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作用机制与分类和常见药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快、慢反应电活动
根据0相除极速度、幅度和传导速度分类 快反应电活动 为Na+内流所致,膜内外电位差较大
(80 ~ 95mV),除极快,传导速度快;心脏工作肌、
传导系统细胞属于此类
慢反应电活动 为Ca2+内流所致,膜电位较小 (50~ 70mV),除极慢,传导也慢;窦房结、房室 结细胞属于此类
Ib类: 轻度抑制Na+内流,对传导抑制较轻;促进K+外流,
缩短或不影响复极(APD、ERP)过程 利多卡因、苯妥英钠(抑制Na+、促 K+)
Ic类:明显抑制Na+内流,明显抑制传导;适度延长复极过
程(APD、ERP) (抑制Na+通道) 普罗帕酮——广谱
自律性?
Ia类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基本作用 适度阻滞钠内流,减慢4相除极,降低自律性;
? 常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等治疗
快速型:
窦性心动过速; 心房早搏、心室早搏; 房扑、房颤、心室纤维颤动 ; 阵发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一)正常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 极化,膜内较膜外 -90mV
动作电位
0相(除极期):
Na+大量内流
1相(快速复极初期):K+ 外流
心肌缺血缺氧时,膜电位减小,此时快反应细胞 可表现出慢反应电活动
(三)有效不应期(ERP)
心肌除极后,膜电位必须复极到-60 mV时 细胞才对刺激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 从除极开始到复极至 60 mV的一段时间 即为有效不应期( ERP)
ERP反映Na+通道恢复有效开放所需的最 短时间
+20 0
单向传导阻滞
正常电位冲动可快速通过病变较重区域,通 过后速度减慢,并缓慢通过病变较轻区域;
正常电位冲动在通过病变较轻区域时,信号 强度减弱,无法通过病变较重的区域,形成单向 传导阻滞
重病变区
轻病变区
缓慢通过
膜电位 –60
– 70
– 80 mV
折返激动的形成
冲动沿环行通路返回到起始部位并 再次引起激动的现象
抗心律失常药作用机制与 分类和常见药物
antiarrhythmic drugs
主 要内 容
正常心肌电生理 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心律失常分类:缓慢型和快速型
缓慢型:包括窦性心动过缓(60次/分以下);
传导阻滞(心房 → 房室结 → 心室)
2相(缓慢复极期): Ca2+和Na+缓慢内流、K+外流
3相(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
4相(静息期):Na+外流与K+内流,恢复极化状态
心肌细胞膜上Na+-K+ATP酶工作
1
20
2
0
-20
-40
3
来自百度文库-60
0
-80 -100
Na+ Na+Ca+
细胞膜外 细胞膜内
K+
K+ K+
APD
动作电位时相(0,1,2,3)
加快传导:消除单向阻滞,终止折返激动 减慢传导:变单向阻滞为双向阻滞,终止折返激动
2、延长ERP
绝对延长:延长APD、ERP,但ERP延长更显著 相对延长:ERP/APD增大
缩短APD、ERP,但APD缩短更显著 使邻近细胞不均一的ERP趋向均一性
折返激动
二、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Ⅰ类 钠通道阻滞药
受体阻断药 Na+ 、Ca2+通道阻滞药 促进K+外流 腺苷和乙酰胆碱 K+通道阻滞药
(二)减少后除极
1. 减少早后除极: 阻Na+或Ca2+内流 缩短APD的药物
2. 减少迟后除极: 减少Ca2+蓄积,抑制一过性Na+内流 奎尼丁或维拉帕米
后除极
(三) 消除折返 1、加快或减慢传导性(改变膜反应性)
①正常自律机制改变: 窦房结功能降低或潜在起搏自律性增高
②异常自律机制形成: 非自律细胞出现自律性
2. 后除极
某些情况下,心肌细胞在动作电位完成 前出现的除极化,称为后除极
早后除极 (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 EAD) 迟后除极 (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 DAD)
正常传导
病变区
单向阻滞、折返激动
折返激动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 ——分类和作用机制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I. 阻滞钠通道,抑制快反应细胞自律性 II. 阻断受体,抑制心脏的交感效应 III.阻断钾通道,适度延长有效不应期 IV.阻滞钙通道,抑制慢反应细胞自律性
(一)降低自律性
1. 减慢4相自动除极速率 2. 提高阈值 3. 增加静息电位绝对值 4. 延长APD
B.冲动传导异常
1、传导障碍:传导减慢、传导阻滞
2、折返激动(reentrant excitation, reciprocal excitation)
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沿环行通路返回,并再 次激动(是引起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
单次折返——期前收缩(早搏) 连续折返——心动过速、扑动或颤动
折返激动(reentrant excitation) 产生折返激动的条件 ①(解剖或功能性)环形通路存在 ②单向传导阻滞 ③相邻细胞ERP不一致
阻断快钠通道:抑制4相Na+内流→降低自律性; 不同程度减慢0相除极速率→减慢传导速度
复活时间常数:药物对通道的阻滞作用时间, 反应钠通道阻滞药的作用强度
根据复活时间常数的不同,分为3个亚型Ia .Ib .Ic
Ia类:适度抑制Na+内流,抑制传导;抑制K+、Ca2+通透性,
延长复极(APD、ERP)过程,以延长ERP为主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广谱(抑制Na+、 K+、Ca2+)
–20 –40 –60 –80 –100
绝对不应期 有效不应期 动作电位时程
后除极
(四)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窦房结的兴奋
传导通路
心脏兴奋
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
1. 冲动形成异常(自律性异常、后除极) 2. 冲动传导异常(传导障碍、折返激动) 3. 两者都有
A. 冲动形成异常 1. 自律性异常
4相舒张期自动缓慢除极速率加快 阈电位水平下移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上移
4 ( 静息膜电位 )
离子转运机制 K+
40mV Na+ 100msec
0相至3相的时程合称为动作电位时程 (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PD),
为膜电位除极和恢复所需时间 4相为静息期 非自律细胞的膜电位维持在静息水平, 自律性细胞舒张期自发性缓慢除极,达 到阈电位时引发新的动作电位
降低0相上升速率,减慢传导;