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第七章(国家机构定义)

政治学概论第七章(国家机构定义)
政治学概论第七章(国家机构定义)

1、国家机构定义

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体系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在现实上,它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日常活动的组织体系。

国家机构承担着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日常国家管理的繁重任务。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这些主要国家机关构成的统一整体国家机构。

2、国家机构的组成

(1)任何国家都要设置国家元首这一国家机关以代表国家主持内外国家事务。国家元首的功能是充当一个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最高政治领导者,依据国际法处于国家最高领导地位,根据国际惯例享有最高规格的国际礼遇,充当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2)立法机关是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即有权审议、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以及进行执法监督的国家机关。国家立法机关的基本职能是立法和执法监督。

(3)行政,含有“执行”和“管理”两方面的含义。行政机关即负责拟订和执行法律、制订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对内对外事务的机关。

(4)司法机关是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狭义的司法机关仅指行使审判权的审判机关即法院;广义的司法机关除法院外还包括行使法律监督权的检察机关。

3、国家机构的主要特点

(1)阶级性:国家机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社会性:国家机构一般以全社会正式代表身分,以全社会名义进行活动。

(3)整体性:国家机构是统一的整体,是有机构成的政治组织体系。

(4)强制性: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构的活动普遍地约束全体社会成员,这样做一是依靠法律强制,一是依靠暴力强制。

4、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基本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权力,它们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形成鼎立之势,而又相互制约和平衡。

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在各国的具体实施形式也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国家机构机制。

例如:美国的三权在宪法上是平等的,英国是“混合权力体制”——议会权力最高。1985年第五共和国采用了“以行政权为重点的分权”

5、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关

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关即议会(或称国会)。立法机关的议会最早产生于英国。

两院制即议会由两院组成,一般称为参议院、众议院,通称为上议院、下议院。一般下议院权力高于上议院。

议会的主要职权职能大致可以概括为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三项。

(1)立法权立法权即以国家名义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权力。其立法程序是:提案-审议-通过-公布。立法程序中,核心是审议和表决通过法律草案,这是议会立法权的最重要表现。

(2)财政权财政权即财政同意权,是议会控制政府税收和开支的权力。国家预算法律,通常以适用一年为限,这在西方各国已成惯例。

(3)监督权监督权即议会对政府及其政策和政府官员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力。主要表现:一是决定和监督政府的组成。总统提名的政府高级官员,必须经过参议院同意后才能任命。在议会制国家,由议会选举产生政府首脑(总理或首相),由政府首脑再组织政府。

二是在议会制国家,议会拥有倒阁权,即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使政府集体辞职。

三是行使弹劾权,即议会对政府高级官员个人的犯罪或严重失职行为进行控告和制裁,追究法律责任,罢免其职务或判罪。

四是行使质询权,即议会对政府的政策和政府成员所管理的事务提出口头或书面询问,要求有关者做出解释和答复。

6、委托立法权

议会制定的法律,只规定有关事务的一般规范,通常由议会授权政府补充必要的实施细则,政府有权制定相应的规章、规则、条例,这些一般与法律具有同等或相关效力。这种行政立法权称为委托立法权。

7、违宪审查

违宪审查是司法机关审查和裁决国家机关的行为是否违反宪法,审查对象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令,政府根据法律颁布的行政法规、发布的行政命令以及采取的行政措施。

资本主义国家行使违宪审查权的机构有两种类型,一为由普通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一为由专门的宪法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

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司法原则和司法制度,主要有司法独立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辩护制度和法官保障制度。

8、司法独立

“司法独立”是指法院和法官只服从法律,独立行使司法权,有三个方面:一是司法权由法院和法官独立行使,二是一个法院的审判活动不受另一个法院的干涉,三是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坚持独立。

9、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构中的体现:

(1)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2)保证国家机关之间的合理分工,协调运作,依法进行权力制约。

(3)保证立法和决策民主化和执行的集中化与分工责任制。

(4)保证合理划分中央国家机构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和管理权限,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10、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

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全国人大和县以上各级地方人大设常委会为常设机关。

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广泛,有以下四个方面:

(1)立法权:立法权即制定、修改、废止和补充法律的职权。

(2)决定权:决定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就国家重大问题和事项作出决定的权力。

(3)任免权:任免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具体指人事任免权。

(4)监督权:监督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

11、我国的司法机关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和行政诉讼案件。人民法院实行四级两审终审制,设有基层、中级、高级、最高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行使法律监督权,提起公诉,对法院的错误判决和裁定,依法提出抗诉。

我国司法机关的活动和工作遵循和执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热力学概念名词解释

传热学名词解释 一、绪论 1.热流量: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 2.热流密度:单位传热面上的热流量 3.导热: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时,依靠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能传递,称为导热。 4.对流传热:流体流过固体壁时的热传递过程,就是热对流和导热联合用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表面对流传热,简称对流传热。5.辐射传热:物体间通过热辐射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称辐射传热。6.总传热过程: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经过固体壁传递给另一侧温度较低流体的过程,称为总传热过程,简称传热过程。 7.对流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对流传热量,单位为W/(m2·K)。对流传热系数表示对流传热能力的大小。 8.辐射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辐射传热量,单位为W/(m2·K)。辐射传热系数表示辐射传热能力的大小。 9.复合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复合传热量,单位为W/(m2·K)。复合传热系数表示复合传热能力的大小。 10.总传热系数:总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能力的大小。数值上表 示传热温差为1K时,单位传热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传热量。

二、热传导 1.温度场:某一瞬间物体内各点温度分布的总称。一般来说,它是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的函数。 2.等温面(线):由物体内温度相同的点所连成的面(或线)。 3.温度梯度:在等温面法线方向上最大温度变化率。 4.热导率:物性参数,热流密度矢量与温度降度的比值,数值上等于1 K/m的温度梯度作用下产生的热流密度。热导率是材料固有的热物理性质,表示物质导热能力的大小。 5.导温系数:材料传播温度变化能力大小的指标。 6.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7.非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8.傅里叶定律:在各向同性均质的导热物体中,通过某导热面积的热流密度正比于该导热面法向温度变化率。 9.保温(隔热)材料:λ≤0.12W/(m·K)(平均温度不高于350℃时)的材料。10.肋效率:肋片实际散热量与肋片最大可能散热量之比。 11.接触热阻:材料表面由于存在一定的粗糙度使相接触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给导热过程带来额外热阻。 12.定解条件(单值性条件):使微分方程获得适合某一特定问题 解的附加条件,包括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三、对流传热 1.速度边界层:在流场中壁面附近流速发生急剧变化的薄层。2.温度边界层:在流体温度场中壁面附近温度发生急剧变化的薄层。3.定性温度:确定换热过程中流体物性的温度。

政治学概论课程复习大纲与练习题

《政治学概论》课程复习大纲与练习题 绪论 第一节现代政治概念 一、了解“政治”的传统含义 二、熟练掌握政治的定义 三、重点掌握对现代“政治”概念的分析 四、了解政治概念在中国的特殊性:广义与狭义 第二节政治学概略 一、熟练掌握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二、重点掌握政治学的主要分支,特别是比较政治与国际政治、行政管理 三、了解政治学的“科学性”和学科特点问题 第三节政治学的发展与回顾 一、了解政治发展沿革的基本脉络 二、重点掌握西方政治学发展中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里等 三、重点掌握中国政治学重建二十年的成就与问题 第一章政治现象的起源 一、了解国家和氏族组织的三个原则区别 二、重点掌握西方国家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 第二章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 第一节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概念 一、熟练掌握阶级的概念 二、重点掌握阶级的政治属性问题 三、重点掌握阶级与阶层、等级的区别与联系 四、了解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 一、了解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的一般阶级结构 二、重点掌握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阶级阶层构成和社会关系的新变化 三、重点掌握如何人事白领工人阶层问题

四、了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成员构成的显著流动性 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 一、了解当代中国社会成员和社会关系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二、熟练掌握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阶级和主要阶层 三、了解中国现阶段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的主要特点 四、重点掌握当代中国阶层分化的基本情况:总体特征以及农民工、私营企业主等群体 五、重点掌握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 六、了解关于正确处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方法 第三章国家(一)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第一节国家的本质 一、重点掌握国家的本质 二、重点掌握国家权力的三个主要特征 第二节国家的基本职能 一、了解国家的基本职能 二、重点掌握国家的社会性和社会职能问题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是两大并存而又对立的政治体系 一、了解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本质上的对立 二、了解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职能上的显著区别 三、了解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具体职能、管理形式方面的某些共性 第四章国家(二)国家的内容和形式 第一节国家的分类和划分标准 一、熟练掌握亚里士多德对国家的分类问题 二、重点掌握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国家分类方法 第二节国家的历史类型 一、熟练掌握国家历史类型的概念 二、熟练掌握国家历史类型的演进 第三节国体 一、熟练掌握国体的概念 二、重点掌握国家历史类型与国体的区别 三、熟练掌握君主制及其特点 四、熟练掌握共和制及其特点 五、重点掌握立宪君主制的概念、特点及其虚位君主的作用 第四节政体

工程热力学-名词解释

1.第一章基本概念及定义 2.热能动力装置:从燃料燃烧中得到热能,以及利用热能所得到动力的整套设备(包括辅助设备)统称热能动力装置。 3.工质: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媒介物质叫做工质,能量的转换都是通过工质状态的变化实现的。 4.高温热源:工质从中吸取热能的物系叫热源,或称高温热源。 5.低温热源:接受工质排出热能的物系叫冷源,或称低温热源。 6.热力系统:被人为分割出来作为热力学分析对象的有限物质系统叫做热力系统。 7.闭口系统:如果热力系统与外界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则称该系统为闭口系统。(系统质量不变) 8.开口系统:如果热力系统与外界不仅有能量交换而且有物质交换,则称该系统为开口系统。(系统体积不变) 9.绝热系统:如果热力系统和外界间无热量交换时称为绝热系统。(无论开口、闭口系统,只要没有热量越过边界) 10.孤立系统:如果热力系统和外界既无能量交换又无物质交换时,则称该系统为孤立系统。 11.表压力:工质的绝对压力>大气压力时,压力计测得的差数。 12.真空度:工质的绝对压力<大气压力时,压力计测得的差数,此时的压力计也叫真空计。 13.平衡状态:无外界影响系统保持状态参数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状态。充要条件是同时到达热平衡和力平衡。 14.稳定状态:系统参数不随时间改变。(稳定未必平衡) 15.准平衡过程(准静态过程):过程进行的相对缓慢,工质在平衡被破环后自动恢复平衡所需的时间很短,工质有足够的时间来恢复平衡,随时都不致显著偏离平 衡状态,那么这样的过程就称为准平衡过程。它是无限接近于平衡状态的过程。 16.可逆过程:完成某一过程后,工质沿相同的路径逆行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使相互作用所涉及的外界亦回复到原来的状态,而不留下任何改变。可逆过程=准 平衡过程+没有耗散效应(因摩擦机械能转变成热的现象)。 17.准平衡与可逆区别:准平衡过程只着眼工质内部平衡;可逆过程是分析工质与外界作用产生的总效果,不仅要求工质内部平衡,还要求工质与外界作用可以无 条件逆复。 18.功:功是热力系统通过边界而传递的能量,且其全部效果可表现为举起重物。 19.热量:热力系统与外界之间仅仅由于温度不同而通过边界传递的能量。 20.两者不同:功是有规则的宏观运动的能量传递,在做功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能量形态的转化。热量则是大量微观粒子杂乱热运动的能量传递,传递过程中不出 现能量形态的转化。功转变成热量是无条件的而热量转变成功是有条件的。 21.正向循环(热动力循环):热能转化成机械能的循环叫做正循环,它使外界得到功Wnet。 22.逆向循环:工质在循环中消耗机械能(或其他能量)把热量从低温热源传给高温热源的过程称为逆循环,消耗外功。 23.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24.热力学第一定律: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不可能被创造,也不可能被消灭,但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在能量的转换过程中能量的 总量保持不变。(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在热现象中的体现)。内能的改变方式有两个:做功和热传递ΔU = W + Q。 25.第一类永动机:不消耗能量便可以永远对外做功的动力机械。 26.热力学能(内能):分子间的不规则运动的内动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内位能,维持分子结构的化学能,原子核内部的原子能,电磁场作用下的电磁能等一 起构成热力学能。 27.总能(总存储能):内能(热力学能),外能(宏观运动动能及位能)的总和称总能。 28.推动功:工质在开口系统中流动而传递的功称为推动功mpv。 29.流动功:系统为维持工质流动所需的功称为流动功(推动功差p2V2-p1V1)。 30.技术功:机械能可以全部转变为技术上可以利用的功,称为技术功(技术上可资利用的功)。 31.体积功:工质因体积的变化与外界交换的功。 32.焓:在热力设备中,工质总是不断的从一处流到另一处,随着工质的移动而转移的能量,即热力学能和推动功之和u+pv。 33.稳定流动过程:流动过程中,开口系统内部及其边界上各点工质的热力参数及运动参数都不随时间而变,则这种流动过程称为稳定流动过程。反之,则为不稳 定流动过程或瞬变流动过程。 34.节流:工质流过阀门等设备时,流动界面突然收缩,压力下降,这种现象称为节流。 35.第三章气体和蒸汽的性质 36.标准大气压:在纬度45°的海平面上,当温度为0℃时,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 37.理想气体:1.分子间是弹性的、不具有体积的质点;2.分子间相互没有作用力。 38.摩尔气体常数:R=MRg=8.314 5 J/(mol·K),与气体种类状态都无关。Rg与气体种类有关,状态无关。Rg物理意义是1 kg某种理想气体定压升高1 K对外作 的功。 39.定压比热容Cp:压力不变的条件下,1kg物质在温度升高1K所需的热量称为定压比热容。 40.定容比热容Cv:体积不变的条件下,1kg物质在温度升高1K所需的热量称为定容比热容。Cp- Cv=Rg气体常数。Cp/Cv=γ比热容比。 41.湿饱和蒸汽:水蒸气和水的混合物称为湿饱和蒸汽。 42.干饱和蒸汽:即饱和蒸汽,水全部变成蒸汽,这个时候的蒸汽称为干饱和蒸汽 43.过热蒸汽:对饱和蒸汽继续定压加热,蒸汽温度升高,比体积增大,此时的蒸汽称为过热蒸汽。 44.饱和状态:当汽化速度=液化速度时,系统处于动态平衡,宏观上气、液两相保持一定的相对数量。 45.饱和温度:处于饱和状态的汽、液的温度相同称为饱和温度。 46.饱和压力:处于饱和状态的蒸汽的压力称为饱和压力。 47.过冷水:水温低于饱和温度时称为过冷水或未饱和水。 48.过热度:温度超过饱和温度之值称为过热度 49.汽化潜热:1kg质量的某种液相物质在汽化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简称汽化潜热(液体蒸发吸收的热量)。 50.第四章气体与蒸汽的基本热力 51.第五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52.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说法):热不可能自发的、不付代价的从低温物体传至高温物体。 53.热力学第二定律(开尔文说法):不可能制造出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全部转化为功而不留下其他任何变化的热力发动机。 54.造成过程不可逆的两大因素:1、耗散效应。2、有限势差作用下的非准平衡变化。

马工程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1.主权性

政治学原理主要概念

政治学原理主要概念 1、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对这一概念做如下解释: ①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②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③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政治博弈 ?政治学 2、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的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对此概念应作如下解释: ①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要素 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 a.权力的主体只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权力主体主要指国家, 即作为统治阶级工具的政府。 b.权力客体是指接受权力作用的群体或个人。权力客体与权力主体的关 系是相对的。 c.政治作用是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强制力。 ②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 ③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 综上所述,政治权力的主要因素有权力主体、权力客体、目的性、强制力、权力作用的方式等。 ?政治权力的类型:①强制性权力②功利性权力 ?③操纵性权力④人格型权力 ?权力、权威与合法性 ?政治权力的基础:①武力②财富③技能④动机⑤知识⑥制度基础 ?政治权力的分配 3、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历史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理解政治文化有一下几方面: ①政治文化主要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②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③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④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 ?政治文化的内容:①政治认知性成分②政治情感性成分 ?③政治评价性成分 ?政治文化的类型:①统治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 ②狭隘型文化、顺从性文化和参与型文化 ?社会资本是新型的政治文化 4、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简单地说,社会资本是在社会或其特定的群体中,成员之间的普及信任的程度。社会资本理论(美·普特南)是针对集体行动的困境提出来的。 ?政治文化的功能: ①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 ②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③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工程热力学名词解释

热力系统:将所要研究的对象与周围环境分隔开来,这种人为分隔出来的研究对象,称之为热力系统。简称系统。边界:分隔系统与外界的分界面,作用:确定研究对象,将系统与外界分隔。 外界:边界以外与系统相互作用的物体,称为外界或环境。系统与外界作用通过分界面进行,有三种形式:功交换、热交换、物质交换。 闭口系统:没物质穿过边界的系统。又称为控制质量系统。 开口系统:有物质穿过边界的系统。 绝热系统:系统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系统。 孤立系统:系统与外界不发生任何能量传递和物质交换的系统。 热力状态:系统中某瞬间表现的工质热力性质的总状况。简称状态。热力状态反应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平动特征。 平衡状态:系统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系统内外同时建立了热和力平衡,这时系统的状态,称为平衡状态。 状态参数:描述工质状态特征的各种物理量。 基本状态参数: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仪表测量出来的参数。 比容:单位质量工质所具有的容积,称为工质的比容。 密度:单位容积的工质所具有的质量,称为工质的密度。 温度:描述热力平衡系统冷热状况的物理量。温度的数值标尺简称温标。 压力:垂直作用于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力。(也称压强) P=F/A 相对压力(表压力)=大气压力+绝对压力:以大气压力作为基准所表示的压力。 绝对压力:以绝对真空作为基准所表示的压力。状态参数。 道尔顿分压定律:混合气体总压力为P,等于各组成气体分压力Pi之和。 分容积:假象混合气体中组成气体具有混合气体相同温度和压力时,单独占有的容积。 准静态过程:由一系列非常接近平衡态的状态所组成的过程。(是理想化过程) 可逆过程:当系统进行正反两个过程后,系统与外界均能完全回复到初始状态的过程。反之为不可逆过程。(理想化过程)可逆过程实现条件(特征):1.过程势差无限小,即准静过程。2.没有耗散效应。 体积功:由于系统体积发生变化而通过界面向外界传递的机械功。(体积增大为膨胀功,体积减小为压缩功) 热力循环:工质从某一初态出发,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状态变化,又回复到原来状态的全部过程。 理想气体:科学抽象的假象气体模型。气体分子是一些弹性的、不占有体积的质点,气体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比热容:单位物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K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定容比热容:在定容情况下,单位物量的气体,温度变化1K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定压比热容:在定容情况下,单位物量的气体,温度变化1K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p-Cv=R(适用于理想气体) 绝热指数(比热容比)κ:定压比热Cp与定体积比热Cv之比。 混合气体成分:混合气体中各组成气体的含量与混合气体总量的比值。分为:质量、容积、摩尔成分。 热力学第一定律: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有能量,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系统,而其总能量保持恒定。或者,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系统储存能(系统总能):是指热力学能(内能)、外部储存能(宏观动能和重力位能)的总和。 膨胀功(容积功):在压力差作用下,由于系统工质容积发生变化而传递的机械功。 轴功:系统通过机械轴与外界传递的机械功。 流动功(推动功):为推动流通通过控制界面而传递的机械功。 技术功:热力过程中可被直接用来做功的能量,膨胀功与流动功代数和。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政治学原理 三、名词解释 D 多党制:是指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多数代表制: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 F 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G 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共和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H 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寡头铁律:即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J 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L 利益集团:又称为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两院制:指一个国家内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M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民主化:是指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Q 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

工程热力学 名词解释

1.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定义 2. 热能动力装置:从燃料燃烧中得到热能,以及利用热能所得到动力的整套设备(包括辅助设备)统称热能动力装置。 3. 工质: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媒介物质叫做工质,能量的转换都是通过工质状态的变化实现的。 4. 高温热源:工质从中吸取热能的物系叫热源,或称高温热源。 5. 低温热源:接受工质排出热能的物系叫冷源,或称低温热源。 6. 热力系统:被人为分割出来作为热力学分析对象的有限物质系统叫做热力系统。 7. 闭口系统:如果热力系统与外界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则称该系统为闭口系统。(系统质量不变) 8. 开口系统:如果热力系统与外界不仅有能量交换而且有物质交换,则称该系统为开口系统。(系统体积不变) 9. 绝热系统:如果热力系统和外界间无热量交换时称为绝热系统。(无论开口、闭口系统,只要没有热量越过边界) 10. 孤立系统:如果热力系统和外界既无能量交换又无物质交换时,则称该系统为孤立系统。 11. 表压力:工质的绝对压力>大气压力时,压力计测得的差数。 12. 真空度:工质的绝对压力<大气压力时,压力计测得的差数,此时的压力计也叫真空计。 13. 平衡状态:无外界影响系统保持状态参数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状态。充要条件是同时到达热平衡和力平衡。 14. 稳定状态:系统参数不随时间改变。(稳定未必平衡) 15. 准平衡过程(准静态过程):过程进行的相对缓慢,工质在平衡被破环后自动恢复平衡所需的时间很短,工质有足够的时间来恢复平衡,随时都不致显著偏离平衡状态,那么这样的过程就称为准平衡过程。它是无限接近于平衡状态的过程。 16. 可逆过程:完成某一过程后,工质沿相同的路径逆行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使相互作用所涉及的外界亦回复到原来的状态,而不留下任何改变。可逆过程=准平衡过程+没有耗散效应(因摩擦机械能转变成热的现象)。 17. 准平衡与可逆区别:准平衡过程只着眼工质内部平衡;可逆过程是分析工质与外界作用产生的总效果,不仅要求工质内部平衡,还要求工质与外界作用可以无条件逆复。 18. 功:功是热力系统通过边界而传递的能量,且其全部效果可表现为举起重物。 19. 热量:热力系统与外界之间仅仅由于温度不同而通过边界传递的能量。 20. 两者不同:功是有规则的宏观运动的能量传递,在做功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能量形态的转化。热量则是大量微观粒子杂乱热运动的能量传递,传递过程中不出现能量形态的转化。功转变成热量是无条件的而热量转变成功是有条件的。 21. 正向循环(热动力循环):热能转化成机械能的循环叫做正循环,它使外界得到功Wnet 。 22. 逆向循环:工质在循环中消耗机械能(或其他能量)把热量从低温热源传给高温热源的过程称为逆循环,消耗外功。 23.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24. 热力学第一定律: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不可能被创造,也不可能被消灭,但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在能量的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在热现象中的体现)。内能的改变方式有两个:做功和热传递 ΔU = W + Q 。 25. 第一类永动机:不消耗能量便可以永远对外做功的动力机械。 26. 热力学能(内能):分子间的不规则运动的内动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内位能,维持分子结构的化学能,原子核内部的原子能,电磁场作用下的电磁能等一起构成热力学能。 27. 总能(总存储能):内能(热力学能),外能(宏观运动动能及位能)的总和称总能。 28. 推动功:工质在开口系统中流动而传递的功称为推动功mpv 。 29. 流动功:系统为维持工质流动所需的功称为流动功(推动功差p2V2-p1V1)。 30. 技术功:机械能可以全部转变为技术上可以利用的功,称为技术功(技术上可资利用的功)。 31. 体积功:工质因体积的变化与外界交换的功。 32. 焓:在热力设备中,工质总是不断的从一处流到另一处,随着工质的移动而转移的能量,即热力学能和推动功之和u+pv 。 33. 稳定流动过程:流动过程中,开口系统内部及其边界上各点工质的热力参数及运动参数都不随时间而变,则这种流动过程称为稳定流动过程。反之,则为不稳定流动过程或瞬变流动过程。 34. 节流:工质流过阀门等设备时,流动界面突然收缩,压力下降,这种现象称为节流。 35. 第三章 气体和蒸汽的性质 36. 标准大气压:在纬度45°的海平面上,当温度为0℃时,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 37. 理想气体:1.分子间是弹性的、不具有体积的质点;2.分子间相互没有作用力。 38. 摩尔气体常数:R=MRg=8.314 5 J/(mol ·K),与气体种类状态都无关。Rg 与气体种类有关,状态无关。Rg 物理意义是1 kg 某种理想气体定压升高1 K 对外作的功。 39. 定压比热容Cp :压力不变的条件下,1kg 物质在温度升高1K 所需的热量称为定压比热容。 40. 定容比热容Cv :体积不变的条件下,1kg 物质在温度升高1K 所需的热量称为定容比热容。Cp- Cv=Rg 气体常数。Cp/Cv=γ比热容比。 41. 湿饱和蒸汽:水蒸气和水的混合物称为湿饱和蒸汽。 42. 干饱和蒸汽:即饱和蒸汽,水全部变成蒸汽,这个时候的蒸汽称为干饱和蒸汽 43. 过热蒸汽:对饱和蒸汽继续定压加热,蒸汽温度升高,比体积增大,此时的蒸汽称为过热蒸汽。 44. 饱和状态:当汽化速度=液化速度时,系统处于动态平衡,宏观上气、液两相保持一定的相对数量。 45. 饱和温度:处于饱和状态的汽、液的温度相同称为饱和温度。 46. 饱和压力:处于饱和状态的蒸汽的压力称为饱和压力。 47. 过冷水:水温低于饱和温度时称为过冷水或未饱和水。 48. 过热度:温度超过饱和温度之值称为过热度 49. 汽化潜热:1kg 质量的某种液相物质在汽化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简称汽化潜热(液体蒸发吸收的热量)。 50. 第四章 气体与蒸汽的基本热力 51. 第五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52. 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说法):热不可能自发的、不付代价的从低温物体传至高温物体。 53. 热力学第二定律(开尔文说法):不可能制造出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全部转化为功而不留下其他任何变化的热力发动机。 54. 造成过程不可逆的两大因素:1、耗散效应。2、有限势差作用下的非准平衡变化。 55. 卡诺循环:工作于温度分别为1T 和2T 的两个热源之间的正向循环,由两个可逆定温过程和两个可逆绝热过程组成。 56. 概况性卡诺循环:双热源间的极限回热循环称为概括性卡诺循环。 57. 回热:用工质原本排出的热量加热工质本身的方法。 58. 熵产:由耗散热产生的熵增量叫做熵产。(闭口系内不可逆绝热过程中,存在不可逆因素引起耗散效应,使损失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被工质吸收,导致熵增大)。 59. 熵流:系统与外界换热量与热源温度的比值,称为熵流。 60. 孤立系统的熵增原理:孤立系统中的各种不可逆因素表现为系统的机械功损失,产生机械功不可逆地转化为热的效果,使孤立系统的熵增大。称为孤立系统的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

电大期复习——《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问答) 三、名词解释: 1.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2.权力: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3.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重叠共识: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在根据其各自的学说,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5.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6.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制:又称比例选举制,即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的制度 7.民主: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8.共和制: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9.国家元首: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0.利益集团: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1.宪政: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12.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3.政党: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14.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15.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16.政治共识: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17.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18.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19.选举: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20.政治监督: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

热力学概念名词解释

热力学概念名词解释

传热学名词解释 一、绪论 1.热流量: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 2.热流密度:单位传热面上的热流量 3.导热: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时,依靠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能传递,称为导热。 4.对流传热:流体流过固体壁时的热传递过程,就是热对流和导热联合用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表面对流传热,简称对流传热。5.辐射传热:物体间通过热辐射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称辐射传热。6.总传热过程: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经过固体壁传递给另一侧温度较低流体的过程,称为总传热过程,简称传热过程。 7.对流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对流传热量,单位为W/(m2·K)。对流传热系数表示对流传热能力的大小。 8.辐射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辐射传热量,单位为W/(m2·K)。辐射传热系数表示辐射传热能力的大小。 9.复合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复合传热量,单位为W/(m2·K)。复合传热系数表示复合传热能力的大小。 10.总传热系数:总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能力的大小。数值 上表示传热温差为1K时,单位传热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传 热量。

二、热传导 1.温度场:某一瞬间物体内各点温度分布的总称。一般来说,它是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的函数。 2.等温面(线):由物体内温度相同的点所连成的面(或线)。3.温度梯度:在等温面法线方向上最大温度变化率。 4.热导率:物性参数,热流密度矢量与温度降度的比值,数值上等于1 K/m的温度梯度作用下产生的热流密度。热导率是材料固有的热物理性质,表示物质导热能力的大小。 5.导温系数:材料传播温度变化能力大小的指标。 6.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7.非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8.傅里叶定律:在各向同性均质的导热物体中,通过某导热面积的热流密度正比于该导热面法向温度变化率。 9.保温(隔热)材料:λ≤0.12W/(m·K)(平均温度不高于350℃时)的材料。10.肋效率:肋片实际散热量与肋片最大可能散热量之比。 11.接触热阻:材料表面由于存在一定的粗糙度使相接触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给导热过程带来额外热阻。 12.定解条件(单值性条件):使微分方程获得适合某一特定 问题解的附加条件,包括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三、对流传热 1.速度边界层:在流场中壁面附近流速发生急剧变化的薄层。2.温度边界层:在流体温度场中壁面附近温度发生急剧变化的薄层。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政治学原理概念及思考题整理

第一章政治学研究 一、概念 1、政治——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 关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的形成而展开的活动以及运用公 共权力对社会价值作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学——社会科学中的主干学科,是研究人们如何为一个社会进行权威性价值分配的学问 3、政治哲学——主要运用先验的哲学思辨的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以这些价值为标准,对现实政治做出评价,并试图探寻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 。研究价值问题和政治思想与哲学的发展和意义。它是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又是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体系的科学 4、政治科学——主要运用经验的、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它强调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政治的真相。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5、行为主义政治学——西方政治学家积极努力使政治科学化的产物,有实证主义和逻辑主义两种 二、思考题 1、政治学研究的主要范围 A、政治理论与政治哲学。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 B、研究政府 C、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 D、比较政府与政治 E、国际关系F政治学研究方法 2、先到政治学研究中的系统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是研究整个政治制度,主要内容是一个国家对政治可以看成是该国社会环境与它的政治系统互动的关系。政治系统理论认为人类的政治生活是在一定换进内不停地要求和支持这些要求的力量,破事政治组织经由程序将要求转化为国家的政策来满足人民的要求。 3、结构与功能分析法的特征 (1)政治系统都有着同样的政治结构,任何政治结构都具有特定的政治功能。 (2)政治结构是系统中相关角色之间的固定化关系形式 (3)政治系统依靠各种政治结构履行各自政治功能来维系政治系统的生存 (4)政治系统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 对政治系统进行分析,采用输入与输出,有同样的政治结构,有特定的功能。 4、政治学是不是科学? 第二章现代国家 一、概念 1、权利——是某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影响力 2、政治权利——权利现象和权利行为在政治领域的体现,是指政治权利主体为实现和维护自己的 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利和客体的制约能力 3、权利的正当性——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合法性,就是政府实施同志在很大

工程热力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工程热力学在阐释热力学普遍原理的基础上,研究原理的应用,着重研究热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换规律。 2.热能动力设备: 从燃料燃烧中得到热能以及利用热能得到动力的整套设备,分为蒸汽动力装置和燃气动力装置。工质经历吸热、膨胀做功、排热过程。 3.实现热能与机械能转化的媒介物质叫做工质,工质从中吸热的叫做热源(高温热源),放出热能的叫做冷源(低温热源)。 4.热力系统: 被认为分割出来作为热力学分析对象的有限物质系统,边界,外界,闭口系(控制质量): 只有能量交换没有物质交换 开口系(控制容积): 有能量和物质交换, 绝热系统: 无热量交换, 孤立系统: 无热量和质量交换。 5.1 bar=e5 pa1atm=1.01e5 pa1 at(工程大气压)=0.98e5 pa1mm hg=133.32 pa1mmh2o =9.81 pa1atm=760mm hg = 10m h2o 6.系统参数不随时间变化即为达到稳定状态,系统在不受外界影响条件下状态保持不变即为平衡状态。 准平衡状态(准静态过程):

过程进行得很缓慢,破坏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远大于弛豫时间,随时都不致掀桌偏离平衡状态。进行的无限缓慢的过程。 气体工质在压力差作用下实现准平衡过程的条件是: 气体工质和外界压力差、温度差无限小可逆过程: 完成某一过程后,有可能使工质沿相同的路径恢复到原来状态,且不留下任何改变。 可逆过程=无耗散+准静态过程。 7.系统对外界做功为正,外界对系统做功为负;系统吸热为正,放热为负。 8.可逆循环: 全部由可逆过程组成的循环,构成一条封闭的曲线 内可逆循环: 假象工质与热源间有一物体,物体与工质温差无限小。工质的循环可看作可逆循环。 正向循环: 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使外界得到功;热动力循环 逆向循环: 将热量从低温热源传到高温热源,会消耗外功。制冷装置,热泵 9.推动功: 工质在开口系统中流动而传递的功。 10.流动功: 推动功差p1v1-p2v2是系统维持工质流动所需的功。

2016网络普法考试分章节练习题-7地方国家机构

第七章 地方国家机构
? o ? o ? o ? o ? o ? o ? o ? o ? o ? o ? o ? o ? o ? o
1、(单选题)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的职权不包括()。
A.撤销上一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正确答案:A
2、(单选题)()的各级人大代表有权依法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D.县级以上正确答案:D
3、(单选题)国家结构形式上,我国属于()制国家。
D.单一正确答案:D
4、(单选题)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由()设立,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授权。
D.中央政府正确答案:D
5、(单选题)选民或者代表()以上联名,可以推荐地方各级人大的代表候选人。
B.十人正确答案:B
6、(单选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我国实行的是()。
D.民族区域自治正确答案:D
7、(单选题)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
D.居(村)民选举正确答案:D
8、(单选题)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是我国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A.地方各级人大正确答案:A
9、(单选题)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原则不包括()。
C.无权辩护正确答案:C
10、(单选题)从当今世界范围看,主要有()类国家结构形式。
A.两正确答案:A
11、(单选题)下列国家机关中,属于民族自治机关的是()。
D.自治区人民政府正确答案:D
12、(单选题)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正确答案:A
13、(单选题)我国宪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
B.五年正确答案:B
14、 (单选题)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检察院是国家(),担负着审判和法律监督的重要职能。
D.司法机关正确答案:D

政治理论(概念解释 辨析题 简答题目部分)

政治理论 (概念解释、辨析题、简答题部分) 一、概念解释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首先是一个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物品。 3、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社会关系的经济范畴。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历史范畴。 4、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发生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可见它的内容包括价值的决定和价值的实现,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反映着商品经济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剩余价值 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6、可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消费掉了。这部分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的使用,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使原来的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7、实践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实践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基础。 8、人民内部矛盾 同“敌我矛盾”相对。一般来说,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它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包括工人阶级内部,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知识分子之间,农民阶级之间,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 9、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1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它反映事物的表面的个别属性。 12、理性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