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理论临床应用举隅

合集下载

吴耀南运用“浊毒”理论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验案举隅

吴耀南运用“浊毒”理论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验案举隅

吴耀南运用“浊毒”理论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验案举隅吴耀南是中国著名中医学家,他运用“浊毒”理论治疗疾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吴耀南是如何运用“浊毒”理论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验案。

吴耀南认为,人体内的疾病往往是由于体内的“浊毒”引起的。

这种“浊毒”包括体内的湿、热、痰、血等不良物质,它们堆积在人体内,阻碍了气血运行,导致脏腑失调,最终引发各种疾病。

而治疗疾病的关键就是要清除体内的“浊毒”,恢复体内的平衡状态。

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时,吴耀南也是运用“浊毒”理论来进行分析和治疗的。

在临床上,吴耀南遇到了一位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者。

这位患者是一名中年女性,她长期饮食不规律,喜欢吃油腻食物,再加上工作生活压力大,导致了肝脏功能出现异常,出现了脂肪肝的症状。

她在就医多年,使用了很多西药和中药,但疗效并不明显,肝功能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

最终她听说了吴耀南的“浊毒”理论,并前来求治。

吴耀南对这位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和检查,发现她体内存在着湿热之气,导致了肝脏功能的异常。

吴耀南决定采用“清热利湿、理气和胃”的治疗方法,以清除体内的“浊毒”,调理肝脏功能。

吴耀南让患者改变饮食结构,少吃油腻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粗粮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吴耀南开具了一副清热利湿、调理气机的中药方剂,让患者每日服用,并进行了针灸疗法,将患者体内的湿热之气逐渐清除。

治疗期间,吴耀南还指导患者适当运动,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

经过了数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肝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血液中的脂肪含量也有所下降。

经过数月的调理,患者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症状基本消失,临床症状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经过一年的观察,患者的肝功能逐渐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这个治疗案例充分证明了吴耀南的“浊毒”理论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上的有效性。

通过清除湿热之气,调理体内的平衡,可以有效地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医经典著作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中医经典著作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中医经典著作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医药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医经典著作作为中医学术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对于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典著作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影响和局限性。

一、中医经典著作的价值1. 理论指导:中医经典著作包含了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这些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2. 临床经验: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和归纳,其中包含了许多珍贵的临床案例和治疗经验。

这些经验可以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3. 方剂研究:中医经典著作中收录了大量的方剂,这些方剂具有独特的配伍和应用特点。

通过对这些方剂的研究,可以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方剂的设计和调配方法。

二、中医经典著作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案例1. 针灸治疗:中医经典著作中有大量关于针灸的理论和应用方法,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等。

现代临床中,中医经典著作的针灸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中药治疗:中医经典著作中收录了许多重要的中药方剂和经典处方,如《本草纲目》等。

这些方剂和处方在现代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脉诊诊断:中医经典著作中对于脉诊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在现代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脉诊的诊断和评估,帮助医师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发展。

三、中医经典著作应用的影响和局限性1. 影响:中医经典著作的应用使得中医学在现代临床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使得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得到公众和专业人士的认可,提升了中医药在健康领域中的地位。

2. 局限性:中医经典著作的应用在现代临床实践中并非准确无误,其中存在一些局限性。

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介绍(精)

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介绍(精)



模型化特點和原
則即是將客觀的
真實系統抽象為
模型,通過簡化
的系統模型去研
究、揭示和掌握客
觀真實系統的性
質和規律。
模型的特點-- 簡化:
• 對複雜對象的某方面特性感興趣,可以略 去其他方面的性質和細節,只為這方面的 特性建立模型。
• 建立模型有利於分析問題。
模型是科學實踐的前導
科學如隱喻
‧在哲學、科學及感觸的最前沿經驗上,不 可避免的,要去摸索出一種新語言,用來 為這些剛注意到及正在瞭解中、還不穩當 的新東西,賦予精確的意義及心像(image) ---法蘭克‧歐本海默(Frank Oppenheimer)「詩及科學語言」
• 象:
• 形象:臟腑解剖形態
• 徵象:臟腑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 現象
• 應象:臟腑的生理病理應於四時 陰陽之象
思維模型—臟器、臟腑、臟象:
•臟器—血肉實體。 •臟腑(象)—臟器的模型化。
—臟器的簡化,省略微觀層次。 — 對功能進行合併和調整。 —突出臟器在整體層次上的功效。 —是抽象的,在現實中並不存在。
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 步不正而無子耳。
中醫是否有解剖科學
• 形而上謂之「道」 • 行而下謂之「器」 • 「器」者「皿」
藏象 臟象?
‧隱藏於體內的內臟及其表現於外的生理病 理現象
‧藏:臟,隱藏於體內的內臟 ‧包括: ‧五臟:心、肝、脾、肺、腎 ‧六腑:小腸、膽、胃、大腸、三焦 ‧奇恆之腑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隱喻(metaphor)
‧以我們熟悉的材料為模,再加上幻想為型 ‧光「波」、帶電荷的「粒子」、磁「場」、
重「力」、量子「躍遷」、電子「軌道」, 愛情 ‧當物理學家說電子像粒子,他用的是隱喻 式的比較。就如詩人寫愛情像一朵玫瑰花。 這兩個心像,都用實質的物品,一朵玫瑰 花或一個粒子,來闡明抽象的理念――愛 情或電子

王孟庸运用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验案举隅

王孟庸运用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验案举隅

王孟庸运用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验案举隅王孟庸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方剂学家,他擅长运用中草药治疗疾病,尤其擅长在验案举隅中运用当归、连翘、赤小豆等药材制作汤剂。

这些汤剂不仅药效显著,而且安全性高,成为了后世医学界的经典范本。

当归、连翘、赤小豆是中草药中常见的材料,它们分别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药效。

王孟庸将它们运用于验案举隅中,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王孟庸所制作的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验案举隅。

【处方】当归15克,连翘12克,赤小豆15克,茯苓15克,白芍15克,甘草6克,桃仁12克。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适应病症】白血病慢性期,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气血积聚型,脾胃湿热型。

【用法】上药共煎,每天一剂,分二次服。

在这个方子中,当归是一味具有温补血补的药材,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药物。

它主要用于治疗女性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血虚等症状。

连翘是一味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常被用于清热泻火、解毒消肿之用。

赤小豆是利水消肿的良药,是中医常用的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药物。

这三味药材搭配在一起,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等功效。

除了当归、连翘、赤小豆外,茯苓、白芍、甘草、桃仁也是中医常用的药材。

茯苓具有祛湿利水、健脾消食等功效;白芍主要用于养血止痛、凉血止血;甘草具有益气、缓和各药、解毒等功效;桃仁是一种活血化瘀、解瘀止痛的中草药。

王孟庸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将这些药材加以搭配,产生了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用以治疗白血病慢性期、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气血积聚型、脾胃湿热型等病症。

这个方子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王孟庸所制作的这个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不仅在治疗白血病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效果,同时也为后世医学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他在运用中草药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遵循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善于运用辨证施治的方法,不仅治疗效果好,而且药材搭配合理,没有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小青龙汤运用举隅

小青龙汤运用举隅

治疗 中的认 知行 为治疗越来越得到广泛运用 。 它对于改善失 眠症
关键词 : 小青龙 汤 ; 临床应 用; 验案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4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0— 0 7 0 4 ( 2 0 1 5 ) 0 1 — 0 0 5 1 — 0 l
郭 大礼 主任医师是湖北 省十堰市 名 中医 , 临床经验宏 富。近 年更潜心经方 , 遥从 于南京 中医药大学 黄煌教 授 , 长 于应用 经方 治疗 内科疑难杂病及 抢救 急危重症 。幸 与其 同仁 , 亦 师亦友 , 屡
小青龙 汤源 自张仲景《 伤寒论》 。功能解表散寒 , 温肺化饮 。 主治外感 风寒 , 内停水 饮 。现代 临床上 主要 用于慢 性支 气管 炎 急性发作 、 肺气肿 , 支 气管 哮喘 , 以及肺 炎 、 过敏 性鼻 炎 、 胸膜 炎
等证属外寒 内饮 , 水寒 相搏 于肺者 。其 经典方 证 : ( 1 ) 伤寒 表不 解, 心下有水气 , 干呕 , 发热 而咳 , 或渴 , 或利 , 或噎 , 或小 便不利 , 少腹满 , 或喘 者。 ( 2 ) 伤寒, 心下 有 水气 , 咳而 微 喘 , 发热 不 渴。
断 为 双 上 颌 窦 炎 。抗 感 染 镇 痛 治 疗 无 效 。刻 诊 : 前额 及双 面颊
汤体质 要求为面色多青灰色 , 口干不渴 , 畏寒 , 痰稀量 多 , 甚 至呈
水样 的鼻涕水样 的痰 。案 1 证为久病重病 , 大 3例 则 通过 小青 龙 汤 “ 水 样 的鼻 涕、 水样 的痰 ” 的分泌物 量多 而清稀及 脉沉 滑表现 出 的水饮证 , 推沿至五官的分泌物增 多, 如 口水多 、 眼泪多等 出现 的水 饮证而 应用小青龙汤 。充分体 现了郭 大礼主 任 医师 对经 方 “ 有是 证则 用是方” 的用 药原 则的娴熟技巧 , 并透过病证 表现进行拓 展应用

脾胃湿热理论临床运用举隅

脾胃湿热理论临床运用举隅

脾胃湿热理论临床运用举隅1. 引言1.1 脾胃湿热理论的起源脾胃湿热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著作中有关脾胃湿热的记载。

古代医学家通过长期对疾病的观察和总结,认识到脾胃湿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证候,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据史料记载,脾胃湿热理论最早是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提出的,他在《伤寒杂病论》中指出:脾胃湿热证是由湿热邪气侵袭所致,表现为口苦口干、腹胀腹泻等症状。

随着医学的发展,脾胃湿热理论得到了不断完善和丰富,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脾胃湿热理论的起源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促进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发展,并对治疗相关疾病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1.2 脾胃湿热的基本特征脾胃湿热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湿性病因:脾胃湿热主要是由于湿邪侵袭脾胃而引起的。

湿邪是一种外邪,具有黏滞不化、留恋不散的特点,易阻塞气机而导致疾病。

2. 热性病机:脾胃湿热的病机特点在于病变初期多为湿热相激,湿邪郁结在脾胃之中,逐渐化生热邪,出现湿热互结之象。

3. 病程特点:脾胃湿热病程多缓,病情发展较为顽固,易反复发作,且病情多由慢性病变逐渐演变而来。

4. 临床表现:脾胃湿热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口苦口干、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大便稀软、尿黄便黏等消化系统症状,同时还可出现口臭口臭、疲乏无力、体重增加等全身症状。

5. 切脉特点:脾胃湿热常见脉象表现为脉弦数,脉沉滑,脉弦滑等。

脾胃湿热具有病因湿性、病机热性、病程缓慢、症状多样、脉象特点明显等基本特征。

对于脾胃湿热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3 脾胃湿热在临床中的重要性脾胃湿热在临床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临床实践中,脾胃湿热是常见的疾病病机之一,发病机制复杂,症状表现多样,临床上常常伴有消化系统的相关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肠炎等。

了解和掌握脾胃湿热在临床中的表现及治疗方法对于中医临床医生至关重要。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摘要】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的临床经验在近年来备受关注。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体内气血平衡,促进疾病的彻底痊愈。

在实际操作中,崔教授依据患儿具体病情,精准施治,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中的操作步骤简单易行,且安全无副作用,深受家长和患儿的信任与喜爱。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到引火归元法对小儿长期发热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在展示了引火归元法在治疗小儿长期发热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崔文成教授,引火归元法,小儿长期发热,临床表现,操作步骤,治疗效果评价,案例分析,治疗应用前景,临床实践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儿长期发热是指儿童连续发热超过3天以上的症状,常见于感染性疾病或免疫系统异常。

目前传统药物治疗常常效果不佳,容易引起药物副作用或耐药问题。

寻求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

引火归元法作为中医经典名家崔文成教授传承并发扬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平复发热的目的。

崔文成教授在长期从事小儿发热临床工作中,通过引火归元法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本文旨在探讨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的临床经验与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2. 正文2.1 引火归元法的基本原理引火归元法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平衡阴阳、调畅气血、归元复原的治疗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引火归元法主要包括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四大方面,以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具体来说,引火归元法可以通过疏通经络、调整气血、激发阳气等方式,促使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加速病邪的排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应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时,崔文成教授深入研究患儿的病情特点和体质,结合中医诊断,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中医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其自成体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效。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进程中,中医理论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应用。

本文将结合具体临床案例,探讨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是“整体观念”,中医称之为“整体思维方式”。

整体观念是指将人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而非将人的身体分解为各个独立的部分进行治疗。

例如,针对一些慢性疾病患者,中医通常会通过体质辨识,综合分析患者的个人体质、生活习惯、环境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诊断出患者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然后综合运用中医药、饮食调理、针灸等多种治疗方法进行整体调理治疗。

2.中医理论的“证治并重”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证治并重”是中医学的又一重要理论,它侧重于把个体的临床症候(证)和疾病的本质(病)相结合,对疾病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胃溃疡患者,中医通常会运用“胃痛证”、“气虚证”、“血瘀证”等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些证候是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和总体认识,代表了不同胃溃疡患者病理特点和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

根据其不同的证候特点,依据中医药的理论和经验方法,辨证施治,既追求治疗疾病的根本,也应对症下药。

3.中医理论的辨证论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基于“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以证候为基础进行病证辨析的理论;是通过症状表现,辨明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深化对病因病机的认识,进而对病情进行治疗的方法。

例如,对于感冒患者,中医师会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确定中医证型,诊断出其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然后根据病情进行治疗,既可以用中药方剂,也可以用针刺治疗等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避免病情加重。

4.中医理论的个性化调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中医理论注重个体化调治,即因应不同人群,采取个性化温中、祛湿、清热等方面的不同治疗方法。

“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举隅

“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举隅

“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举隅摘要】本文通过探讨飞法取凉的具体施用手法及其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作用,为临床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飞法取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针刺补泻赤凤迎源《黄帝内经》有云:“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菀陈则除之。

”作为针灸教学的鼻祖,《内经》为针灸临床提供了重要的治疗原则。

后世医家对针刺补泻的问题众说纷纭,提出了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九六补泻等多种补泻手法,对这些手法的应用各个流派的医家有着自己不同的观点。

在针灸治疗中要求医师能够辩证施治,选取相应腧穴,分施不同手法施治,而大多数医师对于针刺手法在针灸临床中的作用尚未引起高度的重视,本文通过针刺飞法取凉治疗三叉神经痛,为针灸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金针赋》说“四曰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侯针自摇,复进其源,上下左右,四围飞旋以上手法乃大略也。

”这里对针刺复式手法“赤凤迎源”的手法操作进行了描述,而这一式操作,著名针灸家张缙教授亦将其称之为飞法取凉之法。

手法具体术式为刺手拇食两指相对,由针尾上方下到针根部后,轻捏针根,然后向上飞旋,使术者指感有如提针,但要提而不出。

与由下而上的旋摩同时伴以由左而右的旋摩,要使术者的指感有如捻转,但要捻而不转,使其力呈下紧上松之漏斗型。

在施术过程中,两指一捏一放如飞鸟展翅之象。

飞针成功关键在经气充盈于穴中,其表现为针体自摇。

搓针为其基础,一定要完完全全达到气满自摇程度,且不用守气。

飞针即一种有规律(方向一定,力度一定,节律一定)的摩针。

在“摩”上下功夫,在“力度均匀”上下功夫,在“指感与针感”上下功夫。

力呈螺旋式,向上,向外;指法呈漏斗式下紧上松。

此螺旋式的“力”含向上提的成分,但要提之不出;含针向右转的成分,但要转之不动。

临床上应用飞法取凉针法治疗实证、热证都有明显的效果。

笔者应用此法临床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乌梅丸汤剂临床应用举隅

乌梅丸汤剂临床应用举隅
· 138 ‘
世界 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 13卷第 1期 World Journal ofIntegrated Tmditi03.No.1 , · 临 证 经 验 ·
乌 梅 丸 汤剂 临床 应 用 举 隅
俞翔 陈敏
jing 100035;2.Psychology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10) 【Abstract】 Wumei wan is the classical formula of Treaties on Febrile Diseases.The composition of
肝之病 ……先实其脾气 ,无令得 受肝之邪 ’的理论 。乌梅 丸非 只为蛔厥 而设 ,乃为厥 阴诸病之主方 。”
乌梅丸有两个作用 ,一是治厥阴病的寒热错杂证 ,另一是治蛔 厥。乌梅 丸在 临床 中治疗 寒热错 杂 ,阴
阳失调 ,虚实夹杂之厥 阴病 ,有非常好的疗效 。
【关键词 】 乌梅丸 ;伤寒论 ;临床应用
DOI:10.13935/j.cnki.sjzx.180138 作 者单位 :1.北京 中医药大学 附属护 国寺 中医 院,北 京 100035;2.中 国科 学院心理研究 所 ,北京 100010 通 讯作者 :俞翔 ,Email:naro263@sobu.OO/11
当知 治 法 不 出此 方 矣 。” 而后 各 注 家均 以乌 梅 丸 为 厥 阴病正 治之 主方 ,如 《医宗 金 鉴 》就 直 接 将厥 阴 病 提纲 列于 乌梅 丸 之 下 。现 代 医 家 ,亦 沿 用 清代 的 认 识 ,将 其广 泛 应用 于各 种 病 证 。 当代 著 名 中 医学 家 蒲辅 周认 为 乌 梅 丸 组 方 体 现 了张 仲 景 所 说 :“肝 之 病 ,补 用 酸 ,助 用 焦 苦 ,益 用 甘 味 之 药 调 之 。”和 《难 经 》:“见 肝之 病 ……先 实其 脾 气 ,无令 得 受肝 之 邪 ”的理论 。乌 梅 丸 非 只为 蛔 厥 而设 ,乃 为 厥 阴诸 病 之 主方 。

“读经典,做临床”应用举隅-针刺督脉治疗血管性痴呆

“读经典,做临床”应用举隅-针刺督脉治疗血管性痴呆

“读经典,做临床”应用举隅-针刺督脉治疗血管性痴呆自《黄帝内经》以来,人们对痴呆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这段话是对常人的记忆、认知作了描述。

而当气血逆乱之时,在《素问•调经论》:“血并于下,气并与上,乱而善忘”,“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 志伤则喜忘其前言”。

而痴呆另一重要原因为上气不足,《灵枢•大惑论》说:“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日: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血管性痴呆[1]是由于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急、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引起的痴呆,包括认知能力、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社会生活能力的减退,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

血管性痴呆属中医“中风痴呆病”范畴,是最常见的痴呆原因之一,目前对其发病机理已形成共识,即以肾精亏虚为本,痰浊、瘀血、浊毒互结为实的本虚标实性疾病。

归根其源为气血逆乱,上气不足所致。

笔者运用针刺督脉治疗多例血管性痴呆,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以针刺督脉疏通经络,调其逆乱之气血,而有滋肾阴、补肾阳、豁痰开窍,则脑海充而痴呆得愈。

验案举例:蔡某,男,55岁,高血压病史二十余年,月前突发脑出血致半身不遂,经钻孔引流术治疗,病情好转后转求中医诊治。

2010年10月初诊,面色晦暗,左侧半身不遂,反应迟钝,言语笨拙,健忘,神困肢乏,动则汗出,纳呆,二便尚可,舌淡红苔白,脉细涩。

该患中风后气血亏虚,聚湿生痰,阻于经络,故有上述诸证。

治当疏经通络,益气化浊。

针刺百会、四神聪、合谷、曲池、肩髃、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昆仑,另取风府、神道、灵台、命门,毫针刺法,捻转得气,留针40分钟。

15天为一个疗程。

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2](MMSE)评分来判断患者智力状况,疗程结束后,该患MMSE评分得到了明显改善。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举隅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举隅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举隅大柴胡汤是中医经典名方之一,起源于《伤寒杂病论》,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等中药组成,是一种常用的调和气机、升清降浊、解表化湿、通肝理气的方剂。

该方剂不但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而且也是治疗各类疾病的基础方剂之一。

1. 调节免疫系统大柴胡汤可以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临床上,该方剂常用于治疗自体免疫性疾病、免疫功能障碍等疾病。

例如,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体免疫疾病,大柴胡汤可以帮助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疾病的症状。

2. 消除疲劳由于大柴胡汤可以调节肝脏气机,所以它也可以帮助消除疲劳。

临床实践证明,大柴胡汤对于一些疲劳症状显著有效。

例如,对于长期疲劳、精神压力过大、睡眠不眠等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 降低血脂大柴胡汤也可以帮助降低血脂,改善心脑血管疾病。

临床上,该方剂治疗高脂血症、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大柴胡汤也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临床上,该方剂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

例如,在治疗脑神经衰弱、头痛、失眠等时,大柴胡汤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5. 消除炎症由于该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所以它能够消除疾病中的炎症。

临床上,大柴胡汤常用于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肠胃炎等疾病。

例如,在治疗慢性肝炎时,大柴胡汤可以起到清热解毒、调节气机、缓解疼痛等多种效果。

综上所述,大柴胡汤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能够治疗多种疾病,并且对于调节人体机能也有很好的作用。

但是,在应用时需要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配,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中医经典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经典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经典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医经典理论由多个经典著作组成,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这些经典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和基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实践积累,对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然而,在现代医学兴起后,中医经典理论逐渐被西方医学体系所抛弃,被认为是迷信和落后的知识体系。

然而,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中医疗效的再次证实,中医经典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研究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一、中医经典理论的基本原理中医经典理论包含了诸多重要原理,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其中,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认为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统一的方面。

在身体内部,阴阳的平衡关系决定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而五行学说则是以金、木、水、火、土为基本元素,研究宇宙万物的生长发育和相互关系。

气血理论侧重于研究人体的能量和养分,认为气血的流通与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中医经典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中医经典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多种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中医诊断与治疗。

传统中医诊断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一,通过病人的外观、气味、言辞和脉搏等等方面来判断病人的体质和病情。

这种诊断方式更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而非局限于特定的症状。

在治疗方面,中医经典理论提供了多种方法,如针灸、草药、推拿和膳食疗法等。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来调整和平衡人体的阴阳和气血。

草药则通过不同的草药组合,针对不同的疾病症状来进行治疗。

此外,推拿和膳食疗法也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通过按摩和食疗来调理病人的身体状况。

三、现代医学对中医经典理论的重视与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认可,现代医学对中医经典理论的重视和研究也日益增加。

许多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开始探索中医与西医结合的途径,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在一些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慢性疼痛、皮肤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逍遥散加味临床应用举隅

逍遥散加味临床应用举隅

逍遥散加味临床应用举隅逍遥散最早出自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疏肝解郁的代表方,其治法属于程钟龄《医学心悟》中“八法”之“和”法。

方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生姜、薄荷、甘草组成,该方主治肝郁血虚证。

笔者在临证用此方加减治疗,“痤疮”、“胃炎”、“梅核气”等。

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痤疮李某,女,30岁,2002年3月6日来诊,自诉半年前因家庭纠纷后,出现以颈面部,主要以颈部,前额见较多的白头粉刺和微红浅表性炎症性丘疹,皮疹处皮肤发痒,伴胸闷失眠,乳房胀痛,舌红、苔薄黄、脉弦而沉,患者曾服用抗生素以及清热泻火之药,以及到美容院洗面等治疗,但收效甚微,中医辨证:肝郁脾虚,化火生热,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方为:柴胡15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0g,茯苓10g,薄荷10g,丹皮20g,栀子20g,防风10g,龙胆草15g,甘草10g,水煎服一日剂,早晚分二次温服,15剂后,白头粉刺丘疹减少,丘疹色变淡,乳房胀痛等明显好转,守方去龙胆草,栀子加蝉蜕10g,红花10g,15剂后2002年4月25日诸症悉除。

按:痤疮常归入脾、胃、肠、胆、肾等施治,但临床观察肝郁血虚并非少见,因情绪不畅,肝火疏泄条达,郁而化火成痰,肝气主升,主动如忧思郁怒,肝的升发太过,循经上攻,表现于颈面部为痤疮,以及胸闷,乳房胀痛等症,肝郁化火日久伤阴耗血,血燥生风故皮肤发痒,放以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治本,清血祛风治标,标本兼治,故能奏效。

2 胃炎刘某,女,48岁,2003年9月20日初诊,患者胃脘隐痛8月伴嗳气,饥不欲食,口燥咽干,虚烦失眠,神疲、头晕,双目干涩,平素患者性情急躁易怒,当在我院门诊行胃镜“胃窦浅表性胃炎”,先后服用“阿莫西林多潘立酮,谷维素,阿普唑伦,三九胃泰,胶体果胶铋等药治疗,症状无好转,查见舌红、少津脉细,中医诊断,肝胃不和,脾胃阴虚,予以柴胡10g,当归15g,白芍10g,白术15g,麦冬15g,女贞子15g,枸杞子15g,薄荷10g,石解10g,甘草10g,水煎服,日服二次早晚各一次,10剂后,症状减半,继续巩固20剂,随访半年未复发。

中医经典指导临床应用举隅

中医经典指导临床应用举隅
( 本文 编辑 : 杨 杰 本 文校 对 : 田 洋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6 — 1 0 )
薏 苡 仁 以增强 利 湿 之功 :若 阴囊 肿痛 ,红热 甚 者 ,可 去 柴 胡 ,加 连 翘 、黄 连 、大 黄 以泻 火解 毒 ;痒 甚者 , 加 白鲜皮 、地肤 子 、蛇 床 子 。注 意 :本 方药 物 多 有苦 寒 之性 .易伤 脾 胃,故 不宜 多服 、久 服 。
第 l 2卷 第 l 7期 ・总第 1 9 3期
2 0 1 4 年 9 月 ・ 上 半 月 刊

诊 主 诉 :勃起 不坚 ,性欲 减退 1 年 ,近 两个 月 加 重 。
胆草 、黄芩 、山栀 子 、泽泻 、木 通 、车前 子 、当归 、 生 地黄 、柴 胡 、生甘 草 。方 用 龙胆 草 大苦 大 寒 ,上 泻 肝 胆实 火 .下 清 下焦 湿 热 ,为本 方泻 火 除湿 两 擅其 功 的 君 药 。黄 芩 、栀 子 苦 寒 泻 火 ,配 伍 龙 胆 草 ,为 臣 药 泽泻 、木通 、车前 子 清热 利 湿 ,使 湿热 从 水道 排 除 肝 主藏 血 ,肝 经有 热 ,本易 耗 伤 阴血 ,加用 苦寒
6 典型 案例 梁 某 某 ,男 ,4 l 岁 , 已婚 。 2 0 1 3 年l 2 月1 6日初
中 医经 典指 导 临床 应 用举 隅 ※
欧 秀梅
( 甘肃 中 医学院 附属 医院 治未病 体检 中心 ,兰 州 7 3 0 0 2 0 )
关键 词 :中 医经典 ;临床 ;医案 医话
于论 ,治 必究 于 方 ,而 能 变通 而无 滞 ,斯能 尽 夫立 医
3 0 g ,五 味子 l O g ,款 冬 花 1 0 g ,紫菀 l O g ,僵 蚕 l O g ,法

“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举隅

“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举隅

“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举隅【摘要】本文旨在通过阿是穴合谷刺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中的作用,为临床针灸治疗肩周炎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针灸;合谷刺;肩周炎;运动疗法肩周炎也称肩关节周围炎,为无菌性炎症。

主要是由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中老年人多见,50岁左右者尤多,常为单侧发病,亦有两侧同时发生者,其诱因为肩部或上肢的外伤、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慢性劳损、受寒或缺乏运动、邻近部位的外科手术等。

临床症状主要为肩部疼痛,疼痛多为持续性,并以肩关节活动和夜间为重。

疼痛的性质含糊而不明确。

肩周炎晚期疼痛症状可有所缓解。

该病主要的体征是触诊肩部可有一至数个较为明确的压痛点。

常见的部位为患肩三角肌滑囊、肩峰下滑囊等处。

作肩关节活动范围检查时,可见各方向活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受限,尤以上举、外展、内旋、外旋等方向运动时最为严重。

疼痛期的被动运动检查可感到由于病人疼痛、肌肉痉挛所致的活动受限。

冻结期的被动运动检查有一特征性的体征,即在被动运动检查终末,检查者可感到类似皮革状坚硬的抵抗感觉(终末感觉)。

日常生活活动试验表明,患侧上肢不能做穿衣、梳头、摸背、插手摸兜、擦肛等活动。

晚期肩部肌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以三角肌最为明显。

线平片检查可大致正常仅可显示骨质疏松、韧带或滑贵钙化点等退行性改变现象。

以此可与其它肩关节骨性疾患作鉴别。

祖国医学将该病称之为“冻结肩”、“漏肩风”、“五十肩”等,中医认为肩周炎的形成有内、外两个因素。

内因是年老体衰,肝肾不足,气血亏虚。

外因是风寒湿邪、外伤及慢性劳损。

针灸治疗肩周炎具有明显疗效,笔者临床多年,应用阿是穴合谷刺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方法如下:1合谷刺,刺法名,又称合谷刺,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云:“合谷刺,此脾之应也,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

”操作方法:取穴为阿是穴,斜刺进针后退回浅部,然后又分别向左右斜刺,其针刺轨迹形如鸡爪一样分叉。

陆家龙教授运用“存津液”理论治疗肺胀经验举隅

陆家龙教授运用“存津液”理论治疗肺胀经验举隅

陆家龙教授运用“存津液”理论治疗肺胀经验举隅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肺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咳嗽、胸闷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效果有限,而陆家龙教授运用“存津液”理论治疗肺胀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备受关注。

存津液理论是陆家龙教授多年研究的成果,认为肺胀是由于体内津液不足而引起的病症。

通过调理体内的“存津液”,可以有效治疗肺胀,缓解患者的症状。

陆家龙教授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成功帮助了许多肺胀患者重获健康。

本文将介绍陆家龙教授的简介、存津液理论的概述,肺胀的症状和原因,以及陆家龙教授治疗肺胀的具体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存津液理论在治疗肺胀中的应用潜力,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2. 正文2.1 陆家龙教授简介陆家龙教授,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学教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曾在国内外多家医院任职,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技术。

他擅长运用中医经络理论和存津液理论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尤其在肺胀的治疗方面颇具建树。

陆教授治疗肺胀的方法独具匠心,他深入研究中医经典,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案。

他注重从整体出发,通过调理人体内的“津液”来调节肺脏功能,达到治疗肺胀的目的。

陆教授主张“以人为本,标本兼治”,他认为肺胀是由于气血失调引起的,不仅要治疗症状,更要从根本上调理人体的气血平衡。

他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调理等,效果显著,备受患者好评。

陆家龙教授不仅在治疗肺胀上有独到之处,同时也在中医教育和科研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

他多次参与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受到同行的高度认可。

他被誉为中医界的杰出代表,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2 存津液理论概述存津液理论是由陆家龙教授创立的一种中医理论,主要是指人体内部的“津液”在运行过程中如何储藏、输送和消耗的规律,以及如何调整和平衡津液的流动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津液是人体的精华之一,它主要包括水液、津液、气血和精气等物质。

中医经典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经典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经典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经典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其中,《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更是为中医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经典著作中所阐述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理论,至今仍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经典著作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中医经典强调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整体调节的方法在当今的临床实践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伤寒论》为例,该经典著作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即通过辨明病因、病位和病性来制定治疗方案。

六经辨证理论在感冒、咳嗽等常见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对于感冒疾病,中医经典理论认为病因是外感风寒,导致肺气失宣。

根据这一病因,中医经典开具了相应的治疗药物,如麻黄、桂枝、杏仁等,以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除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经典著作还注重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的结合。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医经典所使用的药物多以天然植物、动物或矿物为主,具有不良反应小、针对多种疾病的特点。

而非药物治疗方面,中医经典则提出了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在缓解疼痛、改善症状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经典的应用不仅有助于解决一些西药无法解决的问题,还能为一些慢性病、复杂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然而,中医经典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注意事项。

例如,中医经典的个性化治疗特点需要医生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这对医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要求。

此外,一些患者对中药和非药物疗法的接受程度可能影响中医经典的应用效果。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经典在临床中的作用,医生和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和创新。

例如,通过临床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发掘中医经典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以及开展临床试验等方法,为中医经典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中医人才的培养,提高医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也是推动中医经典在现代临床中应用的重要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经典理论临床应用举隅
作者:王素霞
作者单位:河北省平山县中医院中医内科,河北,平山,050400
刊名:
河北中医
英文刊名:HEBE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11,33(3)
1.才项仁增历代经典巨著对藏医药学兴起和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甘肃中医 2009(07)
2.王洪图内经讲义 2002
3.刘炜;刘玉沽;张军升陷汤加味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河北中医 2010(01)
1.张华东.路洁.边永君.王秋风路志正教授论《伤寒论》口渴的辨证[会议论文]-2006
2.刘冰.姜树民姜树民教授研读《脾胃论》《兰室秘藏》及临证应用经验[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4)
3.周茂福读"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有感[期刊论文]-江西中医药2010,41(12)
4.王志意.王德华学习《伤寒论》体会[会议论文]-2002
5.刘军.周振坤.王顺"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举隅-针刺飞法取凉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4)
6.曲红伟.王东升"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症[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4)
7.王威岩.周振坤.梅成"读经典、做临床"应用举隅-针刺十三鬼穴治疗癫痫[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1,08(18)
8.梅成.章一鸣"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举隅-针刺循经感传合龙虎交战手法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4)
9.张翠红.张海蒙.张潮.徐平徐平教授"解"医经[会议论文]-2006
10."读经典,学名著"大型读书活动辅导试题答案[期刊论文]-河北中医2007,29(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bzy201103033.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