降散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 此方最早的出处记载在明万历十五年( 公元 1587 年) 刊行的《万病回春》,后来龚廷贤在其所著的《云林神彀》、《鲁府禁方》、《济世全书》诸书中亦均记载了内府仙方。《万病回春》所载内府仙方的药物组成为大黄四两、僵蚕二两、蝉蜕二钱半、姜黄二钱半,用量比例为 16 /8 /1 /1,用法为“共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大人服一丸,小儿半丸,蜜水调服”,其主治为“肿项、大头病、蛤蟆瘟病”。《云林神彀》明确指出此方治疫,《济世全书》也指出此方治“时行”。此方简便验廉,主治的又是瘟疫大病,加之龚廷贤医名之盛冠绝当时,其著作传播较广,因此此方流入民间后,必然为有识之士所珍视。 升降散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具有升清降浊,泻火解毒之功,作为中医治疗温病的一张名方沿用至今,临床应用广泛且

疗效显著,是治疗传染病的常用方剂,“瘟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诸病源候论·喉咽肿痛候》认为:“喉咽者,脾胃之候也,气所上下。脾胃有热,热气上冲,则咽喉肿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当轻清宣泄,升清降浊,调畅气机,疏散郁火,而非一派苦寒,以防凉遏冰敷,闭门留寇[2]。风热之邪循口鼻而入肺胃二经,内外合邪,郁结喉核,毒热壅滞,而成是症。 我在跟随全国基层名中医阚士宇老师学习中通过整理老师运用升降散治疗多种疾病的验案,揭示其紧扣“气机失调、升降失常”的病机,并擅于运用升降散治疗扁桃体炎、肺炎、过敏性紫癜、抽动症等的经验,体现了“异病同治”的原则,对于研究升降散的组方奥妙、证治范围及适应证候均有参考价值。现在对其治疗扁桃体炎进行病例举例如下: 患者,女,4岁,2015年初诊,平邑人。既往有反复发作史,此次高热、咽痛1天。诊见:高热(T:39.3℃),恶寒,咽痛,咽红,扁桃体II°肿大,有白色分泌物,呕恶不食,大便素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中医诊断:乳蛾。辨证:肺胃郁热,毒蕴咽喉。西医诊断:急性扁桃体炎。治宜:升清降浊,解毒利咽。方投升降散加减:炒僵蚕10g,蝉蜕10g,姜黄10g,生大黄(后下)6g,金银花10g,连翘10g,日1剂,水煎留汁,加蜂蜜1匙,调匀分2次服。服上方1剂后便通,咽部疼痛明显改善,3剂后未再发热、咽痛消失、大便恢复正常。

人性化管理的临床应用现状

人性化管理的临床应用现状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保证护理服务和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护理管理机制的创新势在必行。人性化管理是一种一切管理活动皆以人为核心,以调动、激发人的创造性、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动力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在人性化管理中为员工创造宽松、融洽的工作环境,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管理,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亲切、融洽、互利的关系。 标签:人性化管理;现状;体制改革 目前,护理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护理人员数量的不足,长期超时超量的工作,工作压力大,薪酬待遇低,造成护理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增大[1];护士不论学历、职称、职务承担同样的责任和义务,未能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无法体现护士自身的专业价值,引起护士对职业的认可度降低[2];传统的排班模式,护士被动机械地执行,缺乏人性化关怀;新的管理理念-人性化管理通过在管理过程中强调重视人的因素,努力为护理人员创造适宜个人才能发挥的工作环境,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1人性化管理的定义及管理理念 人性化管理是一种从人性出发,把人视为管理的重心,尊重人的个性,充分激励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根据每位护士的性格和特长,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加强护士素质、专业理论、业务技术的培训。在外出进修、学习、论文书写等方面给予每个人机会,使每个人都有成就感、满足感[3]人性化管理的一切管理活动皆以人为核心,以调动、激发人的创造性、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动力的先进的管理模式[4]在人性化管理中为员工创造宽松、融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感到愉悦、舒适,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管理,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亲切、融洽、互利的关系。在工作中出现差错时,要分析差错发生的原因,并积极主动的与护士沟通,帮助护士解决问题,即使进行批评也要注意场合和地点,避免打击挫伤护士的积极性[5]。 2人性化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 人性化管理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19世纪末,以”泰勒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经济人”,主要为金钱和物质而工作;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提出”社会人”假说,指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人的社会需求;1934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层次论”之”自我实现”假说,指出人需要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1975年麦格雷戈在《企业的人性方面》将行为科学的理论观点概括成为”X-Y”理论,明确了对人的认识包括对人本身特性即人性的认识,人是生产力最主要的因素。人性化管理理论不断丰富,使其在不同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刘祖发教授运用升降散治疗内科病的经验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8, 7(5), 290-294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9b9341776.html,/journal/t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9b9341776.html,/10.12677/tcm.2018.75049 Professor Liu Zufa’s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Diseases with “Shengjiang San” Qiao Zhao, Zufa Liu* Wa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Received: Aug. 21st, 2018; accepted: Aug. 29th, 2018; published: Sep. 5th, 2018 Abstract The “Shengjiang San” comes from Yang lishan’s treatise on typhoid fever and pestilence. The teacher has achieved goo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by using his idea and sticking to his prescription. In this paper, three cases of cardiac neurosi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bronchial asthma were selected for treatment. Keywords “Shengjiang San”, Clinical Experience 刘祖发教授运用升降散治疗内科病的经验 赵巧,刘祖发*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收稿日期:2018年8月21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29日;发布日期:2018年9月5日 摘要 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一书,系温病名方,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 老师遵其意、守其方,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文章分别择其治疗心神经症、肠易激综合症、支气管哮喘3例治验,阐述了老师应用升降散的经验,并进行了理论探讨。 *通讯作者。

三仁汤加减临床应用体会(一)

三仁汤加减临床应用体会(一) 【关键词】三仁汤临床应用 三仁汤来源于《温病条辨》,是治疗湿温病的代表方。《温病条辨》明确地记载了三仁汤的主治与证候:“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三仁汤组成为:“杏仁五钱,飞滑石二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其配伍显示了宣上、畅中、渗下相结合三焦同治的特点,这也是临床各科治疗湿浊内阻、湿重于热的根本法则。笔者运用三仁汤加减,灵活运用,辨证施治内科杂症,获益匪浅。 1临床验案 1.1盗汗患者,女,49岁,于2006年10月19日初诊,一个月前,患者因丈夫突然病故,出现夜寐出汗,不寐、烦躁、纳少。曾到过省某医院就诊,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给予己烯雌酚和安定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故前来我院要求中药治疗。症见盗汗,汗后淅淅恶寒,一身困倦,同时伴有心烦、胸闷、口干苦、善太息、大便干结2~3日一行,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数而有力。患者形体偏胖,平素喜食肥甘之物。证属湿热内蒸以致盗汗。治宜清热利湿,宣化气机。方用三仁汤加减:杏仁15g,薏苡仁30g,蔻仁15g,滑石30g,通草10g,厚朴10g,法半夏10g,枳壳10g,竹茹10g,瓜蒌仁10g,黄芩10g,栀子10g,牡蛎50g(先煎)。服用5剂,心烦胸闷均止,盗汗减轻,大

便通顺,舌淡红苔黄微腻,脉略数。又继服3剂,盗汗止,心情愉快,随访1年,盗汗未复发。按:盗汗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寐中汗出,醒后即止称之盗汗,多属于阴虚之证。而本案盗汗由湿热所致。病性属实,湿热熏蒸,入于阴分,阴液不得内守,被逼外出所致。因此在治疗上清利湿热。湿化而热无所附,热清而湿无所存。故用三仁汤治之。方中杏仁苦辛,轻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亦化,蔻仁芳香苦辛,行气化湿;薏苡仁甘淡渗利湿热;法半夏、厚朴,行气除湿;滑石、通草增强渗利除湿之功。组成轻可去实的方剂,用于湿热盗汗,故奏良效。 1.2自汗患者,男,45岁,于2007年8月27日以“多汗、失眠、腹泻”收入医院干部病房。因住院治疗多日,疗效不佳。目前患者可见一身自汗出,尤以头面、胸背部为甚,动则益甚,一旦吃饭、喝水立即全身自汗出,故心中焦虑,一身酸软,纳少,小便黄而少,大便稀而不成形,少寐,舌红苔腻,脉濡。辨证属湿热阻遏气机,郁而化热,熏蒸津液而致。治宜调理三焦,宣畅气机而解除湿热。方用三仁汤为主,佐以收涩止汗、解郁之品。药用:杏仁15g,白蔻仁15g,薏苡仁30g,滑石30g,厚朴10g,法半夏10g,竹叶6g,白通草6g,龙骨50g,牡蛎50g,郁金15g,酸枣仁25g。同时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服用3剂后腹泻止,自汗及失眠明显改善,舌淡红苔微腻,脉濡。又继服4剂以上诸症皆消失,痊愈出院。按:自汗分为营卫不和、肺气虚衰、心肾气虚、热郁于内等四类证型,并分别主以桂枝汤、玉屏风散、保元

乌梅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000·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8年10月第40卷第10期Int J Trad Chin Med, October 2018, V ol. 40, No.10 ·综述·乌梅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马琴 杨薇 陈水龄 【摘要】乌梅丸出自《伤寒杂病论》,临床运用广泛。本文整理分析有关乌梅丸的病机及该方的临 床研究文献,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乌梅丸;病机;临床运用;综述 Research progress of Wumei pill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Ma Qin, Yang Wei, Chen Shuiling. Eye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40, China Corresprondingauthor: Yang Wei, Email: 184950196@https://www.360docs.net/doc/9b9341776.html, 【Abstract】 Wumei pill from the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is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athogenesis of Wumei pill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internal medicine, surgery, gynecology and 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Wumei pill; Pathogenesis; Clinical application; Review 乌梅丸始见于《伤寒杂病论》,由乌梅、黄连、黄柏、桂枝、附子、川椒等10味药组成,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作用,原方主要用于蛔厥、久痢。现代对乌梅丸的病机有不同认识,对其临床运用有了新发展。本文就近年来对乌梅丸的病机认识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1对乌梅丸病机的认识 《伤寒论》记载:“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蛔厥者,乌梅丸主之。”乌梅丸治疗蛔虫扰动、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四肢厥逆的蛔厥症,为厥阴病篇之主方,可治脏厥。病机特征是“潜藏于内,变动不居”[1]。脏厥本质为脏寒,独阴无阳;蛔厥亦为脏寒,故病机相侔,都用乌梅丸治之。历代医家对于乌梅丸的病机有不同认识:①多数医家认为,其病机为寒热错杂,又以上热下寒为主。《四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46.2018.10.028 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课题(ZZ11-040);高健生名医工作室建设项目(2013) 作者单位:100040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眼科 通信作者:杨薇,Email: 184950196@qq.c om 圣心源》曰:“凡物湿而得温,覆盖不发……温气中郁,下寒上热,故仲景乌梅丸方,连、柏与姜、附并用,所以清子气之上热,温母气之下寒也”。《伤寒缵论》云:“乌梅丸主胃气虚而寒热错杂之邪积于胸中,故蛔不安而时时上攻。故仍用寒热错杂之味治之。”《医宗金鉴》认为乌梅丸“解寒热错杂,阳明混淆之邪”。刘渡舟运用乌梅丸治疗厥阴病之寒热错杂证,以调理肝胃之不和。②根据《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开合枢理论,分析认为乌梅丸的病机是“肝气亏虚,厥阴不合,阳气外越,虚寒内生”[2-3]。③李士懋[4]推崇其病机为肝阳虚,认为乌梅丸是治肝阳虚致火郁的方剂,厥阴病的本质为肝阳虚致寒热错杂证。由上可知,乌梅丸的病机主要为寒热错杂、肝气虚、肝阳虚。在临床运用中,后世医家根据乌梅丸的病机特点,广泛用于各科疾病。 2临床应用 2.1 溃疡性结肠炎:王金明[5]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观察组给予乌梅丸,均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 3.3%、对照组为

升降散儿科临床应用近况

升降散儿科临床应用近况 【摘要】对升降散治疗小儿多种疾病的文献进行了综述,认为升降散在儿科常见病及疑难病症治疗上有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升降散小儿疾病临床应用综述 升降散一方出自清·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一书,为治瘟疫15方之总方,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症不可名状者。该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药仅六味,配伍精当,君臣佐使引导六法俱备。近年文献陆续报道使用该方加减治疗儿科多种疾病,证明在儿科应用甚广。笔者现就近年该方在儿科临床应用情况,概述如下。 1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李孔就[1]应用升降散治疗急性扁桃体炎100例,以小儿及青壮年居多。方药:姜黄10g、蝉蜕10g、大黄12g、僵蚕10g,随证加减。痊愈91例,无效9例,治愈率91%。其治愈者最少服1剂,最多服7剂,平均服4剂。赵新芳等[2]应用银翘散合升降散加减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25例,治愈13例(52%),有效8例(32%),无效4例(16%),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刘建军等[3]运用

升降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杏仁、生石膏、金银花、连翘、蝉蜕、僵蚕、黄芩、大黄、姜黄、甘草)治疗重症肺炎11例(年龄最小10岁),均告痊愈,服药最多15剂,最少10剂。郑惠伯[4]治疗1例1岁病毒性肺炎患儿,药用僵蚕、蝉蜕各6g,姜黄、大黄、麻黄、甘草各3g,杏仁5g,石膏30g,水牛角(先煎)15g,牡丹皮、生地黄、赤芍、金银花、连翘各10g,2剂后咳减,随证调整上方,继服3剂而愈。孙定隆[5]治疗1例6岁重症肺炎患儿,辨证属风温之邪侵犯肺胃,方用升降散辛凉宣泄、升清降浊、釜底抽薪,加露蜂房、黄芩以助解毒清热之力,加薄荷以助僵蚕疏散,加小蓟以制姜黄之温而添活血之力,故一剂中的,便通、热退、咳减。

三仁汤临床应用举隅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493-01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43.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方主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以致上焦肺气不宜,中焦脾气不运,下焦肾和膀胱之气化失常之诸证,临证时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所收集到的病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证论治,选方用药,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临床应用举隅如下: 1 干呕 张某,女,55岁,“干呕半月余”就诊,患者半月前进食后出现干呕症状,经多方检查诊断为“胃肠神经官能症”,给予止呕、增加胃排空等对症治疗,症状无缓解且持续加重,来我院要求中医中药诊治,症见:形体偏胖,进食即出现干呕,不思饮食,脘腹胀满,纳呆乏力,舌白而不渴,苔白腻脉濡。辨证为湿阻中焦以化湿理气和胃将逆为治则,方用三仁汤加味:杏仁10 白寇10 生薏米仁30 姜半夏15 厚朴10 通草3 竹叶3 滑石15 苍术30 防风6 藿香10 佩兰10服3剂后干呕症状明显缓解,脘腹胀满情况亦有改善,守方继进,连服1周,上述症状消失,随访半年,以上诸症再未发生。 按:该患者形体偏胖,胖人多痰湿,故脾湿素盛,加之饮食不当,中焦运化司,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中焦失衡,胃失和降,湿阻气逆,故干呕;脾虚不运,湿邪阻滞中焦故脘腹胀满,舌苔厚腻。故以三仁汤化湿理气和胃降逆,加防风取其“风能胜湿”之意,重用苍术既能健脾又能燥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加强了祛湿之功效,使湿去而脾不伤,邪除正安。 2 发热 陈某,男,18岁,因“发热5天”就诊。经西医抗炎、抗病毒、退热对症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停药后体温继续升高,午后明显,测体温最高可达:39.5c°。患者要求中药治疗,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纳呆腹满,胸闷不饥,苔白厚腻,口淡不渴,脉濡数。辨证为湿温发热,以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为治则,方用三仁汤加味,炒杏仁10 白寇10 生薏米仁30 姜半夏10 厚朴10通草6 竹叶3 滑石30生石膏50 地龙15 服3剂后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 按:湿温初起,故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胸闷不饥为湿阻气机之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为卫阳为湿邪阻遏之候,湿为阴邪,湿遏热伏,则午后身热,苔白厚腻,口淡不渴,脉濡数皆为湿热蕴结之象。故用三仁汤宣畅气机,清热利湿,生石膏微寒能解肌透热,地龙清热息风,善治状热,二药合用加强了退热功效。共奏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3 便秘 祁某,男,78岁,因“反复便秘1年,加重伴腹胀1周”就诊。经仔细询问,患者平素有便秘疾患,大便5-7天一次, 1周前进食荤腥后上述症状加重伴腹胀,自服泻药及果蔬调节症状无缓解。患者要求中药治疗。症见:大便秘结,艰涩难下,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濡弱。辨证为脾虚湿阻,以化湿健脾,通腑泄热为治则,方用三仁汤加减,炒杏仁6 白寇10 炒薏米仁30 姜半夏10 厚朴10 通草3 滑石30生白术30枳壳30制大黄6 郁李仁30(捣碎)服3剂后,腹部胀满症状消失,大便三日一次,舌苔变薄,连服五剂,大便一日一次,症状消失。 按:该患者高龄,脾胃亏虚,水谷不化,聚而为湿,湿滞中焦,故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邪停滞,雍塞脾胃,以致脾胃运化无力,传导失司出现大便秘结。故选三仁汤化湿,

肝主筋临床应用举隅

?医案医话? 肝主筋临床应用举隅 胡平安 张立萍 山东省滨州市中医院(256613) 临证多年对“肝主筋”在临床中的应用稍有体会,现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求正于同道。 1 臀部筋膜炎从肝论治 吕氏[1]曾报道臀部筋膜炎从肝论治六法。一曰泻肝通利法,用治湿热型臀部筋膜炎,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木通、泽泻、地龙、枳壳各9g,车前子、当归、生地各15g,茯苓、牛膝各12g,生甘草6g。二曰养肝舒筋法,用治血虚型臀筋膜炎,方用补肝汤;熟地、当归各15g,炒白芍、枸杞子、牛膝各12g,木瓜、地龙各9g,川芎、陈皮、炙甘草各6g。三曰滋肝柔筋法,用治阴虚型臀筋膜炎,方用滋阴解痉汤:生地黄30g,女贞子、当归各15g,生白芍、虎杖各24g,枸杞子12g,秦艽9g,青皮、甘草各6g。四曰疏肝理气法,用治肝气郁结型臀筋膜炎,方用逍遥散化裁:柴胡、青皮、甘草各6g,当归、茯苓各12g,白芍、郁金、白术、槟榔各9g。五曰暖肝温经法,用治寒凝型臀筋膜炎,方用暖肝煎:当归15g,白芍、枸杞子、茯苓各12g,小茴香、官桂,乌药、吴茱萸、枳壳各9g,细辛3g。六曰调肝化瘀法,用治血瘀型臀 筋膜炎,方用复元活血汤加减:当归15g、桃仁、赤芍、大黄、牛膝各12g,红花、柴胡,甘草各6g,炮山甲、郁金各9g。吕氏认为臀部筋脉为肝所主,系肝胆经脉循行之部位,导致臀部筋膜炎的原因虽和湿、热、寒、瘀有关,但肝机能低下,疏泄失职、气机郁滞是其主要病机,故六法中多有疏肝行气之品。《傅青主男科》云:“手足心腹一身皆痛,将治手乎?治足乎?治肝为主,盖气一舒,诸痛自愈”。 2 椎动脉型颈椎病用白芍木瓜散 有人报道用白芍木瓜散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余遵法用之确有良效。药物组成:白芍60g,木瓜、灵仙各20g,葛根,潞党参各15g,升麻、川芎、桂枝各10g,方中重用白芍、木瓜、甘草以酸甘化阴,养血柔肝。 3 芍药草瓜龙牡汤治疗孕期腓肠肌痉挛 刘氏[2]曾报道运用芍药草瓜龙牡汤治疗孕期腓肠肌痉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药物组成:白芍、甘草、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木瓜20g。随证加减。刘氏认为此病的发生乃阴血虚不能濡养筋脉所致,故重用白芍,木瓜、甘草以养血滋阴,舒筋缓急。 4 四物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 钱氏[3]报道用四物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明显。方中四物汤养血柔肝为主,再配合祛风、散寒,化湿通 质暗、舌苔白,脉涩。诊为局限性硬皮病,证属寒凝血瘀型。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方用大黄 虫丸加减,处方:制大黄、虻虫各6g,水蛭、 虫、桃仁、杏仁、炙草各10g,熟地、赤芍、伸筋草、川牛膝各15g,桂枝、制附子各3g。以此方为主治疗50d 余,并配合药渣外敷,局部皮肤蜡样光泽消失,触之皮肤已柔软,症状消失而临床痊愈。 按:局限性硬皮病,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其发病,与结缔组织发生硬化性改变、小血管发生病理性变化有关,而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多为阳气不足,寒邪凝聚,瘀血内阻,经脉不通,肌肤失养而发病。阳气不足多是发病的基础,瘀血内停是发病的关健。因此在治疗上多采用活血化瘀,温补阳气,可在大黄 虫丸的基础上加温补阳气之品。因局限性硬皮病,病位在体表,故可用药渣直接局部热敷,以使药力直达病所,获事半功倍之目的。 体 会 大黄 虫丸本是治疗五劳虚极,妇人经闭的一个著名方剂,诸药合用,以达瘀血去,新血生,气血渐复。正所谓“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去其闭”,而扶危厄,起沉疴。另据现代药理研究:本方具有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加速血液循环的速度,增强血管壁的弹性,降低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等作用。因此笔者在临床上凡是遇到经久不愈的疑难病证,其临床症状包括有:皮肤色暗、紫红、青紫或色素沉着;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粗糙、肥厚、苔藓样变,或局部出现肿胀、肿块、结节,或有固定性疼痛、刺痛,顽固性皮肤瘙痒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涩等症,其病是由于瘀血内停所致,均可在大黄 虫丸的基础上灵活加减治疗,并多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收稿2002209202;修回2002211228)

升降散的临床应用

郁遏所致。朱丹溪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因此,气郁为六郁之始,肝郁为诸郁之主,而肝主疏泄,对人体之精神情志,饮食运化,水液代谢,血脉的运行均有调理作用。所以,气滞则痰凝,血瘀,气郁则化火,痰蕴则生热,内扰于心,则心神不宁。验之临床,本病实多虚少,有些患者貌虚而本实,据此,治疗上宜先疏理、清化,调气行血,而后再作补益,若补益过早,常能使痰火升腾,气血瘀滞而诸症加剧。舒郁安神汤中柴胡、香附疏肝理气;半夏、陈皮、云苓、菖蒲、远志、郁金、生龙齿化痰开窃,宁心安神;黄连、竹茹以清热泻火,枳实调畅脾胃气机,以使升降冲和。 在治疗中观察到,心烦、急躁、失眠多在2周内恢复,而情绪低落和躯体症状(如躯体疼痛、胃肠道症状等),亦随之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持续时间较长,需继续用药,方能收到较好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建章.脑血管病治疗进展.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98. 2 于法商,等.脑血管病后精神障碍临床研究.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6,(4):15. (收稿日期:2001102111) 〔方药纵横〕 升降散的临床应用 吕 直 浙江省第二中医院(310012) 关键词:升降散Π伤寒温疫条辨方 应用 升降散(白僵蚕、蝉衣、片姜黄、大黄),系清代温病学家杨粟山《伤寒温疫条辨》创制的治疗温热弥漫内外的一首主要方剂。该书标明“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言状者,此方主之”。并列出如头痛眩晕,胸膈胀闷,心腹绞痛,呕哕吐食者;如内火作渴,上吐下泻,身不发热者等二十余条适应症,“但服此方,无不辄效”。该方以僵蚕清热解郁、除湿化痰为君,蝉衣祛风胜湿、涤热解毒为臣,姜黄行气散郁为佐,大黄泄热排毒为使;名曰升降散,盖取僵蚕、蝉衣升阳中之清,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其组方之精、疗效之著,甚得蒲辅周、魏长春等近代已故临床医家的胜赞,并擅用该方加减治疗温病三焦大热乙脑、暑风挟湿丹疹、风寒湿气营并发猩红热、血热兼风寻麻疹和伏邪晚发类疟等,临床更见有用升降散加减治疗痰热壅盛之肺炎、扁桃腺炎,湿热郁涩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的报导。笔者应用该方加味治疗郁热久羁少阳寒热如疟、痰热壅滞咽炎、湿热弥漫慢性盆腔炎、湿热浸淫斑疹瘙痒等,也取得很好的疗效。 1 热郁少阳,寒热不已 袁某某:男,51岁,农民。恶寒发热间作,头痛泛恶不已,延绵已十月有余,中西药治疗不断。身热38度,颈背筋脉拘紧,两手无名指、小指发麻,纳眠尚调,大便不畅,苔薄黄腻,脉弦细滑带数。热郁少阳,三焦气机不畅。治宜清疏肝胆,调畅气机。方拟柴胡、黄芩、法半夏、片姜黄、白僵蚕各10g,蝉衣、薄荷各6g,竹茹、枳壳、蔓荆子各12g,大黄、甘草各5g。服5剂,寒热除,头痛、手指麻木不作。一周后午后略有低热,腰背肩胛酸滞,舌红苔薄,脉细弦。少阳郁热已解,阴血也见亏损。续清余邪,佐以养阴退虚热。银柴胡、地骨皮、白僵蚕、秦艽各10g,蝉衣、片姜黄各6g,生首乌、制女贞、枸杞子、川楝子各12g,生甘草5g,红枣10枚。7剂,未再来诊。 外感失治,邪留不去,缠绵少阳,枢机受阻,以致寒热间作,头痛泛恶,太少阳经气不利,则项背肩胛拘紧,两手无名、小指麻木不适;苔薄黄腻,脉细弦滑带数,此少阳郁热、痰浊内滞之征。治用小柴胡汤清疏少阳,合升降散疏理气机,加薄荷、蔓荆子疏风散热,竹茹、枳壳利痰下气。肝胆气机流畅,表里营卫协和,外邪无滞留之地。然郁热延绵数月,营阴暗灼于里,寒热除而午后微热,腰背酸滞,郁热伤阴,肝肾已亏。复诊于升降散疏调气机的基础上加滋补肝肾、养阴退虚热之品,邪去阴复,肝肾得以充养,诸症消除。 2 痰热壅滞,咽喉肿痛 钱某某:男,43岁,农民。咽喉梗塞,如有物阻,吞吐不去,甚于半年前淋雨感冒,西药消炎滴注、中成药润喉利咽,用之无数,终无大效。诊见咽喉红肿,漏泡壅塞,咯痰白沫,纳少便解不畅,苔白滑腻,脉来细缓。 85

《伤寒论》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

《伤寒论》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 《伤寒论》中有关乌梅丸的论述共1条,即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1原文析义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此处“脉微而厥”,既可见于“脏厥”,亦可见于“蛔厥”。“肤冷”,是指营卫衰败,致全身皮肤皆冷,实为后天之气将竭之兆。躁,肢体躁动不宁,表述外在的动作状态[1],单独出现多提示神志不清。若因于寒者,为阳虚阴盛或有阴无阳之危候。如“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344),“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298),两条均现厥逆、躁动,属虚阳浮越,阴阳即将离决之象,故“死”不治。对于同样出现厥、躁且伴见肤冷之“脏厥”,业已无力挽回,仲景亦未示方施治。对照第343条,若“六七日”,“烦躁”而无肤冷之时,尚可用“灸厥阴”以期厥还病退。“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此处说明除“脉微而厥”外,“蛔厥”还应表现有“吐蛔”、“时烦”之症。蛔为阴虫,寄生肠中,既可耗损局部之阳气致阴盛生寒,又能摄取水谷之精微使气血匮乏。“下益寒,上益热”,蛔“遇寒则动”,“上入其膈”(上属阳位;膈当指胃),神明被扰,“故烦”。烦,心烦意乱,表述内在的情志状态[1],单独出现多指邪气不甚。蛔入膈就阳(亦可因他阳施救),“得温则安”,故“须臾复止”,“病者静”,如此反复,可加重阳虚生寒。此处之“脏寒”当指“肠寒”为是。食之气味亦蛔之所喜,故“蛔闻食臭出”。蛔动则“又烦”;蛔欲得食而更上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呕”、“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蛔厥表现为但烦不躁,且烦有暂安时,亦无肤冷之症,“确与这脏厥差之千里”,“蛔厥者,那是能治的”[2],故仲景示“乌梅丸主之”。此处以“主之”表述,“提示其方证相应关系的紧密程度”[3],说明乌梅丸为治疗蛔厥之主方。 “又主久利。”此处“又”字尤须详察,其意大概有二:一是乌梅丸为仲景所创,主治蛔厥,又可治久利,或又主久利为后人添加;二是乌梅丸非仲景所制,在仲景之前乌梅丸主治久利,仲景用之治蛔厥。但无论哪一种情况,仲景用乌梅丸之本意都应是治“蛔厥”,而绝非治“久利”。 2乌梅丸原方及方义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去皮炮,蜀椒四两炒出汗,人参六两,黄柏六两,桂枝六两去皮。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调查报告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调查报告 1

更多资料请访问.(.....) - 2 -

镇卫医便[ ] 号 关于开展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及第二、三类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调查的函 各辖市(区)卫生局、新区社发局、各有关医疗机构: 为加强我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和第二、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江苏省手术分级管理规范( )>,决定对我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及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为我市制定<镇江市手术分级管理实施细则>提供依据。请各辖市(区)卫生局、新区社发局和各有关医疗机构根据<江苏省手术分级目录( )>(见省厅网站)及当前已公布的第二、三类医疗技术目录(见附件),按照下面附表要求认真组织填写,于5月25日前报市卫生局医政处。各辖市(区)一级医疗机构填报后由属地卫生局统一填写汇总表。 联系人:严金二,联系电话:88912856,。 二○一一年五月十六日附件: 江苏省卫生厅公布的第二类医疗技术目录 第一批: - 3 -

1、下颌角、下颌骨各型截骨术; 2、游离皮瓣移植技术; 3、人工肝支持系统; 4、各型脊柱侧凸以及后突畸形的矫形手术; 5、人工椎体植入手术; 6、抽搐性电休克治疗; 7、无抽搐性电休克治疗; 8、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 9、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10、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游离瓣移植修复术; 11、口腔颌面部骨缺损游离骨瓣移植修复术; 12、纤维支气管镜诊疗技术; 13、全身麻醉技术; 14、神经阻滞治疗技术; 15、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视技术; 16、体外循环技术。 第二批: 1、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诊疗技术; 2、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 3、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 4、心脏导管消融技术; - 4 -

-升降散的临床应用

升降散的临床应用 升降散见于清代杨栗山所著《伤寒温疫条辨》一书卷四。《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乃清代医家杨栗山先生所著。该书对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以及方药进行了详细剖解,条分缕析,解释确当。杨栗山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遵师而不泥古,敢于立新,创立了以升降散为代表的治温病十五方,为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故后世称该书为“发千古未发之秘”。 自创治温病十五方 杨栗山认为:“温病杂气热郁三焦表里,阻碍阴阳不通。”治疗时必须“清热解郁,以疏利之。”他根据温病过程中证候变化复杂、临床见症不同的特点,恪守古法而灵活善变,创立了宣郁清热的卓著方剂——升降散。方由白僵蚕(酒炒)6克全蝉蜕(去土)3克姜黄(去皮)9克川大黄(生)12克四味组成。 并在升降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灵活运用,自创了以“轻则清之”为法则的八方:神解散、清化汤、芳香饮、大凉膈散、小凉膈散、大复苏饮、小复苏饮、增损三黄石膏汤;以“重则泻之”为法则的六方:增损大 柴胡汤、增损双解散、加味凉膈散、加味六一顺气汤、增损普济消毒饮、解毒承气汤;加上升降散一方,共计十五方。 在选择用药方面,杨栗山十分赞赏仲景用药之秘,组方精而不杂,十五方中共选药五十味。每方中均以僵蚕、蝉衣为主药,其次选用连翘、黄连、黄芩、黄柏、

栀子等。如常用于治疗温病气分无形热炽之证时,采用“轻则清之”为原则,在升降散的基础上加石膏、知母、金银花、桔梗等清气泄热之品;常用于治疗温病气分有形热结之证时,遵循“重则泻之”之法则,在升 降散的基础上加入芒硝、枳实、厚朴等攻里解毒之品。例如杨栗山选用神解散治疗温病初起、火郁三焦、卫气同病之候,即用升降散加金银花、生地、木通、车前子、桔梗、神曲等药。杨栗山对此方十分推崇。他说:“此方之妙,不可殚述,温病初觉,但服此药有 奇验,外无表药而汗液流通,里无攻药而热毒自解,有斑疹者即现,而内邪悉除,此其所以为神解也。” 临床中用于火郁三焦、外有憎寒、内有壮热、口苦咽干、舌红苔黄燥者,确有疗效,常能达到营卫通达,汗出病解的目的。杨栗山所创方剂对于温病的治疗至今仍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升降散证治析要 杨栗山对内经“火郁发之”之旨颇有研究。他认为:温 病乃怫郁为重,郁而化热,阻塞气机升降,治疗上须采用“郁而发之”的原则,倡导宣郁清热为法则以调节 表里三焦气机升降,使周身气血流通,升降复常,阴阳平衡,独创升降散即是此意。 升降散临证表现:憎寒壮热,头痛,骨节酸痛;或口渴饮水无度,口气如火,心烦不宁;或头面猝肿,咽喉肿痛,痰涎壅盛;或上吐下泻,呕吐血汁,丹毒发斑,雷鸣腹痛;或舌卷囊缩,腰痛如折,大便火泻,小便淋涩。其表里上下见症虽各不相同,但受邪则一,均由杂气内郁所致。其次温病初起,过用寒凉,遏阻

三氧治疗仪的现状、发展及临床应用

蹴Sc|ENcE ■■■蒴r一………… ——_ ■_ ■■_氧治疗仪的现状、发展及临床应用 山东宝法肿瘤研究院于保法 22MedjcaIA00aratus&INSTRUMENTS 中文摘要: 三氧治疗仪是产生医用三氧进行三氧治疗的医疗器械,三氧治疗在国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三氧治疗具有成本低、应用范围广、简单易控制、疗效好、无副作用等独特显著的优势。 本文通过对三氧治疗仪特点、三氧医用机理及国内外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概述,以期推动三氧疗法在中国的发展,为国内康复医疗提供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 三氧治疗仪三氧臭氧三氧疗法 临床应用 万方数据

三氧治疗仪是提供医用三氧(三氧分子式为03,即臭氧)的医疗器械,与家用、工业用臭氧设备有严格的区别。三氧治疗仪是用医用纯氧,通过原生放电产生浓度可控的三氧气体进行康复治疗。医用三氧是纯三氧和 纯氧气的混合体,需要新鲜制备。 三氧治疗仪目前在国内的生产厂家很少,据笔者所知,能够批量生产的厂家有济南优科医疗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其产品上市的时间也很短。同时,国内医用三氧用于临床的文献报道也不多。 但在国外,使用三氧治疗仪进行三氧治疗的现象已经比较普遍。 一、医用三氧的特点 三氧极不稳定,属氧化剂,分解后残留物为氧气,绝无二次污染。其作用主要有: 1、能杀死病毒细菌但对健康细胞无害; 2、能刺激机体白细胞增殖,活化红细胞,促进氧从血液到细胞的扩散,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血液循环,激活细胞代谢; 3、能氧化降解石化物,分解机体产生的废物和有毒物质,促进有害物质排出体外; 4、可调节人体的抗氧化能力,调节免疫系统,激活人体正常代谢,对细胞有再生修复能力; 二、三氧治疗仪的临床应用现状 1、世界三氧疗法进展 1857年,世界上第一支臭氧管诞生。1957年,JoachlmHansler发明了第一台医用三氧制备机,从而使精确的臭氧/氧混合物的剂量成为可能,开始了三氧治疗的广泛应用。 1935年,在柏林德国外科协会第59次会议上,Payr发表《外科三氧疗法》,第~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将三氧广泛应用于各种战争创伤以及厌氧性感染的治疗中。 三氧疗法的主要形式有:直肠注气法、肌肉注射、大型和小型自动血疗法、三氧水、关节内注射,三氧气体浴、局部气体浴、三氧油、三氧的吸入、自动同源免疫疗法(AHIT)。 据统计,在过去的70余年中,三氧治疗已被应用于超过40种疾病的治疗,接受三氧治疗的人数已超过1000万人。三氧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肺疾病、循环障碍、老年疾病、感染性疾病和免疫失调性疾病等方面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诸如:心血管病、动脉硬化症、癌症、艾滋病、关节炎、支气管哮喘、糖尿病、眼疾、胃肠炎、肝炎、老年痴呆、外伤等大量来自不同国家的临床实践证明了采用三氧疗法的有益作用。 2、三氧治疗仪临床应用地区分布特点 由于三氧没有专利、医用三氧的制备价格低廉、控制简单、医用三氧可应用于大量的治疗过程且非常有效的特点,三氧疗法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待遇。 在欧洲国家、古巴、俄罗斯等高福利国家,三氧疗法得到了重视和普及,研究者们得到了政府和主要大学的支持和合作。在欧洲已经有15000多从业者合法进行三氧治疗。在俄罗斯,三氧疗法已经成为主流医学中的一部分,并有许多周边国家的医生前往接受训练。在以建立了一流卫生保健系统为最大荣耀的古巴,从1985年以来,已经用三氧治疗了超过20000名患者,还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去接受治疗。 但在美国和加拿大却很少使用三氧疗法,由于用三氧疗法的费用比传统疗法少50%,威胁到了那些制药公司、医学中心以及习惯用复杂疗法、开贵重药品、让病人长期住院的医生的利益,因而受到了国家医学权威的阻挠,得不到医学主流的重视。近几年,在国际卫生组织的努力下,美国政府已逐渐接受三氧疗法。 Medlca}Apparatus&lNSTRUMENTS 23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