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国通史课件之——唐代政治、制度及其变迁共87页
合集下载
隋唐政治制度课件

三省六部制二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一建立唐朝和取得皇位1助父建立唐朝统一全国2玄武门之变长子李建成太子589626次子李世民秦王598649三子齐王603626高祖窦皇后四子第一节隋唐时期的政治一中枢机构
第三单元隋唐两宋时期 第一节隋唐时期的政治 第二节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第三节北宋时期的政治和改革 第四节两宋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政治上:隋唐重建了大一统, 政治上:隋唐重建了大一统,但唐朝后期出现了藩镇 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 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北宋初期重新加强了中央集 在君主专制方面,隋唐进行了制度的创新, 权。在君主专制方面,隋唐进行了制度的创新,两宋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削弱相权。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削弱相权。 经济上:唐朝经济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经济上:唐朝经济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两 宋时期经济繁荣超过了前代,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宋时期经济繁荣超过了前代,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文化上:隋唐儒学受到挑战,两宋时期理学形成, 文化上:隋唐儒学受到挑战,两宋时期理学形成,打 破三教合流局面。 破三教合流局面。隋唐两宋时期中国科技一直保持世 界领先地位。 界领先地位。
第一节隋唐时期的政治 中枢机构: 一、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 二、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一)建立唐朝和取得皇位 (二)统治思想和统治政策 1、统治思想: 统治思想: (1)隋朝灭亡教训 (2)民本思想
2、统治政策: 统治政策: (1)用人 法律:慎用刑法、 (2)法律:慎用刑法、
制定《唐律》 制定《唐律》
要教戒太子诸王》 要教戒太子诸源自》第一节隋唐时期的政治 “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 纵不合朕心, 纵不合朕心 中枢机构: 一、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 为忤。若即嗔责, 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 二、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怀战惧,岂肯更言? 怀战惧,岂肯更言?”—— (一)建立唐朝和取得皇位 贞观政要求谏》 《贞观政要求谏》 (二)统治思想和统治政策 贞观初放榜日,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 1、统治思想: 统治思想: 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 (1)隋朝灭亡教训 喜谓侍臣曰: 出,喜谓侍臣曰:“天下 (2)民本思想 英雄,入吾彀中矣! 英雄,入吾彀中矣!”─ 统治政策: 2、统治政策: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五《杂记》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五《杂记》 用人(纳谏,完善科举) (1)用人(纳谏,完善科举)
第三单元隋唐两宋时期 第一节隋唐时期的政治 第二节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第三节北宋时期的政治和改革 第四节两宋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政治上:隋唐重建了大一统, 政治上:隋唐重建了大一统,但唐朝后期出现了藩镇 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 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北宋初期重新加强了中央集 在君主专制方面,隋唐进行了制度的创新, 权。在君主专制方面,隋唐进行了制度的创新,两宋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削弱相权。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削弱相权。 经济上:唐朝经济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经济上:唐朝经济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两 宋时期经济繁荣超过了前代,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宋时期经济繁荣超过了前代,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文化上:隋唐儒学受到挑战,两宋时期理学形成, 文化上:隋唐儒学受到挑战,两宋时期理学形成,打 破三教合流局面。 破三教合流局面。隋唐两宋时期中国科技一直保持世 界领先地位。 界领先地位。
第一节隋唐时期的政治 中枢机构: 一、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 二、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一)建立唐朝和取得皇位 (二)统治思想和统治政策 1、统治思想: 统治思想: (1)隋朝灭亡教训 (2)民本思想
2、统治政策: 统治政策: (1)用人 法律:慎用刑法、 (2)法律:慎用刑法、
制定《唐律》 制定《唐律》
要教戒太子诸王》 要教戒太子诸源自》第一节隋唐时期的政治 “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 纵不合朕心, 纵不合朕心 中枢机构: 一、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 为忤。若即嗔责, 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 二、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怀战惧,岂肯更言? 怀战惧,岂肯更言?”—— (一)建立唐朝和取得皇位 贞观政要求谏》 《贞观政要求谏》 (二)统治思想和统治政策 贞观初放榜日,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 1、统治思想: 统治思想: 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 (1)隋朝灭亡教训 喜谓侍臣曰: 出,喜谓侍臣曰:“天下 (2)民本思想 英雄,入吾彀中矣! 英雄,入吾彀中矣!”─ 统治政策: 2、统治政策: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五《杂记》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五《杂记》 用人(纳谏,完善科举) (1)用人(纳谏,完善科举)
唐朝政治ppt课件

唐朝政治
目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CONTENTS
• 唐朝政治制度概述 • 唐朝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 唐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 唐朝政治制度的评价与反思 • 唐朝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01
唐朝政治制度概述
皇帝制度
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 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负责制定 国家大政方针,任免官员,颁
布法律等。
唐朝皇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确保皇位传承的稳定性。
监察制度
• 唐朝设立御史台作为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督官员行为,弹劾违法乱纪者,监督司法活动等。
• 御史台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他们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其他官员的干涉。 • 唐朝还建立了巡察使制度,定期派遣官员巡视地方,监督司法活动,整顿吏治,确保地方政治稳定。 • 唐朝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确立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唐朝政治制度强调皇权至上、宰相辅政、监察独立等原则,这些原则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
监察制度
唐朝设立御史台作为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督大 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动,同时设立巡回监察御史 ,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
影响
稳定统治
唐朝政治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有效地维护 了皇权和社会的稳定,避免了权力的过
度集中和滥用。
推动文化繁荣
唐朝宽松的政治环境促进了文化的繁 荣,唐诗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促进经济发展
02
03
重视法治
唐朝时期,法律体系完备,执法严格 ,对现代法治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 义。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行政效率
唐朝的官僚制度设计合理,各级官员职责明 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法制建设
唐朝重视法制建设,制定了《唐律疏议》等 法律,规范了社会秩序和官员行为。
目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CONTENTS
• 唐朝政治制度概述 • 唐朝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 唐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 唐朝政治制度的评价与反思 • 唐朝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01
唐朝政治制度概述
皇帝制度
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 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负责制定 国家大政方针,任免官员,颁
布法律等。
唐朝皇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确保皇位传承的稳定性。
监察制度
• 唐朝设立御史台作为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督官员行为,弹劾违法乱纪者,监督司法活动等。
• 御史台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他们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其他官员的干涉。 • 唐朝还建立了巡察使制度,定期派遣官员巡视地方,监督司法活动,整顿吏治,确保地方政治稳定。 • 唐朝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确立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唐朝政治制度强调皇权至上、宰相辅政、监察独立等原则,这些原则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
监察制度
唐朝设立御史台作为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督大 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动,同时设立巡回监察御史 ,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
影响
稳定统治
唐朝政治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有效地维护 了皇权和社会的稳定,避免了权力的过
度集中和滥用。
推动文化繁荣
唐朝宽松的政治环境促进了文化的繁 荣,唐诗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促进经济发展
02
03
重视法治
唐朝时期,法律体系完备,执法严格 ,对现代法治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 义。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行政效率
唐朝的官僚制度设计合理,各级官员职责明 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法制建设
唐朝重视法制建设,制定了《唐律疏议》等 法律,规范了社会秩序和官员行为。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共28张PPT)

汉:内外朝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 元:中书省
• 中央机构演变的特点: • 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君 主专制不断巩固。 • 产生的重要影响: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完善;治国方 略被后世沿用
二、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中央集权的 发展 地方制度的演变 演变特点
西 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 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地方权力 唐 唐朝中期地方上设置节度使 朝
选官 制度 世官 制 军功 爵制 察举 制
魏 九品 晋 中正 制
隋 科举 唐 制 — 明 清 演变趋 势
选官方式和标准 张三能否当上 高官?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 官职世袭;贵族, 不能!张三的 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嫡长子继承 祖辈都是贫农。 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 按军功的大小 不能!张三没 有军功。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 以官举荐; 有可能! 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 看德行和才能。 张三有才有德。 选官制度。 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 依据中正的评定 不能! 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 授官; 张三祖辈都是 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评定 看门第的高低。 贫农。 的品级,成为授官的根据。 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 面向社会公平竞 很有可能!张 争,通过考试; 三能背诵《四 看考试成绩和才 书》《五经》, 能的高低。 作赋写诗填词 样样精通 选官方式趋向严密科学,选官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不断削弱,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北 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 宋 行政上: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中央对地
中央权力 不断增强,
财政上: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元 朝
方的管理 日益严密
实行行省制度
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 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西周 盛行的时 元朝 秦朝 (奴隶社会) 不 代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0张PPT).ppt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朝代 西汉 东汉
隋唐
中央行政(强化君主专制)
①汉初:汉承秦制, 三公九卿 制 ②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从而使外朝 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以后: 尚书台 权力增大 尚书台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三省六部制 :新阶段 ①三省:三省长官并称 宰相,分掌宰相 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 政事堂 。 ②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③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
总结: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三公九卿制 尚书台为行政中枢 二府三司制 废宰相,设内阁
秦
西汉
东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一省两院制
军机处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总趋势)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3)宰相权力不断被分散或分割 (4)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直到废除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制度的演变
第 贰 部分 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文书制度
概念解释 皇帝
集中
中央权力
集中
地方权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 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 制 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
义
皇权与相权
中
央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
集
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权
中央与地方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朝代
制度
(2)(依据)宗法制: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 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朝代 西汉 东汉
隋唐
中央行政(强化君主专制)
①汉初:汉承秦制, 三公九卿 制 ②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从而使外朝 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以后: 尚书台 权力增大 尚书台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三省六部制 :新阶段 ①三省:三省长官并称 宰相,分掌宰相 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 政事堂 。 ②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③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
总结: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三公九卿制 尚书台为行政中枢 二府三司制 废宰相,设内阁
秦
西汉
东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一省两院制
军机处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总趋势)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3)宰相权力不断被分散或分割 (4)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直到废除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制度的演变
第 贰 部分 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文书制度
概念解释 皇帝
集中
中央权力
集中
地方权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 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 制 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
义
皇权与相权
中
央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
集
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权
中央与地方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朝代
制度
(2)(依据)宗法制: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 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隋唐时期的政治PPT课件

.
13
•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唐代“在三省 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 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 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
•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 C.唐朝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 D.唐朝实行集权决策机制
.
14
2.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与影响
中,哪一幅是错误的
()
.
4
.
5
隋唐两宋朝代沿革概述—特征
• 隋唐统一— • 两宋多元并立(分裂与民族融
合) • 元朝重新统一
.
6
隋唐政治的四个问题
• 一、隋唐政治制度的变革之一—三 省六部制(中央官职的变化)
• 二、隋唐政治制度的变革之二—科 举制(官吏选拔制度的变化)
• 三、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 四、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
30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具体措施
1、“战而后和”。
2、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 3、设置羁縻府州,以少数民族首领为官。(安西都护 府) 4、采取和亲政策,加强民族融合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
31
649年唐太宗去世, 晚年困惑于继承人的问 题和长生不老的幻想。
.
32
.
33
元朝人戈直编集的《贞观政要集论》一书
.
25
4、选贤任能、虚怀纳谏(政治)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如长孙无忌和魏征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 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 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 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唐代基本制度及其演变.ppt

敦煌文书《神龙散 颁刑部格残卷》
敦煌文书《开元水 部式参卷》
第三节、官员选拔制度
一、学校
京师学
1、京师学 国子监六学
2、州学、县学 规模小、生徒有限
二、科举考试 1、常科与制举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通 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分常科 和制举两种,常科每年举行,制 举则根据需要临时举行。
唐代入仕途径有三:
第五节 唐代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一、土地制度 1、均田制:与隋朝相比,数量相同,限制妇女。
不同:授田年龄缩短;扩大非农业人口的授权范围; 贵族授田(职田)更优厚;部分开对土地买卖的限制。 2、屯田与营田制。军事性质。
北方边地。屯戍、补贴军粮等。中央与藩镇财政之争。 3、土地私有化。土地兼并均田不行、屯田不立、田庄
502条。
少府、及监门、宿卫、计帐为其篇目,
凡三十三篇,为二十卷。”
总则 名例篇 57条
古《 代唐 法律
卫禁篇 33条 职制篇 59条
典 》 事律 户婚篇 46条
,现 共存 十最
厩库篇 28条 擅兴篇 24条
二早
贼盗篇 54条
篇最
,完
五 ○ 二
整 的 中
罪律
斗讼篇 诈伪篇 杂律篇 捕亡篇
60条 27条 62条 18条
2、三省制的瓦解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号‘中书门 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 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 焉”。—《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
唐玄宗十一年的变化
由此,中书省成为唐中叶以 后,最高的决策和行政机构。 三省并治发展成为天子之下 的丞相行政制度,昭示着中 央中枢职官的出现。
“汉唐宋军制之得失瞭然明白,就其三者而论之,宋之禁军不 如汉之践更,汉之践更不如唐之府兵,三代之制事可遽复,古之渐 以壮国势,以省国费,皆莫若唐府兵之尽善焉。然唐行之未百年而 中变者,何也?......太宗远矣,而子孙不能守,唐遂因以衰,而至 于后世之主,其于祖宗之法固不可轻改,而于兵尤当加慎重焉..” (明)丘濬《大学衍义补》卷一一七《严武备·军伍之制》
唐代政治制度

当代历史学家谢元鲁据《唐会要》五十四、 五十五、五十六卷统叶,自唐初至唐滋宗(公 元859—873年)初年:
16次封驳,11次有效;
14次进谏,11次有效;
16次补阙或拾遗,6次有效。
580 643
魏 徵 ( - ) 字 玄 成 , 館 陶 ( 今 屬 河 北 ) 人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 闇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 听也,君之所以闇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 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 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 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 也不得而知。」
第二讲 唐代政治制度
唐朝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武德元年(618),李渊受禅代隋称帝,定都长安,建立唐朝。
天佑元年(904),朱全忠迁唐都于洛阳。天祐二年(905年), 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
称白马驿之祸。至四年(907年),哀帝李柷逊位于梁(史称后
梁),改元开平,都于开封。唐朝灭亡。唐传二十帝,历二百 九十年(其间有武则天革唐为周十六年)而亡。
昔日龌粗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遍长安花。
——孟郊(751-814)
轻寒着背雨凄凄, 九陌无尘未有泥。 还是平时旧滋味, 漫垂鞭抽过东西。
——韩喔(844-923)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 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 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 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常向 窗前读。”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2、唐代之科举
参加科举考试的主要有两种人,一是国子监 及州、县所属学校的学生,称生徒;二是在 家自学的士人,先向州、县报考,选中后再 送中央参加考试,称乡贡 。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

都督府
《旧唐书地理志一》:“缘边及襟带之地”。 设置改易,线索纷乱。大致而言,开元时有并州、益 州、荆州、扬州、潞州五大都督府,还有5个都督府,13个 中都督府,16个下都督府。职能为统管若干州的兵马甲仗 镇戍等事务。
都护府
边疆地区设置,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贞观时期有 安西、安北、单于、安东、安南,武后时加北庭。其下所 管辖的府州叫羁縻府州。 因边疆镇戍防卫等职能被节度使制度取代,都督和都 护在中唐以后被废除。
台院:侍御史,监察、纠弹中央官僚,参与审理疑难案件。
殿院:殿中侍御史,监察百官殿廷违法或失礼言行。 察院: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官与中央六部官员。 唐自贞观初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
——《通典》卷二四《职官六》
“三司推事”: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审判 司法行政 监察
制 度 变 化
吏
房
中书门下 枢 兵 户 机 房 房 房
立的财政权力,所谓“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与当路 自供”。至此,唐代真正“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 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藩镇才算普遍形成了。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
二、经济制度
(一)“丁中”与户籍制度
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 六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 道。
• 贞观元年(627)太宗分天下为十道:关内道,河南道, 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 南道,岭南道。 • 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在十道基础上,增设京幾道 、都幾道、黔中道,分山南为山南东、山南西,江南道为 江南东、江南西,共15道。 • 每道设采访处置使一人(后改为观察处置使)。京畿道、 都幾道以御史中丞担任。其他道则以所管辖的大州刺史或 大都督府长史担任。 • 道的职能跟汉代的十三州刺史差不多,属监察区,后“许 其专停刺史务,废置由己。”(《唐会要》卷78《采访处 置使》)形成了州县之上的一级管理机构。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3张PPT)

(一)秦朝:郡县制
1、变化
A.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B.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C.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当然,从贵族政治发展到官僚政治,这是历 史的进步。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 间的流动性。所以也有说法,官僚政治是中国“公天下”的开始。(不是指 最高权力,而是指统治集团)
特点:
职责:是起草诏令、处理政务,是内侍机构,没有实权。 职权:内阁有相权无相名,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 实质:是为保障皇权的高度集中而建立起来的新的中枢体制,也是官僚 机构日益腐败的重要原因。
【补充】问:隋唐三省六部属于法定机构,明朝的内阁是什么机构?那从隋唐到
明朝,决策机构转移的趋势是什么?
机构:皇帝的内侍机构。 趋势:由法定机构到非法定机构。 (六)、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秦朝的政 治制度
中央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廷议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 其他制度:文书行政制度
两汉至明 清时期政 治制度的 演变
中央行政制度:西汉:中外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元:一省制 明:废宰相制度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地方行政制度:西汉:郡国并行制、郡县两级制 隋唐:州县两级制、道州县三级制 宋:路府县三级制 元:行省制 明清:省府县三级制
②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③分封制受封的诸侯包括周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旧贵族
④受封的诸侯享有受封土地的统治权,同时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如服
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⑤分封制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但地方自主权过大,后期出现地方割据
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⑦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互配合,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1、变化
A.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B.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C.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当然,从贵族政治发展到官僚政治,这是历 史的进步。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 间的流动性。所以也有说法,官僚政治是中国“公天下”的开始。(不是指 最高权力,而是指统治集团)
特点:
职责:是起草诏令、处理政务,是内侍机构,没有实权。 职权:内阁有相权无相名,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 实质:是为保障皇权的高度集中而建立起来的新的中枢体制,也是官僚 机构日益腐败的重要原因。
【补充】问:隋唐三省六部属于法定机构,明朝的内阁是什么机构?那从隋唐到
明朝,决策机构转移的趋势是什么?
机构:皇帝的内侍机构。 趋势:由法定机构到非法定机构。 (六)、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秦朝的政 治制度
中央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廷议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 其他制度:文书行政制度
两汉至明 清时期政 治制度的 演变
中央行政制度:西汉:中外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元:一省制 明:废宰相制度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地方行政制度:西汉:郡国并行制、郡县两级制 隋唐:州县两级制、道州县三级制 宋:路府县三级制 元:行省制 明清:省府县三级制
②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③分封制受封的诸侯包括周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旧贵族
④受封的诸侯享有受封土地的统治权,同时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如服
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⑤分封制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但地方自主权过大,后期出现地方割据
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⑦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互配合,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闫步克03_02第三讲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下

• 代宗即位后,对于赋税制度进行了试探性的局部改革: “据见在实户,量贫富等第科差。” (《唐会要》卷 八五)
户 口
玄宗天宝十三载(754), 肃宗乾元三年(760),
900万户 193万户
户/丁/田
代宗大历年间(766-), 120万户
四、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两税法
宰相杨炎上疏,奏曰:
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曰凡 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 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 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 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 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 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 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 旧式。
三、法律制度:律令格式
1、唐代的法典体系
式:按工作性质归口的章程细则
《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
凡式三十有三篇,亦以尚书省列曹及秘书、太常、司农、光禄、太仆、 太府、少府、及监门、宿卫、计帐为其篇目,凡三十三篇,为二十卷。
三、法律制度:律令格式
2、以礼入法
以礼入法,法律儒家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 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 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
“纳绢代役”
——《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
唐代木牛车
四、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1、均田制与租庸调法
租
平
庸
國家初定令式,有租賦庸調之法。至開元中 均
调 ……人户寖溢,隄防不禁,丁口轉死,非舊名矣; 掩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宿,后来言 财利者皆莫能及之。 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者,多晏之故吏也。
户 口
玄宗天宝十三载(754), 肃宗乾元三年(760),
900万户 193万户
户/丁/田
代宗大历年间(766-), 120万户
四、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两税法
宰相杨炎上疏,奏曰:
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曰凡 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 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 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 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 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 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 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 旧式。
三、法律制度:律令格式
1、唐代的法典体系
式:按工作性质归口的章程细则
《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
凡式三十有三篇,亦以尚书省列曹及秘书、太常、司农、光禄、太仆、 太府、少府、及监门、宿卫、计帐为其篇目,凡三十三篇,为二十卷。
三、法律制度:律令格式
2、以礼入法
以礼入法,法律儒家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 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 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
“纳绢代役”
——《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
唐代木牛车
四、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1、均田制与租庸调法
租
平
庸
國家初定令式,有租賦庸調之法。至開元中 均
调 ……人户寖溢,隄防不禁,丁口轉死,非舊名矣; 掩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宿,后来言 财利者皆莫能及之。 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者,多晏之故吏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大中国通史课件之——唐代政治、 制度及其变迁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