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与教学的关系

合集下载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知识能力水平进行考核的基本方式和手段,也是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基本方式和手段,因此,在教学运行管理中,考试管理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进一步规范本科课程考核各环节工作,加强考核的分级管理,培养和营造优良的教风、学风,特制定本规定。

1课程考核1.1课程考核1.1.1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都必须进行考核。

公共基础课中的公共课(不含体育课、军事理论这二门课)、学科共同课(不含学科导论、科学研究方法这二门课)由教务处统一组织期末考核,其它课程由各教学承担单位自行组织考核。

1.1.2学期课程按一门课程进行考核,跨学期的课程每学期按一门课程进行考核;实践教学各环节均按一门课程进行考核。

1.1.3教务处负责的课程期末考核原则上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故期末考核又称期末考试。

如采用开卷或其它方式,应在学期开学后的第一个月内,由教研室提出,课程承担分院(部)组织专家论证,论证通过后报教务处审核同意后实施。

要求参与论证的专家有教授职称,不能少于三名。

原则上,采用新的方式,应坚持至少四年。

1.2考试资格1.2.1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取消其课程考核资格,该课程成绩以零分记:(1)旷课时数达到该课程计划时数的四分之一以上;(2)请假缺课时数达到该课程计划时数三分之一以上;(3)缺交平时作业三分之一以上或平时作业三分之一以上不合格。

课程考核前(进行考试方式改革的课程同样适用),各任课教师须严格审查学生考核资格,并将学生有无考核资格的情况在考核前一周随堂公布,学生如有异议,可在两天内向任课教师所在学院(部)申请复议,学院(部)在接到复议申请后三天内,会同教务处一并审议,审议结果由教务处负责公布。

1.2.2学生未经选课程序擅自修读的课程,不得参加该课程的考核。

1.3缓考、免考办理1.3.1缓考办理。

学生因病或不可抗力的原因不能正常参加课程考核时,一般应在考前由本人或委托他人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并附医院或其他有效证明,经学校教务处批准后方可缓考;因特殊原因未及时事先提出申请的,须在本门课程考试结束后三天内凭医院证明或其他有效证明由本人或委托他人补办申请缓考手续,经学校教务处批准后方可缓考。

学校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学校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学校教育与考试的关系学校教育和考试是密不可分的。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考试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评估。

因此,学校教育和考试的关系非常紧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主要形式。

老师会根据学科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为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光有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

这就需要补充一些学校教育所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比如电脑技能、外语能力、体育和艺术等等。

这些内容需要通过额外的培训或自学来达到。

此外,考试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试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也是对学校教育的质量的评价和监督。

通过考试,学校和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调整教学方法和方向,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考试也有其不足之处。

当前的考试制度过于注重评估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过分地关注得分,而忽略了学习的乐趣和实际应用。

这样的考试制度容易带来厌学情绪和焦虑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因此,在未来,我们需要在保留考试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改进考试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也需要从培养知识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总之,学校教育和考试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和额外培训都是重要手段,考试也是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我们应该正视当前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适当调整考试内容和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样才能让学校教育和考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与考试的关系[大全5篇]

教学与考试的关系[大全5篇]

教学与考试的关系[大全5篇]第一篇: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教学与考试的关系(转载)1、科举考试与今日应试有何区别?王晓春科举考试目标非常集中,完全是为了选拔官员;今日的应试不是这样,要通过考试选拔各种各样的人才,不光是行政官员。

今日考试还有普遍提高学生文化水平的作用,这是科举制所没有的。

科举考试几乎可以说是只考语文,学生的知识结构非常狭窄偏颇,严重阻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今日考试有外语数理化等,知识面宽多了。

科举考试中考官的阅卷,主观性非常强,甚至个人好恶也可以成为评卷标准,客观性很差,今日考试虽然不敢说绝对公平,起码是比较客观的。

从这些方面讲,今日考试比科举制先进多了。

我们再从考生个人角度考察一下科举考试与今日应试的区别。

科举考试是自愿的。

没有读书条件的穷人不去科举,有条件而不考,谁也管不着。

比如贾宝玉就讨厌科举,一点不犯法,他父亲贾政也拿他没办法,林黛玉还支持他。

要在今日,这是典型的因早恋而造成的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案例。

科举考试是集中的,但平日读书无须集中,可以拜师,也可以自学。

就是说,您只要到时候去参加考试,平日几点起床,何时读书,读书时是否伴随多动症,那是没人管的。

准备参加科举的考生平日没有什么家庭作业,也绝不会有一大堆小测验,练习册,模拟考试什么的,当然也就没有班级排名,不会有成绩降了几分老师就给家长打电话那种事情。

科举考试允许失败,一次不行下次可以再来,只要您高兴,可以一直考到白发苍苍,和您的孙子同时进同一个考场。

不像今日的考试,几乎是砂锅砸蒜——一锤子买卖。

可以想象,参加科举的考生们,考场心理压力要比今日考生小。

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一般都比今日的学生年龄大,科举考试可以说是一种成人考试。

成人当然比未成年人新心智更成熟,抗挫折能力更强一些。

可见,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们比今日的学生,压力要小得多,所以我们很少听说那时候有因考不中而自杀的。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今日的考试比科举更加残酷。

我们再从教师角度看看科举与今日应试的区别。

正确认识考试与教学关系

正确认识考试与教学关系

4.正确认识考试与教学关系成功的教学要通过对各种考试或测验结果的分析去获得。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考试结果的分析,了解学生对教科书,教法的适应情况,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教与学的关系。

具体作法是对试题试卷进行分析及时反馈。

(1)对知识掌握的分析。

教师应求出每项知识内容分类中试题的平均得分,将此平均分与计划表中的满分作比较,以反映学生对各项知识内容的平均掌握程度。

(2)对能力目标的分析。

通过分析考生在各能力项上的平均得分、达标率与满分率来了解学生在各项能力上与原有目标所存在的差距。

(3)根据双向细目表对表中每交叉分项的试题作同样的分析,并与满分比较,找出某个具体交叉点上的教与学的成功和失败。

通过以上的计算、分析、比较,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教科书、教法的适应情况,掌握学生能力的发展状况与特点,诊断出教学中的问题和症结。

对考卷分析之后,应及时将考试整体情况及分析结果反馈给学生,同时应将考卷发还给学生本人,让学生对照自己试卷的反应,参照教师对双向细目表有关的分析结果,诊断出问题所在。

同时,理清知识项与能力项中哪方面存在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以便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6)考试结果数据的统计分析考试数据的统计分析是考试结果分析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对每一试题的得分情况做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各题的得分率,可以准确发现学生对试卷各题的回答情况。

(1)考试的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的分析。

平均分可以表示出某一学生群体的整体水平,及格率可以表示出中等水平学生群体的相对大小,优秀率可以反映出尖子生群体的相对大小。

如果将这些数据进行班与班、校与校之间的横向对比,则可以反映出一个集体与另一个集体之间的相对差距。

(2)考试成绩与起点基础水平的对比分析。

每次考试可以将本班入学时各分数段人数分布作为基础,以各分数段为基本分析单元,将本次考试的上线人数、上线率逐一进行相应的分析,看各段上线总人数和上线率是否有所提高。

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

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

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驱使,频繁的学业考试与升学模拟考试,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身心负担,也偏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各级升学考试大纲为本,只要是与此相关的内容,希望全部都灌输到学生的脑中,而与考试无关的东西,则束之高阁。

学生所有心思都放在如何记忆、背诵知识上,如何最大限度地适应考试,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也是围绕升学考试运转。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的流行,既有教育指导思想、课堂教学理念上的偏差,也受到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升学考试评价制度是重要诱因之一。

考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发挥检测、激励和筛选的积极功能,这是考试评价手段被广泛运用于各类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

但是,当考试演变成为衡量一切教育活动的标准时,就夸大了考试应有的作用,不免产生负面影响。

在基础教育阶段,偏重书本知识的检测、鉴定,忽视实践环节的检验,不能全面评价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

考试作用被泛化乃至取代学业及品德评价的其他标准,不利于学校育人功能的全面发挥。

所以,新形势下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必须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

第一,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增加考试评价的多样性考试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形式与方法。

倡导综合运用多种考试考核方法,不应以书面测验作为惟一手段。

部分学科实行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开卷、半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不仅考试对学科与书本等基本知识的掌握,也应侧重考察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核心。

”此外,应扩展考试评价的主体与客体范围。

考试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涉及到学生对学生、学生对老师、学生和教师的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考试与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考试与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考试与教学的关系摘要:教学与测试在新课程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如何,会对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考试与教学的关系、考试的功能及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目前存在的某些问题的分析,讨论了如何发挥考试与教学的和谐关系,使测试发挥其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的价值。

关键词:测试教学和谐关系教育资源一、引言外语测试是随着外语教学的出现而出现的。

对于测试与教学的关系,学术界的观点大致相同,都承认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测试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Heaton(1988)指出,语言教学和测试的关系密不可分,离开其中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在另一领域里顺利地工作。

Hughes(1988)也在其专著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中阐述了教学与出生的关系,指出:“从严格意义上讲,教学与测试之间是一中同伴的关系”。

教学和测试是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可缺少的过程,但是这两个过程的教育功能是不同的。

教学是教育得以实施的核心手段,因此在教育体系内它理所当然应占主导地位;而测试则是为教学服务的,应处于辅助地位。

教学的目的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使学生获得一门外语语言的能力,而测试的目的在于对教学的检验,测量学生通过教学所获得的外语语言能力的水平。

语言测试为语言教学提供了目标化的标准,并监测相关教学目标的完成。

教学方法的发展机往往推动测试手段的变革,而测试方法通常又对教学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测试与教学是新课程教育过程中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在我国,关于外语测试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陆续有专著出版。

但实际上自从外语考试出现之后,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已经存在。

英语在我国属于外语。

就是说,它通常是一门作为学校课程所教授的语言,而不是在国内用于交际而使用的“第二语言”。

(Richards et al,2000:179)。

因此,我国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英语以外,平时很少有使用英语的需求和环境,加之英语与本族语中文的语言习惯相差甚远,从而造成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许多困难。

如何正确处理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和考试的关系[五篇材料]

如何正确处理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和考试的关系[五篇材料]

如何正确处理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和考试的关系[五篇材料]第一篇:如何正确处理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和考试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和考试的关系各类考试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各类考试命题与课堂教学的目标应高度统一。

课堂教学和命题应当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应当通过考试进行评价,而考试除了有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考试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提高,让学生能够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何通过考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找到新的奋斗目标,这对命题者的要求是较高的,如何通过命题实现考试与考试目标的高度统一,这是每名初中物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考试要服务于教学,命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命题老师在开始命题工作前必须对试卷的功能进行明确的定位,要知道本试题的功能和想通过考试所要达到的目的。

考试不要以出难题为目标,要把发现和解决问题作为命题的重点命题的教师不要希望通过一套试卷让学生学会解决许多问题,要知道期望越高失望可能越大的道理,如果一套试卷有过多的经典题并非好事,因为经典题可能是综合性较强的难题,中国的文字很有趣,当您把难题的“难”字拆开后,就变成了“又”+“佳”,意识是“又如佳境”,解决难题后学生有可能进入更高的层次,见到更佳的境界。

问题是难题太多,学生知道有佳境在等待着他,但一个个难题会让学生在一次次失败中失去信心,于是对物理产生了畏难情绪,在多重难题的打击下失去了继续学好物理的信心,孟子曾说过“哀大莫过于心死”,学生对学习信心的丧失的是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最有效的打击。

命题者要思考学生在本阶段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概念是不够清晰的,哪些问题需要加深理解,本套试卷重点要解决什么样的关键性问题,本套命题应当涉及到哪些知识点,如何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考查加深学生的印象,重点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如何通过命题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在教学中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而试卷讲评则能够即时将发现的不足之处实行补充,深化知识掌握的水准,是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提升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数学试卷讲评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反馈教学检查的有效手段。

同时试卷讲评还应充分挖掘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把肯定学生成绩、发现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积极性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那么,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试卷讲评课呢?我将自己的一点体会总结如下:一、试卷讲评课的几种误区1、核对答案。

这种只核对答案而不实行评讲的形式,使部分学生对一些选择题、判断题、应用题、综合题等根本无法知道为什么是这个答案,更谈不上对评讲内容的巩固、强化,以及学习水平的提升。

2、逐题评讲。

有些教师从试卷的第一题开始,题题不放过,讲一张试卷往往要花上两三课时才能评讲完。

这样,既浪费学生有限的时间,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收益甚微。

3、重点评讲。

对多数学生做对的试题不评讲,错误较多的试题采取重点评讲。

这种做法虽比前两种好,但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形式单一,就题论题。

学生的收获只会解一道题,不能旁通一类题,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试卷讲评课的基本环节1、宣布考试基本情况。

在讲评课开始先向学生简要介绍这次考试的基本情况。

即最高分是多少,优秀率为多少,及格率为多少,以及各分数段的人数,试卷中存有的主要问题,做好成绩统计和试卷分析,提出试卷解答过程中存有的主要问题等。

2、针对错误实行评讲。

试卷评讲课绝不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

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到学生中存有的最突出、最主要和最想知道的是什么问题,应有针对性和侧重性地在试卷评讲课上实行解疑纠错和查漏补缺。

3、摆出问题让学生探究。

教师把存有问题摆出来,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或通过小组讨论,实行自主探究,自己解决。

试卷评讲课应以学生为主体,应将学生自行讨论分析、自行探究纠错、自行归纳总结、自行解决问题这条主线贯穿讲评课的始终,教师要多一点启发引导,少一点告诉讲解。

考试与教学的关系

考试与教学的关系

考试与教学的关系考试与教学的关系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刘芃很好地理解考试与教学的关系,会对如何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学科能力,并运用能力去解决新问题,有进一步的把握。

下面命题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期望引起您的关注。

[编者]教学与考试究竟应该建立什么关系呢?就目前反映出的情况看,至少有4个方面的问题尚需要取得共识:1.教学目标与考试能力要求教学的目标和考试的能力要求在原则上是一致的,它们的内涵都反映了教育的素质要求。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得以实现,考试的能力要求通过试题去实现,由于两者实现的途径不同,作用不同,因而人们往往误认为它们的价值不同,甚至有以能力要求取代教学目标的倾向。

其实,学科考试的能力要求实际上是教学目标的综合体现,为了实现选拔功能,又将其进行了合理转化。

不明此理,既教不好,也考不好。

彻底实现教学目标是与能力要求相应的惟一办法,也是达到能力要求的惟一途径。

教学目标是分阶段、分方面去实现的,而考试的能力要求只体现在一张试卷上;教学与学生的心智培养过程有关,考试与学生的心智水准有关;教学的特征是教学相长,考试的特点是有去无回。

一句话:教学是磨刀,考试是砍柴。

教学和考试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它们的运行机制和过程、呈现形式和内容、价值标准和评估都完全不同,这一点一定要认识清楚,同时在实践当中一定要把它们严格区分开来。

也就是说,我们只能够一点一点地去实现教学目标,不要眼睛只盯着考试,只要这样去做了,不管考试的结果如何,都是有价值的,都是胜利者。

2.能力与智力由于教学和考试的行为指向是脑力现象,我们经常要和人的能力、智力打交道,因此,对能力和智力的概念要搞清楚。

所谓能力,是指完成学业的本领,包括完成学业的具体方式和为完成学业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所谓智力,是指在完成学业过程中脑功能的作用,是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像力、注意力的总和。

能力不强调其先天因素,事实上,能力的先天因素只是与人的遗传素质有关,所以,人的能力是后天形成的。

传统学校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传统学校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传统学校教育与考试的关系教育与考试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考试的地位似乎越来越重要了。

很多人都认为,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考试,而不是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这种看法究竟是对还是错呢?首先,我们要承认一点,考试确实是教育的一部分。

它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考试的结果也可以让老师和家长更加了解该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帮助。

然而,问题出现在,考试是否应该成为“硬指标”,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主要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教师就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考试准备上,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

比如说,课外活动、兴趣爱好、人际交往等,这些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但是却往往被忽视了。

此外,一些教育机构由于考试的压力和竞争的压力过大,导致他们不得不采取强制、速成的教育模式,把学生变成“应试机器”,甚至有些学生会出现“为考试而学”的心态,这违背了教育应该有的本质,也使成为一些学生的负担。

当然,非常重视考试的教育模式也存在优点。

首先,考试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

其次,通过考试,学生们还可以获得一些奖学金和荣誉证书,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是有好处的。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明确一个观点: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仅仅为了通过考试。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他们的考试成绩。

考试只是衡量教育效果的一种指标,而不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内容。

总之,传统学校教育与考试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考试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育的本质——让学生成为具有创造力、思辨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

考试与教学的关系-陕西教科研网

考试与教学的关系-陕西教科研网
教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 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 怎么教,怎么学,就怎么考 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学
二、考试与教学关系
1.教学目标与考试能力要求 教学的目标和考试的能力要求在原则 上是一致的,它们的内涵都反映了教育的 素质要求。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得以实现, 考试的能力要求通过试题去实现,由于两 者实现的途径不同,作用不同,因而人们 往往误认为它们的价值不同。

2.考试的内容与教学的内容 教学内容显然是文化素质的主体,那 么考试内容就应该全面反映教学的内容。 这实际上是考试的知识范围问题。当然, 要使教学和考试各得其所,首先就要实现 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在以课程标准为同宗 的前提下各具特点。
从大的范围来看,考试的内容与教学 的内容似无区别,但将这些内容放到考试 和教学的过程中去之后,就会显示出问题 来。考试要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评 估三年的学业,其内容的综合和组合就与 教学大不相同。
此外,考试要体现高中阶段学校对人 才的需要,考试必须对考生所学知识内容 进行改造后才能实现选拔要求。这两个条 件加在一起,貌似一致的知识内容,感觉 就大不一样。这就是考试看起来容易,做 起来难的原因。 另外,中考还是对学生在九年义务教 育阶段学习状况的首次全面考查,还具有 水平测试的性质。
三、内容能力要求比较
其实,学科考试的能力要求实际上是 教学目标的综合体现。为了实现考试的选 拔功能,命题人又将其进行了合理转化。 应该明确,全面达成教学目标是达到考试 能力要求的惟一途径。如果教师和学生不 明白这个道理,教师既教不好,学生也考 不好。
教学目标是分阶段、分方面去实现的, 而考试的能力要求只体现在一张试卷上; 教学与学生的心智培养过程有关,考试与 学生的心智水准有关;教学的特征是教学 相长,考试的特点是有去无回。教学和考 试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它们的运行机 制和过程、呈现形式和内容、价值标准和 评估都完全不同。

对《教学与考试的关系》认识

对《教学与考试的关系》认识

对《教学与考试的关系》认识通过对《教学与考试的关系》的学习,我觉得理解教学与考试的关系,首先要理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从纵向、横向两方面讲了老师与学生对考试的态度,讲考试与教学的关系。

“考试成了话把儿,成了我的挡箭牌,成了我的首选辩护律师。

考试给我带来了压力,也减轻了压力;考试使我失去安全感,又给我带来某种安全感;考试是魔鬼,又是天使。

人是一种善于制造借口的动物。

只要有借口,说话做事都方便。

家长可以借口“恨铁不成钢”大搞教育主观主义,教师则可以借口应付考试故步自封,拒绝转变观念。

”说“生活中的考试常常需要自己出题目”“教室里的考试是有标准答案的,生活中的考试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是啊我们也是有这样的想法的。

但我以为老师的改变,尤其是观念的改变是很重要的,这种改变除了个人的原因外,要给老师们一个宽松的环境。

素质教育要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反对传统的“填鸭式”的应试教育。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以为,除了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外,至少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二是使学生掌握较好的科学文化知识;三是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竞争意识;四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一个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应试教育使学生负担过重,浙江金华一学生不堪忍受,杀死了自己的母亲;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河南安阳一学生家长,因自己的儿子没有被评上“三好学生”,没有当上少先队大队长,带人把班主任给打了。

这些情况,反映了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发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有待加强。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如果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纪律观念,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素质,发展素质教育也就成了空话。

第二个方面,掌握较好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学生的天然任务,学生以学习为主,不学习知识,将来无以立足于社会。

素质教育对知识的要求比生活教育对知识的要求要高得多。

素质教育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这种提高绝不是以放弃学生的知识为代价的。

初中的语文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之间如何衔接?

初中的语文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之间如何衔接?

初中的语文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之间如何衔接?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衔接性的策略观察现象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的衔接问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较为关注的焦点。

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考试内容则强调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考查,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有效地衔接,是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一、现状分析:教学与考试的“断层”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与考试内容衔接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教学内容偏向知识传授,考试内容偏重能力考查。

教学中,教师往往特别注重教材内容的讲解和知识点的传授,而考试则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与考试之间存在明显的“断层”。

2. 教学侧重点不同于基础训练,笔试偏重综合运用。

教学以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为主,考试则要求学生将不同知识、技能综合运用,解决现实问题,学生往往无法在考试中将所学知识运用自如。

3. 教学侧重文本表述,考试强调文本分析。

教学以文本表述为主,考试则具体要求学生进行深度文本分析,提取重要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个人观点,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不足。

4. 教学重理论学习,笔试重实践应用。

教学侧重语文理论和知识的传授,考试则更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比如作文写作、口语表达等,学生往往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有效衔接策略:构建体系“桥梁”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1. 以课标为纲,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教师应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将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有机整合,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古代诗歌时,既要讲解诗歌的背景、内容、艺术手法,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和文本解读,将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结合。

2. 以考试为导向,加强综合性训练。

教师应了解考试的命题趋势和评分标准,将考试内容融入教学设计,增强对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训练。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总结概括要点、提炼主题等训练,并在课堂中设置一些模拟考试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考试对教学的积极作用

考试对教学的积极作用

考试对教学的积极作用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虽然它是教学过程的终端,但对整个教学过程逆向影响十分显著,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育质量的高低。

具体说考试具有以几个方面的作用。

1.导向作用パ校教育中,考试总是教学的近期目标,其心理导向非常敏感,引导着教与学两主体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意向的确定。

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和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我们批了很长时间的“应试教育”,其实应试是一种教育的必然观念,关键在于这种“试”考什么和怎么考。

如果考的是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应试就不再是一种消极观念了。

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考试不仅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努力地学,而应该能够把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到综合素质的培养,锻炼和提高上来。

2.激励作用タ际员旧砭哂小肮关”和“竞赛”双重意义,由此带来了约束与竞争双重机制,从而使考试具有特定的激励作用。

考试有分数的差异,有优、良、中、差之分,有及格、不及格的区别,具有可比性。

高分是对成绩优秀者的肯定和鼓励,低分是对成绩差者的否定和鞭策,可比性因此导致竞争性。

约束机制和竞争机智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机制,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一直发挥着激励作用。

如果考试不严肃,不认真,不规范,都会大大地削弱其激励作用。

3.教育作用タ际员旧硎且恢纸逃手段,教育形式,也是一个教育过程。

尤其是德育课的教育作用尤为重要。

一方面,考试过程是教学过程的延续,是学生再学习,复习和深化学习的过程。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使所学内容得到改观和强化,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和技能的巩固,也使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

另一方面,考试也是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展示、训练和培养的过程。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所学到的观点、原理、立场和方法运用于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

4.测评的作用タ际缘淖钪苯印⒆罹咛宓淖饔镁褪遣馄,也是最受教师和学生关注的作用,在教育学理论中将考试环节表述为“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就是对这一层面的阐释。

论考试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反拨作用

论考试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反拨作用

论考试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反拨作用近年来,关于考试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反拨作用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有人认为考试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考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然而,也有人认为考试尤其是高强度的考试会对教学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产生反作用,使得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考试对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考试是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掌握。

比如在小学、初中、高中等阶段,考试是学生深入了解知识、学习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方法和技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和考核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

相对于考试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它也存在一些可能会对提高教学质量产生反作用的因素。

首先,考试压力太大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的焦虑、焦慮、恐慌等负面情绪,使得这部分学生无法正确理解知识点。

对学生成长及其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考试设定不合理、出题难度过大等情况,也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从而对教育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我们需要适当减少考试次数以及考试强度,也就是说应该采用适当的考试方式和频率,避免让学生过于焦虑。

同时,老师们也要灵活掌握出题难度和方式,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题目的可读性,避免学生因出题难度过大而感到挫败。

第二,我们需要加强教育教学的多样化。

不只考虑到知识本身,还应跟随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增加教育过程中个性化,多样化,自主化的要素。

各种工具和设备都可以用在课堂中,动画和社交媒体可以用于教育,线上教育也开始快速发展。

这样可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和尊重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我们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一些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课程,可以通过开展学生俱乐部、定期心理辅导等课程形式,帮助学生调整情绪,缓解压力,增强信心和自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浅议发挥考试与教学的和谐关系

浅议发挥考试与教学的和谐关系

浅议发挥考试与教学的和谐关系测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教学就有测试。

不要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因为搞素质教育也有考试和应试。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发挥考试与教学的和谐关系。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Peter Strevens总结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语言教学和学习程序。

这个程序里面共有12个要素,其中最后一个要素就是评价和考试。

测试和教学一样是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过程。

教学是教育得以实施的核心手段,是教育体系中的主导,测试是为教学服务的。

教学的目的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学生获得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测试的目的在于检测,测量学生通过教学所获得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水平。

教材变了,教法变了,教育理念变了,这一切变化必将促进测试手段的变革,关于考试的说法有很多,但大体上都是对教学的一种评价和反馈。

也就是说考试对教学又有反拨作用,测试方法会对教学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 测试与教学是教育过程中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一、考试的类型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功能要实现考试与教学的和谐关系,首先要明确考试的类型和功能。

只有充分认识每种考试在教学中起到什么作用,才能有效的利用这些功能,让考试提供的信息有效的运用在教学之中。

1.考试的类型按照评价方式来分,所有的考试可以分为两大类: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一个课程项目中,检查学习者具体的语言行为,通过这种监测和评估来调整和引导教学活动,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也是新课改所提倡的测试类型。

终结性评价指的是一个项目结束或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检查原来制定的计划是否完成。

当然,还有一些大规模的考试,比如中考、高考、托福、雅思等等,这些考试都属于选拔性考试,他们发挥的是一种人才选拔功能。

在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考试应该是根据教学大纲对已经结束的教学过程进行检验的考试,也就是主要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考试的功能(1)学绩评价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新课标针对语文学习(不仅 限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突出了“联 系”“整体”的思想:“听说读写 的相互联系”(着眼于不同语文学 习活动之间)、“语文与生活的联 系”(着眼于课内与课外、学语文 与用语文之间)、“整体发展” (着眼于三维目标的整合)。
(5)新课标进一步强调要认真抓 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要求扩大阅 读量,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 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课外阅 读,课标也格外重视,阅读量有具 体要求,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 万字以上。新课标还将“课外阅读” 纳入评价之中,有利于保证课外阅 读要求的落实。
(二)命题指标
1.2015年中考试卷的结构
试卷 模块 分值 比例
阅读
全卷
积累和 运用
综合性 学习
现代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写作
分值
120分 100
17分 14.2
7分 5.8
30分 25
16分 13.33
50分 41.67
比例
( %)
说明:阅读共计为46分,约占全卷总分的38.33%;写作 为50分,约占全卷总分的41.67%。阅读和写作分数合计为96 分,约占全卷的80%。
7.坚持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着重 考查语言运用能力、阅读和写作能 力,注重考查发现、探究问题的能 力和筛选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 8.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 科学的学习方法; 9.强调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渗透人 文意识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
10.在保持试卷结构稳定的基础上, 注意题型的当创新,以突出新课 程特点; 11.发挥考试评价的杠杆作用,对教 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重点地加以 纠正; 12.进一步提高命题的针对性和科学 性,调整控制好难度,保证考查的 效度和信度。
(11)新课标由原来的不考察文言 文词法、句法变为不考察词法、句 法概念。 (12)新课标对口语交际评价的要 求更加具体、明确,层次更加清晰。 考察口语交际水平的基本项目可以 有讲述、应对、复述、转述、即席 讲话、主题演讲、问题讨论等。
(13)新课标的附录也有一些新变 化: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7-9年 级由原来的50篇变为61篇,其中变 化的有14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也增删了一些篇目;增加了“识字 、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 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
领会新课标的新精神、新变化 (1)新课标集中阐述了语文课程的 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 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新课标提出“继承和弘扬”两 个传统:文化传统、革命传统。加 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 程中的渗透。
(3)新课标反复提到“语文素养” 这一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内涵很 丰富,包含语言积累和语感,语言 感悟、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 力,读书的兴趣、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还有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以及 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发现、创新能力 等等。
(7)新课标提出了随文学习基本 的词汇、语法知识、必要的语文知 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 点的要求。其中,明确提出了语法 修辞方面的要求。 (8)新课标提高了识字写字的重 要地位,将识字写字教学延伸至义 务教育全过程,在加强写字教学方 面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并提供了 “基本字表”。
(9)新课标继续强调“要求学生 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 空话、套话”,同时还要求“抵制 抄袭行为”。还提出要关注作文的 书写质量。 (10)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综合性 学习的内容,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 要体现“语文”特点,避免在“跨 学科”中淹没了语文学科的本体。 。
(6)新课标提出了阅读新闻和说明 性文章的表述,加强了语文学习的 实用性功能;增加了对“阅读简单 的非连续性文本”的要求。连续文 本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依 据其内容及目的可以将连续文本分 为描述、叙述、说明、论证、指导、 附录材料等不同的形式。
非连续文本不是由段落构成,它 基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 、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 、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 录、索引等组成。非连续文本具有 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 于比较等特点,非连续文本阅读主 要要求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等。
遵循规律
坚持稳定
突破难点
——几个需要重点说明的问题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薛翰铭
2015.3
一、命题的思想和原则
(一)命题思想 1.重视双基,继续加强对语文学科 基础工具性内容的考查; 2.在兼顾不同版本教材的前提下, 注意课内外内容的有效衔接; 3.继续拓宽考查范围,加大试题的 覆盖面;
4.进一步突出语文学科核心能力, 强化学科思维; 5.选材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 际,文质兼美; 6.试题具有选择性,体现人文关怀 ,兼顾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
4.教育性:试题应该贴近学生的学 习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在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 5.科学性:无论是载体的选择还是 题干的设置,都要科学规范,不能 有知识性的错误;答案的表述要明 确、规范,对阅卷应有很强的指导 性,避免出现歧义。
6.鲜明性:要加强语文学科与其它 学科的联系,更要紧扣学科特点, 以考查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 出发点和归宿。 7.人文性:试题所选用的材料应有 浓郁的人文特色,试卷应体现对考 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能在宽松的 环境中充分地思考,认真地作答。
8.简约性:试卷结构简约;题型、 题量、分数分布合理;提示语亲切 、简练、规范;评分标准准确、简 明、具体,操作性强。
二、命题的依据和指标
(一)命题依据 1.2015年中考命题的依据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 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命题时注意体现《全日制义务教 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精 神和导向。
(二)命题原则 1.指导性:试题应该为课改实验区 学校和教师了解新课程改革过程中 语文教学发展情况提供依据;试题 应该有利于推进语文教育改革,有 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有 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 力。
2.基础性:重视考查学生对语文基 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生的语文基 本能力的发展水平。 3.公正性:兼有甄别、选拔功能的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要求语文试题的 难度要适中,题目设置要有梯度, 起点适当,坡度适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