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地区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研究

合集下载

广州市公务员培训网络大学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论-标准答案-题库

广州市公务员培训网络大学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论-标准答案-题库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论》是非题:1.产业结构指的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 正确答案是:(A)A 是B 否2.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处理好五个关系全局的重大关系的实质是:对国内外市场结构、多层次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空间结构、多层次技术结构、投资与消费结构这五个主要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正确答案是:(A)A 是B 否3。

在实施“双转移”战略中,推进产业转移的主要抓手是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大规模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 正确答案是:(A)A 是B 否4。

总部经济不是现代服务业。

正确答案是:(B)A 是B 否5.“现代流通大商圈”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正确答案是:(A)A 是B 否6。

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指出,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正确答案是:(A)A 是B 否7。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以发展与和谐为主线。

正确答案是:(A)A 是B否8。

广东对稳定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采取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等措施. 正确答案是:(A)A是B否9。

广东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正确答案是:(A)A 是B 否10。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实现“三个转变”,突破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

正确答案是:(A)A 是B否多选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请在答案前点击选择。

少选、多选、错选,该题均为不通过。

)1。

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的主要内容是().(正确答案是:ACD)A 确定了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B确定了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C 确定了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原则D 对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框架、八大载体的构建进行了部署2。

广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机遇和条件.(正确答案是:ACD)A 中央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B广东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C市场倒逼机制促使企业更加注重自主创新D 广东的人文精神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厚实的文化积淀3.粤港澳金融合作的内容主要有().(正确答案是:ABCD)A 金融产业合作B 金融创新合作C 金融市场合作。

湛江市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分析

湛江市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分析

湛江市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分析潘景梅改革开放以来,湛江市的工业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工业规模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工业结构几经调整,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轻重并举、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据统计,2002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43.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工业增加值145.95亿元,比增12.1%。

但是,湛江市工业经济总体上仍然相对落后,与省内其它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发展水平与本身拥有的资源优势和政策环境不相称。

2002年,湛江市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市GDP总值的37.2%,工业不同程度地存在规模不大、发展不快、创新不够、结构不优、效益不高、质量不高、后劲不足等问题,在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还承担不起促进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作用。

而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加快产业结构转换,并提高工业化水平。

湛江地处热带北缘,具有丰富的热带和亚热带农林资源,幅员形状呈三面环海的半岛,海洋资源开发的潜力较大,有建造国际型大港的自然条件。

因此,湛江的经济发展,必须注意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湛江的资源条件和要素优势。

一、湛江工业化的判断(一)三大产业结构与工业化水平据统计,2OO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407.9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57亿元,占26.62%,第二产业增加值154.91亿元,占37.98%,第三产业增加值144.44亿元,占35.40%。

从劳动力结构来看,2OO0年全市劳动力有314.8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00.1万人,占总人数的63.6%,第二产业46.38万人,占总人数的14.7%,第三产业68.39万人,占总人数的21.7%。

湛江劳动力从业结构中第一产业仍然非常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已经降到5o%以下,说明湛江工业化水平落后,必须加大劳动力转移。

(二)工业化发展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湛江经济社会获得较快的发展,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但是,相对而言,湛江工业发展及其工业化水平仍然不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的产业集中及机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的产业集中及机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的产业集中及机制分析牛艳华,许学强(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广州510275)摘要:文章通过对广东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地域及行业集散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在此期间,广东省工业及第三产业均向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城市区集中,而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工业和第三产业在行业分布上也呈现向少数行业集中的趋势。

作者认为,产业基础、市场竞争和集聚效益是广东省90年代以来产业集中的主要形成机制,并提出一方面应鼓励竞争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向珠江三角洲优势区集中,同时引导部分区位弹性较大、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产业向粤北、粤西等边缘区适度转移分散,缓解中心区与边缘区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局势。

关 键 词:产业集中;机制分析;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中图分类号:F1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5)04Ο0039Ο04收稿日期:2004-10-20;修回日期:2005-03-28作者简介:牛艳华(1978-),女,河南许昌市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经济研究,(E -mail )yanhuaniu @sina.com ,eep02nyh @ 。

1 引言1.1 问题的提出产业集中和分散现象贯穿于城市———区域成长的整个过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区域背景条件下,性质各异的产业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集散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着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优惠的开放投资政策,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成为港澳等地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及粤北几个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的经济区域。

对此诸学者从广东省经济地域差异[1]、珠三角与周围地区发展的关系[2]、珠三角经济区城市之间的竞争[3]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多层面的探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我国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广东省区域产业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其原有的土地、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很多外商纷纷移师北上;而长三角和京津唐经济区的迅速壮大也使广东省日益感到竞争的危机;同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对其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政策推进产业发展研究——基于因子分析和产业集聚的测度

政策推进产业发展研究——基于因子分析和产业集聚的测度
有工业 企业 产值 占工业 总 产值 比例在 公共 因子 F 5中 占了 较大 载荷 . 主要反 应 的是影 响 产业 结 构升 级能 力 的市场 它
化程度 。
业结构 升级 的模式 有很 大影 响。但政 策推动 和调 整产业结
构升级并 不存在 固定模式 . 遵循 着动态 变化的特点 。 地方政 府应审 时度势 .根据 区域 经济特 征和 企业具体情 况做 出合 适 的政策 抉择 。基 于上述 分析 , 出 以下 政策建议 : 得
地 区产 业集 聚测度结 果表 明该 区域并 未 出现产 业”过度集
结构 升级 能 力 的供 给动 力 因 素 : 路 通 车 里程 、 公 工业 企 业 聚” 的情 况 . 因此政府 实施 产业 转移 和其他政 策的 出发点主
而是产业 结构升级 的必然要求 。 产业 全 员 劳动生 产率在 公共 因 子 F 4中 占有较 大 载荷 .它们 主 要不是应对 拥塞效应 . 要反应 的是 影响产 业 结构 升级 能力 的基础 设施 因 素 : 国 所处 的政治环 境和 政企 的历 史关 系对 政府制定政 策推动产 非
( ) 区因子得 分计 算 。 上述 因子 分析 的基 础上 , 2地 在 计
算 出各 地 区前五 个公 共 因子 的分数 . 然后 再 利用 多元 统计 出排 名顺 序依 次为 : 州 、 圳 、 山 、 广 深 佛 东莞 、 山 、 海 、 中 珠 惠
阳江 、 州 、 卅 、 浮 、 尾 。 潮 梅 f云 汕
得 到 因 子 载 荷 矩 阵 。 中 出 口总 额 、 贸 依 存 度 、 区企 业 其 外 地
圳 、 山、 门和肇 庆 的专业 化 指数 呈现 逐渐上 升趋 势 , 中 江 位
于 珠 江 东 岸 的 东 莞 和 惠 州 两 地 专 业 化 指 数 呈 现 先 上 升 再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政治模拟试题(附答案)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政治模拟试题(附答案)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政治模拟试题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l,必修2。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22年以来,由于通货膨胀恶化引发的不良反应正在加速显现,西方国家普遍掀起罢工潮。

广大工人要求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资待遇,西方社会撕裂进一步加剧。

罢工潮是社会不平等持续加剧的结果,折射出“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严酷社会现实。

西方罢工潮①预示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指日可待②折射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愈发尖锐化③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激化的表现④反映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2.某校高-(2)班的同学在思政课上围绕“三大改造的意义”开展探究活动。

下列符合本次探究活动预期结论的是①明确了我国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③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A.①② B.④③C.②④ D.③④3.改革开放46年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成为世界上拥有大学生最多的国家;航天、高铁、5G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电影、音乐等在国际上赢得了口碑和市场……由此可见①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和中华民族的面貌②改革开放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④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邓小平同志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他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

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广东省产业转移园发展现状、问题与梯度转移布局研究

广东省产业转移园发展现状、问题与梯度转移布局研究

广东省产业转移园发展现状、问题与梯度转移布局研究何悦;胡品平【摘要】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 Industrial Transfer Park began in 2005.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ackling the challenges of the u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crack area,expanding the space for development in Pearl River Delta,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layout and the allocation of province's labor force.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Guangdong Industrial Transfer Park,its existing problems,and the gradient transfer layout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dustrial Transfer Park,the paper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accordingly.%通过分析广东省产业转移园在产业发展情况、区域发展带动能力、软硬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现状,研究其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广东省产业转移园承接产业转移可按照“一核、两带、三圈、四群、五轴”的布局进行有序转移,充分将与当地资源优势结合,进行有选择的承接,为广东省产业转移园建设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7(037)013【总页数】5页(P89-93)【关键词】产业转移园;梯度转移;广东省;布局【作者】何悦;胡品平【作者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033;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4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化背景下,发达区域的产业基于区域的比较优势,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技术转移,将部分的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进行发展,从空间分布上实现部分产业的跨区域转移。

新时期粤东西北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

新时期粤东西北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

新时期粤东西北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江笑颜;谈力;刘敏颖【摘要】从创新要素的角度,分析粤东西北地区的创新发展基础与短板,并与江苏苏北地区进行横向对比和经验借鉴,研究提出新时期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创新发展的战略方向.【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8(038)024【总页数】6页(P26-31)【关键词】粤东西北;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驱动;对策【作者】江笑颜;谈力;刘敏颖【作者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033;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033;广东省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广东广州51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11;G312“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发展的不平衡更多体现在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上首次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力求解决城乡差距、乡村短板、区域差距、落后区域发展短板等关系到我国整体发展均衡的问题,尽快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优化发展格局,形成区域良性互动,推进区域合作共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从具体实践看,虽然广东改革开放40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区域发展不协调仍是最突出的问题。

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显示,粤东西北地区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基础薄弱、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尚存,与珠三角地区相比依然落后。

粤东西北地区12市面积占全省7成以上,但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比重不到1/4,全社会研发投入、科技产出占全省比重均不到1/10。

2017年,马兴瑞省长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指出,要必须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格局下中山市产业协同研究——“核心—边缘”理论视角

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格局下中山市产业协同研究——“核心—边缘”理论视角

2023年7月第26卷第13期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Jul.,2023Vol.26,No.13资时降低新兴产业的准入门槛。

同时,新兴产业风险依然存在,如果技术周期预计错误,将会误入技术陷阱,导致产业夭折。

因此,要引导新兴产业规避风险,健康发展。

此外,相比房价提升而对科技人才集聚产生的推力作用,区域工资水平上涨对科技人才的拉力作用更为显著[4]。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增加引进资金投入,加强城市经营管理,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生活工作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1]杨靖雯.南充绿色经济发展策略[J].中国外资,2022(12):58-60.[2]周超.经济增长、市场化程度与产业结构的区域性差异[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2):117-120.[3]缪凯,许敏.达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1,15(28):102-104.[4]王高峰,杨浩东.区域居民购房能力与科技人才集聚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2,40(6):1001-1013.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格局下中山市产业协同研究——“核心—边缘”理论视角蒋永宏,王 玲(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6)[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铺开为中山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中山市如何在湾区空间格局下谋求产业协同发展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论文以“核心-边缘”理论为研究基石,结合中山市在湾区中的经济地位、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发展制约因素等现实条件,对中山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中山市在湾区中的城市定位、“核心”产业和“边缘”产业定位分别进行了研究。

提出中山市应立足于大湾区全域进行产业布局;承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地区辐射和延伸,促进中山市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促进“边缘”产业智造化等建议。

[关键词]核心产业;边缘产业;产业升级;产业协同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13.044[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3-0152-040 引 言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山市开始进入对接湾区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机遇期。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思路探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思路探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思路探讨作者:劳铖强来源:《开放导报》2017年第06期[摘要 ] 本文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在本质出发,在空间、动力、引擎和方向四个层面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思路,认为重点需要优化空间结构,形成新格局;提升创新水平,形成新动力;促进协调发展,形成新核心;深化对外开放,形成新方向。

[关键词] 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珠三角[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6-0087-03[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东南沿海湾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15BJL113)。

[作者简介] 劳铖强(1979 —),广东佛山人,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教师,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

粤港澳地区是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在一带一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珠三角地区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在本质呈现于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和国家竞争三大层面。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思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思路主要集中在空间、动力、引擎和方向等几个方面:(一)优化空间结构,形成新格局粤港澳大湾区思路要对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湾区所特有的空间组织结构,从点轴发展结构向网络发展结构转变,“港—湾”联动,实现产业资源在港口中心城市和湾区腹地城市之间有效流动。

一是要利用湾。

要以珠三角的港口为核心,整合厦门港、汕头港、汕尾港、惠州港、茂名港、湛江港等华南沿海地区港口,充分发挥各港口优势,构建港口同盟,形成港口联动,打造黄金海岸带,强化全球海港枢纽功能、增强国际空港辐射功能。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对接,沿着东、西、北江航运线路,以及公路、铁路等交通辐射线,促进港澳产业资源向广东和华南地区省份流动,促进珠三角地区内部的产业资源流动,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资源向粤东西北地区流动,优化产业资源配置的空间格局,解决粤港澳地区产业发展的“碎片化”问题。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2 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2 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五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一一以美国休斯敦为例(40分钟100分)基础达标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某煤业集团间接液化项目A线是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靠卖煤为生实现了煤炭由黑变白、资源由重变轻,卖煤变为卖油,成功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该煤业集团实现煤炭由黑变白、资源由重变轻的主要因素是()A.市场B.原料C.交通D.技术2.该煤业集团大力发展煤炭转型产业,可以()A.增加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B.以新能源全面替代常规能源C.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绿色转型升级D.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状况【解析】1选D,2选C。

第1题,据材料可知,该煤业集团实现了煤炭由黑变白、资源由重变轻,变卖煤为卖油,延长了产业链,对煤进行深加工,成功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对煤进行深加工主要因素是技术,市场、原料、交通等不是主要因素。

第2题,该煤业集团大力发展煤炭转型产业,煤炭由黑变白、资源由重变轻,减少原煤的使用量,减轻大气污染,同时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可以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我国石油要靠进口;煤炭转型不能全面替代常规能源;不能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状况。

位于皖浙交界的长广煤矿,曾是浙江省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2013年,由于煤炭资源的枯竭和产业结构调整,一代“煤城”谢幕。

下图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

据此回答3、4题。

3. 长广煤矿经济转型前,不属于发展阻力的是()A.科学技术B.环境变化C.人口规模D.资源枯竭4. 新生期面临着经济转型,下列举措不属于新生动力的是()A.培育新兴产业B.扩大煤炭市场C.发展工业旅游D.拓展交通网络【解析】3选A,4选B 。

第3题,从图中可知在中年期环境变化、资源枯竭、人口规模箭头向下,阻碍了城市发展,只有科学技术箭头向上。

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协调机制研究

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协调机制研究

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协调机制研究【摘要】区域差异是制约国内经济建设的隐患,怎样让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经济建设的关键议题,同时也是最近几年国内外热议的话题。

在这期间,投资与全球化是区域差异加大的驱动力,市场化有助于协调经济平衡发展,简政放权间接地拉大了区域经济差异。

本文结合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对空间协调机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协调机制一、引言在国民经济与全球化分工越来越精细的当下,国家对区域发展进行了调整,从由东向西的梯度开始向从北往南推进。

调整之后的区域格局满足中国流域发展要求,它能激发流域潜力。

区域均衡与差异是当代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城市科学的核心问题,自改革以来,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逐渐增大,以波动变化的趋势呈现。

珠三角核心区和边缘区域是空间差异的方向,边缘区与核心区差距拉大,内陆与省内沿海差异加大,外围与市区差异减小。

二、广东省区域经济概述区域差异是研究区域发展和地理学的重点,中国区域差异始终是国内外学者关心的问题。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国内发展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产业结构开始调整,产业升级转型速度加快。

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区域差异逐渐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隐忧。

与此同时,经济失衡、区域经济差异拉大、社会矛盾暴露都将影响国内经济建设与持续发展。

改革之后,?V东省的区域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珠三角一跃成为发展龙头,在广东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带头作用,让广东省成为国内区域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最好的省区。

在广东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也暴露了内部差异。

本文对广东省珠三角的核心区域进行了分析,具体包含中山、珠海、广州、惠州、肇庆、深圳、江门、佛山、东莞、珠海,其他地区为边缘地带;沿海区域是海岸线在内的14个地级市,其他属于内陆地带;市区则是市中心地区,外围是市中心之外的区域,珠海、深圳、佛山、东莞、中山都是市中心区域。

三、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条件经济发展是影响广东省经济建设的核心要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扭转广东区域经济失衡的问题,推进粤东西北发展;针对珠三角辐射带动项目,要进一步推进珠三角经济建设,这对协调广东省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广东省产业结构的空间格局:基于GIS的分析

广东省产业结构的空间格局:基于GIS的分析
NDUS T RI E S
广东省产 业结构 的空 间格局 基 于GI S 的分 析
◎ 杨 林 贾绳Biblioteka 之 摘要 :本 文运 用地 理 信 息 系统 技 术 与产 业 比较 集 中系数 的 方 法讨论 分 析 了广 东
省产业 结构 空间数 据 以及 产业布 局 的演变历程 ,总结 出多个 变化特 点。最后 结合 当地 实
( 三) 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
粤 东地 区 比较 优 势 的产业 是 电力 、热
粤 东地区第一产业 主要是 以加快农 力 生产 和供 应业 。因此 应依 据 当地优 势 , 业产业化为 目标 , 具体要利用当地优势资 设 立粤东 为 全省重 要 的能源 基地 ,大力 发 展能源工业 。另外 , 也应依靠粤东临海的 还 要 自主 开 发 或 引进 先 进 农 业 机 械 和技 地 理位置 ,大力 发展 临港工业 。
山区林 业产 品与 小农 业 产 品向珠 三 角甚至 布点 生态 发展 区 。培 育发 展新 电子 、新材 北部湖南等省销售 的渠道 。 料 、新能 源 、新 医药 等新 型产业 。
( 二) 错位发展 第二产业
从图1 2 可 以看 出 ,目前 珠 三角第 二 产 象 也 比较严 重 。比较典 型 的是 ,计 算 机 、
1 2 2 j 《 城市 观察》 2 o 1 3 年第5 期
U/ bar 7 I ns i gh t No 5, 201 3


NDUSTRI ES
力发 展小 农业 、林 业 、牧 业 。对 于 珠海 、
制造业 为 核心 的先进 制造 业 ,深莞 惠 经济
中山等市 , 也可适 当加强渔业发展 。而广 圈应 重点发 展 以战略 性新兴 产业 为核 心 的

“时空二维”视角下汕头在“深汕深度协作”中的转型发展研究

“时空二维”视角下汕头在“深汕深度协作”中的转型发展研究

“时空二维”视角下汕头在“深汕深度协作”中的转型发展研究李湲(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汕头515078)[摘要]“深汕深度协作”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交给深、汕两市的重要任务,是广东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安排。

汕头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传统企业转型较慢,产业链韧性与活力不足,经济总量扩展速度较慢,城市人才竞争力不强等。

在深汕深度协作下,汕头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三重发展契机。

汕头需要在产业结构优化、城市能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平台经济发展以及体制机制改革五个方面着力推进实施改革,以期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变道超车。

[关键词]时空二维;深汕深度协作;汕头;转型;发展[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4)03-0044-03[作者简介]李湲(1979—),女,广东潮州人,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国际商务。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后疫情时代传统外贸STO 路径研究———以汕头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为例(2020WTSCX248);2021年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时空二维”视角下汕头在“深汕深度协作”中的转型发展研究(SZK2021Y12)。

第2024年第3期(总第571期)商业经济No.3,2024Total No.571一、汕头转型发展的“时空二维”解构(一)时间维度:经济发展迎来崭新的转型时期现代化是综合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平衡发展的一个进程。

在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存在着一种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奋勇拼搏、大胆实践,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然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广东在位居全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同时,也面临着现代化要素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困境。

深圳和汕头虽然同为经济特区,但是两市的综合实力差距巨大。

2022年深圳市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为7.27万元,是广东省平均水平的1.54倍,而汕头市常住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3.27万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还不到深圳的一半。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资源跨区域调配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资源跨区域调配

课时66资源跨区域调配1.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发展(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①自然资源禀赋:区域分布很不均匀。

②人类的需求: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①优化配置资源、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②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

(3)我国重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等。

思考评价资源跨区域调配带来的影响。

答案①影响体现在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三个方面;②对调入区和调出区的影响有差别,并对全区域带来一定影响;③对不同区域都是利弊共存,只不过是程度各有差异。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工程组成线路气源地消费地一线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油气田上海二、三线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广州、福州四线新疆伊宁宁夏中卫(2)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①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③西部是我国油气资源未来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产生影响。

(1)有利影响区域西部地区(调出区) 东部地区(调入区)对社会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效益,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西部地区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环境保护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调出区及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对整个区域:有利于加强区际联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不利影响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易造成破坏。

特别提醒天然气是清洁能源,但并非没有污染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仅为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40%左右,相对于煤炭、石油等能源来说,具有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价格比较低等优势,属于低碳能源。

粤东地区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模式研究

粤东地区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模式研究
会发 区域

体化 ”确立为粤东地区的发展 战略。鉴于粤东地 区
欠发达的经济背景及其所处的发展 阶段 ,作为区域发 展的空间载体 ,在与 区域空 间结构相关的诸 多理论方 面的问题亟待科学解答 ,如欠发达经济背景下业 已形 成的区域空 间结构对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有何影 响? 区域空间结构应如何优化才能更好地促进 区域的
【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 1 1 &Z D 1 5 9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1 2 Y J A 7 9 0 0 1 7 )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
( GD 1 1 C Y J 0 3 )
存主要问题基础上 ,从空间一体化角度提 出了粤东地区 “ 一极两带三轴”的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解析并指 出区域增长极 ,即潮 汕揭联合大都市 区的成功构建是粤东区域空间结构能否向空间一体化优化模式演化的关键所在 。
【 关键词 】 空间结构; 模式;空间一体化; 粤东地区 【 文章编号】 1 O 0 6 — 0 O 2 2 ( 2 O 1 4 ) O 2 一 O 0 9 1 一 O 5 【 中图分类号 】 T U 9 8 1 f 文献标识码 】 B
删啪 叫 S p a t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r e l f e ts c a n d a l s o a f e t c s r e g i o n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 P r e s e n t s p a t i a l s t uc r tu r e o f e a s t G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e i s l a g g i n g
I mp r o v i n g Re g i o n a l St r u c t u r e Of E a s t Gu a n g d o n g Pr o v i n c e / Ch e n g Yu h o n g , Hu、 r a n , Qi n Ch e n g l i n

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增加,和扩大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的。区域合作组织如只有加快速度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为了更好地迎接挑战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应 该做好泛珠三角,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必须每一个展览,优势互补,加快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融合,提高市场竞 争力。目前,产业转移,应采取以下对策促进区域产业的竞争力。
二、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一)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现状
从沿海高梯度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低梯度地区主要包括:工业传输模式由政府和市场效果和经济交流与合作。 珠江三角洲的东部沿海城市利用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与中西部地区合作或合资企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东中西 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如珠江三角洲的加工贸易转移进行江西省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了300多家公司在珠江三
角洲,“香港工业园区”也将在开发区的完成。
从产业转移的产业,从1990年代初大珠江三角洲东部沿海城市将一些低利润、高物耗、高能源消耗、劳动密集 型产业转移到低成本地区,广东等糖行业由于成本上升和下降,转移到广西和云南两省。
从产业转移的路径上看,表现为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主要转移到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附近,可以获得廉 价的劳动力,而且还降低了运输成本,资源密集型产业主要被送往在中西部资源丰富的省份和地区。
产业转移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无论是对迁出地,还是对接受地,至今都没有完善的扶持机制和补偿机制。对迁出 地来讲,地方政府是不愿本地企业外迁的,企业也因迁移成本太高而不愿迁移。对接受地来说,大量高耗能、高污染、 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资源环境、市场环境等带来巨大变化,其
三、推进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二)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的困境
.产业辐射能力不足

新高中地理高考热点05城镇建设与城市转型(答案版)

新高中地理高考热点05城镇建设与城市转型(答案版)

热点05 城镇建设与城市转型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单选题下图所示地区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等,逐渐融入城镇生活。

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8000余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A.多极化发展,不同等级城市同步扩张B.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C.多核心发展,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D.多极多核,城镇分散发展2.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A.城镇建设更加有序B.地域文化特色更浓厚C.对外开放程度更高D.农业机械化水平更高3.新时代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措施有()①加强基本农田建设①提高教育经费比重,扩大城镇教育规模①城乡统筹,加强就业培训①提高城市落户门槛,加强户籍管理①大力发展中小城镇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4.下图是采用手机信号定位获取的某市新建城区工作日人口分布变化示意图,图中甲地最可能是()A.办公区B.商业区C.住宅区D.生态区闽南三角城市群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包含厦门、泉州和漳州3个地级市及所辖县区,下图是闽南三角地区1996~2017年部分土地平均相对地表温度。

完成下面小题。

5.城市群易出现热岛效应,组成该区域热岛的主要是()A.耕地、建设用地B.耕地、草地C.裸地、建设用地D.草地、裸地6.1996~2017年该区域的()A.土地开发受到限制B.裸地草地面积减少C.植被覆盖率明显增加D.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通过推广社区农业化和城郊农业等方式,使农田散布于城市用地中,创造出一个清洁、高效的城市。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发布《广东绿色发展指数评价研究报告》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发布《广东绿色发展指数评价研究报告》

新经济 NEW ECONOMY创业创新的市场环境,从而不断开发新的技术,维持在创新中的技术领先者地位。

在结构优化维度,珠三角九市不再遥遥领先,粤东西北地区积极推进制造业、服务业结构向高附加值转换,大力扶持私营、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改善经济结构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中梅州、茂名在投资结构指标排名中分列第一位和第二位。

在提质增效维度,珠三角地区仍具领先优势,企业生产经营绩效优于粤东西北地区,提质增效指标排名前八位均为珠三角城市。

延伸分析中,课题组重点考察了广东2012-2015年的产业转型升级进展状况,指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成效较为明显,产业转型升级多数指标相比2012年均有不同幅度提升,实现从投资主导、要素驱动向知识主导、创新驱动转变,从工业为主导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从资源主导、粗放型增长向节能减排、内涵式发展转变。

同时,课题组通过对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指标的国内外比较分析,认为总体来看,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尚未达到“拐点”。

从动力转换主要指标来看,广东研发投入、人才投入、金融支持水平在国内处于中等水平,与国际发达经济体也存在一定差距,但差距在逐渐缩小,其中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相当于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发达经济体国家该指标均值的76.07%;从结构优化主要指标来看,广东制造业结构、服务业结构、投资结构水平在国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与国际发达经济体还存在较大差距,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时期;从提质增效主要指标来看,广东的生产效率、生态效益、创新效益水平在国内处于中等水平,与国际发达经济体之间差距非常明显,提质增效仍需加倍努力。

课题组今后将每年跟踪监测并发布广东21个地市产业转型升级指数评价研究报告,评价结果将为政府及企业制定转型升级战略和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N E EW ECONOMY2016年12月16日,“广东智库论坛”系列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广东省社科中心举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发布了《广东绿色发展指数评价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2022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

2022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

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一、单选题《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在京津冀地区搭建四类合作平台(下图),引导相关创新资源和转移产业集中发展。

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四地的区位比较优势是()A.京张坝上蔬菜生产基地——人口城市密集B.白沟新城京南商贸城——高新技术发达C.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高等院校云集D.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基础较好2.河北省通过合作平台协调发展,可以()A.实现第一产业主导,为京津提供农产品B.改变劳动力就业分布,人口向京津集聚C.实现区域产业分工,加强区际间的合作D.加快城镇化的进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3.2021年4月7日,我国首台海底可燃冰资源勘探和开采设备——“海牛Ⅱ号”在南海海城超2000米水深处成功下钻231米,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海牛Ⅱ号”的研发和应用,利于我国()A.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增加土地资源供给B.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经济C.提高海洋资源勘探技术,保障能源安全D.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下表为2019年北京市部分区人口统计数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常住人口(万人)户籍人口(万人)常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自然增加人数(人)东城区79.498.81896820海淀区323.7241.1751510365门头沟区34.425.4237162通州区167.580.818485871(注:自然增加人数=出生人数-死亡人数)4.表中()A.东城区由于外来迁入人口数量多,常住人口密度最大B.海淀区自然增加人数最多,可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C.门头沟区户籍人口总数最小,导致人口合理容量增大D.通州区受区域职能定位影响,常住与户籍人口差异大5.影响表中四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有()①气候②水资源③经济水平④发展历史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近年来,深圳市为了缓解住房短缺问题建造土楼公社,其特征是以环形排布的单元公寓为主,公共区城设置有商店、图书馆、篮球场等设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东地区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研究粤东地区地处广东省东部,是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市的总称,也是闽西南、赣东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历来是广东省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

粤东地区作为广东省的一个重要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对广东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粤东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发展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粤东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全省,其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有待完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桃战。

本文以广东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粤东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粤东地区发展产业与重大项目规划》为参考依据,在分析粤东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相关理论提出了优化粤东地区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对策。

一、粤东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粤东地区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济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2006年已达到1801.07亿元,,是改革开放前的23倍,年均增长12.5%,2007年,粤东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2.6%、23.9%和17.7%,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这些都源于粤东地区得天独厚的许多优势和有力条件。

1.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群体和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

粤东地区商贸比较活跃,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轻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但产业基础仍相对比较薄弱。

汕头的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工艺玩具,汕尾的服装、电子电器,潮州的陶瓷、印刷包装,揭阳的纺织服装、五金机械、化工医药等,已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澄海工艺玩具生产基地、潮阳音像制品生产基地、潮南纺织服装生产基地、汕尾公平男装生产基地、陆丰东海经济开发试验区、潮州枫溪陶瓷生产基地、庵埠食品生产基地、揭东开发试验区、揭阳普宁中药材市场等已初具规模。

聚集了一批区域性品牌。

如汕头市澄海区既是“中国玩具礼品城”,又是广东省“创建区域性国际品牌”的试点地区;潮州市是我国最大的工艺陶瓷、日用陶瓷、卫浴陶瓷、电子陶瓷产区和陶瓷出口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婚纱晚礼服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揭阳市是“中国五金基地市”、“中国玉都”,下辖的普宁市是“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汕尾市海岸线长302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9%,拥有l2个港口,其中汕尾港、甲子港是国家外贸口岸和国家一级渔港。

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粤东地区后来居上的坚实基础。

2. 培育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

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大型企业有汕头海洋集团、汕头宜华企业集团、潮州华丰集团、汕尾信利电子等,3亿元以上骨干企业有揭阳榕泰股份公司、巨轮股份公司、潮州三环集团、汕尾亿达洲集团等。

至2005年底,粤东地区共获得认定19个中国名牌产品,130个省名牌产品。

3. 粤东地区区位优势明显。

从整个粤东地区看,其处于广东省连接华东沿海地区的交通要道,以及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令粤东的发展拥有了不可替代的区域优势,它将依托海峡西岸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依靠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双引擎带动高水平发展。

广东省对汕头提出了“粤东中心城市”的地位要求,汕头行政区域的扩大,并不简单地意味着汕头市增长空间的扩大,更意味着汕头产业、功能、地位全面提升的重大机遇。

二、粤东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化程度偏低。

粤东地区企业规模小,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缺乏带动能力强大的项目,发展模式落后;产业链条短,创新能力弱。

工业产业仍以轻工业为主,缺乏钢铁、石化、汽车等重大生产性工业项目支撑,产业链条不长,创新能力不足。

地方政府部门指导产业发展的思路该比较模糊,工业的主导型地位不突出,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为13%,比全省第一产业比重高7个百分点,工业化程度明显偏低。

2.产业层次较低,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目前粤东地区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支柱产业优势不明显,且产业整体水平不高。

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生产协作程度低,尚未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

2005年,粤东地区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6%,远低于全省25.6%的水平;发明专利申请量174件,仅占全省总量的1.4%。

3.产业持续发展面临资金、徒弟制约,环境保护压力大。

粤东地区产业规模小,自身积累发展缓慢,而市场秩序欠佳,社会诚信不高,使得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吸引外资力度也不够,粤东地区土地面积仅占全省的8.7%,而2005年末常住人口达全省的17.3%。

人多地少,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有限。

加上今年经济的发展,致使水环境恶化,出现水质性缺水,而城市环保设施建设滞后。

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能力较低,超过8%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人周围水体,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粤东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粤东地区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建议1.从“不平衡发展”理论来看,首先发展关联效应比较大的主导产业。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尔曼认为,由于受资本和资源的限制,经济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就像踩跷跷板一样,时起时伏。

他认为,只有集中力量把资源投入到前后关联效应比较大的部门,由于关联效应的作用,其他部门便会成长起来,其速度会比采取平衡增长战略所能取得的发展更快。

所谓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那些需求收入弹性大,关联效应强,劳动生产率搞,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到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企业。

所以粤东地区必须精心设计不平衡增长战略,集中利用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前后关联效应最大的部门和产业,如首先利用潮州与国内三大石化集团和国际石化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港口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大建设带动石化能源产业的大发展,依托石化基地的原料资源,积极推动建设一些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为加工制造业配套的精细化工项目,延伸石化深加工产业链,引导精细化工项目向重化工业园区聚集。

通过这些产业部门的“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效应,带动上下游及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

2.从“梯度转移”理论来看,应有限发展处于创新阶段的新型产业。

梯度转移理论最早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维农等人首创的工业产品生命循环论。

区域经济学家将这种理论引入区域经济的发展研究之中,称为“梯度转移理论”。

后来.迈达尔提出累积因果论,指出在地区发展中存在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三种效应,从而使梯度理论更加完善。

经济技术梯度是客观存在的,首先应该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即一个地区的主导部门主要是由处在创新阶段的新兴部门所组成的地区)引进并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依次向处于二级梯度、三级梯度的地区转移。

随着经济的发展,转移的速度加快,也就可以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平衡。

粤东地区一方面可以发挥“地利”优势,主动接受珠三角等高梯度地区的辐射;另一方面也要培植接受新技术的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更多的先进技术来调整产品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的跳跃式发展。

3.从“发展极”理论来看,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于1955年发表在《经济学季刊》上的一篇题为“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增长极概念,后来,法国经济学家J.布代维尔(J.B.Boudeville)、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schman)~专家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技术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创新并不是在所有产业或地区均衡推进,因此,经济增长在不同部门、行业或地区是按不同速度不均衡增长的。

佩鲁认为,“发展极”形成的关键在于创新能力的企业存在,它们以较快的速度得到优先发展,对其它产业或地区具有极强的连锁效应和推动效应,能带动其他产业或地区的增长时,这种产业或地区就形成了增长极,这种产业也被称为是推进型产业,而受增长极影响的其他产业就是被推进型产业。

然后通过产业间向前、向后的连锁反应,从区域间的不均衡发展到最终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

如汕头市澄海区的玩具生产企业、潮州市的陶瓷、婚纱晚礼服生产企业和普宁市的纺织产业,应积极培育它们的创新能力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4.从“产业集群”理论来看,应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1909年经济学家韦伯(A.Weber)首先从区位因素提出产业集群,192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从合作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集群,20世纪90年代以后,波特(M.E.Porter,1990)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广义的集群中通常包括制造商、供应商和客户以及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

产业集群的集聚优势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交易费用、促进知识、制度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等。

首先,产业集群是缩小区域差距,实现落后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其次,产业集群有利于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促进技术创新。

最后,产业集群理论不鼓励政府采取过多优惠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并且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世界的趋势。

它强调产业集群是内生的,其内部主体是企业,公共部门和政府只是充当集群的催化剂和润滑剂。

按照此理论,粤东地区应该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战略。

如今粤东西北产业集聚现象日趋明显,全省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批以省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依托、有特色的中小规模的产业集群。

虽然不鼓励政府采取过多优惠政策,但政府若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从中推动,将事半功倍。

比如,各市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通过确定地区比较优势和主导产业,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

或者鼓励比较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增强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关联。

最后,每个理论都有各自的优越性和缺陷,所以我们在利用相关理论指导粤东地区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优化则略时,应注意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并不能把某一理论策略当作万能药方和区域发展的唯一战略选择,而要注意吸收各个区域发展理论的合理因子,多方位实施,最终促进粤东地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