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让课堂绽放光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写结合,让课堂绽放光彩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教材,发挥好每篇文章在读写结合中的范本作用,让读写结合训练取得最大的成效。
并积极地挖掘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有目的、有手段、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长期有效的读写结合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这两项技能,就一定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标签: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作文教学学法指导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
”这就告诉我们:写作不是独立的语文教育领域,它与阅读教学紧密相连。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一、趣味仿写——开启学生写作之门
1.从仿起步
一位教师教学《猫》时,通过细读第一自然段,略读二、三自然段后,领悟老舍先生是怎么把猫古怪的特点写具体的,总结出运用总分的段式,用事例写具体的方法。
之后,安排了小练笔,呈现了几幅小猫淘气可爱的图片,给了总起句,进行当堂练笔。
我也尝试着让学生练习用总分式写一段话,并用分号分隔几个并列的意思。
如果说,抓住特点写小动物还算容易,但是要在具体的描写中渗透感情则是学生写作的难点。
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引导他们经历一个情感蕴积的过程。
体会“猫亲人,人爱猫”的情感。
然后引导学生将小猫的事例进行丰富和补充。
再一次进行写生动的训练。
学习《荷花》一文,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孩子们也当摄影师,用简笔画“拍”下荷花,再用文字写荷花。
李兴所“拍”的取名《我就是一朵荷花》:“我站在池边眺望远方,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油油的荷叶,真像个大圆盘。
天热的时候,荷叶还能当一顶遮光的帽子,绽开的花朵更是美丽。
花中有一个小舞台……”丁唐颖所“拍”的照片取名《欢乐的小池》“雨后的荷池真美啊!一阵清风拂过,荷叶上的水珠滚来滚去,真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忽地全都落到池塘里了……看!小作家们个个演绎出儿童独有的天真、质朴和纯洁。
个性化而充满童真、童心和童趣的语言会让你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学生就很快变成一名自由的作家!
2.从仿到创
如果说模仿是读写结合的基点,那么“创新”就是读写结合的支点。
培养学生写作上的创造意识,是使读写结合从根本上得以实现和超越的一个转折点。
小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形式,课本剧、童话、探险故事,给学生建构了一个广泛的想象、练笔空间。
如学习《半截蜡烛》课本剧新鲜出炉,学生们趣味浓厚,被搬上了班队活动的舞台。
童话剧《七颗钻石》《西门豹》《卖火柴的小女孩》丰富的想象,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生动的情节,让学生意犹未尽。
孩子们的兴奋、快乐溢于言表,勾起了他们想象的翅膀,编织成绚丽多幻的图景,一篇篇富有浓厚趣味性的童话剧纷纷出现在“快乐学习园”中。
二、课前随笔——以写促读,以读促写
课前随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可以把课前随笔布置成课前预习作业,随意地让学生自由写感受和想法。
老师重在留意随笔中的“思”。
写课前随笔,对于学生而言是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真正把预习落到实处;对于教师亦有摸清学情,以学定教的帮助。
这种策略适用于易使学生产生不同观点的文章,教师可以从多元观点的交织中导入新课,也可以让生成的矛盾思想贯穿教学过程,顺学而导,最后达成对文字本真的认识。
我在教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体会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让学生尽情的去感受文本,把自己的感受用笔随意地抒发出来。
然而我从课题“匆匆”着手:“读了《匆匆》,你有什么感受?”有的同学感悟到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
有的同学感悟到作者对时间的流逝感到很无奈,有的同学感悟到童年时要珍惜时间,否则会像《乐府歌词》中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作家朱自清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匆匆》,用心去聆听。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就以学生初读所感受到的感悟作为话题,深入文本展开讨论:你是从课文中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同学们因为有了课前随笔,迅速地找出了有关的句子和片段,再由句子深入重点词,联系前后内容进行对比,在步步深入的理解中有感情地读,最终感悟到文本的真正内涵——时间匆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通过读文本,同学们深深地体会到要珍惜时间,不要让它白白地流去。
三、课中批注——流泻心中的感动
课中批注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一边读一边在所感、所想、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
《桂林山水》是一篇文辞优美、情感细腻的写景文章,因为喜欢,我们用了两节课细细品读,最后,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真正领悟的语言在书页上留下心中的感动。
吴俊楠写到:“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
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
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
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
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
四、挖掘文本——让学生情动笔也动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力,例如当学生读到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生动有趣处,悲痛伤心处,就会受文本的情节影响,情不自禁地有一种想一吐为快的欲望,即情动笔也动,这时我们要随时捕捉学生的这种情感,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断练习。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当只有七八岁的小巴迪写了一首诗后,他渴望得到对父亲的表扬。
这时他会怎样想呢?我带着文本的情感,让同学们写下来。
同学们纷纷拿起笔,有的写着:“我得把这首诗抄的更认真些,父亲看到时一定会高兴的不得了。
然而大大表扬我一番。
”“父亲看到这么漂亮的诗一定会夸我的。
然后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
那种感觉多温暖啊!”……是啊,一个下午巴迪都在用迫不急待地心情等待着父亲的归来,当巴迪看到父亲看完他写的第一首诗后,只是说了一句“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你能想象出期待了一下午的巴迪在听到父亲严肃、生气的这句话时,他会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来感受巴迪的内心。
“他一定伤心极了。
”“他一定会受不了的,因为他没有想到父亲会这样来评价他写的第一首诗。
”……
总之,阅读和写作是学生的两种能力,语文课堂教学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这两项能力。
我们要积极地挖掘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有目的、有手段、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长期有效的读写结合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这两项技能,就一定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中得到培养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