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七年级文言文专题09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原卷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河中石兽》选自,作者:,字,代文学家。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形式写成的小说。
二、内容概说。
本文选自清代著名学者纪昀的名著《阅微草堂笔记》,是一则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全文共四段,第一段是故事的缘起,写寺庙门前石兽沉入河中十余年,寺僧乘舟曳铁钯,寻之下游而不可得。第二段是“讲学家”的观点,认为石兽会“渐沉渐深”,当原地深求,众人以为高论。第三段是“老河兵”的看法,认为水会“啮沙为坎穴”,石兽会不断倒向上游。按照他的说法,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的河中找到了石兽。第四段是作者的感慨,由这一故事推及天下之事,强调“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的危害,引人深思。
三、字音字形
河干( ) 圮( ) 棹( ) 曳( ) 铁钯( ) 木杮( )
湮 ( ) 啮( ) 坎穴( ) 溯流( sù ) 臆( )断欤( )
四、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1.临:
2.干:
3.山门:
4.圮:
5.并:
6.阅:
7.棹:
8.设帐:
9.究:
10.物理:
11.木柿:
12.湮:
13.颠:
14.河兵:
15.啮:
16.坎穴:
17.如:
18.臆断:
(二)通假字:
(1)不亦颠乎
(2)曳铁钯
(三)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
(四)古今异义
(1)一寺临河干(古义:;今义::)(2)阅十余岁(古义:;今义::)(3)阅十余岁(古义:;今义::)(4)是非木杮(古义:;今义::)(5)如其言(古义:;今义::)(6)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
(五)一词多义
为:
(1)以为顺流下矣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众服为确论
(4)啮沙为坎穴
(六)虚词用法。
于:
(1)山门圮(pǐ)于河
(2)求石兽于水中
(3)湮(yān)于沙上
(4)当求之于上流
(5)必于石下迎水处
(6)果得于数里外
其:
(1)其反激之力:
(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之:
(1)闻之笑曰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其反激之力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果得于数里外。〔省略宾语,果得(之)数里外〕
2.否定句:是非木杮(使用“非”表否定)
3.倒装句:求石兽于水中(介词结构后置)
六、课文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
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七、重点语句翻译: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4)遂反溯流逆上矣。
(5)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八、内容理解:
1、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3、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4、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5、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6、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7、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8、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九、主旨
本文通过的故事,说明的道理。
十、写作特点。
语言质朴淡雅,结构上采用记叙加评论的方式,在故事的结尾处,作者直接发表议论,以短小精悍的文字表达自己的寄托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